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唤生命教育(读后感

呼唤生命教育(读后感

呼唤生命教育(读后感
呼唤生命教育(读后感

呼唤生命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读《丁成尧谈生命教育》有感

胡海平

在茫茫新书海中,《丁成尧谈生命教育》一书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起人们极大地注意。该书作者丁成尧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两个方面,是人生的两个重大要素,也是人人关心的两个重大问题,人生奋斗的所在。人的自然生命以其生存的时间长度衡量,而人的价值生命,则以其所作的社会贡献来衡量。人的自然生命的高质量,健康与长寿;人的价值生命的高层次,实现与提升,是一切人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人的自然生命在价值生命中延伸;人的价值生命在自然生命中展示。丁成尧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人们进行人的自然生命延长教育和人的生命价值提高教育这样两个中心内容。在他看来,因为教育说到底,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人的生命知识、生存规律和发展趋势,学习并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地锻炼和调养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用人类的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懂得做人的道理,争取自己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生命教育,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呼唤生命教育,正是呼唤教育的本质回归。

生命教育的首倡者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来的。华特士曾在印度跟随瑜伽大师阿南达学习。回到美国后参悟瑜伽的生命精神,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四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近一些年来,生命教育

有所发展,但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认识生命教育的,也就是说,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而加以强调的。例如,日本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就是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而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等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生命教有的。近年日本针对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流行,实施“余裕教育”,提出“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的口号,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更有日本的专家建议,要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在美国,到1976年全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出版了《生死学》、《死》等特别的杂志,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而Lifc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种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教育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由Ted Noffs先生于1979年在雪梨创立,最初的动机就是作为一种反毒品教育资源。始初,强调培养每个孩子

应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要求学校进行所谓预先教导,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和能力。而后,设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与学校建立共生伙伴关系,并根据小学各年龄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组织流动教学,同多媒体交互作用;生命教育中心还应邀对学校进行评估和协助教学准备,开展教师训练,组织家长信息反馈,等等。

英国的生命教育,由查尔斯王子提出,将Ted Noffs先生的生命教育传至英国。Ted Noffs应邀到英国演说,提出预防教育的议题。到1986年初,英国建立了生命教育的第一个流动教室,1987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基金会,至1995年时,全国有20多个流动教室,尤其多分布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特等区。

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国家建立生命教育基金会。生命教育基金会所服务的对象是5~12岁的学生,所设立的课程将学校教授的健康和体育课程相连接,并纳入课程架构的范围内,有些资料还发给学生和教师,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奥妙,“如何照顾身体”,积极取向,建立学生自我尊重,同时教导学生学习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2年12月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香港生命教育的发展与民间教育与社会福利团体有着密切关系。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和香港“神托会”十分关注生命教育的推动。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发起了“亲亲孩子、亲亲书”的生命教育计划,并举办了“走出生命迷惑——谈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实施

成效座谈会”,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香港教育行政机构重视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但是,在香港,因为对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及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相关课程尚未实施。

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由民间团体于1976年从日本引入。个别学校实施伦理课程,从中引入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但生命教育一直未能成为台湾的主流教育。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台湾教育当局组织有关专家、学校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组织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1998年开始,在全台中学生实施,并得到台湾各级中等学校和辅仁大学、彰化师大等一批大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引发了台湾对生命教育探讨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成为比较完整成熟的阶段。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台湾“教育当局于2000年2月宣布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同年8月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规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发布“生命教育先导计划”。目前,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新的教育门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思想萌芽和重要开端。1997年,叶澜先生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1998年、1999年,丁成尧受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委派,在北戴河连续两次举办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研修班上,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问题,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素质,

健康与生命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也就是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会者取得了共识。2010年4月,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致信中央领导,倡议在全国加强生命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2003年9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 4年11月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沈阳启动。2005年3月,《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公布。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育教育论坛,吴甘霖先生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九大策略。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并决定自2007年起全面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并列入科研计划,争取尽快发布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

我列出上述情况,是为了强调指出,丁成尧谈生命教育,与一般人强调关注青少年不同,他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程的高度,即从全人类、整个社会发生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失、中年“英年”早逝、老年人被疾病困扰、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存在许多不利于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这样一个高度上,即从人类发展、民族发展的战略上,呼唤在全民、全人类中实施生命教育,特别是呼唤我们中国的教育必须实施生命教育,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生命的长短、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无外乎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丁成尧写道:“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疾病瘟疫、意外事故、轻生自杀、毒品泛滥等等,尤以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生命带来的威胁更大。”(第16页)他说:“生命在于教育,生命在于管理,生命在于保护。”

丁成尧说: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教育的本质的回归。他呼吁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以健康体质为基础的。然而,我国的教育现实令人担忧。目前以升学为目标、为核心,以知识为考核教育质量、学生质量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巨大的“异化力量”。特别严重的是,这种应试教育,又恰恰强化在我们的幼儿、小学、中学期间,造成了严重的现实问题和不堪设想的后果。他引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的调查报告说:中小学生的第一苦恼就是学习压力大(约占57﹒6%),6-14岁的孩子普遍睡眠不足。这是一个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问题。同时,他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由于生命教育的理念根本缺失,英年早逝、老年养生不得法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同时,必须贯穿整个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彻在各类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而且刻不容缓。

我以为,生命教育在中国早有著述,《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人类最早的生命教育巨著,重视生命理念贯穿于人生整个旅程、各种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惜我们的教育却在最近几十年丢了这个宝贵的光荣的传统,把教育变成了应试的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且用以作为考察学子的最主要的标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学子身心备受摧残,而且出不了创造性人才,对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人民

的前途极为不利,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发表了真切的看法和痛心的呼唤,中国有关方面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言辞而竟毫无实质性反应。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所以,正是这个时候,《丁成尧谈生命教育》的出版,具有莫大的意义。

读罢丁先生的著作,我觉得,中国的的确确、刻不容缓到了呼唤生命教育的时候了。大的层面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领导,首先是国家领导人和地区领导人,树立宇宙生命意识,站在人类发展与宇宙及其生命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人的生命健康进步、生命价值取向,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全员素质、全员教育水平、全员健康状况、全员寿命、全员生命价值的高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推动整个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以适应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和谐进步,使整个方针、政策、工作路线,这样来安排国务活动,部署工作。经常检查和反省我们的工作理念和行为,我们的各项建设,我们的社会发展,有无危害人类安全、中华民族安全、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协调发展,有无损害人民健康,损害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特别是那些危害环境、危害生命的问题,是不是掉以轻心、麻木不仁,等等。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首当其冲,一切着眼点和工作的基点,应该放在学生自然生命的健康成长、人生价值的丰富和提高之上,力争使受教育者的寿命和工作能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提高的趋势,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

争取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谋求科学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课程设计和安排,以及各种教育的途径、传媒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方法。经常检查和反省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方针、路线,学校的布局及其建设,各种课程设计和安排,以及各种教育的途径、传媒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无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等等。不是要改革中国教育吗?就从娃娃实施生命教育这里开始改吧!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各类企业,首先是各类涉及群众生活、职工工作即生产经营生活资料(有关衣食住行)的各类企业,应该树立宇宙生命意识,端正经营理念和各种营销行为,极力谋求有利于增进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的健康、延长人的生命、促进人的正确价值取向的产品生产和经营,把住宣传广告关,经常检查和反省有无虚假宣传,有无损害人们健康,甚至谋财害命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等等。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各个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管理,树立宇宙生命意识,把握有益健康、长寿的生活规范,养成科学饮食、科学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正确地引导儿女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活动,尊老爱幼,实现家庭的和睦和整体健康,科学养好、管好宠物,不做损人利己的危害环境、危害生命、危害别人健康、危害别人科学生活的事情,经常检查有无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等等。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各种媒体,应该树立宇宙生命意识,通过社论、文章、报道、案例等各种形式,运用声、光、电、磁等各种现代媒体工具,造舆论、立氛围,大力宣传宇宙生命、生物和人的知识,宣传环保、关爱生命,敢于揭露和批评各种危害环境、危害自然、危害生命的言行,呼吁社会公正,杜绝一切危害生命健康的虚假广告、宣传,停止各种垃圾食品、转基因食品和医药食品质量的夸大宣传,引导科学饮食和科学养生的社会舆论,报道各种典型案例,经常检查有无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等等,保持科学的、有力度的舆论导向。

呼唤生命教育就是呼唤我们的整个社会树立宇宙生命意识,形成舆论,形成机制,从我做起,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敢于同各种危害环境、危害生命健康的言行做毫不调和地斗争,经常检查有无问题,有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应该如何纠正,等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雨巷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雨巷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习体悟诗歌意境的一些方法,即通过诵读以及借助联想想象来探究意象的魅力(象征义)。 2、巩固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探讨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背景:我热爱戴望舒这位诗人,因为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受尽酷刑也不屈服,表现出伟大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的震撼人心的血泪之作,还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气,求真求美的至情至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成名作《雨巷》,正是这首诗,让他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板书课题) 问:用几个词语描绘诗人传达的情绪? (忧愁、哀伤、寂寞、痛苦、悲凉、惆怅、期望……)(板书) 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低沉幽怨。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齐读 2、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有实在的,更有主观、虚构的。 探讨角度:(1)意象的特点(2)意象传达的情感(3)意象营造的氛围 这首诗有哪些意象? (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姑娘、我)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似乎将他隔绝在尘世之外,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近望的惆怅。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感觉。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色彩淡雅。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点拨问题预想: 丁香与女郎有什么共同点?(美丽、忧愁、高洁。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惆怅。) 卞之琳评价《雨巷》是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稀释版,你认为呢?(望舒既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同步练习 粤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同步练习 粤教版必修 4 1.走近作者 张云飞,2003年在《社会》第3期发表《呼唤生命教育》一文,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2.相关知识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正确、鲜明、新颖。 1.注音 (1)虐.(nüè)待 皈.(ɡuī)依 挫. (cuò)折 谋.(móu )求 枯竭..(kū )(jié) 销蚀. (shí) (2)禁?????不禁.(jīn )禁.(jìn )闭 教?????教.(jiāo )书教. (jiào )案 2.写对字形 (1)?????缺hàn(憾)hàn(撼)动 (2)? ????t ū(凸)显āo(凹)陷 (3)?????xi āo (销)声匿迹xiāo(消)失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很像一颗心的样子。到了小篆,变得看不出心的样

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吴玉环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3、学习议论文文体的特点和论证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2、培养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评结合;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①整体感知课文,列出全文提纲。 ②文章针对什么现象进行阐述? ③倡导生命教育的原因何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又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人用心灵和智慧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请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经典曲子是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了命运,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前面一分钟)。面对挫折,有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有人却选择结束生命(播放不爱惜生命的画面)。这种现象不只见于中国大陆,在国外也常见。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要呼唤生命教育,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二、展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赏析课文 A、整体感知课文,列出提纲。(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并板书) 一、(1)摆出现象,指出生命教育的不够。(提出问题) 二、(2—7)倡导生命教育的依据和现实背景。(分析问题) 三、(8)如何进行生命教育(解决问题) B、分析问题中,倡导生命教育的原因何在?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并用多媒体展示) ⑴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引证法) ⑵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⑶21世纪人的生命意识凸显(例证法) C、学生列举身边或古今中外,能执着地追求生命、珍惜生命的事例进行正面分析。(教师先举出一个例子分析) 四、讨论、交流。 回想自己的经历,哪些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你特别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最新孩子的生命教育

孩子的生命教育 解释死亡 帮孩子心理成长 大地震在刹那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许多孩子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体间接地接触到“死亡”。面对这个他们未能真正理解的问题,家长怎样进行解释和进行疏导,这是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杜亚松教授说,如果是尚未懂事的幼儿,家长可以暂时告诉他们“这个人不见了”或“这个人出远门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 一般来说,等孩子上学后慢慢懂事了,就可以向他们作出科学的解释,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尽量不要对孩子隐瞒或者编造理由,要让他面对现实。 尤其是当身边的亲人去世后,每个人都会经历心理的“居丧期”,这是亲人去世后出现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表现会更特殊。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当孩子哭泣时,不要说“别哭”“哭也没有用”等话语,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家长还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不要整天陷于悲伤的情绪中。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回忆快乐的时光,忘记烦恼。也可以让他

们通过画画的方法,缓解心中的情绪。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杜亚松教授推荐“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生命教育 每个孩子不可或缺 正确地进行灾难教育,能教会孩子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和知识,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在孩子认识灾难、正视“死亡”的基础上进行生命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当孩子们通过电视目睹到灾难画面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珍惜每一天,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像那个被救后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男孩一样懂得感恩和乐观;要像那个即使双腿被卡得鲜血直流,还高唱《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的小朋友一样乐观、勇敢;要像那些在“帐篷学校”里高唱国歌的孩子一样坚强…… 总之,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坚韧、乐观、从容、刚毅,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从小树立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观念。 【孩子的生命教育】相关文章: 1.上海大中小学都将开设生命教育课 2.呼唤生命教育(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2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2005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04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04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04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01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03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2)2003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图片: 二、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大学生生命教育

第一章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大学生急需一门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 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 一、校园惨案呼唤生命教育课程1、青少年频频自杀暴露教育危机 2、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自杀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 二、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社会呼唤生命教育 2.教育体制本身缺乏生命教育 3.青年学生个体需要生命教育 三、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因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生命教育的目标1、生珍爱生命——体悟人生,活得尊严 2、发展生涯——构建生命愿景,彩绘亮丽人生 3、自我实现——理想与现实吻合,发扬生命光辉 五、“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课程性质——行为医学的部分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第二节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理论发展 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首先是生物性生命。 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 最后是人的价值性生命。 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二、国内外及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1. 美国——以死亡教育的形式 “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生死学》、《死》 2. 澳大利亚——学校该预先教导孩子,加强其社交技巧 3. 日本——“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4. 英国——1987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英国基金会 5. 新西兰——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

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感悟责任成就未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关怀为首、遵循规律、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以心理发展为依据、以活动体验为抓手、以实践感悟为目标,以学科渗透为依托的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内化为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意识和情怀。 三、活动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等方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责无旁贷。以生命教育为突破口,从根本上去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高度科学精神的优秀公民,而严峻的社会发展现实不容乐观,迫切呼唤生命教育。 第一,中小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原因。 第二,青少年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成年人在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也在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加之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一些道德失范、有害信息在网络传播等问题,势必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

《呼唤生命教育》学案(教师篇)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学案 班别: 姓名: 使用时间: 《呼唤生命教育》学案(教师篇) 编辑: 陈 圣 编辑时间:2013年4月21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字词积累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皈.依(ɡu ī ) ②虐.待(nüè ) ③凸.显(tū ) ④销蚀. (shí ) ⑤殊.不知(shū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 难怪(nán )灾难( nàn ) ②????? 角度(iǎo )角色(jué ) ③????? 创伤( chuānɡ )创办(chuànɡ ) ④? ???? 率领( shu ài)效率( l ǜ) 2、词语释义 (1)人文:a.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b.指强调以人为主体 (2)销蚀:销损腐蚀 (3)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也作 归依。文中的意思是归属。 (4)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注意。 (5)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6)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四、课文导学 (一)学习第一段 1、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论题针对性强,它是针对什么而作? 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 2、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杀、校园暴力、残害动物等方面。 3、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4、造成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是什么? 我国生命教育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 5、从全文内容结构看,这段地位怎样? 提出问题部分:摆出现象,指出我国生命教育的不够。 (二)学习第二至七段 1、作者说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为什么?生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因为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2)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3)人的生命的基础性。 2、生命的价值对教育提出什么要求? 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呼唤生命教育》公开课教案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简单明了的议论文,所以要求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把握议论中心。同时,这也是一篇跟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文章,希望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3、学习议论文文体的特点和论证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2、培养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评法结合;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①整体感知课文,列出全文提纲。 ②文章针对什么现象进行阐述?搜集你见到的热爱生命或践踏生命的例子。 ③倡导生命教育的原因何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又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人用心灵和智慧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请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经典曲子是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了命运,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前面一分钟)。 面对挫折,有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有人却选择结束生命,(播放不爱惜生命的画面)。看了这些图片,我们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这种现象不只见于中国大陆,在国外也常见。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要呼唤生命教育,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一、检查字音:销蚀(shí)滋( zī)养 凸( tū)显虐( nüè)待 泛滥( làn ) 践( jiàn )踏 皈( guī)依挫( cuò)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海城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姜明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品德、文化的底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从“为什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地位 从学科的理念来说,语文学科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包括责任、自律、尊重、坚强、进取,也包括关心他人、群体情感、社会兴趣、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是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学科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张春兴先生在《现代心理学》中指出:“从影响人格形成因素的多个层面来看,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格特质,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其形成则受环境较大的影响。”语文学科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潜代的作用。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语文学科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闭守于自己所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缺乏与教师、同学、家长等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封闭萎缩的精神人格,如当前出现的大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等事件。许多关心教育的教育界人士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特别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忘记了作为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的方法的教育。”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造成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学生对教师普遍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心理上笼罩着紧张、压抑、自卑、恐惧的阴影。尤其是那些学困生、贫困生、孤僻生,他们经常陷入痛苦的心理折磨之中。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潜藏的创造冲动和热情未被关注和看重;他们的个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造成许多学生理想信念坍塌,对人生和社会盲目乃至麻木,使之成为畸形,不健全的人。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完全功利化了。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尚口号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对人文知识缺乏热情,导致人文知识淡薄,人格素质底下。其具体表现为:只要索取,不求奉献;唯我独尊,不顾他人;只要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生命化课堂现代社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首先社会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社会的特征与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趋于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与个性的共在单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等。在多元社会中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课堂原则、规范和课堂教学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第二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们已强烈地意识到20世纪虽然是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极其进步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伦为理性工具的一个世纪。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机械论教育观将人的教育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强迫所有儿童接受同样的文化知识模式。生命化教育观特别重视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长这种教育观把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视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识所在因此生命化教育观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两大特征呼唤课堂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不仅要关心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的和谐共处。 二课程改革的《纲要》要求生命化课堂。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

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了亦带动了教育的理论至实践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重构生命化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日渐深入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人们开始深入剖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开始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教师会培养出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学生一个漠视生命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创导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3呼唤生命教育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3呼唤生命教育课时训练粤教版必修4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关于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民意调查层出不穷,民众对延迟退休议论纷纷,不赞一词 ....者大有人在,有的调查中,甚至有高达90%的人表示反对。 B.目前,社会公众对各种食品的“转基因焦虑”沸反盈天 ....。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面对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个个谈之色变。 C.今年以来,随着微博平台的勃兴与壮大,微博营销风生水起 ....,已日渐规模化与制度化,业务范畴也越发“开疆辟土”,商家生意越做越大。 D.有时提起笔来,突然就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连一些成语的意思也变得莫衷一是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解析:C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A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B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D项,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A、B、D三项均与语境不符。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解析:A项,不合逻辑,“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到“黑匣 子”。。,;,。。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①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 ②它可以记录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等多种数据 ③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的谈话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 ④“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 ⑤一种是数据记录系统 ⑥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声音和数据来分析失事原因 A.⑥④⑤③①② B.④①③⑤②⑥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教案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习《车队与红灯》 一、字词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 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练习一。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呼唤生命教育(读后感

呼唤生命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读《丁成尧谈生命教育》有感 胡海平 在茫茫新书海中,《丁成尧谈生命教育》一书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起人们极大地注意。该书作者丁成尧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两个方面,是人生的两个重大要素,也是人人关心的两个重大问题,人生奋斗的所在。人的自然生命以其生存的时间长度衡量,而人的价值生命,则以其所作的社会贡献来衡量。人的自然生命的高质量,健康与长寿;人的价值生命的高层次,实现与提升,是一切人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人的自然生命在价值生命中延伸;人的价值生命在自然生命中展示。丁成尧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人们进行人的自然生命延长教育和人的生命价值提高教育这样两个中心内容。在他看来,因为教育说到底,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人的生命知识、生存规律和发展趋势,学习并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地锻炼和调养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用人类的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懂得做人的道理,争取自己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生命教育,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呼唤生命教育,正是呼唤教育的本质回归。 生命教育的首倡者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来的。华特士曾在印度跟随瑜伽大师阿南达学习。回到美国后参悟瑜伽的生命精神,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四十余年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近一些年来,生命教育

有所发展,但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认识生命教育的,也就是说,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而加以强调的。例如,日本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就是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而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等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生命教有的。近年日本针对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流行,实施“余裕教育”,提出“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的口号,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更有日本的专家建议,要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在美国,到1976年全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出版了《生死学》、《死》等特别的杂志,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而Lifc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种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教育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由Ted Noffs先生于1979年在雪梨创立,最初的动机就是作为一种反毒品教育资源。始初,强调培养每个孩子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关注社会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写作学案 训练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2.学习运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技法,针对现有的某种社会现象,写一篇新闻时评。 本单元学习了四篇关注社会的议论性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四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各有侧重点。《时评两篇》中的《车队与红灯》一文认为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反映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民主与平等意识的提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针对现今“月饼消费变了味”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了“要文明消费”的论点,针对性强。《论“雅而不高”》一文针对当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雅而不高”的现象,论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同步发展”的观点。《呼唤生命教育》一文则针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虐待生命的现象,提出了“呼唤生命教育”这一中心论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生存的意义。 技法指导 评事论理表见解 1.文本借鉴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成的各种文章的总称。按议论的对象分为时事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学评论等,按议论的目的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等。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都可以用议论文来发表对事理的见解,或辩驳不同的观点,或针砭时弊,或赞扬文明等等。 议论文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为议论文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 (1)恰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是证明论点的文章,写议论文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艺术地提出论点,使论点得到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整篇文章锦上添花。 提出中心论点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呢? 问题1回忆《车队与红灯》这篇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确定论题的。 答:

《呼唤生命教育》教学简案(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呼唤生命教育》教学简案(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考察语文听力能力,及采集信息点的能力 2、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3、探讨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想: 为了达到培养速读和快速收集信息能力的目的,采用事先不预习课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步骤: 一、简要说明上本节课的相关规则(本课是一篇较简单易懂的时评文章,其中涉及相关知识和有关定义,通俗易懂,用来作为训练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的材料比较适合。)相关规则:一、学生分为四大组,要求请准备好纸笔,作记录;二、听朗读相关文章及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提出问题,题目将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必答题答错不得分,抢答题

大错倒扣同题分值,以此类推,完成全部题目后,计算分数,选出优胜组。三、活动完成后,然后翻开课文,将刚才的问题有重点的写在课文相应处。 二、运用相关资料导入(要求学生认真听朗读材料并在材料中采集信息,完成相应的练习。在此过程中适时完成相关必答题,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听中训练采集信息的的能力及基础知识的落实) 三、听课文朗读第一部分,完成抢答题1、2。 四、学生速读第二部分(2自然段)完成抢答题3、4。同样方法完成第二部分剩余内容。 五、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抢答题11、12。 六、师生共同小结归纳文章结构,明确议论文的“三段式”特点。 七、师生共同推导出时评文章的特点——强烈的争对性。(以上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运用抢答方式不但可以加快上课进度,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接收知识,事半功倍) 八、研究探讨开放型训练。(本训练的设置主要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知识情况,也能训练学生的表达和归纳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