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闻名。他对存在主

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概念,对后来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哲学。他指出,存在主义将人的

存在视为首要问题,并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是一种“存在”,与

其他物质和生命体不同,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主义的重点是探索人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必须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他也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是紧

密联系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存

在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的,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他将这种背景

和环境称为“存在前提”,并认为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也强调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尚未”。他指出,人的存在没有

固定的本质或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他认为,人的尚未

是一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在这种尚未中主动地去创造和实现我们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操纵性”。他认为,现代社会

的人常常被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操纵和被动地生活,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他呼吁人们回归到自己的存在中,摆脱被操纵性,重拾自己的主体地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

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责任、存在前提和被操纵性的思考,都为后来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存在,鼓励人们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

存在主义述评

存在主义哲学述评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存在;本质 摘要: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60年代,现在已经形成一支哲学流派。它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尊重人的价值为标榜。所以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存在主义通过片面高扬人的主观意识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价值和个人地位,但就其所讲的不是现实的人不是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下的人,而是孤立、抽象的人这一层面来说,他们是唯心主义的。 【背景与概述】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存在主义盛行于40——60年代,二战是继1929年西方经济危机之后降临的又一次致命的灾难。一场荒谬的战争使数千万生灵涂炭,单法国就丧失了57万人。万恶的法西斯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难以平复的创伤。严峻的现实教育了萨特、加缪、梅洛-庞蒂这一代追求自由与进步的知识分子。现在,存在主义已经形成一支哲学流派。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思想的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克尔凯郭尔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生活的体验论证个性原则和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自我的主观,这种主观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内心体验”。万事万物只不过是“非理性主观体验”派生出来的。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弥漫着宗教色彩和悲观主义情绪。他说,人的“存在”具有个体性、时间性和有限性,人生总是在“厌烦”、“忧虑”、“绝望”这样的情绪中度过的,人只能在自我的主观性中去寻求与上帝的同在,只有选择宗教,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没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存在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的中心便由德国转移到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塞尔、梅洛一庞蒂等人,其中以萨特影响最大 二、存在主义教育观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主观性、个人选择的这一根本特点,使它在教育领域里,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然而,存在主义对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冲击作用,许多教育思想家已经根据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并逐渐概括了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 1.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所以,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任何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反对传统教育

对于理性、抽象观念和客观性的强调,忽视了个人的存在。 奈勒在1961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一篇文章《教育、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中表达了存在主义教育的最根本的观点,“它取消了三个传统看法:教育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的一种代理机构,其目的在于使文化遗产永存不朽;教育是永恒真理的传递渠道;教育是使年轻人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取代这些观念的是,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认识自己的存在,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学生养成正确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 2.教师和学生 存在主义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性、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应该有所不为有所为。 有所不为者,指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或输送者,也不能作为他们的监督者,换言之,教师既不传道、授业,也不解惑。 有所为者,指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把学生当做一个人而不是物来对待,同时又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来行动。在教学时,避免课堂上的个人专制和知识专制,把知识“提供”而非“传授”给学生,不能包含任何强制的成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并要对所掌握的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以及知识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闻名。他对存在主 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概念,对后来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哲学。他指出,存在主义将人的 存在视为首要问题,并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是一种“存在”,与 其他物质和生命体不同,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主义的重点是探索人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必须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他也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是紧 密联系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存 在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的,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他将这种背景 和环境称为“存在前提”,并认为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也强调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尚未”。他指出,人的存在没有 固定的本质或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他认为,人的尚未 是一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在这种尚未中主动地去创造和实现我们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操纵性”。他认为,现代社会 的人常常被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操纵和被动地生活,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他呼吁人们回归到自己的存在中,摆脱被操纵性,重拾自己的主体地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 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责任、存在前提和被操纵性的思考,都为后来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存在,鼓励人们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海德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 1、一个悖论/哲学难题:(1)、存在者必须通过存在来解释: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 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存在者;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2)、存在又必须通过存在者来阐明(即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显现与见证) 2、对这个哲学难题的历史解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完成了一大转变——从追问存在变成了追问“本体”,直观的“逻各斯”变成了理性的逻辑,“思”也就变成了“思想”,“存在论”也就变成了“本体论”。 (1)、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源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意为“集聚”。所谓存在就是从自身出发向着自身的集聚,犹如一团日新月异、永恒燃烧着的大火,在这团燃烧着的大火中,生与死、光与暗、上升与下降达到同一。故“火是万物之始基”。 (2)、巴门尼德的思:思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思想只是从思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方式。在“思”中,没有思想的主体,也没有思想的客体,“思”是“主体”、“客体”乃至“思维活动”得以成立的根据。这样,存在根本就不是与思想对立的“实在”,而是与思同一。故产生了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思与在是同一的”。 (3)在本体论战场上,几千年来,各家各派杀得难解难分,大家都要找出那个作为各种各样的“什么”背后的“根据”,都宣称惟有自己的哲学才真正失找到它。殊不知,这个根据,本体一经说出,仍然成为一个新的“什么”,也就是说,无论中世纪的“共相”与“个别”;近代的“物质”与“心灵”,都是一种什么,即一种不同的“存在者”而已,存在仍在空旷的野地里流浪,他呼唤的声音越来越弱,渐渐被人遗忘。 3、这个哲学魔圈的解决关键在于它超出和打破了知性逻辑所划地的界限,故批判的武器有这里失去了它原有的效用。问题在于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 马克思:新问题的提法已包含了问题的解决。 我们来看海德格尔是怎样解决的? 二、亲在/此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于是存在进入了时间,或者说存在干脆摆脱不了时间。但是,存在者形形色色,“存在的意义”应当通过哪一种存在者身上来被破解呢?存在的展开究竟选择哪一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呢?随意的吗?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19329484.html,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作者:叶婷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摘要:存在主义是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回应并推动了西方 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继承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同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之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性还在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揭示了了现代美学。首先对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介绍,并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的内容。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存在主义发展于德国到法国,德国以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为代表,法国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颠覆传统本质观本质决定存在,本质第一性,存在方式第二性。存在主义认为,首先,个人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第二,存在是存在的方式和状态。第三,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高于人的本质。第四,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在历史中建构的,而非永恒的,先在的。本质意味着意义和价值或“身份”,人是最基本的存在,以物质性存在为前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物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过程显现。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之一海氏以其对存在的独特追问,开始了自己的思想道路,并在西方现代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美学与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根基息息相关。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凡·高的作品《农鞋》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诗意性的现象学阐释:“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聚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冬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镇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海德格尔首先肯定艺术品是一种物质存在,具有物性。然而艺术品的物性仅仅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才能创作真正的艺术品。那么怎样才能创作真正的艺术品呢?海德格尔认为,就必须揭示存在着的真理。所以海德格尔关注到的是器具的器具存在,而不像起初人感觉的那样,仅只为了使人更好地目睹一个器具是什么。他通过对凡·高的《农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人的存在性特征和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浅析。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的一种,它强调人的存在性特质和主观体验,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主义的产生与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焦虑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巨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剧烈变革,科学技术的进 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人们的存在感和身份认同 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产生质疑,传统的价 值观和意义体系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开始从人的主观体验和 自我意识出发,重新思考人的存在和价值。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人的存在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从“存在”(Dasein)这一概念入手,探讨了人的存在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海德格 尔认为,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在于对“存在”进行思考,而“存在”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的具体存在和生活经验。人不是一个旁观者或客观的存在,而是亲身经历和参与其 中的存在。海德格尔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存在,并从中找到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In-der-Welt-Sein)的存在,即人总是 处在世界中,通过和世界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在这种存在状态下,人不 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承担着种种责任和义务。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和 历史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意义的世界。人的存在不仅受到自然的限制, 还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存在”和“时”,即人在存在的过程中 如何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流逝。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时刻的存在,我们并不是孤立地存 在于时间之外,而是在时间中存在。在这种存在状态下,我们必须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 的有限性,因此要求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时刻,尽可能地充实和体验生命。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我们必须从我们自己的生命 体验和存在状态中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价值。 除了对存在的思考,海德格尔还对世界和文化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 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历史和世界紧密相连的。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 世界,还是一种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海德格尔强调了人与世界的紧密关系,我们需要 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交往来理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与其他存在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公共管理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1班杨燕梅080302002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不同。海格德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把“存在问题”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海德格尔是针对“存在者”提出“存在”的。“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是不可界说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动态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仅仅是一种“在起来”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传统哲学却把“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相同,混为一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有根的存在,这与传统哲学无根的本体论不同。海德格尔所要建立的本体论却是有凭有据、有根的“基本本体论”。他这种有根的本体论是通过三性: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表现出来的。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他被沉沦了。他被日常闲谈、好奇处于沉沦的状况;“闲谈、好奇,这些就是此在日常用以在…此?,用以开展出在世的方式的特性。在这些特性中以及在这些特性的联系中,就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在的一个基本样式,…我们把它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畏与怕不同的是,畏无对象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本真的“在”之中。有畏才有了挂念出来,也即忧虑,如果没有了挂念何来畏呢,也就没有此在,真正的存在。畏的极端表现是“死”。死是人生之大限。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本真状态返归于本真状态。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认为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何时而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海德格尔成了“存在主义之父”,强调个人并非仅仅是某一物种的成员,并非为普遍法则所决定。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 在现代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存在论上,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存在 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个体存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想。海德 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而存在 的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一种既个体化又关联化的概念。他认为,“存在”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强烈的、永恒的荣誉, 是人类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于这种存在,存在者是核心。他将人 类的存在分为两个要素,即“存在”和“存在状态”。存在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存在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通过 对存在状态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世界”。他认为,世界是人类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存在状态的表现。这种环 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观念世界。世界与存 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缩影。在海德 格尔的哲学思想中,世界不是一个依附于人类存在的外部世界, 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 用的,人类的存在状态受到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世界。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即“时间”。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人的存在状态可以通过时间体现出来。时间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不是一种客观的、线性的时间,而是被视为一种“时间性”,是一种超越世俗时间的存在方式。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因为只有通过时间,才能真正体现出存在状态的转变和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本质”。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存在状态的实质和特征。本质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而是在存在状态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本质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疏离”。他认为,疏离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分离状态。这种状态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痛楚,使人类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疏离状态需要通过哲学思考和实践来克服。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类存在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存在为中心,将个体的痛苦与整个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存在和世界、时间、本

罗素与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我观念

罗素与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 学中的存在与自我观念 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哲学思潮。在这一思潮中,两位哲学家罗素和海德格尔对存在与自我观念的解读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一、罗素的存在主义观点 罗素认为存在是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他将自我观念理解为主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罗素看来,存在是普遍存在的,即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存在的属性。他主张存在的本质是客观的,不受主体的影响。 罗素对自我观念的解读更强调主体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他将自我观念理解为主体对自己的意识和思维的感知。在他看来,自我观念与存在相互依存,是主体对存在的反映和把握。同时,罗素认为自我观念是理性和逻辑的产物,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与罗素有所不同。他认为存在是主体的存在,是主体对自己和世界的认同和理解。他认为存在是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主体对自己和世界的主动把握。 海德格尔对自我观念的解读强调主体的存在和自我意识的统一。他将自我观念理解为主体对自己的存在和认知的整体把握。在他看来,

自我观念是主体对自身现实存在的理解和感知。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自我观念是超越理性和逻辑的,是主体对自我和世界的全面把握。 三、存在与自我观念的关系 在近现代哲学中,存在和自我观念的关系是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问题。罗素和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对于罗素来说,存在是客观的,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他将自我观念理解为主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他看来,自我观念是主体对存在的反映和把握。 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是主观的,自我观念是主体的存在和认知的整体把握。他将自我观念理解为主体对自己的存在和认知的全面把握。 综上所述,罗素和海德格尔在解读存在与自我观念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差异。罗素将存在看作是客观的,自我观念是主体的认知和理解;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存在是主观的,自我观念是主体对自己的存在和认知的整体把握。这两种观点都对存在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概念: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 让·保罗·萨特 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 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在当地的大学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哲学,与国家教会、大众媒体和黑格尔哲学的捍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也许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个人职业看作是痛苦而孤独的,她与出身于当地显赫家庭的雷吉娜•奥尔森解除了婚约,后来也一直单身。他出版了大量哲学和神学著作,其中许多是匿名出版的,这些著作以其敏锐的理解力和心理学洞见而闻名于世。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生于德国东部的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在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前就被任命于巴塞尔大学语文学教授,这一直被公认为是他才华出众的表现。忧郁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受病痛折磨,他在10年后辞去了教授职位。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在欧洲各地游历,撰写了以尖刻妙语和对生命的执着而著称的散文随笔。作为“审美”存在主义的先驱,他最著名的宣言就是“上帝死了”,意思就是近现代科学以使得对上帝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他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要与有这个事件引起的虚无主义进行战斗。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一直饱受精神失常之苦。 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德国西南山区长大,他从未失去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简单生活的尊重。他受教于布赖斯高的弗莱堡大学,后担任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助手,他的第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1972)被他的同事看作是天才之作。该书引入了一种解释学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不同于正统的胡塞尔现象学。在胡塞尔的推荐下,海德格尔接替他担任了大学的哲学教职。人们对海德格尔之后卷入民族社会主义(纳粹)政党的事仍颇有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论被认 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重要奠基性理论之一。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 (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一、存在的背景与基本概念 在探讨海德格尔存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存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特征。存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人通过存在来与世界相互联系和交互。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来描述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性”(Existentiality)和“存在状态”(Existential state)。存在性是人类独特 的存在方式,通过存在性,人体验到时间、空间、意义和价值等诸多存在维度。存在状态指的是具体存在的状态,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二、存在的本质与特征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本质与特征。他认为,存在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 存在是暂时性的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暂时的,意味着存在具有终结性和不确定性。人类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面临生老病死等变化,因此存在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2. 存在是真实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真实的,与虚幻、虚构的世界不同。存在发生在现实的世界中,通过存在,人类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3. 存在是自由的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自由的,意味着人类通过存在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存在追求自由和自主性,而非被动地接受和顺从外在的事物和规定。

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的存在是独特的,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存在。每个人通过存在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存在是个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存在,人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1. 存在与时空的关系 存在与时空紧密相连,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基本维度。通过存在,人们能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限制,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2.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 存在为人类赋予了意义和价值,使人们能够思考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存在使人们能够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并通过对存在的体验来寻找人生的价值。 3. 存在与存在状态的关系 存在与存在状态密切相关,存在状态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和实践。通过存在状态,人们能够体验到各种存在状态,如快乐、悲伤、关爱等,从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存在。 四、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存在概念和思想方法,对于现象学、存在主义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现象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现象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现象学关注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察,借助存在论的概念和方法,现象学得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存在和现实。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72.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 (1)理论缘起: 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 ①“存在的悬置”: 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 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 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 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论 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

的地位。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 “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此在”就是“人的在”,“总是我的在”。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唯一本体人这个本体永远是中心和决定因素,其他的一切都是人这个本体的形式、“此在”本身的一个性质,都是离不开人而存在的。海德格尔认为,“在世”是“此在”的基本状态因为“此在”和其世界是不可分的,他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同时出现、同时在世。这意味着“此在”与其世界处于浑然一体、不分的关系中;而哲学所谈论的“世界”也只能是与“此在”浑然一体并为“此在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是“此在”所在的世界。 海德格尔强调,“此在”是一种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它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人总是不断超越自己,不断选择、设计和筹划自己,总是按照他的可能性而存在。这是“此在”的先天决定性。因此,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须自由选择。 3.烦畏论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的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而这个世界又是一片虚无;人在这样的虚无中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烦恼、畏惧之中;这样就不得不把存在的不可能性,即人的死亡,也作为一种发展的可能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然而,这却是一部难懂的书。该书的论点概括地讲,就是追问什么是存在。由此展开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提出关于它的问题很重要?此在是什么以及它与存在的问题有怎样的联系?此在是如何又为何存在的?时间和时间性对此在及其存在为何如此关键?这就是《存在与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该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认为此在实质上就是在世的此在,其存在就是烦。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只是隐含在第一部分中的主题,即此在的时间性。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密切相关。 有的哲学家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比如,就普遍性而高,乌鸦的概念不及鸟的概念,鸟的概念不及动物的概念,动物的概念不及生物的概念,生物的概念不及物体的概念。它们的外延一个比一个大。在海德格尔看来,过去的哲学家己经认识到哲学概念的普遍性,却未能认清这种普遍性的实质。所以他说,存在概念是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 传统存在论的定义法显然不适用于存在概念,因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找不到比它更普遍的概念来阐述它。存在无处不在,然而存在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并不是一种内在于任何实体的、易于辨识的特性。海德格尔说,由此看来,不能用定义的方法来理解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说,我们的生活早己包含了某种存在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问题却从来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么该如何探索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首先以人为出发点。人与其他事物都是存在者,都包含着存在的意义。但是人能提出并同答存在的意义问题,其他存在者却不能。他把人称作此在,意思是存在在此,或者在这儿、在那儿。 此在本质上是存在于世界的,并不是简单地指它与世界上其他的物一样占据一块地方,而是说它不断地解释和参与其他实体及它们所处的背景,即环境或我们周围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单一的世界而非一个实体的集合,仅仅就是因为此在如是而为。此在不是万物中的一员,它是世界的中心,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