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新陈代谢与酶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母纳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概念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3.高温、低温和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思考导学】

1.人发烧时,不想吃东西,其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2.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能否继续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其原因是什么?不能。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而胃液的pH在2左右,会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并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水解。

3.胰岛素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原因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若口服会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蛋白酶水解。

【学法指导】

1.掌握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物体内的各项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地进行。所以,将酶称作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种类极其繁多,现在已签定出的就有2000种以上。习惯上,各种酶是根据其来源及其所催化的作用物(即底物)来命名的。例如,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产生的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酶,胃蛋白酶是胃腺产生的催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的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动物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钟要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天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吨,糖类为10吨,脂类为1吨,蛋白质为1.6吨。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

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有利于理解酶的作用以及温度、pH等对酶作用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所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例如,有一种叫做RN ase P的酶,这种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科学家们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且提高了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

的RNA仍然具有与该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后来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某些RNA分子同那些构成酶的蛋白质分子一样,都是效率非常高的生物活性催化剂。所以概括地说,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温度对酶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影响:(1)和一般化学反应相同,酶反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2)由于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遇热易变性失去活性。在低温范围内,前一种作用占主要地位,但当温度升到一定限度时,后一种作用明显产生影响,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反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酶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最快,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如下图。

酶对环境酸碱度的敏感是酶的特性之一。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能表现其活性,过酸过碱会使蛋白质变性,使酶失活,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从右上图的曲线得到说明: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对应的pH,也就是酶的最适pH。

【例题解析】

[例1]能正确说明酶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催化特性之一的是

A.酶都是蛋白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酶虽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但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具有催化作用。如在做有关实验时,我们把从生物体内提取的酶,放入试管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同样能起催化作用。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但一般的酶最适温度是37℃,如人体内的各种酶都是这样,低于或高于37℃,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并不是越高越好。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答案:D.

错因:酶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上述四点说明酶特性的是D。A、B、C三种都是错误的。要正确解答此题,一要了解酶的特性,二要知道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作用,三要掌握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并且还要知道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只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

[例2](1999年上海高考题)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0,保存在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解析:唾液淀粉酶能水解淀粉到麦芽糖,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到多肽,两种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适宜的温度(37℃)和pH(唾液淀粉酶为7左右,胃蛋白酶为1.8左右)。pH为2.0最适于胃蛋白酶的催化,唾液淀粉酶不适而失活,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分解为多肽,而淀粉无法分解。答案:A

错因:要正确解答此题,一要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和两酶的最适pH,二要知道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三要掌握两酶的具体作用。pH为2.0时,唾液淀粉酶失活,胃蛋白酶活性发挥,将乳清蛋白和唾液淀粉酶分解为多肽。因此,B、C、D错误,正确答案为A。

[例3]关于酶的特性的实验:如下图,取标号为A、B、C的三支试管,各加入2 mL稀淀粉糊。

(1)在三支试管内各滴5滴革兰氏碘液,摇匀,可见试管内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色。(2)再在A管内加2mL胰液,B管内加入2 mL煮沸的唾液,C管内加入2 mL唾液,然后将这三支试管放入37℃~40℃水浴锅中,15~20分钟后,三支试管内溶液的确切变化分别是:

①A管溶液的颜色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淀粉遇碘变为蓝色,故(1)的答案为“蓝”色;因为胰液、唾液中均含淀粉酶,淀粉酶将A、C试管中淀粉消化成麦芽糖,故(2)答案是;A试管为无色(褪色);C试管为无色(褪色);而B试管内的唾液淀粉酶经煮沸后其结构已受破坏,不能将B试管中淀粉消化为麦芽糖,故B管为蓝色(即不褪色)。

答案:(1)蓝 (2)褪色(变为无色) 胰液中有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不褪色(蓝色) 唾液被煮沸,其中的消化酶的结构被破坏,失去活性褪色(无色) 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错因:要正确解答此题,一要了解胰液和唾液中都含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二要知道高温使酶失活且具不可恢复性;三要知道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色。搞不清以上三点是答错此题的主要原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最早证明鸟胃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的是

A.德国科学定施旺 B.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

C.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D.德国科学家施莱登

答案:B

2.下列关于酶的化学成分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一般地说,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

C.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D.淀粉酶和过氧化酶都是蛋白质

解析: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说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不正确。答案:B

3.能水解酶的是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肽酶

解析:除极少数RNA外,绝大多数的酶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故蛋白质只能由蛋白酶分解。答案:B.

4.分别用0℃和100℃的温度处理某种酶后,酶都没有活性但

A .经过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B .经过10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C .经过0℃处理的酶的空间结构遭破坏

D .经过100℃处理的酶被水解成了氨基酸

解析:低温和高温虽然都能抑制酶的活性,但高温能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使活性丧失,且具有不可恢复性,而低温对酶活性的抑制与高温不同,当温度适宜时,酶的活性即可恢复。答案:A

5.下列功能特征与酶无直接关系的是

A .消化食物

B .渗透吸水

C .蛋白质合成

D .C 6H 12O 6分解

答案:B

6.萤火虫将体内的萤光素在萤光酶的作用下,在细胞水分参与下氧化发光,科学家已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生物光源,萤光酶的作用是

A .媒介作用

B .催化作用

C .氧化作用

D .还原作用

解析: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功能就是起催化作用。 答案:B

7.在一个合成连锁反应中:X ?→?

1E A ?→?2E B ?→?3E C ?→?4

E Y ,如果E 4号酶失效。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细菌能够正确生长,我们至少要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

A .X

B .A

C .X 和C

D .Y

解析:由于E 4号酶失效,故Y 不能合成,而E 1、E 2、E 3号酶正常,根据酶的专一性,A 、B 、C 物质可合成,因此应至少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Y 。 答案:D .

8.为保证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应注意

A .使用沸水先冲泡洗衣粉

B .用含氯较高的自来水

C .和其他洗涤剂混合使用

D .室温时用软水先溶解洗衣粉

解析:由于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故A 、B 两项不正确,与其他洗涤剂混合使用一方面不经济,另一方面不能确定其他洗涤剂是否会对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答案:D

9.一分子过氧化氢酶能在1 min 内使5×105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水和氧,相当于Fe 3+催化

速度的109倍,但对糖的水解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分别具有

A .高效性;稳定性

B .高效性;专一性

C .多样性;稳定性

D .高效性;多样性

答案:B

10.下列各图中,横轴均表示酶的反应条件,纵轴为酶的反应速度。能正确反映温度和pH 与酶反应速度的关系的是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都是甲

D .都是丁

解析:酶的活性要受温度和pH 的影响,对每一种酶而言,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此时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宜值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与最适宜值相差越大活性越低。 答案:C

11.在煮过和没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X 上出现了泡沫,在土豆片Y

上没有出现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解释

A.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使之分解成单糖

B.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在没煮过的土豆片中的酶对过氧化氢分解不起作用

C.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植物中含有酶,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效D.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能分解土豆片中的酶

解析: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酶丧失活性,且不可恢复。在土豆片X上出现了泡沫,说明X上的过氧化氢酶将H2O2分解在H2O和O2,证明酶具有活性,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在土豆片Y上没有出现泡沫,说明Y上的过氧化氢酶没有活性,Y是煮过的。答案:C.12.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解析:pH过高会使酶的活性丧失,且具不可恢复性。答案:B.

13.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后,置于0℃到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至0℃的环境中处理,其有机物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应为

解析: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活性丧失且不可恢复。

答案:B

14.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酶的特征

A.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D.酶在催反应中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解析: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也具有一般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

答案:D

15.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

A.高效性 B.专一性 C.多样性 D.稳定性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正是酶具有专一性的体现。答案:B.

16.将猪精肉片分别放入A、B、C三只烧杯内的消化液中,A烧杯内有胃液,B烧杯内有胰液,C烧杯内是胃液和肠液的混合液。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结果及说明的问题是

①A、B内的肉片被初步消化②C杯内的肉片消化得最快③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④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⑤说明酶的作用受pH影响

A.①③④⑤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⑤

解析:A、B两烧杯的消化液,其pH适宜,都含有蛋白酶,都能对猪精肉进行初步消化,而C.烧杯内pH不适宜。胃液的pH大约是1.0~3.5,肠液的pH大约为7.0~8.0,两者混合后,其pH既不适于胃蛋白酶的催化,也不适于肠肽酶的催化。故C烧杯内的猪精肉不能消化。答案:A

17.胃液中的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催化作用大大降低,这是由于

A.酶发挥催化作用只有一次 B.小肠内的温度高于胃内的温度

C.小肠内的pH比胃内的pH高 D.小肠内的pH比胃内的pH低

答案:C.

18.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

的是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供给 B.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C.经唾液的消化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解析:因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故应使多酶片中的各种酶到达小肠中进行消化,且小肠中的pH对它们适宜;又因胃中只含胃蛋白酶,对糖衣无消化作用,这就防止了多酶片中的各种消化酶被胃蛋白酶消化分解。答案:B.

19.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A.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B.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D.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

答案:C

20.进入冬眠的动物体,代谢极为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是

A.体内酶活性降低 B.气温低 C.进食少 D.消耗能量少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过程,请据图说明:

(1)图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____,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和图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_________性,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3)如果D代表麦芽糖,那么E和F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A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D代表二肽,那么E和F则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A则是___________。(5)如果D代表脂肪,那么E和F则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A则是______________,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酶的特性。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如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答案:(1)A 反应前后酶本身不发生变化(2)专一在B、C、D物质同时存在时,只催化D物质的反应(3)葡萄糖葡萄糖麦芽糖酶(4)氨基酸氨基酸肽酶(5)甘油脂肪酸脂肪酶小肠

22.如下图所示,分别向四支各自盛有5 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肝或沙子。在此实验中,试管A放氧相对缓慢,试管C和D不放氧。请回答。

(1)肝脏中有什么物质能引起过氧化氢释放氧气?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为什么用煮沸冷却的肝做对照要比用沙子做对照更好一些?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试管B放氧速度比试管A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氧化氢酶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2)由此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温度条件的限制(3)碾碎的肝扩大了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利于催化

23.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 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 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 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 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结果见下表:

“+”表示蓝色的程度。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37℃接近人体的体温,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保持恒温,排除温度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3号试管内反应液的pH为6.8,近中性,是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进行的适宜条件。因此3号试管内淀粉完全被分解,加碘液不变蓝,而显出碘液的橙黄色。(3)反应速度过快,从唾液方面分析,可能是唾液中淀粉酶含量高,可采用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来降低反应速度。(4)分析实验结论应从结果表入手。由结果表可以看出:3号试管,pH为6.80,试管中颜色为橙黄色。说明3号试管内淀粉完全被水解。而接近pH 6.80的2号(pH为6.20)和4号(pH为7.40)试管有蓝色呈现,但蓝色程度低,说明在低于pH 6.80的条件下,酶的活性低,淀粉的水解不彻底。而1号(pH 5.00酸性太强)和5号(pH 8.00碱性太强)。试管内蓝色程度较高,说明pH过低或过高,酶的活性受抑制甚至被破坏,淀粉不被水解。

答案:(1)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应温度。(2)淀粉已完全水解。(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4.下面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试分析两曲线后回答有关问题:

(1)在35℃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在____________℃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但再回复到35℃时,仅______________的催化效率可望恢复,表明_____________的酶的结构已遭破坏。

解析:从两曲线可以看出,在35℃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而温度在0℃和100℃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当温度再回复到35℃时,A的催化效率又恢复如此,而B的仍为0,说明B的酶结构由于高温而被破坏,失去了催化功能。

答案:(1)最高(2)0℃和100 A B

25.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单糖分解或单糖转变成淀粉(2)高温使酶失活,抑制了单糖的分解和淀粉的合成(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失活【应用创新】

1.将一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100 mL水煮沸,冷却后,取2毫升淀粉悬浮液和2毫升唾液装入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条件下保持20分钟左右。上述过程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袋内最初无色→逐渐变蓝色→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上述出现的原因。

(1)最初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渐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纸袋外液体为什么始终是浅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为7,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pH 为3,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玻璃纸袋是一种半透膜,碘分子可以通过,而淀粉大分子则不能透过。最初无色是因碘分子尚未进入玻璃纸袋内;逐渐变蓝是因碘分子逐渐进入玻璃纸袋内;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是因淀粉逐渐被淀粉酶完全水解;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稀碘液的颜色——浅褐色,是因为大分子的淀粉分子不能透过玻璃纸进入烧杯中;将唾液与胃液混合后,混合液的pH=3适合胃蛋白酶,而不适合唾液淀粉酶,则淀粉酶将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水解为多肽。

答案:(1)碘分子尚未进入玻璃纸袋内 (2)由于碘分子逐渐渗入玻璃纸袋内,碘遇碘粉变蓝 (3)由于淀粉全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4)由于玻璃纸袋内的淀粉不能渗出袋外,袋外始终是碘液的颜色 (5)多肽因为在pH为3时,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而胃蛋白酶仍有活性,胃蛋白酶将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多肽

2.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人的口腔唾液、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解析:鸡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红紫色物质(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应),如能证明酶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即可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实验步骤:

①制备蛋清:取生鸡蛋一个,打破蛋壳,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30 mL清水,用玻璃棒调均。

②取唾液: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取出并将其中唾液挤到小烧杯中。

③对比实验:取2支试管,编上号,在1号中注入2 mL蛋清液,2号中注入2 mL唾液,然后各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振荡,再向2支试管中加入2~3滴3%的CuSO4溶液,振荡。

④结果观察:振荡均匀后,静置一会后,可看到2支试管中都出现红紫色。

结论:该实验证明唾液中存在着与蛋清中同样的成分(蛋白质),而唾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是酶,故唾液中的酶是蛋白质。

考点3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含酶和ATP)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3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含酶和ATP)1. (2012·全国高考·T33)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 。 (2)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温度能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在本实验中应该保持在最适宜温度。 (2)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的砖红色沉淀现象应在沸水浴中出现。 【精讲精析】(1)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使酶发挥最大的催化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在70 ℃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在沸水浴中,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出现砖红色沉

淀现象。 【参考答案】(1)③更正:将5支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适宜。理由: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在70 ℃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④更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将这些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 min左右。理由: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 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淀粉水 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 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 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561538102.html,),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

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学教育中,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中学生物教学的内容广泛,适于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生体验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8(c)-0231-01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高的道德教育。 1 采取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1 颂扬古今生物科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我国远在四五千年就建立了农业,三千年前就有了室内养蚕和驯养家畜等;1965年我国又在生命起源问题上获得突破,即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本人还随时收集和积累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我

国生物学所取得的现代成就和动态来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灵花火。 1.2 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 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 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然而,中国的悬铃木被冠之以“法国梧桐”,麋鹿的故乡却要从外国引种麋鹿……,残酷的史实告诫我们,只有祖国的发达强盛才能保护自己 的丰富资源,发展自己的丰富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3 坦诚国情,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口众多,国力薄弱和自然资源的贫乏,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已达13亿多,而每年出生人数仍保持在两千多万,比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还多。虽然我国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但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以前人们对于野生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一段时间以来,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而使大量的草原和森林被毁,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使不少动植物资源濒临绝种或已经绝种。尽管我国有许多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占优势,然而按人均量计算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 属于资源贫乏之列。例如我国森林覆盖总量名列世界第6位,而人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

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 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案 (王娟)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理解和掌握用浓度的变化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及实际意义。 (2)了解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和思考与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从实验中验证化学原理从物质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并能应用化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调控反应速率。 3.情感态度德育目标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它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2. 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仪器 教材实验25、实验26中的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情景引出课题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课题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课题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世间的物质千千万万物质的变化奥秘无穷。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两个根本问题即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但还有两个实际问题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程度。 2.提问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有哪些是“快”的反应离子反应、燃烧反应、炸药爆炸哪些是“慢”的反应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化学反应快慢进行的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3.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 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固体、纯液体无浓度。 2 单位:mol /L·min或mol /L·s 3 意义:是平均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 4 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 1、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3―― 9的盛等量过氧化氢 (H2O2 )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 C的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 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试问: ⑴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 直线上? ⑶A是第________ 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反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 2、下面是验证唾液淀粉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已知 ⑴滴加本迪森席试剂如出现黄色,证明还原性糖的存在⑵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但不能水解蔗糖成为葡萄糖和果糖, ⑴表中的号试管和号试管各留下了一处空白,你认为号试管空白处 的处理应是— ___________, 4号试管的空白处的处理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 ⑵实验中1号和2号试管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⑶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 试管内还有还原性糖的存在。 ⑷本实验中保持试管温度为37 C 的理由⑸本实验为什么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试分析其理由 3、一般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的血清和奶渍,但加酶洗衣粉则可以。一般加酶洗衣粉袋子上 印有以下说明: 成分:略

用法:洗涤产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最 佳;切勿用于C以上的水。 注意:切勿用于丝制及羊毛衣料;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⑴该洗衣粉能较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清或奶渍,说明该洗衣粉中加入的是什么 酶?请说明理由⑵为什么洗涤前须先将衣物浸于有这种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浸泡时间? ⑶为什么盒上的用法指明切勿在60 C以上的水中使用此洗衣粉? ⑷试解释为什么此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⑸试解释为什么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4、将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100ml水煮沸,冷却后,取2ml淀粉悬浮液和2ml唾液装入 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C条件下保持 20分钟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T逐 渐变蓝色T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上述情况的原因。 ⑴最初无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玻璃纸袋外液体为什么始终是浅褐色的? ⑸已知唾液的pH为7,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5、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材料用具:3支试管、淀粉、 碘液、水浴锅、冰箱、 ⑴实验步骤和结果: 步骤1:制备6ml淀粉液并在常温下冷却。 步骤2:取唾液若干。 步骤3:取3支试管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 步骤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步骤4与步骤5能否调换顺序?说明理由。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学习目标] 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 2.理解酶的来源、作用、本质。 3. 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酶失活的机理等。 [自学导引] 一、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的催化作用。所以,将称为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化学本质 酶是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例如,淀粉酶,胰蛋白酶等,少数的酶是。 三、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倍,所以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每一种酶都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温度和PH分别称为、。 [比较]温度与 [课堂自测] 1.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酶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可以从食物获得,有的酶可以在体内转化合成;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B.②③⑦C.③④⑧ D.④⑤⑥ 2.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3.右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 能获得的信息是()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B.酶因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4.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后,置于0℃到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至0℃的环境中处理,其有机物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应为() 5.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根据图问答: (1)曲线中的AB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曲线中的B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中的BC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总结】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酶的特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 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 方法和 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 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 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 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 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f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f 合作探究、精讲点 拨T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T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 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七、 课时安排: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 针对性。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 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

高三生物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精选.

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 **************************************************************************** ●知识联系框架 甲状腺激素用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胰岛素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性激素 生长激素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反射物质代谢过程 反射弧 能量代谢 *****************************************************************************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 一、动物的新陈代谢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只相隔一层细胞膜,因而体内与外界直接通过体表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在研究内环境时,要搞清楚消化道的地位,消化道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被围在体内的专门用于消化食物的特殊的外界环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脱离子内环境,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 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下面以pH值为例作一说明: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0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动 物 的 新 陈 代 谢 及 其 调 节 物质代谢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体会 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也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而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生物,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那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 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在备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时,我重视教材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使德育附着于知识点或训练点,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我大量查阅并使用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许多例子,涉及到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各方面,还例举了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制作成有趣的课件。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之间交流、补充。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二、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服务育人的理念

酶 教学设计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为设计理念,打破了学生接受记忆教材知识的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学生通过讨论质疑、设计分析并进一步解决问题,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说出新陈代谢的概念、酶在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及酶作用的本质。 ⑵进一步强化对酶的本质和功能、酶的特性的认识、理解。 ⑶加强酶的应用及酶活性调节的模型的初步认识。 能力目标 ⑴通过课外探究和课堂讨论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思考分析新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激发科学兴趣,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⑵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及特性。 重点突出方式:学生阅读、思考,概括酶的作用及本质;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思考,最后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酶的特点。 ⑵难点: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对照实验的设计及模型的分析和应用。 难点突破方法:学生讨论由实验出发设计实验,展示讨论结果,并由其他同学指正,进 一步强调生物探究实验设计的关键。 3.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具体到抽象,设置思维坡度,循序渐进,逐步地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从已知推未知,培养思维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程序(问题情境、引发冲突→师生探讨、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或实验探索) 、得出结论→成果迁移、评价调控→作业布置、强化巩固的教学程序进行。)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4、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6、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8、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9、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新陈代谢与ATP 10、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 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1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

课题: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石燃料是严重的自然资源; ②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 ③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意义;④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严重意义。 ①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②通过与其它学科或已有知识联系,小组合作并参与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③通过猜想和研讨,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化石燃料为载体来辨证地认识物质;②通过化石燃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③使学生树立爱护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坚强学好化学为保护环境和解决能源问题做出贡献的信念。 【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学习难点:探讨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查阅地理教材有关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分布及主要矿区; ②查阅化石燃料的用途,以及新能源及调查当地的燃料结构和燃料价格。

教师:①准备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②课件制作;③煤和石油的部分产品的实物标本。 【课前预习】 1.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适用于冶金的严重原料。 2.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教学过程】 导入: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燃料的燃烧给我们带来的能量,常用的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化石燃料? 【德育评析】本章的课题是《燃烧燃料》,在前面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所以这样导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从已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化石燃料。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概括化石燃料的形成简单、明了。 (一)化石燃料的形成 引导学生回顾自然课已学知识:煤和石油的形成 大屏幕展示:化石燃料形成的文字说明和煤、石油、天然气的图片 师生活动:回顾和交流 (二)化石燃料的组成元素 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化学理论和已有知识猜测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及猜想根据。 使学生学会猜想:1、因煤燃烧后生成CO 2、SO

3.1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 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的新陈代谢》课堂教学设计 刘丽华 【教学课题】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生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从而明确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和能源来源。 2、使学生掌握新陈代谢与酶和A 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以及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探讨相结合 【教学过程】1、提问复习导入新课(1)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概念、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相互关系 3、新陈代谢与酶——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4、新陈代谢与ATP——A TP的概念——A TP与ADP的转化 5、科普小常识及补充内容 6、小结及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45-60min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名师、新教材等 【教学后记】(略)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一旦停

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本章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覆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以及许多生化知识,它既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又是全书比较费解的部分。在全高中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新陈代谢概述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新教材)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 谢。(旧教材)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酶

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 酶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

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