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

重点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

重点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
重点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必修

精心整理高中化学《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

2.

能力。

[

二、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35第二、第三段。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师生互动]:

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板书]

实验设计:1.Cu-Zn原电池实验: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 -2e =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2H+=Zn2++H2↑

石墨与稀

8.Cu-Zn

[课堂小结]

[板书]

1.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知识拓展]2.总结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布置作业]P39,T1。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

(2

(3)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硅教案.doc

一、硅( silicon) 单质 1、存在形态: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 2、晶体结构:正四面体形 3、物理性质:灰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高、硬度大、质脆、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好的半导体材料。 4、化学性质 (1) 常温下的反应: 非金属单质:Si+2F2==SiF4 酸:Si+4HF==SiF4↑+2H2↑ 碱:Si+2NaOH +H2O == Na2SiO3+2H2↑ (2) 高温下的反应: Si+O2高温SiO2 Si+2Cl2高温SiCl4 5、硅的制备 (1) 工业上制粗硅 SiO2 + 2C 高温Si+2CO ↑ 石英砂焦炭电炉中粗硅 (2) 由粗硅制纯硅 Si+2Cl2高温SiCl4 SiCl4+2H2高温Si+4HCl [思考]常温下,单质碳、硅的化学性质都不活泼,为什么碳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单质(金刚石)存在,而硅却没有,说明了什么? 单质硅的化学性质虽然稳定,但硅是一种亲氧元素,硅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非常牢固,形成的二氧化硅或硅酸盐中的硅氧化学键非常牢固,硅氧键一旦形成就很难被破坏,所以,自然界中硅都是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没有游离态的硅。 二、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SiO2 ) (1) 存在SiO2是硅的重要化合物。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12%,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通称硅石。 (2) 用途结晶型:石英玛瑙水晶。无定形:硅藻土 ①、制光导纤维 ②、石英玻璃制化学仪器 ③、石英表、石英钟 ④、水晶制光学仪器和工艺品 ⑤、玛瑙制精密轴承和装饰品 (3)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的固体、不溶于水,纯净的SiO2晶体无色透明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 YCY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8分)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能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A.电能较其它能源使用方便 B.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最为广泛 C.电能使用导致的污染小 D.电能是化学能与各种能量转化中利用率最高的 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能、蒸汽B.电能、风能C.蒸汽、风能D.煤、石油 3.三峡工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是1820万千瓦,这将给中国电网带来历史性变革,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输工程。目前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的比例最大的是()A.水电(水力发电)B.火电(火力发电) C.核电(核能发电)D.风电(风力发电) 4.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热能→电能D.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5.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A.锂电池B.锌锰电池C.氢氧燃料电池D.镍镉电池 6.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A.化合价的升降B.电子的转移C.氧化还原反应 D.电能的储存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电池中不属于二次电池的是()A.碱性锌锰电池 B.铅蓄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离子电池 8.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9.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但其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灯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锌电池可望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 Zn+O2=2ZnO。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质溶液是酸性溶液 C.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D.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2e+H2O=ZnO+2H+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硅酸盐和硅单质》课后作业及答案

课后作业 限时: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关于硅和硅的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都是立体网状结构 ②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③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④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 ⑤SiO2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硅原子组成的 ⑥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可溶于水生成硅酸 A.①②⑥B.①⑤⑥ C.③④⑤⑥D.②⑤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硅熔点很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如高温下用石英坩埚熔融氢氧化钠

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研磨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 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④碳化硅俗称金刚砂,具有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大,可作砂轮的 磨料 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3.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粗硅的制取中发生反应2C +SiO 2===== 高温2CO ↑+Si ,硅被还原,所以碳的还原性大于硅的 B .硅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所以硅酸钠可以保存在磨口玻璃 塞的试剂瓶中 C .用SiO 2制取硅酸,应先使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 后通入CO 2 D .由Na 2CO 3+SiO 2=====高温CO 2↑+Na 2SiO 3 可知,硅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 4.下列关于碳和硅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B .碳和硅的最高正价都是+4价 C .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占第二位,碳占第一位 D .碳和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都是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 5.材料与化学密切相关,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案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的1: 1. 了解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教学课时: 2.5课时 知识体系1 1. 硅及其化合物 ⑴碳和硅的比较 碳硅 位置、原子 结构示意图 第2周期第AⅣ族第3周期第AⅣ族 原子半径相对较小相对较大 成键特点难以得失电子,主要靠共价键 与其它原子结合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的结构相似,具有正四面体型结构的原子晶体 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硅和锗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化学性质 在高温和点燃下有强还原性 2C + O22CO C + O2CO2 3C + Fe2O32Fe + 3CO↑①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单质起反应。 Si + O2 SiO2 Si + 2H2SiH4 ②常温下,不能强酸、强氧化性酸反应,只能与氟气、氢氟酸(HF)和烧碱等物质反应。Si + 2F2 == SiF4 Si + 4HF==SiF4 +H2↑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工业制法SiO2 + 2C Si + 2CO↑ (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粗硅提纯 后,可以得到可用作半导体材料的高纯硅。 用途作还原剂、吸附剂①作半导体材料晶体管、集成电路、硅整流器和太阳 能电池等; ②制合金:含硅4%的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变压 器铁芯; 含硅15%左右的钢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耐酸设备 等。 22 SiO2 酸性氧化物CO2 酸性氧化物结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物性熔点高,硬度大熔点低,硬度小 化学与H2O反 应 不反应,但仍是硅酸酸酐生成H2CO3是碳酸酸酐 与碱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 NaOH + CO2=== NaHCO3 2NaOH + CO2===Na2CO3+H2O(注意: NaOH与CO2的量不同,则产物不同)点燃 点燃

化学必修一 硅

硅: ①元素符号:Si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 ③电子式: ④周期表中位置:第三周期ⅣA族 ⑤含量与存在: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6.3%,仅次于氧,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存在 ⑥同素异形体:晶体硅和无定形硅 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它的结构类似金刚石,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硬度也很大,它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常温下,除与氟气、氢氟酸及强碱溶液反应外,与其他物质不反应 (雕刻玻璃) ②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氯气等少数非金属单质化合 (3)制备:在电炉里用碳还原二氧化硅先制得粗硅:,将制得的粗硅,再与Cl2反应后,蒸馏出SiCl4,然后用H2还原SiCl4可得到纯硅。有关的反应为: 。

碳族元素中碳和硅的一些特殊规律: 1.金刚石和晶体硅都是原子晶体,但金刚石不导电,晶体硅能导电.且金刚石的熔点(大于3550℃)比硅的熔点(1410℃)高;石墨是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也能导电。 2.碳和硅都能跟O2反应生成氧化物,碳的两种氧化物CO和CO2在常温下是气体,而硅的氧化物SiO2 在常温下是固体。 3.碳跟碱溶液不反应,而硅跟碱溶液能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 4.碳在高温时能跟水蒸气反应,而硅不能。 C+H2O(g)CO+H2 5.碳跟氢氟酸不反应,而硅能跟氢氟酸反应。 Si+4HF==SiF4↑+2H2↑ 6.碳能被浓硫酸(或浓硝酸)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但硅不能被浓硫酸(或浓硝酸)氧化。 C+2H2SO4(浓)CO2↑+2SO2↑+2H2O C+4HNO3(浓)4NO2↑+2H2O+CO2↑ 7.碳和硅都具有还原性,且硅的还原性比碳强,但在高温时碳能把硅从SiO2中还原出来。 2C+SiO2Si+2CO↑ 8.碳的氯化物都不能自燃,而SiH4能自燃。 SiH4+2O2==SiO2+2H2O 9.通常情况下,周态CO、CO2都是分子晶体,熔、沸点都很低;而SiO2是原子晶体,熔、沸点较高。 10.CO2溶于水且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SiO2却不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 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二、预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 键 2、) (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实验顺序金属 Zn片 1.Zn、Cu分别插入 溶液稀HSO42 Cu片 片Zn 2.Zn、Cu导线连接 SO后插入稀H42片Cu 导线连接、Cu3.ZnZn片、后,再接电流表,插 片Cu SOH入稀4 2原电池地电极(正或负)电极反应现象电极材料电子得失 Zn片 Cu片总地离子反应方程式 3、化学电池地反应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地化学电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地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1 / 6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三、学习过程 ㈠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思路分析: 本节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当医生,提高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阿呆的病因:假牙)→设计实验验证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 知识与技能: ②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③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 ②通过对几种新型实用电池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 ①将电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与价值观 ②通过了解电池对社会的贡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教学重点: 各种电池的区别及优缺点 教学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 请同学们利用铜和硝酸银的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 [引言] 干电池是我们常用的电池,干电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干电池是化学电源的一种,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简称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观察]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图片和实物展示】 ①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②电极反应: 正极:2NH4++ 2e- = 2NH3+H2 负极:Zn - 2e- → Zn2+ 总反应:Zn +2NH4+= Zn2++ 2NH3+H2

化学必修一氨教学设计

《氨硫酸硝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氨硫酸硝酸》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硅和二氧化硅的教案

第4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硅和二氧化硅(第一课时) 张玉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含量; 2.了解单质硅的主要性质、工业制法、主要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 5.初步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2.活动探究:通过碳与硅、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新旧知识的比较、设疑引导,变教为诱、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顺序和正确方法; 顺序: % 2.通过学习单质硅、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后,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需和兴趣。 教学重点:硅、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实物展示)水晶、玛瑙、陶瓷、玻璃、硅芯片、光缆 … [讲解]这些物质的主角是硅元素,它们都是硅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 [板书]第1节硅和二氧化硅 硅 1.物理性质 [推进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描述硅的物理性质。 [学生]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很大的固体。 [讲解]很好,那我们现在来看看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 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硅元素的位置。 【 [讲解]我们发现硅元素的左面是金属元素,右面是非金属元素。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而非金属一般都是绝缘体,单质硅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碳、硅两元素的位置,然后请学生板演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它们结构的异同。 [学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半径不同。 [讲解]两者最外层都是4个电子,在反应时不易得失电子,故常温下C、Si的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 [学生]C+O2点燃 CO2 [讲授]Si + O2 点燃 SiO2 ( [板书]3.自然界中的存在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教学内容 T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直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①; ②; ③; ④o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与元索化合价的变化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失去电子,化合价0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笠壬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2. 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①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5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1.原电池 (1)双液锌铜原电池 (2)原电池工作原理图解 在原电池内部,两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的离子形成的内电路构成闭合回路。具体原理示意图如下:

(2)对原电池装置的认识 ①从反应角度认识原电池 原电池中有电流通过,因此其中一定存在电子的得失,其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被设计成原电池,但是要注意,原电池中存在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开进行的。 ②从能量角度认识原电池 氧化还原反应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一般放热反应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产生电流。 ③从组成角度认识原电池 a.要有两个电极。这两个电极的活泼性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负极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正极是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材料(包括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如石墨、氧化铅等),但只要求负极能与电解质溶液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正极能否发生反应无关。 b.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非电解质由于不导电,不能参与形成原电池。c.必须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通过导电将正、负极相连,也可以将两种金属材料相接触再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日常生活中的合金则是两种材料相互熔合在一起形成正、负极。因此在判断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时,不能只看是否有导线。如闭合回路可以有如下形式:

d.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不能自发发生反应,则不能形成原电池。而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也可能是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反应,如将铁与碳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与食盐水中的反应不一样。 ④从转移角度认识原电池 原电池工作时,能够发生电子、离子的定向移动,能够形成外电路与内电路。在原电池中,外电路通过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子从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在原电池内部则由电解质溶液与电极构成内电路,内电路中的电流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来形成(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因此,电子的流向仅限在外电路,而电解质溶液中没有电子流过,但电流在内、外电路同时形成。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①比较不同金属的活泼性 比较方法: a.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 b.一般电极质量减少,作负极,较活泼。 c.一般有气体生成、电极质量不断增加,作正极,较不活泼。 ②加快反应速率 构成原电池往往能加快反应速率。如实验室制H2时,粗锌比纯锌反应快;或向溶液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加快。 ③用于金属的防护 如要保护铁制闸门,可用导线将其与锌块相连,使锌作负极,铁制闸门作正极,从而使铁制闸门受到保护。 ④设计化学电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