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6260216.html,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作者:刘莉王姝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10期

摘要论文介绍了民国图书文献的开发整理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民国文献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制定著录标准、收藏单位联合系统整理民国文献、编制专题索引、搭建智能检索平台等进行深度开发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整理文献开发

分类号G257

A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u Li, Wang Shu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es of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esents methods of to enacting record standards, systematically organizing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ollection entities, enacting subject indexes and building intelligent retrieval platforms.

Keywords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terature arrangement. Literature development.

引言

近年來,民国文献的开发和整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民国文献收藏单位开始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编制联合目录,开发数字化全文,各种关于民国文献的数据库也应运而生,为民国史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但是由于整理工作各自为政,整理的标准不统一,深度不够,看似繁荣的整理工作经费投入不少,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很多研究者仍然无法简单高效地找到全面、正确的民国文献相关资料。因此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地开展整理工作,为研究者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值得思考和研究。

1 民国文献整理现状分析

民国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图片、政府出版物等类型,本文将着重讨论图书的整理情况。

1.1民国文献联合目录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民国时期文献全面记载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光辉历史,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民国时期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献普查逐步开展。各成员馆上传书目数据,依托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对数据查重质检后灌装到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 第二,海外文献征集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征集到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4.9万页、法庭证据2.8万页,日本二战罪行证据资料缩微胶卷2212卷,中美关系及合作抗战历史文献608卷, 民国时期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文书1030卷,民国时期海外华人华侨文书史料183卷,北美地区藏民国老照片1.6万余张,我国台湾地区藏抗战老照片400余张等史料。 第三,文献整理出版取得重要成果。已形成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六大系列: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民国时期珍稀档案、日记、手札文献、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以及目录、图录、索引系列。其中,“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整理出版成果尤为突

出,不仅成功地推出了部分核心史料,而且相当部分文献的整理出版,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空白。 此外,“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已编制完成向业界发布,“民国时期文献酸化检测及国内外脱酸技术调研”项目顺利结项,“民国时期文献脱酸研究与脱酸设备研制”项目稳步推进。人才培训工作持续进行,先后在北京、重庆、辽宁、江西、安徽、广东、江苏等地举办“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培训班”。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6260216.html,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探讨 作者:范春莉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历史:在对中医药孤本、珍本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医古籍文献现代性的解释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成立了专门性的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专门的出版社。分析了我国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出建议:要注意增加投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修复、研究队伍;要注意对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引用。 【关键词】中医古籍;文献整理;文献研究;成就;创新 一、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医事业在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必然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因此,从各方面加强中医事业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中医文化、造福人民的盛举。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医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但又极富意义和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历史回顾,在梳理和探寻中医古籍研究的历史线索和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对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作出研究展望,对于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二、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历史回顾 截至目前,我国在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对中医药孤本、珍本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医文献大都归于私人收藏,或者是隐埋于民间,或者是夹杂在其他书籍资料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给一些中医经典文献造成了致命的损害。一些中医文献或者由于保存不善而损毁,或者由于天灾人祸而流失。建国以来,我国组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完善了专门的中医药文献保管实施,在大力搜集和整理包括民间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频临损毁的文献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使得它们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中医药发展继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中医古籍文献的现代性的解释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自建国以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新提上日常,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发掘工作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据统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一批中医古籍,如《素问》、《灵枢》、《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调查问卷法。我根据J公司员工是否愿意宣传自己的公司、员工是否自愿留在公司为公司效力和员工等方面设计问卷,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分析。 3.访谈法。我在J公司三个部门中各选取了1~2名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等相关资料,丰富更多的理论知识,吸取宝贵经验,开拓研究分析思路。 2.调查分析。通过收集h公司管理人员针对工作压力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分析法分析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相结合,做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相对的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招聘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目标、任务、胜任力模型理论、结构化面试理论和人才测评,用以上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哲博百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管理和人才甄选的现状,对其招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 文献阅读:阅读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研究相关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基础,并思考论文的内容核心和写作方式,寻找书籍间内容的相互联系,总结出共通点,加入自己的思考,打开思路。结合实际: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实际案例,跟阅读总结的文献理论相结合,同时积极做出个人思考,根据实例分析理论。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优化和总结,加以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理论所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支撑。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从得到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分析问题。 3.总结分析。除了分析已知数据外还要对其提出建议和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2016年度重庆图书馆年报.doc

2016年度重庆图书馆年报 重庆图书馆

目录

重庆图书馆2016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亮点纷呈 1. 农民工工作、志愿服务工作荣获嘉奖 2016年2月,我馆荣获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图书馆,也是全市文化系统唯一获奖单位。同时,我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成效突出,赢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光荣称号,视障服务再下一城,摘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2. 国内首创法律知识产权分馆 2016年4月,由我馆与渝北区法院合作的知识产权法律分馆正式开放。这是我馆第一个专业分馆,也是全国第一家由基层法院与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建立的知识产权法律专业分馆,是我馆延伸服务半径,实行总分馆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3. 文化体制改革探索进入新阶段 2016年3月,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图书馆章程》,正式参与到图书馆决策与监督中,12月召开第二次会议,加强了制度保障,理事会工作步入正轨。另外,8月,我馆被列为全国文创开发试点单位,启动了文创产品开发及文创空间建设规划,探索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4. “互联网+图书馆”科研成果落地惠民 我馆2015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类大数据分析试验系统与应用示范”通过验收,成果逐步落地:2016年春节,大数据互动体验区开放,通过直观方式科普大数据理念及技术应用;10月,“你阅读我买单 1

智慧阅读服务”在重庆书城上线,市民可到书店去第一时间把新书借回家。一系列惠民措施吸引市民和媒体关注,获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委主任张洪斌批示肯定。 同时,我馆2016年市“两会”信息服务将参考文献送上云端,通过微信共享“两会”专题资料及图书馆资源,还首次举办了无障碍智能手机培训,帮助视障读者享受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成果。 5. 首次承办重庆读书月活动规模空前 2016年,我馆首次在重庆读书月活动中担当联络协调:活动以4月23-24日世界读书日开局,创下2天接待5万市民的新纪录,并动员了全市35家公共图书馆参与,影响力辐射全市。以12月3-4日“行走的图书”活动收官,背包客的新颖形式再掀全民阅读热潮。其间还承办2016年全国“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阅读推广基础理论专题培训班、重庆市全民阅读项目评审、年度十大渝版图书评选、重庆市全民阅读现状调查等,彰显城市中心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示范作用。 6. 完成《巴渝文献总目》的编撰 在市文化委的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馆特藏文献中心全力投入,顺利完成了《巴渝文献总目》的编撰工作,以确保明年上半年出版,同时馆里也承担了《巴渝文库》的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二、业务工作稳中有进 1. 免费开放效益持续扩大。全年接待到馆读者2191311 人次,外借350941人次、1055098册次;入藏文献75075种,143982册/件。新办读者证36892个,新建流通点4个,全年流通点交换图书49次,20071册次;参考咨询完成2项主管机构委托咨询项目,48项专题咨询、580余次一般咨询,接待来访学者60余人次。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电子化的思考

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电子化的思考 夏广兴 (中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200234)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人一个信息时代,一个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无所不在的时代。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翻陈出新,作为人类文化工程的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或正在发生哪些重大的变化,这是每一个关注时代巨变的古典文献研究工作者不能不认真加以观察、思考的紧迫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古典文献的载体和记录形式发生了划时代性的质的变化。从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来看,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甲骨时代—青铜时代—丝帛时代—简牍时代—石质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大致这样七个阶段。从这些阶段性的演化过程来看,我们发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也随之演变:已由原来的甲骨、青铜、丝帛、简牍、石料、纸张等,逐渐为电子所代替;文献的记录方式也由原来的刻写、书写、印刷等为拷贝所代替;文献储存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电子拷贝方式的运用,使文献的储存从量和质上发生了空前未有的重大变化,其对人类社会知识传播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古典文献通过载体记录而流传,古典文献的记录方式的变化是与其载体物质形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古典文献发展史上来,记录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拷贝(COPY)。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的初期都经历过这一个过程。先民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的物体上记录文献只能用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由于受物质载体的材料限制和工艺限制,刻写只能是个别性的,小范围的记录,文献也只能是少量的流传。文献的储量也不得不受制于物质载体的大小规模。这从上个世纪初发现的甲骨文的记录就是明证,信息储存量很有限,一件历史事件有的也仅是廖廖数语。随着文献物质载体竹简、丝帛等的先后出现,又出现了另一种文献记录方式—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最重要的记录方式。在中国,书写方式涵盖了整个丝帛时代、简牍时代、纸张时代。即使在今天的电子时代,电脑的拷贝非常先进,仍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书写。书写,虽然也是个别性的记录,但由于物质材料的简便易得,文献的储存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在文献传播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印刷方式的出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印刷术,给文献的整理和流传带来“革命性”的意义,由于印刷术的出现,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便捷。印刷解决了文献批量产生和流传的问题。同时,印刷方式也为大规模的古典文献的整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者们找书、读书和文献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果说唐以前是以书写为主的时代,宋以后则是以印刷为主的时代。文献传播史上第二次质的变化则是电子拷贝方式的运用。用电脑拷贝方式复制的电子文献,使文献的储存发生了空前的重大变化,其对人类社会知识传播的影响恐怕比印刷术还要深远和巨大。电子文献以其明显的复制优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印刷方式。电子文献拷贝的第一大优势是记录速度极其迅速,只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几十万字的文献几秒钟就拷到一个软盘或硬盘上。用刻录机把几千万字的文献刻到一张光盘上也只要几分钟。这样的记录速度是古人绝对无法想象的。如果是在国际互联网络中记录文献,还极大地突破了文献记录的空间限制,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学者,

(整理)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志 普通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汇编参考工具其他M C N J D R S P G K z 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J].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 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论文著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 者(任选). 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1.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著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 年∶起止页码 【外文文献】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和中文文献基本相同; 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 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 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 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 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 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什么是民国文献

什么是民国文献 “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作为一个刚刚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距今时间最近,与当前的现实关联也最为密切。因此,对民国历史的研究、对民国文献的利用向来为各界所重视。 民国时期,中国处在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蜕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内忧外患迭起。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与旧、中与西、自由与专制、激进与保守、发展与停滞、侵略与反侵略,各种社会潮流在此期间汇聚碰撞,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特殊历史景观。仅从文化角度考察,一方面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整理继承和批判扬弃,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又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翻译介绍与传播,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且直接导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巨变。 当此之时,社会政治虽然动荡不已、经济脆弱不堪,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知识界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著述兴盛,流派纷呈。加之出版业和新闻业的飞速发展,使民国的出版发行达到空前的规模。短短的数十年间,积累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档案、日记、手稿、票据、传单、海报、图片及声像资料等等大量文献。这些文献作为此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特殊载体和社会巨变的原始记录,不仅数量巨大,可称海量,蕴涵其间的思想文化价值更不在历来为人们所珍视的善本古籍之下。 与学术研究相适应,在既往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国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也有很大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利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各级政府档案整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根据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整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根据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档案整理出版的《满铁密档》,利用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整理出版的《民国丛书》,以及湖北所编辛亥革命史料,天津所编北洋军阀史料,西南各省所编西南军阀史料,广东所编孙中山及南方政府史料,东北所编"九一八"和伪满史料,上海所编汪伪史料及民族资本企业经济史料,重庆所编国共关系史料,包括以《国民政府公报》为代表的民国政府出版物,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为代表的民国报纸,以《东方杂志》、《良友杂志》为代表的民国杂志等等的整理出版,都是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成果。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地区也影印出版了以《革命文献》、《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为代表的大批民国文献,为人们了解民国社会与历史,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

摘要:陈独秀的国家观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从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本文主要考察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陈独秀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第二,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转变。第三,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陈独秀国家观的此次转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陈独秀自身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素质等也是其实现国家观转变的重要因素。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国家观;转变;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断传入,个人对国家的认识也变得复杂多样,因此,通过考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的认识与发展以进一步加深对国家的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陈独秀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中最早关注和明确提出国家本质问题并试图予以解答的代表人物”,[1]其对国家观的贡献尤为重大。陈独秀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 第二,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转变。 第三,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转变。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不仅对陈独秀本人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转变的表现 陈独秀在经历了由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之后,又逐步实现了从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一是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自由主义国家观只是在抽象意义上谈论国家,对于国家的阶级性则毫无涉及。 二是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转变。陈独秀向往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极力号召向西方学习,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当陈独秀认清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时,逐步向劳农阶级专政转变。 三是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转变。陈独秀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改良,然而,在内忧外患的中国,陈独秀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暴力夺权的重要性,实现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1.1 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转变 在五四之前,陈独秀主张抽象的国家观。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不暇远征,且观域内,以吾土地之广,惟租借居民得以安宁自由。是以辛亥京津之变,癸丑南京之役,人民咸以其地不立化夷场为憾。”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极度热衷于西方的自由主义,认为中国民众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才能由愚昧走向科学,由保守走向进步。陈独秀主张国家的全民性,认为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是为全民服务的。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西方民主的虚伪性,更没有看到国家的阶级性,使得民众只是抽象地爱国,空喊爱国口号,不知道国为何物,没有理解国家的本质并做出实际的爱国行为。 在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国家的阶级本质。陈独秀在《谈政治》中一改以前的提法,“意识到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不久,陈独秀又进一步深化了其阶级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就是一切统治阶级的所有物,谁取得统治权,谁便有权拿国家这一名义做统治全国人民之工具;国家权就是统治权,国家的利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阶级性的提出是陈独秀国家观转变的重大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因此,陈独秀在认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基础上,对自由主义国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试析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构建

试析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意义重大,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应从宏观层面构建科学、全面、有序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社会环境、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以及外部合作联系等一系列保障方案,从而确保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献保护文献修复保障体系 分类号G253.6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n Document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China Wang Hua Abstract The work of document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s significant.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mainly from a macro level to build a set of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and orderly literatur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organization,working mechanism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and a series of security solution,thus ensur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eer of our country literatur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Keywords Document preservation. Document restoration.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民国文献《潮州茶经》

潮州茶经〃工夫茶 翁辉东 人类嗜茶,殆与酒同;以为饮料,几遍世界。原因茶含单宁酸,具激刺性。能令人启迪思虑,更有文人高士,借为风雅逸致,凡在应酬交际,一经见面,即行献茶。在商业方面,亦赖茶为重要之输出品。供之事实,茶与人类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为饮料,已属特别。惟我潮人,独擅烹制,用茶良而,争奢夺豪,酿成“工夫茶”三字。驰骋于域中,尤为特别中之特别。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念及此杯中物,实具有特别之素质与气味在。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以陶情悦性,消遣岁月。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已含玩弄骨董性质;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其多也。钱塘陈坤子厚,咏工夫茶诗云:“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吾将工夫茶之构造条件朗列如下: 茶之本质我国产茶名区,有祁门、六安、宁州、双井、弋阳、龙井、太湖、武夷、安溪,以及我潮之风凰山、待诏山等。而茶之制法,则有红茶、砖茶、绿茶、焙茶、青茶等。茶之品种,则有碧

螺春、白毛猴、铁观音、莲子心、老鸟咀、奇种、乌龙、龙井等。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取水评泉品水,陆羽早著于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今之《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又云;“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别。潮人嗜饮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惮数十里,诸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活火煮茶要件,水当先求,人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者,谓炭之有焰也。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以其坚硬之木,入窑窒烧.木脂燃尽,烟嗅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以之熟茶,斯为上乘。更有用橄榄核炭者。以乌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茶,焰活火匀,更为特别。他着松炭、杂炭、柴含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炉矣。 茶具《云溪友谈》云:“陆羽所造条器,凡二十四事”。茶具讲究,自古已然。然此祗系个人行为。高人逸士,每据为诗料,难言普遍。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今将各饮家所常备之器皿列下: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朱砂泥制者为佳;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所最珍贵者.为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壶之样式,甚多新颖。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

明清论丛

《明清论丛》第十一辑目录 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开幕辞…………………………………………卜键 在第十四届清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欣淼 辛亥百年祭…………………………………………………………………李文海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报告………………………………………香港胡春惠 清末十年改革与革命述论…………………………………………………赵云田 论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及其理论误区……………………………………喻大华 清末京城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王晓秋 载沣与预备立宪……………………………………………………………李学峰 辛亥革命前后宪政在中国的实践与困境…………………………………李光伟 种族、国民与民族 ——辛亥革命时期三种民族主义话语辨析…………………………张晨怡西来说与辨华夷 ——论“晚清国粹派”的国族思想………………………美国韩子奇 辛亥“夷夏之辨”和民族国家认同……………………………………李帆 论孙中山通向大同社会之路的构想………………………………………吴丽华 清政府的军械外购与辛亥革命……………………………………………滕德永 清皇室分裂与宣统退位诏书………………………………………………李喜霞 清廷危局与清帝退位………………………………………………………任万平 辛亥革命时期东北满族活动的考察………………………………………关捷 辛亥革命时期的内蒙古王公 ——以喀喇沁右翼旗贡桑诺尔布郡王为例……………日本中见立夫民众素质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成败…………………………………………岳珑 辛亥革命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影响 ——以朴尚镇领导的大韩光复会为中心…………………韩国任桂淳中共创建初期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阐释192l一1927 ……………王建伟 辛亥革命与民国司法 ——居正司法时期1932—1948 ………………………………江照信论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婚姻文化的变革…………………………………梁景和 袁世凯与路易·波拿巴复辟帝制比评……………………………………李尚英 《涓滴与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编辑经纬与档案介绍 ………………………………………………………………………………(台湾)冯明珠清宫辛亥革命档案的珍贵价值…………………………………………………………李国荣 从对辛亥革命的表述看《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编纂………………………………赵晨岭

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

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Code of Minguo Document Repository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办公室发布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1) 2 温湿度要求 (1) 3 光照要求 (1) 4 空气质量要求 (1) 5 有害生物防治 (2) 6 装具要求 (2) 7 消防和安防要求 (3) 8 建筑要求 (3) 参考文献 (5)

前言 本规范的编写格式和方法参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规范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办公室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田周玲。 本规范参加起草人:任珊珊、张铭、龙堃、易晓辉、刘晨书等。 本规范是首次发布。

引 言 民国时期文献指记录1911年至1949年期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舆图,还包括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标语、传单、商业契约和票据、档案等特种文献。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包括革命历史文献在内的民国时期文献全面记载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光辉历史,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些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目前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状况十分堪忧。虽然,民国时期文献产生距今最长的也仅仅百余年时间,但民国时期正是机器造纸发展的初期,多采用酸性制浆造纸工艺,尤其是明矾和松香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纸张的酸化。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各图书馆对民国时期文献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古籍善本,库房环境和文献的保存条件不佳,以至于海内外各藏书机构所收藏的民国文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毁损现象。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保护必须引起重视,保存好民国时期文献就是保存我们的历史。 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对建立健全民国时期文献库房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改善民国时期文献保存条件,完善安全措施,加强民国时期文献抢救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并为民国时期文献收藏单位提供理论指导,特制订此项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 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主要外部因素;库房的消防和安防设施是保障文献安全的重要条件。鉴于民国时期文献自身的特殊性,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环境与古籍文献有不同的要求。在保存保护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介质的文献而采取相应不同的方法。鉴于民国时期文献存在多种介质的情况,应将老照片、胶片、唱片等非纸质类文献设立专库或专柜另放,其库房的温湿度等条件应参照该类文献的存放标准执行。

信息检索论述题解答——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提炼

信息检索论述题解答——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提炼 By 爱吃萝卜的猫猫论述题(40 分):试论学位论文开题前相关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提炼要求:1. 文献资源的检索思路 2. 文献资源的检索方法 3. 最终提炼过程 4.1800 字以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我们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它既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和全面提升。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即选题。它大致要经过初步设想、调查研究和最终立题3 个基本程序。在开题之前,我们一般会对自己所要研究的有一个初步设想,或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启发下,大致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就应该着手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以修正或完善选题。通过本学期的信息检索课程学习,我收获良多,这对日后学位论文开题前相关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提炼也有很大的帮助。图书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是文献检索的首选之处。因为我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所以我的研究方向会是与信管或者物流有关。而我对物流中供应链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大概确定了论文研究的大方向。在明确研究方向之后,我将按下面思路进行相关文献检索: 1. 分析研究检索课题,明确文献检索要求。分析检索课题,将检索课题分解成各个单元概念,注意分清主次概念,以便检索时有所侧重;确定是否存在与课题要求无关的概念,设法排除它们,从而保证检索提问式的精确表达;一些泛指概念(如研究、方法等)一般不宜使用。例如,供应链是个很宽泛的方向,由于学识、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不可能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需要对其中感兴趣的某个或几个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尽量缩小范围。通过平时相关课程的学习,实验室同门所研究的相关方向,导师的指导意见,决定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或曲棍球棒效应进行研究,那么,在检索过程中,侧重点是“牛鞭效应”和“曲棍球棒效应”,将“研究”概念去掉,用逻辑“或”组配“牛鞭效应”、“曲棍球棒”、“曲棍球杆”,然后用逻辑“与”组配“供应链”会较好地得到相关的文献。同时应明确文献检索的范围(管理学(或管理科学)学科)、文种(中文和英文)、国家或地区(国内外)、时间或年代(时间不能太久远,一般是5-10 年之内),以及要求的文献类型(期刊、会议、学位论文、图书等)。 2. 编写检索策略。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检索系统的确定,检索途径的确定,检索方法的选择,检索词的选定,检索过程中的方案调整。① 检索系统的确定。我选择的检索系统是要涵盖管理科学或管理这门学科的,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中,国内的数据库资源有:CNK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外的数据库资源有:ABI 数据库、EBSCO、 Emerald、SpringerLink、Elsevier 等。② 检索途径的确定。检索途径一般有题名检索、作者检索、序号检索、分类检索、主 By 爱吃萝卜的猫猫题检索、关键词检索等等。选定的检索系统一般都会具有多种检索途径。检索方法一般有快速检索(quick search)、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专业检索(expert search)等。在这里我选择的检索途径主要是关键词检索,检索方法有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主要应用到两种检索技术,一是布尔逻辑检索技术,二是截词检索技术。布尔逻辑词有逻辑与(“AND” 或“*”)、逻辑或(“OR”或“+”)、逻辑非(“AND NOT”或“-”)。在外文数据库中,还可应用截词符“*”,可用在检索词的前方、后方或中间来替代部分字母,为了查全西文单词中的词的不同形式。③ 检索方法的选择。主要运用到追溯法(获得几篇重要文献后,再利用其后的参考文献继续追溯查找)、浏览法(利用本学科的核心期刊来查找文献)。④ 检索词的选定。为了确定关键词的范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尽可能全面覆盖检索范围,如,“曲棍球”、“曲棍球棒”和“曲棍球杆”是一组同义词,“曲棍球棒效应”和“曲棍球棒现象”是一组同义词,对应的英文“hockey stick”或“shinny”;使用限定词,通过对关键词的年代、学科、数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