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2)病机

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而分为不同的痹证,如风邪偏盛而为行痹,寒邪偏盛而为痛痹,湿邪偏盛而为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盛而为热痹;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病久使正气耗损,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症候。

总结: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1.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1.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2)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1]。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针灸治疗:总以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为主,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热痹只针不灸,泻法[2]。

(3)中药治疗

①行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②痛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

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③着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

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④尪痹

辨证依据

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

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3]

方解: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其他:六经辨治[4]: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 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 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 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李向荣教授治疗痹症临床经验[5]:对于风寒湿重者,可加用海风藤、威灵仙、乌梢蛇以加强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也可酌情加用川乌。而经过多年临床使用,川芎常用至10~15 g,白芍用至20~30 g。方中合用加味二妙散,以加强祛湿之功,薏苡仁可用至60~90 g,酌情加用黄柏。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痹症日久,患者多有痰湿、血瘀,一般不用当归、熟地,以免滋腻阻滞气机,不利于经络疏通。

臧堃堂认为本病辨证应以祛风为先[6],辅以补气血、调肝肾、祛痰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药对组方配伍,药效甚佳,使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得以减轻,同时也充分证实了合理运用药对配伍在治疗痹症方面的优势。(4)针灸治疗

1.1普通针刺方法

处方:局部取穴(以痛为腧),并根据部位循经取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位腧穴常规针刺。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补针灸法。经筋

其他:吕元海[7]认为生活中许多事物都会引起痹症,如劳役过度、禀赋不足、大病、季节气候异常、起居调摄不慎等。汗法是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发汗的方式祛除邪气,使气血流畅、营卫调和。在汗法治疗饮用的热水中加入大枣、红糖、枸杞、生姜,其中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大枣与红糖具有补血中气的作用,再配合针灸具有舒筋活血的功能,这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措施,局部部位可促进其血液加速流通,提升炎症物质的吸收,加强肌肉活动群,以刺激内源性物质达到止痛的效果。

1.2五体刺

五体刺的概念见于《素问》和灵枢,将针刺的深浅度,按病位的深浅排列为

皮、脉、肉、筋、骨刺法。《灵枢·官针》“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筋痹治筋:刺筋法——关刺、恢刺

肉痹治肉:刺肉法——浮刺、分刺、合谷刺

骨痹治骨:刺骨法——“输刺”、“短刺”

脉痹治脉:刺脉络法——豹文刺、络刺、赞刺

皮痹治皮:刺皮法——毛刺

1.3筋针刺法

痹症,以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组织,最易出现疼痛与运动受限等,或挛缩、积聚、粘连、结节、条索等筋痹症状的病理性改变。筋针“以痛为腧”,寻找筋结点、结筋病灶点、阳性筋结点等施以筋针治疗,有快速的疗效,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病变状况及促进关节活动[8]。

1.4筋痹解结三维刺法

基于“诸筋皆属于节”之理论,经筋在肢体呈现网络状、藤攀状、框架状、编笼状、层次状的结构,将上下肢、躯干等网织成一个立体结构,即呈现出经筋在关节处的三维立体构织。在关节前、侧、后施行三维刺法,多行纵向三维刺,可以是以疼痛最明显的一侧用针施治为主的多针三维刺[9];同一病变较深部位,也可是局部分层三维刺。对于诸如膝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或颈腰部局部以横向症状为主者,也可以行横向三维刺。基于“经筋结聚”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四肢关节或骨骼处,是各经筋在循行中主要结聚之处,是多维结构,多呈现“条”“束”“片”状。施以三维针刺法,如行一穴多向三维刺,“扬刺”式三维刺,针对“条”“束”“片”之类长针三维刺,有以“角”“颧”“贲”中长度针刺三维刺,更有针对“结”“点”短针三维刺。基于“经筋间交合联系”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十二经筋间呈现交合联系,呈束、片、面状,部分呈膜、点状分布。基于此理论的三维针刺法,包括痹痛症状明显病变处主要结构组织的三维刺,以及相交、合的痹痛病变处次要组织的三维刺,例如在股外侧肌处以足少阳经筋痹痛为主的三维刺法(前、后、侧),以及相交合的缝匠肌(足阳明经筋部分)为次的三维刺法。上述三维刺法之中,可以毫针三维刺、火针三维刺、针刀三维刺等。

1.5微针刀疗法

微针刀通过对筋结点处的粘连组织进行松解,钙化斑块被切断,提高机体的痛阈,从而减轻疼痛。配合牵拉拮抗运动牵拉肌肉组织,改善活动度,从而恢复关节肌肉力学平衡。最后经筋刺血法通过刺激血络,排出少量瘀血,达到通经脉、调气血、去瘀生新、通则不痛目的[10]。

1.6圆利针刺法

圆利针为《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的九种针具之一,用于“速刺治暴痹”[11],现代圆利针与普通毫针外观相似,针身加粗,既保持了圆利针粗大的特点,又有利于手法操作,患者耐受好。圆利针刺入痛点,其粗大针体对周围肌肉、韧带、筋膜形成挤压,使局部组织内部张力增加,紊乱的肌细胞得以迅速重新排列、恢复常态;出针后,组织内留有空隙,痉挛的软组织得以松解,同时减轻了组织间的粘连,改善了局部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了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12]。大量文献提示圆利针治疗经筋病症、痹症疼痛疗效显著[13 ~ 15]。

1.6七星针配合闪罐法

皮痹或肌痹以皮肤有蚁走感或麻木感,无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为主的一种疾病。

《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本病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久则淤血阻滞经络,经络失畅,肌肤失于濡养而致,中医以舒经通络为治疗原则。七星针又称皮肤针、梅花针,运用七星针叩刺皮肤微微出血,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起到疏通经络的目的。闪罐法是在闪火罐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闪罐法更加强了闪火罐法的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温固阳气、舒筋活络的作用。七星针配合闪罐法治疗“皮痹”效果显著[16]。

1.7火针疗法

“筋痹”,其病机为关节长期劳作,以劳伤气血、血不荣筋,致筋骨失于濡养,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关节,致经筋受损而发病,致使局部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中医治疗多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火针疗法是中医传统针灸的一种,古“谇刺”、“烧针”等。《灵枢.官针》有载:“捽刺者,此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火针治疗对气血阻滞、经脉不通以及经筋病等痹症导致的疼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火针可以直接对相关穴位及病灶进行刺激,进而其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的作用,还能对人体的脏腑机能起调节作用,疏通人体的经络,行气血。火针通过对人体的腧穴进行灼烙,将经脉脉络的外门开启,引出病邪至体外,进而发挥改善或者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钙化、挛缩、渗出、缺血、卡压粘连等病理变化,促进神经细胞及组织康复及再生[17]。

症的方法不做过多赘述。

参考文献:

[1]曹庆乐.中医药辨证论治痹症临床经验[J].临床医药文献杂

志,2019,6(13):56.

[2]刘宝虎,郑嘉太,郭永明.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临床心识[J].中国针

灸,2015,35(6):600-602.

[3]陈光友. 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痹症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2017,17(91):124.

[4]杜盼,朱辉,朱爱松等.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析痹症临床辨治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2):144-145.

[5]黄杰,李向荣.李向荣教授治疗痹症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75-76.

[6]梁裕琪,袁立霞.臧堃堂治疗痹症思路及药对运用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5):682-683.

[7]吕元海,杨志国,逄明芬.针灸配合汗法治疗痹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80):156.

[8]羊妹琴,邓忠民,余丽金,等.基于《内经》“皮脉肉筋骨理论”浅析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J].四川中医,2018,36(7):42-44.

[9]吴中朝.痹症: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J].针灸杂志,2018,32(18):1340.

[10]廖咏枝,聂斌,王颖珊,等.聂斌运用微针刀经筋刺血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痹症验3则[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8):19-22.

[11]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7.

[12]胡超伟.圆利针疗法[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3.

[13]刘睿智,娄必丹.圆利针阿是穴合谷刺配合体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 4) : 14-17.

[14]谢定邦.圆利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中国针灸,2013,33(10) : 956.

[15]管晨彤,王庆章,赵文冰,等.圆利针结合蜡疗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J]针究临床杂志,2014,30(7) : 35-37.

[16]白瑞雪,贾小红.七星针配合闪罐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J].内蒙古中医药,2013,(28):50

[17]黄娜.火针治疗反复发作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

生,2016(84):26-27.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面瘫,中风,痹症的中医护理学常规

面瘫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口眼向健侧歪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等。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的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的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 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 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

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 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 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 1 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 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3 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 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的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 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 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 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 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痹 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 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 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 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 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 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 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 《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 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 均值3.6±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74)治疗,60mg/次,2次/d,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个 月计。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内服:采取 本院自制桂枝痛风汤(基本方)内服,方药组分包括桂枝、秦艽、防风各9g,赤芍、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g,以及川芎6g。辩证加减则包括湿热阻络型:去基本方中当归与白芍,加入黄柏、薏苡仁、苍术及元胡;风寒袭络型:基 本方中加入独活与羌活,并重用防风与秦艽;寒热错杂型:基本方中加入滑石、 石膏及制川乌;气血两虚型:基本方中加入黄芪、杜仲、鸡血藤及牛膝;上肢痛:基本方中加入桑枝、羌活及灵仙;下肢与腰痛:基本方中加入牛膝、独活、杜仲、巴戟、木瓜;肩背痛:基本方中加入羌活、姜黄;四肢麻木:基本方中加入胆南星、鸡血藤及黄芪;游走性疼痛混杂:基本方中加入乌梢蛇,并重用防风;关节 红肿:基本方中去桂枝,加入生地、丹皮及连翘。内服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 剂/d,分早晚服完,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2个月计。②中药外泡或热敷:方剂 组分为川乌、草乌各20g,透骨草、伸筋草、防风、血竭、牛膝、白芷、五加皮 各15g,以及细辛10g,水煎0.5h,根据不同部位实施外泡或热敷,2次/d,1个 疗程以连续治疗0.5-2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证 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 (2)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 2、辩证论治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膝痹护理常规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护理常规 疾病名称:膝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㈠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血津精不能濡养筋骨,筋骨失荣,关节萎软,痹而不仁。 2.寒湿痹阻证:见关节拘紧酸胀痛,疼痛可呈游走性,关节喜暖恶风寒,遇风寒加重,得温痛减。 3.瘀血痹阻证:外伤刺激致关节气血瘀阻,筋脉瘀阻不通则痛,血瘀刺痛,跳痛。 4.风湿热痹证:湿热下注见关节红肿热痛,夜间痛甚,甚至出现全身发热。 ㈡临证施护 1.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用软垫保护,做好病情观察及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损伤。 3.观察痹痛点的部位、性质、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注意保暖,尤其阴雨天气,戴护膝保护,病房温湿度适宜。 4.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行膝关节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 5.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6.根据医嘱,行小腿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关节疼痛情况。 7.根据医嘱每周二、四、六带领病人到综合治疗区行中药熏蒸、蜡疗、中药离子导入、温针灸或火罐治疗;通知病人每周一、三、五到病区中医治疗室行中药外敷、膝关节推拿、手指点穴或中药涂擦治疗。㈢中医护理操作——小腿土法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嘱病人排空2便。 2.牵引的时间、重量,严格遵医嘱。牵引带捆绑适度,避免过松滑脱,影响疗效;过紧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甚至损伤腓神经。 3.牵引时嘱患者平卧于床上,双下肢自然放松,腘窝处置垫枕牵引绳不能离开滑槽内,牵引绳上不搭重物,牵引锤应保持悬空。 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不适,及时调整。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 5.牵引过程中,床头不能摇起,双脚不能蹬床尾。 6.小腿牵引后嘱其床上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卧床休息20 分钟,防 止意外发生。 ㈣饮食护理 1.肝肾亏虚证: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木耳等。药膳方:莲子百合煲瘦肉汤。忌辛辣香燥之品。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如黑豆、桃仁、杏仁、腰果、黑芝麻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2.寒湿痹阻证:饮食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如砂仁、羊肉、蛇酒等。药膳方:肉桂瘦肉汤、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忌凉性食物及

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很多人在秋冬这样的季节里易患关键疼痛,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为使我辖区居民正确掌握痹症中医健康知识,我中心计划于 2017年9月28日上午在二楼健康教育室举办一期“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一、讲座目的 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或不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包括髋、肩、膝、腕、踝、颈、指间等关节。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主要是由内虚复加外邪引起的。内虚,主要是肝肾气血衰少,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外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没有抵抗能力,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一旦患上,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因疼痛导致活动障碍,需要别人的护理支持才能生活。为向居民老年朋友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骨关节炎的出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讲座对象 1、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重点人群,以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讲座内容 1、内服外灸、滋养肝肾。 2、祛风除湿、药酒药茶 3、循序渐进、适当运动。 4、注意保暖、防患未然。

2.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健康教育的形式。 (2)文字方法: 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食疗处方等; 蒸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9月22日 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小结 蒸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17年9月28日在二楼健康教育室举办了一期为痹症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曾桂金中医师主讲,共有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曾医生围绕着预防骨关节炎需要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方面给广大居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一、内服外灸、滋养肝肾。调补肝肾对预防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特别在秋冬季风寒湿盛的季节。可选择枸杞、羊肉、韭菜等调补肝肾的膳食;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适合的药物服用。同时,艾灸的温煦作用,也有利于袪除风湿凝痹,疏通血脉,防治关节炎。 二、祛风除湿、药酒药茶。饮用中药茶、药酒也是袪风除湿的好方法之一,但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论药酒还是药茶,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案情况,进行调配,不得自行服用。 对酒及其中药物过敏者,没有酒量的人也不要服用。 三、循序渐进、适当运动。运动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保证,没有运动不可能有健康。但是,一些不正确的运动方法,反而会损害骨关节,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中医讲“动静有度”“常欲小劳则莫大疲”“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都是告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 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

-痹证护理常规

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1.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处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1.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2.1.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者,要经常帮助其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2.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2.3给药护理

2.3.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3.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2.3.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2.3.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4.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2.4.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2.5情志护理 2.5.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5.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2.6临证(症)施护 2.6.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6.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3健康指导 3.1注意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3.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依六经八纲辨证精神,痹之为证多属表证,方剂亦多从此类取之。其治疗该病用得最多的处方只有几个。到底是哪几个处方?又是如何加减化裁的?且看正文~~前列腺炎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都有,慢性的更多,但是前列腺炎的治疗大多数用清利湿热这些办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我在临床上,一边学习一边临证的过程中,发现在陈士铎的《辨证录》里面有一个方子很好用,我临床使用过,确实疗效不错,现介绍一下。书中淋证里面说“人有小便流白浊者,如米泔之汁,如屋漏之水,或痛如刀割,或涩而刺痛,溺溲短少,大便后急”。像这些症状描述的就是一个急性前列腺炎病人,因为有尿道流白浊的东西,还感觉到疼痛、刺痛,小便短少(每次尿量少、尿频),大便以后不舒服,这都是前列腺的问题。陈士铎有一个治疗这个病的方子,叫散精汤。方子的组成:刘寄奴一两,车前子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水煎服。他讲的是很神的,一剂即愈,当然我在临床实践中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一剂症状减轻了,以前说的好就是不疼了、不流了就算好了,现在我们是检查化验没事了才算好,要求标准不一样。另外,他还有一张方子也是针对这个的,叫桂车汤(车前子一两、肉桂三分、知母一钱,王不留

行两钱),水煎服。也是一剂愈。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车前子是一个必用的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就是在刘寄奴、车前子、白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王不留行,这样合起来以后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疗效非常好,我治疗了很多的病例,疗效确实比其他的方子都好,所以把这个方子介绍给大家。当然在辨证的基础上,再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或者调整剂量,那样的话就更加稳妥。另外,在慢性和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前列腺炎的病人,一定是告诉他不可以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容易引起体内的湿热,使湿热加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告诉患者,让他严格的禁止这些。前一段时间正好有一个肾功能不全的病人,60多岁,男性,这个病人也有前列腺增生肥大,伴随有前列腺的炎症,病人出院的时候蛮好,肾功能也在好转。病人回去以后高兴,他的朋友们过来看他。病人认为,原来这么重的病好到这种程度,祝贺祝贺吧,就拿了一瓶葡萄酒,老哥几个坐在一起喝,也就喝了一瓶,他自己喝了一杯,是中午喝的,到晚上12点就尿不出来了,赶紧跑到医院插导尿管,这才解决了。所以说,酒,哪怕是葡萄酒、啤酒,都不要饮用,饮用以后就便这个病迅速加重,非常快。所以说对前列腺炎病人的饮食治疗,必须强调戒酒和戒食辛辣。这就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参考。对痹痛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上应发汗或利小便,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 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 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 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⑴风寒湿痹证 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利,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夹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选用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等。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湿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瓜蒌仁、丹皮、桃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