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设计

大气环境

朱劲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

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授课过程:

引入: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7天,几天不饮水,——3天?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大气为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的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师:我们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2000——3000千米,从底部到顶部大气环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生:不是

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一:看图说话——大气的垂直变化

观察课本43页图2-2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平均高度为多少?

2、随高度的上升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布会造成怎样的大气运动和天气特点?

对流层气温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单一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准确。 对流层和平流层紧密相连、并且海拔高度都不是很高,但温度却随高度的增加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就深入解析一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活动二:深入解析——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7%(包括X γ射

1、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由此可见太阳的能量主要集中于可见光部分,我们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2、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如何被大气削弱的?各有什么特点?仔细探讨并完成下表。

紫外光:波长较短的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波长较长的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师:同学们知道臭氧层的位置吗?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由于绝大部分紫外光被其吸收,使得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红外光: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补充:虽然对流层吸收了部分红外光,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于可见光部分,吸收

的这些红外光的能量不足以影响对流层大气的温度)

可见光: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也就是说,太阳光在通过对流层时,只是吸收了部分红外光,对占主要能量的短波辐射吸收的很少,不会改变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

所以说对流层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大部分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能量,称地面辐射。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就越长。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同学们想一想地面辐射又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回答得很好。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云和浮尘能吸收长波,尤其以水汽和二氧化碳为最多,绝大部分地面辐射都被对流层大气所吸收,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读45页图2-25

生(学生看图尝试自己解释含义)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师(承转)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是阴天时大气逆辐射强还是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强?为什么?

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

学生活动三:学以致用——保温作用解释下列现象

(1)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度,从而减小了日较差。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昼夜温差大。

(2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3)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庄稼免遭了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从

今天就学到这里,接下来看一看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5~8题。 5.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 A.1.5℃B.2.5℃ C.15℃D.25℃ 6.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 A.A1B.B1 C.C1D.D1 7.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强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8.①②两地热力状况为( ) A.A1>A2B.B1>B2 C.C1<C2D.D1>D2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 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0.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

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课件演示图片 3.问: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 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那么,这个大气层究竟有多厚呢?大气层中的什么物质把太阳辐射给削弱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地球的大气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docx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地理必修1(人教版) 2.1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 --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 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图2.2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两幅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图2.1 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 2.2 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所以设置“教材梳理”板块。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八十三中学郭润婵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和表现。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和表现。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2、能有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3、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推断。 二、教学重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导学法、自主学习方法

二、提出思考问题 、太阳辐射通过哪些环节被削弱了? 、哪些环节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特征?、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哪些?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 X射线区 2.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3.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 B.散射作用 C.反射作用 D.保温作用 4.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 B.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6.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 B.地面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7.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8.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 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9.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10.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1.右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 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4), 483-48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818712074.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818712074.html,/10.12677/ces.2020.84079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Zhiqiu Ye, Lihong Me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Received: Jul. 29th, 2020; accepted: Aug. 13th, 2020; published: Aug. 20th, 20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standard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progress through teaching. The emphasis is on requir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cess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and weakening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process preparing for the study of thermal circula-tion later. Keywords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Weakening, Insulation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叶志秋,孟丽红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0日 摘要 本文从学生生活问题导入教学,运用多媒体及绘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及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来构建大气受热过程图,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 2.1 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 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 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 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 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 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图 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 过程比较” 两幅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图 2.1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而“大 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 2.2 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 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 提及。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 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所以设置“教 材梳理”板块。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 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 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师王安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文结合。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①学生思考,说说自己身边气温的昼夜变化情况; ②思考:为什么月球上昼夜温差巨大,而地球上昼夜温差比较小? ★ 学习主题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复习回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提出质疑 大气为何不直接从太阳辐射中汲取热量,反而要劳驾地面呢? 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P32相关内容,了解大气的受热程,及大气削弱作用的环节。 设计意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通过设疑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 教师环环设问激发着学生步步为营。此时每一问题后教师的小结很重要,尤其要让学生领会吸收、散射的选择性和反射的无选择性。 设计意图 用学生比较熟悉又感觉神秘的月球与地球相比,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2021年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欧阳光明(2021.03.07)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

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李小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新郑三中李晓敏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 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动画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上周的天气情况引出“风、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这些都离不开地球大气的运动。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推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 (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 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3、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 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一一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3.2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知识突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P 44表格填写下列内容) (1) 吸收: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臭氧吸收 , 选择性。 主要表现 反射: 对阳光具有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散射: 、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白天气温晴天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概念: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 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思考】 a.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原因

b.大气的保温作用 原理:(1)大气通过吸收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持热量; (2)通过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 量,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①夜晚气温晴天 阴天,是 作用形成的 ②“十雾九晴”、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 ③.人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因: ④.气温日较差:晴天 阴天 ⑤.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 原因 ⑥.温室大棚利用的原理: ,改善了 、 等自然条件 【课后巩固】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右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日温差)最大的是( ) 图3表示的是大气的热力过程,分析回答4—7题。 4. ①、②、③分别代表 A. 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5. 以下箭头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图3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000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课标分析】 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解读: 1、运用图表说明”一一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 力的要求。 2、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3、本条标准”的核心最终落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从有关大气的各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分析】 (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本章主要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气、水、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规律和原理。本章是第一章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还为认识可 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埋下伏笔。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 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分析了大气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 打下理论基础。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处理这几部分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知识体系 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为理解 大气运动打基础、做铺垫。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 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的重点,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学会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讨,阐明“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3)通过绘画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提高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从身边中的现象发现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是全新的,初中学习中并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这也是地理必修一中的重难点,一大考点,学习起来不免有点困难,特别是大量的图表。高一新生在读图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是一大欠缺,特别是在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而,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不过大气运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知识点都能与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理解会比较容易。 三、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问题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①为什么山顶与山脚有明显的气温差异?②为什么中午气温高于早晨?③地表与月表温差不同的原因? 【知识铺垫】: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8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近地面(虚线)和大气上界(实线)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 1.“温室效应”会使() A.A部分增大 B.B部分缩小 C.C部分增大 D.C部分缩小 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则吸收的太阳红外线部分增大。 答案:C 2.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并向大气排放,则会使() A.A部分增大 B.A部分缩小

部分缩小C.D 部分增大B.C. 解析:温室效应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C部分的范围增大。氟氯烃破坏大气臭氧层,使臭氧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而到达大气上界的紫外线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图中A 部分范围应缩小。 答案:B 下图为一种气温空间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显示了() A.气温沿经线方向、纬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三个方向的空间变化B.气温沿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C.气温沿经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D.气温沿纬线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空间变化 解析:该图的纵坐标为高度,反应了气温沿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即气温的垂直空间变化;该图的横坐标表示不同的纬度,即沿着某条经线所作,故它反应了气温沿着经线方向(即纬度变化方向)的空间变化。答案:C )

(.读图可知4. A.气温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先递减后递增 B.气温沿经线方向上的变化,是先递减后递增 C.气温沿纬线方向上的变化,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 D.气温沿经线方向上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读图可知,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基本都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沿着经线方向看,纬度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即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D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5~6题。 5.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答案:A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设计 朱 劲 飞

大气环境 朱劲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 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授课过程: 引入: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7天,几天不饮水,——3天?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大气为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的大气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鲁教版的地理教材。该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即可以解释很多大气自然现象,又能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做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教材设计了活动题,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玻璃温室作对比,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并运用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