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商法笔记

国际商法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商法的概念和渊源

§1、国际商法的概念

国际商法:指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区别:

国际商事法的主体仅限于各国的商人和各种商事组织,不包括国家、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广泛,包括国家和经济组织。

§2、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务)条约

渊源国际惯例:国际经济法主体重复类似的行为而上升为对其具有拘束力的规范

国内法(实体法、程序法、冲突法)

第二节大陆法系的概念和其主要特征

§1、大陆法系的概念和其分布范围

大陆法系的概念:指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别称:法典法系(code family)、民法法系(civil law family)

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其特点是以欧洲大陆为中心,遍布世界各地。

§2、大陆法系的特点:1、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它在结构上强调法律的系统化、归类化、法典化和逻辑性2把全部法律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部分(乌尔比安)3进行大规模的法典编纂工作,典型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司法判例不是渊源,是对法律的注释)4全面地直接地受到罗马法影响的结果

§3、大陆法系各国的法院组织

共性:法院的层次基本相同;各国除普通法院以外,都有一些专门法院与普通法院同时并存

第三节普通法系的概念和特征

§1、普通法系的概念

概念:指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以普通法为基础的,与民法法系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美国法自19世纪后期起,就离开英国法律独立发展

§2、普通法系的分布范围:南非、菲律宾、斯里兰卡原是大陆法系,后受英美法影响。

§3、英国的法律制度

§3.1英国法的特点:①分为普通法与衡平法二元结构②重视程序法③成文法要通过判例才能起作用

1、救济方法普:①金钱赔偿②返还财产(前者为主);衡:①实际履行②紧令

普通法与2、诉讼程序普:陪审团,口头询问答辩;衡:不设陪审团,书面审理

衡平法的3、法院组织系统:建立统一法院体系,衡平优先;Queen’s bench(普)Chancery

区别(衡)Now,确定那个法院管辖时,以哪个适合用哪个为准

4、法律术语Suit, Interests, Decree, Compensation

§3.2英国的法院组织§3.3英国法的渊源:判例法、成文法、习惯

先例约束力的原则:①上议院的判例约束各级(除其本身)②上诉法院的判例约束下级和本身③高级法院各庭判例约束下级,说服同级④有些法院需遵循其以前判例

总结:只有上诉法院、高级法院和上议院的判决才能构成先例

成文法需经法院判例加以解释才能适用

§4、美国的法律制度§4.1美国法的结构:主要特点是分为联邦法与州法两大部分,各州的立法权是原则,联邦的立法权属于例外,但联邦法律效力高于州法律,不存在所谓“总的联邦普通法”,除联邦国会法律所管辖的事项外,应适用州法。而州法应当包括州的成文法和判例法。纯粹属于联邦立法范围可发展联邦普通法。

§4.2美国的法院组织

联邦法院(可受理一审):①地区法院②上诉法院③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在设计国际法和一方当事人为州的案件中作为第一审法院,并作为对州最高法院判决后上诉案件的第二审法院

州法院:分为第一审法院和上诉审法院,包括州的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

联邦法院与州法院的管辖权:

诉讼的性质:凡设计联邦宪法、条约的案件,联邦法院有管辖权

当事人的状况:凡涉和属于两个州的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案件而且其诉讼标的金额在1万美元以上者,联邦法院有管辖权。

其他的,州法院都有管辖权

§4.3美国法的渊源:判例法、成文法

先例拘束原则:①在州法方面,上级对下级有拘束力②在联邦法方面,受联邦法院判例约束

③联邦法院审理涉和联邦法案件时,受上级联邦法约束;审理涉和州法案件时,受州法院不违反联邦法的判例约束④联邦和州的最高法院的先例不约束自身

美国立法机关可以通过成文法,改变判例法中某些已经过时的法律规则;成文法又必须经过法院判例的解释才能适用

19世纪后,联邦和州的立法活动大大加强

第二章代理法

第一节代理法概述

§1.代理的概念: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同第三人订立合同或者作其他的法律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

如何处理内部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大陆法:委任与授权不同,委任为内,授权为外,内无效不等于外无效

英美法:明示授权与默示授权默示授权:只要本人的行为使人认为某人是他的代理人,并与该代理人订立了合同,这种合同即对本人有约束力

§2.代理权的产生

大陆法1.法定代理:①法律规定②法院任选③私人选任(非本人)④公司董事2.意定代理:本人授权英美法 1.明示的指定:由本人以明示的方式指定某人为他的代理人2.默示的授权:一个人以他的言词或行动使另一个人有权以他的名义签订合同,他就要受该合同约束 3.不容否认的代理:言词或行动使第三人相信,第三人因此改变其经济地位,则受合同拘束4客观必需的代理权:受托照管他人财产,为保护财物而采取行动

客观指①实际上和商业上必需②无法联系本人③措施是善意的

5.追认的代理:①代理人以有权代理身份订合同②只能由“所谓”的本人追认③订合同时本人已有法律人格④追认时本人应了解内容

§3.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①无默示授权②授权无效③越权④代理权已消灭

大陆法 1.法、瑞士:代理人对善意第三人赔偿2.赔偿or 履行

英美法:有默示担保,保证其为有权代理

§4.代理关系的终止:当事人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1.当事人的行为: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本人可单方撤销,但须给合理时间和赔偿2.法律规定:本人或代理人死亡、破产、丧失行

为能力

代理关系终止的效果:

1.当事人之间①继续代理--------无权代理②代理期间商誉---------本人应补偿

2.第三人:看其主观状态,即善意与否

第二节本人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

代理人的义务:

1.勤勉履行职责

2.对本人诚信、忠诚①公开客户资料,供本人选择②不得为自己代理③不得谋私利,损害本人

3.不得泄露保密情报和资料

4.向本人申报账目

5.不得转委托(特殊情况可以)

本人义务:

1.支付佣金①英美A.若交易由代理人努力达成,则有权获得佣金B.若未经代理,则无权C.若代理合同未规定期限,本人与买方订合同,仍需付佣金,但只是补偿

②大陆:倾向于保护代理人,即使未成合同,仍可获佣金;商业信誉,本人应补偿

2.执行本人指示的任务而支出费用,由本人偿还

3.让代理人检查核对其账册

第三节本人和代理人同第三人的关系

大陆法

直接代理:如果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代表的身份,同第三人订立合同,其效力直接和于本人

间接代理:如果代理人以他自己的名义,但是为了本人的利益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日后再将权利义务通过另一个合同转让于本人(合同相对性→本人无权主张第三人权利)

英美法采取义务标准,即谁对合同承担义务

1.代理人在订约时已指出本人的姓名例外①代理人以自己名义签字蜡封式合同②代理人在汇票上签名

2.代理人表示代理关系存在,但未指出本人姓名

只写broker或manager不足排除个人责任,应写明为买方代理

3.代理人未披露代理关系的存在本人有介入权;第三人有选择权

介入权的限制①行使介入权会与合同明示或默示的条款相抵触②第三人基于信赖代理人的才能或清偿能力而与其订立合同,不得介入

第四节承担特别责任的代理人

第五节信用担保代理人:责任是在他所介绍的买方(第三人)不付款时,由他赔偿委托人(本人)因此

而遭受的损失

保付代理人:代表国外的买方(本人),向本国的卖方(第三人)订货,并在国外买方的订单上加上保付代理人的保证,由他保证国外买方履行合同,如果不履行合同或拒付货款,保付代理人负责向本国的卖方付款

总结:保付代理人是对第三人承担责任,信用担保代理人则对本人承担责任

第五节我国代理法与外贸代理制

收购制:当从事进出口业务时,由外贸公司用自有资金向国内供货部门购出口商品,然后由外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自营出口,自负盈亏(即行纪)

外贸代理制:由我国的外贸公司充当国内用户和供货部门的代理人,代其签订进出口合同,收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即代理)

第四章公司法

第一节公司和公司法的概念§1.公司的概念和其基本特征§1.1公司的定义法定性、营利性、法人资格§1.2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

1公司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2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3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起诉、应诉4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制5公司的永久存在性(perpetual existence)

§2.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对于利用法人特征损害公共利益,法院有权要求公司的有权控制股东和主要经营者对公司债务承担个人责任

1.涉和公司资金问题(“壳”公司)资本与公司的营业性质和经营活动所有的风险与公司规模比过低

原则上,第三人明知“壳”公司性质,自己承担;例外,“壳”公司虚假陈述,则考虑“揭开面纱”

2.涉和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手续--------------- 法人资格有瑕疵

3.涉和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不清晰(母子公司)----------第三人要证明关系不清晰

①股东对于公司不公平管理,利益归股东,风险归公司②子公司实办事处③子公司无独立法人资格,主要人员与母公司重合④子母公司业务相同,子公司资金由母公司控制⑤子母公司在财务、业务上不可分割代理说:是形式还是实质控制。但代理关系中应为两个实体,而此处为一个实体,因此未广泛接受

工具说:①过度控制②不良动机③因果关系,三个都必须综合考虑

另一个自我:都丧失各自独立性

同一体说:利益和所有权统一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

1以承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前提2是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原则的例外和补充3只为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并针对股东的责任而主张,不能为了股东的利益而主张4法院不仅要求主张请求的第三人举证,还要求其提供充分的、令人信服的事实以证明否认公司人格的必要性

§3.公司法的概念:指规定公司企业的设立、组织、经营、解散、清算以和调整公司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1规定的对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企业2是公司企业的最基本的规范准则3规定了公司内部的以和对外的法律关系

§4.公司法的法律形式

1.单行法规(趋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2.民商法的组成部分:日本、意大利、瑞典、瑞士

第二节公司的主要分类

§1.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人数较少,不发行股票,股份不得随意转让,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1892年德国首创)

LLC(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与传统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Closely held Corporation)不同。LLC 既有公司的性质,又有合伙的性质

有限公司法律特征:1. 公司法禁止有限责任公司向公众招募股本2. 股份证书一般允许转让,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3. 股东人数有法定限制4. 公司行政管理机构比较简单5. 具有较明显的人合性6. 公司财务报告不对外公开

§2.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

本质特点:1.股票公开发行 2.可自由转让

法律特征:1.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 2.股份以股票形式公开发行并可以流通 3.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4.公司账目必须公开5.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较大

§3.母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特征

§3.1母公司,指通过掌握其他公司的股票从而能实际上控制其他公司营业活动的公司

纯粹的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本身不再从事其他业务

混合的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自身也从事业务控股-经营(holding-operation)

§3.2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3分公司本身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没有独立性§3.4其他公司形式

无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的,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的公司

股份两合公司:由有限责任股东和无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一类公司

第三节公司的设立

§1.公司的设立程序(主要讨论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原则:1.特许制 2.审批制 3.准则制 4.自由制

设立方式:1.发起设立(适用所有类型) 2.募集设立(股份有限)

§2.公司的创办人

成立公司必须要有公司创办人(最基本规定)

公司创办人责任:1创办人之间:相互委托,在成立之前对所有费用、债务连带;成立后,由股东取代2创办人对设立中公司所承担责任:①忠诚②办事公正③本人在公司中的全部利益公开

3创办人对股东和债权人:若欺骗,直接起诉发起人,不必经过公司

英美:创办人不用承担认股义务;大陆:要承担认股义务

创办人的国籍和人数§3.公司的章程

§3.1公司章程的概念和特征

公司章程是指规范公司的宗旨、业务范围、资本状况、经营管理以和公司与外部关系的公司准则

特征:1.合法性 2.公开性 3.真实性 4.权威性和严肃性 5.自治性

§3.2公司章程的内容

大陆法系:明确地以条款形式列举公司章程必须包括的内容

英美法系:采取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①必须规定②选择与公司法不冲突的规定③不需规定

我国:偏向大陆法系

§3.3公司的内部细则(英美独有)

内部细则是指由公司制定的用以规定和调整公司业务活动以和公司的股东、董事、管理人员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文件

英国:须经董事会通过,若要修改、废止、须股东大会批准

美国:须经股东会追认,修正须股东会同意

一般内部细则不需要提交政府备案,但英国需要

总结:公司章程和内部细则的作用1是设立公司的必备条件,制定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必经程序

2对公司外部起着公示的作用3是内部的行为准则4是政府对公司进行管理的依据之一

§3.4公司的基本权力

公司权力来源有两种:①英美:在公司法中列举各种权力②大陆:原则性规定“享有法人一切权力”

③我国:偏向英美,为权利

§3.5公司的年度报告

各国公司法明文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承担义务,每年向其股东和政府部门提交年度报告

§3.6公司名称

1.西方国家公司法对公司名称的规定①德国:公司名称必须反映其营业的性质特征或者营业主的姓名

②法国:与德国相似,较严格,真实主义③日本:有限公司的名称中必须有“有限责任”的字样

④英美:对公司名称的要求做了较宽松的规定,只要不违反法律最低要求的强制性规范即可

2.公司名称的组成要求①不得与其他公司的名称重复或类似②含义应与经营范围尽量一致③避讳一些词

3.公司名称的注册和审批

大陆法系:未规定审批,但规定要注册英美法系:可申请注册,使用权可延长

§3.7公司的住所1.公司住所的确定大陆:应为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如总部、总公司等英美:宽松,可以任一营业地2.公司住所的变更:大陆:以登记作为要件,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英美:通知

§3.8公司的注册

1.公司注册人(英美独有)不同于发起人①公司注册人的定义:在注册文件上签字的人,只承担程序性工作,不同于创办人②公司注册人的主要活动:接受和交送文件③注册人的辞职

2.公司的注册地的选择-----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

§3.9公司存续期限:允许永久存在,或通过延长来突破限制§3.10首届董事会

1.首届董事会的组成

大陆:由股东大会任命或章程规定英美:由注册人完成组建工作的,不需列出首届董事会;否则,需要2.首届董事会的意义:组建公司、选出第二届董事会成员,之后,第一届董事会解散

§3.11公司目的、公司权力和越权

1.公司目的(经营范围的条款)①公司目的的条款的演进:特许→在章程中充分说明目的→不再限制公司目的②对公司目的条款的要求大陆:公司章程目的条款仍是章程必须记载的内容

英美:较大陆宽松,原则上不限制,但要受特别法制约③公司章程目的条款的功能:

传统上,限制约束公司权力;为公司成员和债权人提供法律保护

2.公司权力①公司权力的定义②公司权力与公司目的的关系

大陆:权利能力限制说;行为能力限制说;内部责任说;代表权限制说

英美:公司权力和公司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③越权行为(Ultra Vires Act)---基本废止“越权原则”

§3.12公司的社会责任1.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发展

①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在两大法系的认同②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

③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2.西方国家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和实践

德日: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其股本相对集中)“职工参与制”和“债权人的参与”

英美:从改革董事义务责任体系入手(其股本分散)

“商业判断规则”:豁免管理者在公司业务方面的责任的一个规则,其前提是该业务属于公司权利和管理者的权限内,并有根据是善意的

3.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营利的关系观点一:社会责任为公司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服务

观点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观点三:营利为基本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为独立价值

§3.13公司成立前合同

1.公司成立前合同的概念:又称发起人合同,指公司的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前代表公司签订的为了公司利益的合同

2.英美对公司成立前合同的分类

①以发起人的名义签订的合同:指发起人在签订合同时,公司未成立,发起人也未指明公司的名称,而以自己名义签订②以公司名义签订的合同:以公司名义签订,但合同未指明公司未成立的事实,且另一方不知该事实

总结:公司未成立或不接受该合同:发起人个人承担责任;公司成立并接受合同:个人责任免除

③发起人不知道公司尚未成立:由于技术上原因未成立,发起人不知,则法院视情况免除其责任

④指明公司即将成立的合同:A公司永远不成立,发起人承担责任B公司成立,但不接受合同,发起人承担责任C公司采纳合同,视双方意思,个人责任可能免除

3.英美国家公司对成立前合同的责任①公司不采纳合同,则不承担责任②若采纳合同,合同自采纳之日起生效

4.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处理方式①理论:“设立中公司机关说”为通说,发起人发起行为的法律效果由公司承担②公司成立前合同的承担

若公司不成立,则由发起人合伙连带若成立时,有未清偿的债务:A德,由发起人全额承担;B日,在章程规定费用内由公司承担

§3.14有缺陷的注册

1.“有缺陷的注册”概述

指当一个商业企业希望注册成立,但是在进行注册程序的时候,由于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没有完成满足注册的法律要求

2.有缺陷注册下的公司类型

①既成事实公司De Facto Corporation

传统上,用来规避“股东”的个人责任;现代发展,已较少使用

如果个人并不知道这样的公司不存在的话,那么个人就可免责------保护被动投资者

②法律上的公司De Jure Corporation

注册时完成了法律要求的绝大多数的要求(少部分不符合),则形成De Jure Corporation,法院尽力承认公司

强制性要求(mandatory)——未遵守,则不承认公司;指导性要求(directory)——未遵守,则可承认公司

③禁止反言公司Corporation by Estoppel

条件:A债权人必须将这个商业实体作为公司而进行交易,并且同意要求“公司”的财产而非股东个人财产来承担责任B无罪的不一致,要提出这样的抗辩理由的股东并不知道注册时有缺陷的

第四节公司财务和资金来源

§1.公司资金的基本概念和其两个主要来源

公司资金来源就是公司企业取得资金的合法渠道和途径

主要来源股本,公司的股东对该企业的永久性的投资(不包括债款)

股本额等于其资产总额减去其负债总额和各种盈余后的余额

资本的运用是指公司企业的资金存在的具体形式,说明企业的资金投放在何处,或者说是它在企业的分布情况。

§2.公司的主要财务报表

§2.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又称财务状况表,它规定了公司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基本状况(静止的财产状况)

1.流动资产:指公司在未来(即从制作该表格之日起)一年内在业务活动中一般能兑现为现金的资产。

通常包括:现金、热销证券、应收款、库存和预付费用

2.固定资产:即长期资产或非流动资产。它包括不动产、土地、厂房、设备

3.流动债务:在未来一年内将要支付的债务。包括应付款、短期应付票据、累积的费用以和在来年内

到期应付长期债务

4.长期债务包括长期票据、债券以和抵押权

5.股东权益:指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总资产减除了公司的全部债务后的剩余资产的主张权。包括:股

本、资金盈余、营业盈余

资产=债务+股东权益

§2.2损益表

损益表或利润表或营业结果表,指公司某个时期收益或亏损的主要组成部分

营业收入:公司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营业外收益:通常业务过程之外的商业交易中产生的成果

损益表中的费用:公司在营利过程中被消耗的成本和开支

损益表中的损失:指出售公司资产或其他时间(如诉讼)中造成的支出

损益表的公式:营业收入+营业外收益—(费用+损失)=净收入或净亏损

§2.3股东权益(变动)表

股东权益表综合了与损益表同一时期内股东权益的变化状况

§2.4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指在于损益表相同的时期内关于公司现金平衡的详细变化的一个报表

1.表明公司如何在其业务活动中获取现金流量的(获得和支出)

2.从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

3.从公司融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

§2.5其他财务信息

除上述四种报表,还有注脚(footnotes)、补充披露(supplemental disclosures)和审计报告(audit report)

1.注脚:对于会计政策的说明、高阶读者选择会计程序等

2.补充披露:提出财务资料便于读者分析公司的发展趋势

3.审计报告: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给出的书面意见,其中包括①从事审计范围并指出此范围内是否有限②

阐明在审计行业中某些固有的审计限制,且提示读者,不保证财务报表完全精确无误③阐明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意见是否根据通行的会计原则(GAAP)合理地出示

§3公司资本和股票的概念§3.1公司资本的概念:

广义,指公司用以从事经营,开展业务的所有资金和财产,包括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

狭义,指自有资本

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通常会对公司资本有规定,如最低数额、增减程序和其他

1.英美荷采用“授权资本制”,即将资本分为“授权资本”和“发行资本”

概念:公司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授权资本的数额,但在公司设立时,不必按授权资本的数额全部发行股份,而可以先发行一部分,其余则留待日后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是否发行

授权资本:公司有权通过发行股份而募集资本的最高额(名义资本)

发行资本:公司股东已经认购了的,股东已经承担了责任必须缴付的公司资本

2.德法采取“法定资本制”

概念:公司章程中所载明的公司资本额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全部由认股人认购完毕,否则公司不得设立

总结:“授权资本制”更灵活,适应股份公司发展,大陆法系逐渐放弃传统

§3.2股票的概念

股份: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指均分公司全部股本的最基本的计量单位

股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证书,可公开发行并自由转让的,可在社会上自由流通

股票本身的权利:①分得股息权②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③公司解散时,分得公司剩余资产权

④转让权⑤监督公司,查看公司资料

公司无义务向股东归还其投资(重要原则)

§3.3股票的分类

1.普通股(common share)和优先股(preferred share)

普通股:指对公司财产权利都平等的股份,是公司资本构成中最基本的股份,也是风险最大的股份

特点:①普通股股东只在支付了公司债务和优先股股息后,才能获得股息②股息不固定,可多可少,可能赔掉③破产清算时,普通股股东排在公司债权人、优先股东之后分得公司资产

优先股:指对公司资产、利润享有更优越或更特殊的权利的股份

特点:①优先获得股息,且固定数额②优先获得分配公司资产权

③无表决权,但若若干年未支付优先股股息,也可有表决权

优先股分为累积优先分红股、非累计优先分红股;参与分配股息优先股、参与分配资产优先股

2.记名股(named share)和无记名股(non-named share)

记名股:在股票上载有股东姓名并将其载入公司股东名册的一种股票(不得私自转让,可分期付清股金,只有股东才有资格行使股权)

无记名股:在股票上不载有股东姓名的股份(交付即转让)

3.有票面值股(par value)和无票面值股(non-par value)

有票面值股:在股票票面表示一定金额的股份,发行不得低于票面值

无票面值股:股票票面不表示一定金额的股份,仅表示占有公司全部资产的比例

4.表决股与无表决股

表决股:该股份持有者有权无条件地表决任免董事人选等公司重大问题的股份

无表决股:该股东的表决权在公司章程中予以剥夺或限制的股份

5.库存股:已经发行在外,后又被发行者收购回来的股票

特征:①不分红,也无投票权,实际是被封闭在上市公司的“仓库”之中

②可在二级市场上与发行在外的股票相同的市场价格出售

发行在外股:发行在外,尚未被回购的股票

掺水股:指某股东以低于面值的价格直接从公司购买的股票

§3.4股利(dividend)

股利又称股息,是董事会正式宣布从公司净利润中分配给股东,作为其对公司投资的一种回报

分配股利的限制

①公司无力偿付到期应付债务或支付股利后会引起公司无力偿付债务时,不得分股利

②公司董事会分配股利的决定不得与公司章程包含的任何限制相抵触③必须留足储备金

④公司董事会分配股利得决定,不得违反该公司签订的有关自动约束分配股利合同规定

⑤不影响公司财产的构成以和公司来年的发展

分配程序和方式:由董事会通过决议→提交股东大会通过→生效

形式: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股利股

§4公司债§4.1公司债的概念

指公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签订货款合同的方式与特定人或非特定人之间所成立的一种金钱债务关系

公司债存在原因:①在不增加股权情况下,增加资金,发展规模②投资者购买公司债安全性高

③可提高公司股本中的创值能力

§4.2公司债券的概念

公司债银行贷款

公司债券一般一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一般为期票

公司企业的债券是指公司发行的并保证支付债券持有人定期利息并在债券到期日归还本金的一种债权证书

基本特征:①固定利率②到期须向债券持有人归还本金③债券可出售,价格可高于或低于票面值

④公司可提前回收债券

§4.3西方国家公司法关于债券方面的一般性规定

1发行债券筹措资金是一项基本权力2发行债券要经董事会通过决议或由股东大会通过决议

3对发行债券数额的限制

§4.4债券的分类

1.抵押债券:通过抵押或六只债券发行者的财产作为担保而发行的债券

2.附属担保信托债券:由公司把其拥有的动产(有价证券)作为担保而发行债券

3.保证债券:由一个公司发行而由另一个公司支付本息的债券

4.设备债券:为买设备,并以设备为担保,当偿还债券本息后,设备所有权归公司

5.清算人债券:在公司财务困难时,由法院指令,公司发行以提高营业资本的债券

6.普通债券:没有直接担保的债券

对债券的保护壳通过质押条款

积极质押条款:发行者不得给予任何第三者超过给予本债券的担保权益

有条件的消极质押条款:除目前已有担保债务,不得设立其他

绝对无质押条款:不得设立任何质押或典质

注册债券:债券上载有持有者姓名、并登记

付息票债券

债券的特征之一:有固定到期日,此之前发行者无义务清偿,但经常公司会回购

回购价格=票面值(发行价)+票面值*低于5%以下的百分数+任何累积利息

§5公司有价证券的主要特点和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

§5.1公司有价真全的主要特点

收益权:债息,股息和股票的增值

①固定收益②半固定收益③变动收益

间接管理权

普通股最大,优先股和债券只涉和其自身利益时才有管理权

3. 风险因素:风险大,收益大;风险小,收益小

§5.2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

资本结构包括债的数量、股的数量,它们之间的比例以和债与股的形式

第五节公司的管理

主要问题:①股东、董事和管理者的概念和三者之间分配权力

②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有权和管理权分权的原因

①股东人数增加,难以联合起来发挥作用

②管理的技术性、专业性增强,股东没有能力和时间管理

③股东只追求利益,不热心管理

§1.股东的概念和基本权利§1.1股东的概念

股东是拥有公司股份者,①可以是个人、法人或其他企业、社会团体;②获得股票方式不同;③对股东资格,法律没有限制

§1.2股东的基本权利

1利润分享权:股息分配权,股份转让权和剩余资产分配权2表决权3表述权:在股东大会上表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4知情权: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

§1.3股东大会的权限

传统: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趋势:对于其权力加以限制,董事会权力增加

§1.4股东大会的几种表决方式

基础为按资分配,即每股一票

1.直接投票:美国对公司的每项决议有一个投票权,在选择董事时,每股对每个董事只有一票

2.累积投票:股东在表决董事人选时,每一股拥有与将当选的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并可以把这所有票集中投到其中意的人名下

3.分类投票:公司发行在外的表决股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而由各类别股作为独立单位进行投票的一种方式,必须得到“双重”多数的同意,即股东大会多数股权持有者的同意,而且各类别股中的多数股持有者的同意(使用这种方法,都是设计公司重大决策,而且与股东的利益关系重大的事项)

4.偶尔投票:公司股票在分成两个以上类别的条件下,当发生公司章程规定的偶尔事件时,上诉股票具有特定的投票权利

5.不按比例的投票: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分成两个以上类别股条件下,其一类别股票具有比其他类别的股票更多或更少的表决权(大型跨国合营企业)

§2.董事会:董事会作用在加强,股东大会职能在减弱

§2.1董事会的产生和结构

董事时有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代表他们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决策和领导的专门人才,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但须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为代理人

1.董事的人数:一般规定最高和最低人数,通常规定人数为奇数

2.董事的资格

英国公司法:①破产者不得为董事②对于在公司管理方面有犯罪前科的不得为董事③不超过70周岁,若超过有股东特殊会议决定④董事必须有最低数额的“资格股”

美国:①内部细则中规定居住地、国际以和法人能否担任董事②对品行和能力,服从公司最高利益,勤奋、

忠诚

§2.2公司董事的任期、分组和解任

董事分组:从公司初始董事会开始,把整个董事会成员分成若干人数相等的组。分组完成后,每年免职一组,新选任一组

§2.3董事会的权力

美国和欧洲多数国家:把决策权从其他权力中分离出来,授予董事会

英国:决策权未分离,因此对董事会权力无明确规定

董事会权力限制:①其作为代理人,不得从事公司业务范围之外的活动,否则无效②在其权限内行使,不得超过具体权限③股东大会的决议于董事会由冲突,前者为准

§2.4独立董事

目的:为监督董事会和高级职员

独立董事:与公司的交易活动没有实质性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关系的从公司外部选聘的人

特点:①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中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的外部人员②必须独立于公司管理层

③应当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

§2.5董事会的执行委员会和其他专门委员会

美国的主要规定:①要建立专门委员会,必须有公司章程或章程细节规定②在章程允许范围内,必须经董事会多数同意③规定每个委员可行使其职权④无权处理的问题

§2.6董事会会议

通过决议来具体实现董事权力

1.分类:①普通会议(例会);②特殊会议:认为必要时才召开,不定期

2.董事会议的通知:需在开会前想全体董事发出,具体时间各国不同

3.董事会议的法定人数:①只有符合法定人数,会议才合法;②出席的多数通过决议,对全体有效

董事一人一票,不得委托投票,但可齐全;出现僵局(dead lock),董事长决定(costing vote)

4.董事会会议的记录:一旦被会议主席签署,会议就召开;记录在案的,决议已通过

例外:董事也可不召集会议而通过某决议,如用电报电传

§2.7双重董事会制度

“双重”:指在股东大会下面设有监察委员会和董事会两个机构。前者的职责是监督董事会对公司行使管理权,而董事会则作为一个专门委员会来执行监督委员会的决议

监察委员会是政策制定机构,有股东选举产生,董事长领导;总经理领导董事会,且总经理是董事会的一员

§2.8西欧国家关于雇员参加公司董事会的制度

两种形式:①成立工人理事会;②直接进入董事会

德国:监督委员会1/3为雇员卢森堡、丹麦也有类似规定

荷兰: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必须设监事会,其成员有股东大会、工人理事会和管理人员协商产生

法国:工人理事会指派两名代表出席决策会议,但无表决权

欧盟:同德国

§2.9董事的责任

双重身份:①公司的代理人;②公司的受托人,承担诚信责任

1.服从公司最高利益:①不得进行欺骗(non-fraud)②不得接受贿赂(non-bribery)公司可提起连带控告,要求获得贿赂的钱或公司的损失赔偿。受贿董事应偿还贿赂金额,用资格股补偿损失,被开除

③不得越权(ultra vires)超过授权范围

例外:A仅投赞成票支持越权决议,但未赞成具体实施

B只在事后认可越权决议

C参与越权决议,但未实现

④不是自己处于公司的利益冲突之中

对公司忠诚和尽职,必须做到勤勉

2.履行谨慎义务:

①董事应以一位处于其同样地位和类似环境的普通智者处事的谨慎态度来履行其职责

②无需显示比其本身只是和经验更高的技巧和才能来履行其职责

③有些事务时有支援处理时,董事应相信职员忠诚,除非有理由怀疑。职员过错,职员承担

④§2.10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ement rule)

指董事会根据合理信息和和合乎理性的判断做出的商业决策不应让董事承担责任,即使这样的决议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是有害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3公司的高级职员§3.1公司职员的概念

高级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司库和秘书(英国和西欧还包括审计员)

高级职员也是雇员,由董事会授权,执行董事会决议

趋势:英美,由股东直接决定高级职员人选的倾向正在加强

§3.2公司高级职员的职权

属于代理法范畴

明示权限:根据公司法、张vheng、内部细则或决议明确授予的法定权限

职权默示权限:推定或固有的权限,由公司同意给予其职员行使其职务所必须的权限不可否认的权限:指公司董事会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或者通过任何其他行为向第三者明确作出一种表示,这种表示合理地被认为是公司已经同意明确授予某特定人员(职员)代

表公司从事某项业务活动的一种权限

第六节公司治理的概念和其主要法律措施

§1.公司治理结果的概念

西方国家中,公司治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它是在法律保障的条件下,处理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2.2公司治理产生的必然性

目的是:股东在失去了对公司直接控制权和经营权之后,如何使拥有经营权的管理者们能为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而尽职尽力地工作

代理成本

§3西方国家关于公司治理行为守则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成果

§4中国实施公司治理的特殊背景和任务

西方:如何使管理人员真正自觉地为广大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

中国:解决通过金融市场向社会圈钱的问题,解决如何能使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真正独立,管理人员能独立于大股东而为广大的中小股东利益服务

要解决的问题:①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严格禁止内部人控制②建立中小股东的民事诉讼制度③信息披露④建立严格的惩治制度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5值得借鉴的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的法律措施

§5.1发挥诚信原则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诚信义务原则:①管理人酌量处理原则;②管理人负责原则

诚信包括忠诚义务(duty of loyalty)和谨慎义务(duty of care)

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员和控股股东,还包括中小股东之间

§5.2通过并购将管理人员至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之中

敌意式收购:收购者的收购意图遭到被收购公司董事会抵抗,则收购者直接从股东手中购买股票,从而改变被收购公司董事会的股票

§5.3股东的派生诉讼

指当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股东、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侵害,公司拒绝或待遇行使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法律允许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为公司的利益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

§5.4股份评估补偿权

指当公司通过表决采取行动进行合并,股份置换,置换或出售公司大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和公司章程要做实质性修改等重大事宜时,持异议的少数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对其所持股份进行评估,以便得出一个公正的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公司或其他股东予以购买或予以补偿的一种股东权利

§5.5(委托)代理投票

委托投票权指股东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已经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了投票或把投票权转让给出席股东大会的其他人来行使

第七节公司的合并、解散和清算

§1公司的合并:分为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并购

§1.1新设合并consolidatio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商业交易

§1.2吸收合并

又叫兼并merger,指一个或几个公司并入另一个存续公司的商业交易

三角合并:收购公司先设一个子公司,再把被收购公司合并入其子公司

可分为

反转式三角合并:收购公司先设子公司,再把子公司并入被收购公司,通过子公司的股票换取

被收购方的股票,同时,被收购方股东获得现金或收购公司的股票

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统称法定式合并,指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自动地获得消失公司的全部资产并承担其全部债务的一类合并,涉和此类合并的所有公司股东都有权获得在合并计划中确定的对价

§1.3收购acquisition

指收购公司通过其高级管理人员发出收购要约,购买某个目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票,以便控制该公司的法律行为

分为①友善式收购:双方董事会相互接触,协商后制定一个合并计划,对目标公司有利,至少不损害其经营管理②敌对式收购:受到被收购公司董事会反对的兼并

§2公司的解散§2.1公司解散(dissolution),在公司法上指公司法人资格的消失(必须经过清算)

§2.2公司解散的原因

①公司存续期满,各国规定不同②据以设立的宗旨完成或根本无法实现其宗旨

③公司合并④公司宣告破产⑤经法院命令解散

§3解散公司的形式

§3.1自愿解散:

①创办人自愿,公司已设立为营业并未向社会发行人和股票是,创办人可自愿解散

②股东同意,股东自愿,有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并向政府不蒙申请批准

③公司提出(董事),章程规定的解散条件已具备,或营业目标已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

§3.2法院强制解散

在公司违反公司法或其他的法律规定时,由法院发布命令强制解散公司

§4公司的清算liquidation

§4.1概念:指公司在解散过程中了结公司债务,并在股东间分配公司剩余资产,最终结算公司的所有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

§4.2清算人receiver:指公司解散过程中从事清理公司债权、债务和公司财产事宜者

任命清算人的方法:①由董事会一名董事担任;②根据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大会选任;

③法院指派(特定条件下)

清算人职责:①调查资产现状,制作财产目录和资产负债表,交股东大会审查②发布公告,限定期限催报债权和债务③催告债权人报告债权的期限④终结经营活动,收回债权,变卖资产⑤清偿债务,把甚于资产分配给各类股东⑥制作清算报告书

第八节外国公司

§1外国公司的概念

一般指根据其他国家的公司法规定而设立的公司

对国籍的认定:①注册登记所在地巴塞洛纳电力有限公司判例

②控制股份持有者的国际③主要营业所所在地

§2外国公司的进入§2.1美国的规定§2.2英国的规定§23日本的规定§2.4德法意等西欧国家的规定

§3外国公司的撤离§3.1外国公司被迫撤离§3.2外国公司主动要求撤离

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一节外商投资企业法的概念

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经营、终止和解散,以和解决中外双方争议的各类法律规则的总称,其中还包括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或WTO成员签订的协议中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一系列规定

国际投资法包括外国资本的进入,对外资的管理和监督,对外资的法律保护

立法宗旨:以法律手段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对外资进行有效的鼓励和保护,同时对外资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使其既能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将其纳入各国经济发展的轨道

第二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企业形式和其法律特征

§1.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定义

由外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平等互利的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一个或几个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共同经营和共负盈亏的企业

§1.2合营企业的企业形式

特点:①有限责任公司,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是独立的企业法人②不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③股东人数较少,不设股东大会、直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1.3合营企业的法律特点(股权式)

合营企业:

1股权式:对合营各方的所有投资以货币进行估价,折合成股份,看在注册资本中比例,按比例负盈亏

②契约式:可以不以货物单位计算,也可不按比例负盈亏,权力义务由自愿协商,书面去顶

§2中外合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定

§2.1中外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

指按合营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总和

投资总额包括: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

§2.2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

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资各方在合营企业合同中任教的出资额之和

①注册资本是自由资本总额,不包括借贷

②注册资本必须是投资各方任教的出资额之和

注册资本不等于实付资本

我国对注册资本减少有较严格规定

§2.3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借款比例

§2.4合营企业内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

指中外合营各方投入的出资额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各自份额,以表示其在合营企业中拥有股本的份额

外国资本不得少于25%,但未规定上限。因为①不可能控制我国某个产业部门;②不可能有控制权

§2.5合营企业内合资各方的投资方式

§2.6合营企业内合资各方缴付出资额的法律规定

①合资各方的出资必须是自己所有的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

②凡是以实物、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出资的,不允许在他们上面设立任何担保物权

③必须严格按照出资期限缴纳各自的出资额

④未按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构成违约

⑤通过收购股权方式或收购资产方式成立的合资企业;投资者如何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和期限,同步

缴付其认缴的出资问题做了具体规定

§2.7合营企业股份的转让

指合营企业中合营一方将其全部出资额或部分出资额转让给合营企业的另一方或合营各方以外的第三人

总原则:是依法享有的权利

1一方转让须另一方同意2同等条件下,他方优先购买权3必原审批机关批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登记§3合营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

§3.1合营企业的管理原则

应由中外双方根据各自的出资比例,共同承担管理的责任,共同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

§3.2合营企业的董事会制度

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3.3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3.4合营企业内中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制度

§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契约式合营企业

§2合作各方的出资方式:现金、实物、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指股份、债券、金钱请求权、特许经营权)

1作为合作条件的可以不必作价,也不必折成具体股份2应当以自由财产或财产权利作为投资或合作条件,其上不得设抵押权和其他形式担保3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如期缴足投资和提供合作条件

4用作投资的贷款和担保自行解决

§3合作企业法人资格的可选择性

指合作企业不一定都是具有法人资格,它们可以办成法人形式的企业,也可以办成非法人形式的经济实体§4合作各方利益的分配

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

§5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形式

即可采用董事会负责制,也可采联合管理制、委托管理制(指委托合作一方或中外合作方以外的第三方进行管理)§6合作企业结业时财产的处理

第四节外资企业的法律制度

§1外资企业的概念

又称外商独资企业,指由外商拥有全部资本并独立经营的企业,是独立的法人

§2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1投资主体只有外方,全部资本都有外国投资者投入2外国投资者对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绝对控制权3外资企业是按中国法律设立的企业4外资企业的设立条件更为严格

§3对外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4我国对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1需遵守中国法律2设立需审批,领取营业执照3需接受工商检查监督4需接受财税机关监督5需向中国保险公司投保6分立、变更、终止需审批7应缴纳税款

§5外商选择外资企业的主要原因

1节省了寻求中方合作者的破费,避免了与中方合作者共同经营的磨合期2能独自管理控制外资企业,充分发挥其经营特长3有利于保守其商业和技术秘密

§6设立外资企业的方式

①直接投资;②收购现有合资企业的中方投资;③先设独自控股公司,再由其投资成立外资企业

§7外商独资投资性公司

第六节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公司法》的若干问题

§1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公司法》的原则

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公司法》,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1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应适用《公司法》§1.2外商投资企业法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该法的特别规定§2《公司法》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不同规定

§2.1注册资本的概念

①外商投资企业法:注册资本指投资者认缴的资本额(国际通行)②公司法:指投资者实缴的资本额

§2.2减少注册资本

1外商投资企业法:不得减少2公司法:原则上允许减少(更灵活)

§2.3股东出资额的转让问题

①外商投资企业法:要遵循一致同意原则,优先购买原则,政府机关批准原则

②公司法:不需要一致同意原则和政府机关批准原则更灵活,国际惯例

§2.4公司经营管理制度

1.股东会:①外商投资企业法,不设,只设董事会②公司法,设

2.董事会人数(会议的法定人数和任期):

①外商投资企业法,2/3以上出席②公司法,1/2以上出席

3.监事会:①外商投资企业法,不设②公司法,设

§2.5公司的设立问题

①外商投资企业法:批准+注册登记

②公司法:注册登记

§3《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补充和发展§3.1公司的主要权利和义务§3.2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法律概念§3.3公司董事和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3.4董事长的职权问题§3.5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三项基金的比例问题

第六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对我国三资企业法的影响

§1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概念

投资措施:指一国政府为贯彻本国的外资政策,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本国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和其需要所采取的法律和行政措施:

1仅指东道国限制性的投资措施,而不包括东道国对外资的鼓励措施2仅限于与货物买卖有关

3要求世贸组织成员限期取消其所禁止的投资措施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2《TRIMs协议》的主要内容

§2.1一个宗旨

使世界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实现自由化;便利跨国投资,保证自由竞争

§2.2两个原则

①国民待遇:东道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待遇应与本国的同类投资待遇相同

②禁止一般数量限制:采取投资措施时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限

制禁止其他成员方的进口或出口

§2.3五个“不得”

1不得有当地成分要求2不得有贸易平衡要求:即进口的数量与价值与出口的数量与价值一致

3不得有进口替代要求:国内产品代替进口4不得有进口用汇要求:限制外汇适用额度在其外销收入范围

内5不得有国内销售要求

§2.4透明度原则

公布、修改有关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

发达国家2年,发展中国家5年,最不发达国家7年

§3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已作出的重大修改

§3.1取消了《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关于“自行解决外汇收支平衡”的规定

§3.2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燃料或其他半成品等物资是优先在中国购买的规定

§3.3修改了《外资企业法》中规定对外资企业应当将年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其全部产品产值的50%以上,实现外汇收支平衡或者有余的规定

§3.4取消了现行法律中涉和合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

第六章合同法

第一节引论

§1合同法在国际商法中的重要作用

合同法构成许多商事交易的基础,其基本的制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合同法的历史演变

19世纪前不发达阶段——19世纪自由发展——20世纪社会本位

§国际范围内合同法的渊源

英美:判例为主,制定法为辅(将案例中的规则加以归纳总结),法学著作也有重要作用

大陆:制定法为主,判例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领域:《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

第二节合同的概念

§1英美

传统定义:合同是法律为之提供救济的诺言

对价制度认为:诺言有对价时,诺言与对价成为交易对象,诺言才有了被强制执行的效力

因此,恩惠性或赠与性的协议不同于合同,即不可强制执行

§2大陆法

订约各方之间利益的互换并不是合同关系发生的前提条件,只要各方就合同的条件达成一致,合同就成立了

§3现代商法的倾向

在商事交易领域,合同与“协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可使合同成立,而不管其中的诺言有无对价

第三节对价和原因

§1英美法上的对价

§1.1对价的定义

对价是使诺言对诺言人产生约束力的与诺言互为交易对象的东西,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不行为1代履行的对价:对价由诺言构成(executory consideration)

2已履行的对价:对价由行为构成(executed consideration)

§1.2对价的作用

对价使诺言发生强制执行力的效力

例外:如无对价的诺言已被兑现,诺言人不能以诺言无效要求受诺人返还利益

§1.3“充分”或“完好”的对价的构成可以使诺言产生约束力或强制执行力

1对价须发生于诺言作出的同时或之后(过去的对价不能使诺言得到强制执行)

英美不承认大陆的“无因管理”可成为债的发生原因2对价须是诺言的诱因3诺言须是对价之诱因

4对价须是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经济价值)5对价与诺言在价值上不一定相称6空洞的诺言不能构成对价

(一项诺言包括的条件使该诺言的履行完全决定于诺言人的选择)例如“需求合同”中,常缺乏“对价的互惠”而解除受诺人的义务;如果一方拥有特权,另一方没有同等权利,合同就缺乏对价6法律规定的义务不能作为对价7既存的义务不能作为对价

§1.4对传统的对价制度的变通

传统对价制度的限制:①蜡封文书;②允诺不得反言

①蜡封文书:包括在契约中的诺言是不需要对价的

文据(instrument)要具有契据(deed)的效力,须在表面上显示,其制作者有使之成为契据的意思,同时按法律要求签署,制作完成之后交付受诺人

②允诺不得反言

美《第一次重述》:如果诺言人应当合理地预期其诺言会诱使受诺人行为或不行为,该行为或不行为就其性质而言是确定的和实质性的,同时,该诺言事实上导致了此种行为或不行为,那么在强制执行该诺言才能避免不公正的情况下,该诺言是有约束力的

适用条件:A诺言人作出了许诺,该诺言是确定的和实质性的B诺言人有理由预见到其许诺会使受诺人对该诺言将会兑现产生信赖C受诺人事实上发生了这样的信赖D受诺人基于这样的信赖而实施了特定的行为或没有实施其本有权实施行为E如果不能强行诺言人兑现其诺言,将会导致不公正的结果

扩展了允许禁反言的适用范围。原只适用于恩惠性地转让财产的诺言,由财产托管人作出的诺言,对慈善机构作出的诺言,家庭成员之间的恩惠性诺言

英:禁止繁衍理论曾大量出现在财产法领域,1947年后开始适用于合同法

采较为保守的态度,允诺不得反言的原则不能产生独立的诉权,只产生抗辩权

§1.5对价制度的改革

美:承认了过去的对价在公平基础上能是诺言产生约束力

英:较为保守,未承认过去的对价能是合同产生约束力,但承认成年人同意偿还他未成年是所欠的债的诺言

§2法国法上的原因

§2.1原因的概念

1.传统理论观点:原因是法律行为人所追求的近前的、直接的目的

特点:①直接性是近因,动机是远因

②客观性决定于合同的种类

③一般性同一类合同原因相同

分类:①信用原因通过订立合同而希望从相对人获得的对待给付双务合同

②赠与原因当事人对他人施以恩惠赠与合同

③清偿原因一方对他方负有返还借用物、保管物的义务单务合同

2.传统理论的缺陷

1排斥当事人主观心理状态的研究2原因与个案的特殊情况可能有关系一方付款,一方受领,可能是赠与或清偿3只涉和标的物违法,未涉和如动机违法

3.现代理论的观点和缺陷

①原因不仅指近因,也包括远因,即当事人的动机②提出具体原因论,要对个案中的原因进行考察③原因应包括曾经实际地促使当事人成立法律行为的理由的总和

缺陷:它造成操作上的困难,因人的动机属于主观心理状态的范畴

§2.2原因的运用

1无原因的合同

a标的不存在或实际上无价值b标的价值过低

1基于错误的合同:即指当事人错误地相信其义务的原因存在,但实际上不存在的情况

2原因不法的合同

英、美、法在对价和原因制度上的共同点:

当一方对另一方作出承担义务的许诺而另一方不负对应义务时,没有强制执行力

§3德国法上的相关制度

没有类似对价制度的制度,合同的成立不以原因的存在为条件;不当得利才涉和原因

但与英美法和法国法相似之处:不轻易让无偿的诺言发生法律上的强制力

§4中国法中的相关规定倾向于无偿合同无强制执行力

第四节合同的订立

§1要约

§1.1要约的定义

是具有足够的确定性并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的意图的订立合同的建议

1.要约是订立合同的建议的一种

2.必须有足够的确定性

体现的原则:法律为执行当事人订立的合同提供保障,但不为当事人创造合同

3.必须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告成立的意思

①建议的语言是否表明“一旦被接受即产生约束力”②建议是否向特定的当事人发出

③建议包括的合同条件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1.2要约的撤销

含义:要约人在要约被受要约人接受之前向受要约人发出要约失效的通知,使其不再受要约的约束

①普通法:要约作为一种诺言在被承诺之前没有对价,因而对要约人没有约束力

今天做了一些变通:①认购债券或股票的要约撤销有限制②限期承诺不可撤销

②大陆法:要约对要约人有约束力;要约一经生效便不能再撤销今天作了一些限制

③《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采纳CISG第16条规定——同中国《合同法》

“合同订立前,要约得予撤销,只要撤销通知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送达受要约人,但是,在下列情况下,要约不得撤销(a)要约写明了承诺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约不可撤销;或(b)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要约不可撤销,且已基于对该要约信赖行事

§1.3要约的有效期间

普遍承认失效的事由:①要约中规定的承诺时间已过;②要约被受要约人拒绝;③受要约人提出反要约;

④要约人死亡或丧失能力,而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已知道这种情况为发生上述情况,则:

①英国:要约于合理的期间过后失效

何为“合理”取决于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A要约采用的通讯手段的快慢B交易性质

②美国:采英国规则,但对货物买卖合同,不超过3个月

③法国:唯有承诺期时,若要约向不特定人发出,要约人可任意撤销;若要约是向特定人发出,则视

具体案情,确定合理的承诺期限

④德国:与英、美、法类似

⑤中国:区分对话与非对话方式

§2承诺

§2.1承诺的定义

承诺是受要约人按要约限定的方式对要约人作出的接受要约中包括的合同条件的意思表示

1须由受要约人对要约人作出2须是对要约的回复(交叉要约不是)

3须是对要约的无条件接受4须采用要约限定的承诺方式,除非采用该方式不会损害要约人的利益

§2.2承诺生效的时间

1.英美法:投邮主义

理由:①要约人通过邮局而作出要约是,邮局成了接受承诺的代理人②承诺的投递时承诺脱离了受要约人的控制,再不能有该方撤回③要约人在发出要约之后仍有权通过撤销要约阻止合同订立,这一权利知道

该方受到承诺时方告终止,则对受要约人过分不利

该理论缺陷:①双方均可利用邮局服务,邮局应属提供公共服务第三人

②对于要约人撤销要约的权力可以加以限制,使双方决定合同成立机会均等

2.大陆法:收邮主义

3.国际商事领域倾向收邮主义受要约人承担承诺文件中途丢失的风险

4.我国:收邮主义

第五节合同的效力

§1概说

合同的效力指已订立完成的合同的有效性

性质上分,效力有瑕疵的合同分为无效的合同和可撤销的合同

1.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其有效性不受当事人意志的左右

通常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履行受禁止

2.可撤销合同:在当事人行使撤销权前有效,当事人有确认或否认合同效力的自主权。

仅涉和私权,只有权力被侵害的当事人有权主张撤销

§2.缔约能力

§2.1自然人

1.无缔约能力的分类

①英美:未成年人(minors),有精神缺陷的人(mental disorders),酗酒人(drunkenness)

②法国:未成年人;功能缺陷、精神失常的成年人;禁治产人(相当于酗酒人)

③德国:与法国类似

2.未成年人

①成年的年龄:18岁

②未成年签约的后果

A英美:早期,合同可由未成年人撤销,包括积极撤销和消极不履行

若已履行:英,双方均获利,合同不可撤销;未成年人履行的,可要求未履行方返还利益

美,双方均履行,未成年人仍可撤销撤销只能由未成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遗产管理人、执行人(死后)行使

B法国:合同“相对无效”,即经当事人请求后才无效。只有无行为能力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

C德国:合同“效力不确定”,须经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有完全能力后追认,追认后生效;追认前,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除非其已知对方为未成年人且得到同意

比较:英、美、法三国基本类似:未成年人可撤销合同,相对方无权这样做,而合同在被撤销前约束各方德,追认钱对各方无约束力;法定代理人可追认、否认;相对方可否认、未成年人成年后可追认

③合同被撤销的后果

A英国:与长期财产权益有关的合同已履行,可为未成年人撤销;不能要求返还利益,可不负债务B美国:双方恢复原状,未成年只还剩余财产,不对减损负责

C法国:撤消后,相对方无权要求未成年人返还给付,除非其接受利益仍存在

④平衡双方利益的手段

A承认未成年人对“必需品”有缔约能力英美法系、法、日都有类似规定;德,无

B对单纯受益的和没有损害的情况,不允许撤销合同德法由此规定;德法无权判决不可撤

C对谎报年龄的未成年人作不利处置英,负侵权责任;美,一些州采用,且可要求完全返还利益;

法,一般方式谎称,可撤销,特殊手段,不可撤销

D使未成年人依一定情势丧失撤销权英美认为成年后合理时间作出选择;德,相对方有催告权

E让脱离监护的未成年人受到约束英美无,法采此规则

⑤中国法中的有关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采德国制度

2015年综合国际商务师笔记

1)国际避税地避税 分: (一)试卷结构(试卷满分100分) 1. 经济学原理(30%):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计算; 2. 国际金融(30%):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计算; 3. 国际商法(20%):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案例分析; 4. 营销与企业管理(20%):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案例分析; (二)考题类型: 1. 单项选择(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单选一般情况下只涉及一个考点,在六种题型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种题型。能否在单选题中拿到尽可能高的分数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 2. 多项选择(在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 (在多选题中,考生只有100%地选中答案才可得分,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多选题一般情况下不只涉及一个考点,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相关考点进行归纳和比较) 3. 判断 (一般情况下,判断题只要求对“一个问题”的大是大非作出判断,而且是非标准非常清楚,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以上个三种题型为客观题,考生在考试时,可以采用“排除、比较、猜测、推理”等各种方法。总之,要保证客观题的准确率,只要是会的就一定要答对,不会的也要尽量猜对。 4. 名词解释 (对于重要的概念,大家在平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全面的记忆。如果在考试时,仅凭理解或印象作答,就有可能会因为解释不够全面而失分。 5. 计算 (对于计算题,应用公式不熟练或计算能力差是计算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考生不能只看书复习,要多动手解题,多做练习。) 6. 案例分析 (考生最头疼的就是案例分析了,这是主观性最强的题目。对于商法中的案例,(发挥)…”。对于营销中的案例,考生应注意把握要点。因为案例题是“按点给分”的,即使不能全部答对,也要尽自己可能拿到较高的分数。) ——后三种题型属于主观题,考查比较灵活,大家一定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考生只有平时就注重归纳、总结和积累,才能在考试时快捷的作出判断和处理。 单选题 1.按照贸易壁垒撤销程度划分,下列地区经济一体化形式中,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是: A. 关税同盟 B. 自由贸易区 C. 经济同盟 D.共同市场C 2.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它是由国际市场上的()确定的。 A.国际价值 B.垄断价格 C.供求关系 E. 国别价值C 3.共同市场与完全经济一体化相比,前者未实现: A.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B.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 C.货物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个人自主学习笔记(1)

个人自主学习笔记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 118班第 3 组 第一章国际商法总论 第一节国际商法的概念和渊源 法的概念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具有普遍约束力社会规范。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 Source of law: 法的渊源的概念在中外法学者著作中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法的历史渊源、本质渊源、思想、理论渊源等,但较多的是指法的效力渊源:即法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或形式渊源:即法的表现形式。 国际商法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与商事组织(business organization)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商法这一概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国际商事交易(国际货物买卖或交易活动),二是国际商事组织(个人、合伙和公司),三是法律规范(法律明文规定的标准或范围)。 国际商法的渊源 1,国际条约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Arbitration Ru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Commission, 《联合国海上运输公约(汉堡规则)》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Multi-mode Transfer of Goods,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法律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国际贸易惯例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Gener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s for commercial Documentary Credit(以上由ICC制定)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Warsaw­---OXFORD Rules 1932) 1941年的《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 第二节西方两大法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法系 是根据各国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外部特征,对法律所作的分类。西方法学家一般把世界分成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Continental Law System):亦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它是以成文的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系。被认为是世界各大法系中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法系。

商务谈判笔记整理

第一章国际商务谈判概述 第一节国际商务谈判的概念及特点 1.谈判:指人们为了各自的目的而相互协商的活动 2.基本点:谈判的目的性谈判的相互性谈判的协商性 3.谈判的动因:追求利益谋求合作寻求共识 4.商务谈判 ①直接媒介商品交易活动的,如从事批发“买卖商” ②为买卖商直接服务的商业活动,如运输,加工,整理,“辅助商” ③间接为商业活动服务的“第三商”如金融,信贷,保险,租赁服务 ④具有商业性质的“第四商”,如酒店,餐馆,商业资讯,广告服务 5.商务谈判的共性 ①以经济利益为谈判的目的 ②以经济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 ③以价格作为谈判的核心 6.商务谈判的特殊性 ①国际性跨国性②跨文化性③复杂性④政策性(政治措施)⑤困难性(谈判难度大) 第二节商务谈判的职能、原则及成败标准 一、商务谈判的职能:1.实现购销(基本职能) 2.获取信息 3.开拓发展 二、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立场服从利益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客观标准原则) 1.平等互利 2.灵活机动 3.友好协商 4.依法办事 5.原则和策略相结合 第三节国际商务谈判的种类 一、按谈判参与方的数量分为:双方谈判多方谈判 二、按谈判议题规模及各方参加谈判人员数量分:1.大型谈判(12人以上)2.中型谈判4-12人(8人以下为益)3.小型谈判 4人以下 三、按谈判所在地分:1.主场谈判,2.客场谈判,3.第三地(中立地)谈判 四、按谈判内容的性质分为经济谈判和非经济谈判 按商务交易的地位分买方谈判、卖方谈判、代理谈判 按谈判的态度与方法分 软式谈判(关系型谈判)a 硬式谈判(立场型谈判)b 原则式谈判(价值型谈判)c a.一般做法:信任对方-提出建议-做出让步-达成协议-维系关系(效益高,成本低) b.坚守阵地,很难达成协议 c.对人温和,对事强硬

国际商法 案例分析

Grade: Title :Cases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ourse title: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Adviser: Pro. Gao School : The School of Applied English Student: Zhao Xinyu ( 赵欣宇) Class: 2011 Class 2 Student Number: 110440228 Date: 2014/6/7

Title :Cases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ASE ONE Background: St.Paul Guardian Insurance Company V. Neuromed Medical Systems &Support, GmbH Shared Imaging, an American corporation, and Neuromed, a German corporation, entered into a contract of sale for a Siemens Harmony 1.0 Tesla mobile MRI. Therefore, both parties engaged various entities to transport, insure, and provide customs entry service for the MRI. Plaintiff originally named those entities as defendants, but the action has been discontinued against them by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Neuromed is the sole remaining defendant. According to the complaint, the MRI was loaded aboard the vessel Atlantic Carrier undamaged and in good working order. When it reached its destination of Calmut, City, Illinois, it had been damaged and was in need of extensive repair, which led plaintiffs to conclude that the MRI had been damaged in transit. The one page contract of sale contains nine headings, including: Product, Delivery Terms, Payment Terms, Disclaimer, and Applicable Law. Under product the contract provides, “the system will be delivered cold and fully functional.”Under Delivery Terms it provides, “CIF New York Seaport, the buyer will arrange and pay for customs clearance as well as transport to Calmut City.” Under Payment Terms it states, “by money transfer to one of our accounts, with following payment terms: U.S. $93,000---downpayment to secure the system; U.S. $744,000---prior to shipping; U.S.$93,000---upon acceptance by Siemens of the MRI system within three business days after arrival in Calmut City.”In addition, under Disclaimer it states, “system including all accessories and options remain the property of Neuromed till complete payment has been received.”Preceding this clause is a handwritten note, allegedly initialed by Raymond Stachowiak of Shared Imaging, stating, “Acceptance subject to Inspection.” Plaintiff St.Paul Guardian Insurance Company and Travelers Property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y have brought this action as subrogees of Shared Imaging, Inc, to recover $285,000 they paid to Shared Imaging for damage to a mobi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purchased by Shared Imaging from defendant Neuromed Medical Systems &Support, GmbH. The crux of Neuromed’s argument is that it had no further obligations regarding the risk of loss once it delivered the MRI to the vessel at the port of shipment due to a

国际商法期末考试考点笔记

名词解释 1、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其两种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合同:①合同是指设立做或不做某一特别事情义务的协议。②合同不是任何一种单方的行为或事件,而是由两个或多个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合同的内容可以是做某特别事情,也可以是不做某特别事情;合同在当事人之间设立了义务。 3、要约:①要约是指一方向另一方发出订立合同的肯定和明确的建议。发出要约的一方是要约人,要约被发向的另一方为受要约人。②要约是关于订立合同肯定建议;要约是关于订立合同的明确建议。 4、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声明或以其他行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除法律和要约有相反规定外,要约一经有效承诺,合同自承诺生效时即告成立,对当事人各方均有约束力。 5、提单:是指用于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由承运人接收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 6、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是指保险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国际贸易中的买方或卖方)签订合同约定,投保人支付规定的保险费,在货物遭受国际运输途中的保险事故损害时,由保险人负责给予保险受益人(被保险人)补偿的行为。 7、产品:①必须是经过加工、制作过的工业品,不包括自然物品。但如农作物、渔牧业产品收获后经过加工处理则属于本法所指的产品;②必须是用于销售的物品;③必须是可移动的物品,不包括土地、房屋等类不动产,但建筑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包括在内。 8、产品质量:是指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 9、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直接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义务的后果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0、两大法系:①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系或罗马法系;②以英国与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 11、对价:通常指为换取某一允诺而付出的具有法律价值的代价。具有法律价值的代价可以是一项回报的允诺,也可以是允诺外的行为或不行为,还可以是一种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或消灭。 12、违约:广义上的违约是指当事人的任何与合同不符的行为。狭义上,违约是指当事人无合法理由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义务的行为。一方当事人只能对另一方当事人狭义上的违约行为采取法律上的救济。 13、合同的内容:是由明示条款和未用及不能用明示条款排除的暗示条款或默示义务共同构成的。暗示条款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交易习惯、民商事惯例、法定暗示条款(强制性暗示条款、任意性暗示条款)。

国际商法笔记

概念:商事主体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所形成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特性:法的共性——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 国际性——所调整的对象具有国际因素 判断是否具有国际性的标准:营业地、国籍、货物跨越国境 广义的国际商法:公法和私法的结合(公法: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狭义的国际商法:私法(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法的渊源 即国际商法的表现形式:它由国际商事条约或公约、国际商事惯例和各国国内商事立法组成。 国际公约(具有法律性) 国际私法(具有公法性质的公约) 有关国际商法的国际条约 *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关系的条约: 1974年《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条约》、1980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调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关系的公约: 1924年《海牙规则》、1968年《维斯比规则》、1978年《汉堡规则》 *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国际条约: 1929年《华沙公约》、1955年《海牙议定书》、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 *调整国际铁路运输关系的国际条约: 1890年《国际货约》、1951年《国际货协》 国际支付:汇票本票统一法 解决汇票本票法律冲突公约——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支票统一法公约 解决支票法律冲突公约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 示范法(示范作用)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商人法 国际惯例 概念:在国际上长期存在,为大多数商人所遵循,并且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商事活动规则。 国际货物买卖: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通则2000》

支付(方式的问题:托收、信用证) 托收统一规则URC 522 信用证统一惯例UCP 600 国内法: 成文法——由司法机构直接拟定 判例——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经验总结出的案例 两大法系的民商法制度 大陆法系:以古罗马法发展而来 标志:1804年《法国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 渊源:法律、习惯、判例、学理(一般非渊源)成文法为主导特点:成文法(Written Law)OR制定法(Statute) ●结构上强调逻辑性、条文性、法典化、系统化 ●法律分为公法(Public Law)和私法(Private Law) 公法——与罗马国家状况有关的法律; 私法——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 ●主张编纂法典(Code)。 立法体例:公法、司法来划分,调整关系 民商分立——法国,德国,日本 民商合一——意大利,瑞士 英美法 起源:中世纪日耳曼习惯法,诺曼王朝国王法院的判例 渊源:判例,成文法 特点 英国——普通法与衡平法 美国——联邦法与州法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 法律渊源不同 审判机关的作用不同

国际商法 笔记

国际商法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商法的概念和渊源 §1、国际商法的概念 国际商法:指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区别: 国际商事法的主体仅限于各国的商人及各种商事组织,不包括国家、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广泛,包括国家及经济组织。 §2、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务)条约 渊源国际惯例:国际经济法主体重复类似的行为而上升为对其具有拘束力的规范国内法(实体法、程序法、冲突法) 第二节大陆法系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1、大陆法系的概念及其分布范围 大陆法系的概念:指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别称:法典法系(code family)、民法法系(civil law family) 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其特点是以欧洲大陆为中心,遍布世界各地。 §2、大陆法系的特点 ①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它在结构上强调法律的系统化、归类化、法典化和逻辑性 ②把全部法律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部分(乌尔比安) ③进行大规模的法典编纂工作,典型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司法判例不是渊源,是 对法律的注释) ④全面地直接地受到罗马法影响的结果 §3、大陆法系各国的法院组织 共性:法院的层次基本相同;各国除普通法院以外,都有一些专门法院与普通法院同时并存 第三节普通法系的概念和特征 §1、普通法系的概念 概念:指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以普通法为基础的,与民法法系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 美国法自19世纪后期起,就离开英国法律独立发展 §2、普通法系的分布范围 南非、菲律宾、斯里兰卡原是大陆法系,后受英美法影响。 §3、英国的法律制度 §3.1英国法的特点:①分为普通法与衡平法二元结构②重视程序法③成文法要通过判例才能起作用 1、救济方法普:①金钱赔偿②返还财产(前者为主);衡:①实际履行②紧令普通法与 2、诉讼程序普:陪审团,口头询问答辩;衡:不设陪审团,书面审理 衡平法的3、法院组织系统:建立统一法院体系,衡平优先;Queen’s bench(普)Chancery 区别(衡)Now,确定那个法院管辖时,以哪个适合用哪个为准 4、法律术语Suit, Interests, Decree, Compensation

《 国际商法 》教学大纲

《国际商法》教学大纲 适合商务英语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必修专业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观念,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和处理涉外经济争议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国际商法导论、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代理法、商事组织法和票据法等七章,对国际商法作了系统阐述。 四、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外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 法为辅。主讲教师讲课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教材为基础,但并不讲授教材的所有内容,只对重要内容作重点分析、解释和提示。因此要求学生听课前一定要按教学进度表预习有关章节。 2、学生是否理解大陆法、英美法以及不同国家对国际商事法 律的一般做法,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标志。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有计划阅读课外读物,课外辅导应以教材为限,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上。 3、教师讲完某些章节后,应提出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 参考资料,写成书面作业,课程结束必须写小论文一篇。让学生获得法律基础知识和树立正确法律观念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各教学班可以组织学生对重要法律规范进行多种形式的讨 论,以开拓思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考试考核 1、建立专科《国际商法》课程考试题库,实现试题标准化, 规范化。

2、定期审核学生作业、听课笔记及读书笔记,并记入平时考核分以作期终考试参考依据。 3、严格考试管理,杜绝舞弊现象和投机行为。 第二部分课时安排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个学期,共57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国际商法的概念和渊源 l、国际商法的概念 2、国际商法的历史发展 3、国际商法的渊源 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主要法律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1、罗马法及其对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影响 2、大陆法的结构、渊源及其特点 3、普通法的结构、渊源及其特点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的演变

商法学笔记1(总论)

《商法学》施天涛 商法导论 第一章商法概述 第一节商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商法的概念 (1)概念:商法是调整有关商事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2)调整对象:商事关系 概念:商事主体按商法规定,从事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所发生的财产关系 含义:1)是一种私人财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①平等性;②自愿性;③有偿性 2)是经营性财产关系(营利:以金钱、财物、劳务等获取经济上之利益) 商事经营关系之核心特征在于它的营利性 3)是独立的社会关系(与民事关系) 联系:①规范社会关系的同一性;②基本原则的相通性;③适用中的关联性;④特别法与一般法。 区别:①独立性:民法规范一般市民社会关系,而商法则对其进一步调整; (3)商法是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体系 1) 2)商法渊源: ①制定法:法典、单行法规、商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②判例法; ③司法解释; ④自治性规则; ⑤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二、商法的特征 (1)私法性与公法性 1)商法本质上属于私法,对于所调整的私人关系采自由主义(合同自由、企业自治) 2)现代商法为保障私法之规定的实现,多采取强制干涉主义,导致其公法化倾向(商事组织法表现较为明显) 3)总的来说,商事组织方面强制性规范居多;商事行为方面任意性规范居多 1商事组织与商事主体,本笔记视为同一概念。

(2)国内性与国际性 1)商法本质为国内法 2)商事法律的国际法统一运动从未间断 (3)实体性与程序性 1)商法当然为实体法,但同时具有强烈的程序性,以保障民事权利的实现 2)商法程序分为:①诉讼规范——破产程序、股东派生诉讼、证券集团诉讼(证券欺诈案件的原告往往人数众多) ②非诉讼规范——设立程序、股东会议、董事会议、分立合并、解散清算 (4)冲突性与协调性 商法的不同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与排斥,而商法通过对不同原则的协调,以保持它们的和谐 ①自由原则(自由主义是商法的基本原则) ②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情势变更原则) ③效率原则(例如证券交易:权利证券化、集中竞价、中央结算) ④安全原则(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严格责任主义、禁止欺诈主义) (5)伦理性与技术性 1)一切法律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伦理性规范与技术性规范 2)商法以技术性规范为主(票据行为及救济、保险订立及理赔、海商法之共同海损) (6)稳定性与进步性 进步性:海商→陆商;传统商业→金融商业;身份→契约;交易手段和方式的进步;个别交易→集合交易;修改频繁较高 第二节商法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交易自由的原则: (1)意义:交易自由原则→(源于)→经济自由主义→(源于)→个人主义 交易自由原则是自由经济主义在商法中的体现,表现为任意性规范(公司章程、票据任意记载事项) (2)表现形式: 1)合同自由(除违背公序良俗,否则不受国家干涉;但特殊商事主体或受限制) ①是否订立合同的自由;②选择相对人的自由;③决定内容的自由;④选择形式的自由 2)企业自治 ①设立自由(登记为主,许可为辅);②自主经营(企业的独立人格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 ③自我管理(通过公司章程自我治理) 3)市场自律(市场参与者自己组织起来对自己监管) ①政府监管;②自律型监管;③政府监管下的自律(我国、美国),或自律主导下的政府监管(英国) 二、维护交易公平的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纪律平等 ①商事主体有独立人格:(公司有自己的人格;合伙企业以合伙人的人格为人格) ②商事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地位平等 ③商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第一层含义:保护弱势群体:人格否认制度;格式合同解释制度 第二层含义:各种商事主体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 (2)当事人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从事交易活动(诚信原则:即从事商事活动应以善意的方式行为)P20 适用:①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后合同义务(包括协助、保密)。。。 ②公司法:受信义务(包括注意义务、忠实义务)。。。 ③信托法:受托人的受信义务(包括亲自处理/善良管理人/忠诚义务/分别管理信托财产义务)。。。 ④证券法:禁止欺诈、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 ⑤票据法:记载事项应真实、付款时审查义务。。。 ⑥保险法:保险合同(包括保险利益原则、如实告知义务)。。。

国际商法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国际商法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国际商法课程组 政法学院 2010年5月 国际商法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对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创新的前提。为此~我们国际商法课程组经充分讨论拟在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向学校申请精品课程~在获得精品课程立项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建设国际商法课程~使学生获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国际商法的优秀课程设立了建设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我们国际商法优秀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国际商法课程建设成以教学研究型为主要特色的一门课程~严格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建设~力争早日将国际商法打造成山东省精品课程~同时成为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品牌。 本课程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的优秀课程在校内享有较高声誉~开设十七年来~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在优秀课程建设期间~我们精心编写了国际商法双语教程并正式出版~但是我们不安于现状~意欲在校级优秀课程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具体的课程建设目标为: 首先~进一步对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研究。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观摩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增加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沟通~调动学生积

极性~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使学生乐学善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国际商法课程组将上述建设目标~拟在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通过依托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整合E-Learning2.0技术~创新性将原有平面式传统课堂教学构建为立体式教育教学模式~以国际商法课程为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注重理论培养。通过国际商法基本原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对国际商法的体系和范围有基本的了解~并准确把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制度. 再次~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国际商法的课程内容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关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能力。 第四~通过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与特色 国际法优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特色是十分突出的: ,一,拥有自编《国际商法双语教程》 自主编著的《国际商法双语教程》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3月正式出版.该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容该教材涵盖了国际商法的相关知识~对于国际商法产生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教材涵盖了国际商法领域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国际商法概述、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法。关于该教材的编写体例~在每章正文中附有导读和学习目标以及英文原文案例~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之后~对该案例进行了相应的评析~以帮助读者更完整、深入地理解各章内容~各章还附有案例讨论~帮助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备考指南

国际贸易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备考指南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行业日益重要。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运而生。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备考指南,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在备考之前,首先要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多个科目,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等。每个科目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考点,考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 此外,考试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考试时间、考试形式等。了解这些要求有助于考生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和策略。 二、制定备考计划 备考计划是备考的基础。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备考计划。备考计划要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复习安排等。 在制定备考计划时,考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科目都有足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对备考至关重要。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可以参考一些经典教材,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教程》等。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或者购买一些在线学习课程,以获得更系统和深入的学习。 四、划重点、做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考生应划重点、做笔记。划重点有助于筛选出重要的知识点, 做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和复习。 在划重点和做笔记时,考生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符 号来标记不同的内容,以便于后期的复习。 五、进行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 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是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模拟考试,考生可以 了解自己的备考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进行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时,考生要注意时间控制和答题技巧。可以模拟考 试环境,提高应试能力。 六、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是备考的关键环节。考生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将重点放在薄弱环节和易 错题上。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可以通过复习教材、参考书和 辅导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七、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备考期间,考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鼓励自己。 此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适当进行 一些放松和调节的活动,如运动、听音乐等。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备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考生付出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合理的备考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进行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相信考生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希望本文提供的备考指南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方式革新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方式革新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其后又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和8月多次发文鼓励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1]。国内各高校由此开始实行教学改革,其中双语教学就是教改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9年以来,怀化学院开设实施“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育人新体系,以突出能力素质、融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系部围绕“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经济学系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了《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门双语教学课程。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 国贸以经济学为一级学科,而《国际商法》属于法学学科,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法学基础,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

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英语水平。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竟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不能娴熟地用英语交流及讨论问题,而一般英语和法律专业英语又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学起来力不从心,如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国贸专业由于该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招收学生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求比其他专业高,而且该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都比较高。此外,国贸专业本科生所修的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是实务课程,都与《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存在许多衔接与交叉,国贸专业学生更容易从国际经贸活动背景中理解所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则,有助于更深刻与全面地把握《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2]。此外,《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具有国际性的特点,适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该课程是在高年级开设,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学生们具备了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该专业在大二已经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学生对本国的商事及经济类法律法规已经比较熟悉。因此,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是可行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及系部的支持下,怀化学院经济学系国贸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到现在已经三年了,现将该课程的教学

2023年自考法学类国际经济法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旳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是泛指国际经济关系旳多种法律规范。换句话说,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旳多种法律规范旳总称。 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发生旳国际经济关系,在每一特定历史阶段,往往形成某种相对稳定旳格局、构造或模式,一般称之为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旳建立和变迁,取决于国际社会种类组员间旳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对比。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经济法之间,有着极其亲密旳关系。 国际经济法,就其广义旳内涵而言,是各国统治阶级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协调意志或个别意志旳体现。 国际经济法是巩固现存经济秩序旳重要工具,也是增进变革旧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旳重要手段。 一、萌芽阶段旳国际经济法 (一)罗得法 某些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就是国际经济法旳最初萌芽。 长年实践积累形成旳商务习惯常为当地旳商务法庭断案时所援引合用,并且逐渐被汇辑为法典,这就是传说中旳“罗得法”。 (三)中世纪旳国际性商事法典

这些特设旳商务法庭根据求同存异旳商业习惯或共同旳行为规范所作出旳判决,往往被编纂为多种商事习惯法法典,成为后来处理同类案件旳根据。其中影响最大、颇负盛名旳是大概编纂于13世纪旳《康索拉多海商法典》。 该法典与其他海事商法法典其共同特点则在于它们都不单一国家旳国内立法,而都是用来调整国际商务关系旳国际习惯法,在不一样程序上得到了国际社会旳承认。 二、发展阶段旳国际经济法 从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此前,数百年间,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旳国际公约、国际习惯和国内立法,大量出现,日益完备。 (一)双边国际商务公约 在各国之间大量旳双边商务公约相继出现后来,由于其中许多重要条款基本相似或相似,这些条款及其所体现旳国际经济贸易通例,就逐渐形成为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旳国际法旳一般规则或具有普遍约束力旳国际行为准则。 (三)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 其中影响较大旳,如1883年签订旳《有关保护工业产权旳巴黎公约》。 第二节国际经济法涵义 一、狭义说: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旳新分支

国际商法英文笔记

Lesson 1 I.Obligation and contract A.Definition An obligation is a legal link between two persons: according to one becomes the debtor and a creditor. There are two kinds of obligations: - A binding obligation: something you need to comply with - A non-binding obligation: you may finish the contract without any consequences. All contracts (legal relationship) are based on the free will. Obligation are an undertaking to give or to not give, to do or to do not do. Contract is a legal act, which materialised the exchange of two consents. The first thing you have to do is to check by the legal regime, which is applicable: is it the Chinese or the French law. You have to wonder what the dat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act. A contract can be materialised by any means: oral, emails. Everything is a matter of evidence in a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The consent should be clear without any reserve or without any conditions. If you undertake to do something in a contract you are the debtor and the other party is a creditor.

「国际经济法(1~4章)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体系 杰克逊教授的观点: 国际经济法: ①经济交易的私法,如:有关两国的合同法、货物买卖法等。 ②有关国家政府管理经济交易的法律规范,如:关税法、国内税法等。 ③国际法或国际经济组织法。 补充的学说: 国际经济法:①贸易管理法→(狭义)国际经济法→独立学科 国家间经济管制关系 ②贸易交易法→国际商法 跨国私人商事交易关系 国际经济法: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广义)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二字,不是从“国家间”的狭义上理解的,而是从广义上理解 的,指的是“跨国”的含义,也可称为跨国经济关系。 ①横向经济关系(跨国私人当事人之间) ②管理和规制的关系(国家对法人和自然人) ③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范围: 国内法规范+ 国际法规范 ①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 ②国家政府管理对个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 ③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 区别:国际公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事实上,外交官之特 权海盗、劫机犯之拿捕,皆牵涉到个人。故个人可谓是国际 法不完全之主体(个人无法履行国际法上之义务之完全能力; 个人在国际法上只享有某些权利,且须其所属国事先同意)】国际私法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在一条件下,国家及国际组织也可以成为 国际私法关系的特殊主体)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 体系: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狭义,一般的) +国际发展法 + 国际环保法(广义) 第三节、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㈠国际经济条约 ㈡国际惯例(不成文的原则、规则,有法律约束力) ①国际习惯(国家间经济关系)②国际经贸惯例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串讲笔记

《国际经济法概论》串讲讲义 第一章绪论 识记: 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涵义; 2.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简略过程; 3.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概况及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法理原则; 4.国际经济法与相邻诸法律部门之间的交错关系。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07 【名词解释】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单选】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内法。07 一、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单选】13世纪至16世纪间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康索拉多海商法典》。 二、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双边国际商务条约。 【单选】双边性的国际商务条约可分为两类,即平等的和不平等的。 2.近现代国际习惯或惯例 3.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 【单选】《关于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专门对商标申请国际注册的内容、效力、转让等事项作出比较详细的统一规定。 4.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多选】国际砂糖协定、国际锡协定、国际小麦协定、国际 橡胶协定,都属于多变性国际专项商品协定。 5.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 【多选】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有:《约克—安特卫普规则》,《华沙—牛津规则》,《商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6.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 【多选】法国在1673年和1681年先后颁行了《商事条例》和《海商条例》。 三、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 【多选】1944年7月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45个与会国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单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 2.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 (1)《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单选】1960年底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庄严宣布“必须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 (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单选】南北分歧的核心内容则在于世界财富如何实行国际再分配。 【单选】联合国大会于1974年4月召开了第6届特别会议,围绕着“原料和发展”这一主题。 3.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 【单选】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条约以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基本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如经济互助委员会。 【多选】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条约以发展中国家为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安第斯条约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 4.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与国际经济法面临的新挑战 【单选】乌拉圭回合的艰难谈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财富的国际再分配,特别是南北两大类国家经济上的利害得失,很难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与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