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李清照_1500字

我眼中的李清照_1500字

我眼中的李清照_15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眼中的李清照_1500 字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着名的“声声慢”被人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

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

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无人能及。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美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烟尘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仅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之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官宦人家的千金,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同时,她饱览群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的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在驾御诗词格律方面已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光环。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从中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写人作文:描写李清照的作文 六篇

【篇一:李清照的魅力】 李清照,历史上芳名远播的女词人。你是那雨中的夜空,清爽圣洁而又有一丝淡淡的凄凉。物是人非让你日晚倦梳头,至亲的失去,让你的愁只恐那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雨是神仙手中宝贵的圣水,用圣水洗过的夜空在人们眼中是无比圣洁的。没有了一丝污染的夜空就像你——李清照一般。在封建时代,你突破重重关卡,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向封建统治者大声宣告挑战。用你柔弱的身体挑起了沉重的担子。 你用委婉的文字诠释着你的才华,表现了你对亲人的怀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李清照就像那雨中的夜空,清爽圣洁而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愁,才华横溢是你钻石般闪亮的魅力。 夜空之所以美丽少不了那满天繁星的点缀。那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发出动人的光芒,吸引着人们。而名人,也以其高贵的品质、心灵及美貌,成为人们心灵中最耀眼的星辰。 追忆名人事例,欣赏名人的魅力,似那点点繁星般动人。李清照,你就是那地面上最闪亮的星星。以你们的过人才气让自己发光,发亮,成为那夺人心魄的至美闪光点 【篇二:握起李清照的手】 悄然忧愁上心头,提笔文词赞不绝,国破家亡亲目睹,身世飘零与夫隔,叹不尽,愁无边,凄苦孤寂度晚年。 李清照,你的词穿越时空仍昭示光芒,轻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散发一缕清香,让人无穷品味只想握起你的手,接近你的灵魂,感受你的内心。 曾经的你,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多愁善感,春心萌动,难以按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想和你细品淡淡的茶香,倚楼听风雨,感知你的心情。柔风、细雨、淡香,衬托着你的容颜,因相思而倍感孤独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爱之愈深,思之愈且。你期盼丈夫的来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得好辛苦。那些泛黄的纸上书写着的是你的情愁,你的情思。你曾幸福的与丈夫一起玩弄古物,陶醉在诗画音律的世界,你嫣然一笑如含苞欲放,你的美随你的词一同飘散到远方,穿越时空。你,何等幸福,何等欢乐。 然而,每个人都要经历坎坷。幸福的生活,爱情的甜蜜,一切的美好突然灰飞烟灭。朝代的变更,年代的动荡,激起了你的惆怅。握住你的手,感受着你内心的悲恸。国破、家亡,已物是人非。在风中,我能隐约听到你的声音,却如此,即那般冰冷又那样透明,天青色等烟雨而你在等他,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失去的已不再回来。面向北,思旧事,「寻寻觅觅」,有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都是在表达你的伤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愁得连酒都是淡淡无味,无以抵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凄婉,忧愁,悲秋自怜。他面对国家的衰落,不

我眼中的李清照

我眼中的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题记你才华横溢,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你的清新婉约,令人称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你的豪放刚毅,挥笔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浑奔放。你在别人眼中是一位天才,可在我眼中,易安,你是一个经历过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沧桑女子。 十六岁的你,正是花季。和现在的我一样,你天真、好动,又有少女的纯情。你已不是那个处处依赖父母的小孩子,你已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女。荡秋千,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可你却借此写了你的第一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我仿佛看到了轻盈的你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飘来飘去,伴随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相仿的年纪,你的才华让我望尘莫及。 十八岁的你,初为人妇,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你们共同致力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和金石文字的收集。赵李之恋,是一段浪漫的佳话。也许是美满的生活,让你在文学上的技法日臻成熟。重阳佳节,丈夫在外做官,你凭窗瞭望,惆怅满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为了流传千古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种凄凉,愁苦,寂寥的情愫钻入我的心房,仿佛看到了闺房中的你,对着凄清的月亮,瑟瑟的西风把帘子掀起,望穿秋水,只为远在千里的丈夫,你的多情,忠贞让我感慨。 二十五岁的你,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但那份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的兴致仍未减少,你从这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一份怡然、闲适的心情,更使你的作品有了另一分文雅和高贵。“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真是一个暖风醉人的暮春时节,你那刚刚晨醒,慵懒地倚在枕上出神的情态跃然纸上。你的细腻优雅让我倾倒。 五十二岁的你,面对突然转折的命运,显出无比的沧桑。金人攻破了汴京,满腔热血的丈夫出师未捷身先死,你悲痛难忍;你和家人随难民流落江南,家财散尽,你受尽磨难;你难忍心中的寂寥,顶着世俗的压力改嫁他人,却因丈夫行贿而随之入狱。此时的你,身心交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愁、伤感让我为之动容。 六十四岁的你,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仍“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为了反抗金军的残暴肆虐,爱国的你发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丝毫没有女子的优柔寡断。可是在背井离乡多年,你脆弱得不堪一击,又因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再受残害。此时的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四处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曾记否,你在江南赏遍春光,游山玩水,可这儿却成为你的长眠之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怎样的苦楚,凄凉,难过攥住了我的心,只因你那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宋 词 欣 赏——李清照作品集[资料]

宋词欣赏——李清照作品集[资料] 宋词欣赏 ——李清照作品集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一剪梅》这是楼主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为作者与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早年之作~少女情怀~情窦初开。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声声慢》此词作于晚期~靖康之变后~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段时期词人所作的词都不复当年的清新可人~风格沉郁凄婉~主要都为抒写其对亡夫的思念和自身孤单凄凉的境况~在漂流境遇中无限伤感~落寞情怀。 《点绛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凤凰台上忆吹箫》此词作于词人丈夫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我心中的李清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记 你,李清照,幼有才藻,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风华照人。 年十八,嫁太学士赵明诚。但怎料新旧党争,你与夫君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于是便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独守空房,处深院之中,无比寂寞,只盼夫君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代才女,会只在情愁中独自徘徊么? 皇帝昏庸,辽国入侵,夫君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从此与你阴阳相隔,你居无定所,身心憔悴,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无怪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你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触景生情,物是人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愁之味,想必你已深知其味。 你愁得逝去了如花红颜,逝去了如水年华。但你并没消沉,当你避难于浙江金华,登楼遥望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好个“气压江城十四州”,这哪里象是一个流离失所的女子所写,倒更象一个期待收复失地的大将所作! 但你空有理想抱负,却无奈生了个女儿身啊!你不能象辛弃疾,拼死进谏,亦不能象岳飞,血战沙场。你只能默默地愁啊,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在寻觅什么?是国家的存亡,还是民族的命运? “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呀,你的情愁、家愁还有国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一个人便为天下担负了所有的愁,便为天下尝遍了愁之滋味。 积三百年之动荡,积古往今来万般情愁,终造就了你——一个万古愁心的易安词人 窗外,雨正浓,独伴孤灯前,翻开案前那卷李清照词集,触摸着那些哀艳的文字,心中升腾起一份雨丝般的柔软,抑或是明媚或者是忧伤,于是雨声不再清冷,长夜不再孤寂,思绪也飞越千年,耳边又飞扬起那令人心醉的《如梦令》曲调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李清照作品

【早期作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 首,却把青梅嗅。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 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作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高考作文素材 李清照篇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满分理由” 这是一篇立意独到、文采飞扬的大气之作。出众之处在于: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2412256.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李清照为题的作文

李清照为题的作文 【篇一:李清照 ——千言万语不尽愁】 叹一声“凄凄惨惨戚戚”,残酒未消,愁上心头,问花为谁淡着胭脂,花不 语,欲言泪先流。 ——引子 却把青梅嗅 一架秋千,载不动心中欢喜。露浓花瘦,一片端春美景。那秋千上的少女, 随着秋千摇摆。婉转的眼波,动人的微笑,一袭轻裙。她笑的那样灿烂,也不知 她心中在思些什么,想写什么。轻轻站起,正要休息一番,却见有人来。她慌张 地跑走了, 一只金钗滑落, 一双精致的小鞋也落在了小院中。 倚着门, 盈盈一笑, 轻回首,一股清香飘来,是那支青梅。青涩美好的少女时光,也属于正处香闺的 李清照。这时候的她,无忧无愁,似一只小鸟,又似一朵微微开放的桃花,娇小 而迷人。这时候的她,哪有话不完的愁?只有言不尽的快乐。 人比黄花瘦 分别总是愁苦的。挚爱被拆开,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也能显出 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动人情怀。佳节又重阳,却没了同 插茱萸人,半夜凉初透,心也凉了。也许那金如甲的菊花,也陪着一股淡淡的酒 香,飘满了小院,暗香也盈袖。香炉中,香料已燃尽,却没人来添加。为何?为 何?那纤纤腰肢,载不动销魂之愁? 也拟泛轻舟 闭眼想起,是夕阳下,少女嬉闹着轻划小舟,是惊飞的鸥鹭,是映日荷花, 是如天之水。睁开眼睛,却见残花断枝,花瓣散落在泥土间。嗅着,却闻不见阵 阵清香。想到着白发,想到逝去的丈夫,想到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自己,泪, 轻轻流过脸颊。鸥鹭啊鸥鹭!你为何就此离去?命运啊命运!为何把我变得如此 悲哀?想不下去,于是望了望碧波荡漾的双溪。偶然发现一叶轻舟漂浮,听到几 声欢声笑语, 不禁又心碎。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舟不载愁, 心载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愁 姓名:赵国辉 学号:B11090109

李清照词中的愁 作者:赵国辉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情别绪; 愁; 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

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真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

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导读:一、作品原文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

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三、作品赏析 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 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 愁情内涵深广 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

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随着北宋的灭亡,她家破夫死,颠沛流离。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于是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 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