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江苏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

附件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第一单元江苏文化总论考核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江苏历史悠久,但江苏省的得名是在公元_1667_年。 2、按地理特征,江苏文化可分为__苏南__文化、_苏中__文化和_苏北__文化三种类型。 3.纵贯江苏八个省辖市的京杭_运河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

4.流经江苏的长江与黄海交汇,给__苏南__、苏北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元素。 5.得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__水稻__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 6.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__太湖___居第三位,__洪泽湖___居第四位。 7.连云港市云台山主峰高米,为___全省___第一高峰;宜兴市黄塔顶高米,为___苏南___第一高峰。 8.苏菜主要由__淮扬菜__、苏锡菜、南京菜、_徐州菜__组成,其中南北又各有差别。 9.江苏境内可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_北方__方言区。 10.清康熙至嘉靖年间,__南京_ 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11.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__张陵____是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 12.老字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___文化___现象。 13.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__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14.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清___代已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15.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__苏杭地区的繁荣程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吴文化 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无锡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2.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芩、胡慥八人,其中成就最高者为龚贤。 3.维扬文化 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4.徐淮文化 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省树银杏树和省花茉莉花的象征意义。 银杏为江苏的省树,茉莉花为江苏的省花。省树、省花不仅是江苏省的

江南城市文化宣传片文案

湖熟文化宣传片·脚本 灵感·逻辑·产品 一、文案要求 下面是客户整理的要求: 1. 这个片子想传达哪些信息?(公司区位、公司历史、业务模式、领导介绍、团队风貌、领导讲话、客户体验、产品展示、硬件展示、公司业绩、合作伙伴、企业愿景等) 答:片子主要通过时间线索来介绍“湖熟文化”的昨日今生。 2. 公司的介绍和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及视频) 答:给PPT、文献、内部资料。 3. 片子的受众是谁?(举例:政府领导-客户-合作商家-普通人等) 答:政府部门、专业研究院和公众 4. 片子的应用场景?(举例:会议前暖场展台门店电视播出网络) 答:1: 各公众平台投放;对应社群投放;2. 网站实用。 5. 宣传片的风格调性描述。(举例:大气文艺高端清新科技感传统新锐时尚等,如有喜欢风格或模板最好提供。)

答:高端、典雅、古朴 6. 片子的时长 答:5分钟左右 7. 片子希望展现的重点是什么? 答: (1)湖熟文化的脉络; (2)湖熟地区的现状; (3)湖熟地区的未来愿景。 8. 有没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 答:网站等 9. 片子类型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项目宣传片/科普片/专题片/记录片/汇报片/广告片等 答:项目宣传片。 二、文案正文 正文 片名:秦淮原乡文化湖熟

【引文】 荡漾水乡,连结湖熟百里;丰饶之地,孕育“湖熟熟,天下足”的美名;小小村落,悠悠古镇,沉淀着历史的气韵;一代代秦淮俊才,顺延着湖熟文化的血脉流淌,尽得风流。承载着5000年历史的湖熟文化,踩踏着岁月的节拍屹立至今。 【历史遗韵】 在亚洲文明对话发表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湖熟的亘古文明与悠久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湖熟,是一个地理坐标,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交界处,自古就有“金陵东门户”之称,位置优越。曾经一度成为军事重地、商贸中心,成为繁华的“小南京”。 湖熟,是一个文化符号,1951年,钱立三先生在湖熟古文化遗址,发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后经考证,将其命名为“湖熟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同处一个时空,滋养了长江流域的无数华夏血脉。 湖熟,是一个历史象征,西汉武帝封国,元朝设县,明朝成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 杨柳古渡、古清真寺、姚东老街……千年文明的典雅邂逅现代社会的“列车”,从此,尘封的厚土中,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人文记忆】

文化历史意义上的江南

水是江南的灵魂。长江成就了江南。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早期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苏州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建构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诗歌里描述的江南,包括小江南地区,以及大江南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皖南地区。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描述江南的诗词比比皆是。 江南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人才荟萃互相辉映,社会相对安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堪称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缩影。自秦汉以来,江南享有崇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也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杏花春雨,涵育了一代一代灵秀聪颖之士,江南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文奥区。江南对外交流居有地利之便,布列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高度繁荣的经济和在全国独特的地位,使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艺术逐渐成长,江南的学术文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江南地域在文化、艺术、教育等各领域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江南民众在精神上也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同,并且这种自我意识还得到全国其他地域民众的认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开发程度高超、经济发展强势、民众生活富裕、教育科举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局势安定,生活精细、语言绵软、民众文弱、工于心计、处事精明、善领时尚,已经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江南印象。

江南文化

中国江南文化 摘要 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就像一个摇篮,她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滋养了温婉如玉的江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学,她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让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留给我们那许多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江南文化文学 1.江南历史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南京可以说得上是江南的典型代表,那夫子庙里供奉着的,那秦淮河的碧波里流淌着的,那画舫里的歌姬弹唱着的,都是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江南”,显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一直伴随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江南”在历代发展中的自然地理范围不断变迁。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江南”尚不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所指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包括现今的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从东开始,“江南”已经较多地指称吴越地区,接近于后来狭义的江南地区。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国,同时永嘉晋室南迁,南朝偏安江左,“江南”概念在代表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同时,开始更多指向了南方诸朝廷,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的概念开始有了较为确定的内涵,指称逐渐稳定。到了元朝,“江南”不再作为行政地区的正式名称,但“江南”一词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原来的“吴”地区。清顺治二年(1645),将明朝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此后虽然经历了多番区域范围的合并和分离,但以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江南”的地理概念还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我们所说的“江南文化”,正是在辨析和界定了“江南”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范围和经济范围之后,再衍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江南文化”指的就是以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这一片广大地区在山川、物产、气候、风俗、语言等自然地理条件上的相近、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上的相当,更重要的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沿革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较为趋同的文化气象和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同时具有了时代性和群体性的意义。 2.江南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也许,不曾想过能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是怎样踏上那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梦的追念原来只在如雨的季节里才能描绘出那份憧憬。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油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江南该是怎样的宁静。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让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浅论江南文化与文学

浅论江南文化与文学 摘要:江南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独树一帜。而江南文学也在中国文学史占有独特的一席。根据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江南文学的成就,毫无疑问,是江南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使然。一定程度上讲,江南文化和江南文学是相反相成的。因此,需要紧扣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从“江南”的概念入手,梳理江南的历史,进而展开阐述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来考察江南文化与文学间的具体关联,方可真正理解江南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关键词:江南认同历史上的江南文化的地域性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与文学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1] 而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经常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即喜好江南。长期以来,或虚或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可将其称之为“江南认同”。 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的,“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变化多样。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便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个时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带。[2]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到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部分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开始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在之后的宋代也一直沿用着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称谓,也是从这里成为定义现代江南概念的开端。唐宋设立的江南东道范围涵盖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二省的南部地区。江南西道范围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安徽两省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这个由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核心区域组成的小江南,从区域的共同性上来讲,该地区的风俗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3]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清时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东、吴或三吴地区。[4] 如果光从地理上看,江南并无任何突出之处,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结构复杂的中国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的,江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们聚集的场所。也正因如此,江南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了,它成了一个丰富内涵的所指,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又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

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心得体会

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 ——心得体会 在上半个学期里,我有幸通过网络授课学习了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虽然只是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来看视频,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星期六看,但因为网络问题,并没有全部一分都不落的看完,但也收获颇丰,看完视频后,利用空余时间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自身对江南城市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我将所阅读的内容及课上苏学知识结合,就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展开一些论述: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在同时期全国城市中居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时的江南城市,从层级来说,从都城、省城到府城、县城以至市镇,可谓级级皆具;从城市功能或性质来分,既有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型城市的南京,最为典型的工商城市苏州和杭州,交通中转型城市镇江,又有新兴的通商都市上海,还有一大批因商品经济而兴起和发展的市镇,可谓种类齐全。江南城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联系密而构成明清时期全国特有的庞大城市群体。 一、城市布局 以苏州府的市镇为典型分析,各县各乡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并不存在如人所说的以县治府治为中心的层层辐射的分布格局,也没有形成如人所说的等距离有规则的分布网络。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位置又往往偏居一隅,市镇也就不可能以所庄县城为中心。苏州市镇只在它们所在的地区发挥经济辐射的作用,与或近或远的县治府治关系不大,因此并不呈现出村乡市、镇县府间进行商品交流的地理层次,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江南市镇的分布,既要受到水陆交通线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但各府各县之间极不均匀,多寡悬殊,即或一府一县之间也情形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不能用某府某县或某地市镇的分布特征来简单概括整个江南地区市镇的分布状况。要说江南市镇有什么分布特征,那就是它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至于其具体形状,市镇往往位于河网平原的某一区域中心或枢纽点上,镇环四流,河流横贯镇市,商店、民居多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而其基本格局为,小市镇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于上塘或下塘的某一中心地段,余则疏落为民居,而从明代中叶开始,许多新兴市镇的气派与旧市镇迥然不同,形成丁字型与十字型的大中型市镇。 二、城市文化 对于反映明清江南市井文化的图绘作品,学界一向注目。徐扬的市井风俗画《盛世滋生图》(后世又称《姑苏繁华图》),解释了画中的230余家市招。江南另有两幅图卷,反映明后期南京繁华的市井风貌。一幅谓之《南都繁华图卷》。据其统计,仅在南市街至北市街这一段,画面上出现的幌子招牌就有109种,人物一千多个。《南都繁华图卷》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种种景象,充满着特定时代与地点的特色,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时期丰富具体的形象史料。另一幅谓之《上元灯彩图》。学者论述:从画面的人物衣冠与绘画风格来判断,当为明人所作毫无疑问,但是从反映的人物的生活内容以及市场景况来判断,应相当于明万历至天启时期,所画地点应是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上元灯彩图》的作者为民间画师,作品的服务对象也是民间人士,所以更加接近生活原型。该图不但描绘了南京古董一条街,同时也描绘了众多的地摊商贩,从地摊上陈设的商品看,也以古董为主,是一次灯市与古董相结合的专门化集市贸易大会。图像文本提供了文献所不能

黑龙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杨文杰学号1223001457039 学校松林电大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因为黑龙江省以丰腴的黑土地而著称。黑土地域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集中体现了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4、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的历史地理启示(最新)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的历史地理启示(最新) 马克思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够从事艺术、哲学、政治、科学等等。所以我认为,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脉的传承,离不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也离不开江南的先民在这种条件下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一,江南文化产生和发展得益于自然条件所发生的有利的变化。四千多年前,中国东部气温还比现在偏高,在这种条件下面,黄河中下游是最宜居的地方。江南还处在一个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阶段。到西汉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说法,“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尽管这里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但是长江下游的情况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到了西汉后期,还有人宁可把在无锡的自己的封邑,要求调换到北方。但是,随着宏观气候的变化,中国东部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江南这块土地变得比较宜居。降水逐渐减少到一种适宜的程度,气温也变得比较温和而湿润,江南进入到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比较好的阶段。

第二,这是江南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努力的结果。泰伯奔吴的记载已经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明。来自中原的先民和本地的人相结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转化。他们疏浚了河道,开掘了运河,筑起了海塘,建成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所以早在北宋后期,已经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也就是说江南已经提供了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到了明朝中期,尽管商品粮的中心转到了湖广,产生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江南的经济已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尽管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的粮食甚至不足以供应自己的人口,但是精明的江南人通过商业和服务业,使江南经济始终保持在全国先进的地位,并且过上了精细富足文明的生活。像X在明朝的时候有了发达的商业和服务业,X成为全国时尚的样板。这也带动了周围这一带。又比如说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江南四镇往往超过北方的一个府城,甚至抵得上北方的一个省。江南输送的财富往往占了天下之半。如果用今天的指标来衡量,江南的人均生产水平稳居全国第一,生活水准也居全国前列。 第三,历代的人口迁移特别是由北方向南方的移民给江南不断注入中华文明最优秀的成分,不断增加江南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促使江南本土的人口不断进步,文化水准不断提高,也同样地涌现出全国一流的杰出人物。从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不断有人口南迁,所以在三国时候,本地像今天X的陆家,还只是出了地区性的杰出人物,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 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 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 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 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 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 语便是“小苏州 ...”。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1930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

85.5%。1950年1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 的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 在上海。到1923年累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 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 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 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

江南文化简介

江南,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特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思辩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卷I 梦里水乡-1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 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反朴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卷I 梦里水乡-2水源木本 水源木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在徽州的老街上走走,会感觉到静与寂这两种声音;黑色墙面,白色马头墙,青石板路和那插着鸡毛掸子的青花翩翩的高脚瓷瓶,黑是黑得彻底,白则白得坦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主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 卷I 梦里水乡-3莲叶田田 莲叶田田——西湖故事 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南宋《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春夏秋冬幽赏西湖,景色各异,西湖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湖山与人文的结合。 卷I 梦里水乡-4人景壶天 人景壶天——苏州小巷·苏州园林·苏州城 苏州城里,随便走进哪家,旧宅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苏州小巷里找文物不难,难的是要找出不是文物的东西来;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23处,古寺,古井,古园,古宅,古树,真不知道哪一样东西不算古的,苏州老城本身就是文物。 卷I 梦里水乡-5烟雨青山 烟雨青山——黄山·九华山·黄梅戏·湖笔·宣纸·徽墨·歙砚·西递村 黄梅戏与老戏台,散发着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世俗的欢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庄严的敬畏;黄山是仙,仙风道骨,九华山是佛,莲花佛国,黄山的云、松、石,九华山的金地藏,笔墨纸砚,与这仙风道骨,也是同一种精神境界。

江南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江南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 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 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 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 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遭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 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 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 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 王杰 摘要: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两千多年前,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汉代开始,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关键字: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园林、民居、特色 一、岭南文化 从总体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的时候,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说到岭南文化就不得不提及岭南的建筑。岭南特色的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方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来减轻太阳辐射;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当地的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会向外面扩张,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的设置十分必要,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骑楼,就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典范。

《江南文化精神》读书笔记

在薄阴的秋雨天写这个读书笔记,一种若有若无的思绪翩然而至。连日来静静翻阅着书的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中揭开了江南那一身薄如蝉翼的面纱。有人说江南是诗性的文化,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样的诗性文化,同样是“借人物说话”,而在江南文化中我仿佛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当年的江南烟雨中。习习熏风中,长夜未眠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王朝频繁更替,世间的百转千回,在历史的夹缝中,还有这么样一些人生活过,他们被政治家称作“顽固派”、“反革命”和妄想“开历史倒车”,他们被“与时俱进”的“识时务者”叫做“迂腐”、“死脑筋”、“螳臂当车”。汪元量,一个琴人,靠着自己柔弱的十指于琴弦间的拨弄和颤抖,以琴声面对强权,面对不顾疆场血战正酣的爱国将士,只知一味自保的南宋官室,一口气写了十首七绝,用史笔记下了真实的历史,记下了他作为宋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宋室王朝的偏安,到头来犹如一场缥缈若虚的梦,在瞬间化为乌有。1283年腊月初九,文天祥被斩于燕京北郊的柴市,南宋彻底败亡。这时一个已年到43岁的江南遗民,郑思肖进入到我的眼帘,“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这是一句很熟悉的诗,它的作者就是郑思肖,他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在古代,一个江南的文人善画能诗并不足奇,然而郑思肖却是位不同寻常的的诗人画家,非同寻常到因故国的陆沉而生命走向了变态和癫狂。郑思肖爱画兰,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兰花有着坚持与操守,张扬个性的主题。春去秋来,梅凋兰萎,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在怀疑中坚守,在坚守中怀疑,或许这一切都是坚守者的共同心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时我们曾熟读这一首诗,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诗中的游子,游学他乡。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在他乡工作求学,所以在江南的故土上,在久去他年的那些夜晚,枫桥夜泊,灯火愁眠,异乡者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足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面对船上的琵琶女,浅浅几句的交谈,江州司马发出如此的感叹。一身青衫,不如江南,白居易目睹朝政倾轧,难以忍受这种乱成一通的生活,为求外放。在历史的忠奸斗争中,屈原选择了执着,贾谊一腔的哀怨,而白居易在同样苦到极点之时选择了超越,选择了放情自适,选择一条又有生活宁静、又有物质保障的独特的中隐之路。“大隐隐于市,小隐之于山林。山林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官。似出复似出,非忙亦非闲……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在八月桂花香中,东坡又迎来了一个中秋,明月高照,而举杯只能对影成三人。“乌台诗案”使东坡贬至位于长江南岸的黄州,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却又是不幸流落至江南。此去非本意,尔心只向北。定惠院,海棠一株,名花若幽独。东坡,以海棠自寓,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佛家的思想使他习惯于淡薄与静定。尽管如此苏东坡的豪放却不曾有丝毫的收敛。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唱尽世间的盛衰兴亡。伴随着东坡的豪放,思绪再一次的流入江南。六月,烟雨绵绵,穿行于江南的青山之中,时有水滴从高处叶面落下,很是轻快。有人说大江以南,山人诗人如云,而明代中期,山人群落的诞生与科举的独木桥难以通过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在明朝山人群落中,太白山人孙一元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老辈。他出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死于正德十五年(1520),区区三十六个人生春秋,不多的年岁,却阅历了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朝代。又且声明藉藉,影响甚著,就在当时,连狂人李卓吾都对他青眼相看,推崇有加,在《续藏书·文学名臣》里,专门为他立传;后世人修纂《明史》,亦不忘收上一篇他的传记。孙一元可以说是名标青史的不朽人物了。在多年的漫游跋涉后,孙一元自关中来到了吴越,一个山清水秀,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水秀江南,然而他竟爱上了这片土地,在诗歌中大量的歌颂江南的山山水水。有《采莲曲二章》、《吴女词三章》等。尽管作为山人的孙一元好神仙,喜幽居,可偶然也会睁开眼抒写下他的现实感受。在《江南大水歌》中,描写的是江南大水,飞来的天灾,朝廷不顾不问,人尽成鱼鳖的残酷。天灾人祸,天灾是自然形成,但祸患则出自人事上的不肯作为,以及朝廷的不能防患于未然,不愿亡羊补牢。结末“时闻西北有巡狩,不见东南亲射蛟“,对比中,正见出朝廷对于天下苍生百姓疾苦的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在其似若平静而淡若止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