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 93 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理学的诞

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用主义)(意

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 ,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

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 ,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超我” 和“自

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 遵循现实

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1)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未

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

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的主观判

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

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对

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 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

监察、评价和反馈; 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

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

化。

19、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激后反

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桑代克、

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代表人物不同、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目的性不同。(如上所述)

3)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其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1、认知学习理论:

1)柯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

内部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以概念为结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为联结的网络结构叫认知结构,而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

22、信息加工的阶段一般分为:输入、存储、输出。

2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主动的

发现学习。

2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被动)和发现学习(主动);

2)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5、意义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8、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9、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基本结构):学习需要(拉,主动)、学习期待(推,被动)。

30、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引起学习行为的刺激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1、强化:指行为效果对行为学习获得产生的积极作用。

32、单选:海德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并将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33、学习动机的培养

1)需要知道学生要什么。

2)学习期待的培养。

34、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反应的是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简单任务,动机水

平高,效果较好中等难度任务,动机水平中等,效果较好困难或复杂任

务,动机水平低,效果较好中等水平的学习动机,最容易激发学生效率的

提高。

35、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36、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a)正迁移(积极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b)负迁移(消极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c)单选: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触类旁通:横向迁移。

37、学习迁移论:

1)形式训练说:多感官通道参与(官能)

2)桑代克在 1901 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3)贾德在 1908 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泛化说的经典实验。

4)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有力的批判了相同要素说。

5)经验整合说是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

38、定势:是指先于某一活动并指向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39、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备辩证思维能

力和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情绪、情感相对稳定,具

备自我调控能力,人格趋于完善。

40、知识的分类:依据反映活动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命题或命题网络、图式)。

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产生式一一如果……那么……)。41、知识获得:包括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知识概括(感性概括、

理性概括)。

42、知识的保持:

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遗忘:是指对过去经验不能够正确回忆和再认或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43、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

44、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4秒以内)、短时记忆( 1分钟以内)、

长时记忆( 1 分钟以上)。

45、短时记忆的容量: 7±2个组块或单位。(米勒提出)。

46、过度学习: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再增加50%(即 150%)。

4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48、系列位置曲线效应:

1)前摄抑制: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首因效应);

2)倒(后)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近因效应)。

49、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同化说; 4)动机说。

50、整合:是一个过程,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1、同化: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

的过程。

52、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

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53、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后天习得的。包括操作技能(动作

技能)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54、操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55、操作技能的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56、操作技能的最高级阶段:操作熟练,也叫自动化阶段。

57、操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先快后慢,学练效果与练习周数的关系。

58、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59、我国学者冯忠良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0、原型:具备同类事物典型特征的例子叫原型。

6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主动使用的的计划和方案。计

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62、单选:

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复述策略;

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精细加工策略;

3)画图表、列提纲为组织策略;

4)设置目标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监督策略。

63、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64、问题: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65、构成问题的三要素:给定、障碍、目标。

66、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6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又叫创造力。

68、创造性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9、人格: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70、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71、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人的情、知、意的独特组合。

72、自我意识:指自己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关于自我的认识是人格的核

心。

73、单选:

1)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调控,意(形式)

2)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内容)

74、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75、单选: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7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7、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发现,提出了三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前道德(依据行为结果)他律道德

(依据权威和成人)和自律道德(依据自我内心标准)。

78、单选:班杜拉的榜样学习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

79、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a)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b)社会惰化(社会阻抑、社会抑止):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当这个任务对于大部分人是困难的,容易形成社会惰化;当这个任务对大部分人是简单的,容易形成社会助长。

80、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或放弃自己原有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

8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82、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83、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84、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的内容)、怎么教(教学组织、模

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85、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设计。

86、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学生已有水平与通过教学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差距)。

87、教学模式: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88、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单选):

刺激控制模式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一一斯金纳、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一一布鲁纳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一一奥苏泊尔一一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一一奥苏泊尔一一先行组织者、意义学习理论、乔伊斯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

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89、先行组织者:指先于学习材料而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叫先行组织者。

90、测量: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质或某一属性的数量化描述。

91、评价:指对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与解释

评价有主观性,测量是客观性

92、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93、单选题:区分度又叫鉴别力

简答题(35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作用。

答:1)描述:能够描述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解释:需要解释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原因和规律;

3)预测与控制:

2、简述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基本过程或阶段。

答:角色认知阶段(知道这个角色是做什么)一一角色认同阶段(对这个角色规范的理解)――角色信念阶段(按照角色基本要求去规范自身,并执行)。

3、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

答: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 )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4、简述学生学习的基本分类

答:1)知识的学习;2 )技能的学习;3 )行为规范的学习。(我国学者)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态度。

3)技能一一1?心智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 动作技能

5、简述知识学习的基本阶段(过程)?

答: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保持;3)知识的提取和应用。

6、简述动机的基本功能?

答:引发、维持和调整、弓I导。

7、简述韦纳提出的“三维度,六因素”的归因理论。(或选择题)答:三维度:稳定不稳定维度、内在外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P123图

答:①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②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最低层次是生理的需要。生安归属爱自

尊基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生长需要

求知审美自实现成长:认识和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缺失需要

(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分析我们的学习。

a)写出哪些层次

b)各个层次的关系(写出马斯洛观点)

c)学习是人适应客观环境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观点:

a)认为各需要之间是层次的关系,低层次需要满足是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

b)各层次需要的出现是与人的生物成熟相联系的。

c)在人口分布中,满足和追求满足低级层次需要的人口分布更多,需要高级层次需要的人是依次减少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高级需求。

9、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1)相似性(结构特征与表面特征的相似);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10、简答: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1)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师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2)教学又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11、简答:学习动机如何培养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恰当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

结果归因,促进学习继续努力。

12、简答: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1)时间;2)顺序位置;3)材料的数量;4)材料的性质;5)学习能力;6)学习动机。

13、简答: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

答: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14、简述安德森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5、我国学者冯忠良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6、简答:学习策略基本分类

答: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7、简述认知策略的基本分类: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8、简述元认知策略的基本分类: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

19、简答:问题解决的特点

答: 1)问题情境性; 2)目的指向性; 3)操作序列性; 4)认知操作性。

20、简答: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1、简答: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 1)独创性; 2)变通性; 3)流畅性。

22、简答: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什么?

答: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务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0~9 岁)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9~15 岁)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定向阶段)(15 岁以后)

23、简答: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依从——认同——内化

24、简答:群体的特点: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结构、有依存关系。

25、简答: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女性要高于男性

26、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a)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

c)融合于学生社团活动或学术活动

d)针对特殊问题或个案,实施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

27、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a)入学适应

b)学习心理

c)人际交往

d)恋爱与性

e)生涯规划与指导

28、简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六条(微观教学设计)

答:

a)确定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状态;

b)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c)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的媒体;

d)优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

e)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法;

f )实施教学评价:对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评价,并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作出判断。

29、简答教学任务分析

a)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b)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c)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0、简答: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必须要有测验的效度: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判断效度的三个方面: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

2)信度: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信度31、简述信度的影响因素:

a)测验长度

b)测验难度

c)被测对象

d)施测过程

32、简述标准化学习测验的特征

a)命题组卷标准化

b)实测过程标准化

c)评分计分标准化

d)结果解释标准化

33、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过程

a)确定测验目的

b)命题组卷

c)确定评分标准

d)确定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3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两条

答: 1)、反馈—调节功能

2 )、激励—动机功能

35、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环节——论述

答: 1)、制定编题计划

2)、收集试题

3)、命题

4)、组卷

5)、测试

6)、编写考试说明

论述题(11 题)

1、试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

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

2、试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 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

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2)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

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

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4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

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结合四有好老师”,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答:1)四有好老师”是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2)(同第二题)。

4、材料分析:高校课改的基本理论基础。

答:1)先谈课改的必要性;2)改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3)采取探究性学

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的因素,而学习行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答: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

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

致);

不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学习动机弱,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行为是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为目的,而惩罚则是以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目的。

6、试结合记忆的规律,分析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先谈2、3个记忆规律;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7、论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1)智力与创造性是楔形关系。

2)智力水平低,创造力一定低;智力水平高,创造力可能高可能低。

3)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论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先答两者的概念)

答:1)二者实质相同,都是习得行为规范的结果(态度:内部状态;品德: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相同,都包含知、情、意三个成分;

3)两者的区别是,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广,品德涉及的范围小)价值的内化程度也不同(态度的内化程度低,品德的内化程度高)。

9、试分析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答:1)一般过程为:依从、认同、内化;

2)不良态度和品德的改变:醒悟、转变、巩固或稳定。

10、根据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工作及专业,如何给大学生做良好的职业

生涯指导:

答: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

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

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a) 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b) 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c) 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d) 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e) 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a) 自我评估

b) 专业评估

c) 生涯探索

d) 生涯决策

e) 生涯反馈

11、论述题:结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a)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b)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c) 教学设计应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低于教学目标水平,适应最近发展区。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总则

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

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部分。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习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的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想

象处在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关键期,并能根据要求和需要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且创造性的成分日益增多。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等,从而产生了许多新需要,伴随着这些新需要的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他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较强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他们对需要的认识和评价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力还不强,会出现时而情绪高涨,时而自暴自弃,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其次,进入高校后,他们在逐渐产生更广泛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求知识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爱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使得他们出现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虽然自觉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虽然理智成分增加但还缺乏自制力;虽然勇敢但缺乏毅力;虽然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依赖性;虽然果断性增强但仍带有冲动型。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薄弱的一面。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观初步确立、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喜欢更多地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来衡量和评价所从事的活动和接触的事件,并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基本上是从感性体验中得来的,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时,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讲课讲稿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 本答案非标准答案,只是配合教学整理简易要点,如果参加考试答题应在此基础上再做概念和理论的详细解释为好,另答题知识也非标准答案,只是本人一家之言,有些参考了张奇老师的教学内容,在此表示感谢!;综合练习题源于历年真题,由于目前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为此部分论述题没有收录,有些只是回顾而非完全原始题的模板,特说明 2-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你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 知识点:教学监控能力的问题 分析:讲的太快,内容设计不好,提高监控能力、自我监控。 2-2一位教师只顾讲课,不与学生接触,对不对?错在哪? 知识点:涉及师生交往 分析:不与学生交往的危害,改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主动权在老师。 2-3一位教师经常当面讽刺学生,对否?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知识点:教师威信、教师期待 分析:对学生的期待是消极期待,不利于建立教师威信,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交往,正确的期待。 2-4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 知识点:教师期待P33 分析:教师说学生不好是负面期待,有两个结果,一是发奋努力,二不学了。首先不要对学生嘲笑,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使其变得自信和自强, 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2-5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机智处理,将不良的危害减到最小,与学生心平气和谈判,发现原因,改正,承诺,先分析原因,再解决问题。 2-6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妥善处理人为的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态激化,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 3-1某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熟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半小时后逐一进行检查,问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 B )。 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 C )。 A.角色认知阶段 B.角色成熟阶段 C.角色认同阶段 D.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 C )。 A.认知特征 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意志特征 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 D )。P45 A.防御性应对 B.反抗性应对 C.间接应对 D.直接应对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D )。 A.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B. 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C. 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 A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多元智力 D.成功智力 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D )。 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 B.培养专业兴趣 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D.A、B、C都是 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 B )。 A.刺激—反应学习 B. 信号学习 C. 概念和规则学习 D. 解决问题学习 9. 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B )。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C.士兵的士气高 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 C )。 A.发现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 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 B.同化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 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 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 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16.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17.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 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18.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19.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 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20.★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 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1.★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2.★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 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3.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26.★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