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三角洲相

第5章-三角洲相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八年级地理下第八章第1课珠江三角洲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1课珠江三角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1课珠江三角洲 一、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七章 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温暖多雨,一月份平均温度0度以上,降雨量1500mm左右。, 3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建),海南省(1988), 4多层次的开放体系: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区位优势: 5发展优势:人文优势: 政策优势: 6资金来源:港澳地区为主74% 7发展途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利用其紧临港澳的优越的地理位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引进大量外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 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 8支柱产业:加工制造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 9销售地区: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渠道:港澳渠道 10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店:港澳厂,珠江三角洲 11意义:20世纪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12 城镇的发展:加工制造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3土地利用: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相互交错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14城镇发展的表现 2.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3.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4.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 1.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5城镇发展的原因 2.工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3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促进了非农业用地的扩大 16出现的问题:社会问题(住房紧张、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环境问题(三废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协调人地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双版纳 位置:云南省,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 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为雨季(5—10月),旱季(11—4月)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 旅游资源:独特的雨林景观(望天树、板状跟、独木成林、绞杀植物),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独特的民族风情(13个少数民族、佛教建筑群、竹楼、 泼水节、竹筒饭、孔雀舞)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1.政策支持2. 位置优势 3.资源优势 本区国家级的旅游景区: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支柱产业: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 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存在的问题: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2.景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3.不法商贩影响了西双版纳的声誉 西 双 版 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2019年精选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粤教版课后练习第二十八篇

2019年精选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珠江三角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粤教版课后练 习第二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 B、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C、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 D、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中各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有京哈线穿过,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B、南水北调缓解了B地区水资源紧张,有利于工农业生产

C、西气东输优化了C地区能源结构,改善了东部环境 D、D省的珠江三角洲与香港、澳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的突出优势是( ) A、煤、铁等矿产分布集中 B、多港湾,海上运输便利 C、邻近港澳,很多地方是“侨乡” D、高等院校众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 B、西双版纳的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两个区域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D、两个区域的经济在我国同属于东部发达地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成绩斐然.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的地区是指(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经济区 D、长江沿江地带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 B、西双版纳的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两个区域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D、两个区域的经济在我国同属于东部发达地区 【答案】: 【解析】:

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区别与相

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区别与相似 摘要:通过扇三角洲与三角洲概念、沉积亚相、物源的远近、相的归类、控油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点及反粒序和产生的过程的相似点的阐述,认为两者不同点是:扇三角洲相其实质是冲积扇的水下部分(有时包括部分水上部分);扇三角洲离物源较近(且与高地与陡坡伴生),成熟度较低;应属于陆相沉积;具有很好的储油层系。而三角洲相却是河入口处的沉积物;离物源较远;成熟度相对较高;属于海陆过渡相;具有很好的生、储层系。两者相同点是:剖面都是反粒序;都是水动力和碎屑的共同产物,后者也是他们具有相似的名字的原因。 关键词:三角洲、扇三角洲 前言:近年来,在扇三角洲发现的油气田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愈加的重视扇三角洲的研究。可能是名字的相近的缘故吧,人们有时会混淆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概念及沉积亚相。其实,三角洲和扇三角洲都是存储油气的重要沉积相,并且他们的名字也很相近,可是他们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他们在沉积动力、物源远近、沉积亚相和大相划分却是截然不同的。扇三角洲在本质上与三角洲是不同的;是两种不同的沉积相。 1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基本概念、分类或模式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储存油气的主要沉积体,因而备受相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名称上,他们仅一字之差,因此,容易使人产生感觉,这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可是两者在成因、沉积相、物源来源的远近等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先看一看他们概念的区别。 1.1扇三角洲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冲积扇的概念,冲积扇是在干热的气候,地壳升降运动强烈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剧烈条件下,此时形成的产物被山区的暂时性水流(雨水或洪水)或山区河流带走。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推以体,称为洪积锥或洪积扇。它具有山区河流冲积成因的特点,故又称为冲积扇[1]。 而扇三角洲的概念是由冲积扇提供物质并沉积在活动扇与静止水体分界面外的、全部或部分位于水下的沉积体。显然,扇三角洲与冲积扇有着直接的联系,扇三角洲是建立在冲积扇的基础上,冲积扇是形成扇三角洲的基础。扇三角洲包括“干扇”和“湿扇”。它强调能动的与湖或海接触;指出高地与陡坡伴生是扇三角洲常见的标志,但不是决定性的。 国内外已报道的扇三角洲基本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牙买加型扇三角洲,为陡坡型、大高差,发育于岛弧碰撞海岸岸区;二是阿拉斯加型扇三角洲,高差小、为缓坡型,发育于大陆碰撞海岸区;三是断陷湖盆型扇三角洲,大多在陡岸带发育。上述三种类型都是冲积扇前积于水下,有水上、水下部分,并都具有近源、多砾、辫状河发育的共同特点。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34和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了解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书本上的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测试题(含答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塔里木盆地这片看似干旱荒凉的土地却有着无限的生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是我国优质棉花的主产区之一,当地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夏季晴天多,光照强 B.劳动力充足 C.夏季高温多雨 D.引黄河水灌溉 2.盆地南缘和田县周围的绿洲,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 A.昆仑山冰雪融水 B.祁连山冰雪融水 C.天山冰雪融水 D.阿尔泰山冰雪融水 3.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线状分布 C.环状分布 D.“之”字形分布 4.要想做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的做法是() A.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B.我行我素,按领导主观意志办事C.顺其自然,靠天吃饭D.短期效益,仅顾眼前利益 5.西北地区自西向东景观变化是() A.草原-荒漠-荒漠草原-森林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 -草原-森林草原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草原 6.关于西北地区的河流,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少,且多为外流河 B.河流少,且多为内流河 C.河流多,且多为外流河 D.河流多,且多为内流河 7.关于我国西部种植业的分布地区不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 B.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 C.河谷和绿洲地区 D.有冰雪融水的山麓地带。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8.对该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沙漠广布 B.河湖众多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D.气候深受海洋影响9.该地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 ) A.绿洲 B.沙漠 C.戈壁滩 D.油田 勇敢坚毅的贝贝利用暑假骑自行车进行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旅行线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0.贝贝旅行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 A.非季风区 B.季风区 C.外流区 D.半湿润区 11.旅行时,贝贝有望欣赏到很多自然和人文美景。那么,下列诗句描述的景观在出发地有可能看到的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小桥流水人家 D.风吹草低见牛羊 12.小明把四个地理分区基本地理特征的知识卡片混淆了.请你帮小明将描述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卡片序号找出来 ①气候干旱②高而寒③河流较少,主要为内流河④河流较多⑤以种植水稻为主⑥以畜牧业为主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④ 13.新疆地区的农业是属于哪种类型?() A.水田农业 B.旱田农业 C.绿洲农业 D.河谷农业 14.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将以棉花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大量迁移到新疆棉花主产区,这主要是为了() 试卷第2页,总7页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 策略 一、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0。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 一、理顺城市关系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二、加强上海建设 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三、城乡一体化

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到2018 年~2020 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000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0%即4000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000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四、增强次中心 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五、加强城市化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8.1 珠江三角洲 自然环境 学案

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一、自主学习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课型:新授 2.达成目标: 1.通过读课文P80文字材料和图8.1,我能够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指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所在的位置。 2.通过读课本P81文字材料,我能说出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并能找出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有利条件。 3.通过读课本P81文字和图片材料,我能说出珠江的源头,所注入的海洋,沿途流经的省区、主要的支流以及主要的入海口。 3.学习方法建议:观看视频、阅读课文,对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等。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1)课堂检测(2)进阶练习(3)合作探究(4)创意展示 二、学习任务(先浏览任务单,逐一落实,仍有疑问,可问同学、老师)15分钟 1.划书,找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阅读课文P80) 2.读图8.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阅读课文P80) 3.找出流经珠江三角洲的河流。(阅读课文P80) 4.说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所在的位置。(阅读课文P80) 5.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阅读课文P81) 6.读图8.2和图8.3,找出珠江的主要支流。(阅读课文P81) 7.说出珠江的主要入海口有哪些。(阅读课文P81) 三、反思建议:写出你的学习疑问和感悟 3分钟 1.学习疑问: 2.学习感悟:

二、课堂学习任务 一、目标与方法 达成目标: 1.通过读课本P81文字和图片材料,我能说出珠江上游河段的特点。 2.通过读课本P80-81我能说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对图文资料的阅读、表格填写。(主动积极与同桌、小组内交流)二、学习任务 (一)自学检测(5分钟) 1.读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简图,按要求回答问 题。 (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城市) B (铁路线) C (特 别行政区) (2)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①位于我国部,面向海,具有便利 的运输条件; ②由图中提供的纬线度数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 地区很有可能被线穿过,分为热带 和亚热带两个温度带,条件优越。 (二)进阶作业(5分钟内) 1、南方地区的气候多为(( ) A. 高原气候区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2、南方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3、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3、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部分省份受到雪灾的影响,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南方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 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 B.毗邻港澳地区,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C.面向我国东海,海陆交通便利 D.是对外开放前沿,全国著名的侨乡 5.下列各组城市中,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广州、佛山、东莞、珠海 B.广州、株洲、湛江、汕头 C.广州、南宁、南昌、厦门 D.广州、深圳、海口、三亚

第十四章 三角洲相

第十四章三角洲相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三角洲(delta)一词源于希腊字母(Δ)。 三角洲相位于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海陆过渡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由于坡度减缓,流速降低,水流扩散,将携带的砂泥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形成平面上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是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大型沉积体,面积可达数十至数万平方公里,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沉积厚度达数十至数千米。 三角洲按蓄水盆地的性质分为湖成和海成两种类型。前者属湖泊相,前面已经讲过;后者为海陆过渡相,是本节讨论的重点。下面先介绍三角洲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三角洲的发育大致经历下述两个阶段 (一)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型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何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就随之形成了。

(二)决口扇的形成和三角洲的延伸 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坡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期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呈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平面上(横向上)逐渐扩大。 河水冲决天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道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侵蚀,使原来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的三角洲开始发育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就是由7个三角洲叶体连接叠合而成的。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就是由9期亚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的。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推进可以有很高的速度。世界上一些大河流的三角洲增长速度: 三、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 三角洲沉积体是河流作用与海(湖)作用在河口地区互相影响的结果。其发育情况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供给大量沉积物和沉积区的下沉。另外还有气候、排水量、河口等各种地质作用、海浪、海流、潮汐、风和陆架坡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归纳起来,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简单分析和位序粗略测算

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的测算及分析 ——基于捷夫法则 摘要:所谓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空间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由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所组成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城市间巨大的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连结成片的城市地区,即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位序规模分布;捷夫法则 1引言 长江三角洲是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4年划入),区域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其中城镇化尤为快速,小城镇和城市对本地区城市化率的发挥较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单元测试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的崛起座座金山。”其中的“一个圈”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西部地区2011年12月19日,媒体称世界经济“寒流”来袭,已经对我国的外向型企业产生较大影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新的商机。据此完成2、3题。 2.近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B.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到 C.远离消费市场,人才储备不足D.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是 ( ) A.加大了资源的开发力度 B.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C.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 D.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国内需要 4.2011年12月6日深圳特区报:“香港与珠三角的创新未来”论坛日前在香港举行,来自美国、中国内地及台湾的科技、工程界精英聚集一堂,就创意教育、科研政策展开探讨。与香港合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优势有() A.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B.雄厚的资金 C.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D.科学的管理经验 5.珠江三角洲与辽中南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A.以冶金工业为主 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 D.以需要劳动力多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用地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壤退化 D.转化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 7.与我国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呈下滑趋势无关的叙述是() A.旅游景点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没有国际化 B.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C.旅游景点内容独特,对旅游的吸引力较大 D.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大 中新社昆明2012年1月29日电就在省内外游客在春节黄金周畅游之际,热带雨林中的野生亚洲象群也不甘寂寞,自大年初三(1月25日)以来,它们连续四天走出森林,和游客一同在野象谷景区里过大年、闹新春。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西双版纳地区森林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惟一地方 B.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都是西双版纳密林中的特有景观 C.西双版纳密林中以樟树最有名,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1、三角洲概述 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 2.1建设作用 2.1.1河口作用 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

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c、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在咸水面上向海水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2.1.2决口改道作用 沿三角洲分流体系形成的决口扇在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在河流体系中一样,决口扇是在洪水期间水和沉积物通过天然堤上的缺口涌出时形成的。然而,许多三角洲分流决口扇的形成比河流更复杂。实际上,决口扇可以变为进积到边缘三角洲间海湾的子三角洲[4]。 2.2破坏作用 三角洲的破坏作用是各种对建设性河流作用所沉积的沉积物进行改造、改变、再分布或迁徙的过程,包括波浪能通量,潮能通量、侵入的恒定盆地流、季节性的风力流,以及由盆地边缘与盆地之间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势能。 2.2.1波浪和流水的再分布 在几乎所有的蓄水体中均存在波浪能,,在三角州河口坝或决口分流中的推移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使它处于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最佳位置。河口坝上的破浪会加强混合作用,产生紊流,使啥子沿沿岸流的方向进行重新堆积。沉积在河口的沙就这样在侧向上重新分布,如果没有多少沙被重新移动,由河道进积作用产

长江三角洲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嘉兴,镇江,常州,湖州,绍兴,南通,舟山,扬州,台州,泰州,合肥,马鞍山,衢州,金华,淮安,盐城22个城市。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南通、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扩大区域 2010年3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交通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新建的虹桥枢纽中心是华东最大的中转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