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物质资料的含义(p16)

2。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③劳动对象: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而以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想一想:以下几种生产过程中哪些劳动资料,哪些是劳动对象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为什么?)

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含义:

社会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层次

(1)含义:

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背景资料: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p18)。

这里的生产,指狭义的生产,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它是生产总过程的起点和决定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是指社会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是指人们互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后进入消费。消费是指人们消费物质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它是生产总过程的终点。

从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差别来考察,在生产关系总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私人所有,就会产生统治与服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就会形成人们之间互相合作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而分配还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同时,人们的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

系,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起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而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不仅存在着体现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表现出来的基本生产关系,而且这种基本生产关系也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以及在相应体制框架下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必然结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侧重于研究基本生产关系旨在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代替的必然性的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生产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另一方面,毕竟面临着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历史任务,要研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要求今天的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基本生产关系的同时,必须研究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仅要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还必须研究经济现象形态;不仅要研究社会经济的质和规定性,还必须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要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就不仅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各种具体实现形式,还必须研究生产关系表现的人与物的关系,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总结

补充资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含义

2.类型:①共有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特有经济规律

3.经济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创造、制定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利用

(2)条件性

(3)人的参与

(4)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具体运用的是所谓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

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

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方法

首先,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规范分析方法,是指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一系列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据以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或“不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这类的问题。

所谓实证分析方法,就是指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假设前提出发来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并预测经济活动的后果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试图超越一切价值判断来分析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是怎样运行的,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它不把价值判断作为基础,而只考虑经济事物之间关系,分析和预测人类经济行为的后果。实证分析力求回答的是经济现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类问题,而不回答“好”或“坏”的问题。

其次,是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总称,是对事物描述的量化和精确化。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代表作。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阶级性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表现,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决定于它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

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研究生产关系问题必然触及各阶级或阶层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的经济学家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总是持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不同的观点,为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服务。在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社会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很容易理解。在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利益差别和利害冲突是必然的,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毋庸讳言。

二、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所代表的阶级私利的局限,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趋势。无产阶级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它没有任何阶级私利的偏见,要求科学地认识社会制度和客观经济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理论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两者的关系,弄清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形式等内容,从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重难点:

(1)掌握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两者的关系

(2)弄清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难点)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难点)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货币的职能

(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形式(难点)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经历着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随着分工的发展,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是当今世界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同的经济活动方式或交往方式。这里,主要研究商品经济一般规定性,即通过对商品、货币等因素的具体分析,揭示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准备。

一、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1、分工的含义: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这些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自然分工:根据人们的的自然生理特征和经济体的自然区域而进行的分工

自然分工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氏族成员之间就是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然分工。例如成年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建筑房屋、制造工

具等;老人和孩子们则帮助制造工具或料理家务。

二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这是由于各个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所处的地域不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劳动产品也不尽相同的结果。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自然分工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客观条件)

(2)需要的多样化(外部原因、主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需要的多样化的满足与劳动分工

需要的多样化是个人无法靠自己的独立活动来满足的,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动和产品,于是便产生了分工。

生存资料等名词的概念

生存资料:是指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衣、食、住、行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

享受资料:是指劳动者在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之外,为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最新科学技术和艺术成果等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发展资料:是指为了满足劳动者全面发展体力和智力,提高自身素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

自然分工的局限

自然分工这种简单的分工形式的出现,使劳动生产率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更广泛的,多样化的分工,因而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自然经济的产生

(1)自然经济概念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2)自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只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原始群体,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然分工。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很少,只能用来维护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因而,在原始群体内部只能平均分配食物和其他劳动产品,以保证大家能共同生活下去,否则就会削弱这个群体。

自然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自然经济,不仅在原始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也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形式。

5、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特征是: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社会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生产力的发展,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1、社会分工

(1)社会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值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2)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过程: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加了劳动产品,从而人口增长,共同体的扩大,氏族内部的自然分工的扩大了,并出现生产专业化趋势。

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商品经济在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4、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1)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二,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互不往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特性,束缚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在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来考察,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第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经济。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第三,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发达的商品经济。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背景资料: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北朝在北魏王朝时,洛阳的繁荣达到新的水平。《洛阳伽兰记》记载说:城南,“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城西,“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卖酒)、治觞(音shang,意酒杯)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音guo,大棺材)为业,赁丧为车”。“别有准时,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这里可以看出洛阳商业的繁荣,包括了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贩运而来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以及生活必需品(酒、鱼)的交换。洛阳之外,长安的商业也有一度的繁荣,集中了许多西域商人。黄河下游地区则以汴州、邺都堪称都会。(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商品经济作为几个社会共同存在过的人们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经济形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的国家,可能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而决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总的水平还很低,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商品经济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二,发展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连续性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不能逾越生产力发展的各个阶段。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经济形式和一个阶段。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使生产社会化发展达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进化到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结果。

产品经济的概念

产品经济:是一种由社会直接计划和分配社会劳动,直接安排和协调社会生产与交换活动的社会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产生并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高度发展,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全部的、单一的为社会成员所共同占有,因此,它只有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在实际的进程中,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不高,商品经济都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国以来,社会生产力虽然有很大发展,但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排斥商品经济,致使我国商品经济至今仍未达到高度发达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补上充分发展商品经济这一课。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促进社会和生产专业化的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

第二节商品及其属性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第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最基

本的范畴,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第二,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是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

二、商品的二因素

1.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它必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毫无用处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凡是有用物都是商品,有些有用物并非商品,如空气。

(2)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有用的劳动产品不等于都是商品。如人们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

(3)商品必须是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即使满足这一条件也不一定是商品,如农民缴给地主的粮食,虽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但它不是商品,所以马克思曾说商品对于它的生产者来讲是无用的。

(4)商品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需要,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

①概念: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

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一般特点:

A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反

映社会生产关系。

B 使用价值寓于物体之中,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 使用价值的度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社会习俗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A 它不是直接为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使用价值,而是为别人、供社会

消费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

B 它必须通过交接,把使用价值转移到社会上需要它的人的手里,

这样,使用价值就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用来交换的属性。它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A 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B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互相

交换劳动的关系。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载体,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商品体中。

两者的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商品生产者不能既占有同一商品的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使用价值的让渡为前提。

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一切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由劳动所生产出来得,因此,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A 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操作方式、加工对象、工具和结果等来划分的。

B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C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2、抽象劳动的含义:是指撇开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A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唯一实体。

B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是历史的范畴。

总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们是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而非两次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⑴其统一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⑵其矛盾和差别表现在:

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来考察的;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的一般性来考察;

②各种具体劳动的性质是有差别的,而抽象劳动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历史范畴;

④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却是价值的唯一

源泉,没有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理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他认为工人的具体劳动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同时,其抽象劳动形成了新的价值。在这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关于价值量的决定

既然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价值量自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小时、日、周等)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1)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是在生产者背后,通过无数次市场交换活动自发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各个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的过程,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商品价值。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1)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2)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计算依据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含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来表示。

(2)关系:从行业整体看,二者成反比;从行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看,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简单商品经济的含义:以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它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等等。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社简

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社会提供的,构成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他自己的事情,由他自己决定;生产的成果也属于他自己所有,盈亏自负。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27)

第三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与最初原始部落之间的偶尔发生的物物交换相适应的。

(1)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

A 表现了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 相对价值量与自身的价值成正比,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2)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点:

A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表或化身,使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得到外在表现。

B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原本也是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当它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时,它就成为抽象劳动的化身,成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因此,生产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了抽象劳动的存在形式。

C 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说明它虽然是私人劳动的产品,但生产它的私人劳动全部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其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偶然的交换发展成经常的交换,有更多的商品要求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一种商品往往和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样就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 1件上衣

= 2斤茶叶

1只绵羊= 20码麻布

= 10公斤米

= 2把斧子

……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系列,它进一步说明了价值是真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现在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统一的,都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只有一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无差别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在时间上和地区上具有统一性,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承担,在历史上黄金取得了这一特殊地位,货币形式得以产生。

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把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固定在黄金身上。

二、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说明,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还有不同的货币起源说:唯心和形而上)。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说明,货币是特殊商品,是代表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或者说是价值的代表。(2)货币的使用价值。货币作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金的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使用价值完全是商品交换关系所赋予的。

(3)金银充当货币材料的必然性(P30)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基本职能。即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其它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A 货币之所以能起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B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在供求不一致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还要受供求的影响,会背离价值。

C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D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货币自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称为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重量。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C 商品流通包含了商品的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货币的媒介作用,使商品流通的买和卖的过程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如果一些人卖而不买,就有可能导致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这就包含了商品的相对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必须有一系列的关系。

D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

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2)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总量。通常待售商品量越大,所需货币量就越多;反之,所需货币量越少;

第二,商品价格水平。价格水平越高,所需货币量越多;反之,所需货币量越少;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即同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流转次数。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货币量越少;反之,所需货币量越多。

因此,我们得出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总量* 商品价格),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略,P32)

(3)纸币和通货膨胀(P32)

A 纸币的定义

B 纸币的流通规律

C 通货膨胀的定义

货币材料的变迁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银等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但每次交换都需要称分量,查成色(称量货币),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铸币。

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作为国家法定的货币流通。

银行券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纸币发行过多,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着通货膨胀。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间标准信贷基金,没有黄金作物质基础,却可以代替黄金起世界货币作用,可以在成员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之间使用。可以换成外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直接用于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各国分配的配额比例不一,2/3位发达国家所有。有“纸币黄金”之美称。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贮藏时,就在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清偿债务的手段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手段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信用的基础上出现了商品的赊销形式。商品出售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发生了分离,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债务关系,卖者成了债权人,买者成了债务人。同时也使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发生了变化。这时,货币流通需要量的公式变为:

待售商品赊销商品到期支付互相抵消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总额- 总额

一定时期内流通== ———————————————————

中所需货币量同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5、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一般必须是贵金属足值货币,即金、银。在世界市场上,金、银同时流通,而国内市场只能是一种货币。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主要执行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

6 货币的五个职能的关系

五个只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体现着货币的本质。其中:

第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只是最基本的职能;

第二,价值尺度是支付手段的基础;支付手段是流通手段的继续和发展;贮藏手段是支付手段的前提。

第三,世界货币是前四种职能向国外的延伸。

这表明货币的职能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及其矛盾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们也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当供求一致时,价格与价值才一致,供求不平衡价格则会偏离价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又低于价值,在供求的作用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背离价值,并非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这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因为: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尽管经常背离价值,但它不会完全脱离价值,而是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从孤立的交换过程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从全社会长期来看,价格的涨跌可互相抵消,价格和价值仍趋一致。所以,价格背离价值不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对社会生产起着自发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称它为“看不见得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社会各经济部门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观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一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即以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为基础,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引导生产者来配置资源。

2、自发地刺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根据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那些生产技术好,管理先进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往往高于一般企业,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将使它们获得超额利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促进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封建社会末期,一部分富有的小商品商品生产者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采取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成为资本家;另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破产沦为无产者,只有出卖劳动力为生。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五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 市场经济含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模式。

2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

A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社会范围内调节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

B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化,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才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才形成。

(2)两者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与自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只是在商品经济前提下,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不同的范畴。

背景资料:中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探索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市场调节和市场机制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1) 机制是指有机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有机联系

(2) 经济机制或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社会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

(3)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各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等)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就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在供求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A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a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即调节资源配置;b调节商品供求;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消费需求及结构;e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

B 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是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平衡,它的调节作用表现在:a调节商品的价格;b调节商品生产的方向、规模及结构;c 调节消费的方向、规模及结构。

C 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商品生产者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b有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避免垄断)。

竞争机制的作用表现在:a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

b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c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价值的实质是什么?

3)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5)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

(6)货币有那些职能?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形式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8)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基本概念: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格价格标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铸币纸币通货膨胀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调节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

目的和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

本章重难点

(1)资本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难点)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难点)

(5)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6)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及其一般规律(难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1)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的区别

A 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为:W — G — W

a为买而卖,以卖开始,以买结束;b货币是中介和媒介,终点是商品。B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G — W — G(这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a为卖而买,以买开始,以卖结束;b货币是垫支和预付,终点是货币。

(2)二者的本质区别:

A 两者流通的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交换的两极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商品,流通的

目的是取得一定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即交换价值。两极都是同质的货币,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而是价值的增殖。其中的增加额,马克思把它称做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 两者运动的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有止境的;

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资本流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增殖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2、总公式的矛盾

从总公式的形式上看,包含着一个矛盾

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货币经过流通要带

来更多的货币即

产生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只能是价值形式上发生变化,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动。

从而资本的总公式在形式上包含着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此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基本思路

总公式反映的内容似乎和价值规律发生矛盾,即等价与增殖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因为在流通中无非是两种情况: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是商品价值形式的改变,不等价交换不能增加社会的价值总量(P41)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因为,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形成商品中的价值,而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资本增值可能出现的阶段

在总公式中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呢?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 的货币上,因为此时的货币只充当购买手段,价值不会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W — G 的阶段上,因为在次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化,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价值量不发生改变;

最后,在总公式中只剩下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W)上,并且价值增殖不是发生在这一商品的价值上,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换句话说,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别的谋生办法。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总的来说是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最低限度)

第二,维持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价值还受到一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的影响。(价值决定的特殊性)

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过程就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消失,而且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劳动过程的含义: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它具有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同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又具有它本身的特点。(P54)

2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这才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

(1)价值形成过程

A制造20公斤纱消耗的生产资料(包括棉花等原料、能源、

机器折旧等),价值24元,劳动力日价值3元;

B工人劳动一天6个小时,制造20公斤纱,工人劳动每小时创

造新价值0.5元,1天6小时新创造价值3元;

24(转移、具体劳动)+3(创造、抽象劳动)=27元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即为价值形成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

在前一个过程中,资本家一无所获,于是延长劳动时间到12小时

C 20公斤纱价值为48元,工人劳动12小时以后,商品的价值变为54元,即旧价值48元加新价值6元,资本家买出20公斤纱后,可收回货币54元,但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只有51元,51元变成了54元,资本价值增价了,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3元。

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为价值增值过程(3〕剩余价值的含义(p45)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生产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

一方面资本家如数支付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商品又按价值出售了,并发生了增殖,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揭穿了。因此,我们说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的含义和作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作为资本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它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而且资本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3)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形式,由于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不变资本(c)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 可变资本(v)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二,为准确揭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奠定了基础

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p46)

1 剩余价值率

(1)含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

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公式: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

余劳动/必要劳动

2 剩余价值量

(1)含义:雇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

(2)决定因素:m′和v, m= m′×v

五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一种方法。

(2)马克思把这种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绝对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3)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工作日不能随心所欲地延长,必须在其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最低限是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是由生理和道德的因素决定的。(五一国际劳动节,1886年芝加哥)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马克思把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以,要缩短它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根据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生活资料

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才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它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然按社会价值出售所带来的剩余价值。

A 超额M具有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性,但与相对剩余价值有区别(p59)。

B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现象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第一,产生的前提不同;第二,产生的方式不同;第三,发

挥作用的阶段不同。

六、如何理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p60)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60)

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从现象上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全部报酬,或者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则不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因为(p51)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而劳动不能;

第二,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不可能有价值,如果说劳动有价值,就等于是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这无疑是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

因此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在现象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只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如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等。

每小时工资单价(马克思借用“劳动价格”表示)由劳动力的日价值和工作日长度决定;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因此,考察计时工资不能只看工资额,还要看工作日长度和每小时工资单价。

2、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形式。

3、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

第一,有利于克扣工人的工资

第二,更有利于增加工人的劳动量

第三,更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实行

第四,更有利于工人内部的竞争

三、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相对工资及工资的国民差异

1、反映工资水平的几个基本概念

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用货币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又叫货币工资。货币工资的多少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由于通货膨胀和赋税增加,工人的实际工资往往低于货币工资。

相对工资是将工人同资本家的利润额相比较的相对量,又叫比较工资。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五) (一)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 流动 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 资本不变资本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A. B. C. √ D. 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A.各种经济制度的趋同化 B.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同一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致化 A. B. C. √ D.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B.实现共同富裕 C.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 D.防止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A. B. C. √ D. 4.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 A.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有时成反比有时成正比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A. √ B. C. D.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 A.经济关系不能完全市场化 B.公有制企业采取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C.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限制 D.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A. B. C. D. √ 6.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 A.人们规定的 B.金银等贵重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货币的本质所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D.人们相互协商确定的 A.

B. C. √ D. 7.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C.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 D.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A. B. √ C. D. 8.与投入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实际资本不同,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商品资本 B.财产资本 C.非所有权资本 D.虚拟资本 A. B. C. D. √ 9.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A. B. C. D. √ 10.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一般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A. B. C. √ D. 11.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 B.社会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C.财富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生产的 D.价值和财富的源泉是一致的 A. B. √ C. D.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B.全社会劳动者 C.各种所有制企业 D.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A. B. C. D.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