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一、适应症: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

二、术前准备

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

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6.建立静脉通路。

7.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三、手术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监护。

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

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7.电极到位后,嘱病人用力咳嗽,通过咳嗽使病人增加胸内压,使起搏器电极与心室紧密连接,并确保起搏器电极不易移位。

8.调整起搏参数(VVⅠ型):电压3V~5V或电流10mA~15mA,感知灵敏度0.5mV~1.0mV,频率超过自身心率10次/分左右即可起搏(一般频率调至60次/分)。

9.通过心电图或示波器观察起搏效果,若有脉冲信号,其后有固定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和T波,说明起搏有效。

10.撤出动脉鞘,固定临时起搏电极于皮下,保护好起搏器正负极连接处,避免脱落,一次性无菌敷贴覆盖穿刺处。

四、注意事项

1. 术中应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

2.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

3.安置临时起搏器时,当心内膜起搏电极进入右心室后,常因机械刺激引起室性早搏和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电极固定或稍后退出即可使之消失,否则持续的机械性刺激可能诱发心室扑动或颤动。术前应使患者情绪稳定或用少量镇静剂,术中应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以利于抢救。

4.临时性心内膜起搏电极与心肌接触不良时,可致间歇起搏或起搏完全失效。适当增加起搏输出值,嘱患者左側卧位,尽量平静呼吸等可能有助于恢复起搏。必要时可在X线透视下重新调整电极位置。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皮起搏、经静脉起搏、经食管心脏起搏和经胸心脏起搏。临时起搏方式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如情况紧急,需要进行临时起搏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或可能变得不稳定),常需要迅速对心血管系统的衰竭进行预防和干预治疗。通常对同一个病人需要几种不同的临时起搏方法,比如极严重的心动过缓患者在抢救室内,应首选经皮起搏,一旦稳定则改用经静脉起搏。 临时心脏起搏95%以上采用经静脉途径。通常采用单腔按需起搏器,即VVI,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应用漂浮导管电极,不需X线指导。 (一)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心电图、除颤器、急救药品。 2、插管器械:无菌敷料包、穿刺针、导引钢丝、扩张管、静脉鞘管、起搏电极。 (二)静脉途径 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及肱静脉。以动脉为标志很易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入路,该入路是进右室最直接的路径,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 (三)穿刺方法 16G或18G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静脉鞘管,退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后,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 (四)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 心腔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导管到达右房时呈现巨大P波,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5~3.0mv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左前分支阻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LAD) -30°~-90°,V5—V6的QRS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麻醉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可遇到心脏起搏器问题:①病人已带有起搏器;②手术病人急需安装起搏器; ③带临时起搏器病人需要更换永久性起搏器;④急救复苏需临时胸外起搏。 【起搏器基本知识】 一。安装起搏器的适应症 临床上起搏器主要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两大类,各有其适应症: ㈠临时起搏的适应症:主要用作治疗性起搏,包括: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失常,伴严重心动过缓合并晕厥;②急性心肌梗塞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严重心动过缓伴晕厥;③心肌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④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致严重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⑤外伤或手术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⑥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⑦为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作准备。 ㈡永久性起搏的适应症:①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阿-斯综合症;②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严重心动过缓;③三束支传导阻滞;④双束支传导阻滞伴晕厥;⑤病窦综合症伴长间歇(3秒),或伴晕厥、意识障碍、心力衰竭;⑥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⑦颈动脉窦过敏综合症;⑧其它心动过缓伴心功能不全等。 二。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围术期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器的起搏阈值,而阈值的变化又可直接影响起搏效果。起搏阈值升高,可致起搏失效;而降低则易诱发心律失常,尤其当R波落在T波(R-on-T )时可致心室纤颤。影响起搏器阈值的常见因素有: ㈠升高起搏阈值的因素:①硫喷妥钠;②琥珀胆碱;③血钾升高至4.0~7.1 mmol/ L ;④剩余碱≤ -15 或≥ +15 ;⑤睡眠;⑥钾-胰岛素-糖输注。 ㈡降低起搏阈值的因素:①运动;②交感胺;③缺氧;④缺血;⑤心肌梗塞;⑥肾上腺素;⑦麻黄碱; ⑧皮质激素。 ㈢不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①普鲁卡因胺;②阿托品;③吗啡;④洋地黄;⑤钙剂;⑥利多卡因。【麻醉前准备】 一。对带起搏器的病人,麻醉前应了解:①病人心脏病的诊断和现状;②带起搏器前后的血流动力和心律情况;③起搏器的种类和性能;④手术中需准备的急救特殊药物;⑤麻醉手术对起搏器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带起搏器病人术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㈠洋地黄:许多带起搏器的病人已用洋地黄治疗,如果心功能尚可者,术前以停用洋地黄为妥;如果心功能不良,则可继续洋地黄治疗。 ㈡心得安等b - 肾上腺素能阻断药:是否适用,目前尚未统一。有人主张术前24小时停用心得安;有人认为麻醉手术中存在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继续应用心得安可能产生一定的有利作用。 ㈢颠茄类药:有人认为阿托品引起自发心率增快,可能与起搏器频率产生竞争而导致心律失常。但作为麻醉前用药仍有使用的必要,为避免心率增快,可用东莨菪碱。 ㈣对需要带临时起搏器的病人,静脉起搏导线最好在两天前插入,以期使导线与皮下等组织之间形成一定的粘连,从而使导线不易从心室壁脱落。此外,在搬运病人,或安置麻醉和手术体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对导线有任何牵拉动作。 ㈤带永久性起搏器者,在安装后两周至三个月期间,起搏阈值尚未稳定,因此最好在阈值稳定以后再手术。 ㈥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循环功能等情况而定,以不使呼吸、循环抑制为准,可用安定和东莨菪碱。 【麻醉选择】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 作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 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 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

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一、概述 临时性心脏起搏是一种非永久性心脏起搏方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通常使用双极起搏导管电极,起搏器放置在体外,起搏电极放置时间常规为7天,最长不超过4周。 二、适应证 1、可逆性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高钾血症、药物中毒等)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频率缓慢的心室逸搏、有症状的二度AVB或三度AVB。 2、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有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但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安置永久起搏器的过渡治疗。 3、已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失灵、电池耗竭等原因需要更换永久起搏器,又存在起搏器依赖的患者。 4、心脏手术后留置临时起搏导线,可处理手术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5、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患者,在施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时作为保护性措施。 三、临时起搏器常见安置位置和途径 心外膜临时起搏法 经静脉—心内膜起搏 股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 四、临时起搏器常见设置参数和心电图特点 1 起搏频率(次/分) 2 输出电流(MA) 3 感知电压(MV) 单腔心室起搏的心电图特点:心电图表现为心室起搏信号后紧随一宽大畸形QRS波。 五、接诊置入临时起搏器患者前的准备工作: 使用前准备好导线、电池;打开电源开关,起搏和感知指示灯亮、无低电量指示灯闪烁;遵医嘱预调起搏频率、电压和电流并连接导线。 六、术后护理: (一)置入起搏器患者返回病房时,交接班的重点内容: 起搏器设置参数和起搏效果,置入途径、穿刺部位情况及其他特殊问题。 (二)术后护理要点: 1、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2、起搏器应固定在合适位置,起搏导线及起搏器要连接紧,防止脱开发生意外。 3、经常观察临时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如:电池电量是否不足,起搏、感知功能是否良好等。注1:电池电量的判断: 使用中观察低电压(LOW BATT)是否报警,如红灯闪烁说明电量不足,需更换电池。 注2:起搏功能正常的判断: 1)起搏器有起搏信号。 2) ECG显示有起搏信号,并与起搏器所示起搏信号相一致。 注3:常见起搏器工作指标异常包括: 1)起搏器电池信号灯报警。 2)心电图或监测显示患者心率低于设定的频率。 3)有起搏信号不起搏。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一、适应症: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 二、术前准备 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 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6.建立静脉通路。 7.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三、手术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监护。 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

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7.电极到位后,嘱病人用力咳嗽,通过咳嗽使病人增加胸内压,使起搏器电极与心室紧密连接,并确保起搏器电极不易移位。 8.调整起搏参数(VVⅠ型):电压3V~5V或电流10mA~15mA,感知灵敏度0.5mV~1.0mV,频率超过自身心率10次/分左右即可起搏(一般频率调至60次/分)。 9.通过心电图或示波器观察起搏效果,若有脉冲信号,其后有固定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和T波,说明起搏有效。 10.撤出动脉鞘,固定临时起搏电极于皮下,保护好起搏器正负极连接处,避免脱落,一次性无菌敷贴覆盖穿刺处。 四、注意事项 1. 术中应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 2.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令狐采学 一、适应症: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 二、术前准备 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6.建立静脉通路。 7.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三、手术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监护。 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

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 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7.电极到位后,嘱病人用力咳嗽,通过咳嗽使病人增加胸内压,使起搏器电极与心室紧密连接,并确保起搏器电极不易移位。 8.调整起搏参数(VVⅠ型):电压3V~5V或电流10mA~15mA,感知灵敏度0.5mV~1.0mV,频率超过自身心率10次/分左右即可起搏(一般频率调至60次/分)。 9.通过心电图或示波器观察起搏效果,若有脉冲信号,其后有固定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和T波,说明起搏有效。 10.撤出动脉鞘,固定临时起搏电极于皮下,保护好起搏器正负极连接处,避免脱落,一次性无菌敷贴覆盖穿刺处。 四、注意事项 1. 术中应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 2.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 作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心脏起搏器植入基本操作 节目导视:人工心脏起搏是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的方法,它是治疗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人工心脏起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永久心脏起搏。本片主要介绍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专门的心导管室,并配备紫外线和溴氧消毒装置最为理想。植入手术应由专门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技术队伍完成,包括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工程技术员和护士。相对固定人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心导管室的仪器也是成功手术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C型BX相机、带影响增强器、电视屏幕及摄像等功能。二,起搏分析仪,用于起搏导线定位时,参数测试。三,心电监护记录仪。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五,除颤器、麻醉机及急救药品。 心内膜起搏大多采用经外围静脉系统将导线植入心内膜,目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和近头静脉切开植入。我们先介绍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心内膜起搏技术。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嘱患者头部转向对侧,连接好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检测,由助手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准备手术器械。脉冲发生器放置位置一般在胸前皮下囊带内,左侧及右侧均可,脉冲发生器离锁骨应有足够距离,这样肩部可以自由活动,有的术者先切开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有的术者先穿刺锁骨下静脉,再切开皮肤,本片采用第一种方法。 暴露手术视野右锁骨下缘约1到2厘米处,用0.5%到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儿童和少数老年人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加用静脉麻醉。于麻醉位置切开皮肤约5厘米,用撑开器撑开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准备锁骨下静脉穿刺。可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以利于穿刺,锁骨下静脉直径约1到2厘米,呈

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一)可逆性的或一过性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如药物过量或中毒、电解质失衡、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或导管消融术后等)。 (二)保护性起搏,潜在性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需做外科手术、心导管手术、电转复等手术及操作者。 (三)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Adam-Stokes syndrome)者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之前以及起搏器依赖患者更换起搏器前的过渡性治疗。 (四)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用药物及电复律治疗的快 速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或药物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给予起搏或超速起搏终止心律失常,达到治疗目的。 二、术前准备 (一)药品消毒用聚维酮碘或碘酊,70%乙醇溶液,局部麻醉药,1%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 (二)器械:穿刺针及静脉穿刺鞘:双极临时起搏导管,临时起搏器。 (三)急救装置:心电监护仪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和氧气、气管插管等。 (四)知情同意:向患者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其他:备皮,建立静脉通路。

三、手术方法 (一)静脉途径:常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以动脉为标志很易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入路,该入路是进右室最直接的路径,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 (二)穿刺方法: 6F或7F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经导引钢丝送入静脉鞘管,退出导引钢丝后,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进入 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若应用不带气囊的临时起搏电极,应在X线透视下把电极定位于右室。 (三)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 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左前分支阻 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LAD) -30°-90°,V5-V6的QRS形态可表现为以S波为主的宽阔波。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起搏的QRS波群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aVF 导联的主波向上,心电轴正常或右偏,右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右室流出道起搏作为心尖部起搏的一种替代选择及补充是可行的及安全的,从理论上讲,其血液动力学优于心尖部起搏。一般要求起搏阈值应小于1mA(0.5v),在深呼吸和咳嗽时导管顶端位置应固定不变。电极导管安置到位后,应将导管和鞘管缝合固定在穿刺部位的皮肤处。酒精消毒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包扎。 四、起搏电参数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