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

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当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而随着生产力不断突破经济制度的限制又造成一切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制度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5.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经济体制则是对其各个阶段矛盾本质的规定。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并不是在经济制度之外另存在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体现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存在于经济体制之中。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反映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又要研究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因为同样的经济体制可以反映不同的经济制度,而同样的经济制度也可以采用不相同的经济体制。

6.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者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一种通过交换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与个体小生产相联系,生产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社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发达商品经济又可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推动了社会一切劳动产品都采取了商品这一社会形式。

7.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8.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别。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生产社会中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指两次劳动,而是指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0.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商品价值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个换算是通过交换、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件数增加,而因为价值总量不变,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下降。反之,就上升。

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之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1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4.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由此产生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C】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无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形态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仅仅是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即具有实在价值的金银。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以及用来支付租金、利息、税金和工资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货币上述各种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运用。

15.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6.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信用货币有银行券、银行票据(如支票)、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造成做通货紧缩。

1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8.市场机制

价格与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构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了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求相等,价格等于价值。价格也会反作用于供求:价格下跌,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19.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之间的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两者区别是:买卖顺序不同;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为了消费,为了得到另一种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为了价值增殖,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

20.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G′ = G +⊿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殖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力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这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资本主义劳动的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24.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生产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5.资本的本质

资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等,但是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2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上,不改变价值量,称作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其价值量是可以改变的,称作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重要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它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7.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离不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条件,所以它们和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本身不创造价值。

28.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加深。

表示方法:物化劳动表示法: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v;活劳动表示法: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总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在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30.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3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报酬。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区别劳动力和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32.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因而总是伴随着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竞争规律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积累。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从资本积累的规律来看,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引起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所造成的大量失业现象,它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3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使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2006年单选题第21题)。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聚

C.资本周转

D.资本集中【BD】

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积聚有两个特征:(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手中积聚的发展,要受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2)社会资本分散在许多单个资本家手中,他们彼此相互竞争,相互排斥。

资本集中是资本通过吞并和联合而扩大,是资本个体独立性的丧失。它与资本积聚不同之处在于:(1)它不是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的重组。(2)它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竞争使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而信用则一方面加强了竞争,另一方面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联合。

3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当它不被看作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而商品价值从W = c + v + m转化为 W = k + m,现在进一步转化为W = k + p,掩盖了利润的来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36.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原料价格的变动。

3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BCD】

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竞争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展开,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直到利润率大体平均时才停止下来。所以,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3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了。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成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9.商业资本及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独立化的形式,是专门在商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006年单选题第6题)。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A】

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叫商业利润。大致相当于平均利润。商业利润来自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0.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借贷资本就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具体来自于职能资本即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

借贷资本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资本商品,兼有资本和商品两重属性;第二,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或财产资本,即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以直接取得资本收益的资本;第三,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循环运动公式:G-G'。这个公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而借贷资本是一种最具拜物教的资本。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为企业利润和利息两部分。

利息率等于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利息率小于平均利润率。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平均利润率与借贷资本供求状况。0< 利息率< 平均利润率。

41.银行及银行利润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银行利润是由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费用形成的;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2.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经营的企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股份公司的本质是大资本利用和支配中小资本与居民收入的手段,是加速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以采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者最多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

把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

A.无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合伙制企业【B】

它本身并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2004

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7题)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 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 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 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D.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E. 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BDE】

股份公司的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只要控股权仍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这样的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股票是股东(股票持有者)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股息的凭证。资本主义的工人持有小额股票,成为股东,并没有改变受资本家剥削和奴役的命运 (2004年论述题第35题)。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

【答案要点】(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股格不是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本身没有价值。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息率。

4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反映了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指和土地优劣程度相联系的数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有级差地租Ⅰ(因土地肥沃程度或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

资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绝对地租指因土地私有权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由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

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ABD】

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所谓垄断地租,是指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矿山地租是采矿业资本家为使用矿山所在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指投资者为取得建筑用地而支付的地租。在实际建筑地段地租中,也同样包含着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成分。

土地虽然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息率。

44.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主要标志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统治地位。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若干企业的联合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独占生产和市场。

垄断的产生并没有消灭竞争,相反却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垄断统治下的竞争更为激烈。

45.垄断利润及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但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6.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大经济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的领土分割完毕 (2006年单选题第22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ABC】

以上基本经济特征,在二战后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4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迅速、持续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建立国有经济;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一定的计划化管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借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某些立法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4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指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2)表现为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限制。(3)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又具有长期性

5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资本职能。

购买阶段,采取货币形式,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生产阶段,采取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是生产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资本在这个阶段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即生产剩余价值。销售阶段,资本采取商品形式,是商品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也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就不能维持并存性。

51.资本周转

资本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时间,是指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即总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指总资本价值在1年中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5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则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实物形式在报废前固定不动。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们的价值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从流通中全部收回。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仅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不同,在物质更新方式和价值周转时间上也是不同的。

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

53.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不断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这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即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贬损,又叫精神磨损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6题)。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D】

54.预付的总资本周转〖HT〗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公式是:年预付资本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55.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资本在1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M=mn)。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 M/v = m'v n/ v = m'n) (2006年单选题第5题)。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 ,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 .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 【D】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它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第二,它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已定时),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6.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再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57.社会总资本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 + v + m 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Ⅱc ,由此派生:Ⅰ(c + v + m)=Ⅰc + Ⅱc,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 + m)>Ⅱc和Ⅱ(c + m - m/x)>Ⅰ(v + m/x)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C】

实现条件:Ⅰ(v +Δv + m/x)=Ⅱ(c +Δc),Ⅰ(c + v + m)=Ⅰ(c +Δc) + Ⅱ(c +Δc),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是太多了。经济危机期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各国危机爆发的时间不一致;破坏性较小;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

59.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有私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

60.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

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为了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此,国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6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越出国界的结果。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垄断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的矛盾和货币金融领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经济扩张服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6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衡量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需要,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应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股份合作经济实现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统一,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只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

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CD】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对外资经济要加强管理。

64.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决定着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7题)。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6年单选题第23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AD】

按劳分配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而要用社会承认的价值量衡量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 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 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 直接的社会劳动

D. 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E. 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BD】

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不是现实生活消费品,而是货币收入,劳动者以货币购买消费品时使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按劳分配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惟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12题)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 12万元

B. 9万元

C. 8万元

D. 7万元【C】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起来投入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6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在分配问题上,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产需平衡 (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所有制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68.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计划与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种调节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计划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市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等特点。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充满活力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基础。有个体所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有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又可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70.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 (2006年单选题第7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合伙制

D.公司制【D】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由各类专业市场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叫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加强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合理的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的关键。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7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问题突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加强信用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0题);

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道德为支撑

B.行政为主导

C.产权为基础

D.法律为保障【ACD】

强化法治,从严监管,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2004年辨析题第32题)。

2003年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手出击开展屠宰市场集中整治,严把肉品市场准入关,规定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对失信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其违法违规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公开曝光。根据材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

【答案要点】 (1)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生产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某些不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由政府采取建立信用档案,借助媒体曝光等多种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法制作用、从严监管十分必要,政府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并不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诚实守信的市场道德风尚,培育和发展有序的市场,恰恰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73.宏观经济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ABCD】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自动稳定器”、“减震器”;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条件;是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减少农民收入波动,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我国目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7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适应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来抓。当前要着重抓好以失业、养老、医疗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要把权力与义务,需要与能力统一起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努力坚持走社会化、法律化、规范化、现代化道路,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7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战后科技革命造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扩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捷与方便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特点和重要标志:世界经济的信息化;世界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自由化;跨国公司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但是,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利益受损和经济安全更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7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科技进步所具有的辐射效应、学习效应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应该为我所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工业化是一个有利时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更大更有利的空间;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低利率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各国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为我们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契机。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态、资源、人口、失业和贫困等全球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7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79.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是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积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资本为纽带,对现有企业结构进行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展APEC组织内部合作,在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8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2004年选做题Ⅱ)

下列是有关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组材料: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形态》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

材料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下图中,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②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③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答案要点】(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到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

(2)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段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尽管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因为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走向灭亡,但这是通过两种社会制度在并存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来达到的,两种制度的相互学习、相互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两种社会制度又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处于两种制度斗争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总体上还处于劣势,在许多方面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竞争、挑战和威胁,这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也是不可避免的。

两种社会制度既合作又竞争,既并存又冲突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防止走片面道路,不要因为存在经济安全问题而反对参与经济全球化,也不要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而放弃了对经济安全的警惕。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有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展开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 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 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 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 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 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 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 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A. B. C. √ D. 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A.各种经济制度的趋同化 B.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同一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致化 A. B. C. √ D.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B.实现共同富裕 C.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 D.防止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A. B. C. √ D. 4.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 A.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有时成反比有时成正比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A. √ B. C. D.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 A.经济关系不能完全市场化 B.公有制企业采取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C.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限制 D.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A. B. C. D. √ 6.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 A.人们规定的 B.金银等贵重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货币的本质所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D.人们相互协商确定的 A.

B. C. √ D. 7.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C.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 D.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A. B. √ C. D. 8.与投入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实际资本不同,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商品资本 B.财产资本 C.非所有权资本 D.虚拟资本 A. B. C. D. √ 9.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A. B. C. D. √ 10.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一般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A. B. C. √ D. 11.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 B.社会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C.财富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生产的 D.价值和财富的源泉是一致的 A. B. √ C. D.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B.全社会劳动者 C.各种所有制企业 D.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A. B. C. D.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