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_谢旭轩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_谢旭轩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_谢旭轩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_谢旭轩

浅谈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浅谈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摘要】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忽视了对林业的重视,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使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受到打破。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温度普遍升高,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也开始重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着力于林业建设,国家也颁布了具体的措施,将部分耕地退出耕种,发展林业,采取诸多措施来大力发展林业,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分别对退耕还林中的规划、设计、补助及工作人员的经费及工作负荷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规划;补助;工作经费;负荷 1.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设计工作需要完善 1.1年度计划下达时间较晚,影响了基层退耕工作的安排 按照相关规定,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计划在上报后审批完成后则都要到年底的时候才到下达到各县市。这样各基层林业部分在进行退耕还林工作计划编制和设计过程中由于抢时间,所以就会很仓促,同时这些计划编制完成后要落实到具体农户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对大小不一的地块进行重新测量和核实,还要进行调苗等工作,同时进行退耕还林工作的落实时还在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再加之一系列准备工作,所以工作量过于集中,使各基层林业部分应付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即使在春季能进行造林工作,也很难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同时在我国北方,一些冬小麦大多于十月份就已播种于地里,退耕还林还不允许进行林粮间作的形式进行,所以让农户毁掉青苗进行还林则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在农户收成后进行造林,则已进入秋季,成活率则较低。因此基层林业部门即要保证具体政策的落实,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处于这种二难境地,所以很难开展工作。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在退耕还林的具体规划和设计下达的时间上要具有一个提前量,给基层林业部门充足的准备和实施政策的时间。 1.2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规划原则,慎重发展经济林 目前在退耕还林的规划中,即要以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关系。所以在一定规定中对于一些兼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用树种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认定为生态林,对于生态林国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考虑都愿意种植经济林,所以在现在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所栽种的林地都以兼用林为主,即此种林即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可被认定为生态林。在这种兼种林中,其具有生态意义的林木较少,树种具有非常大的雷同性,影响到了生态建设的发展进程。这主要是由于农户为了使栽种的林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林地管理过程中会进行松土、施肥、除草等作业,从而使林下的植被受到破坏,退耕还林没有抑制水土流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退耕还林,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

农户生计问卷

农户生计资本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湖南农业大学农户生计资本问卷调查。本调查表只作为毕业论文之用,不会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致以敬意! 基本情况 调查地区:_________省(自治区)_________市(县)_________乡(镇)_________村 (到县即可) 1、受访者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40岁之间 C、40—60岁之间 D、60岁以上 一、自然资本 3、您家耕地总面积? _________亩 4、您家林地总面积? _________亩 二、物质资本 5、您家的房屋结构() A、土木结构 B、砖瓦/砖木 C、砖混 D、其他 6、您家房间数量? ________间 7、您家是否有以下大型生产工具()(多选) A、没有 B、机动三轮车 C、拖拉机 D、抽水泵 E、水稻联合收割机 F、其他 8、您家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多选) A、电动自行车 B、电视机 C、电冰箱 D、洗衣机

三、金融资本 9、您家一年家庭总收入______元 9、您家是否有获得信贷或被资助的机会() A、有 B、否 10、如果有,获得贷款的金额和资助的金额 _________元 11、您家是否借过高利贷() A、是 B、否 12、您家是否从其他亲友处借钱() A、有 B、否 13、家畜存量:牛_______头,猪_______头,羊_______头 四、人力资本 13、户主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 D、大专或中专 E、本科及以上 14、户主是否接受过农业或非农培训() A、是 B、否 15、家庭人口数量_______人,劳动力数量(18岁-65岁)_____人。(其中务农_____人,打工_____人) 五、社会资本 16、拥有特殊经历(乡村干部、部队退伍、国企职工)的家庭成员数量 _____人。 17、每年在亲戚圈中婚丧嫁娶的费用 __________元 18、对周围人的信任() A、全部信任 B、大多数可信任 C、一半可信任 D、少数可信任 E、几乎不可信任 感谢你的配合和参与,谢谢!

退耕还林汇报材料

云田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汇报材料 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田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顺利完成了退耕还林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云田镇辖区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52个社,5110户,23620人,耕地面积85993亩,(川台地14546亩,占17%,山地71447亩,占83%),户均16.8亩,人均3.7亩。2010年种植全膜玉米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2%,其中沿川6个村共2823户、1.32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种植1.4亩,共计1.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浅山区7个村共计2270户、1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人均种植1亩,共计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种植洋芋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种植中药材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10元。 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亩,其中经济林亩,占 %;生态林亩,占 %。 2003年,退耕还林亩,退耕还林涉及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其中、

亩;、、亩。全镇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中经济林占 %,生态林占 %。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镇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反复、认真学习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 2、强化宣传力度。 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镇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检查成活情况,同时,镇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目前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同时,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

生计资本的各种概念

为了描述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特引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即将农户所从事的每种生计活动赋值为1,如某户从事养殖、种植两种生计活动,则其多样化指数值为2[7]。D =1n∑ni = 1di式中,di为第i 个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n 为该区的农户个数,D 为该区的生计多样化指数。 人力资本(人口总数) 家庭整体劳动能力:10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从事劳动);10-14岁(可以做简单的家务,农活);15-17岁(成人的助手);18-60岁(能够从事全部劳动);60岁以上(从事部分承认劳动);残疾人;长期患病者 单个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 自然资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 物质资本:家庭住房面积(几间);类型:混凝土房,砖瓦/木房,土木房,草房 牲畜:牛,猪,羊,马;家庭固定资产:电视机,摩托车,拖拉机,洗衣机,冰箱,脱粒机,水泵,收割机等 金融资本:年现金收入与储蓄,能否从银行、信用社获取贷款,能否从亲戚/朋友处获得借款,是否从政府或得救助金 社会资本:是否为村委成员(总是提意见,通常提意见,有时提意见,极少提意见,从不提意见),过去12个月参加社区组织个数(农业合作社,农机等专业合作社); 资金支持的可获得性:能同时获得资金赠送和无息贷款,只能或得资金赠送或无息贷款,无法获得资金赠送和无息贷款;食物支持;劳动力支持 对周围人的信任程度:几乎全部,大多数,一半,不多几个,几乎没有 人均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了脆弱性,增强了食物的安全,自然基础得到了更可持续的利用 生态足迹的测算,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贫困县各种农作物,林产品,家禽,水产品的产量;农民能源消耗量(煤炭,油,电力,能源消耗材) 纯农型农户打算调整目前生计策略的意愿相对较高。农户给出不调整的原因有生活主要是靠种地,不能随便调整、种点地有基本的粮食吃,去市场上买很贵、年龄大了,前几年少种麦子了,但只要还能劳动,就不能让地荒了、家里地太少,再调整也不会带来更好的收入。调整的去向多数是将土地租出去,且希望租金以实物(小麦、玉米)成交。由于蔬菜价格较好,部分非农为主型农户希望多种菜来增加收入。非农型农户本已经脱离土地,更不会去管今后的耕地利用问题,只知道自家的地出租给哪家了,按时收地租而已。

可持续生计报告

可持续生计 摘要: 关键词:生计,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生计框架 “可持续生计”是一种以人为本来分析和确定发展的目标、范围和优先项目的方法。人们开发设计出一套专门的生计框架以及发展目标,以助于推行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并将该方法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方法,从而增强发展援助项目活动的效果。可持续生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目标。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理论历史中,可看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60-70年代的“专家设计、自上而下”的发展和扶贫项目,到80年代把整个发展的重心移到本地人身上的参与式综合发展手法(自下而上,本地人主导),提出了可持续生计这一概念;再到90年代的可持续生计手法(进一步细化参与式手法,把本地生产生活各个详细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及考虑),9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手法,后来又提出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手法。 生计研究得到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200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机构(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建立的SLA框架,已经被许多组织和学者所采纳。DFID模型建立在Sen等对贫困性质进行理解的理论基础上,并且把他们的工作规范化,使之成为一套单独的、可共享的发展规划方法;这个模型可以指导升级战略和单个家庭限制条件的分析。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途径的目标在于推动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其中涉及到收入、自然资源的管理、赋权、使用合适的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CARE框架以家庭为焦点,与以往的框架不同的是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这个框架中的作用,农户能够直接控制的资源基础(家庭资产)与在社区中通过成员资格所确定的资源基础(公共资产)之间是有差别的。 同时生计、贫困等问题也受到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Chamber&Conway(1992)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们能够应对胁迫和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和增加资产,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为下一代生存提供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以及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Scoones(1998)认为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以及行动组成,农业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生计多样化和迁移是农户和个人采纳的主要生计策略。世界著名的从事农村扶贫与发展研究的学者Ellis(2000)通过总结扶贫、脆弱性、可持续性和生计策略等相关研究认为,资产(自然的、物质的、人力的、金融的和社会的资产)、行动和获得这些权利受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这一切决定了个人和农民获得收入的活动。Naresh Singh和Jonathan Gilman(2004)认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舒尔茨认定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制度的短缺;而改造传统农业,当然也就是要通过资金、技术、制度等方面供给的增加,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 二、国内贡献 国内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贡献在于,推动发展工作者多从对象人群(如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问题,并寻找适合本地情况、用好本地资源、符合当地人意愿的解决方法,而不要一味依靠外来者通过带入大量资源来解决本地问题。尹波(2002)认为对于

浅谈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流程

浅谈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流程 【摘要】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空间信息的查询管理、动态监测及数据更新、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统计分析、制图制表等功能,提高劳动效率,将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数据采集 地理信息系统(Ge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它可以迅速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结构与流程: 1.技术标准 标准化的作用是为了获得在硬件、软件和系统上的综合投资效益,首先具备可移植和互操作性。信息往往是一个由多种计算机平台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有了标准,可以促进用户从网络的不同节点上获取数据,即从不同硬件环境中获取数据和实现各种应用;其次是可伸缩性,为了适应不同的项目和应用阶段,必须以相同的用户界面在不同大小级别的计算机上运行;第三是通用环境,标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系统应用环境,如提供通用的用户界面和查询方法等,利用这个通用环境形成与国家数字地球并轨。 1.1数据组织 为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应用,如存储、检索、分析、图形再现和数据交换等,数据库分基础数据库(即基础地形图)、专题(图)数据库等,每个数据库由若干数据层构成。各库主要信息如下:基础数据库,图层点状层线状层面状层境界层各种界线的注记国界、省界、地区界、县市界、林业局界、乡镇界、林场界、成图界、林班界、小班界、村屯界各种界线的彩色边水系层河流、渠道等注记河流、渠道、堤岸、水涯线湖泊、水库等。图层点状层线状层面状层林业区划层林业区划注记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种区、作业区界林班层(村)林班号、面积等注记林班线林班面小班层小班号、面积等注记小班线小班面地类符号层省址、市址、县址、林业局址、乡址、林场址、国营农场、林业站、检查站、防火站、农田、沼泽地。 1.2采用统一的分类编码 保证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数据共享。运用山海经纬软件,结合手工绘制图的经验及林业图示标准,规范数字图标准,制定出点、线、面符号库。 1.3质量控制

西南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_徐定德

第37卷第9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9月Vol.37 No.9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Sep. 2015 DOI:10.13718/j.cnki.xdzk.2015.09.018 西南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① 徐定德1,2, 张继飞1, 刘邵权1, 谢芳婷1,2, 曹梦甜1,2, 王小兰3, 刘恩来1,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是解决山区聚落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借用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西南典型山区三峡库区实地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和由此决定的资产配置方式———生计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农户5种生计资本极不平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得分分别为0.490,0.379,0.245,0.073和0.06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有利于农户类型由纯农型向农为主型转化;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农户类型由纯农型向非农为主型转化;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降低农户的自然资本,有利于农户类型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化.基于实证研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一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非农技术培训,提高农户职业技能;二是制定贷款政策时适当向农户倾斜;三是鼓励乡村能人整合村落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网络资源,增强集体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关 键 词: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生计策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868(2015)09-0118-09 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包括丘陵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8.82%,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79%,山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2].同时,相较于平原地区而言,山区由于其可达性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紧张以及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下而成为贫困的主体.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贫困在农村,农村的贫困在山区.由于农户是山区贫困的载体,因而要解决山区的贫困问题势必先解决山区农户的贫困问题.而农户是否贫困,贫困程度如何又可通过其拥有的生计资本多寡来反映[3-4],因而微观层面的农户生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成为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落脚点[2]和研究热点.随着对农户生计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逐步认识,国内外学者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以农户的生计资本为框架核心,对农户生计资本与贫困脆弱性[4-7]、生计资本与土地利用[8-11]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及实证研究,也有少量研究涉及农户生计资本组合和生计策略关系探究[4,12-14],然而关于西南山区贫困聚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此,研究以西南典型山区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按照先分层抽样再等概率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三峡库区4典型区县389户农户,在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构建指标体系量化农 ①收稿日期:2014-06-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3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101552;41401198). 作者简介:徐定德(1990-),男,四川资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户生计与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刘邵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

《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 齐鑫 【摘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从xx年开始就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30多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全县的林草覆盖率由xx年的19.2%提高到62.9%。十多年前,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山像和尚头,干沟水不流”。如今的吴起依靠本地不断好转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偷牧、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问题凸显、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使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农民稳步增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关键字】 :封山禁牧问题原因建议 党的封山禁牧是指各级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严格禁止农牧民进入规定区域放牧从而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政府行为。截至目前,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个省区市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区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山禁牧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巩

固林业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从xx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整体封山禁牧,现在,全县的退耕面积还林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各级政府坚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与此同时,封山禁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禁牧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吴起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1]。禁牧当年,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昼伏夜出”的情况,使政策宣传

浅谈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总的来说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全面规划,退耕地的选择比较零散,不利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协调配合;工作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作;重要性 0.引言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总的来说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全面规划,退耕地的选择比较零散,不利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协调配合;工作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退耕还林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造林树种普遍单一;退耕还林补助期太短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 1.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保持国家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退耕还林工程涵盖中西部25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区旗),涉及1330万农户、5300万农民。工程建设和政策兑现年限较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效益、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造成重大影响。客观上需要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退耕还林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单纯地作为扶贫工程,忽视生态目标,致使江河两岸、水库湖泊周围的陡坡耕地等重点区域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当作单纯的植树造林,没有把生态目标与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问题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看,退耕还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二是有的地方尊重自然规律不够,不能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种乔木,致使造林成活率低,劳民伤财。三是少数地方补助的粮食、资金兑付不及时,出现摊派、克扣和兑付不合格粮等问题,甚至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截留、虚报冒领补助粮食和补助资金。上述这些问题都亟待以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和解决。 1.3有利于我国居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由一篇文章引发对退耕还林的深思 发改委:耕地休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 耕地休养生息,会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30日说,根据测算,退耕休耕对粮食减产的影响最高年份是1500万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耕地草原河湖有序休养生息的目标和路线图。 吴晓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单产水平,都将对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1500万吨产量低于近年来粮食平均年产量的2.5%,对粮食供给影响不大,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这也是进行耕地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他说。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说,耕地休养生息以保持一定数量耕地为前提。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8.65亿亩,退耕、休耕、轮作都以这个数量为前提;二是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2020年基本农田要在15.46亿亩以上;三是加大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完成8亿亩,力争10亿亩;四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吴晓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长远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有利于增加产量、调整结构,不但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吴晓说,我国将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补助政策,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支持试点地区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来源:新华社 来自新华社的一篇关于发改委:耕地修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报告。由本文结合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发出些许观点。 先就本文而言,一是粮食减产影响“可控”。通过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单产水平以确保影响可控。自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国粮食粮食产量仅2003年出现负增长率(-6.14%),以后一直保持十二连增产,而2003年以前我国粮食产量都是有正增长也有负增长,试问在自2003年以来退耕还林一直持续至今,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为1.39亿亩,而至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试问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是什么高科技把单产量提升到如此高水平?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所得结果,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使退耕户的收入减少,尤其是林业收入方面,仅有 4.5%的退耕户取得了林业收入。究其原因,退耕还林工程以生态林种植为主,生态林所占比例为9 6.3%。另外,退耕还林所种植的树苗通常生长较慢,很多退耕户无法的补助期内获得林业收入。退耕还林后,退耕户的养殖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非农收入在退耕户收入比例中得到显著增加,也成为了退耕还林后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图1为可持续生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虽然退耕还林使退耕户将收入主要来源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但在农户收入变化中仍不能具体说明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退耕户收入的转移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一政策对农户外出务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成为激发农户由种植业向非农收入转移的重要动力。 3 退耕还林对资产的影响 在上文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基础上,还对生计资产这项长期的影响效应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一,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薄弱。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劳动力的数量,这也是影响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逐步递减,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也导致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此外,很多农户家庭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多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盲率较高,不仅普遍

存在着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而且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也相对匮乏,这些都是制约当地农户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第 二,物资积累匮乏。根据调查,很多农户的物质资本过少,农户房产在总物质资产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很多贫困户的收入仅足以满足个人消费,缺乏农业投资能力,这限制了农户收入的增加。第三,自然资本的匮乏影响农户从土地中取得可持续收入。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退耕户智能种植生态林,农户无法取得现期收益。第 四,社会资本不足影响可持续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退耕还林在短期内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但却无法完成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的收入结构不够稳定。另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在地方居民的生计指标评估方面,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在参考和借鉴国际上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项目,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进行分析,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在农户收入方面的作用。 在该工程项目中,根据具体地形布置骨干输水管道,在综合考虑林地供水情况后,尽量减少了骨干管道的输送距离,并且在确保工程安全、操作管理便捷等基础上,在 1、 2、3号系统中分别布置了主干管1条,分干管 2、

浅谈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浅谈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7-11T14:59:15.5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9期供稿作者:陈凤英 [导读] ——以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王家沟村为例 陈凤英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621000 摘要: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王家沟村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厚度40cm范围内,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均有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坡耕地>苹果地>刺槐林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同,总体上看,平均土壤含水量刺槐林地>坡耕地>苹果地。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含水量延安市 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制约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它是“箍桶”效益的短板。土壤水分是调节植被群落演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半干旱地区的植被长期处于水分亏缺状态,从而影响了水土保持的效果。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文应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已退耕地与坡耕地土壤水分的比较,探讨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一、研究区概况 王家沟村位于宝塔区冯庄乡政府以北3公里外的拐沟内,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前后沟长3公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村总人口414人,流域面积7800亩。1999年以来,该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坚持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并重、栽植与管护并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灌草混交、多林种搭配方式。 二、样地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1.样地的选择 刺槐、苹果树是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因此在王家沟境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刺槐林地和苹果地,并与坡耕地进行对比,对研究该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影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选取的样地退耕年限有所差异,其中刺槐林地退耕5年,郁闭度为52.1%,苹果地退耕10年,郁闭度为30.8%。刺槐林地坡度18°、坡向正北,苹果地与坡耕地的地形条件基本一致,坡度19°、坡向正西。记录的主要项目有植被的郁闭度、林下植被的覆盖度、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进行取土采样。分别在各样地内,挖掘采样的土壤剖面,按由上往下的顺序采取0-40cm的土壤,在每一基本单元的同一深度上采土样两份,称重封存后带回实验室测定。在实验室运用烘干称重法(在75℃下持续烘24h)测定土壤水分。 三、结果与分析 1.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 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显著变化。 (1)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在0-20cm深度内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在0-10cm范围内土壤水分增长很快,而在10-20cm范围内土壤水分有所下降;在20-40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0-20cm的土壤与大气的水分交换十分活跃。受其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在0-5cm的土壤表层,由于采样前土壤受蒸发影响大,土壤水分易散失,因此土壤含水量较小。在20-40cm深度内,土壤水分被刺槐根系吸收消耗,但由于土壤上层水分的下渗补给,致使土壤水分在20-40cm内随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 (2)苹果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苹果地的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增长明显,出现了一次最低值,两次高值。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优选稿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退耕还林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

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_张芳芳

第35卷第10期 2015年5月 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10May , 2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106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910);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收稿日期:2014-06-08;网络出版日期:2014-12-09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xbzhaoxy@163.com DOI :10.5846/stxb201406081181张芳芳,赵雪雁.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生态学报, 2015,35(10):3157-3164.Zhang F F ,Zhao X Y.A review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peasant'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35(10):3157-3164.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张芳芳1,赵雪雁 2,*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县742500 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对人地系统的演化起着主导驱动作用,探讨人类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成为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农户作为广大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在阐释农户生计转型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分析框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主要进展,指出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农户的生计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农户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的 作用机制、 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评估与监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方式塑建等关键问题。关键词:农户生计转型;土地利用模式;能源利用模式;生态效应;可持续生计 A review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peasant'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ANG Fangfang 1,ZHAO Xueyan 2, *1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742500,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As the uppermost behavioral pattern ,the livelihood drives the human-earth system evolution.Therefore ,it is the present research hotspot of the human-earth system science to stud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livelihood and eco-environment ,livelihood analysi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interests as a new perception on explaining and 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eco-fragile region.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sant's livelihood and eco-environmen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 framework provided by 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 ).Then ,the paper founds ou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peasant'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teases out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about impact of the peasant'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on eco-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impact of the peasant'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on the arable land utilization model and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odel ,the impact on the rural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and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livelihood and eco-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everal questions which include the farmer's livelihood evolution rule and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 ,the mechanism of the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ition on eco-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i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mode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land utilization model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ecological effect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