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闽文化概论答案 2

2016年闽文化概论答案 2

2016年闽文化概论答案 2
2016年闽文化概论答案 2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里,从而研究闽文化。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011年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粗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理,从而研究闽文化。 作业(2)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闽文化概论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傩舞是一种()表演的舞蹈,流行于闽北地区。 A. 宗教 B. 手持藤牌 C. 甩彩球 D. 头戴面具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剪纸在()被称为铰花,它以鸳鸯、龙凤、牡丹、鱼草、蝙蝠、鹿等组成鞋花、肚围花、猪头花,表示吉祥如意。 A. 泉州 B.

漳浦 C. 柘荣 D. 浦城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宋代一首诗描写当时()佛教兴盛时称: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A. 福州 B. 泉州 C. 南平 D. 三明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A. 晋江 B. 龙海 C. 厦门 D. 东山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A. 罗从彦

B. 真德秀 C. 朱熹 D. 黄道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临汀志》为赵与沐于开庆元年(1259年)编撰,共15卷,是一部研究宋以前()社会的珍贵史料。 A. 闽西 B. 闽南 C. 闽北 D. 闽东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书本 第7题(已答). (),字意洞,闽县人,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长于著述,通外文,写有小说、散文等,其参加起义前夕写给爱妻的《绝笔书》最为后人所推崇。 A. 林觉民 B. 郭柏苍 C. 刘存仁 D. 林文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书本 第8题(已答). 同安一带盛行在迎神赛会上进行套宋江游艺。套是模仿、表演的意思,这是一种()的表演。 A.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 )最为出色。 A . 泉州木偶头 B . 石码木偶头 C . 漳州木偶头 D .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建作家(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 A . 王迈 B . 萧德藻 C . 黄公度 D . 柳永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高僧长乐人( )在《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中

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中国 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A . 慧海 B . 怀海 C . 希运 D . 灵祐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 . 《福州府志》 B . 《八闽通志》 C . 《闽大记》 D .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 太姥山

B . 霍童山 C . 武夷山 D . 冠豸山 正确答案: C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作家( )山水诗尤佳,著有《左海诗集》、《左海文集》等。 A . 陈梦雷 B . 叶娇然 C . 黄任 D . 陈寿祺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 ),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炼成丹,外炼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 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 . 黄舜申 B . 白玉蟾

2013秋闽文化概论作业1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A . 泉州 B . 漳州 C . 福安 D . 福鼎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 . 蔡元定 B . 黄干 C . 陈淳 D . 真德秀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A . 上官周、华嵒 B . 上官周、黄慎 C . 华嵒、黄慎 D . 翁陵、华嵒 正确答案: C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其《墨兰图》画兰而不画土,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露根兰”由此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A . 郑思肖 B . 林希逸 C . 章友直 D . 吴激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清代( )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 A . 何秋涛 B . 陈梦雷 C . 李光地 D . 林侗 正确答案: B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莆田人()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画对照,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 . 边景昭 B . 李在 C . 吴彬 D . 宋钰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 B . 王忠孝 C . 黄景昉 D . 谢杰 正确答案: C . 9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 . 罗文藻 B . 张赓 C . 李嗣玄 D . 黄子玉 正确答案: A . 10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 . 福州 B . 漳州 C . 泉州 D . 厦门 正确答案: C . 1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组成班子而得名。 A . 六件乐器 B . 八件乐器 C . 十件乐器 D . 十二件乐器 正确答案: C . 1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闽越人图腾() A . 蛇 B . 鸟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选题;共50题,50.0分, 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A、 保证税收 B、 官工制度 C、 土贡制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敬授民时代表的是什么~;, A、 祭祀占筮的需求B、 君主统治的需求C、 农耕文化的需求D、 游牧民族的需求正确答案;C 3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A、 舟水关系 B、 同体关系 C、 主仆关系 D、 君臣关系 正确答案;B 4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是因为;,。 A、 祭祀活动 B、 战争占筮 C、 天灾人祸 D、 殷商遗民 正确答案;D 5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A、 1/14页 礼乐文明 B、 史官哲学 C、 宗教祭祀 D、 经济发达

正确答案;A 6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7文治政府在古代的优点是;,。 A、 实行仁政百姓安居B、 任用下层精英分子C、 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D、 统一的国家政权正确答案;B 8媵嫁制度兴起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汉 正确答案;C 9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史官哲学 B、 宗教祭祀 C、 2/14页 宗教神灵 D、 礼乐文明 正确答案;D 10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盐梅和羹 B、 和而不同 C、 天下一家 D、 天下大同 正确答案;A 12分封制是一次重大改造:被改造的是;,。 A、 原始的血缘关系B、 原始的居住 C、 原始的生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1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 A、 仁义礼智信 B、 文行忠信 C、 四大皆空 D、 无欲无求 正确答案;B 3/14页 14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 A、 鲁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钱谦益 正确答案;B 15《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 A、 宾礼 B、 军礼 C、 祭礼 D、 家礼

电大闽文化概论答案

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 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第六,有利

闽文化概论专科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专科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五解释“文化”“文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 六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时候的文化? 七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中国文化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秋闽文化概论作业3答案资料讲解

第 1 大题: ( 得 40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A . 《荔谱》 B . 《荔枝话》 C . 《茶录》 D . 《荔枝谱》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表现事理的谚语中,讲求稳妥第一的谚语“马背没有牛背稳”出自( )。 A . 武夷山 B . 龙岩 C . 石狮 D . 晋江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A . 唐末五代 B . 宋代 C . 元代

D . 明代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A . 李贽 B . 谢肇淛 C . 曹学佺 D . 赵弼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清人()善画龙,其《云龙图》右下角自题四行三言六句,这种三位一体的再现形式和手法,在南宋文人画中已开始出现,但为数很少,其开元代及以后普遍化先河。 A . 惠崇 B . 徐竟 C . 曾世贤 D . 陈容 正确答案: D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从时间上看,可以认为闽越人是生活在( )的福建土著先民。一般认为,闽越人体质强壮,身体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脸。这与中原汉人是不一样的。 A . 远古时代 B . 商周时代 C . 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代 D . 魏晋南朝时代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