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

大的气象灾害

xx年第4期

(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xxGeneral 1No 164

【农民?农村?农业】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孙杭生, 徐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

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

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P 458 文献标志

码:A :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

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

的灾害, 从严格意义上讲, 灾害的属性已经发生异变, 之所以仍然

包括在气象灾害中, 是因为气象因子是气象衍生灾害的成因和条件。气象衍生灾害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之间并没有共生共存的必然关系。如:雪灾引起环境污染等。

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气候变暖, 致使极端气象灾害频发, 对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风雹、台风以及

干热风。

(一) 干旱

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

失中, 旱灾造成的损失达62%。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长期

无雨或降水显著偏少) 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 引起生长滞缓、萎蔫、落花、落果、干枯死亡, 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 按干旱出现的季节, 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在3—5月份, 该时期气温上升快, 空气

相对湿

:xx211207

基金项目:国家气象局xx年度软科学基金项目(QRxx-37)

) , 男, 安徽黟县人, 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高等院

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孙杭生(1949

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

边疆经济与文化 xx年第4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4, xx度低, 土壤水分丧失快, 春旱主要发生在我国黄淮流域。夏

旱多发生在7—8月, 是我国气温最高时期, 蒸发快, 且由于作物正

处于生长旺盛时期, 所以危害较大。而秋旱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 我国北方干燥少雨, 它直接影响对作物的浇灌和播种。我国长江流域、江淮和江南地区以夏旱为主, 有时伴有秋旱。农业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最大, 区域最广, 发生的频率也最多, 具有以下特征:

11旱灾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但分布不均匀。黄淮海地区每年受旱灾面积占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 此外, 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地区, 仅这两个地区就占全国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全国范围内,

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吉林这六个省(区) 年平均受

灾面积均在150万公顷以上, 属于旱灾最严重区; 河南、山西、陕西、辽宁、甘肃、安徽、湖北7省, 年均受灾面积介于100~150万公顷

之间, 属于旱灾较重区。

21旱灾出现频繁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在我国, 局部性或区域性的旱灾每年都有发生,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 许多地区是春夏连旱或

夏秋连旱, 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现, 致使旱情加重, 这种情况在长

江流域伏旱期最为明显。带来巨大的损失。1978—xx251959—1961、1972、1978、1997和1999—xx3351万公顷, 成灾xx万公顷, 绝收39518万公顷, , 其中黄淮、华北、东北、, 50~70天, 局部地区长达一百多天; 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 先后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2—7月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 华北、; 全国

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 为建国以来之最, 其中成灾2678万公顷, 绝收800, 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公斤, 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 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

重的干旱年份。

(二) 洪涝

我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年际变化十分明显, 洪涝

灾害较为频繁, 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又一重要气象灾害, 对农业的影

响程度达24%。洪涝灾害多数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 淹没或冲毁作物, 导致减产或绝收。我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1978-xx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为86812万公顷。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建国以来洪涝

灾害最严重的十年(见表1) , 每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高达153114万公顷, 成灾面积为87212万公顷。其中1991是建国以来涝灾最严重

的年份, 全国涝灾受灾面积245916万公顷, 成灾面积146114万公顷, 水灾漫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 其中以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

八个省灾情最为严重, 直接经济损失达779108亿元。1998年大洪水漫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受灾最重。表1

年份

受灾面积(万公顷)

成灾面积(万公顷) [***********]0年以来我国大涝年受灾情况(单位:万公顷)

[***********][***********][***********][***********][******

*****]22819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三) 低温冷冻害

低温冷冻灾害分为冷害和冻害。冷害是指在作物生产期内, 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 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 导

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 在低于0℃严寒条件下, 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 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 冷害则发生在春、夏、秋季, 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 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 因此, 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亦有不同的

灾害名称, 如“倒春寒”、“夏季低温”、“秋季低温”以及“冬季寒害”等。

我国冷冻害偏重的年份有1993、1998和1999年。1993年和1998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和江汉、江南、华北地区,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47118和86615万公顷, 成灾面积分别为22310和31013万公顷, 绝收5010和5211万公顷; 1999年的冷冻害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全国有66217万公顷农作物遭受冷冻害, 其中

成灾26910万公顷, 绝收6415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亿元。xx年1月中下旬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 其中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受灾最为严重。

2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pdf

1邹城市农业生产现状 邹城市属于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来,邹城市始终将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此外,邹城市将确保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并有效地对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落实,同时还积极推广种植优良作物品种、玉米单粒播、小麦宽幅播等先进技术,使当地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据邹城市农业局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邹城市粮食总产量为66.4万t,与2013年同比增长了0.97万t。其中夏粮总产量为28.39万t,与2013年同比增加了0.42万t;秋季粮食总产量为37.99万t,同比增长0.55万t。粮食生产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2邹城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灾害。邹城市农业干旱灾害频发,每间隔3~4a均会出现1次偏旱年,干旱年份的降水量位于450~700mm之间。其中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春季是农作物播种与育苗的关键季节,这一时期一旦发生干旱灾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的播种与育苗时间推迟,还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邹城市夏季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较低,一旦夏季发生干旱灾害将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水分加速蒸发,使农作物生长由于土壤墒情不足而凋萎甚至枯萎死亡。邹城市冬季也有可能会发生干旱灾害,这一阶段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与危害较轻。2010年9月份邹城市持续183d未出现有效降雨过程,累计平均降水量只有12mm,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6%,是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并达到二百年一遇的强干旱灾害。气温持续较高,导致土壤严重失墒,不仅使当地农业、林业等遭受严重损失,还导致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经济的平稳发展。2.2暴雨洪涝灾害。邹城市降水季节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集中分布在每年夏季的6—8月份,这一阶段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且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暴雨灾害发生时,低洼的农田将会出现积水,一旦土壤中水分过多将会淹没农作物,并使其生长发育速度有所减缓,甚至还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以冬小麦为例,若暴雨出现在冬小麦抽穗之前则极易出现大面积倒伏,地面积水将会导致土壤的通气度及根系活力明显下降,最终导致冬小麦出现大量的烂根甚至死亡。若暴雨发生在冬小麦开花后期,则对花粉成熟极为不利,极易导致冬小麦由于授粉受阻而出现“胎死”现象,使冬小麦的空壳率显著增加。若暴雨发生在小麦灌浆与成熟时期,既会对冬小麦的千粒重与成熟度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其出现大面积倒伏,进而导致其品质不佳且产量不高。2016年山东省遭遇暴雨、冰雹天气过程的袭击,导致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邹城市降水量最大达到126.9mm。本次暴雨灾害导致邹城市大面积的小麦、玉米出现倒伏,棉花、蔬菜、葡萄等多种经济作物严重受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2.3大风灾害。邹城市位于多风地带,大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山谷等地区。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会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其中农业作为受大风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一旦发生大风灾害将会使其遭受严重损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设施农业而言,一旦大风强度较大,将会使大棚的棚架发生变形或扭曲,还会将棚膜掀起,并使大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大风灾害发生时还极易导致小麦、玉米等作物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折断植株的茎秆,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伴随有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农作物遭受严重内涝,对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3防灾减灾措施 3.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邹城市气象局应当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使当地居民能够明确掌握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有效防御措施,保证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应对处理,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另外,邹城市气象局还应当定期开展素质与技能培训活动,以实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3.2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邹城市气象局应当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确保准确地对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等进行预报,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显著提升。还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及发布平台,以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及应急保障的功能与作用,不仅能够为气象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还能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运用互联网、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以确保民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做好其防御工作,以确保农业安全生产。3.3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干旱灾害发生时,邹城市农民应当以土壤干旱程度为依据及时进行引水灌溉。当地人影工作办公室也应当抓紧有利天气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既能够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还能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2]王艳斌.甘肃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8,38(02):239. [3]刘飞,吕崇健.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6(5):132-133. [4]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5]张金凯.湖南省吉首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4(27):163-164. [6]高玉兰,杨凤书,赵翠媛,等.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减灾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5):9039-9041.

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和防治技术 一、园艺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减灾技术: 1、风害的危害及其防御: ⑴危害:①影响园艺植物的生产量,降低光和效率;②造成植株体发生机械损伤,生殖期落花落果;③会使木本园艺植物产生偏冠现象,影响植株美观性和经济价值;④大风天气易使土壤沙化,地表覆盖物减少;⑤在生殖生长期内会影响正常的传粉,花器受损,影响结实的产量。 ⑵减灾技术:①注意园地的选择,避免在严重风害多发的风道和上风口等区域建设;②改造自然条件,营建防护林(特别是在盛行风的迎风面栽植树木,多可选用高大的乔木作为主护林带,低矮的乔灌木作为副林带)③选择适宜品种,大风多发区不适宜种植高小抗风能力差得植物;④加强综合管理(如水肥的管理,枝叶的修剪,植株密度的选择等) 2、低温灾害及防御: ⑴防御措施:①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的园艺作物及品种; ②生产期内加强园艺植物田间管理,及时灌水施肥,培育壮苗植株,提高作物本身的抗逆性; ③进行人工低温防治措施(通过灌水增加土壤空气湿度和热容量,减缓变温幅度;采用烟熏法,减少地面辐射散热,增加近地层的热量,大量烟粒可作为吸湿性的凝结核促进空气中水分凝结放热,减缓降温;也可以人工降雨、喷水或根外施肥、覆盖等措施)④对以受害的植株要及时清理或修剪,避免成为病原载体,造成次生灾害;⑤加强秋季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减施氮肥,促根生长,进行修剪摘心,增强抗寒性。 3、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的原则 ⑵以效益优先的原则 ⑶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原则 ⑷不同灾种采取不同防灾减灾对策的原则 ⑸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减灾技术》杨晓光李松茂等主编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分析 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得农业生产出现减产和绝收,从而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和农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基于此,下文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标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引言 气象条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发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作物质量下降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防止方法,并对气象灾害发生的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以便采取合适的预防对策,不断促进农作物的增收,以及农业的稳定发展。 1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包括风暴、雹暴灾害、干旱灾害以及冷冻灾害三种,下面对这三种气象灾害类型以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1风暴灾害。 风暴灾害是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的气象灾害,其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广和地域性较为特殊的特点。同时,风暴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比较严重,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不利恢复,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2干旱灾害。 我国大部地区旱灾比较严重,而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其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干旱灾害是指降雨量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从而使农作物产生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现象,同时如果干旱灾害的存在时间较长,不仅会使农作物死亡,还会给农民的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1.3冷冻灾害。 冷冻灾害也是灾害性天气中的一种,受冷冻灾害影响的农作物比较普遍。冷冻灾害主要是因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冻害一般发生在春、秋、冬季,而遭冻害的农作物不仅会受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还会受降

广西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评估方法

广西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评估方法 发表时间:2018-07-20T12:06:53.2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周美丽[导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强度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对社会经济影响严重,特别是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广西区气候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利用广西1981—2012年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并结合粮食作物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研究广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以增强农业生产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确保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评估广西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区气象灾害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已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形复杂,受中高纬度西风带天气和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暴雨、干旱、大风、冰雹、高温、冰冻等气象灾害发生。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强度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对社会经济影响严重,特别是表现在农业生产上,严重的气象灾害会导致农业减产,甚至绝收,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顺利开展。1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文利用广西1981—2012年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害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并结合粮食作物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对广西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评估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1. 2.1线性回归 2广西主要气象灾害2.1暴雨洪涝 广西暴雨出现频率较高,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在3~15d,平均每年降水量在2657.8mm,平均暴雨日数为15d,年平均最大暴雨日数为25d。近32年广西洪涝灾害受灾率以0.6%/10a速率增加,其中1981-1993年洪涝灾害率较小,且年际变化波动幅度不明显,大部分年份的受灾率还不足5%;进入1993年后,洪涝灾害受灾率以5.2%/10a速率减小,受灾率最大值为27.6%,在1994年。 2.2干旱

基于大数据处理的农业气象灾害分类模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8221042.html, 基于大数据处理的农业气象灾害分类模型分析 作者:何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01期 摘要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断强调各行业的协调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在现代化的生 产实践中需要不断增加应用先进的技术,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生产中受自然要素影响较大,因而需要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气象观测,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分类分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大数据处理下的农业气象灾害分类模型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处理;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分类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 TP3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200-01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促使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由于农业生产中受外部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因此要求通过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和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1]。由于农业气 象灾害分析数据构成复杂且数据量较大,因而数据分析效率较低,在大数据处理下的农业气象灾害分类,应用数据分析模型能够对气象灾害等级和风险指数进行综合性分析,促使农业气象灾害分析结果更加有效。 1 灾害等级方面的研究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中应用大数据分析主要是通过不同软件技术的使用,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家气象局在雷达、卫星和地面观测等设备的应用基础上对农业气象灾害产品进行分类,这就构成“气象大数据”。农业生产中受气候条件制约,对于极端气候的观测和预报需要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的办法,综合了解气候灾害等级,为防灾控灾做好准备[2]。在数据 分析中可以创建数据分析程序,在高速计算水平下更大规模地处理相关数据内容。例如在Random Forests随机森林法的应用中,主要是使用分类回归树的方法对样本训练集进行数据整理,在不同的分类器中均可以使用该数据分析方法,在空间理论值域内对内部的节点选取若干值,然后建立分类决策树群,可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 风险指数方面的研究 农业生产中关于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对气候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对其中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进行集中反映,风险指数越高,则农作物受到的损害越严重,继而造成的生产损

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发表时间:2019-01-24T14:08:59.48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11期作者:罗环刘忠叶[导读] 黄南州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和危害重等特点。再此基础上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黄南州气象局青海同仁 811399)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南州1961─2016年暴雨洪涝、大雪雪灾、冰雹、雷电、高温、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黄南州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和危害重等特点。再此基础上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1 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及分析 1.1暴雨洪涝 根据黄南州1960-201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黄南州平均每年发生暴雨4.4次,最多年份有6次。从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来看,进入本世纪,同仁暴雨天数有所增加,尖扎平均暴雨天数有所减少,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数几乎保持不变,其中河南的暴雨天数是四个县中最多的。一些强度大、时间短的强对流性暴雨以及持续降雨过程导致的暴雨,由于降水量过于集中,往往容易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1.2 大雪 黄南州大到暴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泽库县大雪日数最多,年平均4.6天,其次河南县,年平均为4.4天,同仁为1.4天,尖扎很少出现。泽库、河南两县11月至次年3月大雪极易造成雪灾,其中11月、1~3月形成雪灾的概率最大。1961年以来,黄南南部共出现雪灾12次,其中严重雪灾2次,中度雪灾4次,轻度雪灾6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南高原地区降水量呈明显增多趋势,造成青南高原冬、春季雪灾增多。 从全州各地大雪日数年际变化(图1)来看,北部80年代后期大雪日数有所减少,南部地区80年代后比70年代前增加明显,而2010年以后泽库县有增多趋势。呈显出北部大雪日数整体下降,南部大雪日数整体上升趋势,南部发生雪灾的可能性增大。 图1 黄南州各地日降雪量≥5毫米年际变化趋势 1.3冰雹 统计2006─2016年全州冰雹资料,黄南州冰雹一般发生在5~10月,主要出现在中南部,尤其是南部牧区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年均同仁出现1.7次,泽库出现4.4次,河南出现5.4次,尖扎年均不足1次。冰雹持续时间呈现北短南长的特征。据统计,1961年以来,全州共出现雹灾21次,对农作物和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 1.4雷电 统计1981-2013年全州雷暴和闪电次数。33年中全州共出现了5261次,其中尖扎1034次,同仁1324次,泽库1418次,河南1485次,黄南州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9.8天,其中河南出现最多,达到45天,每年的4~10月为黄南雷暴的集中发生期,7月发生次数最多,平均达100多次。发生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南泽库、河南两县。 1.5 高温 黄南高温天气出现在7~8月,主要影响黄南北部地区,据统计,北部地区平均≥30℃高温日数为1.9~11.2天,基本呈北多南少分布;全州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出现在尖扎县;7月高温最多,占全年高温总日数的一半左右;历史上≥35℃高温持续时间最长为11天。 1.6干旱 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黄南北部地区,春、夏两季是最易发生的季节,秋旱相对较少。夏旱(又称伏旱)大多数都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份。据不完全统计,1961年以来,黄南共发生8次旱灾,其中尖扎发生最多,进入本世纪以来,黄南北部共出现2次明显的干旱灾害,一次发生在7月中下旬,一次发生在8月。 2 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2.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1.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调整、优化黄南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台站密度,提高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黄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气象卫星观测资料,雷达估测降水等新的探测能力,构建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设立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多部门专业监测网共享共建,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2.1.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充分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高度共享。 2.1.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与防范措施

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与防范措施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与防范措施摘要: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水、光照是必备的条件,另外还需要例如土壤性质、营养供给、风向风力等,这些条件中某个的变化,都会导致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造成减产减收。而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的极端变化,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变化,从而给作物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气灾害的种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种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 1农业气象灾害的产生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比如温度、水、光照等条件必须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一旦某个条件发生改变,达不到作物的生长要求,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从而造成作物的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这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就是农业气象灾害。与气象的概念略有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言的,而气象现象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并不一定都形成灾害。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旦危及到作物处在生长期并造成产量变化时,就属于农业气象灾害,比如寒潮、倒春寒等。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可以有很多种类,一类是由温度因子而引起的,如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另一类是由于水分而引起的,如旱灾、洪涝灾

害、雪灾以及雹灾等;再有一类是由于风引起的风害。另外还有各种气象因子综合变化而共同作用的灾害,比如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 2几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2.1冷害 每种作物都有一个最低的下限生长温度,并不一定是零下温度,有的零上几度就可能形成冷害,但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温度处于下限温度之下,难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使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作物的组织器官受到伤害,以至于死亡,从而导致减产或绝收,这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产生的灾害。 2.2霜冻 这种灾害也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引起,但不同于冷害,具有温度骤降的特点,一般是在温暖时期内,大气的温度骤降到很低的程度,迅速的降温引起作物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形成低温冻害,对于一些必须生长在零度以上温度的作物,一旦温度降至零度,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冰,导致细胞脱水,同时冰晶的膨胀也会破坏细胞,导致作物损伤。 2.3干旱 作物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分,但如果遇到无雨或少雨天气,又不能进行及时灌溉,作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就会缺失,同时空气也会相对干燥,植物本身蒸腾作用也会散失一部分水分,导致作物缺水,作物外观表现出萎蔫现象,如果一直无法补充水分,植株将会干枯死掉,作物无法发育生长从而大面积减产。 2.4洪涝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 大的气象灾害 xx年第4期 (总第64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41xxGeneral 1No 164 【农民?农村?农业】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孙杭生, 徐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210044) 摘要: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 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 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灾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P 458 文献标志 码:A :2) 203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I PCC (, 过去50年发生的气候变化有90%以。近百年来, 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15~018℃,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历来就是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 气候变暖。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占71%, 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占G DP 总值的3%左右, 占G DP 增加值的10%以上。 一、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原生气象灾害通常就叫气象灾害, 是大气因子直接作用于受害体(人类的生命、财产等) 产生的灾害, 例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寒潮、冰雹、台风、干热风、雷电、高温热害, 沙尘暴、以及大风、大雾等。从词语学的意义讲, “次生”就是“再次生成”、“第二次生成”的意思。次生气象灾害就是再次生成的灾害, 是大气因子作用于非气象因子而间接地对受害体造成的损害, 它与原生气象灾害具 有某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例如, 暴雨(气象因子) 作用于山坡(非气象因子) 而引发泥石流所谓“衍生”就是“嬗变生成”、“演变生成”的意思。气象衍生灾害是由于原生、次生气象灾害的发生而嬗变生成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说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能够正确判断某一地点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能够正确说出我国季风气候的三种类型,并能根据图表正确分析出我国季风气候和干旱气候的特点 3、能够从两面举例说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说出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 我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图片——一组新疆和浙江的风景图 师:我国西北内陆与东南沿海地区在自然景观上有什么差别? 生:干燥,湿润 师: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季风 2、冬、夏季风形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季风的相关知识,季风是什么啊? 生:季风是在大范围内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师:我们将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季风气候。我国是一个深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国家,尤其是我们浙江沿海一带,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杭州这边夏天和冬天分别是刮什么方向的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看下夏、冬季风的形成过程,看看究竟夏季和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播放视频——冬、夏季风的形成过程 师:大家看到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北风和西北风 阐述:没错。冬季时,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太平洋、印度洋气温较高,气压降低。风从西北内陆吹来,盛行的是偏北风。由于在冬季从内陆吹来的,因此寒冷而干燥。 师:那夏季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南风和西南风 师:夏季时,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较凉爽,气压较高,大陆地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的是偏南风,温暖而湿润。我们来看下冬、夏季风的差异。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由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将我国的区域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们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叫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区域叫非季风区。那大家知道我国哪些地方属于季风区,哪些地方属于非季风区吗? 生:西藏、新疆不属于,浙江、上海属于 师: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呢,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呢? 师:看图,夏季风从海洋吹过来,遇到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季风过不去了,所以这组山脉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以西以北地区是非季风气候区。 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又是如何的呢? 生: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师:浙江、新疆、哈尔滨分别属于什么气候区? 生 4、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读哈尔滨、上海、广州三地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师: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师:冬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气温最高使,温度也最高,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2)季风气候对工农业生产及动物行为的影响

我国近20年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年份分析与预测

我国近20年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年份分析与预测 摘要:近年来,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对阻碍农业发展,本文搜集了我国近20年的旱灾和水灾的受灾面积,通过灰色系统的理论方法,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剔除重灾和轻灾年份得出相关中灾年份,根据这些中灾年份序列利用灰色系统模型的GM(1,1)模型进行建模,对模型检验合格后进行下一次中灾年份的预测。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灰色关联分析GM(1,1)模型预测 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民生之计,那自然对农业气象的关注就显得愈发重要。农业气象灾害在农业发展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灰色系统的学习与了解,可以发现农业气象灾害系统也是一个信息部分可知,部分未知的灰色系统。因此通过查找数据,找出近20年来中国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分析并建模预测。 正文 1、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统计年鉴里关于农业的统计数据。 2、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模型建立 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得到近20年农业气象灾害受灾情况,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建立合适的GM(1,1)灰色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检测,是否可以进行模型预测。 2.1、数据处理 根据查找到的统计数据,旱灾和水灾在近20年来的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比值为77.62%,可见旱灾和水灾为农业气象灾害里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旱灾和水灾来进行系统预测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而统计中国农业受灾情况时用的指标是受灾面积,但是每年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不同的为使得每一年受灾程度具有可比较性,方便对灾害的研究,对数据进行了如下的处理,我们定义,某一种气象灾害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当年总播种面积的比值为该种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即为: 某种气象灾害的受灾率=该种气象灾害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当年总播种面积 由数据可得出表1: 表1 1990年至2010年我国水灾和旱灾受灾情况 年份水灾受灾率旱灾受灾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论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也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调试,气象灾害也因人为环境的影响出现异状,在近些年频繁发生。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精准统计可知,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新疆地区的气候一直都较为干旱,其生态环境也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全球气候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农业领域的经济态势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将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态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一改以往的工作态势,新疆博州精河县领域的工作人员应该深感肩上的重责大任,及时进行工作方式的革新,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崭新的工作手段进行有机融合,将新疆领域的气候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够制定更加全面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新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在新疆领域中,农业行业的发展对于新疆领域的经济事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凭借绿洲发展的农业的新疆领域而言,天气因素的影响是更加严重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新疆的农业领域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

成新疆自然环境承载力较为低下的情况。这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后,新疆疆土境内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较于以往展现出了更加严峻的态势,灾害的种类不仅更加复杂多样,灾害发生的几率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些情况的频繁发生都对农业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走势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新疆领域自然灾害制定预防计划,并为今后应对气象问题提供更为重要的数据依据。 1新疆领域自然环境概况 新疆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占地面积是极为广阔的。新疆处于内陆地区,距离海洋环境是极为遥远的,四周更是有高耸的山峰环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造成了新疆地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新疆地区范围内,昼夜温差很大,常年都缺乏足够的降水,全年都处于一种极为干旱的气候状态,新疆内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新疆农业人员的主要生产场地位于绿洲带,因此,新疆领域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绿洲环境的实际情况。农产品的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对高山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水,其中,小麦、玉米、棉花、枸杞、哈密瓜等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生产作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238 2018, V ol.38, No.12农业与技术※气象科学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白艳娇 (天津市宝坻区气象局,天津 30180 0) 摘 要:本文主要从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防御政策,希望能够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气象灾害;天津市;特点;分析;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21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发严重,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势地貌种类繁多,也带来了多样性的气象灾害。本文主要从天津市的频发灾害出发,对天津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不同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天津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1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形成原因 1.1 旱涝灾害 天津地区由于地势原因,受季风的影响较为显著,从而使天津地区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天津地区位于海河下游,雨季降水量极大,同时也容易受到上游地区降雨的影响。1996年8月海河流域上游出现局部大暴雨,由于雨量大、来势猛,造成海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一度直接威胁到天津地区的安全。而当非降雨期时,天津地区几乎没有任何降雨,因此,天津地区极易形成干旱或洪涝灾害。 1.2 冰雹灾害 天津地区上空是西风环流和冷、暖锋活跃区,因此极易形成冰雹,且天津地区的冰雹灾害大多发生在春夏季节,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春小麦也即将成熟,一旦发生冰雹灾害,基本上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1996年4月份,天津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冰雹灾害,持续降雹时间长达6min,最大直径达到49mm,经济损失预估达100万元,同时致使两架飞机的旋翼报废。 1.3 大风、沙尘暴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绿色植被的面积也逐渐减少,沙尘暴等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天津地区也逐步上升。当沙尘暴灾害发生时,不仅会对正在生长的农作物造成严重伤害,同时沙尘暴中所夹杂的部分酸性物质、土地盐碱化、酸性物质又可能形成另一种危险的气象灾害,同时沙尘暴中所夹杂的大量细菌和病毒特别容易对周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细菌的传播也可能会造成疾病的感染。 1.4 风暴潮 风暴潮又称风暴海啸,是天津等沿海地区常发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风暴潮发生时,大量海水会涌向岸边,致使房屋倒塌、居民楼进水,同时也会对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造成影响,1997年8月份,天津地区受到台风影响,天津沿海地区高潮位高达5.59m,同时加上大风的影响,风暴潮给天津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总计高达1.28亿元。 2主要气象灾害防御对策2.1 保护生态环境,扩大植被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无法完全预测的,人们只有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大方向引导下进行生产,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而一个城市的植被面积决定了城市的环境等级。只有做好了生态建设,才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植被能够调节城市的气温,对城市周围的气温也能产生影响,绿色植被能够防风固沙,减少冰雹、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 2.2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要减轻气象灾害对天津市地区产生的影响,有关的气象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指挥、实施相结合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同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应急系统,做到在一个系统指挥下的上下联动工作;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监控网络知识系统,完善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发生后的高层指挥决策系统、建立极端天气分析和预警系统,完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防风防汛等自然灾害防御系统及其它衍生系统等。 2.3 发展生态农业 气候是影响气象灾害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经济和农业的影响,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气候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减少农业损失;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从过去的粗放型生产转变为科学的集约化生产,利用生态中的各种能量循环和物种的相互依赖性,建立起一个具有深度相互依赖性、良性生态循环的多级循环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和播种等操作,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3总结 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人们也许无法彻底阻止灾难的来临,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应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然灾难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为此,应该努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建设灵敏的灾害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发现即将到来的自然灾害;同时要加强防灾设施、设备的系统建设,只有系统地建立起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只有这样,城市经济才能又稳又快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天津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占地面积为3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7618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长为44米,宽为20米,高为16米;最高建筑物长为22米,宽为7.5米,高为23米,建筑物主要包括两栋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学校弱电为两间计算机室、一间中心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三间学生实验室和18间教室班班通,学校在校学生640多人,教职工人数为78人(含校园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 二、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学校地处海拨高度较高的山区,易出现暴雪、霜冻、浓雾、道路结冰、大风等天气,给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严重不便;学校地处两面环山,本镇主要河流流经学校前方,尤其是学校对面山势较为陡峭,学校后边部分山坡曾经发生过整体推移,田径场边的护坡几乎笔直,学校前方河流狭窄,在雷雨季节,容易暴发山洪,极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校园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人群比较集中,易发生雷电事故。 三、防御气象灾害的安全气象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已建立或具有的安全气象设备设施情况如下: 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楼等避雷针完好。 2、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四、防御气象灾害保障措施 1、有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人员。 2、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掌握气象灾害影响或危及的主要部位、重要设施情况。 4、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5、建立了安全气象专兼职人员24小时手机行政值班制度。 6、制定了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定期举行演练,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7、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包括登记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处理措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检查记录等)。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最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讨 精品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讨 摘要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象,笔者综合分析了近30年来的相关参考文献,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以总结概述,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具体展望,以期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工作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不仅是灾害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现如今农业气象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发展较快,但是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论述。 为此,笔者为了更为全面地展示出农业气象灾害风向评估的研究现状,对近30年来的相关参考文献加以总结分析,从几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供参考。 1农业气象灾害风向评估的主要内容第一,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的评估。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过程中,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研究可谓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危险性恰恰是对致灾因子自然变异程度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受到灾害活动规模、频次的影响。 一般来讲,受到的灾变强度越大,相应的频率也就越高,造成的损失也就更严重,引发的灾害风险也就更大。 对不同孕灾环境中能够引发灾害的种类,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强度、致灾因子等级与出现频率是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最为重要的内容所在。 在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过程中致灾因子风险估算可谓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又以概率模型最为常见。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基于概率评估的危险性评价模型是一种随机过程,如若此时的风险概率符合指定的随机概率分布,那么就必须要运用特定的风险概率函数对其进行拟合,构建概率分布函数估算,以此对不同程度灾害发生的超越概率进行表示。 第二,对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估。 所谓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主要就是指根据特定的致灾因子强度,对承灾体的实际伤害强度与损伤强度实施的推算。

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序号:9 高二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气候 第4课时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 审核签名: 编制 编制时间:3月14日 完成所需时间:30分钟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目标解读】 1.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2.会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寒潮: 1.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_____,降温幅度______(我国规定 24小时内降温达 10℃以上),持续时间________的强冷空气。其实质是 __________天气。 2.天气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冻害等恶劣天气。

3.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发源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亚洲高压源地)。5.侵入路径: 一条是西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内蒙古,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经过我国东北或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势力不很强,次数也不多。6.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__________、 _________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 7.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不利方面:一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对南方冬季过冬作物的危害也较大;二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三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 8.寒潮防御:一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二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例如建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田间灌水或制造烟雾、包裹等保温措施。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