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文本

2001年9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区、原则、技术路线与依据 (2)

第二章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4)

第三章旅游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7)

第四章旅游强市战略 (9)

第六章旅游市场发展规划 (16)

第七章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22)

第八章市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24)

第九章旅游支撑系统发展规划 (28)

第十章市旅游地域组织规划 (37)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实施 (40)

第十二章近期行动计划 (43)

第一章规划区、原则、技术路线与依据

第一条为将旅游业培养为市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促进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市早日达到湘粤地区重要旅游城市之目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即作为市域围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在规划区围进行各项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规划执行。

第二条规划区位置与围

市位于省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12°14ˊ—114°14ˊ、北纬24°54ˊ至26°51ˊ,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194公里,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东临,南接,西界零陵(地区),北连株(洲)、衡(阳)。为三省交界之地,区省界长500多公里。现辖一个县级市,9个县,249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961个村,189个居委会。

第三条本规划制定原则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与全国、省、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做到总体规划、主要领域规划和概念性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即点、线、面相结合。

2、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贯彻公共事务管理的企业化原则,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管理,以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旅游发展之区域环境。

3、适度超前原则:市旅游发展要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

展的平均速度。

4、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原则,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5、可持续旅游原则:注意处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关系,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协调。

6、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短期效益的业务和长期效益的业务中间寻找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第四条规划的依据和参考

市旅游发展规划主要依据和参考了市、市、省以及国家的各级政府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相关指导文件和规划与管理规定,以及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务院文件国发[2001]9号

3、中华人民国国家旅游局,2000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年6月

4、中华人民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5、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3月。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

7、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和指导性文件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相关法规和指导性文件

9、省旅游业十年发展规划省旅游规划编写组

10、省旅游业“十五”计划(送审稿)省旅游局 2001年3月

11、旅游大观,地图,1998年5月

12、市“十五”计划编制办公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目标纲要(第一稿),2000年6月

13、市城市总体规划暨市域规划(1995-2015)市人民政府 1999.10

14、省地区国土规划报告集(1986-2000)地区规划委员会 1997.10

15、省地区县市规划规划报告集(1986-2000)地区规划委员会 1988.6

16、规划地图集地图 1988.8

17、天下第十八福地——(修改稿) 2000.11.26

18、地区志中国社会

19、统计年鉴 2000 中国统计

2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4月

第五条本规划制订重点

1、明确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确定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使命,确定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3、确定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安排。

4、确定市“十五”期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5、确定市主要景点景区概念性发展规划。

第六条本规划期限

近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5年

第二章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第七条优势

1、地缘优势:地处湘粤赣交界的岭北地区,是省的南大门。南临我国最大的旅游区——粤港澳地区,接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核心区——长株潭地区。

2、网络化敏捷交通优势

3、自然型、生态型为主的旅游资源丰富

4、属于省京广沿线相对快速发展地区

第八条劣势

1、旅游产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区际品牌

2、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3、旅游队伍建设尚不适应旅游大发展需要

第九条机遇

1、省为建设旅游强省力求培育新的旅游地区成为发展极。

2、“入世”前旅游行业的战略性调整和“入世”后对外交流机会的增长。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4、京珠高速公路、三南高等级公路将穿越而过。

5、规划期主要客源地的和长株潭地区的城市人口将大幅增长、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

6、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几年休闲度假将成为新的旅游发展平台。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郴州市内各个板块优势区分

郴州市内各个板块优势 区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郴州市内各个板块优势区分武广新区 楼盘:华盛·世纪新城芙景花园盛世雅苑雅晟·乾城 隆华花园(别墅)香麓山乾通-时代广场小埠生态城 介绍:随着“武广都市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及郴州市“武广新城整体规划”的落地,郴州武广板块周边土地资源已然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先抢夺的“香馍 馍”,从郴州的城市空间来看,武广片区处于郴资桂城市一体化核心区 位,与郴州第一大县——桂阳县无缝连接,高铁、城市轻轨、规划机场 从这里让郴州直达省外,快捷的武广高铁更已经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 选,此外还有天龙汽车站、郴资桂大道、万华大道通达郴州全境,可谓 近可漫步郴州,远则连通世界。 优势: 1、郴州武广西站处于武广高铁的中心纽扣,以高铁带动区域发展,升值潜 力大。 2、周边连接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107国道、万华大道,交通非常便利。不足:1、目前还在开发中,周边配套不完善。 2、楼盘还不多,没有形成住宅小区氛围。 3、由于附近是高铁站,会有很大的噪音。 五岭板块 楼盘:汇龙·万宝国际湘南府邸城南故事懿德园中地翡翠湾 人和好景郴高·雅苑龙凤嘉园天一华府鸿翔尚城

福城国际锦泰·山水缘香堤雅墅南郡乐仙小镇五岭国际 介绍:郴州五岭广场板块位于郴州城南,是政府部门所在地,是郴州新城市中心,同时也是郴州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及商业中心。周边博物馆、酒店、银行、科学馆、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配套已逐步完善,有华天、万国等高档酒店,形成酒店产业集群和城市高档消费区。开发区板块位于城市东南,从郴州老地图看东南,这里是城东和城南的接壤地,它既是瓶颈又是纽带,紧紧地把城南和城东联系起来,从新的城市规划看东南,这里是市政府南延东进战略的结合点,又是郴资桂一体化向资兴方向扩张的起点。无论是东南的交通、商业还是自然人文景观,在郴州城市化进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优势:1、五岭版块是目前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经融中心,区域优势无可比拟,升值潜力大。 2、地理位置优越,距离高铁西站京珠高速入口15分钟车程。且周边连接五岭大道、南岭大道、青年大道、燕泉路等城市主干道,交通十分便利。 3、周边各类配套非常齐全。市政(市政府、工商局、国土局、财政局,司法局等);教育(涌泉小学、郴江镇完小、北湖实验中学、九中、五岭中学等);休闲娱乐(沃尔玛超市、潇湘国际影城、五岭地下购物广场、五岭阁公园);金融(中、农、工、建、邮、浦发、光大、华夏银行、东海证券等);生活(七星大市场、五岭大市场、湘南大市场、东湾市场等);医院(人民医院南院、一九八医院、七星医院等)。 不足:1、楼盘价格都在4000+,比较高。 龙泉板块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文本 2001年9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区、原则、技术路线与依据 (2) 第二章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4) 第三章旅游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7) 第四章旅游强市战略 (9) 第六章旅游市场发展规划 (16) 第七章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22) 第八章市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24) 第九章旅游支撑系统发展规划 (28) 第十章市旅游地域组织规划 (37)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实施 (40) 第十二章近期行动计划 (43)

第一章规划区、原则、技术路线与依据 第一条为将旅游业培养为市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促进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市早日达到湘粤地区重要旅游城市之目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即作为市域围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在规划区围进行各项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规划执行。 第二条规划区位置与围 市位于省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12°14ˊ—114°14ˊ、北纬24°54ˊ至26°51ˊ,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194公里,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东临,南接,西界零陵(地区),北连株(洲)、衡(阳)。为三省交界之地,区省界长500多公里。现辖一个县级市,9个县,249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961个村,189个居委会。 第三条本规划制定原则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与全国、省、省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做到总体规划、主要领域规划和概念性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即点、线、面相结合。 2、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贯彻公共事务管理的企业化原则,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管理,以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旅游发展之区域环境。 3、适度超前原则:市旅游发展要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

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

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 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郴办发[2014]5号 【发布部门】中共郴州市委 【发布日期】2014.03.17 【实施日期】2014.03.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 (郴办发〔2014〕5号 2014年3月17日) 为实现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湘发〔2012〕12号)和《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郴发〔2013〕8号)精神,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以“林中之城、休闲之都”旅游品牌为核心,科学规划布局,打响旅游品牌,加大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

护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将郴州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温泉之城”和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23%以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以上,评定五星级旅游饭店、温泉酒店各2家以上,培育产值过亿元的旅行社1家,培育旅游上市企业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8万人;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三)落实规划,优化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郴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构建“一核五境区”的旅游发展布局,即以郴资桂-郴永宜旅游经济走廊为依托的林中之城休闲度假核心区,以东江湖山水为核心的东部滨湖休闲度假境区,以莽山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南部山地森林休闲境区,以飞天山和便江为核心的北部碧水丹霞休闲境区,以汝城温泉生态养生为核心的东南部温泉生态养生休闲境区,以宝山工业矿山、乡村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矿物晶体、临武鸭)为依托的西部工矿民俗休闲境区。充分利用郴州湘南起义纪念馆、宜章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汝城湘南起义旧址群、桂东“第一军规”颁布地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四)突出重点,打造品牌。以“一湖一江一山一泉一圈”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实现国家级旅游品牌从无到有的突破。以东江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推进环东江湖及小东江、东江湾等核心景区的提质改造和服务升级,在全省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努力把东江湖打造成内地湖泊观光休闲度假品牌。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动力,大力推进大莽山景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打造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品牌。以“一区、一园、六个温泉旅游小镇”为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品牌,建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 年05月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大连 从区位角度看:大连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大连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韩、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大连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大连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大连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大连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大连“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大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大连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大连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范例。其内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大连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2020, 【总文本?简本】 惠州市旅游局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8.07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编制工作组 组长 保继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副组长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项目助理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成员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杨云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杨彦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丁绍莲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王永海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王利伟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李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周丹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代姗姗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何然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林敏慧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目录 目录 导言...................................................................... . (1) 1 规划背 景 ..................................................................... (3) 2 规划理 念 ..................................................................... (3) 3 规划目 标 ..................................................................... .................................................................. 4 第一章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 析 ..................................................................... . (5) 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 顾 ..................................................................... . (7)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郴州概况

郴州概况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 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自秦代以来,一直为郡、州、府、县的治所。 郴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 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 “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 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市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450万人。郴州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县之郴州镇为地辖郴州市。1963年改为郴州镇。1977年恢复县级市。1995 年设立地级市。 郴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 毫米,比全省平均数多19.7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为世界 大陆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1.3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 郴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厦 蓉高速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高等级公路 等纵横境内。北上长沙,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至。人流物流畅通无阻。郴州 通讯发达,电信网络遍布全市城乡,电波传送沟通海内外。 郴州是邓中夏、黄克诚、曾中生的故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湘南 起义》所在地,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腾飞地,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主文化 遗迹和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名胜风光,是旅游观光 的胜地。 郴州素有“竹木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香菇、方竹、相 思鸟、玲珑茶、东江鱼、临武鸭、龙须草席驰名全国。矿产资源丰富,仅钨的 储量就超过了美俄俩国。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郴州旅游导游词

郴州旅游导游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能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郴州。自古郴州地区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因为打摆子一词,很多人对它都误解了。前两句是说郴州据中原的远,而最后一句却是说郴州的繁华。为什么这么说呢?待我带领大家游完郴州之后便知晓了。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山多集奇、险、秀、美于一体,是个游山的好去处。又处于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多且急,温泉众多,是漂流探险,温泉健身,乐于玩水的好地方。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先民在这繁衍生息,使得郴州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现在,我们先体验郴州的人文历史,领略郴州人文魅力。 湖南有炎帝陵和舜帝陵,郴州有个义帝陵。义帝陵是秦末义帝之陵墓,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它是郴州历史的最早见证,经历了郴州历史演变的风风雨雨,已成为郴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义帝名心,是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据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群雄纷争。为寻一“马首是瞻”,各路起义军在薛县会盟,共同拥立在民

间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秦灭,项羽分封诸王,并佯尊熊心为义帝。次年,又假借“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之名“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并派九江王英布弑义帝于郴城穷泉旁,郴人怜之,遂葬于城邑西南边后山,是为义帝陵。汉王刘邦曾派王陵、周勃、樊哙三人来郴发丧,并以项羽“大逆不道,弑君不臣”之名,缟素三军,会盟诸侯,共伐项羽,引发“楚汉之争”。自秦以来,郴州不乏名家来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宋名家韩愈、柳宗元、秦少游、周敦颐等都在此留下足迹。同样,郴州也是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十大将军中的黄克诚便出自郴州。 现在,我们去看看湘南第一古村——板梁古村。古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同姓同宗,为汉武帝刘氏后裔,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古村内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这些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还是门当户对,或者是它的砖雕、石雕、木雕,其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板梁古村蕴藏着古老的宗法仪式、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被誉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全,风水最好,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古村主要景点有:接龙桥、镇龙塔、金陵古驿道、龙泉古庙和板梁私塾。 品完郴州的人文,接下来就去游山,在大自然中放飞心

郴州经济区域规划

社会科学系09级法学1班曹宇 郴州市区域经济规划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以及武广高铁纵贯郴州南北。地理坐标东经112°13ˊ—114°14ˊ,北纬24°53ˊ—26°50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居住和生产。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202公里,总面积19388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市,区),总人口463万。郴州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和温泉王国,而且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华南能源重要供应地。 由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郴州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我认为郴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规划。 一,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新型产业化道路。(1)郴州地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但是利用形式单一,仅仅只是建成了温泉产业。地热的综合利用和重复利用水平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前景广阔。比如可以建成地热发电站,地热供暖系统等等。(2)充分利用郴州的旅游资源,自1995年撤地建市以来,特别是1999年郴州市将旅游业纳为全市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扶持,郴州市依托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在旅游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995年至2005年,

郴州市接待各类游客从70万人次增加到7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3亿元增加到41亿元;旅行社由2家发展到31家;旅游星级酒店由2家发展到25家;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5%提高到8.6%;旅游经济水平由全省的第9位跻身到前3位。2003年和2005年,郴州市和郴州资兴市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在湖南省的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郴州占了2个。郴州被誉为湖南乃至华南地区旅游的一匹“黑马”。郴州的旅游发展较快,但是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郴州的旅游产品仍然缺乏个性,没有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相信郴州的旅游业将更上一层楼。(3)转变能源产业结构,建成集约型工业。 郴州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的危险。据报道,储量居全国首位的钨、钼、铋资源,除个别地域外,郴州其他矿区均面临闭坑之危;锡、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可勉强保证10余年的开采;有“国宝”之称的香花石面临绝迹;储量占国内1/2强的石墨资源服务年限亦只剩10年。长期以来,郴州人们对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都是采取掠夺式的开采,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应该严禁非法违规采矿,鼓励对有色金属及煤炭进行深加工,走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郴州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加快推进郴资桂一体化建设。(1)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着力推进区域内城市发展一体化。首先,要完善规划,坚持总体规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要)

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要) 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年)》的批复,确立了将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规划的时代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本规划突破了传统的通过旅游资源的梳理来决定旅游发展格局的资源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从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未来天津旅游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天津旅游的发展要从“资源主导、遍地开花”的旅游现状走向“目标驱动、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并以此确定天津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 一、发展定位 以山河湖海泉为载体、近现代历史文化为主脉、国际港城规划建设为依托,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为支撑的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通过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品牌打造,将天津建设成为浓缩近代文化、凝聚现代文明、体现生态海洋、最具北方特色的中国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二、形象定位 xxxx活力xx 三、发展战略 1.xx同城、互补发展 突出天津特点,与北京旅游产品错位发展,整合线路各具特色,客源互补联合营销。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指出,要注意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协调,特别是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随着京津城铁的开通,京津城市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同城效应形成了旅游的融合模式,京津旅游也进入了品牌竞合发展的时代。为此,把北京作为

天津的主要客源市场,在旅游产品上错位发展,在线路整合上联合设计,在综合服务上联动整合,在功能配套上特色互补,将京津两城共同打造为一体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城旅一体、整体发展 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体现旅游功能,把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整体打造,将城市旅游变为旅游城市。 为此,旅游业与商贸、金融、科技、港口、工业等功能进行整合,同时整合各种社会经济资源投入旅游发展,以旅游为纽带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挥,在整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套、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全面融入旅游功能。 3.项目带动、集聚发展 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集聚和城市载体功能建设,激活市场人气,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强项目建设,打造具有震撼力的世界级旅游吸引物。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强烈的市场吸引力,并且通过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同时按照大力发展都市型旅游的要求,加强城市载体功能方面的大项目建设,形成城市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空间布局 按照“目标驱动、产业集聚”的重点突破战略,将天津市近中期旅游发展格局划分为“一带、三区、九组团”。一带: 海河旅游发展带。是连接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轴线,是天津旅游的主打旅游品牌之一; xx: 中心都市旅游区;东部滨海旅游区;北部山野旅游区。中心都市旅游区是集中展示近代中国文化的窗口、天津都市旅游的核心区域,也是天津市旅游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