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完整版】油气田勘探

【精品完整版】油气田勘探

【精品完整版】油气田勘探
【精品完整版】油气田勘探

摘要

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根据油气成藏机理和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采用现有的勘探方法与技术,以达到经济、高效、快速的寻找,发现和探明油气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和“黑色的金子”,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极为重要的动力燃料和润滑油料;二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现在已经能够从中提炼出3000多种产品。油气资源勘探是以勘探理论和勘探技术作为支柱,以勘探管理为主体,以勘探决策为首,通过部署设计和综合研究为指导方向进行勘探的。它既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和高回报的商业经济活动,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油气田开发技术是一门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今天它更融入了近代诸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其发展水平关系到对地下的油气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经济效益。核心的理论是地下流体力学,而中心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天然能量(油气藏压力)和恰当使用人工能量(注水、注气、抽汲等)最大限度地采出地层中的油气,也就是尽可能地提高油气采收率,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开发技术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提高采收率,它是开发水平高低的标志。大庆油田的开发水平之所以是属世界一流的,就是因为它的石油采收率已达到40%的世界先进水平。

油气田开发技术概括来说有三方面:第一,把油气藏描述与评价

贯穿油气田开发的始终,根据油气田(藏)的地质特征,按前述要求编制好科学的油气田开发方案,把当前产量与长远效果相结合,确定合理的开采速度,以取得更高的最终采收率;第二,分阶段深化油气田地质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对开发过程中油气田地下动态监测的新资料,及时地调整完善开发部署,尤其是井网部署的调整,“选择合理井网密度问题,具有重大的国民经济意义。希望能找到井数最少(油气藏开发的投资最小)而原油目前产量和最终采油量最大的方案”。同时,要采取科学的开发技术与增产措施,包括采用早期人工注水方法(二次采油),实行分阶段布井,逐步完善开发井网、应用分层段开采技术,气田中后期低压开采技术等,以延长稳产期,达到预期的开采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加强从油井、井组到全油区的生产技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标准,保证生产正常、安全、节约、完满实施油田开发方案设计。

关键词:理论,技术,阶段,开发。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中石化各油田情况简介

中石化目前有以下14个油田企业,其中11个油田: 胜利油田 中原油田 河南油田 江汉油田 江苏油田 西南油气分公司 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 西北油田 华东分公司 华北分公司 东北油气分公司 管道储运分公司 天然气分公司 勘探南方分公司 各油田简单情况介绍如下: 1.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分公司),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木、甘肃敦煌等盆地。 胜利油田分公司经过近5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面积已达19.4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资源量14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4185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66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83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9.9亿吨,生产天然气443.7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储量连续28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原油产量连续15年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连续14年实现年度储采平衡,为中国石化“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胜利油田分公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业绩,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亿吨、控制储量1亿吨、预测储量1.43亿吨;生产原油2734万吨,生产天然气5.08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2.24万吨,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258号 2.中原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油田分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销售等业务领域,公司本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川东北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2010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341万吨,生产原油272.5万吨、天然气58.3亿立方米、硫磺102.6万吨,加工原油、轻烃87.5万吨。 东濮凹陷横跨豫鲁两省,面积5300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351.77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29亿吨、天然气333.1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坚持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主线,深化复杂断块群精细研究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强化油藏精细描述、开发井网分类调整和技术配套集成,连续五年每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00万吨以上,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大幅提高,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稳产基础不断增强。 普光气田位于川东北,面积1116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1.73亿立方米,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碳酸盐岩高含H2S、CO2大气田。气田2010年6月全面投产,共投产39口开发井、16座集气站、6套净化联合装置和硫磺外输铁路专用线,形成年10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120亿立方米净化能力和240万吨硫磺生产能力。 内蒙地区拥有3万多平方千米的勘探面积,通过大打勘探进攻战,呈现出探井有好显示、试油有新成果、研究有新进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已建成1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成为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战场。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路277号 3.河南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油田),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工矿区横跨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新疆巴州和伊犁等地市。下属15个二级单位,勘探开发30多年来,发展成为集石油勘探、油气开发、规划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石油化工企业。 河南油田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1970年开始勘探,1971年8月在南阳凹陷东庄构造发现工业油气流,先后在泌阳、濮阳、焉耆等多个盆地钻探出油,1972年5月1日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河南油田正式诞生。2009年11月准格尔盆地西北隆起带春光区块划归河南油田,截止2010年底,探区内共探明油气田16个,含油面积202.47平方千米,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3亿吨(油当量),为全国中小盆地勘探提供了成功经验,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和全国地质勘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勘探油气的同时,先后又探明安棚碱矿、舞阳盐田,地质储量分别为5000多万吨、2000多亿吨。 4.江汉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油田分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中国明星城市湖北潜江市,北临汉水,南依长江,东距九省通衢之都武汉150千米,西距历史文化名城荆州6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截至2010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刘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一般为0.98~ 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内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 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内力地质作用

11.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大地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大地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大洋中脊的扩张)、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12.岩浆作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称为岩浆。当地下平衡破坏或者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会向着压力低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相互作用,改变着围岩和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这种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到达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称为侵入作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直至溢出地面,或者喷到空中,称为喷出作用或者火山作用。喷出地表后大部分挥发组分逸散后的熔融体,称为熔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13.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处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

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一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基础》适用班级: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岩石: 2、矿物: 3、沉积岩: 4、地质作用: 5、构造运动: 6、沉积相: 7、油气的运移: 8、石油: 9、油气藏: 10、圈闭: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地球的形状为的椭球体。 2、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发生 变化的地质作用。 3、成岩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4、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有趋向于的习惯,晶体的这种习惯称结晶 习性或简称晶习。 5、深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主要呈、产出。 6、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及。 7、层理由、、等要素组成。

8、生物演化的特点是:、、。 9、年代地层单位包括、、、、时间带六级。 10、通常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将构造运动划分为运动和运动两 类。 11、断层的要素有:、、、。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岩石是否发生变质的标志是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形状的改变。() 2、在碳酸盐岩中,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 为白云岩类。() 3、湖成三角洲亚相属于碎屑湖泊相。() 4、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 5、采收率是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的比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的关系如何? 2、粘土岩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3、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是什么? 4、简述断层的分类。

5、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五、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绘图示意断层的产状要素 2、绘图示意褶曲根据形态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有哪些?

油气田专用名词

地质储量 original oil in place 在地层原始状态下,油(气)藏中油(气)的总储藏量。地质储量按开采价值划分为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气)价格提高、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为表内储量。 探明储量 proved reserve 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地质储量,在现代技术 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探明储量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的依据。 动用储量 draw up on reserves 已钻采油井投入开采的地质储量。 水驱储量 water flooding reserves 能受到天然边底水或人工注入水驱动效果的地质储量。 损失储量 loss reserves 在目前确定的注采系统条件下,只存在注水井或采油井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 单井控制储量 controllable reserves per well 采油井单井控制面积内的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 recoverable reserves 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气)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气)量之差。 经济可采储量 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 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出现经营亏损前的累积产油量。经济可采储量可以定义 为油田的累计现金流达到最大、年现金流为零时的油田全部累积产油量;在数值上,应等 于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和。 油藏驱动类型 flooding type 是指油藏开采时,驱使油(气)流向井底的主要动力来源和方式。 弹性驱动 elastic drive 当油藏主要靠含油(气)岩石和流体由于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弹性膨胀能量来驱油时称弹 性驱动。又称封闭弹性驱。 刚性水压驱动 rigid water drive 当油藏主要靠边水、底水或人工注水的压头来驱油时,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称刚 性水压驱动。其特点是,能量供给充足。 弹性水压驱动 expansion drive 在边水或底水供应不足时,在开发过程中油区和水区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流体和岩石 发生弹性膨胀,使油被驱替出来,这种过程称弹性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 gas drive 气顶中的压缩气的膨胀成为驱油的主要能量时称为气压驱动。又称气顶驱动。人工注 气也会形成气压驱动。在气藏中底水能量不足,靠自身气膨胀产生的驱动方式。 溶解气驱动 solution gas drive 油藏地层压力低于原油的饱和压力后,原油中所溶解的气不断分离出来,主要靠这种不 断分离出来的溶解气的弹性作用来驱油的开采方式称为溶解气驱动。这种方式也称为衰竭 式驱动。 重力驱动 gravity drive 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油排向井底的一种驱动形式。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2015-04-01 10:06:00 0 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吕建中 文|吕建中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目前,全球深水投资占海上总投资的1/3,深水项目占到全球海上项目的1/4。在全球排名前50的超大项目中,3/4是深水项目。近5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中70%来自水深超过1000m的水域。当前,深水油气产量大约占海上油气总产量的30%。深水,必然对现今以及未来的油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新增的油气发现量主要来自于海上,尤其是深水和超深水。来自深水的发现数虽然不多,但发现量却十分巨大,同时表现出水深越深、发现量越大的趋势:2012年,全球超1500m水深的总发现量接近16.3亿吨油当量(120亿桶),相当于陆上的6倍,接近浅水的3倍。2011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中,6个来自深水,且全部都是亿吨级油气发现。2012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全部来自深水,其中的7个为亿吨级重大油气发现(下表)。

深水产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已超过5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海上油气产量的2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将逐年上升。 过去几年的高油价,为海洋项目开启了较大的赢利空间。据PFC统计,深水盈亏平衡点为397美元/t(54美元/桶),一般的收益率都在15%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8%,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其中。埃克森美孚等5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重点正在由陆上向海上转移,并且加快进军深水,海洋勘探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已经达到60%~85%,海洋产量占比均超过50%,其中的深水勘探开发投资已经占到海洋总投资的50%以上。 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深水领域获得了丰厚的产量,BP公司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接近5000万吨油当量;道达尔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油当量;而巴西国油和挪威国油则依靠深水在10~13年的时间里新增产量5000万t。可以说,深水在未来油气产量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石油公司的必争之地。 我国的深水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我国南海海域,整个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30亿至300亿t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m3,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km2的深水区域。伴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战略的部署,未来我国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五大技术挑战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核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论述题:从以下6个题目中选择3个题目进行论述,每题不少于800字。(总分100分) 1、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 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提示:参见教材第二章,重点说明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八方面内容。 答:油田开发方针和基本原则 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应遵循的方针是: 少投入 多产出 确保完成国家原油产量总目标 具体遵循的原则是: 1、在详探的基础上尽快找出原油富集规律,确定开发的主要油层, 对此必须实施稀井广探、稀井高产和稀井优质的方针。尽快探明和建设含油有利地层,增加后备储量和动用储量 2、必须实施勘探、开发、建设和投产并举的方针,即边勘探、边建 设、边生产的方针 3、应用在稀井高产的原则下,实行早期内部强化注水,强化采油, 并且向油层展开进攻性措施,使油田长期高产稳产。

油田开发的核心是采油和采气 一个含油构造经过初探发现具有工业油流以后,接着就要进行详探,并逐步深入开发,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实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资,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生产结束。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经历三个阶段 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实验等选取代表性的面积, 选取某种开发方案,提前投入开发,取得经验,指导全油田的开发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主力油层的分布,厚度和储量,孔隙度的大小和非均质的情况井网研究、生产动态规律研究确定合理的开采工艺 2、开发设计和投产,其中包括对油层的研究和评价,全面布置开发 井,注采方案和实施。 3、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不断完善,由于油气埋藏在地下,客观 上造成了在油田开发前不可能把油田的地质情况都认识得很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油田投产后,会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原来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方案设计不符合,加上会出现对原来状况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开发方案设计不符合,因而我们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地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

18秋中石油《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在线考核主观题标准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学习中心:XXX姓名:___XX___学号:___XXX____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题型 本课程考核题型为论述题,10选5题。每题20分,试卷总分100分。 二、题目 1、论述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答: 一、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 1)建立生产试验区可以给新区块提供地质开发依据。 2)常规的探井资料等计算储量有一定偏差,是由于井网密度小造成的,生产实验区的建立可以更准确的落实油田储量。而落实有天储量是开发投入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3)利用试验区资料和理论的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出符合油田实际情况的一套研究方法。建立该区块的油层参数解释图版及油层对比方法。 4)开辟实验区块可以解决探井、资料井的试油、试采资料不能提供的注水井的吸水能力、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特点等资料。但通过生产试验区,可以搞清油田开发中的一系列问题。这对油田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开辟生产试验区的原则 1.在考虑设置试验区要有相对的独立性,试验区与全油田合理开发区别开来形成“一国两制”互不影响的程度。 2.解决油田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对于开采速度要求较高,为油田后续开发提供依据。试验项目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具有代表意义。像中国现在建立的“特区”。是要发现问题, 3.生产试验区没有生产规模不行要具备一定规模这才有示范效应,而且要使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4.建立生产试验区还要认真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地面建设,运输条件等方面,这样就能更好的保证试验区建设的速度及效果。 5.生产试验区开辟的位置和范围要选取对全油田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不宜过于靠近油田边沿,还要控制该区的开发规模使其具有代表意义。 三、开辟生产试验区的任务 试验区的建立可以详细的了解储油层情况汇总出详细的该地区的地质条件,逐步的建立开发层系用的划分的标准包括厚度、隔层的条件等,通过试验区的建立了解掌握井网和布井方式及其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了解掌握生产动态规律和符合实际的采油速度。了解掌握合理的采油工艺和技术以及油层改造措施。 四、开辟生产试验区的内容 1)井网实验主要是为了了解不同井网类型、密度生产能力和最大产量,通过不同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及产能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等问题的影响; 2)各类型的天然能量开采试验——主要通过各种天然能量开采实验来了解对油田产能大小是否有影响,总结出规律性质的东西。在不同天然能量可以获得的各种采收率,不同能量及驱动方式的转化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2、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答: 一.油田开发方针和基本原则

海洋油气田开发审批稿

海洋油气田开发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国海洋油气田开发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 中国近海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7个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60多个含油、气构造,已评价证实的油、气田30个,石油资源量8亿多吨,天然气1300多亿立方米。其中,石油储量上亿吨的有绥中36—1(2亿吨),埕岛(1.4亿吨),流花11—1(1.2亿吨),崖城13—1气田储量800—1000亿立方米。按照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而当时中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上述中国海洋的油气资源中,70%又蕴藏于深海区域。 近海油气勘探开发 自2005年来,我国近海油气开采勘探进入高速高效发展时期。尽管勘探工作一度遭遇了挫折,但长期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均表明中国近海盆地仍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因此,我们转变了勘探思路, 首先鼓励全体人员坚定在中国近海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信心,并以此为指导思想, 加大了勘探的投入, 狠抓了基础研究和区域评价, 通过科学策和合理部署, 依靠认识创新和技术进步, 勘探工作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并取得了显着成效。 2005 年以来, 共发现了 20余个大中型气田, 储量发现迅速走出了低谷, 并自2007年以来达到并屡创历史新高, 步入了高速、高效发展的历史时期, 实现了中国近海勘探的再次腾飞。其中, 渤海海域以大面积精细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 通过区域研究, 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特征的全面再认识促成了储量发现的新高峰; 南海东部的自营原油勘探获得了恩平凹陷和白云东洼的历史性突破, 有望首次建立自营的独立生产装置; 南海西部的天然气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勘探部署 课设内容:勘探部署 指导老师:柴华 班级:资工801 姓名: 学号:

序言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其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大部分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勘探意见。 本组为勘探部署组,人员及具体任务如下: 组长:刘威(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组员:宗邈(构造图及剖面图) 王瑞(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比图) 王黎(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 王伟(油气范围分布图) 马雪娟(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苏思远(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刘禹江(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设计要求: 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并注明自己作了哪一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辅。 4、成绩评定标准:抽考、口试占50分,报告占50分,总分100分。 时间安排: 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 2、第9天:老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 3、第9~10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文字及图表不得少于20页 4、第11天: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 5、第12天:分组口试考试。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 to adapt to the era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oil industry. Similarly, 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e number of 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 is now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come a common aspiration. 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propos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 address the primary problem is the “information islands”, “sector barriers, ” The core business of oil field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il company’s foc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digital oilfiel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models and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exploration and

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

#1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转载 flyingdragon 3/19 13:12:17 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 在20世纪初,油气田开发工程所能依据的理论、方法和采用的手段还十分有限,油气田基本上是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对油气层及其中能量的研究和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水平上。20世纪40年代以来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油气田开发工程这门学科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对油气藏进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由于开采和测试手段有了彻底的更新。因此,对油气藏进行总体解剖和研究成为可能,进而又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部署和开发。目前,油气田开发事业已发展成为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起来的综合工业部门,成为整个石油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自从近代美国于1859年开始采油以来,油田开发事业已经历了140多年的发展过程,油气田开发工程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开采而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分析100多年油田开采和开发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开始采油到1930年前后。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70来年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也不可能把油田看成一个整体,而是一块一块地进行开采。在这个阶段里,石油工业处于开始的阶段,油田数目少,油层浅,面积小,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的条件下,加上油田的不同区域是归不同的资本家所有,所以不可能把油田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在这一期间,钻井生产几乎是惟一的开发手段。因此,当时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井网密度的问题。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苏等国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曾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井网密度对油层和油井产率等影响方面的文献和著作。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B?柯脱列尔等人提出的。他们主张用密井网来进行油田的开发,认为井网越密,也就是整个油田上的井数越多,虽然平均每口井的总产油量下降了,但单位面积上的产油量增加了,因而整个油田的产量将会增加。这种理论在美国油田开发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占上风的。1925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保护和合理使用油藏”的讨论会,前苏联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与前述观点不同的论点。M.B.阿勃拉莫维奇在他的“合理开发油田原则”的报告中,主张建立一种有根据的合理开发油藏的理论,并确定油田上合理的井数。 应当指出,在井网密度的研究方面,虽然有错误意见,但也创立了一些研究方法,如根据油井平均产油率、当前产油率、油井初产量和开发速度等实际生产数据,来研究它们与井网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这一阶段除了研究井网密度方面的问题外,对于计算原油储量和油井初产量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30年至1940年前后。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的国家开始把油田看着一个整体来进行开发。1933年,前苏联举行了全苏第一届石油工作者会议,会上著名学者古勃金等指出有许多油田开发工作者“好像不是在开采整个油层和整个油田,而是像管理机器设备那样,像对待孤立的对象那样开采油井。”在这一时期,美国著名学者M.马斯凯特在其1937年所出版的一本著作中也指出,要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必须研究影响开采过程的因素。 随着所开发油田数目的增多,人们发现了油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从而创立了油藏驱动能量的学说。一些学者开始把地下流体力学的理论应用到油田开发中来。例如A. C.列宾荪研究了依靠气体的膨胀压力或边水压力,将流体从孔隙介质中驱出的情况,并导出了许多有关排油和布井等方面的计算公式。M.马斯凯特也提出应根据油层压力、岩心渗透率和油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来预算油井的产量等。B. M.巴磊歇夫等从1938年至1942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他们的试验证明:①如果以环形井排沿圆形油田任一等高线钻了足够数量的井,那么这些井会截住所有从含油边缘地区流来的液流;②在水压驱动油藏上,当井网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井数,如果回压不变,油藏的累积产油量也不会提高。

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模板

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模板 ——获奖作品 第一章油田概述 一、油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说明油田的地理位置(包括盆地、构造单元)、行政归属、地理环境及油田区域范围油田,并附油田地理位置图。(图1-1-1) 2)简要说明油田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特点和平均海拔高度。 3)简要说明油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季节特点,列出当地气象资料。参考表1-1-1。 4)河流与水源。简要说明当地主要河流、湖泊类型、大中型水利设施及蓄水排灌情况、地下水深及水质矿化度。 5)简要说明油田所在地的岩石类型和下列不良的工程地质情况:湿陷性黄土、膨(冻)涨土等的级别,岩溶、流沙、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分布等。 6)说明国家或当地地方对环境保护与生态的要求。 气象资料表表1-1-1

注:上表视资料收集情况而定 二、交通运输、电力及通讯 1)简要说明当地铁路、公路、水运、航运(或机场)等概况及它们到油田的距离。 2)简要说明当地供电网络及供电能力,目前在线负荷和剩余负荷。 3)当地地方通讯网、油网机构组织及设施、容量、规模及运行情况。 第二章当前油田开发准备工作概况 第一节油田勘探简史 说明油田勘探简史,其中包括:①.油田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工区范围、区域地质背景及油气富集规律;②.油田勘探开始的年份、经历的阶段、重大勘探部署;③.发现井产油的时间、油层以及试油工作制度、压力、日产量,并说明探明地质储量等。 第二节油田勘探程度及取得的资料 一、地震工作量 油田范围内所做过的二维、三维地震工作量、测网密度及做过的处理和结果。简要说明物、化探工作量及其它地质勘探工作量。 二、钻井及钻井工程情况 1)统计已钻探井、评价井、开发资料井的基本情况,并列出各井的基本数据,参考表2-2-1。说明目前的井网密度,即井数/km2。 ××油田完钻井基本数据表表2-2-1 注:当井数较多时,可将该表作为附表。 2)说明已钻各井使用的钻机类型、钻头类型、各次开钻的钻具组合及它们的使用情况,评价地层岩石的可钻性等,同时说明已钻井井身结构、完井方式、各钻井参数及井斜情况等。 3)说明已钻各井使用的钻井液类型、分层段钻井液配方、主要性能、处理和维护方法。 4)说明已钻各井的钻井和完井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及处理,如喷、塌、漏、卡等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