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2.4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4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4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4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基础夯实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第1~3题。(导学号50440041)

1.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已基本消灭③由于蝗虫有远距离迁飞特征,因而不能用飞机来灭蝗④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有关飞蝗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

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C.散居和远距离迁飞

D.散居和远距离生存

3.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爆发的是( )

A.一直干旱

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解析:第1题,我国蝗灾并未消灭。2000年华北地区曾暴发蝗灾,且用飞机进行了灭蝗。第2题,飞蝗的特性是喜群聚,当地面温度超过31.5 ℃时,群聚的飞蝗就开始作远距离迁移。第3

题,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前期干旱利于蝗虫的产卵繁殖,后期多雨,草类生长繁茂,又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条件。

答案:1.D 2.A 3.C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完成第4~5题。

4.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黏虫

5.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候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第4题,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雌蝗产卵,天气变干,又有利于蝗虫繁殖,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该害虫为蝗虫。第5题,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

答案:4.B 5.C

我国曾在不少地区建有虫神庙。它是一种可以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下图是中国虫神庙分布图。据此完成第6~8题。

6.我国蝗虫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

A.南方湿润区

B.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

C.东北湿润、半湿润区

D.青藏干旱、半干旱区

7.根据以上结论,该区蝗灾集中的原因是( )

①降水多,有利于蝗虫繁殖②降水少,地表干旱,可使土壤中虫卵存活率提高③植被覆盖率高,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④生态环境脆弱,蝗虫缺乏天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下列治理蝗灾措施可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完善蝗虫预测、监控机制,使用化学药剂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条件③兴修水利,扩大灌区面积,增加土壤水分④调整作物种植制度,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6题,通过读图并与我国的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进行对照即可得出结论。第7题,蝗虫繁殖需要干旱环境;生态脆弱区的蝗虫天敌虽少,但蝗虫的食物也相对较少,不利于蝗虫大规模聚集。第8题,喷洒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毒害蝗虫的天敌;蝗虫危害区大多数是干旱和半干旱区或半湿润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不适合种植水稻。

答案:6.B 7.B 8.A

2013年5月10日新疆日报网讯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草原鼠类开始猖獗,部分草场遭受“侵袭”。截至5月8日统计,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鼠害发生面积2.4万公顷,其中严重发生面积2万公顷。据此完成第9~10题。

9.分布于新疆的老鼠主要是哪一类型?( )

A.喜湿

B.耐旱

C.喜热

D.怕光

10.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林和防护林内,鼠类主要危害( )

A.樟子松、落叶松

B.红松、马尾松

C.胡杨、红柳

D.梭梭、落叶松

解析:第9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老鼠主要属于耐旱类。第10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林和防护林内,鼠类主要危害梭梭、胡杨、红柳等树种。

答案:9.B 10.C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青藏地区鼠灾严峻。鼠类吃草十分厉害,一只地下鼠每天吃草204克,一只地上鼠每天吃草50多克。

草原鼠害加剧了草场退化,草场退化又加快了鼠类的繁殖。如此形成了草场退化和鼠害的恶性循环。

(1)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2)我国鼠害可分为两类危害区:其一是;其二是。

(3)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草场过载与鼠害有何关系?为什么?

(4)绘制青藏高原草地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解析: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鼠害严重;鼠害加剧又破坏草原,使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场退化,又会引发和加剧鼠害。

答案:(1)降水少,干旱地区广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喜湿鼠类危害区耐旱鼠类危害区

(3)一是使草原生产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草场过载与鼠害有关系,其原因为草原过载会导致草原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4)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鼠害发生老鼠挖掘啃食草地草场退化。

能力提升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够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完成第12~14题。(导学号50440042)

12.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

D.森林鼠

13.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体健康

C.森林鼠类和草原鼠类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14.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12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粮食损失,因此应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第13题,禽流感主要是由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类危害。第14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13.B 14.D

2013年5月8日《泰山晚报》报道“以前有过灾害的时候,我们那些树都快被它们吃光了,吃完树就祸害庄稼。还有那些看来肉鼓鼓的幼虫,连食虫的鸟儿都不吃。”这是一位农民对美国大白蛾灾害的印象。阅读材料,完成第15~16题。

15.原产于美国的美国白蛾在中国形成灾害,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A.区域性

B.广泛性

C.严重性

D.联系性

16.美国白蛾在我国形成灾害而在美国不成灾的原因是( )

A.美国灭虫技术高

B.美国气候不适应

C.我国缺少天敌

D.我国食源广泛

,我国和美国同属北温带,气候条件具有相似性,适宜美国白蛾的繁殖和生长,而我国又缺少白蛾天敌,以至白蛾泛滥成灾,这体现了

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答案:15.A 16.C

17.(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1)由材料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的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几乎没有。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害反复,蝗灾逐年加重。

答案:(1)特点: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繁殖生长。

(2)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虫灾和鼠灾

我国的虫灾和鼠灾 【学习目标】 1.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2.概括蝗区和鼠类灾害区的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生物灾害的特点 1.种类繁多:病、虫、鼠等多种灾害。 2.灾情严重:①____________、破坏草原和森林。 3.区域差异大:由于各地的②__________、生态环境、③____________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以致成灾都有很大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的虫灾 1.我国害虫主要有④____________害虫和⑤__________害虫两大类。 2.⑥________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近年来,我国有河北、⑦________、山东、⑧________和新疆多个省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 (1)滨湖蝗区:分布在⑨________、江苏、⑩________和内蒙古。 (2)沿海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 (3)内涝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邢台、?________,?____________、德州。 (4)河泛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水系流域。 三、我国主要的鼠灾 1.我国有害鼠类的主要危害区 (1)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和?__________区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__和○21 ________区的大部,以及○22____________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23________区的大部,○24____________的大部以及○25________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农田鼠害和草原鼠害。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农作物生长。我国草原鼠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26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27 ______________。 3.森林鼠害。一类是○28____________,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一类为○29____________,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生物灾害 1.生物灾害包括() ①病害②虫害③鼠害④赤潮⑤旱灾⑥荒漠化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⑥ 考查点2我国的蝗灾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2~3题。 2.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已基本消灭③由于蝗虫有远距离迁飞特征,因而不能用飞机来灭蝗 ④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有关飞蝗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有()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4《我国的虫灾和鼠灾》导学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和鼠灾 【学习目标】 1.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2.概括蝗区和鼠类灾害区的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生物灾害的特点 1.种类繁多:病、虫、鼠等多种灾害。 2.灾情严重:①____________、破坏草原和森林。 3.区域差异大:由于各地的②__________、生态环境、③____________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以致成灾都有很大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的虫灾 1.我国害虫主要有④____________害虫和⑤__________害虫两大类。 2.⑥________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近年来,我国有河北、⑦________、山东、⑧________和新疆多个省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 (1)滨湖蝗区:分布在⑨________、江苏、⑩________和内蒙古。 (2)沿海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 (3)内涝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邢台、?________,?____________、德州。 (4)河泛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水系流域。 三、我国主要的鼠灾 1.我国有害鼠类的主要危害区 (1)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和?__________区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__和○ 21________区的大部,以及○ 22____________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 23________区的大部,○24____________的大部以及○25________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农田鼠害和草原鼠害。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农作物生长。我国草 原鼠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 26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27______________。 3.森林鼠害。一类是○ 28____________,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一类为○29____________,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生物灾害 1.生物灾害包括( ) ①病害 ②虫害 ③鼠害 ④赤潮 ⑤旱灾 ⑥荒漠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考查点2 我国的蝗灾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2~3题。 2.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 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发表时间:2017-03-03T14:43:59.56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作者:地理组强爱国[导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摘要]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教材完全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框架,符合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潮流;教材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特点出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教学可结合实际情况,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教学过程中基本策略实施。 [关键词]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新课标;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学科联系;影响;策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呈现了以下特点,以湘教版为例。 1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标,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高中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将来选择文科,而是以下三条: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牢固树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湘教版地理教材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突出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第一,教材加强和注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观察力、地理记忆力、地理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各单元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每课后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练习。第二,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同时,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这样,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加强和落实。 3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基础性作用,即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甚为密切。1、和语文的关系密切,因为描述地理现象离不开文字,如描写温度变化的“高处不胜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月相的变化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等,古诗词的描绘,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2、和数学的关系,如太阳高度、地方时、垂直气温差的计算等。3、地球公转遵循开普勒定理,自转偏向力,人造卫星的发射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探索等和物理学息息相关。4、生命的出现让自然界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并通过生物循环与无机界相连,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适应发展,形成一定地域的陆地自然带……5、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蔓延,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芳香族等物质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这些与化学密切相关。6、地球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更是密不可分,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当时的山川景物、气候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特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形成社会环境的历史,这种作用会长期持续,而环境问题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如下要求: ①认知能力;②运用能力;③实践能力;④研究能力;⑤创新能力;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产生了新的教学目标及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二,培养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观,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评价;第三,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观,深化对国情和国策的认识;第四,实施道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①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其次,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湘教版仍然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地理理论、基本地理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传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内容仍然居于基础位置。③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一倡导以基础地理知识获得为工具和手段,开发智慧、培养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掌握地理科学方法。二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克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三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四倡导体验性学习,反对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教学。五倡导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强化知识记忆的手段。 5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基本策略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课标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新课标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标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必须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地理教师要确立“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学案 2.4 我国的虫灾和鼠灾

2.4 我国的虫灾和鼠灾学案(湘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2.概括蝗区和鼠类灾害区的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生物灾害的特点 1.种类繁多:病、虫、鼠等多种灾害。 2.灾情严重:①____________、破坏草原和森林。 3.区域差异大:由于各地的②__________、生态环境、③____________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以致成灾都有很大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的虫灾 1.我国害虫主要有④____________害虫和⑤__________害虫两大类。 2.⑥________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近年来,我国有河北、⑦________、山东、⑧________和新疆多个省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 (1)滨湖蝗区:分布在⑨________、江苏、⑩________和内蒙古。 (2)沿海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 (3)内涝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邢台、?________,?____________、德州。 (4)河泛蝗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水系流域。 三、我国主要的鼠灾 1.我国有害鼠类的主要危害区 (1)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和?__________区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区的大部,以及____________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________区的大部,____________的大部以及________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农田鼠害和草原鼠害。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农作物生长。我国草原鼠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3.森林鼠害。一类是____________,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一类为____________,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生物灾害 1.生物灾害包括() ①病害②虫害③鼠害④赤潮⑤旱灾⑥荒漠化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⑥ 考查点2我国的蝗灾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2~3题。 2.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已基本消灭③由于蝗虫有远距离迁飞特征,因而不能用飞机来灭蝗 ④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有关飞蝗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有()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C.散居和远距离迁飞D.散居和远距离生存

(2019新教材)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十五)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时双测过关(十五)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以下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A.亚马孙雨林B.撒哈拉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D.江南丘陵柑橘林 解析:选D江南丘陵地区的柑橘林,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经济林,为人工植被。 2.家住北京的小明暑假到英国伦敦旅游,他发现两地的植被类型相同,北京和伦敦的 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选A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对。亚寒带针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C、D错。故选A。 3.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硬叶灌丛林为主,其植被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根系很深的特点,以适应这里夏季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温和湿润 C.高温多雨D.温和干燥 解析:选A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故该地植被为适应这一气候特征,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很深的特点。 下图是一张在冬季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5.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热量带为() A.亚寒带B.暖温带 C.亚热带D.寒温带 解析:4.B 5.C第4题,读图,图中有的树落叶,说明有落叶阔叶林;结合该照片是 南京紫金山某处景观,图中未落叶树木应为常绿阔叶林。第5题,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6.下列属于荒漠植被适应严酷干旱生态条件的是() ①叶面缩小或退化②有茎花和板根③具有肉质茎或叶④根系发达⑤有滴水叶尖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选A为适应干旱,有的荒漠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叶片状, 以减少蒸发;有的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着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 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7~8题。 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8.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7.D8.D第7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 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 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第8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 2.4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练习 湘教版选修5

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基础夯实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第1~3题。(导学号50440041) 1.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已基本消灭③由于蝗虫有远距离迁飞特征,因而不能用飞机来灭蝗④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有关飞蝗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 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C.散居和远距离迁飞 D.散居和远距离生存 3.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爆发的是( ) A.一直干旱 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解析:第1题,我国蝗灾并未消灭。2000年华北地区曾暴发蝗灾,且用飞机进行了灭蝗。第2题,飞蝗的特性是喜群聚,当地面温度超过31.5 ℃时,群聚的飞蝗就开始作远距离迁移。第3

题,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前期干旱利于蝗虫的产卵繁殖,后期多雨,草类生长繁茂,又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条件。 答案:1.D 2.A 3.C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完成第4~5题。 4.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黏虫 5.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候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第4题,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雌蝗产卵,天气变干,又有利于蝗虫繁殖,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该害虫为蝗虫。第5题,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 答案:4.B 5.C 我国曾在不少地区建有虫神庙。它是一种可以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下图是中国虫神庙分布图。据此完成第6~8题。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活动题答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P8探究: 1.不论我们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只能观察到银河系的一部分。具体地讲,由于银河系的半径为5万多光年,太阳系距离银心约为2.6万光年,我们人类肉眼在天空各处看见的个别恒星,全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来自银河系这条带状弧上的光,都是源自银河平面上肉眼不能解析的恒星和其他天体累积的光亮。 2.在夜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边。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将无生命的星空赋予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借用自然景观,通过诗人的咏叹,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 教材P10活动: 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1光年约为9.4605×1012千米,这样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可折合为1.2960885×1023千米。 2.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20秒。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8.64059×1014倍。 教材P14~15活动: 可配合下图进行分析。 月相原理图 教材P15~16活动: 1.(1) (2)火星(开放性答案)。学生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与太

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略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P17探究: 1.可以获取如下信息。 时间分布: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约为11年。 空间分布:太阳黑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太阳南北纬30°内,且南北对称。 动态分布:在一个周期内,太阳黑子从南北纬35°开始,逐渐向太阳赤道位置集中。 2.略 教材P18~19活动: 1.(1) (2)有相关性。理由: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没有考虑地面的大气状况,但即使考虑不同纬度地区上空大 气状况的差异,其与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还是有很大的相关性。实际上,从低纬到高纬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划分出热带、温带和寒带,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相似。 2.1.7503×1014千瓦·时(度) 教材P22活动: 1.参考例证: (1)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太阳辐射列为一类致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