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原始佛教。释迦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越大,但基本上仍是以释迦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一)四谛说

四谛说是释迦牟尼的社会伦理观。“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四条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苦谛是佛教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是讲佛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道谛则指明如何解脱痛苦达到理想的彼岸。四谛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1.苦谛

佛教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断定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都是无边苦海。四谛说乃至全部佛教理论都是围绕“苦”而展开的。当

然,此处的“苦”并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指的感情上生理上的痛苦,它是佛教对世界对人生的价值判断。

“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各种说法。二苦是指内苦和外苦,内苦既包含生理病痛,也包括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外苦则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三苦即苦苦、坏苦与行苦,苦苦是指寒热饥渴等所引起的痛苦,坏苦是指荣华富贵不能持久所带来的痛苦,行苦则指人世沧桑、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不得不与仇人憎事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爱别离苦(不得不与所喜爱的人物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求不得苦(物质上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五取蕴苦(不知人我皆空而执着贪爱所产生的痛苦)。此外,中国和尚还附会说,人的面容就是“苦”字形: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2.集谛

四谛说的展开就如同医生治病,首先要

确诊是什么病,既而再探寻发病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佛教既然认定世间一切皆苦,那么必然要探究导致痛苦的原因。而集谛的内容正是对苦之原因与根源的论证。一般而言,佛教是从“缘起说”和“轮回说”两个方面来论证苦之原因的。

相传释迦在即将成佛前逆观十二因缘,终于找到了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无明”。他认为,正是“无明”引起了人生的痛苦。那么,什么是无明?什么是十二因缘?原来佛教在观察人生的过程中,将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就叫“十二因缘”。用十二因缘来观察人生解释人生就是“缘起法”。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和关系如下:

无明缘行:“无明”即对佛理盲目无知,“行”指意志活动,也就是说,由于无知而引起了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

行缘识:“识”指托胎时的心识或精神活动,即由于“行”而引起了托胎投生的精神活动;

识缘名色:“名”指心(精神),“色”

指色质(肉体),即由于“识”而引起了母胎中精神与肉体的发育;

名色缘六处:“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心)六种认识器官,即由于“名色”而引起了胎儿认识器官的发育;

六处缘触:“触”乃触觉,即由于胎儿出生后六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了触觉;

触缘受:“受”为感受,即由于“触”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受缘爱:“爱”指贪爱、爱欲,即由于“受”而引起了对外界事物的贪爱;

爱缘取:“取”为追求执取,即由于爱而引起对外界事物执着的追求;

取缘有:“有”指业(产生业报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即由于“取”而引起了各种善恶业;

有缘生:“生”乃来世之生,即由于“有”而引起了来世的再生;

生缘老死:由生必有老死。

上述就是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它们环环相扣,互为条件,组成了一条有序的因果

循环链,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是依此因果律而生死流转周回无穷的。至于佛祖逆观十二因缘,也就是说,他是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而从老死开始逆推,最终找到“无明”这个总根源的。十二因缘说的中心内容是告诉人们,人生的痛苦是由无知(主要是对佛理的无知)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知才能获得解脱。

佛教也用“轮回说”来解释造成痛苦的原因。所谓“轮回”,是指众生的生死流转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而前世的行为将决定后世的生活。佛教认为,人的思想言行会产生身业、口业、意业,当人的生命告终时,其一生“业”的总和作为一个整体将决定他来世转生的类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天神也不例外。而只有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轮回,解脱生死。

3.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佛教为众生指出的追求目标。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一样,为了吸引信众,就必须编造一些令人向往的不存在的“乐园”、“天

堂”或“极乐世界”。佛教讲苦,讲苦的原因,都只不过是一种诱饵,其目的是为了让佛教的“天堂”——佛国净土——更具有吸引力。因此,灭也可以说是四谛的“归宿”。

原始佛教借用婆罗门教的涅槃概念来说明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也译作泥洹、灭度、圆寂。涅槃通常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有余涅槃是指断除贪欲,断绝烦恼,即已灭除生死的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身)还在,仍然活在世上,而且也有思虑活动,是不彻底的涅槃。无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不仅灭除了生死的因,而且思虑也没有了,“灭身灭智”,生死的因果皆尽,不再受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4.道谛

道谛的“道”是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道谛就是将众生引向消灭痛苦、证得涅槃的方法。释迦不赞成苦行主义,同时也反对纵欲,他认为过分的禁欲与纵欲都是不可取的,而唯一可取的方法就是“舍此二边,有取中道。”他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主张,

共八项,称为“八正道”。而八正道又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这就是道谛的中心内容,或者说是佛祖为那些身患“苦’”病的众生所开的“药方”。

八正道的具体内容如下: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佛教的人生观;正思维,即舍弃享乐,不怀恶意,无伤害之心;正语,就是不妄语、不恶语、不绮语、不傍语;正业,就是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做一切恶行;正命,就是要从事正当的职业,不做屠宰、卖酒、星相占卜等职业;正精进,就是要努力不息,止恶修善,向解脱精进;正念,就是要时时忆念佛陀教义;正定,即正确的禅定,要正身端坐,专心一致,以佛教的智慧观察世界领悟人生,从而获得身心的解脱。八正道为佛教徒提供了修持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表明,只有不受世俗诱惑,经得住考验的优胜者,才能消灭痛苦,跳出轮回,达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八正道又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

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于“慧”。

戒学,是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若依戒学修行,则能免除身、口、意三业,从而不再投入轮回。按其内容又分为止持戒(止恶)和作持戒(作善)两大类,二者相辅相成。戒与律还常连用,称为戒律。戒是自律的,律是他律的,有自主与强制的不同。戒规定了个人行为的准则。单言律则是指专为出家人制定的一切佛教戒规,在家信徒不得闻知。戒律不同于世俗法律、纪律或道德规范,它除了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强制性而外,其内容还涉及到纯个人生活行为的全部。

五戒。指在家信众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条戒律,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

(4)不妄语;(5)不饮酒。

八关斋戒。又称“八戒”,在家信众每个月中有六天斋日,过一种出家人的宗教生活,持八戒。即在五戒之外再加三戒:(1)不涂饰打扮及观听歌舞;(2)不眠坐高广大

床;(3)不食非时食(过午不食)。八戒中前七戒是戒,第八戒是斋,故合称“八戒斋”或“八关斋戒”。此八戒不同五戒之终身受持,为在斋日受持之法。

十戒。指7岁以上20岁以下的出家人(男称“沙弥”,女称“沙弥尼”)奉行的十条戒规,其中一、二、四、五各戒的规定和五戒中相应戒条的内容相同,第三戒为不淫。后五戒是将八戒中第六戒分为不涂饰香鬘和不观听歌舞两戒,其他不坐高广大床和不非时食两戒完全一样,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戒,合为十戒。

具足戒。也称“大戒”。指出家僧尼奉行的戒条。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成品具足,故名具足戒。出家人只有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才能取得正式僧尼的资格。

十善,即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绮语(不秽杂戏语)、不恶口(不辱骂)、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业清净;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是口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是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谓之十善业道,反之即为十恶。

学佛修行者,守五戒,行十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五戒是行为上消极的止恶,是外在的;十善则是心理上积极的自发为善,是内心的。佛陀曾说十六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故戒是从深信而来的心地清净,从心净处而起誓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引发增上力,有护持自心清净,不犯过失的功能。

定学也称禅定,“定”是梵文意译,音译为“三昧”等,其意为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大家熟悉的孙悟空的“三昧真火”就是由此而来的;“禅”乃梵文音译,意译为“精虑”、“思维修”等,其意为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原始佛教认为,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是先“见道(明白佛理)”,再“修道”,而修道的主要方法就是禅定;后来小乘佛教进一步提出了“四禅(四个层

次的禅定)”,大乘佛教则提出了念佛禅和实相禅。

慧学的“慧”是指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佛教智慧,通常有三种:一是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种佛教学问),即从他所闻得的智慧;二是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融会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三是修所成慧,依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由定而明,证悟人生和宇宙和真理,是得于证悟的智慧;依循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界,就成为佛。戒、定、慧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

八正道或三学体现了释迦对徒子徒孙的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和殷切期望,其劝诫人生的一些真理,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倡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释迦努力精进的一生。

(二)五蕴说

释迦创建佛教的时代正是印度沙门思潮盛行的时代,当时许多沙门流派如七元素

说、顺世论、生活派等,都对宇宙万物的构成做出了回答,佛教当然也不会例外。原始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身都是五蕴和合成的,五蕴就是构成宇宙万有的基本元素。用五蕴来分析人生现象乃至宇宙现象就形成了“五蕴说”,这可谓是佛教的宇宙观。

“五蕴”是梵文意译,也译作“五阴”、“五众”。“蕴”是积聚、类别、集合体之意,也就是说将所有同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才形成一“蕴”。以五蕴中的“色”为例,色的完整意义应包括内外、粗细、远近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色,即不仅是空间上种类的聚集,而且也包括时间上各类在内,时空的统一,才构成一个蕴。而五蕴也就是构成人与万物的五种类别——色、爱、想、识、行。它又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概括,即物质世界(色)和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的总和;狭义则是指人而已。

五蕴的具体涵义如下:色蕴,指物质,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具体到人,则是指人的身体,包括眼、耳、鼻、舌、身

“五根”(意)以及与五根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觉)。受蕴,指感受,喜、乐、苦、忧等等。想蕴,指理性活动,概念活动,即在对外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或表象认识。行蕴,指心理活动、意志活动,即在知觉或表象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识蕴,指意识,即包括感情活动和理性活动在内的总称。

“五蕴说”是原始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原始佛教的“无我观”就建立在五蕴说的基础上。佛教认为,人是五蕴和合而生,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人”这个实体,所谓的人只不过是五蕴的临时聚合。而五蕴本身是分散的虚幻的元素,它们最终要分离而消散,当五蕴散灭时人也就不存在了;退一步说,即使人活着,也不过是五蕴和合而已,人的本质是“空”的。推而广之,宇宙万物也都是空的,虚幻不实的。

(三)三法印说

原始佛教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最后根源,而所谓的无明就是不懂人生“无常”、

“无我”的道理。为了论证人生是无常、无我的,原始佛教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这三个命题又称为“三法印”,即三大命题犹如公私文件里所用的“印鉴”,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学说相区别的标志。后来,佛教徒们认为无常、无我之中逻辑地包括着“一切皆苦”,故而将“一切皆苦”去掉而加上“涅槃寂静”,从而构成了现在的“三法印”。三法印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或概括。

1.诸行无常

“行”本是流转变迁的意思,在此指世界间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而是迁流转变的事物和现象。因万物和现象众多,故称“诸行”。所谓“诸行无常”,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无常还分为一期无常和念念无常二种。

一期无常是指一切事物在某一时期内,迁流转变,不断代谢,而最后归于坏灭。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一期无常的体

现。

念念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不仅有一期无常,而且在某一期间内又有刹那生、住、异、灭的无常。事物在没有坏灭之前,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化。

佛教宣称,无常虽然只有二种,但无常是无始无终的。“无常故苦”。我们日常所言“人生无常”就是从佛教理论蜕变而来的。

2.诸法无我

“法”即事物、存在。“我”则有主宰、实体之意。所谓“诸法无我”,是指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无我又可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

“人无我”是指对于主体的人来说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灵魂。“法无我”则是指对于客观世界来说,不存在一个主宰者。世界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是空的虚幻不实的。世俗之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人有灵魂,产生“我”的观念,致使有各种烦恼,并造成种种业,而有业就有生死轮回。所以“我执(对我的执着)”是万恶之本,

是痛苦之源,必须全力拔除。同样,将世界万物看作独立自存的实体也是错误的。对佛教而言,“一切皆空”。

3.涅槃寂静

涅槃前已述及,从略。“寂静”在此也是指涅槃的状态。佛教讲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使众生产生厌世之苦;继而再讲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使众生无所依止;故接下来佛教必然要进一步为众生提供一个归宿,提供一个努力方向和理想的“乐园”。涅槃正是佛教为众生提供的理想目标。

三法印说基本上概括了佛教的主要理论观点。从无常、无我到涅槃寂静,是佛教精心构建的理论体系,它先将现实世界说得苦海无边毫无出路可言,然后,笔锋一转,为众生安排一个虚幻的美丽无比的彼岸世界,从而在鲜明的对比中让众生自我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