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7T17:27:55.2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张争启

[导读] 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张争启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痛经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针灸治疗;痛经;临床分析

前言: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临床表现为以阵发性小腹绞痛为主,或痛引腰骸,甚至昏厥。痛经时的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有时也能放射到后腰部、肛门、外阴或其他部位,也可伴有头痛、呕吐、精神不振、烦躁及膀胧直肠激惹等症状,患者非常痛苦。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以寒凝血疲的实证最为常见。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穴位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方法

1.1有关痛经的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病例均在门诊收集,并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H例;平均病程为(2.8士1.2)年。对照组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9例;平均病程为(2.6士1.5)年。两组病人的病程、年龄、疼痛程度及月经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疲及气血虚弱3个证型。寒湿凝滞: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气滞血疲: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乳房胀痛,舌质黯或有疲斑,苔薄白,脉沉弦。气血虚弱:行经后期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喜温喜按,腰酸软,神疲乏力,脉沉无力,舌淡苔薄白。

1.2诊断痛经患者的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制定的标准。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再根据患者证候,辨证分型。

1.3针灸治疗痛经的具体方法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以体针为主,配合艾灸。取关元、三阴交(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人皮肤,深度约为1寸一1.3寸,腹部穴位使针感向下腹部放散,施以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候气。每隔10min加强刺激1次,约30min起针。针刺后用艾条温灸关元10min,腹部有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在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药物治疗方法口服止痛片0.59,每日3次。经期疼痛时开始口服,疼痛消失停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统计学方法采用SPS1S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脸验,尸<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尸<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2.1治疗痛经的疗效标准

痊愈:经针灸治疗后积分为0,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者;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2以下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3以下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

2.2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近期疗效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其中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7%。中药对照组30例,经口服定坤丹3个月经周期,其中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 3%。远期治疗随访半年,针灸治疗组38例中,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有效率94. 7%;中药对照组30例中,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 0%。血液流变学指标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 0. 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强(P< 0. 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1]。

3.结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其病因多由寒、湿、虚、肝郁气滞,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PG)升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PGF2a可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在孕激素的影响下,产生高浓度的PGF2a作用于螺旋小动脉壁上的PGF2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缺血及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临床研究证实,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前列腺素在月经前呈上升趋势,其释放主要在经期48h内,痛经症状亦以此段时间最为明显,疼痛的程度亦与PGF2a的含量呈正相关;临床检测指标的测定,应以经期最初24h内为主。葛氏、任氏等研究发现,针罐并用可有效调节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F2a的异常分泌,使其接近正常;并能明显降低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2]。赵氏研究认为,针灸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浓、黏、滞、聚状态及细胞流变性。本组选取血海、三阴交、次髎、承山为主穴。血海者血之汇海,即可补血又可活血;三阴交是治血的要穴,为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三阴交穴具有调补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次髎益肾壮阳、行气活血、调经止

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痛经,又名经行腹痛,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者在月经期间,出现的小腹部或者腰骶部位的疼痛,这种表现伴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特别是一些青年最为多见。 在临床中如果有痛经的患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诊断,那就是需要明确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所以相关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点,一般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时开始出现剧烈的疼痛。通过检查已经排除了明显的盆腔内器质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把这种痛经又叫做功能性痛经。这种疾病的病因并不是很确切。应该和子宫的发育和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还和患者所处的生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按照中医理论。出现疼痛,需要明确寒热虚实,但是在临床中以实证个寒证多见。具体说也就是由于情志不随,肝气郁结,气血循行受阻。或者长期受寒着凉,寒邪侵袭胞宫,而造成了气血循行不畅。也许有些是由于素体阳气不足,脾气虚弱而造成经脉失荣,出现疼痛。 有很多患者出现痛经之后,不愿意去医院治疗,而自己有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调制,单纯依靠止疼药治疗,由于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

性和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在推荐患者治疗时,建议采用口服中药或者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运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痛经,疗效是十分肯定的。一般在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选取的穴位大多是内关,关元、血海、三阴交、地机。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辨证的加减一些穴位。如果是由于肝气郁滞,加太冲、阳陵泉、期门。由于寒湿凝滞,一般加八髎、命门。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月经来潮时停止针灸。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痛经的预防治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平时和经期一定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穿暴露裙和腰骶部的衣服,特别是冬季,一定要防寒保暖。避免用冷水洗头,洗澡和洗脚。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身心愉快,保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特别是一些凉饮料和凉啤酒。 通过有效的针灸治疗,调整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很多患者的痛经都能够得到圆满的治疗和康复。

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70例

塞旦医堂鍪查!嫂!堡笙丝鲞筮丝塑 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70例 何劲薇谭绍良 摘要目的:观察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属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应用微波热疗。对照组应用温经汤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症状总评分改善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完成观察的70例中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lO例,无效5例;而对照组完成观察的60例中痊愈20例,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失访10例,对照组失访20例,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治疗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尸<0.01)。结论:微波热疗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方法,患者依从性好,具有简便、实用、价廉的特点,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型微波温经汤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在我国妇女的发病率约为33%,多发于青年妇女…。中医辨证理论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及肝肾亏损型,但l临床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常见。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内服,或加艾灸、贴剂、针灸、微波等外治为主。但单纯利用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则未见报道。笔者运用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并与口服中药温经汤进行同期临床疗效对照,发现微波热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我院妇科门诊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年龄14—33岁,平均(22.45±4.21)岁;病程+1个月一19年,平均(6.784-4.31)年;症状积分(12.874-2.01)分;完成随访观察的治疗组有70例,其中轻度痛经35例、中度痛经29例,重度痛经6例。对照组:年龄13~34岁,平均(23.024-4.87)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5.994-5.03)年;症状积分(12.96±2.25)分;完成随访观察的对照组有60例,其中轻度痛经34例、中度痛经26例,重度痛经0例。两组平均年龄(t=0.7920,P>0.05)、病程(t=1.0865,P>0.05)、症状积分(t=0.2668,P>0.05)及痛经程度(U=1.022,P>0.05)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治疗痛经的指导原则”[引.结合西医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3]及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4]中痛经的有关内容 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编号:2006208) 作者单位:52823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医院妇产科拟定。 1.2.1西医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是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凡在经期或经前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1.2.2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后期,量少。经血黯而有瘀块或如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带下量多,舌苔白或腻,脉弦或沉紧。 1.2.3纳入与排除标准 1.2.3.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型标准者。 1.2.3.2排除标准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等所致的痛经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病例分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诊断明确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微波热疗组80例为治疗组;单纯口服温经汤组80例为对照组。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微波热疗)使用天津市顺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妇科微波治疗仪.频率2450 MHz。治疗时间从月经第l天开始,治疗前患者自解小便、取平卧位,辐射器放置患者下腹盆腔正中,距离皮肤3.7em。微波输出功率为40~60mA,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宜。每天1次,每次20~30min,连续治疗到月经结束后3d,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评定2个月经周期,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经周期。 万方数据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痛经分为两类: 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 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 中医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 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 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 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 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 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 辨证施治 气血瘀滞

痛经的辨证与治疗

痛经的辨证与治疗 痛经者,妇女行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疼痛,甚至难以忍受之谓也。本病妇科常见,尤以未婚女子为多。导致原因各有不同,临床表现证侯各别,治法亦殊。兹将其辨证与治疗分述如下: 1肝郁血滞痛经 本病多由七情所伤,肝气失疏,血因气滞而阻于胞宫引起。其证常见经前或行经少腹坠胀而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红或紫, 或夹有少许血块,经行不畅,肋痛胀满,舌常或紫脉弦缓等。肝郁血滞化热者、尚有心烦口苦、头昏目赤、舌质红、苔黄等。前者当疏肝解郁,活血行滞。用柴胡9g、白芍、川芎、陈皮、元胡各12g,枳壳、香附、丹参、麦芽各15g,甘草6g 。每日1剂,分3次服,其1效甚佳;后者应清疏肝脏,用丹栀逍遥丸治之,必验。 2血瘀胞宫痛经 本病多由气郁日久,血脉瘀滞或素有瘀血留结胞宫引起。其证多见经来少腹剧痛,按之更甚,痛引腰骶,行经不畅,经色乌黑有块,下血块则痛减,苔平舌常或紫,脉沉涩等。应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理气。用蒲黄、五灵脂、台乌各9g,川芎、当归、元胡各12g,丹参、泽兰各18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效。 3寒湿互结痛经 本病乃有寒湿凝滞胞宫引起。其证每见经前或经期少腹冷痛,经色暗红而有血块,苔白腻,脉沉紧等。应祛湿散寒,行气活血。用小茴、苍术、当归、川芎、生姜、茯苓、桂枝、半夏各12g,吴茱萸9g,细辛6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服,不出3剂,即见显著之效。 湿热郁结痛经 本病多由情志不和,致肝郁脾虚,郁久化热,脾虚生湿,湿热互结,或过食肥甘, 致湿热内生,或胞宫直接感受湿热之邪,致经血淤滞引起。其证多见经前或经期少腹刺痛而有下坠感,痛而拒按,经期多有提前,经色暗红,经水粘滞腥臭,带多而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应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用苁蓉30g,败酱草24g,栀子15g,丹皮、白术、白芍、茯苓、车前子(布包煎)各12g,当归、柴胡、薄荷各9g。每日一剂,水煎服。 5冲任虚寒痛经 本病多由肾阳虚弱,冲任虚寒所致。临床常见经期或经后少腹冷痛,喜暖喜按,经期大多延后,量少色淡,带下清稀,腰酸痛,小便清长,脉沉弱等。应温补肾阳及冲任。用当归、桂枝、川芎、白芍、干姜、大枣各12g,制附片18g,艾叶9g,细辛6g,

痛经总结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09年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活血化瘀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对活血化瘀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我院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42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26例,21~30岁10例,31~40岁6例;未婚37例,已婚5例。中小学生占20例。根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全面分析辨证治疗。治疗后痊愈者20例(47.6%),好转19例(45.2%),无效者3例(7.1%),总有效率达92.9%。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瘀、血虚夹瘀兼气机阻滞为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7T17:27:55.2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张争启 [导读] 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张争启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痛经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针灸治疗;痛经;临床分析 前言: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临床表现为以阵发性小腹绞痛为主,或痛引腰骸,甚至昏厥。痛经时的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有时也能放射到后腰部、肛门、外阴或其他部位,也可伴有头痛、呕吐、精神不振、烦躁及膀胧直肠激惹等症状,患者非常痛苦。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以寒凝血疲的实证最为常见。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穴位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方法 1.1有关痛经的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病例均在门诊收集,并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H例;平均病程为(2.8士1.2)年。对照组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9例;平均病程为(2.6士1.5)年。两组病人的病程、年龄、疼痛程度及月经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疲及气血虚弱3个证型。寒湿凝滞: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气滞血疲: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乳房胀痛,舌质黯或有疲斑,苔薄白,脉沉弦。气血虚弱:行经后期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喜温喜按,腰酸软,神疲乏力,脉沉无力,舌淡苔薄白。 1.2诊断痛经患者的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制定的标准。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再根据患者证候,辨证分型。 1.3针灸治疗痛经的具体方法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以体针为主,配合艾灸。取关元、三阴交(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人皮肤,深度约为1寸一1.3寸,腹部穴位使针感向下腹部放散,施以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候气。每隔10min加强刺激1次,约30min起针。针刺后用艾条温灸关元10min,腹部有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在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药物治疗方法口服止痛片0.59,每日3次。经期疼痛时开始口服,疼痛消失停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统计学方法采用SPS1S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脸验,尸<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尸<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2.1治疗痛经的疗效标准 痊愈:经针灸治疗后积分为0,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者;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2以下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3以下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 2.2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近期疗效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其中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7%。中药对照组30例,经口服定坤丹3个月经周期,其中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 3%。远期治疗随访半年,针灸治疗组38例中,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有效率94. 7%;中药对照组30例中,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 0%。血液流变学指标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 0. 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强(P< 0. 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1]。 3.结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其病因多由寒、湿、虚、肝郁气滞,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PG)升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PGF2a可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在孕激素的影响下,产生高浓度的PGF2a作用于螺旋小动脉壁上的PGF2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缺血及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临床研究证实,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前列腺素在月经前呈上升趋势,其释放主要在经期48h内,痛经症状亦以此段时间最为明显,疼痛的程度亦与PGF2a的含量呈正相关;临床检测指标的测定,应以经期最初24h内为主。葛氏、任氏等研究发现,针罐并用可有效调节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F2a的异常分泌,使其接近正常;并能明显降低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2]。赵氏研究认为,针灸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浓、黏、滞、聚状态及细胞流变性。本组选取血海、三阴交、次髎、承山为主穴。血海者血之汇海,即可补血又可活血;三阴交是治血的要穴,为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三阴交穴具有调补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次髎益肾壮阳、行气活血、调经止

2020痛经优势病种分析

2012痛经优势病种分析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xx年共收治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病人40例,40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寒凝血瘀证6例,气滞血瘀证12例,肾虚血瘀证10例,湿热瘀阻证12例。均按手术方案治疗,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40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 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主要是用手术疗法,另辅以中药制剂的口服,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xx年与xx年各种数据比较住院时间(天)尿潴留率(%)排便困难率(%)延迟愈合率(%)排气时间xx7-9002、4术后2天xx7-9002、7术后3天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和补充完善,xx年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比较完善,切合临床,特色明显,中医药对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要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不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小结:通过诊疗方案,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科室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考核措施。 全文结束》》年重点优势病种癥瘕病(子宫肌瘤)临床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确定难点及确定理由 1、确定难点a) 术后腹胀,排气、排便困难;b) 切口愈合不良c) 盆腔粘连d) 术后复发,痛经无明显改善。 2、难点分析部分患者在术后常常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困难,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与术中麻醉、手术操作、手术时间长短、患者自身情况(肥胖、体质)、手术创伤有关。中医认为,术后脾虚有湿,气机湿运有关。痛经术后复发,患者术后痛经复发或无明显改善,考虑与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灶、子宫腺肌瘤挖除不彻底有关。二、难点解决办法 1、改进手术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有多种术式,如经腹子宫腺肌瘤挖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挖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随访疗效,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

要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的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的双穴处方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次髎、子宫、血海、地机、合谷、太冲[1]。 2.1毫针 Caroline A. Smith[2]将原发性痛经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型,以针刺公孙、归来、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加减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92例,疼痛及相关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假针灸组,尤其是心情改善与止痛药减少方面。V.Iorno[3]辨证选穴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抵抗的痛经患者15例,疼痛强度有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疼痛减轻程度优于继发性痛经。张连媚等[4]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蒋鸿云[5]通过针刺合谷、三阴交、中级、气冲等穴位,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起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付蕾[6]将10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青少年女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青少年女性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患者大多表现为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色暗有块,块下则痛减,平素畏寒肢冷。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也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初潮多见。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此文主要讨论原发性痛经。痛经最早见于《金匿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提出产生痛经的原因是“经水”的排出不通畅,临床表现症状是少腹的疼痛。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观》对痛经的论述较为完备,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察质兼而辨之。”认为痛经有虚有实,究其原因不外乎外感内伤。现代医家将痛经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中外感寒邪所致的“不同则通”和内生寒邪所致的“不荣则痛”,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寒凝胞宫、冲任,血行凝滞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凝血瘀,故经色黯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百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征象。寒邪: 寒分为外感寒邪及内生寒邪,“内寒”主要是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虚而有寒。“外寒”主要是以外感寒邪为主。寒

邪侵犯人体,易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内寒;而素体阳虚,则又易感寒邪而致病。女子经期或经期前后,气血变化急骤,最易感受寒邪,若感受寒邪,或贪食寒凉生冷,寒主收引,客于冲任,胞中,与血相搏,导致子宫、冲任瘀阻或寒凝血脉致经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于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或久居阴暗潮湿之地,则可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傅青主女科》云:“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五脏六腑之阳皆由肾阳来温养。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大病久病,导致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气虚衰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下不能暖宫,胞宫虚寒,寒性主收引凝滞,血和津液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阳虚则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阳虚常并见脾阳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水湿停运,下注冲任二脉,冲任虚寒,胞宫失于温养,气血运行不畅,致经水迟滞。 寒致瘀: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致病因素使病情加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血喜温而恶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如若外感寒邪,寒性收引凝滞,血遇寒则凝,运行不畅则致瘀,或脏腑阳气虚衰,致气化功能减退,温化功能减弱,阳不化阴,代谢活动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进入痛经专题必须确认该妇女生殖器官为正常。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主要是与经期或经期前后受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干扰,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引起痛经,其发病有虚实不同:实者或因寒滞、血滞、气质、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或有经量正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经行第一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但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亦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净经后1~2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属功能型痛经:如盆腔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二、中医辨证要点 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导致的。辨证要点在于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然后结合全身症候,舌象脉象正确判断其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行气调血”为主,调理冲任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腹痛可止。 二、分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咸,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脉弦。 治法:治以理气活血、行瘀止痛,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杜仲、丝瓜络、熟地黄等。 2、寒凝血滞证 主症:经期或行经之前小腹冷痛,喜温,经量少,经色淡,或如黑豆汁,兼有小血块,手足不温。 治法: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五灵脂、蒲黄、乌药、延胡索、香附、当归、艾叶、川芎、肉桂、没药。

2000例痛经患者问卷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2000例痛经患者问卷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对2000例痛经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探讨痛经临床特点,以期对痛经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短、经量多、经期时间长与痛经的发生未见有明显关系。痛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感受寒凉;证候(症状)特点主要为虚实夹杂,且随着程度加重,虚证的症状表现越明显;在不同程度痛经中,小腹畏寒症状出现的频率最多;寒凝血瘀证型所占比最多为53.2%;痛经应对措施以选择卧床休息为主,占79.6%,对于重度痛经患者的药物选择以中西药联合应用为主占43.4%。痛经患者对中药剂型的选择以汤药剂型所占比最多26.5%。调查结果得出,避免寒凉对预防痛经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治疗痛经应注重温经散寒。 [关键词]痛经临床特点;问卷调查;分析 痛经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文献报道有关痛经的发生率约在30%~80%[1],极大地影响着女性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此病主要分为6种证型即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损型、气血虚弱型、阳虚内寒型、湿热瘀阻型。有文献报道临床以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痛经最为多见[2]。本研究以

调查问卷形式,对2000例痛经患者进行痛经临床特点研究,以期为痛经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接受调查的痛经患者,包括北京眼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西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的痛经患者;宾馆服务员、公司女职员中的痛经患者;潭柘寺中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在校的痛经患者。 1.2诊断及分级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拟定[1,3]。 1.3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第2版)拟定[45]。寒凝血瘀证: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黯及脉沉紧或细。凡具备四项或以上症状者,结合舌脉,辨证为该证。 1.4纳入标准 ①女性,年龄在12~49岁;②符合痛经诊断标准[3]; ③愿意接受本次调查者。 1.5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不愿意合作者。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3月/17日/第014版 适宜技术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放心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痛经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然而病因不同,证有虚实,治法各异。 每次经前1~2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胸胁、乳房肿胀,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证属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止痛。选取气海、中级、关元、带脉使用泻法针刺。亦可用梅花针刺关元、气海,加拔罐治疗。 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或有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证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选取气海、关元、天枢、三阴交、间使、合谷、足三里用泻法针刺。亦可用三棱针点刺以上诸穴,加拔罐治疗。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后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红不鲜且有瘀块,或如黑豆汁,舌边紫、苔白腻、脉象沉紧。证属寒湿凝滞,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止痛。选取关元、阳交、内庭、合谷、肾俞。关元可加炙法。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沉。证属阳虚内寒,治宜温经暖宫,化瘀止痛。采取温针治疗:脐下3寸取关元穴,用毫针直刺入1.5寸深,得气后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以关元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1寸处,各刺1针,深1.5寸,取10~20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每日1次,每次在每根针上连用2~3个艾段,3次为1个疗程,痊愈后为巩固疗效,分别在两个月经周期治疗1~2次即可。 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黄,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证属气血虚弱,治宜益气补血,调经止痛。选取白劳、肾俞、关元、归来用补法针刺。 第1页共1页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评析

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评析 目的:探究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8例痛经患者(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作为观察对象,使用信封随机法对98例痛经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实验组49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研究对比两组痛经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4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两组痛经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小腹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标签:中医辩证治疗;痛经;有效性 痛经属于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小腹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对痛经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十分必要[1-2]。我院为了分析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对痛经患者分别实施中药治疗、中药十中医辩证治疗,现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8例痛经患者(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使用信封随机法对98例痛经患者进行分组。98例痛经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实验组49例痛经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31、16岁,49例患者年龄均数为(23.75±5.35)岁;患病时间为2至7(3.58±1.61)年。 对照组49例痛经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32、15岁,49例患者年龄均数为(23.67±5.41)岁;患病时间为2至6(3.98±1.57)年。 实验组49例痛经患者的资料和对照组明显区别,P大于0.05,组间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49例患者应用中药治疗,主要给予患者口服元胡止痛片进行治疗,每次4片,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连续治疗3个月。 实验组49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中药的治疗方法参照对照组,同时结合患者证型对其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对于寒湿凝滞证患者,可给予其12g白芍、12g延胡索、9g制香附、3g吴茱萸、3g小茴香等加减治疗;

痛经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2012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2012年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较完善,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 2012年共收治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病人40例,40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寒凝血瘀证6例,气滞血瘀证12例,肾虚血瘀证10例,湿热瘀阻证12例。均按手术方案治疗,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40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 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主要是用手术疗法,另辅以中药制剂的口服,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 2012年与2011年各种数据比较 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和补充完善,2012年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比较完善,切合临床,特色明显,中医药对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要充分运用中医

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不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小结:通过诊疗方案,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科室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考核措施。 2012年重点优势病种癥瘕病(子宫肌瘤)临 床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确定难点及确定理由 1.确定难点 a)术后腹胀,排气、排便困难; b)切口愈合不良 c)盆腔粘连 d)术后复发,痛经无明显改善。 2.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在术后常常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困难,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与术中麻醉、手术操作、手术时间长短、患者自身情况(肥胖、体质)、手术创伤有关。中医认为,术后脾虚有湿,气机湿运有关。痛经术后复发,患者术后痛经复发或无明显改善,考虑与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灶、子宫腺肌瘤挖除不彻底有关。二.难点解决办法 1.改进手术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有多种术式,如经腹子宫腺肌瘤挖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挖除术、全子宫切除术、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就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得盆腔器质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得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近年来得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得近期疗效与远期随访疗效,尤其就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得推广价值。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得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得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得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得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

要与人体得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得。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得就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得双穴处方就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次髎、子宫、血海、地机、合谷、太冲[1]。 2、1毫针 Caroline A、 Smith[2]将原发性痛经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型,以针刺公孙、归来、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加减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92例,疼痛及相关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假针灸组,尤其就是心情改善与止痛药减少方面。V、Iorno[3]辨证选穴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抵抗得痛经患者15例,疼痛强度有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疼痛减轻程度优于继发性痛经。张连媚等[4]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就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蒋鸿云[5]通过针刺合谷、三阴交、中级、气冲等穴位,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起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得作用。付蕾[6]将10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其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