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社科部王珍喜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要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是为了促进本国本民族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和一个近代以来又频频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而曾经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我

们中国应该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个人来说,一谈到联系,多是指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对自身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看不到或重视不够,这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非常强调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为一个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因而在这一时期,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很理想,错过了一些宝贵的发展机会。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得不偿失的,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直接对象是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新体制代替就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

部改革,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实现。可以说,不改革,中国只有死路一条。但这种改革,我们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始终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改革,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与针对内部联系所进行的改革相对应的,是针对外部联系所进行的对外开放。当今世界,

是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是开放与互动的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瞻目的发展成就,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密不可分。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的东西。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扬长避短,放眼看世界,了解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促进了自己的巨大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积极地进入世界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分工,从而既发展了自己,也为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然,中国30年的改革史,同时也是30年的对外开放史,中国30年的改革和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并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内部的改革,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对外开放,而没有实在的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促进内部改革的深化,事实上,把改革和开放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正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共同作用,才可能促进事物的整体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很好地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既处理好自己的内部联系,也同时处理好自己的外部联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在这里把改革和开放分开而论,只不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在当前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退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停滞没有出路,倒退只是死路,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5444737.html,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飞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8期 摘要:40年前,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古老而饱经沧桑 的东方国度一举开啟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如今,她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今天,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眸历史,中国教育、娄底教育是怎样一路发展至今。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40年的变革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0年来,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 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四十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四十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四十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的四十年。四十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来,13亿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来自重庆开县的黄琪,6岁时父亲去世,下岗的母亲打零工供她读书。考上北大后,黄琪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品学兼优的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为博士生。 万方玉是重庆市云阳县上坝乡人,受益于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高考 后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此前,他的同乡李勇、喻仁伟也受惠于该项计划,圆梦北大,结束了这个乡一直无人考上知名大学的历史。乡亲们用修路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他们希望娃儿们都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如黄琪、万方玉这样,受益于教育公平举措的孩子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扩大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大步向前。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学有所教真正落到了实处。

改革开放40年课程题库完整

改革开放40年课程题库——形策2018 一.单选题(共90题,100.0分) 1 ( )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A、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我的答案:B 得分: 1.1分 2 世界主题转换为( ),使中国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新的背景下展开改革开放的蓝图。 A、 发展与脱贫 B、 和平与发展 C、 发展与环保 我的答案:B 得分: 1.1分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果断的停止使用( )的口号。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以钢为纲” C、 “以粮为纲”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的拨乱反正,其范围包括( )。 A、

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 B、 思想领域 C、 政治领域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6 ( )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 改善人民生活 B、 提高综合国力 C、 和平与发展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7 邓小平在1983年同( )共产党主席谈话时说:“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制定了新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 日本 B、 澳大利亚 C、 匈牙利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 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 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加入WTO,吸收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及最近刚刚闭幕的奥运会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1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姓名 专业 时间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及挑战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8, 8(6), 703-71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95444737.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95444737.html,/10.12677/ae.2018.86112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u-Wai Wu Department of IELL,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Received: Nov. 9th, 2018; accepted: Nov. 21st, 2018; published: Nov. 28th, 2018 Abstract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China has continued to grow. On Deng Xiaoping’s proposal that education should facing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of PRC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two-base project, and to implement free education in the compulsory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gon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Facing the world, from the decision to se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number of study abroad Chines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lobal students. At pres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edu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demand for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acing the future, the mainland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different part of educa-tional system. First, PRC should fully implement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s well as plan ahe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eachers to lead young people to study hard and striv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o that, the country can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from a populous country to a human resource country. In the facing to the world, the mainland educators should hav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rashes, it is recognized th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mainland young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ogether with the youth everywher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Education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社科部王珍喜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要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二 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是为了促进本国本民族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和一个近代以来又频频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而曾经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我 们中国应该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

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08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段丽娜0814111008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要 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国gdp 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32期2组延边大学李逢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日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口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去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课件插图:报告共分12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党中央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成就,令人鼓舞。 今天,我从:“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提出的要求:青年学生要做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件插图: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中央委员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投票 下面讲三个要点:一是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二是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三是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一个要点: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课件插图:1987年10月25日,召开了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课件插图: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课件插图: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对“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了明确而又完整的表述。 邓小平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至此,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蓝图已完全形成。到1987年10月25日,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写入了十三大政治报告。 第二个要点: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经如期完成了前两步发展目标。在告别20世纪之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10亿美元,人均854美元。

改革开放40年课程试题库

改革开放40 年课程题库——形策2018 一.单选题(共90 题,100.0 分) 1 ( )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 面。 A、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我的答案: B 得分: 1.1 分 2 世界主题转换为( ), 使中国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新的背景下展开改革开放的蓝图。 A、 发展与脱贫 B、

和平与发展 C、 发展与环保 我的答案: B 得分: 1.1 分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果断的停止使用( ) 的口号。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以钢为纲” C、 “以粮为纲” 我的答案: A 得分: 1.1 分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的拨乱反正,其范围包括 ( ) 。A、

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 B、 思想领域 C、 政治领域 我的答案: A 得分: 1.1 分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我的答案: A 得分: 1.1 分 6

( )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 改善人民生活 B、 提高综合国力 C、 和平与发展 我的答案: A 得分: 1.1 分 7 邓小平在1983 年同( )共产党主席谈话时说:“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 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制定了新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 组织路线。” A、 日本 B、 澳大利亚 C、 匈牙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