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衡传》说课稿、教案、简案

《张衡传》说课稿、教案、简案

《张衡传》说课稿、教案、简案
《张衡传》说课稿、教案、简案

《张衡传》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张衡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传记文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张衡各方面成就;

3、学习张衡从容淡静、勤勉谦虚等优秀品质,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三、重点难点

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是本课时的难点。关于文言字词和常识,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在课前预习解决,课堂上采用提问、点拨等方式进行强化。关于人文精神这一点,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加以解决。四、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课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了解张衡的有关情况。利用学案导学实现对文言知识梳理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及人物形象。

五、学法

我设计了自学整理法,完成对文言知识掌握;用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结构,总结传主精神,探究本文写法。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教学过程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要明确,但是教学中还得考虑整体目标: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的全貌认识,须立足于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将分散、孤立的文言词语教学,统一在文章思想内容下,如珠在线,多而不乱,使整

个教学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同时,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质疑引导,还是学生“自求得之”,都力求带有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因素,真正使学生成为求知的主体。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呢?那就是用“线”串“散珠”:

第一步,确定了教学目标,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散珠”串联起来的“线”──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是什么?有了中心议题,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避免串讲法肢解课文之弊。

第二步,理清线索,安排主要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沿着主“线”完成各个目标,实现整体目标,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张衡

1、导入新课

1800多年前,当人们都还在茫然中打量这个世界时,我国东汉就已经将一个人的足迹踏遍了他所能触及的所有的文明巅峰。

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

他是书画家,东汉四家,上有其名;

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

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

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

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此人就是张衡。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范晔的文字,解读这位全能型人才,看看是什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人物。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请全体同学齐读课文,要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能诵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预习中已经要求学生读过课文,现在要求学生齐声诵读,旨在规范读音、句读,体会文章韵律,熟悉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梳理字词(结合学案导学,自学整理,同学之间交流,本环节课前完成,课上检查。)

此环节中难点问题可先由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预习,老师课上检查,学生课后再归纳整理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知识梳理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自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全文共六段,主要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1)文学成就(第1段)。

(2)科技成就(第2-4段,第3段过渡)。

(3)治国才能(第5段)。

小结:郭沫若在张衡墓碑上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后世人称张衡为“科圣”。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提升学生对张衡的认识。

(二)研读课文,再识张衡

1、班固已作《两都赋》,张衡为何还要写《二京赋》?

在学生答出“因以讽谏”后,教师总结: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文词中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他仗义执言,指责官僚豪绅们的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

2、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

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追问: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

追问: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执著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小结: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成就的取得一定离不开性格和精神的引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东汉书法家崔瑗给张衡写的墓碑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应闲》里说“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又说“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可以看出他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格,也印证了以上分析的三方面原因。

(三)重点概括,三识张衡

1、引导学生读第四段。

问:本段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这段文字写作顺序:时间→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这一段可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

小结:史书载从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我国北方共发生大地震26次,张衡研制地动仪,测报地震,正说明了不计名利、为民造福的品格是他在科研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2、读第5、6段,

思考: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在第5、6段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思玄赋》的由来。(2)出任河间相与权奸的斗争。

性格:心思细密、小心谨慎;果敢决绝,聪明机智。

(四)总结要领,拓展延伸

讨论两个问题。

1、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

问1:从传记中看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位皇帝?

这一环节教师提醒学生找文中表示时间的短语,学生即可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其次引导学生比较材料,不难发现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详写。

经历了三位皇帝:和帝、安帝、顺帝。也有人说四位,包括章帝。

(板书):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由此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

问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叙写张衡的事迹,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由此,可以得出人物传记写法:①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②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2、在那个时代,张衡绝对是达人级的人物,有四句话可以概括:浑天地动两仪争辉,科学文学一代巨人。从容淡静勤勉终生,万代景仰名曰科圣。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引导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品德和人格是任何人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②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如果说他的成就是金字塔尖发出的耀眼光芒,那么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便是支撑塔身的坚固基石。古今中外有很多像张衡这样的伟人,如今,他们已经化成了历史线轴上的永恒坐标。我们不可能复制他们的人生道路,但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品质,却是我们应当汲取并坚守的。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用心品味着张衡带给我们的触动。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张衡身上有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优秀品质,不过在我认为,他的从容淡静是值得仰视的。但这种淡静

就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淡泊明志,心无旁骛地向理想前进,有了这份淡静,才有了张衡孜孜不倦的追求,硕果累累的成就。也许是受了张衡的影响吧,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轻灵,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潇洒,沈从文有洗尽浮华的优雅淡定,钱钟书有荣辱悲欢前的坦然寂静。他们也因了这份从容淡静,成为大成就者。

也许,喧嚣中我们总是浮躁难安,纷杂里我们往往迷失本性,那就尽力让心变得恬淡一些,将一切的得失,一切的诱惑视作过眼烟云,用那颗最纯真的心去聆听梦想的声音,诗意前行。

最后,把这幅对联送给张衡,也送给同学们!

天才全才奇才才高气清人品文品官品品正行端

横批品才双馨

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品才双馨!

板书设计:

文学成就(第1段)以时间为经

张衡的主要事迹科技成就(第2-4段)以事迹为纬

政治才干(第5、6段)详略得当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说课稿复习

44.张衡传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张衡传〉教学设计》。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寓含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涵养,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传》是鲁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探索科学的奥秘”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据此,我将文章的教学定位于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学习写法、知识归纳四个方面,用四课时完成。 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按照认知规律,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对对文章的理解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模糊性阅读”向“精确性阅读”的深入。要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在第一课时中,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通读全文,基本弄通文意,此为“表”。今天,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定位于“里”,也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模糊性阅读”。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体验,理解文意,了解张衡一生的杰出贡献,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感受张衡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科学精神。 2、通过生生对话、生师对话,学会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其中,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并会运用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更是文章学习的难点。难点的解决打算通过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预习——课上贯穿于内容讲解——课后归纳整理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 根据职教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将本着“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以体验教学为主,中心问题发散教学为辅,适当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情境。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中心问题发散教学强调在一节课中通过围绕提出的中心问题进行发散式研究和讨论,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锻炼。该教学法的操作原则是“提出问题——诱发兴致;解决问题——激发探点;发散问题——开发智能”。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归纳为两个字——“对话”。即生、文对话、生、生对话和生、师对话。用对话来完成教学目标,以对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中心问题发散教学的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问题三个阶段,并设计中心问题:张衡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伟人? 首先,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张衡图片,教师语言导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1、课程标准要求(选自“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有关要求)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课程标准解读 第8条目标是从文体阅读角度提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第9条目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对一般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这两条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必修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分年级层次,应贯穿高中三个年级。 第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阐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突出古代文学作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体会”一词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和领会,强调了学习古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二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则需要“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要求读者要有历史的眼光,看到那个时代对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吸收其合理内核,“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但任何阅读又是当下的阅读,所以在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时,应从当下社会语境出发,根据今天的价值标准作出理解和判断,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第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首先,文言文阅读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所谓“理解词句含义”,课根据由易到难的层次分解为:说出此语境中的词句含义,能说出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能根据不同语境准确说出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亦可根据不同的层次分解为:能大致复述文章内容,能准确翻译句子内容,能准确表达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其次,强调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重点体现“文言语法知识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习得,而非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中记忆”这一基本理念。“了解”意为“知道”,可以外显为行为动词“说出”;“梳理”则包含“积累——整理——总结”三个行动层级,体现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可以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用实词、18个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及4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最后,强调古代诗文的学 习手段为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积累语感,积淀语文素养。 2、教材分析 《张衡传》是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

简笔画教案分析

简笔画教案 肖 鹏 钢铁路小学

目录 认识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一)静物简笔画(二)动物简笔画(一)动物简笔画(二)漫画简笔画(一)漫画简笔画(二)简笔画写生(一)简笔画写生(二)简笔画写生(三)

认识简笔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按简笔画的要求画简单的简笔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意线条在简笔画中的合理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用简笔画反应一定的生活情趣或表达自己的心声 教学过程: 一、引领准备阶段 展示简笔画作品,带领学生欣赏并作简要说明 二、示范讲解阶段 教师范画提出画简笔画的要求。 (要求:1、线条流畅自然(作画过程中一般不允许重复) 2、形象生动、表现出线条轻重缓急的变化 3、具有一定的生活情趣) 三、学习练习阶段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提高阶段 对学生作品进行作品进行总体及个别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 作业布置: 按要求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教学内容及过程:

在绘画中,静物画是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由于描绘的对象是静止的,所以便于观察和掌握。静物简笔画的内容广泛,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 一、静物简笔画表现的内容 静物,也称为相对静止的物体,如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例如桌椅、钟表、水杯、自行车等。 二、静物简笔画表现的方法 (一)基本形的表现方法 1、正方形 正方形是所有基本形是最重要、最常见、最易掌握的一个基本形。画时要注意横平竖直。 2、长方形 长方形是由正方形演变而成的,有横正方形和竖长方形两种基本形。画时同样要注意横平竖直。 3、圆形和椭圆形 圆形和椭圆形是基本形中的两个曲线形,在表现时难度相对要大一些。 画圆形时,手对笔的控制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无论是从左向右画,还是从右向左画,都必须在行笔的同时眼睛要始终看着起点,这样才能把圆形画得更圆,也可利用圆规和瓶盖等工具画圆。 椭圆形从感觉上要比圆形更难画些,因为它不像圆形有规律,而且可借助的工具也很少。画椭圆形时,一要有很好看手控力和感觉,二是特别要注意椭圆形两边的转折点。 4、三角形和梯形 三角形和梯形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基本形,在简笔画的静物表现中,运用起来比较灵活,表现上也比较自由。 (二)基本形体的表现方法 在绘画中,一般将物体的外轮廓线叫做形,外轮廓线和内部结构廓线组成的物体画面,称为形体。用简笔画画形体时,它的造型非常用立体感,生动、活泼、美观,具有很强的绘画效果和艺术感。 1、正方体 正方体是由六个相等的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六面体,因此也叫正六面体。在画正方体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正,二是透视要正确,即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要表现出来。

简笔与繁笔 公开课 教案

《简笔与繁笔》导学案 一、字词落实 繁冗(rǒng )拖沓(tà): 指文章繁琐冗长,拖拉松懈。 言简意赅(gāi):语言简练,意义完备。 穷形尽相: 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穷: 尽。 汩(gǔ)汩滔滔: 本文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 汩汩,水流的样子(或声音);滔滔,大水漫流。 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洋洋,盛大,众多;洒洒,连绵不断。 磬(qìng)钹(bó) 铙(náo) :击打乐器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很害怕。 借重(zhóng):指借用其他的(力量),多用作敬辞。 二、自读梳理 1、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简笔好还是繁笔好? 2、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三、拓展阅读 那酒店里主人摇着头,自进店里去了。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了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勿请自误。”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你却怕甚么乌!”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压压地相傍下山。【夹批:骇人之景。】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夹批:奇文。不因此庙,几令榜文无可贴处。】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说课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 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张衡传》教案

15 张衡传 [ 文本扫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张衡(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 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 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 节。《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问题导引] 1.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提示: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2.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材料的? 提示: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4 .本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示: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截取重点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表现屈原的高洁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文笔充满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观性较强。而《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

吴昌均_《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教案 高中语文组:吴昌均 课时:一节课 操作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 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语言,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简,既可以是言简意赅,又可能是言简意少;前者好,后者不好。繁,在篇首说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补充说明“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 (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 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远有的预期和语调。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 (1)“这诚然上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删去“诚然” 和“单”两个词可以吗? [用“诚然”一词准确,语气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意味,与全文论述的内容、基调保持一致。删后语气太肯定,内容也与原文不够协调一致;删去“单”字,意思成了承认文字的多寡论决定文章的繁简,与原文表

张衡传说课稿人教版

《张衡传》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张衡传》,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 1、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能把握基本史实,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张衡传》是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传记文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二)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是本课时的难点。 关于文言字词和常识,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在课前预习解决,课堂上采用提问、点拨等方式进行强化。关于人文精神这一点,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加以解决。 教学资源与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如下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识张衡 1、导入新课 1800多年前,当人们都还在茫然中打量这个世界时,我国东汉就已经将一个人的足迹踏遍了他所能触及的所有的文明巅峰。 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 他是书画家,东汉四家,上有其名; 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 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 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 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此完人就是张衡。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范晔的文字,解读这位全能型人才,看看是什么成就了这位杰出的人物。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心理,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作者与作品简介 (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3、请全体同学齐读课文,要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

《张衡传》打印教案

张衡传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的成就,感悟张衡的人格魅力。 1、疏通文本,翻译句子。 2、了解张衡,感悟张衡 对“因入京师”中的“因”,“权移于下”中的“于”等字 词用法的准确把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汶川大地震时的图片。08年的汶川大地震遇难6万9千多人,37万多人受伤。从触目惊心的图片也可以看出地震的危害特别大,因此人们想了解地震,预防地震。早在1900多年前,东汉时期的张衡对地震就很有研究,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检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一项发明比欧洲早1700多年。今天我们学习《张衡传》,进一步走近张衡。 板书题目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这样两个目标: 二:明确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的成就,感悟张衡的人格魅力。 上节课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老师要检测一下,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张衡传,开始。 三、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 …… 同学们读的很流畅,字音把握的很准确,可以看出同学们很认真的预习了。我们掌握了字音,还要了解字义。请看多媒体,重点看红色和蓝色字的意义和用法。 (Ppt显示重要的字词)

2、解释字词: 文言知识归纳:见《教材解析》P 哪位同学解释第一自然段的字词? ……(可用笔做记录) Xx解释的怎么样,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 好,解释(补充)的很好。 问题预设:“因入京师”中的“因”解释成“趁机”还是“于是”? 如果是“于是”的话,表示一种承接关系,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想一下张衡在三辅游学时,还不具备直接进入京师的能力,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趁机”比较符合他当时的身份。 下面看第二段的字词,这一段请哪位给解释? …… 刚才我们了解一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但这样还不够,学习文言文,翻译句子更重要,考试时翻译占10分呢。 3、翻译句子 老师在文中选了4个句子供同学们翻译。翻译时除了解释字词的意义,还要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

简笔画教材教案

主编肖鹏封面设计肖鹏内容设计肖鹏

前言 简笔画的用途非常广泛。如儿童启蒙教育、教学、咨询、板报、贺卡、工艺设计等方面。当今社会通过图画交流已发展到空前规模,充分反映出图形强大的传达信息的能量,因为它具有超语言性、超地区、超国界的通用性。 简笔画比语言传递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教师边讲边画简笔画,语言和画面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生动活泼,学生印象深刻,增强记忆,激发情趣,寓教于乐,教学活动是有趣又有互动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因此特执行教育部门命令,编写此教材,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目录 认识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一)静物简笔画(二)动物简笔画(一)动物简笔画(二)漫画简笔画(一)漫画简笔画(二)简笔画写生(一)简笔画写生(二)简笔画写生(三) 认识简笔画

一、什么是简笔画 简笔画就是用简单的线条来进行描绘得一种绘画方式。有时会起到语言难以传达到的效果。是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一种绘画方式。 它的特点是:用笔简练概括,随意增减,灵活多变;构图简约而内涵丰富,写意传神,作画生动快速,一挥而就,简单易学。 这是一种人人都能画的绘画艺术。只要你愿意学,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会。 简笔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 儿童画: 儿童自身运用线条不自觉的一种绘画形式,有较大的随意性,绘画夸张。和简笔画相比形态非常相似,但缺乏规范性和概括性。 速写: 是画家用以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绘画形式。绘画形式以线为主,但强调纪实性,是写生常用的方法。 影视动漫、抽象画: 与简笔画风格相似,但更注重目的性和主观性。

静物简笔画1 在绘画中,静物画是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由于描绘的对象是静止的,所以便于观察和掌握。静物简笔画的内容广泛,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 一、静物简笔画表现的内容 静物,也称为相对静止的物体,如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例如桌椅、钟表、水杯、自行车等。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繁星说课稿

4*《繁星》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昧、坠、怀”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巩固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感悟满天繁星的迷人景色。 4.结合自己仰望星空的经历,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看到的画面和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教学重难点] 巩固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感悟满天繁星的迷人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教材分析 《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简笔与繁笔》教案(沪教版第五册)

---------------------------------------------------------------最新资料推荐------------------------------------------------------ 《简笔与繁笔》教案(沪教版第五册)高中语文教案十二简笔与繁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 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正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 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①层(1~2 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②层(3~5 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 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 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 1 / 14

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 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 1 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 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 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 段)紧承第 1 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浒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 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 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 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张衡传》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中语文《张衡传》说课稿鲁教版必修2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张衡传》是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人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利用学案导学实现对文言知识梳理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及人物形象分析。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自学整理法,完成对文言知识掌握;用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

目录 第一单元(欣赏、评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教案设计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张衡传重点学习的教案.doc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 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 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 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 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 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 制成的。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1、“传”:传记 . 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 传主的特点。 范晔 (398-445) 南朝宋顺阳 ( 在今河南浙川东 ) 人。他根据前人撰 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 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 年的历史, 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 “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 (398-445) 南朝宋顺阳 ( 在今河南浙川东 ) 人。他根据前人 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 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 195 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卡通漫画简笔画教案

卡通漫画《动物简笔画》教学设计 姜堰区叶甸中心小学秦盛莉教学内容: 卡通漫画《动物简笔画》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易掌握的简笔画,激发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 2.教会孩子们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图形来概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培养绘画的基本功底; 3.通过贴近生活的简笔画图案,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引导他们于平凡的景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4.让孩子们能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启发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简笔画小动物的技巧,准确把握形状和特点。 2.熟悉并掌握简笔画技巧,自己用简笔画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老师说个谜语,你猜猜他是谁?(老师说谜语,学生猜。谜语:阔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吃瓜,专吃害虫保庄稼。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你还喜欢那些小动物?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学一学他们的声音或走路的姿态吗?”“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有关动物的小故事,想听吗?”(教师播放视频《小猫钓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这样做事情才能成功。” 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呢?(学生找出故事里的小动物)“看!它们来了!”(教师展示小动物图片)你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吗?你们想不想画一画它们啊?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学画动物简笔画。(板书课题:动物简笔画) 二、学画简笔画 1.学画猫“猫有什么特征?”跟老师学画猫。

(1)教师示范画猫。 (2)展示学生作品并作评价。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才能画好猫呢?(要抓住它的特征) 2.学生自主学画鱼、蝴蝶、蜻蜓。 (1)请同学们根据动物的特征,仔细观察,把其它的小动物画出来吧。找几名学生上台画 (2)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并评价 小结:同学们,你觉得怎样才能画好简笔画呢?对了,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特征,只要我们抓住这个特征就能把它画出来。 三、自由创作 师:“同学们,这些小动物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想不想把他们放在一起,创作一幅有情境的简笔画啊?下面就开始吧。”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创作。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评出最佳创意奖和优秀小画家奖。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能为小动物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说的很好。保护小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用我们的真诚、爱心,还大自然界一片美丽的绿色,让小鸟自由飞翔,让小鱼快乐游玩,让所有的动物都能舒适自在地生活。

高中语文必修精选《张衡传》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精选《张衡传》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精选《张衡传》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张衡传〉教学设计》。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寓含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涵养,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传》是鲁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探索科学的奥秘”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据此,我将文章的教学定位于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学习写法、知识归纳四个方面,用四课时完成。 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按照认知规律,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对对文章的理解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模糊性阅读”向“精确性阅读”的深入。要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在第一课时中,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通读全文,基本弄通文意,此为“表”。今天,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定位于“里”,也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模糊性阅读”。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体验,理解文意,了解张衡一生的杰出贡献,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感受张衡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科学精神。 2、通过生生对话、生师对话,学会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其中,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并会运用是重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更是文章学习的难点。难点的解决打算通过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预习——课上贯穿于内容讲解——课后归纳整理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 根据职教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将本着“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

《张衡传》公开课教案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教书人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范晔及《后汉书》。 (2)梳理掌握文言知识及相关文体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人物传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采用质疑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导读法、探究法、旧知归纳法。 教学计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疑难词句的处理。 2、探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文章重点记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一篇文章《数星星的孩子》,可见主人公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一文,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的汉代科学家张衡。 二、问题设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 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3、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让学生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问题原因。教师巧妙运用质疑导读法,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逐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文句自己组织答案。) 师问(1)张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说明其中原因。 启发:(2)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 生: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不慌不忙,镇静,淡泊宁静。 译文注释为: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