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在古老而神奇的齐鲁大地上,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这颗高职教育的奇葩,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在开展“大培训”的战略指导下,焕发着绚丽夺目的迷人魅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州市唯一国办高等职业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历史的使命和机遇,紧密围绕“幸福德州”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方、深度办学的教育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以全新面貌驶上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以服务为宗旨、精心为企业的发展量体裁衣

面对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学院深知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拓宽渠道,积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主动培养等灵活务实的办学模式,主动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和上课形式,并原来的等学上门变为现在的送学上门,积极与区域企业联系,提供“一站式”的上门培训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断输送“造血”人才。月日,德州职高与平原县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但由于造纸厂职工的工作时间紧张,无法拿出白天整段时间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这一特殊情况,学院主动转变培训方

式,根据职工工种、能力、工时等不同特点,采取菜单选课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专门制订了晚间培训计划,既完成了培训要求,又为企业缩短了培训时间。截止目前,学院通过主动培训和输送人才,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100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对口安置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输出网络。

二、特色发展为重点,为区域经济腾飞输送造血人才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这在德州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全新和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已是深化“大培训”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地区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是学院的发展之路,德州职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力,坚持依托市场建设专业、发展专业,强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力量,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通过将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专业辐射,实行企业需后鉴定制度,逐步深化服务重点,形成了以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基层“三农”、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就业创业的重点任务群,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产教结合战略,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供需双赢的“组合拳”

为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德州职高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合作链条,谋划校企、校县的“网状”合作。通过采取先派专人去培训单位调研,跟后与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与县市区政府、企业合作,将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开设退役士兵培训班等形式,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育人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德州职业教育网”和“德州职业技能培训网”,并逐步成为德州最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站,随着落实“大培训”战略,不断在课程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改革创新,德州职高有如催化剂一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腾飞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化学作用。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在古老而神奇的齐鲁大地上,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这颗高职教育的奇葩,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在开展“大培训”的战略指导下,焕发着绚丽夺目的迷人魅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州市唯一国办高等职业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历史的使命和机遇,紧密围绕“幸福德州”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方、深度办学的教育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以全新面貌驶上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以服务为宗旨、精心为企业的发展量体裁衣 面对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学院深知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拓宽渠道,积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主动培养等灵活务实的办学模式,主动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和上课形式,并原来的等学上门变为现在的送学上门,积极与区域企业联系,提供“一站式”的上门培训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断输送“造血”人才。月日,德州职高与平原县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但由于造纸厂职工的工作时间紧张,无法拿出白天整段时间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这一特殊情况,学院主动转变培训方

式,根据职工工种、能力、工时等不同特点,采取菜单选课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专门制订了晚间培训计划,既完成了培训要求,又为企业缩短了培训时间。截止目前,学院通过主动培训和输送人才,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100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对口安置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输出网络。 二、特色发展为重点,为区域经济腾飞输送造血人才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这在德州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全新和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已是深化“大培训”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地区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是学院的发展之路,德州职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力,坚持依托市场建设专业、发展专业,强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力量,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通过将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专业辐射,实行企业需后鉴定制度,逐步深化服务重点,形成了以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基层“三农”、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就业创业的重点任务群,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产教结合战略,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供需双赢的“组合拳”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心得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传统产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资源向效益和效率更高的领域倾斜。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培育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动力。要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

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 五、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要 加强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在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质量 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裙,构建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国际话竞争力。 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抓手。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监管,破除产业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七、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产业人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对产业人才的培 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鼓励和支持人才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八、促进产业对外合作与开放合作 产业对外合作与开放合作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 对产业对外合作与开放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加速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通用5篇) 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工作总结的开头该怎么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篇1 1998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和示范工作作为调整我市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 二、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市委市府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并由专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于各成员单位责任明确,各施其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国务院和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有关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通知》和《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市中医药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七条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织我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制药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及经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结汇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结汇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为了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培养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我院在过去几年中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立院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变,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挤压,而新兴产业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各地纷纷设立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化、技术化人才。这是因为,现代产业学院具有职业能力培养、产业创新服务、产教融合等多方面的优势,被广泛认可和重视。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成果 1. 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组建了以各个专业骨干教师为依托的教学团队,举办了一系列针对现代产业技术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 2. 产教融合方面,我们积极开展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研究创新方面,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产业研究项目和创新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也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 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学院的发展和扩大规模。 2. 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短板,需要加大对教师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3. 与企业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沟通和协调难题,在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建议: 1.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力度,确保学院良性发展。 2.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确保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 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们: 近年来,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加强“四种新”产业的培育发展,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部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供各位领导审阅。 一、产业政策的创新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部门着力创新产业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我们加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通过制定产业规划、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在新兴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其次,我们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培育技术人才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良性循环。 二、科技创新的支持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为此,我部门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科研经费的配置,增加对重点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一批行业创新联盟,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

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此外,我们还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产业链的优化和完善 为了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我们注重优化和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首先,我们加强了对核心外资企业的引进和培育,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培训和融资支持,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供应链的管理力度,推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优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 为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我们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我们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设立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来。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学徒制度建设,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五、开放合作的深化 开放合作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积极推动国内外合作,招商引资。首先,我们加强了与有关国家和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变动。现如今,我国的县域经济已进入到新的发展环境,整体的生产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式。在发展转型的道路上,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条件,但因用人思维、传统观念及发展环境的影响,县域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障碍,也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究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路径 前言:自十四五规划政策全面推广以来,相关部门对各地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主动对接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诸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参与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着力为乡村振兴任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职业教育是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重要渠道。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摇篮,现代职业院校应考虑办学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一、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把握职教新理念,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视角发展县域经济,毫无疑问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职业教育理念。该项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创新当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使之能够在全新理念的支撑下,更有方向的创新教育对策与人才培养对策,探索有助于专业人才发展的全新路径。 (二)立足产业新需求,创新职教服务能力

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更加精准的对接产业需求,了解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于人才的具体条件,从而更有方向的调整教育框架,使得职业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能力及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1]。 (三)构建产教新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利用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产教融合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辅助职业院校及相关产业打造全新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以此更高程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使之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综合状态。 二、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县域产业品牌定位不明,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查分析显示,在县域发展过程中虽然会加强对于产品生产及创新的关注度,但整体的定位却比较模糊,因产品定位不准,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品牌支撑的力量,限制了经济的稳步提高。 (二)产教融合不充分,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不到位 客观来看,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在推进职业教育工作时,都并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资源优势,甚至教育科研与县域经济工作无法达到有效对接,呈现两张皮的发展状态。并且,针对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产学研融合教育体系,在部分地区也并未达到全面的发展。类似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教融合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也会导致职业教育工作无法为当地的县域经济提供有效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盲点较多,乡村振兴人才缺乏 发展县域经济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不断更新的一项工作。然而在实际发展环境中,因并未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多的新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的交织,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规划的发展

以实为带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实为带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以实为带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举措。 首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赖传统产业已经成为难以为继。而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能的特点,可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升级。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撑。 此外,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通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最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有重要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此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首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鼓励和引导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其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此外,还要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总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通过以实为带动,我们可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举措,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举措与成果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举措与成果 作者:马立贤王丽楠王丽杜慧起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2年第08期 一、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各地所创办的短期职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通过多年发展,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实现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属于整个教育体系6个层次中的5B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1年大修中,明确强调了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责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主要面向区域内工业企业所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技术研发,并且凭借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技水平,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为社会经济发展做经常性、具体性的社会服务活动。 天津市职业教育水平和建设力度始终处在国内前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从教育部批准并整合成立到获批“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中高本硕”人才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直围绕天津市发展战略进行建设,聚焦现代工业产业系统构建,积极对接重大行业发展需要,探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密切衔接的良性发展机制,在促进天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上不断出成果、出经验。 二、举措与成果 1.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设置。 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紧紧对接高新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这样才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天津市制造业立市,也正在积极开展“串链补链强链”工程建设,全力建设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1年,维系天津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发生新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学校紧密对接天津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从2016年学校正式挂牌组建发展至今,学院已形成以服务制造业为主的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在内的九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组群,本科专业数量达到了21个,高职专业数量优化到25个,并实施了四年期硕士及“专升本”联合培养、“三二分段”贯通培养和专业碩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成“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制。依托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深入推动一流专业建设,重点做强做优机械电子、自动化、飞行器制造、软件、质量管理等专业,着力开展硕士学位点建设,满足社会行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项目总结报告700字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项目总结报告700字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概述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是在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本地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本项目是由国家教育部和区域经济发展委员会共同出资,由高等职业学校承担的,共计耗费了两年时间和150万资金。本项目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支撑、实训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二、项目重点 (一)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学校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重点依据社会需求建立与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使学生不仅仅只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较为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能力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学校未来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以人为本,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建立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四)科研支撑 高等职业学校注重建设科学、规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和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五)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了新的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模拟实训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跟随专业教师课程学习,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并未以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项目成效 本项目实施的两年时间成效显著。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压倒性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获得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和开放型实验室的完善也给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_学院工作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学年产学研工作总结_学院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学年产学研工作是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学年,学院在产学研工作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学院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学院积极与各大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成功开展了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不断增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学院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学院积极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学院还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院在产学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还比较少,有些项目的质量不高,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学院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和改善设施。学院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学院在产学研工作中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学院对产学研工作的管理和评价还不够规范,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指导和激励。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的产学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认为学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拓宽合作渠道。学院应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是加大对产学研平台建设的投入。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改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学院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各方责任。学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产学研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和激励。

实践出成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践出成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践出成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系列以新兴技术和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体和产业链,它具有高效、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而要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并取得实效。 首先,在产业体系建设中,我们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升级。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并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例如,可以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和吸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人才。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迅速发展。 其次,为了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还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由于现代产业体系是由多个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非常重要。通过提高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创新联盟或产业集群,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 另外,为了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和

吸引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现代产业体系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创新人才又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可以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其次,可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国从事创新和创业工作。 最后,为了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府在引导和推动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经济支持,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提供创业担保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创新基地和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相应的投资和配套服务,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实践出成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注重技术创新与升级、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们可以不断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将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

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对接的工作总结

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对接的工作总结 随着我校入驻雨花区环保科技园近两年来,学校专业设置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紧紧抓住长沙建设“工程制造业之都”的契机,依托雨花区环保科技园的产业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群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建设为两翼的专业发展模式,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形成了无缝对接。 现就过去一年来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对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与园区企业的联系与沟通 市、区政府部门制定完善了优惠的园区措施,为职业教育实现园区人才对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校以就业办牵头,成立学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 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通过加强与园区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园区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动态合理地调整了学校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企业针对性,企业适应性强,实现了学生“零 距离就业”O如:学校与环科园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校企合作得天独厚,为此学校在市、区教 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兴建了面向雨花区环保科技园,辐射长株潭乃至全省的汽车类专业技能人 才的实训工场,一方面对本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员工的培训,加强了 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模具为重点的专业建设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主动承担起为我市 工业园区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完全满足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五 年内,争取依托我市逐步建设成为发达的汽车类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培养能力,成为全省 乃至全国的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二、整合了专业教学资源 学校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停办了旅游服务、计算机运用和文秘专业,扩建了汽车制造与检修 专业,申报成功了长沙市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与教育部-上海通用的AYEC实训建设项目联姻成功。 三、专业设置灵活,搞好职业培训 2023年学校与市、区劳动部门一起按照工业园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设置多种类型的短训专业,如电脑打字员班、电工班和钳工班,一方面继续搞好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转移,转岗技能培训,尽量使更多的适龄下岗、失业人员能到工业园区重新上岗就业;同时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受 训学生负担一点、用工企业承担一点的经费分摊方式,由政府统一协调,招收城乡未升学深造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定向到工业园区工作。

实现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创新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创新具有迸发创造力、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实施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通过投资研发,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催生了无人驾驶、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创新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既能够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竞争力。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加速技术创新的孵化和应用。同时,产学研合作也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也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创新创业政策可以推动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知

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创新者的创新动力,保护知识产权成果的利益。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积极与国际市场对接,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国际合作既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的升级和提高,也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创新要依靠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平台,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研发创新工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总而言之,实现创新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制定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创新,才能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浪潮中,创新不仅对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总结及服务社会发展工作设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总结及服务社会发展工作设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漯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依存度”。漯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这一“三位一体”办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抓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学互动发展为方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产学结合、校企校地合作为依托,以校企、校地资源共享为抓手,以学院专业、人才、技术、智力、信息等优势为支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为指导思想,积极为漯河市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人才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结 2014年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沟通对接,寻找合作结合点,实现互利共赢。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和市旅游局合作,帮助企业进行专业人员技能培训,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解决旺季用工难问题。建筑工程系与市建

委合作,为企业提供项目测绘服务。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与市全民创业办合作,进行会计电算化、营销管理培训,跟踪服务微小企业,提升管理层次。食品工程系与漯河市技术监督局合作“漯河市首期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漯河市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培训班”。2014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积极与我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合作,先后签订合作协议30份,洽谈合作意向85项。例如,与市工商联合作,开展针对全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服务;与舞阳县人民政府、临颍县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人员培训、项目开发等合作;主动与临颍县、舞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结合,创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临颍分院、舞阳分院,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蓝领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为农民工再就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学院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村干部大学生学历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等,拓展了学院的服务途径,增强了服务能力。近两年来,已为地方农民工、下岗工人和20多家企业,约3000人次提供电工、电子、钳工、营销员等10多个职业资格培训。同时还承担漯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任务,已毕业村干部大学生1000名。 2015年,学院出台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1-3]。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载体应运而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 档建设单位,教学目标为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明确提出要把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的模式,以期带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产业学院的建设,也为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1.1 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省份,以及国家早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航天航空、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是陕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以西飞集团、西航集团、西光集团、西安昆仑实业、陕西秦川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先进制造、精密加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也是我国航天航空、军工、高端机床的主要生产基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与支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校企联合建设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既能保证产业人才需求侧与学校人才供给侧的紧密衔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解决企业技术升

2023年 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调查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做法

2023年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调查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做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科技创新、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既是发展所需,更是职责所在。 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大战略”部署要求,以创新为先,以育人为本,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牢记“国之大者” 主动担起职业教育的“职”与“责”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着眼全国,顶层设计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各项改革工作蹄疾步稳 2021年6月,教育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成为7个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之一;9月,省委工作会议提出锚定“两个确保”的目标,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第一大战略强力推动。2022年2月,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提出把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11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项重点任务,绘制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十四五”期间,将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一个个目标、一项项举措,令人振奋、让人期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使命所系,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深刻地感受到,从国

2023年职业教育中心年度重点工作总结:加强产教融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职业教育中心年度重点工作总结:加强产教融合助力 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职业教育中心年度重点工作总结:加强产教融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产业的多元化、复杂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职业教育中心紧紧把握“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产教融合”,勇攀职业教育“高峰”,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把握新国家战略,聚焦高端人才培养 2023年,我校职业教育中心在立足于国家战略背景下,将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事业,紧跟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实施新教育、新科技、新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策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我校职业教育中心一直秉持着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校企合作、拓宽实习岗位等工作,强化对职业高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我们注重建设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依托体系内优质教育资源

和外部专业知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提升等工作,探索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拓展合作渠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促进转型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023年,我校职业教育中心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与企业间的互动、交流、协作能力和实现了全方位的校企融合,将理念和作法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我们将加强人才资源整合,积极推动与主要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以及高科技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探索校地合作、校商合作、校地企合作、校园人才衔接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力争用2-3年的时间,让职业教育中心与合作企业形成协同育人、行业共性学习的优势互补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示范单位,打造优质品牌 为提升职业教育中心培训质量,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创新化、应用化发展能力,2023年,我校职业教育中心将深入推进国际化教育,建立校内外教学比对、学分互认等教学评价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示范单位。 我们坚信,通过2023年的努力,我校职业教育中心定将成为具有高端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中心,成为行业领先的职业教育品牌,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人才强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体系建设总结[修改版]

第一篇:体系建设总结 体系建设总结 013年,师宗县作为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示范县,在上级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给我们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发挥技能的舞台,让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今年很有幸的我又被聘为师宗县补助项目示范县的一名指导员,从事蔬菜生产(白菜)技术指导,并负责联系雄壁镇堵杂村10户科技示范户的蔬菜产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雄壁镇雄壁村委会堵杂村属于山区,距离镇3.00公里,海拔2065.00米,年平均气温12.5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豌豆、大麦、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867.00亩,其中人均耕地0.6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3户,有乡村人口1338人,其中农业人口1302人,劳动力696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一年来,按照科技指导员的工作要求以及年初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参加培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师宗县农业局组织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增强自己指导的深度和广度。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多搜集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促进知识积累。 2、制定2013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分户指导方案。 了解科技示范户生产情况,根据示范户的需要和农业局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目标,为全面更好的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奠定了基础。认真制定了入户指导方案,根据不同科技示范户的情况,编制了入户分户指导方案,通过分户指导方案,农户了解了技术服务的内容和其要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分户指导方案,使指导员和示范户能够互动起来,能够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3、开展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一是与示范户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月到各科技示范户种植地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工作,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电话咨询和发送短消息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三是采取集中培训、分户培训和现场培训等形式;四是广泛开展技术资料发放工作,使示范户能够按照技术资料的要求,进行科学种植;五是根据分户指导方案,深入示范户家中、田间传授实用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年来,下村入户指导102次,推广种植秋60、鲁春白等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立体间套种、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等多项高效技术。通过上门指导,电话、短信指导等形式,真正把技术送到农户,把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100%。 4、落实项目物化补贴政策,扶持生产发展。 为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从遴选科技示范户开始,就对示范户讲解宣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补助项目的情况做了介绍,对任务目标进行宣传。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发放“技术指导员联系卡”,方便种植户技术咨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