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地方课程教案 (1)】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

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

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

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名贤集(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

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

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三、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

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名贤集(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

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4)小结: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

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

要互相尊重。

增广贤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

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

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增广贤文(二)

教学内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

但怨人家箍井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

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

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

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增广贤文

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

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

【篇二:地方课程五年级下册-腰站】

禄丰县腰站小学

地方课程《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

(五年级下册)

学校

年级

教师

2013年3月1日

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古生物化石在云南的分布情况。

2、知道人们为什么把把帽天山称作“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想象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的样子,感受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4、培养学生能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的样子,感受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讲授成语故事。

2、揭示课题。

想一想:为什么说高原是从海底升起的?

二、探究学习

1、自读教材第1~5页。

思考:

(1)通过学习你对帽天山有哪些了解?你对古生物化石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有哪些了解?

(2)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3)你知道为什么说高原是从海底升起的吗?

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拓展练习

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二、山川交织的红土地

1、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地势特点。

2、知道云南为什么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各种不同的地势。

【教学难点】

全面地认识云南的地势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山?

2、揭示课题:

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

二、探究学习

1、自读教材第6~10页。

思考:(1)云南省各地区的地貌情况是怎样的?(2)云南省的地势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把云南称为“红土高原”、“红土地”?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

阅读云南地形图,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2、星罗棋布的坝子

【教学目标】

1、知道云南的五种地形。

2、知道坝子这种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3、了解云南省境内一部分坝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知道坝子这种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云南省境内一部分坝子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一说:

你的家庭住址,你的生活环境是山区还是坝区?

2、揭示课题:

星罗棋布的坝子

二、探究学习

1、自读教材第11~16页。

思考:

(1)云岭大地上有哪五种地形?

(2)坝子这种地形是什么样的?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3)说说你对云南省境内的坝子有哪些了解?

2、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

1、向同学介绍附近的或者是你所知道的坝子的情况。

2、画(或者摄)一幅你居住过的活最喜欢的坝子风光画(或照片)。

3、蜿蜒如带的河流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境内的部分河流以及河流的特点。

2、知道瀑布的形成。

3、感受河流因地势而形成的各种景观。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境内的部分河流以及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河流因地势而形成的各种景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一说:

你认识的河流的名字。

2、揭示课题:

蜿蜒如带的河流。

二、探究学习

1、自读教材第17~21页。

要求:

(1)云南的河流有哪些特点?

(2)瀑布式怎么形成的?全省比较有名的瀑布有哪些?

(3)说说你对云岭境内河流的了解?

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

通过调查了解你家乡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篇三: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进度表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地方课程教案 (1)】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 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 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 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名贤集(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 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 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三、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 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名贤集(二)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活动一大家一起踢纸球 活动二剪纸小作坊 活动三纸桥承重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剪纸,了解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设计制作纸桥、纸球、剪纸等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剪纸的技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纸在日常是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更多的剪纸技法和技巧。 2、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具准备: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视频展示台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大家一起踢纸球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足球的.结构及质地还有运动员对足球的要求。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利用纸制作球,了解制作过程及要求。 3、了解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会制作纸球 2、怎样才能让球更牢固,不会散。 教学准备: 彩色纸张,剪刀,足球,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研究足球

1、师出示足球,生观察、了解足球的结构、质地。 2、请班上几个爱好足球的男生上来踢足球,谈感受。 二、制作纸球 1、对怎样做纸球进行讨论。 2、确定做纸球的步骤 思考:怎样才能让纸球更牢固、不会散呢? 三、试做纸球(视频展示台) 大家试踢纸球,谈感觉。 不足之处: 太轻、踢不远 弹性不足,落地后起不来。 …… 四、改进纸球 分析纸球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的: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一课 亲子衡量器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一课 亲子衡量器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第一课亲子衡量器 教学目标 1. 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2. 研究使用亲子衡量器评估与亲子关系相关的要素; 3. 提高学生的亲子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材; 2. 课件:亲子衡量器的介绍和示范。 教学过程 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 --- | ---

5分钟 | 导入 | - 激发学生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 引入亲子衡量器的概念 | - 聆听并思考问题
- 积极参与讨论 10分钟 | 亲子衡量器介绍 | - 向学生介绍亲子衡量器的作用和意义
- 解释亲子衡量器的使用方法
- 示范使用亲子衡量器 | - 倾听教师的介绍
- 观察教师示范 15分钟 | 亲子衡量器练 |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亲子衡量器
-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估亲子关系相关要素的程度 | - 分组讨论
- 相互评估亲子关系要素 10分钟 | 小组讨论 | - 引导小组成员交流评估结果
- 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的亲子经历和感受 | - 讨论交流
- 分享亲子经历10分钟 | 总结评估结果 | - 收集学生的亲子衡量器结果
- 结合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总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 强调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 - 提交亲子衡量器结果
- 倾听总结并思考 5分钟 | 课堂反思 | -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 梳理亲子关系相关的要素
- 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体会 | - 回顾课堂内容
- 总结研究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2. 倡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三课 群众齐心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三课 群众齐心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第三课群众齐心移 教学目标: 1. 了解“群众齐心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材。 2. 教具:PPT,黑板,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创设研究氛围,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2. 研究(15分钟): - 学生阅读课文《群众齐心移》。 - 课堂讲解词汇和句子,并解释“群众齐心移”的意义。 - 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群众齐心移”的精神? - 每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进行集体讨论。 3. 合作(20分钟): -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团队任务。 - 团队任务可以是一道数学题、一个拼图、或者其他需要合作 的活动。 - 学生利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共同完成任务。 4. 总结(10分钟): - 学生就此次合作活动进行总结,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群众齐心移”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 提醒学生珍惜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5. 作业(5分钟): - 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感想,探讨如何在自己身边发扬“群众 齐心移”的精神。

- 提醒学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 教学扩展: 1. 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2.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班级团队比赛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份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并能将所学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三课 众人齐心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三课 众人齐心移 教学目标 - 帮助学生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学会各尽其职,勇敢面对困难。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教学准备 - 教材: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材《人与自我》。 - 辅助教具:PPT、黑板、图书、照片。 - 学生教具: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对“团结协作”的思考,了解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想法。 - 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协作带来的力量和成就感。

正文(30分钟) 1. 课文阅读(10分钟) - 学生课本合读课文《众人齐心移》并集体朗读。 - 通过带领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培养学生表演和角色扮演的能力。 2. 理解团结协作(10分钟) - 讲解课文中团结齐心、合作协作的情节,强调团结协作的重 要性。 - 运用引导式提问,让学生思考团结协作对他们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 3. 活动设计(1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如整理教室、设 计海报等。 -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 队合作能力。 - 在活动结束时,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成果和团队合作体会。 总结(10分钟)

- 总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业布置 -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团结协作的作文,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 体验到团结协作的事例。 扩展活动 -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众人齐心移》,加深对团结协作的理解。 -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生产场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团结协作的 重要性。 教学反思 - 通过这堂课,学生对团结协作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 - 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现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 下次教学可以结合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团结 协作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三课 群体齐心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三课 群体齐心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第三课群体齐心移 教学目标 1. 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群体齐心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 1. 群体齐心移的定义和特点。 2. 群体齐心移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团队合作的例子和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反映团队合作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群体齐心移 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步:研究 -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群体齐心移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 - 教师对群体齐心移的定义和特点进行简要讲解,引导学生思 考其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步:案例分析 教师给出几个团队合作的例子,比如一个篮球队的团队合作、 一个社区中的志愿者团队等,帮助学生理解群体齐心移的实际应用。学生围绕这些例子展开讨论,分析团队合作的优点和挑战,并表达 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群体齐心移的话题, 比如校园环境整治、班级卫生保洁等,让他们设计一个团队合作的 计划,并向全班展示。

第五步:总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群体齐心移对于团队 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讨论参与度。 2. 团队合作计划评价:评估学生小组设计的团队合作计划的全 面性和可行性。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意见的能力。 教学延伸 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团队合作活动,加深对 群体齐心移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进一步 巩固所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三课 众志成城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三课 众志成城移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人与自我》故事中的众志成城移情节,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探讨人们如何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学生将学会珍惜团队资源、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承担个人义务。 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够: 1.理解并解释故事中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2.讨论众志成城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 3.分析并描述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的行为和特点。 4.反思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1.课本《人与自我》第三课的故事和练题。 2.幻灯片展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 3.分组讨论活动所需的素材和问题。

1.课堂导入: 向学生介绍故事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对团队合作的热情。 利用幻灯片展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阅读故事: 学生个别阅读故事,并标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分析。 3.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主题。 提供素材和问题,帮助学生启发讨论。 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尊重和分享观点。 4.全班讨论: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 5.概括和总结: 概括故事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强调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6.课堂延伸: 提供额外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合作技巧和个人责任感。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价值观,并能够表达他们对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理解和认识。 人与自我》教材第三课的故事和练题。 幻灯片展示素材 幻灯片展示素材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一课 亲子测量器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一课 亲子测量器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一课:亲子测量器 1. 教学目标 - 了解什么是亲子关系; - 了解家庭中的成员角色和相互关系; - 学会使用亲子测量器,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 教学内容 - 亲子关系的概念; - 家庭中的成员角色和相互关系; - 亲子测量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教具,引出亲子关系的概念,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步骤二:讲解(10分钟) - 介绍家庭中的成员角色和相互关系,例如父母、子女、祖父母等。 - 利用实例解释各成员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步骤三:亲子测量器的介绍和演示(15分钟) - 介绍亲子测量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 演示如何使用亲子测量器测量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 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实验,或与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测量。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 -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测量的结果,并分享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问题。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 -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提出自己的改进和发 展方向。 4.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评估学生对亲子测量器的使用和结果解读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对自己亲子关系的认识和发 展思考。 5. 课后作业 - 要求学生回家使用亲子测量器,测量自己与家人的亲子关系,并记录下来。 - 学生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者制作一份家庭成员关系图表。 6. 参考资料 - 无 7.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与家人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亲子关系的紧 密度;

五年级下册 地方课教案 人与自我 第三课 群体团结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人与自我第三课 群体团结移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课题:人与自我第三课群体团结移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了解群体团结的重要性; - 掌握群体团结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 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贡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短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群体团结的兴趣,并带入本节课的话题。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 - 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群体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群体团结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群体团结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步:案例分享(15分钟)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讲述关于群体团结的故事,或者请学生分享自己与他人一起合作的经历与感受。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活动: 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团队合作游戏,促进团队之间 的互动和合作;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拟定一份团队规则,明确团队成员的 责任和义务; 3. 小组演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和团队精神。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群体团结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鼓励学生表达对于团队合作的看法和理解。 课堂延伸: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 - 与家庭成员的团结与协作; - 在学校中的集体活动和组织; - 社区服务的团队合作等。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课后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体会和收获的作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学期地方课程教案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名贤集(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三、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名贤集(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