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稳态与环境知识总结高三学生必备

稳态与环境知识总结高三学生必备

稳态与环境知识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 2CO3 Na2HPO 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 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胰岛素

( 胰岛B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13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5、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 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 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B 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记忆T 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 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四、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补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 ”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五、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1、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直接价值: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稳态指的是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环境稳态的意义: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和环境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下面是稳态和环境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稳态(Steady State):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个系统的特 性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时间变化。在生态学中,稳态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稳态可以是动态的,但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单元, 包括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 3.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一个生物体所处的、包括其周围的、能够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水分、土壤、光照、盐度、pH值等。 4.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 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包括其所处的空间、所需的资源和适应的条件等。每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同,通过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的竞争。 5.生态位分化(Ecological Niche Differentiation):生态位分化 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避免资源竞争,通过适应环境的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生境或资源利用方式。 6.生态位重叠(Ecological Niche Overlap):生态位重叠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部分或完全重叠,导致它们在资源利用上发生竞争。生态位重叠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竞争、适应和演化。 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 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生态位宽度(Ecological Niche Breadth):生态位宽度指一 个物种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的范围。生态位宽度越宽,物种的适应能力越强,对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9.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 Niche Model):生态位模型是通过 对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建模,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范围和适应能力。 10.环境变化(Environmental Change):环境变化指环境因素 的改变,包括气候变化、生境破坏、污染、入侵物种等。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功能的破坏。 总之,稳态和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稳态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平衡状态,而环境则是生物体所处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了解和理解稳态和环境的知识点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保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稳态与环境知识总结高三学生必备

稳态与环境知识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 2CO3 Na2HPO 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 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胰岛素 ( 胰岛B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新课标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回归教材必记 必修三、1、稳态及水盐平衡 1.人体内含大量液体,这些液体称为________,可分为________和___ _____,其中后者又可称为_______,往往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为________。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才能与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正常人的血液PH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其原因是血液中含许多对对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称为________,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________和相应的一种________组成的,如________。写出乳酸进入血液后,内环境如何保持相对稳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节下,通过各个________的协调活动,共同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稳态。其生理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血钙过高会引起_____。 4.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排出途径是________,可调节的排出途径是________。机体能通过调节________,使水的________与________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6.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原因,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升高,使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________分泌、并由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减少了________的排出,从而使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 7.当________或________时,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使________。(本质________)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的重吸收和________分泌,维持________含量的平衡。由此可见,人体内水的无机盐的平衡,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________来完成。 8.当人在高温条件、剧烈运动或是患某些疾病时,都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症状,严重的甚至________。等。这时只要及时补充_______,就可以缓解症状。人在大量出汗,剧烈呕吐或腹泻时,除了丢失水和Na +外还丢失________,此盐不仅在维持________________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具有维持________、保持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作用。当血钾含量过低,会出现________并导致___________等。人体每昼夜有________的代谢废物要排出,而溶解这些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应在________以上。 9.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 ________正常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 2、血糖的调节、体温及其调节 1.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来源和去向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________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严重时引起死亡。含量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________,造成营养物质的流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一)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问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体内细胞液体环境 血细胞(如红细胞、白血浆

注:(1)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2)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①营养成分:O 2、H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②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③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常见的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只能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成分:血红蛋白、糖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酶)及核酸等。(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输精管、输卵管、子宫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

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能看做内环境,因而其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是内环境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2、渗透压: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即与溶液浓度有关,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溶液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四Cl+和Na+有关)、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与K+浓度有关。 3、酸碱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4、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温度: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浆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温度: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组织液增多)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的条件:一定的刺激;有完整的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脊髓),(膝跳反射,眨眼)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K+外流 K+协助扩散Na+协助扩散K+协助扩散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 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 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 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 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 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 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 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③ 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① ② 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 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总结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 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被酶 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需要学生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

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分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 2、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 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 种子,幼根或幼 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 片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1. 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淋巴等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 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 2、CO 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 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 渗透压约为770 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 淋巴 (淋巴循环)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 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 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 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 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 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3)调整途径 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 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缘由: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6、体温调整过程: 7、调整方式: 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整,其中以神经调整为主;燥热环境下:神经调整。 8、调整中枢:下丘脑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LT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是指在植 物体内 一定部 位合成, 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 学物质。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见右图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 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 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 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

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见右图 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 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 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液体进入实例 内分泌腺无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进入内环境 (甲状腺) 外分泌腺有导管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消化腺) 内分泌器官激素种类作用激素失调症 垂体生长激素 促激素(促鱼产卵) 催乳素促生长发育 促其它腺体发育 侏儒症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产热) 促进生长发育(脑) 提高神经兴奋性少年少:呆小症 多:甲亢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