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语言及文化

俄罗斯语言及文化

俄罗斯语言及文化
俄罗斯语言及文化

浅谈俄罗斯习俗及文化

摘要俄罗斯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它是在自然的、历史和社会经济的条件影响下,以及在同周边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文化以及其他的文化历史构成了这个民族族的物质文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俄罗斯名族多少代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文化,风俗习惯

俄罗斯地大物博,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文化交融、跨文化交际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俄罗斯别具风情的文化习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习俗禁忌

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俄罗斯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13号和星期五被认为是不祥之数,因为在这一天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被视为凶险和死亡的象征,所以人们尽量避免说这个数字。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说九重天,而说七重天。在俄罗斯,镜子碎了,意味着灾祸要来。盐撒了,会发生争执、吵架。家人出远门后忌讳马上扫地,否则他们就回不来了。姑娘坐在桌角,会嫁不出去。掉了刀,要来男客;掉了叉子或勺,会来女客;猫洗脸,将要去作客。打碎镜子,意味着个人生活中将出现不幸,而打碎杯子和碗,特别是盘子和碟子,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他隆重场合,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

二、服饰礼仪

俄罗斯大都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

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目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前去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之后务请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一种礼貌。

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

姑娘不戴头巾,仅用头巾盖住头的一部分,但已婚女子必须戴头巾,以便把头发全部包起来。

三、餐饮礼仪

俄罗斯人吃饭时不用碗而用盘子,盛汤用深盘。吃饭时,左手持叉、右手持勺或刀子。如果只用叉子,可用右手。吃饭时不许刀又乱响,也不许嚼出声来。汤剩不多时,左手向外抬起盘子,右手用勺子向外盛汤而不是向里。喝茶时,茶勺用完后应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喝茶。俄罗斯人一般对早餐和午餐比较重视,晚餐则较为简单。其饮食特点为:爱吃带酸味的食品,面包、牛奶甚至莱汤都要吃酸的。喜食冷菜,在进午餐时,必须有冷盘,凉菜的种类很多.如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等。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四、社交礼仪

(一)基本礼数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

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二)交际称谓

称呼对方一定要用他的正式头衔,除非他特意要求改用另一个称谓。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排列为名字、父名、姓,但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成第一个字母。一般口头称姓或名。尊敬时称名字与父名,对长者有的只称父名。对家人有爱称,如伊万,称万尼亚或瓦纽沙;谢尔盖,称谢宴沙等。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三)拜访与邀请

到别人家做客,进屋要破门,得到允许才能人内。进屋先要脱去外套和帽子,然后向女主人鞠躬问好,并向男主人和其他人问好。主人见来访者进来时,会站起来迎上前去握手,请对方坐下后,再商谈工作。主客一起进客厅时,主人应走在前面,给客人开门;出门时应走在客人后面,以便随手关门。应邀,接到参加家宴的邀请后,可以送鲜花和酒、艺术品、书等礼物。不要到得过早,以免影响主人的准备工作,也不要到得过迟,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候是失礼的。

(四)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妇女不能在男子面前摄裙而坐,露出大腿,也不能用裙子当扇子扇风,否则易造成引诱男人的误会。谈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以示尊敬。不应当着其他人与某人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话。,在公众场合不能抠鼻孔、伸懒腰、抓痒、随地吐痰、大声咳‘嗽。若咳嗽时,必须用手帕捂住嘴,小声咳。与人交谈时不能用手指他人。在公共场所大声暄哗是不文明的,说话时指手划脚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要上厕所时不能直说,而要说“对不起,请等一等”或“对不起,我去打个电话,请等一等”。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是、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 有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o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俄语语言与文化

植物在俄汉文化的差异 在汉俄文化中,表示树木的名词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树木在我们日常生活所指代的意义,以及所代表的感情色彩都是不同的,只有在了解了这些背景,才会了解到俄罗斯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这些差异的存在是与他们各自的认知,民间传说,本身的特点,以及宗教信仰有关,了解这些,也就了解了树木的起源,发展,以及感情色彩。 树木在俄罗斯的化身。 1.白杨Осина 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古时人们认为白杨具有某种魔力,妖法,能够祛病压邪。比如俄语成语:вбить осиновыйкол в могилу(把白杨木橛子打进坟墓),意为:使(某种凶恶)不再兴妖作怪。而随着历史发展,俄罗斯加入东正教后,俄罗斯人就视白杨树为极其可恶的树。他们认为,曾经有大在白杨树上吊死,自此以后白杨树枝一直发抖。因此就有了:Осина и без ветра шумит.(不刮风,白杨也哗哗响。)从此白杨就有了象征“胆小,怯懦”的意义。在俄语中,常用“颤抖的白杨树叶”来形容人们害怕的心情。俄罗斯人认为白杨树是苦树,就有了“горькая осина”的说法。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都必须避开白杨树,可见他在俄罗斯人的眼里是多么的臭名昭著。 而白杨在汉文化的意义就与俄罗斯不同了。在中国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他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有一点点的水,他就可以生根发、芽,为黄土地撑起一片绿色。它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不折不挠。不怕风吹雨打,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扎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橄榄枝масличная ветвь 橄榄枝象征和平、和解、这个是与宗教方面有关的。据圣经记载,远古时候,大地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得以保存生命的诺亚想探明大洪水是否退去,从方舟上放出一只乌鸦和一只鸽子,因为遍地是水,两只鸟找不到落脚之处,先后飞回来了。七天后,诺亚再次把鸽子从方舟上放出去,晚上,各自衔着橄榄枝飞了回来。诺亚得知洪水已退。后来的人们就把橄榄枝当做和平、平安、和解的象征意义。而在汉文化中没有对橄榄枝的理解,由于不属于本土植物,但借希腊神话的理解,也是代表和平,平安。 3.白桦树берёза 俄罗斯的白桦树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俄罗斯的不少习俗都和白桦树有关。1)白桦树是美丽的树,他那光滑的树皮,素白的树干,亭亭玉立的姿态使人浮想联翩。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白桦树是少女的象征,体现女性的温柔、纯情和美丽。俄罗斯常用молодая(年轻的)、гиокая(灵活的)、стройная(苗条的)、белая(洁白的)、свежая(鲜亮的)、кудрявая(卷发的、蓬松的)、тонкая(纤细的)等美好词语来赞美它。白桦不仅仅是少女,而且是女性的象征。在歌曲《俄罗斯的小白桦》(русская бер?зка)吧白桦树比作母亲妻子姐妹和女儿,抒发了俄罗斯人丰富的情感:欢乐、悲伤和爱情。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尔雅 语言与文化答案

本套题正确率15/168=91%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一)已完成 1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能人走出非洲 B、南猿人走出非洲 C、元谋人走出非洲 D、直立人走出非洲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一项是人类进化的形态之一?() A、山顶洞人 B、智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我的答案:B 3 符号活动出现于()。 A、南猿时期

B、直立人时期 C、晚期智人 D、早期智人 我的答案:C 4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是指人类发源于非洲,然后移动到世界各地。()我的答案:√ 5 某一人群的mtDNA变异越大,它的群体演化历史越短。() 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二)已完成 1 非洲智人最早移动到哪一大洲?()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澳洲 我的答案:C 2

非洲智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出非洲?() A、20万年前 B、13万年前 C、15万年前 D、10万年前 我的答案:A 3 下列哪一项事物的出现不能标志着智人具有了一定的符号编码能力?() A、图画 B、雕刻 C、文字 D、瓷器 我的答案:D 4 智人走出非洲有几条路线?() A、1 B、2 C、3 D、4

我的答案:B 5 直立人是语言人,智人不是语言人。() 我的答案:× 6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为人类的基因和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三)已完成 1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关系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2 方言的形成有几种方式?() A、3 B、2

C、4 D、5 我的答案:B 3 ()对我国南方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A、语言接触 B、语言融合 C、语言分化 D、母语转换 我的答案:A是错的 4 语言演化最重要的观察角度之一是语言接触。() 我的答案:√ 5 没有语言能力很难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智慧与语言之间有绝对的关系。()我的答案:× 语言文化共相论(一)已完成 1 语言转向是由谁提出来的?()

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简析

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简析 张豫鄂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430079) 摘要: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需要有一个新的视角。“语言文化特质”概念及解析方式就是这样一个视角。它包括рус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личность 和язык四个核心词,通过文化特质的聚合体和线性组合物来分析俄语的语言文化单位,展现俄语语言文化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其分析方式可归结为函数式Y=F(X),而“形+名”(A N)型结构是其解析个案。它使语言成为了解“社会现实”、认知语言与文化互动的过程及其本质、理解语言文化特质的象征性指南。 关键词:俄语;语言文化特质;语言文化单位;分析 一、“语言文化特质”释义: 所谓特质(личность,或译个性、人格)是个人或民族行为、准则和制度等诸成分的综合体,受制于社会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开发和改造世界,含有交际间性、认知间性、规范间性、“设塑”间性(разрядка);其与特质直接相关的功能有:人类化(гоминизация),社会化,“文化间化”和个性化。它是语言民族文化价值的主核。 “语言的文化特质”(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是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辩证发展的核心词。特质和文化的联系极为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质由文化来支撑,文化由特质来实现,特质愈多样,文化愈繁荣。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作用中,语言文化特质作为其枢纽,既用语言(文本)表述,又是语言物质。 在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中,宗教性十分明显,基督教像一股溪流注入其间。俄语语言文化特质的完整性表现在它的精神性(духовность),而它的多样性、可分性、可测性和稳定性则表现为实体性或物质性,其外在表现是它与社会文化个体和物质文化的关联,存在于待人接物和语言场景之中。每一个元素都展示着整个特质。 俄语语言文化的典型特征(доминанты)表明,可以利用“俄罗斯语言民族特质”(русская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личностьязыка)的概念来论析语言呈现出的俄罗斯语言的文化特质。 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人“沉溺”于文本,尤其是民族性文本,文本充当人的独特的语言文化标签,即所谓“潜在文本”(прецедентые тексты),包括:(1)认知和情感义素,(2)超个体性,(3)在语言个性中常常被新化的话语。 俄罗斯语言民族特质可归结为русскость, 包含рус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личность和язык等四层意义,它是若干相距甚远的个性元素的融合体(единство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ей),无法用共同符号标识,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有机体,构成一个椭圆型的两级:A B。比如:русский本是形容词,却可充当名词,既指俄罗斯人,又指俄罗斯语言。俄语的文化特质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及其概括性的语言化身(обобщ?нное языковое воплощение)。 二、语言文化特质的呈现: 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由“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即反映民族人格和精神的基本语汇——吴国华,杨喜昌,2000年:14)组构而成,表现在物质文化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它可由一个词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构成的语义场及搭配范围来分析。 (一)物质文化领域。它是语言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在三个方面引人注意:1.它是需要作相应注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尤其是对学习俄语、俄罗斯文化和文明的外国人。 2.它是处于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和现象。 3.它是某些价值观内涵的载体。

俄罗斯最经典广告语大全

Лучшие слоганы России 俄语学习- 俄罗斯最经典广告语大全 (encode_one汇编转载请注明) 如果不懂俄语就不知道俄语广告的妙处,正如要知道中国的相声好笑就得学中文一样。 有网友要求翻译,其实不好翻译,最好自己理解。可以翻译的部分我会慢慢加上去。 Лучшие слоганы России 俄罗斯最佳广告语21条 ■Мир, дружба, жвачка! (Ротфронт, 1957) 和平、友谊、口香糖!(苏联国产RF口香糖广告,1957年) ■Лучше сосок не было и нет, готов сосать до старых лет ( копирайтер - Маяковский ) 我们的奶嘴举世无双,我准备吸到地老天荒。(国营橡胶工业托拉斯广告,词条出自著名诗人马雅科夫斯基。) ■Найдется все (Яндекс, автор - команда Яндекса) 什么都可以找到(俄罗斯Yandex搜索引擎) ■Всемирная история. Банк Империал 整个世界的历史(帝国银行) ■Требуйте долива пива после отстоя пены (Ресторан "Главпивпром") 泡沫散去后请要求把啤酒补满(啤酒工业公司餐厅) ■Иногда лучше жевать, чем говорить (Stimorol) 咀嚼有时候胜于雄辩(司迪麦口香糖) ■Заплати налоги и спи спокойно (Налоговая полиция) 交完税后睡的香(税务警察宣传口号) ■M&M's. Тает во рту, а не в руках M&M's 不溶于手,只溶于口。 ■Есть идея - есть IKEA 宜家傢俬,有自己的主见。(IKEA发音近似于идея) ■Ваша киска купила бы Whiskas 你的小猫咪会选择伟嘉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简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 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会谈、宴请、交际、接待”等几个方面略谈中两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交流。 一、称谓礼数。称呼恰当,是尊重对方。与外宾初次见面,最安全的称呼是男子称先生(Mr·),女子称夫人(Mm·),女士称(Ms·),小姐称(Miss)。这些称呼均可冠于姓名、职称、衔称等前面。如“怀特夫人(MrS White)”、“秘书小姐(Miss Secretary)”;而我们中国入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不肯直呼客人的姓名或父母的姓名。两方入则不同,除非在正规场合.在?般场合中.他们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例如:Lindalane Chapman.如果你称呼她Miss Chapman(Chapman 女士)或者Miss Linch (Linch小姐),她会感觉你与她不熟。 二、交往语言。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生意人,你不能说:“你一路上辛苦了”.而J立该说:“Did you have a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差,人家才这样说。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一笑。点点头。如果翻译成英语,就是“Wel—come!W elcome[”或“你来了?(You have come!)”这种英语在外国不常用。他们经常用的是”Come rightin”“Come on in”或”Come in,please.”客人只需说“Thank you!”就可以了。环球博思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5c2498523.html, 三、初交礼节。自我介绍时避免说太多的“我”在英语中最自私的字眼是“I”。自我介绍应自报家门再委婉问对方名字,如:“I'm Ron lohn—son.M ay 1 have your n~Tle.please?” 四、习俗不同。美国人做事讲效率,他们希望别人做事效率像他们一样高他们有约会守时的习惯.如果你约会迟到5分钟,必须表示道歉:“Sorry,f l11 lace.”或“I apologize.”迟到1O分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迟到10分钟是很不礼貌的。在一次宴会上.外围明友说:“Please finish yourdrink.”中国朋友说:“Sorry.I can t drink any more.”外围朋友说:“Then why did you order SO much?中国朋友说:“I.?.”中国入吃东西喜欢盘子里剩下?些.而西方人吃东西,盘子里是不留东西的。 五、文化差异。“亚洲四小龙”有入把它翻译成“The four dragon of Asia.”假如在20年前,西方入看到“dragon”这个词会感到很害怕。这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_。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东西.甚至带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入对中国的“龙”文化逐渐了解。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能理解接受“dragon”。在英语中,“亚洲阳小龙”的说法是“Thefour tiger of Asia.”西方人在中国生病时.中国人往往会关心地说:“多喝水”,或“多穿些衣服”,这些关心不符合西方入的习惯.在英语里。你想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可说:“I do hope you 11 be feeling bettersoon.Look after youmelfi Try and get some rest.”中国熟人见面.习惯这样问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ve vour breakfast/lunch/sup per?” 这是多管闲事了.他们会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听到

尔雅-语言与文化答案

尔雅-语言与文化答案

本套题正确率15/168=91%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一)已完成 1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能人走出非洲 ?B、南猿人走出非洲 ?C、元谋人走出非洲 ?D、直立人走出非洲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一项是人类进化的形态之一?() ?A、山顶洞人 ?B、智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我的答案:B 3 符号活动出现于()。 ?A、南猿时期 ?B、直立人时期 ?C、晚期智人 ?D、早期智人 我的答案:C 4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是指人类发源于非洲,然后移动到世界各地。() 我的答案:√

5 某一人群的mtDNA变异越大,它的群体演化历史越短。() 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二)已完成 1 非洲智人最早移动到哪一大洲?()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澳洲 我的答案:C 2 非洲智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出非洲?() ?A、20万年前 ?B、13万年前 ?C、15万年前 ?D、10万年前 我的答案:A 3 下列哪一项事物的出现不能标志着智人具有了一定的符号编码能力?() ?A、图画

?B、雕刻 ?C、文字 ?D、瓷器 我的答案:D 4 智人走出非洲有几条路线?() ?A、1 ?B、2 ?C、3 ?D、4 我的答案:B 5 直立人是语言人,智人不是语言人。() 我的答案:× 6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为人类的基因和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三)已完成

1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关系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2 方言的形成有几种方式?() ?A、3 ?B、2 ?C、4 ?D、5 我的答案:B 3 ()对我国南方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A、语言接触 ?B、语言融合

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初探

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初探 沈荃柳,武柏珍 (大庆石油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大庆163318) [关键词]俄语;汉语;动植物词;文化内涵;翻译 [摘要]词汇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色彩,本文浅析俄汉语中动物词和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探讨在翻译中对动植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2638(2004) 06 - 0117 - 02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SHEN Quan - liu ,WU Bai - zhen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163318 ,China) Key words :Russian ; Chinese ;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 cultural connotation ;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vocabulary can reflect the colorfully national cultur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and discusses how to understand and how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vocabular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Russian - Chinese and Chinese - Russian translation.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 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 壤,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文化内涵与翻译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文化特点及其在社 会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的民族心理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 中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 化色彩。中俄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同 时也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是这样。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1. 俄汉语言中共有的动植物,文化内涵基本一致 这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可作等值互译,如: 俄语中的 орёл象征着值得骄傲的,勇敢的人;汉语中的“鹰”用于转义, 也具有相似的表评价意义。俄语中的голубь和汉语中的“鸽 子”都是和平或爱好和平的象征。俄语中的роза和汉语中的 “玫瑰”都代表爱情。在俄汉两种语言中,这些词引起了相同 或相似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生动的联想,有力地证 明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除了差异之外,也存在着相同 的方面,即不同民族在某些方面反映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和 感情。 2. 俄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动植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 化内涵意义 这类词在言语交际,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引起一些 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

俄罗斯年轻人的口语俚语集锦

1.ясный-красный 显而易见,明显的事ты завтра идешь на рыбалку?明天去钓鱼么?---ясный-красный必须的 2.фиолетово 不在意,不在乎,无所谓мне фиолетово 我无所谓 3.амбал 身材高且巨大的人наш сосед просто амбал我邻居就是一巨人. 4.отмочить做有可笑的事情,不是正常人干的事П?тр такую шутку отмочил彼得讲了个冷笑话. 5.оторваться爽,high,享受等мы так оторвались на дискотеке.我们去迪厅玩的真爽. 6.Ангелское терпение天使般的耐心就是说很有耐心у тебя ангелское терпение.你好有耐心。 7.Дело в шляпе 肯定的事儿,板儿上钉钉的事---ты сделалпродажу?生意做成了么?----вс? дело в шляпе.必须的啊。 8.Держать кого в ежовых рукавицах.对待XX严厉Мои родители держат меня в ежовых рукавицах.我爸妈管我很严。 9.На всю катушку 卖力,使劲У них дома музыка на всю катушку.他们家音乐特别大声. 10.Вогнать кого в краску.让人不好意思,让人脸红,羞愧那种 10.кайф 乐,满足,屁颠屁颠小满足的感觉 лавить кайф=喜欢什么事情,可开心了,享受。 я лавля кайф от музыки 我可喜欢音乐了。 11.классный近义词是прикольный,可以理解为:经典,极品,硬货。 12.догонять 明白X人X事 Ты меня догоняешь?你明白我什么意思了么? 13.падать 坐一下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暑假专题——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年级五年级学科英语版本人教PEP版 内容标题暑假专题——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编稿老师魏秀然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知识窗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常常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使听者捧腹大笑。 例如在外国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人仰马翻。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一个外国人问为什么,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像芝麻酱煮饺子。”另一个中国青年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芝麻酱和煮饺子。根本感觉不到丝毫幽默。中国人见面互相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而外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这种招呼以为是邀请别人来吃饭。一位刚到中国的外国学者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有钱。”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但Good noon,Good night都是告别时说的话。在美国,常会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这样出色,得到奖励等。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等。然而在中国就会认为这样俗气。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有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言都不是汉语。上课时,男老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回答:“不,我不是东西。” 中国人也许会猜得出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店里的公牛)但想象不出说英语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公牛喷着鼻息,怒气冲冲地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然而,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的人。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象征长寿,另一方面则是骂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

俄罗斯文化之我

俄罗斯文化之我 关键词:俄罗斯文多余人宗教东正教俄罗斯建筑摘要: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东正教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在俄罗斯文化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伟大的发展历程的俄罗斯。这个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国家,自然而然地融合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知识的丰富理解。在俄罗斯文化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关于俄罗斯发展的学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文学的发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世纪,俄罗斯出现了很多的带有批判和讽刺意味的作品,与此同时,文章中的主角人物大多数都是小人物,但是又极具时代特点,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这些人在俄罗斯的文学历史上被称为“多余人”。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

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杂的生命形态。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多余人”的特征就是他们具有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多余人”具有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

当代俄罗斯的语言政策

当代俄罗斯的语言政策 〔俄〕IV!,8 ,季亚奇科夫钟华译 俄罗斯联邦现阶段语言政策的形成和实现是以两个文件为基础的:1991年10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一致通过的《关于俄罗斯联邦各民埃的语言法》了以下简称法》一译者、以及1992年6月3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民^院赞同的"关千保存和发展俄罗斯联邦各民族语言的国家纲要的构想"(以下简^ -构想"---^). 《语言法》确认:"俄罗斯联邦各民族的语言是俄罗斯国家的民族财产。它们是历史文化遗产并受国家保护。"(^言〕而在"^想',中则谈到了关于"寻求建设性解决办法"的必要性,这些解决办法"并4!:旨在克服语言政策中的某些缺点和扭曲,而实质上是为了转换政策范式,为俄罗"各民族所有语言的自由发展创造真正有利的条件。"(序言部分)语言政策范式的改变也包括有实现关于改变地方双语居民以及未掌握地方语言的俄语居民之语言取向的实际步骤的规定。注意到苏联最近几十年内所实行的导致地方语言的社会功能降低的语言政策,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异常复杂的。它需要来自教育机构方面的大量时间和巨大努力(需要大众信息手段;需要能够改变对于地方语言的态度、阐明两方双语的社会必要性以及形成有利于该地区全体常住居民,不论民族来源,都能更加广泛地运用双语的良好社会舆论方面的权能机构。 这正是俄罗斯联邦语言政策形成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不能不考虑到辽阔的俄罗斯国家各地区所特有的民族语言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其自我保存和自我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地方民族的居民和俄语居民之间、某一民族在各地区居住的密集度或分散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应忘记,在某些民族人口学参数(密集度或分散度、定居的或游牧的生活方式、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相互渗透等等)自然形成的同时,也有过对这些参数的人为改变(导致地方居民稀少的大量迁徙,对某些语言的不良态度的形成,等等人在这些情况下,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当是不同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政策和构想只能在总体上保持联邦各个地区所共同的一些原则,而这样的原则在我们这里无疑是存在的。 30年代末开始在苏联实行的民族语言政策的后果之一是,不论是直接讲民族语言的居民,还是与之相邻的其他民族和讲其他语言的居民,对民族语言的兴趣都急剧下降,把本民族的语言当作母语的非俄罗斯居民的比重总是稳定地降低。换句话说,就是发生了强烈的语言同化。仅在1979和1989年两次调查统计之间的10年内,把本民族语言当作母语的人的数量为:卡累利阿人一从61.85^降到了51.5^;科米人一从80.05^降到了74.4^,马里人一从93.7^降到了88,4^;乌德穆尔特人一一从82.3^降到了75,7^,莫尔多瓦人一一从94,3^降到了88,5^ ,科米一彼尔姆人一从87,0^降到了82,9^ ;汉蒂人一从64,8^ ^ 34 ^ 降到了 55.1^;曼西人一一从51.9^降到了 36.6^。①并且上述过程不是由自然因素而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一些俄罗斯语言学家认为,下述语言诸如尤戈语(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的图鲁罕区〕、克雷克语(楚克奇)、阿列乌特语(白令岛和梅德内岛〕、奥罗克语〈萨哈林岛)、涅吉达尔语(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爱斯基摩语(楚克奇)、伊捷尔缅语(堪察加)、乌德盖语(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尤卡吉尔语(雅库特)、阿留申语(堪察加),筝等,都属于正在消失的语言。语言一理论家们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任务:在这些语言完全消5&之前把它们的材料书面记录下来。②俄罗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