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一、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四)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所以,媒体在报道用词上,应该庄重、客观。然而,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用词轻薄,玩弄辞藻,对受害(受伤)者缺乏起码的同情,甚至幸灾乐祸,浅薄、低俗、下流,对生命极不尊重。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对当事人及其亲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实际上,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性灾难;也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其科技多么先进、发达,管理多么科学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性灾难。就拿2003年5月,非典阴云持续弥漫在我国的上空,和2008年1月,我国南部一些地区遭受的五十年不遇的冰灾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偶尔发生一些天灾人祸的灾难性事件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关键是面对灾难性事件,我们的新闻媒体究竟该如何去报道它,以达到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化解矛盾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尽快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目的。

二、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在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反映社情民意的任务,发挥着舆论向导、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既要发布党和政府的重要信息,也要及时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以前的灾难性事件报道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作报道”。孰不知,这样做会失去报道的最佳时机,不仅使新闻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2007年11月10日上午,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促销食用油而造成的踩踏事故,导致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就属于一起典型的社会性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反应迟钝,报道滞后,显得被动。二是由于灾难性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消极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这种报道与我们提倡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所抵牾,因此,有些部门以“容易引起人心动荡和社会恐慌”为由对灾难性事件信息进行限制和封锁,从而使此类报道“胎死腹中”。三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些地方行政官员对于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往往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生怕有损于自己的政绩,影响到头上的那顶乌纱帽,于是千方百计地阻挠新闻媒体的调查采访,甚至编造和发布虚假信息,欺上瞒下,对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我们认为,作为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一事当前,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关键时刻保持缄默不等于就一定是维护稳定,相反容易引发不稳定。因为这样做往往只会加大政府的工作成本,加重群众思想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于社会安定不利。再说,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要封锁消息只是“一厢情愿”,当人们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获取信息时,自然会转向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甚至域外媒体。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时下的新闻媒体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封锁”。正确的做法是,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和采取的措施,使群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宣传科学的态度方法,使群众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即使解决突发事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难度,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使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渡难关。青岛石油在这次突发的冰灾事件中,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更加开明和务实的态度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击冰雪灾害天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灾情的通报上赋予新闻媒体极大的报道自主权,新闻媒体及时、详尽地对受灾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从而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三、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舆论学认为,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人们需要它主要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解除对环境的困惑。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龚文庠教授所指出的:“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这在舆论上便表现为惶惑。因此,要引导舆论,新闻媒体首先要满足受众认识环境、确立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大,及时、具体、详细地提供信息,对于防止社会舆论走偏意义重大。换句话说,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既是一个进行信息确认、材料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影响着他们已有观念的一个过程,而这正是新闻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方式。不仅如此,受众接受新闻信息一般还不是单一行为,而是带有连贯性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接收习惯,以便通过连续的接收而减少对于自身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新闻信息的出现必须前后衔接,既不能中断,更不能前后矛盾。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的信息,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及其行为规范,这本身即是一种很重要的对舆论的引导。

受众知情权原先是个法学概念,后来又被新闻学所接纳,又称知晓权、了解

权、获知权等。它是指受众享有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法定权利。对于灾难性事件来说,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受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人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因此,灾难新闻应是对灾难性事件的全方位的报道,它包括灾难形成原因的分析、抗灾救灾、责任追究、经验教训等。一般来说,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受众均具有知晓的权利,新闻媒体应满足大众这种知情权的需要。

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意见权应当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这次抗击冰灾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拿出黄金时段或黄金版面重点报道这一重大灾情的真相,起到了化解情绪、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应该说,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分别对冰灾作了专题报道,并进行整点及字幕滚动式播出,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四、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这里实际上就是指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由于“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虽然绝大多数灾难性事件无不为受众所广泛关注,但过去新闻界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却往往忽视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使得这些灾难本身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丧失殆尽。正确的做法是,新闻媒体应该更加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充当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遇难者亲人的角色。

(二)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存状态。近几年来,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性事故,新闻媒体大多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综观这类报道,我们总感觉到仿佛缺少点什么。问题恐怕主要在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报道方法。一些灾难新闻报道大而化之,没有充分地起到呼唤同情、促进救灾、警示社会、推动预防的作用。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反响比较好的灾难新闻,往往都是记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

(三)弘扬灾难中的人间真情。谁都不愿意世上发生事故,特别是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然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往往又难以避免包括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重要的是记者在采写这些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报道时,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则要求记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对处于极度状态下的人类给以人文主义关怀,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地、及时而充分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是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又必须稳妥地、慎重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这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又一个原则。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既要考察宏观

形势,注意传播环境,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又要防止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大量刊播刺激受众感官和心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东方出版社,1994年1月。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

[3] 季寅妮:《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缺失》,新闻窗,2005年。

[4] 王欢院:《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人民网,2007年12月。

[5] 郭晋嘉:《盘点2007国内十大灾难事件》,中新社,迈视网,2007年12月。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8 页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一、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由于灾难性事件对企业、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一样,对付灾难性的事件也需采取“3E”对策、实施对其的预防均控制。但由于大多数灾难忙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及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均为不可预防的,因而与控制事故手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对灾难性事件的控制手段应以控制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及灾难 性事件发生后拯救生命和抢救财产的手段为主,即应急措施与计划。而是事实表明,许多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不合理或应急计划不完善是最关键的原因。因而可以说,预防灾难性事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对于灾难性事件,除在设备、设施及建筑物设计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外,最主要的工作应为应对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能迅速恢复生产或转入新的发展轨道,而应急计划的制订反实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灾难性事件应急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应急计划制订中必要的步骤,应急计划中应有的内容及灾难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 二、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其所可能面对的灾难性事件是有所不同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因地区而异,各类重大事故则因企业的性质及所在环境而异。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必要应对所有的灾难性事件。如座落在地势较高地区的企业一般无须考虑防洪;但有些灾难性事 第 2 页共 8 页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文学院11级广电班马永红4号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 (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

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 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6642412.html,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彬 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 【摘要】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采访 目前,灾难性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家媒体,随着环境的逐步宽松,类似的报道可能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特别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各级党报党刊理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然而,由于灾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性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形的公开展示,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媒体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对“报道,还是不报道”、“先报道,还是先救人”、“以人为本,还是以新闻为本”等选择时,该如何把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灾难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违背职业准则现象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一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去世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记者退出后,村委会负责人陪同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家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的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和画面。①在这场“采访,还是不采访”的选择中,李宁源失去了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却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其相比,硬冲入罹难者家中的记者无异于一群野蛮的掠夺者,在“深挖”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后扬长而去,留给罹难者家属是永远的痛楚。 此外,无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人为地摆拍和导演,诱导当事人回忆伤心往事、陈述痛心的遇难经过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曾经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初级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到河边洗手,一名学生不幸滑入河中,另外两人施救也被带入河里,结果3人先后遇难。事情发生后,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救援。新闻单位事后获悉这条新闻,纷纷前往该学校采访,为了表现当时的抢救场面和另外两名学生的救人义举,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于是,这里可能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归属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大旗之下。因此,本文着重就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灾难新闻与人文主义关怀 在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这种倾向在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印证。新闻中虽然也看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缺少的却是人文主义关怀。 什么是人文主义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①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着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 灾难性事件(感性世界)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 心理世界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拷贝世界)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②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的光辉。考察近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笔者发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深圳新闻网的记者傅大伟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由于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八毛钱的开塞露仅仅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婴儿都得接受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这篇《医院要动十万元手术,最终八毛钱治愈》的报道相继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舆论对医院的骂声一片,究其原因全部来自于‘八毛钱’和‘十万元’这一巨大差距的噱头。就新闻本身来说,涉及患者与医生为主体这一医患主题的新闻就容易引起舆论的讨论,虽然,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医疗制度不够完善,医疗领域环境恶劣,其中固然有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的因素,但与庞大的医疗队伍相比毕竟是少数,虽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中,医生与医院是站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但不能利用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噱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只求其点击量发行量。 在傅大伟记者的本篇报道中,没有涉及任何专家或者医生的观点,仅仅凭借学过一点医的患儿父亲的一面之词与八毛钱十万元价格的悬殊进行报道,甚至引伸出医生利用手术拿提成等无客观事实根据文字。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只是才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深入调查。 傅大伟记者这篇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给这家深圳儿童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也让许多患儿家长对医院产生怀疑拒绝接受治疗而导致患儿的性命堪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力,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成为客观事实转化成新闻进而传播给大众的中介。客观全面的公开信息,这才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新闻缺乏真实,坑害的是整个社会。 很多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为了吸引受众,博取点击率或关注度,采取断章取义,报道偏颇或是失实,认为媒体有了“独家”就有了立足之本,实则不然,仅仅为了抓住新闻敏感性而用这种缺乏客观依据,背离事实的新闻寻求立足之本,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在本次“八毛门”事件中,傅大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其初衷也许是想进行这种舆论监督,能够使在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黑暗问题得以曝光,然后促进这类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对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医学毕竟是个专业领域,没有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之前,媒体报道不应该妄下结论而误导舆论。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声音,是传媒提供新闻报道的基本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守住这一职业道德底线。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肩负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新闻102班晏璟瑜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版) 一、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由于灾难性事件对企业、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一样,对付灾难性的事件也需采取“3E”对策、实施对其的预防均控制。但由于大多数灾难忙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及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均为不可预防的,因而与控制事故手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对灾难性事件的控制手段应以控制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及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拯救生命和抢救财产的手段为主,即应急措施与计划。而是事实表明,许多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不合理或应急计划不完善是最关键的原因。因而可以说,预防灾难性事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对于灾难性事件,除在设备、设施及建筑物设计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外,最主要的工作应为应对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能迅速恢复生产或转入新的发展轨道,而应急计划的制订反实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灾难性事件应急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应急计划制订中必要的步骤,应急计划中应有的内容及灾难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 二、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其所可能面对的灾难性事件是有所不同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因地区而异,各类重大事故则因企业的性质及所在环境而异。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必要应对所有的灾难性事件。如座落在地势较高地区的企业一般无须考虑防洪;但有些灾难性事件则是均应考虑的,如火灾等。一般主要应考虑的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包括火灾、爆炸、洪水、朋风、龙卷风、地震、重大事故、化学事故、辐射、人为破坏等。对于不同的灾难性事件,在应急计划中应有不同的考虑。 三、制定应急计划的基本步骤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586642412.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是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类。灾难报道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内容,具有突发生、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正,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众所周知,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他们的眼和笔(或者镜头),人们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记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整个采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灾难报道中情况复杂,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尤为重要。 关键词:灾难报道;记者;素质 第一章灾难新闻概念及其新闻价值 1.1灾难报道 西方国家并没有“灾难新闻”这个概念,灾难其自身就是种新闻。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认为“地震、灾害、战争、飞机失事……这些都是新闻,事故火灾可说是最基本的新闻。”灾难的英文是“Disaster”,相当于中文“灾难报道”的含义 我国新闻界对于“灾难新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张学军在《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一文中指出,凡是和天灾人祸有关的不幸事件都被称为“黑色新闻”。刘海贵先生《当代新闻采访》中,将灾害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灾害报道,另一种是灾害新闻报道1。在他看来,灾祸新闻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可以将它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因此,在我国灾难报道是逐渐生成的一个概念。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中提到,战乱、灾祸、饥饿以及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黑色新闻”。田炳信在《“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一文中,将“河道决堤、仓库爆炸以及森林大火”等报道定义为“白(色)新闻”。本文所研究的灾难报道,属于对灾难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报道,即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4 页.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摘要]“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解读;全民记者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20-04 2013年2月3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网关于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引发网民不满。有网民统计,这篇1300多字的报道中,有1134字都是表扬河南当局如何辛苦工作,对事故本身和死者遭遇却轻描淡写。媒体人范炜微博总结称,该报道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 该条新闻本来是传递政府公共政策的新闻,却并未在受众端得到应有的解读,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去解读。正面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肯定,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一种报道。正面新闻报道本来是想发挥媒体影响力大、社会引导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去积极地解读公共政策、宣传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报道视角的单一、报道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细节等问题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导致受众更多解读的是负面信息。 一、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具体表现 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发挥着引领舆论导向,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效。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许多正面报道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人物的神化——只可远观不可亵学焉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树榜样你学习”的单向传播模式一直主导着新闻人物报道的方向,现在宣传一些榜样人物时,主基调依然是其“废寝忘食,不顾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完美形象,故意拔高,不惜造假。受众本来就对典型人物抱一丝怀疑的态度,如果发现其中明显的负面消息,这个典型人物的榜样形象会荡然无存。《新闻联播》里还有病危期间甚至去世后才被宣传为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被网友戏称为“不死不模范,不病不典型”。这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极端负面信息。 (二)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一切都是和谐的 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能够积极地引导受众去感知社会,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但是对于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只提供一个报道视角,从政府努力的角度出发,对其他新闻主体的报道不足。这让本来对事件有所期待的受众参与性不足。 在连霍高速的报道中,河南当地媒体作正面报道突出政府在抢险救人中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一味的报喜不报忧,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对相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必须全方位地进行报道,体现各方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受众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缺乏对社会热点的正面回应——漠视大众的感受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热点突出,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关系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这方面的正面报道,一般显得四平八稳,往往拿

对《中国日报》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 Jul .2005第6卷 第4期 (Social Sciences ) Vo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9227 [作者简介] 管 锐(1980-),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 对《中国日报》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管 锐,魏俊轩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中国日报》;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 [摘 要]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 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为依据,对《中国日报》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34-07 A Functi ona l Textua l Ana lysis of the English News Reports i n C h ina D a ily G UAN Rui,W E I Jun 2xuan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S ou thw est J iaotong U n 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 Key words :Ch ina D a ily ;syste m ic 2functi onal gra mmar;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Abstract :The 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of English ne ws in ne ws papers can further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ne ws .Based on the model of functi onal textual analysis within Halliday πs functi onal gra mmar,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p ieces of random ly 2selected English ne ws in Ch ina D a ily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context of situati on,context of culture,lexical density,gra mmatical comp lexity,transitivity structure,mood structure, the matic structure, the matic p r ogressi on pattern,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syntactical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来自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一组选择,即语篇是 意义潜势的体现。〔1〕 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过程反映了发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和交际目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确度”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体育、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写、读者来信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刊报 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 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Crystal&Davy,B r ook 和O πD onnel&T odd 等对英语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 上。〔2〕 Francis 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新闻的语篇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 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3〕 在国内,黄国文在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即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张健如、郭可和陈中竺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