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八参考答案

实验八参考答案

实验八参考答案
实验八参考答案

实验8 参考答案

二、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二) 函数的使用

1、统计函数的使用

其中F3单元的公式为=SUM(B3:E3) ,G3单元的公式为=A VERAGE(B3:E3)。

2、条件函数的使用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IF(E3>=90,”A”,IF(E3>=80,”B”,IF(E3>=70,”C”,IF(E3>=60,”D”,”E”))))。

然后双击F3单元的填充柄。

⑷具体的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在区域H2:H4输入统计间距数据59.9,79.9,99.9;

(2)选定作为统计结果数据的输出区域:I2:I5;

(3)输入频度分析统计函数的公式:=FREQUENCY(E3:E62,H2:H4);

(4)按[Ctrl]+[Shift]+[Enter]

3、文本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B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IF(LEFT(A3,3)=”101”,”数学系”,IF(LEFT(A3,3)=”102”,”物理系”,”化学系”))。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MID(E3,7,4) 。

4、日期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E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YEAR(TODAY())-YEAR(D3)+1 。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TODAY()-D3 。

5、财务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B5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PMT(B2/12,B3*12,B4)。

⑶其中E5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PMT(E2/12,E3*12,,E4)。

6、排位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G2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F2-$B$10 。

⑶其中H2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RANK(F2,$F$2:$F$8,1) 或 =RANK(G2,$G$2:$G$8,1) 。

三、思考与练习

1、具体的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 在区域F10:F13输入统计间距数据99,199,299,399;

(2) 选定作为统计结果数据的输出区域:G10:G14;

(3) 输入频度分析统计函数的公式:=FREQUENCY(C3:C23,F10:F13);

(4) 按[Ctrl]+[Shift]+[Enter]

2、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

(1)在G2单元输入“年龄”;

(2)在G3单元输入公式:=YEAR (TODAY ())-YEAR (C3);

(3)双击G3单元的填充柄;

(4)设置区域G3:G23的数据显示格式为“常规”

3、计算公式:

(1)在I1单元输入=COUNTIF(D2:D31,"<=40");

(2)在I2单元输入=I1/COUNTA(D2:D31);

(3)在I3单元输入=ROUND(AVERAGE(D2:D31),0);

1. 序列填充及公式的使用

(1) 在Excel 中创建一个空白工作簿。

1.打开Excel 软件,单击最上方工具栏的“文件”,选择下拉菜单中的“新建”选县,或直接按

Ctrl+N

(2) 利用Excel 提供的数据填充功能,在Sheet1工作表中输入以下数据;

① 在区域A1:A9中从上到下填入2,4,6,8,10,12,14,16,18

1.在A1框中填入2,在A2中填入4,按住Shift 键单击A1,A2,出现矩框,将其下拉到A9即可。

② 在区域B1:B9中从上到下填入:1,2,4,8,16,32,64,128,256。

1.在B1中填入1,把B1下拉到B9。选择菜单栏的“编辑”中的“序列选项”,在出现的对话框中

的类型改成“等比序列”步长值改成2。 就OK 了。

③ 区域C1:C12中从上到下填入:JAN ,FEB ,MAR ,APR ,MAY ,JNU ,JUL ,AUG ,SEP ,OCT ,

NOV ,ECC 。

1.在C1中输入JAN ,将C1下拉到C12 就OK 了。

④ 在区域D1:D7中从上到下填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

期六,星期日。

1. 在D1中输入“星期一”,讲D1下拉到D7。

(3) 在sheet2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c bx ax ++2 的值,其中a=2,b=3,c=5, X 从-3到4变化,每隔0.5取一个函数值。将操作方法写在下面。

1. 在A1,A2分别输入-3,-2.5。按住shift 键下拉至A15的填充数为4,作为x 的取值范

围。

2.在F1,G1,H1中分别填入2,3,5作为a,b,c 的取值。

3.点击C1输入==F$2*A1*A1+G$2*A1+H$2回车确认,则可输出x=-3时函数的值,下拉至C15即可

相对应的函数值。

(4) 把工作簿以E81.xlc 为文件名存入D :\EX8中。

1. 打开EX81文件,执行“文件|保存”命令,在出行的对话框中选取D:\EX8文件夹,单

击保存。

2.函数的使用

在Excel 环境下打开D :\EX8\EX8.xls 文件,一次完成以下各操作后按E83.xls 文件存入D :\EX8中。

(1) 函数的使用

① 当即“统计函数”工作表。

② 在F3:G8区域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个分店的统计值。

操作方法是:想在F3区域中输入公式=SUM(B3:E3),下拉至F8得出全部值,在G3单元输入公

式=AVERAGE(B3:E3),下拉至G8得出全部平均数。

③在B9:E12区域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季度的统计值。

在B9单元用公式=SUM(B3:B8)计算出合计值,右拉至G9求出其他季度的合计值。

在B10单元用公式==AVERAGE(B3:B8)计算出平均值,右拉至G10求出其他季度的平均值。

在B11单元用公式=MAX(B3:B8)计算出最大值,右拉至G11求出其他季度的最大值,

在B12单元用函数==MIN(B3:B8) 计算出最小值,右拉至G12求出其他季度的最小值。

(2)条件函数与平率分布函数的使用。

①单击“条件函数”工作表。

②计算出个学生的平均分。

在E3单元用公式=AVERAGE(C3:D3)得出第一个学生的平均分,下拉至E62得出其他各学

生的平均分。

③给学生的平均成绩分等级:

在F3单元用公式

=IF(E3>=90,"A",IF(80<=E3<90,"B",IF(70<=E3<80,"C",IF(60<=E3<70,"D","E")))) 下拉至F62得出其他学生的分数等级,

数据库实验3答案

实验三:交互式SQL语句的使用 1、实验目的 (1)掌握数据库对象的操作过程,包括创建、修改、删除 (2)熟悉表的各种操作,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查询 (3)熟练掌握常用SQL语句的基本语法 2、实验平台 使用SQL Server提供的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工具,交互式使用SQL语句。 3 实验容及要求 选择如下一个应用背景之一: ●学生选课系统 ●习题3、4、和5中使用的数据库 ●其它你熟悉的应用 (1)建立一个数据库和相关的表、索引、视图等数据库对象,练习对表、索引和视图的各种操作。 (2)要求认真进行实验,记录各实验用例及执行结果。 (3)深入了解各个操作的功能。 实验要求包括如下方面的容: 3.1 数据定义 1.基本表的创建、修改及删除 2.索引的创建 3.视图的创建 3.2 数据操作 完成各类更新操作包括: 1.插入数据

2.修改数据 3. 删除数据 3.3 数据查询操作 完成各类查询操作 1.单表查询 2.分组统计 3. 连接查询 4. 嵌套查询 5. 集合查询 3.4 数据操作 1.创建视图 2.视图查询 参考示例: 建立一个学生选课数据库,练习对表、视图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的各种操作。 一、数据定义 创建学生选课数据库ST,包括三个基本表,其中Student表保存学生基本信息,Course表保存课程信息,SC表保存学生选课信息,其结构如下表: 表1. Student表结构 表2. Course表结构

表3. SC表结构 1.创建、修改及删除基本表 (1)创建Student表 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8)PRIMARY KEY, Sname CHAR(8), Ssex CHAR(2)NOT NULL, Sage INT, Sdept CHAR(20) ); (2)创建Course表 CREATE TABLE Course (Cno CHAR(4)PRIMARY KEY, Cname CHAR(40)NOT NULL, Cpno CHAR(4), Ccredit SMALLINT, ); (3)创建SC表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8)FOREIGN KEY (Sno)REFERENCES Student(Sno), Cno CHAR(4), Grade SMALLINT, ); (4)创建员工表Employee

新版实验报告册答案(八上)

生物(八上)实验报告册答案 P___1 观察与思考:水螅的形态与捕食 思考与联想:不能可以感知和捕捉来自各个方向的猎物。 思考与联想:水螅用刺细胞捕食水蚤,在内胚层消化。 P___3 实验:观察蚯蚓 材料用具: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 1(1)前端有环带。背面颜色比腹面深。 13 (2)粗糙刚毛后方 2.肌肉的收缩。 3. 粘滑 讨论:1.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 使运动灵活、自如。 3. 支撑身体、辅助运动。 4. 因为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如果蚯蚓体表干燥,蚯蚓将窒息死亡。 P___6 观察与思考:双壳类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保护 思考与联想:足鳃入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P___7 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的特点 思考与联想: 2. 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触角和足 都分节;有翅。 3.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有分节的足 P___9观察与思考:鲫鱼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是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有 体验与联想:抓过粘滑粘液 再观察:交替张合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思考:呼吸鳃丝中有血管 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在水中呼吸。 思考与联想:入鳃的水含氧较多,出鳃的水二氧化碳较多 当鱼离开水时,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而窒息死亡。

讨论: 1. 鱼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不全面。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进行运动,其他鳍起协调作用。 P___11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外形与运动 思考与联想:绿色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体验与联想:湿滑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和划水。P___12观察与思考:多种多样的鸟 思考与联想: 思考: 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相适应。如,啄木鸟的喙强直,尖锐,适于啄食树干中的昆虫。 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如,丹顶鹤的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体表覆盖羽毛,有翼、喙等结构。 P___14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一组假设:鸟的体型和翼适于飞行 第二组假设:鸟的肌肉和骨骼适于飞行 第三组假设:鸟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适于飞行 第四组假设:鸟的呼吸和视觉适于飞行 第一组结论:流线型的体型和翼适于鸟的飞行 第二组结论:发达的胸肌和薄、轻的骨骼适于鸟的飞行 第三组结论:强大的消化能力和循环系统适于鸟的飞行 第四组结论:旺盛的呼吸和发达视觉适于鸟的飞行 P___17观察与思考:哺乳动物的牙齿 思考与联想: 都有门齿和臼齿狼有犬齿,兔没有 狼是肉食动物,犬齿尖锐撕咬猎物。兔是草食动物,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上机实验8 二维数组&字符数组--参考答案

上机实验八二维数组与字符数组—参考答案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二维数组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二维数组,如何初始化二维数组。 2.掌握二维数组的基本操作:引用数组元素、行(列)求和,行(列)最大最小值,整个数组的输入输出等。 3.掌握与二维数组有关的算法,如找最大最小值(或位置)、矩阵转置等。 4.掌握字符串与字符数组的基本应用方法 5.掌握字符串有关的算法,如字符转换、查询、统计和进制转换等 二.实验内容 【实验题1】程序填空:输入一个4×4矩阵,求出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之和sum1、副对角线上的元素之和sum2,并输出结果。 提示:每一行只有一个主对角线元素a[i][i](特征:i==j),也仅有一个副对角线元素a[i][n-i-1](特征:i+j==n-1,即j=n-1-i) 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j,sum1=0,sum2=0, a[4][4]; printf("Input a 4*4 matrix:\n"); for(i=0; i<4; i++) //输入矩阵元素 for( j=0; j<4; j++) scanf("%d", &a[i][j]); for(i=0; i<4; i++ ){ //计算sum1和sum2 sum1 +=a[i][i]; sum2 +=a[i][3-i]; } printf("sum1=%d, sum2=%d\n", sum1,sum2); //输出结果 } 运行程序,并输入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运行结果:sum1= 34, sum2= 34 【实验题2】程序填空:打印杨辉三角形前10行: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 算法提示:分析一个10行的杨辉三角,需要一个10×10的二维矩阵a,则: 1)杨辉三角为下三角矩阵,只需要求出第i行(i=0,1,2,…,9)前i+1个元素,即a[i][j]!=0 (j=0…i). 2)每行的第0列元素均为1,即a[i][0]=1; 3)每行的主对角线元素也均为1,即a[i][i]=1; 4)从第2行开始,每行夹在第0列元素与主对角线元素之间的元素a[i][j]( i=2,3,…,9, j=1,..,i-1 ) 等于其左上方元素a[i-1][j-1]与正上方元素a[i-1][j]之和,即a[i][j]=a[i-1][j-1]+a[i-1][j]; 5)输出该矩阵的下三角,即得出杨辉三角的前10行。

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 谭洪强)实验8答案

实验八 函 数(二) 参考答案 /*1.(sy8-1.c ) 请编写函数 fun ,其功能是:计算并输出给定数组(长度为 9)中每相邻两个元素之平均值的平方根之和。 例如,给定数组中的 9 个元素依次为 12.0、34.0、4.0、23.0、34.0、45.0、18.0、3.0、11.0,输出应为:s=35.951014。 【解题思路】 在给出的参考程序中,由于函数要求的返回值为双精度型,所以先将变量 avg 、sum 定义为双精度型,初值为 0.0,然后通过 for 循环分别求出相邻两个元素的平均值放入变量 avg 中,再使用求平方根函数sqrt()对各平均值开方求和,最终结果输出到变量 sum 中并返回。 【参考答案】*/ double fun(double x[9]) { int i ; double avg=0.0,sum=0.0; //将变量avg 、sum 定义为双精度型,并给其赋初值为0.0 for (i=0;i< 8;i++) { avg=(x[i]+x[i+1])/2; //通过for 循环分别求出相邻两个元素的平均值放入变量avg 中 sum+=sqrt(avg); //使用求平方根函数sqrt()对各平均值开方求和,最终结果输出到变量 sum } return sum; /*返回计算结果*/ } 2.(sy8-2.c ) 编写函数fun ,实现矩阵(3行3列)的转置(即行列互换)。例如,输入下 面的矩阵:????? ??900800700600500 400300200 100,程序输出: ???? ? ??900600300800500200700400100。 【解题思路】 方阵转置,只需要将左下半三角元素和右上半三角元素对换即可。 【参考答案】 int fun(int array[3][3]) { int i,j,t ; for(i = 0 ; i < 3 ; i++) for(j = 0 ; j < i ; j++) {t=array[i][j]; array[i][j]=arrar[j][i]; array[j][i]=t ; } } 3.(sy8-3.c ) 请编写函数 fun ,函数的功能是:统计一行字符串中单词的个数作为函数值返回。一行字符串在主函数中输入,规定所有单词由小写字母组成,单词之间由若干个空格隔开,一行的开始没有空格。 【解题思路】I am a student! 在给出的参考程序中,若判断出当前字符为非空格,而它前面的字符是空格,则单词数累加 1;若当前字符为非空格,而其前面的字符也为非空格,则单词数不累加 1,程序细节可以参考程序的注释部分。 【参考答案1】 int fun( char s[])

c程序设计实验参考答案

《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答案 实验一参考答案 四.1、Hello, world ! Welcome to the C language world! Everyone has been waiting for. 2、a+b=579 579 五.1、b=2; 2、int a; 3、area 六.x=5,y=8, 改为x=5,y=8; 七.写程序 1、编写程序输出用6颗星构成的等边三角形。 main() { printf(" * \n"); printf(" * * \n"); printf("* * *\n"); } 2、编写程序求25和5两个整数的和与差。 main() { int a,b,c,d; a=10; b=20; c=35; d=(a+b+c)/3; printf("%d\n",d); } 实验二参考答案: 一.1、A , 65 B, 66 2、x=1,y=1,z=5 3、a=%d,b=%d 二.1、char a;int b; 2、a,a,a 3、a=865 a,h,m 4、u=2*sqrt(a)+b-10; “%f\n” 三.1、第1行ch1=’a’; 改为char ch1=’a’; 第2行ch2=98; 改为char ch2=98; 2、第7行w=x%y; 改为w=x/y; 3、int u=v=89; 改为int u,v; u=v=89; 4、第3行改为scanf(“%d,%d”,&x,&y); //格式字符串有错。 第5行改为printf("The average is %d:"a); //格式字符串有错。四.写程序 1、编程求111 234 ++ 的和(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main( ) { float i; i=1.0/2+1.0/3+1.0/4;

数据库实验题目和答案

按照如下方式重新定义四张表: 定义新的books表,其所拥有的属性与属性类型与原有的books表一致 以列级完整性的方式定义属性bookId为主码,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 定义属性category为”非空” ,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 create table Books( bookId number(9,0) constraint BooksKey primary key, title varchar(80), author varchar(40), year integer, category varchar(15) constraint B1 not null ); commit; 定义新的customers表,其所拥有的属性与属性类型与原有的customers表一致 以表级完整性的方式定义属性cid为主码 以列级完整性的方式定义属性cname为”唯一”,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 create table Customers ( cid number(9,0), cname char(40) constraint C1 unique, age integer, primary key(cid) ); commit; 定义新的purchases表,其所拥有的属性与属性类型与原有的purchases表一致 定义属性cid与bookId为主码,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 以列级完整性的方式定义属性bookId为外码,它参照Books表的主码,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当删除Books表中的某一本书时,级联删 除与它相关的购买记录 以表级完整性的方式定义属性cid为外码,它参照customers表,同时在定义的时候必须提供约束名。当删除customers表中的某个顾客时,如果存在 与该客户相关的购买记录,拒绝删除。 create table Purchases( cid number(9,0), bookId number(9,0)

答案 实验报告_实验8 函数(1)(学号_姓名)

实验报告_实验8 函数(1)(学号_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函数的功能 2、熟练掌握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基础题)根据海伦公式由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c可以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为:,其中:。请根据下列要求编写程序: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函数triangle_area实现,函数原型为: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当输入的a、b、c 值不能构成三角形时,返回0.0;(提示: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主函数的功能是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再调用triangle_area()得到面积,最后输出结果; (3)主函数在前,triangel_area()在后面定义。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double b, double c);//函数声明 double x, y, z,area; printf("请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 scanf("%lf%lf%lf",&x,&y,&z); area=triangle_area(x,y,z);

printf("三角形的面积=%.4lf\n\n",area); return 0; } double triangle_area(double a,double b, double c)//函数定义 { if ((a+b<=c)||(a+c<=b)||(b+c<=a))//不能构成三角形 return 0.0; double s,p; p=(a+b+c)/2.0; s=sqrt(p*(p-a)*(p-b)*(p-c)); return s; } 2、(基础题)定义一个求最大公约数函数int gcd(int x, int y),在主函数输入两个整数,然后调用gcd()输出这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提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 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用较大数去除较小数,得到一个余数; (2)如果余数为0,则除数(较小数)就是最大公约数,结束运算; (3)如果余数不为0,则计算除数(较小数)和余数的最大公约数即可(舍去被 除数)。转向执行(1)。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程序代码: #include

八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及答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生物实验探究 班级:姓名: 1.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依据给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实验步骤:(1) (2) ; (3) 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结论:。 讨论:选择两只大小、生活状况相同的蝗虫,目的是 2.设计探究实验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问题是: (2)我的假设是: (3)实验方案设计: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重复上述实验3-5次。 (4)预测结果:。 (5)得出结论:。 3.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未完成,请你接着做它。 (1)你认为他可在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试验用的蚯蚓。 (2)按照科学实验的要求,他必须设计对照,才更具有说服力。 在这个实验中是变量,要控制好。 (3)你作出的假设是:。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的影响:(只写出具体操作步骤即可) 。

(5)实施计划。 4.菜青虫是生活在十字花科蔬菜菜叶上的一种深绿色的小肉虫,它是菜粉蝶的幼虫。 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一般由四片花瓣组成,并且这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大白菜、卷心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的蔬菜。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培养菜青虫: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 ◆制取汁液: ◆用汁液涂滤纸: ◆观察现象: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5)讨论和完善计划 ◆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 ◆对菜青虫卵隔离饲养的方法:人工条件下饲养菜青虫,隔离卵并不困难。但要饲养成活,还是有些难度的。 首先,要尽可能为菜青虫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目 的:。其次,饲养的数量也不宜过少,目 的:。 ◆可以选择含特殊挥发性油的植物叶片,如薄荷叶、芹菜叶等。看看菜青虫是否喜欢。叶片最好不要带毛或刺 等,。 ◆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等应当一样大:这样做的目的也 是。 ◆滤纸的颜色要和菜叶的一样。选择一样的色彩也是为了。 ◆最好是事先饿饲一段时间,在菜青虫有较高食欲时做这项探究。可以将滤纸和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样距离(距离不要太远)。放开菜青虫,看看它会取食什么东西。 ◆对照实验要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做:这 样。 5.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

数据库实验五题目答案

实验五 实验5.1 数据查询 1)要求 以School数据库为例,在该数据库中存在四表格,分别为: ●表STUDENTS(sid, sname, email, grade); ●表TEACHERS(tid, tname, email, salary); ●表COURSES(cid, cname, hour); ●表CHOICES(no, sid, tid, cid, score) 在数据库中,存在这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选择课程,一个课程对应一个教师。在表CHOICES中保存学生的选课记录。 按以下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 (1)查询年级为2001的所有学生的名称并按编号升序排列。 程序: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s where grade='2001' order by sid asc; (2)查询学生的选课成绩合格的课程成绩。 程序:Select score from choices where score>'59';

(3)查询课时是48或60的课程的名称。 程序:select cname from courses where hour='48'or hour='60'; (4)查询所有课程名称中含有data的课程编号。 程序:select cid from courses where cname like'%data%';

(5)查询所有选课记录的课程号(不重复显示)。 程序:select distinct cid from choices; (6)统计所有教师的平均工资。 程序:select avg(salary) from teachers;

实验8部分答案

SQL数据查询语句: 1: (选择表中的若干列) 求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和年龄。 2: (不选择重复行) 求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 3: (选择表中的所有列) 求全体学生的详细信息。 4: (使用表达式) 求全体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出生年份。 5: (使用列的别名) 求学生的学号和出生年份,显示时使用别名“学号”和“出生年份”。 6: (比较大小条件) 求年龄大于19岁的学生的姓名和年龄。 7: (比较大小条件) 求注册B1班或注册B2班年龄大于18岁的学生的姓名、班级号和年龄。 8: (确定范围条件) 求年龄在19岁与22岁(含20岁和22岁)之间的学生的学号和年龄。 9: (确定范围条件) 求年龄不在19岁与22岁之间的学生的学号和年龄。 10:(确定集合条件) 求在下列各班的学生信息:注册B1班、注册B2班。 11:(确定集合条件) 求不是注册B1班、注册B2班的学生信息。 12:(匹配查询) 求姓名是以“李”打头的学生。 13:(匹配查询) 求姓名中含有“志”的学生。

14:(匹配查询) 求姓名长度至少是三个汉字且倒数第三个汉字必须是“马”的学生。 15:(匹配查询) 求选修课程JC001或JC003,成绩在80至90之间,学号为2007xxx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和成绩。 16:(涉及空值查询) 求缺少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号和课程号。 17:(控制行的显示顺序) 求选修JC003课程或JC004课程的学生 的学号、课程号和分数。 18:(组函数) 求学生总人数。 19:(组函数) 求选修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20:(组函数) 求注册B1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21:(组函数) 求选修了课程JC001的最高、最低与平均成绩以及 课程的名称。 22:(分组查询) 求各门课程的平均成绩与总成绩。 23:(分组查询) 求各班级的人数和平均年龄。 24:(分组查询) 输入以下查询语句并执行,观察出现的其结果并 分析其原因。 SELECT SNAME,SDEPT,COUNT(*)FROM STUDENT WHERE SDEPT=’CS’GROUP BY SDEPT; 25:(分组查询) 分析以下语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并给出正确的 查询语句。

数据库试验答案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数据库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及学号 课程教学班号 任课教师 实验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2012 ~2013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1 使用向导创建和删除数据库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 中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环境 2.了解SQL Server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3.掌握使用向导创建和删除数据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熟练使用SSMS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操作。 2.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设有一学籍管理系统,其数据库名为“EDUC”。 初始大小为10MB,最大为50MB,数据库自动增长,增长方式是按5%比例增长; 日志文件初始为2MB,最大可增长到5MB,按1MB增长。 数据库的逻辑文件名为“student_data”, 物理文件名为“student_data.mdf,存放路径为“E:\sql_data”。 日志文件的逻辑文件名为“student_log”, 物理文件名为“student_log.ldf”,存放路径为“E:\sql_data”。 四、实验步骤

1.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简称SSMS)创建数据库。 (1)启动SSMS 在开始菜单中:所有程序-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单击“连接”按钮,便可以进入【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如果身份验证选择的是“混合模式”,则要输入sa的密码。 (2)建立数据库 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建立上述数据库EDUC。在数据库节点上右击选择新建。同时建立一个同样属性的数据库EDUC1。

大学数学数学实验(第二版)第7,8章部分习题答案

一、实验内容 P206第六题 function f=wuyan2(c) y=[3.9 5.3 7.2 9.6 12.9 17.1 23.2 31.41 38.6 50.2 62.9 76.0 92.0 106.5 123.2 131.7 150.7 179.3 204.0 226.5 251.4 281.4] t=[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y-c(1)/(1+c(1)/3.9-1)*exp^(-c(2)*t) c0=[1 1] c=lsqnonlin('wuyan2',c0) P206第七题 function f=wuyan1(c) q=[0.4518 0.4862 0.5295 0.5934 0.7171 0.8964 1.0202 1.1963 1.4928 1.6909 1.8548 2.1618 2.6638 3.4634 4.6759 5.8478 6.7885 7.4463 7.8345 8.2068 8.9468 9.7315 10.5172 11.7390 13.6876 ]; k=[0.0911 0.0961 0.1230 0.1430 0.1860 0.2543 0.3121 0.3792 0.4754 0.4410 0.4517 0.5595 0.8080 1.3072 1.7042 2.0019 2.2914 2.4941 2.8406 2.9855 3.2918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l=[4.2361 4.3725 4.5295 4.6436 4.8179 4.9873 5.1282 5.2783 5.4334 5.5329 6.4749 6.5491 6.6152 6.6808 6.7455 6.8065 6.8950 6.9820 7.0637 7.1394 7.2085 7.3025 7.3470 7.4432 7.5200]; f=q-c(1)*k.^c(2).*l.^c(3) c0=[1 1 1] c=lsqnonlin('wuyan1',c0) c = 0.4091 0.6401 1.1446 a=0.4091 α=0.6401 β=1.1446 P239第五题 c=[-20 -30]; A=[1 2;5 4]; b=[20 70]; v1=[0 0]; [x,f,ef,out,lag]=linprog(c,A,b,[],[],v1) z=-f x = 10.0000 5.0000

实验八溶液表面张力测定问答题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八溶液表面张力测定问答题答案 1、实验时,为什么毛细管口应处于刚好接触溶液表面的位置? 如插入一定深度将对实验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减少测量?P max 误差,因为?P max 是气泡内外的压力差,在气泡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凹液面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外的附加压力△P , K =ΔP r γ=ΔP 2 m ax m ax ,如果插入一定深度,P 外还要考虑插入这段深度的静压力,使得?P max 的绝对值变大,表面张力也变大。 2、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 答案: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要读最大压力差。因为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由大变小又变大,当曲率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时,气泡呈半球形,气泡曲率半径最小,△P 最大。 这时的表面张力为: K =ΔP r γ=ΔP 2 m ax m ax 式中的K 为仪器常数,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 ?P max 由压力计读出。 3、实验中为什么要测定水的?P m ax ? 答案:当曲率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时的表面张力为: K =ΔP r γ=ΔP 2 m ax m ax 式中的K 为仪器常数,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这种标准物质就是水。 4、对测量所用毛细管有什么要求? 答案:毛细管一定要清洗干净,管口平齐。 5、在毛细管口所形成的气泡什么时候其半径最小? 答案:测量时?P m ax 最大 6、如何用镜象法从σ—C 等温线上作不同浓度的切线求T c γ??? ????或Z ? 如图所示,经过切点a 作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交纵坐标

于b 点。用镜象法求作切线。 以Z 表示切线和平行线在纵坐标上截距间的距离,显然Z 的长度等于 T c c γ??? ????, 即 T Z c c γ???=- ???? 7、答案:表面张力为什么必须在恒温槽中进行测定? 答案:因为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 8、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案: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即气泡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 9、根据什么来控制滴液漏斗的放液速度?对本实验有何影响? 答案:要求气泡从毛细管缓慢逸出,通过控制滴液漏斗的放液速度调节逸出气泡每分钟10个左右。若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 10、测定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时,浓度为什么要按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定? 答案: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有关,浓度按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定,可减少由测量瓶清洗不够干净引起的误差。 11、温度变化对表面张力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案: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 12、测定时如何读取微压力计的压差? 答案:测量时读取微压计上的最大压力。 13、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时,每次脱出气泡一个或连串两个所读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不同;每次脱出一个气泡结果才准确。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即气泡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

同济大学数据库实验5答案

create proc procA as select* from student exec proca create proc procB @_year char(4) as select* from student where year(birthday )=@_year declare @_year char(4) set @_year ='1994' exec procB@_year create proc procf @_Snum char(30) as select s.snum ,avg(score)as平均成绩,count(https://www.doczj.com/doc/5b10596236.html,um)as选秀门数,sum(1-score/60)as不及格门数 from student s,course c,sc,sections st where s.snum =sc.snum and sc.secnum =st.secnum and https://www.doczj.com/doc/5b10596236.html,um =https://www.doczj.com/doc/5b10596236.html,um and S.Snum =@_Snum group by S.Snum DECLARE @_SUNM char(30) set @_SUNM ='s001' exec procf@_sunm CREATE PROC Procd @_snum char(4),@_avg int out,@_selected_course int out,@_failed_course int out AS SELECT @_avg=AVG(score),@_selected_course=COUNT(cnum),@_failed_course=sum(1-score/60) FROM sc JOIN sections ON sc.secnum =sections.secnum WHERE snum=@_snum

实验八数组应用一答案

实验八数组应用(一)答案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2. 了解二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二、实验学时数 2学时 三、实验步骤 (一)阅读程序 1.#include main() { int a[]={1,2,3,4,5},i,j,s=0; j = 1; for ( i = 4 ; i>=0 ; i--) { s = s+ a[i] * j ; j = j * 10 ; } printf(" s= %d \n" , s ); 2. #include main() { int k ; int a[3][3] = {9,8,7,6,5,4,3,2,1} ; for (k =0;k < 3;k++ ) printf("%d \n",a[k][2-k]); }

3. main() { int i , j ,x =0 ,y = 0 , m ; int a[3][3] = { 1, -2 , 0 , 4 , -5 , 6 , 2 , 4 }; m = a [0][0] ; for (i=0 ;i < 3 ;i++) for (j = 0 ; j<3 ; j++ ) if ( a[ i] [ j ] >m ) { m = a[ i ][ j ] ; x = i ; y = j ; } printf(“ ( % d , % d ) = % d \n“ , x , y,m ); (二)完成程序 要求:依据题目要求,分析已给出的语句,填写空白。但是不要增行或删行,改动程序的结构。 1.下面程序的功能是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请在_______上填写正确内容。 #include main() { int k=0,n,j,num[16]={0}; printf("输入要转换的十进制数\n"); scanf("%d",&n); printf ("%d转换为二进制数:\n",n); do { num[k]=_n%2_; n=n/2;k++; } while(n!=0); for(k=15;k>=0;k--) printf("%d",num[k]);

实验8机考环境测试题及答案

实验8机考环境测试题: 1、用循环结构编程计算下列算式的值 sum=2+4+6+8+10+… +100 要求: **输入格式为:无输入提示信息和输入数据 **输出格式为:"sum=%d\n" 2、编程计算2×3阶矩阵A和3×2阶矩阵B之积C。 矩阵相乘的基本方法是:矩阵A的第i行的所有元素同矩阵B第j列的元素对应相乘,并把相乘的结果相加,最终得到的值就是矩阵C的第i行第j列的值。要求: (1)从键盘分别输入矩阵A和B,输出乘积矩阵C (2) **输入提示信息为:输入矩阵A之前提示:"Input 2*3 matrix a:\n" 输入矩阵B之前提示:"Input 3*2 matrix b:\n" **输入矩阵中每个值的格式为:"%d" **输出格式为:输出矩阵C之前提示:"Results:\n" 输出矩阵C中每个值的格式:"%6d" 输出矩阵C各行结束时换行 例如: Input 2*3 matrix a: 1 2 3 0 1 2 Input 3*2 matrix b: 1 -2 2 3 1 3 Results: 8 13 4 9 参考答案: #include

#define ROW 2 #define COL 3 void main() { int a[ROW][COL], b[COL][ROW], c[ROW][ROW], i, j,k; printf("Input 2*3 matrix a:\n"); for (i=0; i

数据库实验1-6参考答案

实验一SQL Server使用初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2000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掌握SQL Server2000的登录及注册。 3、掌握SQL Server2000企业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4、熟悉查询分析器的基本使用。 二、实验预习 1、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你所知道的DBMS有哪些? 答:DBMS是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常见的DBMS主要有:Oracle、db2、SQL Server、MySQL、PostgreSQL、SQLite、Firebird等等。 2、SQL Server 2000(2005)的安装步骤? 答:以企业版安装为例,步骤为: 将企业版安装光盘插入光驱后,出现以下提示框。请选择“安装 SQL Server 2000 组件” 出现下面对话框后,选择 "安装数据库服务器" 。 选择 "下一步",然后选择 "本地计算机" 进行安装。 在 "安装选择" 窗口,选择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对于初次安装的用户,应选用这一安装模式,不需要使用 "高级选项" 进行安装。 "高级选项" 中的内容均可在安装完成后进行调整。 在 "用户信息" 窗口,输入用户信息,并接受软件许可证协议。 在“安装定义”窗口,选择“服务器和客户端工具”选项进行安装。 在“实例名”窗口,选择“默认”的实例名称。 在“安装类型”窗口,选择“典型”安装选项,并指定“目的文件夹”。 在 "服务账号" 窗口,请选择 "对每个服务使用统一账户..." 的选项。 在 "身份验证模式" 窗口,选择 "混合模式..." 选项,并设置管理员"sa"账号的密码。 最后按“下一步”即可完成安装。 检测安装:如果安装成功,应该能成功启动SQL Server,并且能和SQL Server 客户端连接上。 可以通过服务管理器来进行启动。

C#上机实验题目和答案8

(1)创建一个控制台应用程序,在程序中定义一个公共接口IMyInterface,该接口中包含两个方法,一个是DoSomething(),另一个是DoSomethingElse();另外再定义一个类MyClass,该类实现了接口IMyInterface,在DoSomething()方法中向控制台输出“Do something.”,在DoSomethingElse()方法中向控制台输出“Do something else.”在Program类中的Main()方法中实例化MyClass 的对象和定义一个接口变量,通过对象和接口变量来访问这两个方法。 (2)创建一个控制台应用程序,在程序中定义了一个接口IIfc1,该接口包含一个无返回值,且带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参数的方法PrintOut();在程序中定义了另一个接口IIfc2,该接口中也包含一个无返回值,且带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参数的方法PrintOut();程序中还定义了一个类MyClass,该类以类级别和显式接口成员两种方式实现了这两个接口。在Program类的Main()方法中分别以类对象的引用和两个接口对象的引用来调用PrintOut()方法。 (3)创建一个控制台应用程序,求一个方阵的对角元之和。 1.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ConsoleApplication1 { public interface IMyInterface { void DoSomething(); void DoSomethingElse(); } class MyClass : IMyInterface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Console.WriteLine("Do Something.");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Else() { Console.WriteLine("Do Something Else."); }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Class MC = new MyClass(); MC.DoSomething();

数据库实验答案

实验3 使用T-SQL语言完成单表查询 一、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T-SQL语言完成单表查询 掌握常用谓词的用法 掌握where子句的用法 掌握order by 子句的用法 掌握group by 子句和having短语的用法 实验环境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实验内容和要求 查询全体学生的详细信息。 查询所有课程的详细信息。 查询所有选课记录的详细信息,要结果表中的列名以中文的形式显示,分别为:学号,课程号,成绩。 查询已被学生选修了的课程的编号。 查询系别编号为“d002”的学生的姓名和性别。 查询年龄在19至21岁或者性别为“女”的学生的学号和所在系别编号。 查询系别编号为d001、d002和d003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查询课程名为“C_”开头的课程名和学分。 某些学生入学后还没有确定所在的系,查询还没有确定系的学生的姓名。 查询成绩大于60分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和成绩,并将查询结果按课程编号升序排列,同一课程的成绩按分数降序排列。 查询学校所开设的总的课程数。 计算2号课的学生成绩总和以及平均成绩,对应的列名分别为“总成绩”和“平均成绩”。 查询选修了3号课程的学生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对应的列名分别为“最高分”和“最低分”。 求各个系别的编号以及各系的人数。 查询选课人数大于等于2人的课程编号以及选课的人数。 查询学生2选修课程的总成绩对应的列名为“总成绩”,并显示出学号。 查询有2门以上课程是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及课程数。 查询选修了1号课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结果按成绩降序、学号升序排列。 实验1 使用T-SQL语言建库、建表 实验2 向表中增、删、改数据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T-SQL建库、建表、修改表; 掌握使用T-SQL对表中数据进行插入、删除和修改。 实验环境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实验内容和要求 建立数据库STDB 在数据库STDB中建立四个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