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 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相关链接】 北伐的对象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三派军阀,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5.过程: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2)军阀实力: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 (3)北伐军的作战概况: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相关链接】 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及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广地区军事部决定扩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作为独立团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共产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

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1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3、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习准备】工具书,表格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动”员(3分钟) 展示《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 谈一谈你的感想? 二、主“动”展示(5分钟) 讲述一个你知道的北伐战争小故事。三、调“动”探究(10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 一、黄埔军校建立 1.背景: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 2.建立:()在广州黄埔建立。 3.领导:校长()。政治部主任()。 4.作用:()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开始时间:( ) 2.北伐目的:() 3.主要对象:()、()、()。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

6.重要战役:()、()、()。 7.主要战果: (1)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伐军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 (3)政策:()。 四、互“动”交流(20分钟)我收获,我快乐 1、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革命活动有哪些?结果如何?教师点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革命活动,试图挽救民族危机,但都以失败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中共成立后,按照中共一大的党纲要求也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也同样以失败结束。正当双方对革命的前途迷茫之际,在苏联的帮助下,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国民革命。 2、《黄埔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孙中山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武装,以武力推翻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反动统治,挽救国家危亡,这也是军校的办学宗旨。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2、重点突破——北伐战争 一、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同时分析: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 教师点拨: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a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b作战方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伐战争》教案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出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让学生体会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学生回答后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背景导入:黄埔军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由国民党创办的。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的。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情况。 读《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六期毕业人数》,归纳创办黄埔军校的意义。 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1)中共三大 ①召开: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2. 3.黄埔军校 (1)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 (2)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3)意义: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4.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5.过程 (1)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2)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战场。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3)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6.结果 (1)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2)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3)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7.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5 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正当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之时,国共合作破裂。 二、【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讲述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下,国共开展双方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北伐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也隐藏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 理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 说明: 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共双方立场出发,思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教师应通过分析历史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

五、【教学设计】: 导入:中共二大以后加紧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工人进行了100多次罢工,其中最有影响力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罢工)。但是这些罢工最后都失败了,中共从血的教训中明白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同盟军。中共找到了谁呢? 1.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请同学阅读课文,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立场出发,思考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国民党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组织涣散、缺乏战斗力,孙中山决心引入新思想,改行新策略,改造整顿国民党 共产党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受挫,要求寻找同盟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合作方式——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也就是说本次合作采用的是在国民党内部实行合作的形式。 提问: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呢?(给学生思考时间)因为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当时中共还在初创时期,力量和影响较薄弱,国民党却以俨然是一面革命旗帜了,党内合作将国民党变成了革命的大本营,结果是国民党成为了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阵营,扩大统一战线,推进革命进程。当然,孙中山也不可能同意让国民党加入共产党,他所乐见的是中共作为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 (3)合作标志——191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讲述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你能够从哪些方面看出这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2)从军校的对联,你能看出军校的创办宗旨是什么? (3)军校的创办有什么影响? 3.讲述北伐战争: (1)背景: 国共合作促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将矛头指向当时割据各地的封建军阀,广州革命政府成立以后,“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革命思想高涨,进行北伐的时机也成熟了。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庞轶君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邵锦平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一、课前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 本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第一课。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最终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单元教学中,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所以在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析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授的课程内容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的胜利进军及最终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引导学生收集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失败的史实,使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创立以及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为北伐准备了条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①开始:1926年。 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③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⑤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⑥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铁军”) ⑦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4月国

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四、胜利进军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其它原因: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军的浴血奋战等; 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性质) 六、结果: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七、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北伐胜利进军主要对象:北伐战争打击的直接对象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反革命集团。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一九二六年六月五日,国民政府通过了出师北伐案。七月六日通过了出师宣言(十四日正式发表)。九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十二日,我党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巩固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国民革命军出师时共八个军,约十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向北挺进。西路为北伐军主力,由第三、四、

《北伐战争》教案[001]完美版

《北伐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埔军校创建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观看北伐战争的视频,培养学生从影视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flash《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方法。(2)让学生课前搜集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历史任务的资料,并掌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3)通过展示有关本课内容的歌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人大无畏、视死如归的表现的描述,培养学生“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史实,学生能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二)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师:大家看,这是国民革命军军歌,其旋律大家都很熟悉啦。 生: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师:这首儿歌是10世纪流行于欧洲,后来传到中国,被填了新的歌词,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律为仁人志士添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那么这到底是在描写中国的具体哪段历史呢?歌词中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也许大家多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没关系,我现在就带大家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师:我们这次国民革命之旅总共有四个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旅途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课前已经叫大家去找资料了,从检查的结果看大家都做得很好,那我在此就不再重复了。出发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军阀”,大家从上几单元学习中都知道,帝国主义列强曾经把清政府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然而请政府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袁世凯便成了他们新的代理人。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在华的利益,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植地方军阀,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那么什么叫军阀,简单理解就是封建割据政权,他们的性质跟请政府没什么区别,所以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内忧外患。那外患指什么? 生:列强侵略。 师:对了就是各国列强的侵略,那内忧又是什么呢?国内军阀有列强撑腰,经常怎么样? 生:答打战。 师:就是在这种不断割地赔款,长年战乱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要解救中国老百姓必须要消灭列强和军阀。所谓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那么走出国民革命第一步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师: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我们第一个站,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张图片就是国民党一大会议会址,也即现金的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125号,位于中山图书馆和广东博物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和胜利进军 2.叶挺独立团3.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4.国民革命的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指导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进军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2.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新代理人,从民主革命者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破坏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北伐的胜 利进军(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难点(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疑点1)北伐战争打垮了封建军阀,又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2)帝国主义为什么会与国民党勾结?

(3)陈独秀为什么会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4.解决办法(1)关于北伐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叙述的史实,进行综合概括,教师予以引导,得出以下结论:(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一场正义战争,反帝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义之师必胜。(2)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两党齐心协力反对北洋军阀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3)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4)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援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2)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内容,从敌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国民党右派为什么要叛变革命?帝国主义为什么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要害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认识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 (3)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理解。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 1、(导入)问:这几天电视里的新闻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这场战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说课稿范文 本文是整理的初中历史《北伐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

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②图片:孙中山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政府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③自制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

北伐战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北伐战争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名称: 北伐战争 地点: 中国 时间: 1926年-1927年 参战方: 广东国民政府 北洋军阀 结果: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主要指挥官: 叶挺、缪斌、李富春、林伯渠等 目录 历史背景 战斗序列 行动方针 战争经过 战争过程 广州誓师 击退国军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南浔战役 部队情况 原编制 扩编 国共合作与分裂 意义 陈独秀的评价与反思 北伐战争纪念馆 其他 历史背景 战斗序列 行动方针 战争经过 战争过程 广州誓师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南浔战役 部队情况 原编制 扩编 国共合作与分裂 意义 陈独秀的评价与反思 北伐战争纪念馆 其他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 蒋中正在广州的东校场的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段祺瑞下台。 1926年7月4日,为完成总理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宣言中说:“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迄于今日,不特本党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和平统一之主张未能实现,而且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帝国主义者复饵以关税增收之利益,与以金钱军械之接济,直接帮助吴贼压迫中国国民革命;间接即所以谋永久掌握中国关税之权,而使中国经济生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吴贼又见国民革命之势力日益扩张,卖国借款之狡计,势难得逞,乃一面更倾其全力,攻击国民革命根据地,即使匪徒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剩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民族工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第二,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工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而言,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2)城市小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 (3)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 ①自身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城市和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是中国工人阶级绝大多数来自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人数少、年龄轻、文化水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大学,《新青年》 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 (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2)提倡文学革命 5、基本评价 (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 潮;造就了时代巨人。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类似文艺复兴运动,一败一成。 a、文艺复兴自然天成,新文化运动动力不足; b、文艺复兴自说自练,新文化运动 外压极大,救亡压倒启蒙;c、文艺复兴整合传统,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 五四运动的爆发 1.根本原因:内忧外患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3.思想基础:思想解放 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 5.直接原因:巴黎和会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黄埔军校的大门及门上对联。师: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

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 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作用) 2、生交流阅读成果,师归纳: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年5月广州黄埔。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展示:幻灯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生交流,师归纳: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 生交流,师归纳:通过这个实力表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可以看出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伐战争的教学设计 冀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的教学设计冀教版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探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训练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通过探讨北伐战争胜利原因,认识北伐战争是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并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共合作。了解国共合作的主要原因及其过程。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难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教学方法:阅读看书;自学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随堂检测;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歌曲引入新课: 教师清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仿《两只老虎》曲调) 投影出示问题,检查预习情况(独立写本子上,交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1、跟据内容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战歌? 2、是什么人进行的革命活动?结果如何? 3、除军阀的军阀指那些人?

教师引入语:这些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了解的知识,赶快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学生学习过程:依据教师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梳理本课知识。 板书——自学提示: 1、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标志:中国国民党召开() 2、合作产物—黄埔军校:划时间、地点、名称、创立者、特色、作用。 目的:为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合作高潮—北伐战争主要对象:(、、) 时间与领导机构() 方针:()主战场() 思考并讨论:p82想一想。 4、合作结果—破裂:()制造 ()政变;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 歌词导入法。 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其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显示。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讲述法。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②图片:《国民革命军军歌》;孙中山,周恩来等人物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③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和一些文字资料。④视频资料。⑤flash动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用国民革命歌导入新课 2、黄埔军校的建立 多媒体设备给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并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说课稿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学生分析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学习,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所认识,但对北伐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基于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等,进行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时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教材分析课标内容:了解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本课内容的中心主题:本课主要介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的失败以及南京政府的成立。而本课的重点介绍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本课内容在历史发展进展中的地位:本课是新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二节,它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国共两党合作到分裂,从北伐胜利到国民革命失败,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重点: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黄埔军校创建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能力目标(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阅读北伐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方法。(2)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讲述当年黄埔军校、北伐等故事,感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并掌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3)通过展示有关本课内容的歌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人大无畏、视死如归的表现的描述,培养学生“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史实,学生能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策略1、《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复习提问法,历史假设法,图文结合法,分析归纳法,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运用挂图、图片、地图等,增加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将它设计为旅游形式,命名为“国民革命之旅”。它一共有四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每到达一站请这一站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这次旅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 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五、教学过程师:今天这节课有点特别。我们将会乘坐着地铁回到20世纪年代的中国,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在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失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又进行了哪些尝试,他们是否获得成功。在出发前,老师先来介绍一下这次旅程的情况。我们把这次旅程命名为“国民革命之旅”。它一共有四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每到达一站我们将请这一站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这次旅程。现在,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第11课的内容,了解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大事。(学生看书)板书第11课北伐战争(国民革命之旅)(新课导入)师:好!看书的时间到这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