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学习连线)

龚震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18日 23 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许多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些地方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认识误区,由此带来行动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选择。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产业结构除了利润率不高,还存在物质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我国一些地方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 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当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各地应按照中央精神和自身条件,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否则,一哄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加剧。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强于许多高科技产业;而许多看似风光的高科技产业,却因为产能膨胀转瞬间堆积起大量不良

资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一定要喜新厌旧、弃旧从新。传统产业只要能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升级,仍可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虽然从事的是新兴产业,但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再如,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必须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这其实也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并不是对所有区域、所有城市的统一要求。相对而言,特大城市更适合于发展第三产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指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是上海市。上海市第三产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周围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长江三角洲地区每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那反而不合理了。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不能简单地以服务业占比来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成效。

事实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这些内涵,才能在实践中避免出现偏差。

“学习连线”栏目旨在为广大读者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搭建平台、开辟

园地。

投稿信箱:yefan@https://www.doczj.com/doc/5a12903358.html,

——编者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试卷81分

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试卷81分 1、城区里的行政区、生活区、商业区、休闲区、工业区需要充分的优化布局。 正确 错误 2、交通、通讯的空间布局问题不需要每个环节的充分衔接。 正确 错误 3、开发区、园区、集聚区的布局问题需要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角度出发。 正确 错误 4、城市化的核心:人口的集聚问题。 正确 错误 5、主题功能区的意义:空间总体的布局。 正确 错误 6、空间布局在地方规划时讲究落地,同时要不具有可操作性。 正确 错误 7、全球化时代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分享全球分工的协作,同时需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 正确 错误 8、产业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寻找其中高新技术环节。 正确 错误

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绿色化、低碳化。 正确 错误 10、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园区,进而通过品牌来获得高附加值。 正确 错误 11、产业集群蕴藏着产业发展的核心奥秘,产业集群从多方面降低生产、营销、运输、学习、交易、信息等成本;同时在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益和集聚效应等。 正确 错误 12、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善于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善于利用行业组织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善于改造产业集群的园区。 正确 错误 13、产业集群的规律:推进产业升级。 正确 错误 14、旧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部分水能和核能。 正确 错误 15、服务业分两类,一个是生活型服务业;一个是生产型服务业。 正确 错误 16、现代农业的形式: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创汇农业等。 正确 错误 17、高端化的压力:第一,消费者结构升级;第二,高成本时代到来。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分作业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满分作业 1.佛山陶瓷业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 2.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 3.旧动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旧动能在传统经 学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里面有系统的阐述,大家也都很熟悉。过去多年来,中 经济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尤其是投资。现在这“三驾马车 都遇到了新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要素的粗放投入,这包括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资源能源投入以及环境方面的投人。这种粗放投入现在看 来也是比较旧的动能 第三个方面是GDP导向的考核制度。包括我们长期以来以CDP、工业增 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的一套干部考核体

系。通过这样一套考 核体系来引导GDP或者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旧动能 所以,我们把旧动能概括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大规模的要素投入、CDP 导向的考核制度等三方面。 4.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 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 6.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理论—技术的循环路径。 7.当前,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定发展阶段。驱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 8.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 error)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 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 9.新技术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变化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摘要:产业结构转型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冲击、环境污染的严重,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经济转型势在必然。产业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关系着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死和老百姓的就业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和趋势在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市场、创新

正文: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湖南大学颜涵、雷艳、崔衍安 摘要 我国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本文利用VAR模型和1990-2007年的全国样本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逐渐减弱的抑制作用;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逐渐减弱的负面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冲击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波动贡献较小,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冲击对收入分配结构波动的贡献逐渐增大并稳定。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简要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居民收入水平;VAR模型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严峻的经济危机背景下,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强调“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方针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而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也是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有学者认为,目前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结构调整问题,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宏观变化视角,对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在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提供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Lawrence F.Katz(1988)认为由于技术和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造成的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当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1]。苏雪串(2002)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幅的下降,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生产率及产值增长率的不同,导致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差异,从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认为,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违背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建立的企业无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造成了地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3]。范剑勇、朱国林(2003)认为,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集聚效应会使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4]。席文、秦海林(2008)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乡间收入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和要素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会改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边际报酬,进而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证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间居民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经济学报 二○一四年 第一期 转型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洪银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 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 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 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 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 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 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 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 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5/9/9 8:53:00 陕西统计局 渭南市是个农业大市,建设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逆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三次产业的结构还不优,产业发展不平衡,针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和矛盾依然存在的现实,要保持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一、全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十二五”以来,渭南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4.5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59.27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27372元,比上年增长8.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为2014年的14.2:54.4:31.4,和2010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全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全市各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7.6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84.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为72.2:1.9:20.8:0.9:4.3,2010年为73.4:1.6:20.1:0.7:4.2,农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牧业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水果产量自2009年突破200万吨后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2010年达到254.25万吨,2014年为292.06万吨,年均增长3.5%;蔬菜产量2010年为191.82万吨,2011年突破200万吨,达到201.35万吨,2014年238.8万吨,年均增长5.6%;2010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83万吨、8.57万吨、33.56万吨,2014年分别突破20、10、40万吨,达到22.2万吨、10.51万吨、40.2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6%、5.2%、4.6%。 (二)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第二产业不断壮大,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94.55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794.51亿元,年均增长1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9.2%提高到2014年的54.4%,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讲解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调查表 填表时间(Q0002):2008年月日 填表人: 姓名(Q0003):办公电话(Q0004): 手机(Q0005):传真(Q0006):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土地使用情况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融资情况 单位:万元 1、是否上市(Q0404): □没有□深交所□上交所□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香港主板□香

港创业板□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 其他 2、若未上市,拟上市(Q0405): □没有上市计划□深交所□上交所□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香港主 板□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 易所□其他 五、经营产品情况 注:1、上表所属技术领域、是否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产品水平、技术来源、是否专利,用序号选填。 2、所属技术领域:01、电子与信息02、生物医药技术0 3、农业0 4、新材料0 5、光电一体化0 6、新能源/高效节能0 7、环境保护08 海洋工程09、核应用10、航空航天技术11、其他 3、高新技术项目:01、是02、否 4、产品水平:01、国际领先02、国内领先03、国内先进04 其他 5、技术来源:01、国外购买02、引进技术本企业消化创新03、本企业自主研发 04、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05、本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06本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07、本企业与港澳合作开发08 本企业与国外合作研发09、高校成果转让10、其他 6、是否专利:01、发明专利02、实用新型专利03、外观设计专利04、国外专利05、非专利产品 六、人力资源状况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 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文献号】1-511 【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12 【原刊页号】10~13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1 【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作者】郑凯捷 【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 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 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 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

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 牧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 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 (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 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在 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 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 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 业国家水平。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