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
专升本马克思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

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P30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

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2、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总之,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P32-34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去的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P40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8、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44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首先,两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里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9、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P45

(1)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③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书上没有这点。)

(2)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突破事物的度的限度,

引起事物的质变。

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1、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7

(1)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上一周期和下一

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2)意义: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8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3-65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4、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66,P68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5、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P69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原因:

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P73

(1)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关系: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意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P77-78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

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8.试述价值及其特性。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P79-80,P84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2)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关系: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95

(1)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作用: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

替和发展。

2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说明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P97-99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

(2)第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P102-103

(1)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

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

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2)指导意义:

①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

依据。

2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以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P105,P108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3)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3、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2-113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已确立是冲突的根源”,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P125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1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

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

造着社会关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6、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

一、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7、简述价值量的决定。P145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因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该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须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补充: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P147-148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9、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2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0、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P154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1、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160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通过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P158-159

(1)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作用:

①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

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②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

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③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

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3、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P163

(1)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时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4、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和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P165 (1)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上必须保持时间上继起。

(3)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5、试述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经济危机的实质)P169-170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6、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P183-184

(1)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2)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的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7、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P184-185 (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

本。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①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②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③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3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作用及其实质。P188-189

(1)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

(2)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

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是的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

通信及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3)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未来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3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P194-196

(1)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原因和实质? P198-201

(1)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话了重要作

用。

(3)实质:

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

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35

(1)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4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1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3、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242-246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4、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53-255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45、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260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报告书

武汉工业学院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 姓名涂可 学号110701205 院(系)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 专业动物科学 指导教师刘立峻 2012 年 6 月7 日

目录 第1章综合设计概述 (3) 1.1综合设计名称 (3) 1.2任务要求 (3) 1.3开发环境 (3) 第2章总体设计 (4) 2.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 2.2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5) 2. 3系统功能模块图及各功能模块的目的与意义 (6) 第3章详细设计 (7) 3.1 功能模块设计 (7) 3.2数据结构设计 (9) 第4章调试分析过程描述 (10) 第五章综合设计体会 (14) 附录 (15)

第1章综合设计概述 1.1综合设计名称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 1.2任务要求 ——(1)用文件保存试题库(每个试题包括题干﹑4个备选答 案﹑标准答案)。 ——(2)试题录入:可随时增加试题到试题库中。 ——(3)试题抽取:每次从试题库中可以随机抽取N道题(N 由键盘输入)。 ——(4)答题:用户可输入自己的答案。 ——(5)自动判卷:系统可根据用户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实 现判卷并给出成绩。 ——(6)系统以菜单方式工作。 1.3开发环境 __Windows操作系统、VC++6.0 C语言

第2章总体设计 2.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编写目的: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写出需求分析文档作为项目设计的基本准则要求,以及作为系统分析员进行系统分析和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时的手册。 需求概述: 设计一个职工信息管理系统,使之能提供以下功能: (1)用文件保存试题库。(每个试题包括题干、4个备选答案、标准答案) (2)试题录入:可随时增加试题到试题库中 (3)试题抽取:每次从试题库中可以随机抽出N道题(N由键盘输入) (4)答题:用户可实现输入自己的答案 (5)自动判卷:系统可根据用户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实现判卷并给出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 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思想文化来源: 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 如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 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有量变并不一定有质变产生,但有质变发生时,一定是由量变转化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变。但在一定程度的量变下,是没有质变发生的,一定要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很重要。形而上学认为,质变是区别于量变的一种变化。但辩证法认为,变化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性质之别;所谓的质变只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C++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2.1 课程题目 (1) 2.2 课程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 3.1 算法描述 (1) 3.2 源程序 (2) 4.课程设计总结: (6) 5.参考书目 (7)

1课程设计目的 练习自己的动手能力 ,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编程能力 ,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在学习书本的同时扩展自己的课外知识 .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课程题目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 2.2 课程要求 (一)功能要求: (1)用文件保存试题库。(每个试题包括题干、 4 个备选答案、标准答案) (2)试题录入:可随时增加试题到试题库中 ( 3)试题抽取:每次从试题库中可以随机抽出N 道题( N 由键盘输入) (4)答题:用户可实现输入自己的答案 (5)自动判卷:系统可根据用户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实现判卷并给出成绩。(二)其它要求: (1)只能使用 C/C++语言,源程序要有适当的注释,使程序容易阅读 (2)至少采用文本菜单界面(如果能采用图形菜单界面更好) (3)学生可自动增加新功能模块(视情况可另外加分) (4)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具体要求见相关说明文档 .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1 算法描述 定义题目数组,选向数组,输入题目的及选向并给定正确答案。 输入所要答的题目数,然后进行答题。输入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正确,否则错误。最后根据题目数及答对题目数进行输出得分。

3.2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os.h"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question { char ask[200];/*选择题题目*/ char answer[4][80];/*选择题选项*/ int right;/*正确答案*/ struct question *next; }; //函数声明 int MenuChoice(void); //选择菜单 struct question *charu_timu(struct question *fst,const struct question *ad); //向列表中插入试题函数 struct question *da_an_weizhi(struct question *seek, long len,long max); // 确定一个读取答案的位置的函数 void GetQuestion(struct question *src); //获取问题,选项,以及正确答案函数 void bao_cun(const struct question *ed, FILE *saf); //将列表中的试题保存在文件中的函数 struct question *LoadFile(struct question *td, FILE *laf); //从文件中读取题目,将题目添加到列表中的函数 int GetAnswer(void); //输入选择题的答案 void huida_Question(const struct question *que, int n); //回答问题函数 main() { struct question *start = NULL, temp; long choice, line = 0, c; FILE *fp = fopen("wangkun.dat", "a+"); while ((choice = MenuChoice()) != 3) if (choice == 1) { GetQuestion(&temp); start = charu_timu(start, &temp); ++line;/*统计列表的长度 */ system("cls"); } else if (choice == 2)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概括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要点

思修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6)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挑战包括: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1)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13)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21) 理想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五、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24)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六、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自己的经验)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同上) 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6)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八、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0) 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C语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 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34010104 学号:2 姓名:

指导教师:孙伟东 完成日期:2014年03月1日

目录 第1章概要设计 ........................................................................................................ - 1 - 1.1题目的内容与要求 ................................................................................................ - 1 - 内容:设计并实现一个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试题录入、试题抽取、自动判卷等功能。.................................................................................. - 1 - 1.2总体结构 (1) 第2章详细设计 ...................................................................................................... - 2 - 2.1菜单操作模块 (1) 2.2将题目装入内存模块 (1) 2.3开始答题模块 (1) 2.4添加试题模块 (1) 第3章调试分析 .................................................................................................... - 13 - 第4章使用说明 .................................................................................................... - 14 - 附录(程序清单).............................................................................................. - 17 -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 4)1848年,〈〈共产党xx》发表;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白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6)如何学习和白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 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根本方法); c.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a.在思想上白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 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 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白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c.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白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 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 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意识是白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白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白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核心知识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说明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大作业 设计题目: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某老师 2015 年 1月

目录 一、成员分工 (1) 二、需求分析 (2) 三、总体设计 (3) 四、详细设计 (4) 五、系统测试 (10) 六、总结 (13) 七、参考文献 (14)

一成员分工 我们小组成员共有三名,分别是为了能按时圆满的完成这次C++课程设计,我们小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以确保设计能按时完成。经过周密的考虑和详细的调查最终确定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需要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需求分析 (2)保存试题库 (3)试题的录入 (4)试题的抽取 (5)答题 (6)自动判卷 (7)系统测试 (8)退出系统 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并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具体爱好做如下具体分工: 神具体完成以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需求分析 (2)保存试题库 (3)试题的录入 具体完成以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试题的抽取 (2)答题 具体完成以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自动判卷 (2)系统测试 (3)退出系统

二需求分析 1.设计目的 将理论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对不同的数据类型、程序控制结构、数据结构作一比较和总结,结合设计题目进行综合性应用,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在下述各方面的能力应该得到锻炼: (1)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所学专业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实际业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3)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小型应用系统,掌握运用C++语言编写调试应用系统程序,训练独立开发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4)对于给定的设计题目,如何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5)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6)熟练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灵活运用各种数据类型。 (7)进一步掌握在集成环境下如何调试程序和修改程序。 2.课程设计名称及容 课程设计名称: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 设计容:设计一个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该系统要求能自动组卷和评分。 3.设计方案提示 具体的功能: (1) 用文件保存试题库。(每个试题包括题干、4个备选答案、标准答案); (2) 试题录入:可随时增加试题到试题库中; (3) 试题抽取:每次从试题库中可以随机抽出N道题(N由键盘输入); (4) 答题:用户可实现输入自己的答案; (5) 自动判卷:系统可根据用户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实现判卷并给出成绩。 主要知识点: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2) 界面的制作,switch的应用 (3) 类和对象 (4) 动态数组(链表)类模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 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 答案: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5、简述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书 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

《数据结构与算法I》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题目: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 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同学: 完成日期: 成绩:

目录 一、设计流程 (1) 二、需求分析 (1) 三、总体设计 (2) 四、详细设计 (3) 五、系统测试 (14) 六、总结 (19) 七、参考文献 (19)

一本次课程设计的流程 (1)需求分析 (2)试题的录入 (3)试题的抽取 (4)试题的删除 (5)答题 (6)自动判卷 (7)系统测试 (8)退出系统 二需求分析 1. 课程设计名称及内容 设计一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实现考试的标准化管理。 2.设计方案提示 (1) 用文件保存试题库。(每个试题包括题干、4个备选答案、标准答案); (2) 试题录入:可随时增加试题到试题库中; (3) 试题抽取:每次从试题库中可以随机抽出N道题(N由键盘输入); (4) 答题:用户可实现输入自己的答案; (5) 自动判卷:系统可根据用户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实现判卷并给出成绩。

1.总的叙述 1、用来保存试题库,可以用到”Struct TestNode Testquestions”结构体数组,将试题一一对应 的保留下来,放在相应的文件里; 2、试题的录入,可以定义一个” Status InsertNode(int &N)”函数将试题录入; 3、试题的抽取,可以定义一个” void printNode(TestNode p,int n)”的函数,用到”Rand” 函数进行随机抽取; 4、答题方面,,则定义一个” void answer(int sum)”函数用于答题者的输入答案; 5、自动判卷,则可以定义一个” Status Match(TestNode p,char m)”函数,用来对比答题 者答案 和正确答案,给出判断正确与否; 6、存储方面每次插入和删除操作都能自动存储试题至文档。 7、用一个main函数将上述各个函数功能块连接起来,实现”单项选择题标准化考试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完成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路?费尔巴哈 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第一章第一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是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用一系列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按照逻辑组织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研究存在、真实、知识、 善等的意义和本性的一门学问。 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能把它理论化和系统化。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又分为两个方面: A: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B: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相对于B问题来说,A问题是最根本的方面,它是一切哲学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 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