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

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近年来,世界经济都受到通货膨胀过高的困扰,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围绕此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距离长远的解决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目前通货膨胀的解决办法更是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本文就这一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首先对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原因进行阐述。然后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进行了解释,随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概括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得出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CPI持续走高、物价上涨、进口价格上涨,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再结合美国反通货膨胀取得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例举出美国自二战以来四次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历史,并从中获取对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有用的措施。

最后通过对美国反通货膨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如: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稳定供给关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一、通货膨胀的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成两派:“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派”又叫“成本推动论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主张各自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形成了各自的定义:货币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定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无论何时何地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物价派”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如斯蒂格利茨,曼昆萨缪尔森都以价格上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定义。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保罗萨缪尔森阐明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普遍上升的时期。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最初用于指货币流通系统中货币数量的增加,现在不少经济学家依然沿用这种传统。不过,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将上述情况称之为货币通胀这样是为了与物价膨胀区分开来。(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过膨胀产生主要有三种原因,即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向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

胀。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甚至流向国外。

3.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使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的上涨。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的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得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及其分析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

第一、急发性。相对而言,以往历次通货膨胀之时间间隔较长,第二次(1985-1989年)与第一次(1980年)大约间隔5年时间;第三次(1992-1996年)与第二次(1985-1989年)之间也有近3年时间。本轮通货膨胀与上次通货膨胀(2007-2008年)仅间隔1年多时间,显然是来得很急切,并且物价水平逐月上升,上升的速度也相当之快。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下狠招、出重拳刺激经济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下猛药使经济在短期内过度升温,一年多时间投放到流通领域几十万亿货币,如何能不带来经济过热及急速的高通货膨胀呢?

第二,影响深重性。本轮通货膨胀表面上看对社会上持有货币的人同等征收“通胀税”,由于富人拥有的货币多所以损失更大,遭受通货膨胀的打击更大,其实不然。本轮通货膨胀对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穷人阶层打击最大,他们遭受的损失与影响最为深重。在前两次通货膨胀期间,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阶层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真正的富人阶层尚未形成。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大致在第三次通货膨胀时期,伴随中国经济的起飞及多年的加速增长,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及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富人阶层与贫困的穷人阶层已明显显现。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5年即第四、五次通货膨胀时期,贫富阶层的两极分化已经真正形成和产生。富人阶层不仅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强,而且在通货膨胀期间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货币财富进行各式各样投资经营活动进行资产保值及转嫁通货膨胀损失,并可乘机进一步发财。据福布斯中文版和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千万富翁达38.3万人,有近九成的千万富翁运用个人资产进行投资,其中房地产、股票、基金最受欢迎,还有些投资黄金、古董、字画等。这些都是穷人不可企及的。不要说通货膨胀对千万富翁无损有益,就连私营企业主及个体户也比工薪阶层强得多。作为生产经营者,他们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因为通货膨胀使他们生活消费品上遭受的损失可以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弥补

回来,或将“通胀税”转移出去。工薪阶层中的中低收入者,特别是那些失业人群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对“通胀税”只能无可奈何地承受,因为他们为了生活,对那些日益高涨的生活必需品不能不买,不能中止消费。本轮通货膨胀由于米、面、油、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过高,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支出急剧增加,而其收入又没有及时获得相应增加,因此,对中低收入者、失业人群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影响最为深重。这也是社会对此次通货膨胀反响强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分析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分别讨论为什么会出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个类型的通货膨胀。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的物价上涨却有其特殊性。当流动性过剩出现时,首先上涨的是资产价格,随后商品价格开始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从供给一边说的,从需求一边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个意思。“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因此随着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增加,老百姓并不大量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而储蓄就是对各种资产的需求。

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这包含:

第一,工资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各种引入瞩目的事件如“民工荒”现象、某企业连续出现十几次员工跳楼事件、频频出现的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工资成本上升并不是坏事。实际上,工资成本上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工资成本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任何通货膨胀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发生与发展的。本轮通货膨胀是在中国紧急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遏制中国经济急速下滑,失业人员激增,大力度刺激经济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探寻本轮通货膨胀的生成原因,离不开对中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分析。

二、美国反通货膨胀的情况与启示

(一)美国反通货膨胀的情况

根据美国各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特点,可以把美国二战以来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历程化为四个时期:

第一,1939~1948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战后初期。在此期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座率曾高达16.4%,主要原因是:(1)因出售军事物资而使黄金大量内流造成货币供应量的极具增加;(2)因卷入战争而使现金支出不断增加致使

财政赤字的连年扩大;(3)因对战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而通过就业法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下列的反通货膨胀措施:(1)控制消费者信用。如对分期付款规定首次付款额和最长期限;(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实行价格的直接管制,即规定每类产品的最高价格限额;(4)提高贴现率;(5)设立道义劝说手段。

第二,1948~1965是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期间经济增长快,通货膨胀率低年均通货膨胀率只有3%~4%,且波动小。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1)为了和前苏联争霸世界尤其是发动朝鲜战争而且发生的军费开支;(2)奉行凯恩斯主义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3)美联储逆风向行事政策以及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作用等。为此政府相应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有:(1)通过解除钉住国库券利率政策以改变美联储公开市场的被动局面;(2)通过提高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操作来缩紧银根;(3)通过工资和价格冻结等收入措施来压缩需求。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特别是美联储公开市场政策作用的发挥,使美国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美国反通货膨胀的启示

首先,应该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地位是反通货膨胀取得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无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型因素,还是体制原因,通货膨胀的最终发生,都必须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来实现;而各种反通货膨胀措施要取得成功,最终也要看能否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真正控制住。可见中央银行对反通货膨胀的成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政府除了管理经济外,还有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政府迫与社会压力或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必须解决某一问题时,常常会求助于中央银行的印钞机。这时,如果中央银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反通货膨胀就会经常受到政府各种压力的干扰而导致反通货膨胀计划的破产。在这方面,美国几十年的反通货膨胀史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联储的独立性,美国作出了某些制度安排,如联储相对独立于政府工作:联储理事会的任期长于总统任期等。其目的在于保证联储免受日常的政治压力。因为在反通货膨胀初期,经济经常会出现滑坡,失业率会提高,因此社会各界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必然增大,如果这时中央银行迫于压力而放松银根,反通货膨胀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反之,如果这时中央银行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坚持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但通货膨胀率会降低,而且经济也会逐渐复苏。美联储的独立性对于80年代以来美国反通货膨胀取得的初步成功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当前通货膨胀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货币供应量过多的直接原因,又有结构与体制等方面的深层原因,既有外国通货膨胀输入传导的作用,又有国内成本推动及政策方面的作用。因此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发的货币;密切关注境外热钱流入和境内投机资金流向,防止借机炒作造成价格异常波动。

(二)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稳定供给关系

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使价格保持平稳。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是通货膨胀是面对着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在选择通货膨胀的应对手段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定要清楚了解此时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加入所选择应对手段后将会产生的反应。一定要在可调可控中进行,不然很容易照常经济社会的混乱且最后走到加深影响或使情况更加复杂,甚至是无法收拾。在现在这种世界化的局势下对于世界各个国家而言通货膨胀已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严重的通过膨胀还会引起社会政治的危机,所以在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时候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 安玉侠.解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J].金融经济.2008(03).

[2] 张静宇.《你为什么越忙越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p78-96

[3]牛刀. 《穷人通胀,富人通缩》[M].江苏:江苏人名出版社.2010. p134-145

[4]闵纬国.《当通胀来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p78-96

[5] 严行方.《通胀来了,你准备好了吗》[M].天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p7-16

[6] 呼志强.《通胀来了,我们该怎么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p14-16

[7] 李碧芳.我国通胀压力下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8(06)

[8] 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10(03)

[9] 赵晓. 2010,通胀来了[J].《人民论坛》2010第八期

[10]王也.美国预防通胀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宁金融研究2010(10)

[11]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2] 罗志华. 通胀来了老百姓该如何理财[J].凤凰网财经.2011(03)

浅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现状

浅谈通货膨胀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金融11级2班郭天资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经济现象,而新中国从成立以来一直在间断地受到其影响。在我国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数次规模较大的通货膨胀都分别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我国再次遭遇到通胀压力,我们应从其本质入手分析,并针对本次通胀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关键字:通货膨胀危害成因综合背景应对措施 (一)通胀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 事实上,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争论不休。其中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个派别。其中“货币派”认为通胀即为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正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而“物价派”则主张以一般或总物价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胀。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便曾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但无论如何,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一般即为货币过多,供应量超过了经济运行客观的需要,致使货币贬值,从而引发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百害而无一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人民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胀会引起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即由于工资上

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因此消费降低,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此外通胀还会引起工资上涨,这便使得人们被动进入了更高的纳税档次,而实际收入反而降低。在宏观经济方面,一来会使得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使出口受阻;而来也会使得居民消费投资下降,从而国民收入下降。 此外,抛开通胀在经济上的影响不谈,这一现象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道德危害。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人们在经济上收到负面影响,生活水平普遍降低,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关注自己在经济方面的获得。为了达到原有的生活水平,人们便会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投机性的投资及借贷,而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近年来影响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也受到了这类因素的一定影响。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有可能会从道德上腐蚀人们的心灵。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即为货币供应过多。而在更根本的层面,又具体分为不同情况。譬如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或本身体制因素等。需要注意到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未必是单一的,更多时候通胀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所导致的,需要综合各个方面,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通胀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致上共经历过五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第一次大规模通货膨胀发生在建国初期(约1949——1953年),当时

浅谈2008年通货膨胀

摘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都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决定也便成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居高不下,进入2008年,上涨势头更为迅猛,年度CPI平均为5.6%。本文是我通过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简单地分析20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和原因。 关键词:2008年通货膨胀通胀现象通胀原因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目前,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不一,对通货膨胀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指普遍、持续的物价上升。我们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观察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本质上说是个货币现象,是经济社会中的价格定价机制产生了紊乱。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杀伤力是相当大的,能摧毁一个社会的信用经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1949年国民党执政时候发生的金元券恶性通货膨胀,就是这种现象。 二、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现象 2008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上涨。但是进入2008年后,通货膨胀率上涨势头更为迅猛,由于受到开春以来的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的影响,2008年元月份为7.1%,2月份更是达到惊人的8.7%,并且之后的两个月也都处于8%以上。

从2007年的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开始,到2008年的农产品粮食等涨价,居民生活消费的指数一直在持续走高,稳定在7%以上。而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从80美元到目前的140美元)也开始逐步推升中国的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的趋势。 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数据:

中国通货膨胀的三个故事

中国通货膨胀的三个故事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张明 [ 2012-06-25 ] 共有0条点评 2012年5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下降至3.0%,达到自2010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同月,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增速下降至-1.4%,这是自2012年3月以来的连续第3个月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的下降为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近来央行先是下调了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又下调了一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如果说未来中国宏观经济与资产价格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松紧程度,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货膨胀压力的话,那么分析通货膨胀走势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研判中国的通货膨胀走势呢?笔者认为,如果理解了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三个故事,我们就大致掌握了分析中国通胀走势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 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一个故事是“食品价格(猪肉价格)决定论”。其核心观点是,中国CPI走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价格走势决定的,而食品价格走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肉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首先,在过去10年时间内,在CPI、食品价格与肉禽制品价格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次,肉禽制品价格波动幅度显著高于食品价格波动幅度,而食品价格波动幅度又远高于CPI波动幅度;再次,在大多数时间内,肉禽制品价格变动领先于食品价格变动,而食品价格变动又领先于CPI变动;最后,CPI、食品价格与肉禽制品价格同比增速的变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个完整的周期大致是3年左右时间。 图1 猪肉价格、食品价格与CPI同比增速的关系 资料来源:CEIC。 如何理解“食品价格决定论”呢?在中国的CPI篮子中,食品所占权重大致为30%,而肉禽类制品在食品中所占权重大致为三分之一。通常而言,肉禽类制品价格波动幅度相对于其他食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食品价格波动幅度相

浅析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解读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内容摘要: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单一的一般类型,而是具有中国式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方面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贷款过多,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出口方面:出口过多,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被动购入大量外汇,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消费方面:居民遵从谨慎性消费观念,整体收入偏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造成流动性过剩。鉴于学者对通货膨胀特殊成因的相关分析和应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的建议,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一些相应的货币政策。我们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通货膨胀出口投资消费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原因 近年来,人们发现蔬菜贵了,肉价涨了,食堂的米饭少了、馒头小了、面条细了,我们的生活费很快就用光了······人们开始议论,通货膨胀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不仅向来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也备受广大居民的关注。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需求拉动通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套不上哪一种通货膨胀的类型,其本质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当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时,必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推荐下载

货币银行学作业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卷 试 料 ●院系:经济学院 ●班级:金融31001班 ●姓名:赵玮 ●学号:201004047 ●序号:45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 的、明显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 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是 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近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如 下 由上图可知,近几年来,CPI 的持续走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事实。2010年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 )同比 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 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这一系列的物 价上涨都说明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总供给 从总供给方面,成本推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粮食,肉禽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国 内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几点:粮食耕种的可用土地持续减少,近几年中国

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以及种粮的机会成本随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的改善而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 而粮食的需求增大。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农副产品产品是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品的成本提高。就仅仅以生猪价格来讲,生猪价格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肉食加工,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物价提高有着持续的内在冲击。 2.总需求 从总需求方面讲,总需求的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的右移,也是导致通货膨胀极其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地不断增加是促进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形成是源自高额的贸易顺差,而金融项目顺差的原因来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外商投资性资金的大量进入。而在我国结汇的制度下,企业将外汇换为人民币时,银行有义务以固定汇率接受并发出人民币。这就导致了我国货币供给管理的被动性。由于外汇不断增加迫使央行不断地投放货币,对通货膨胀形成直接压力。 而对外贸易的顺差,除了直接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外,还间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其产品供给面向国外,对国内市场并不供给,而投入则多取自国内,收益也流向国内,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投资需求拉动也是增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热,价格节节攀升。而这除了人们正常增长的住房需求外,市场上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明显预期,使得投资购房需求更为膨胀。此外,在中国经济近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的充足,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整改后盈利能力的增强,都无疑增加了投资需求。 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互动影响 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加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以上静态定性的分析,还需从整个动态过程加以认识。 物价上涨,使得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实际货币量的下降对利率的上升形成了压力,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热钱不断流入中国。加之我国贸易顺差额巨大,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迫使央行不断投放货币,如果央行不执行任何货币调控,那么增加的货币投入量将对总需求产生了扩张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初期,在工资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同时,公司的盈利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给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公司的这种乐观情绪,使得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投资,增加的投

浅谈我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每个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好奇,电视、报纸、网络上说的通货膨胀是怎么一回事,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的相关章节后,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指的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我们学习到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的解释是三个方面的,一是从货币超发的角度阐释的,二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的,三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的。 从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来看(也就是俗称的货币超发),这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一大问题,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表示,货币的超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财政的透支,王永利认为,14万亿资金闲置,就是货币超发的具体表现,也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但这14万亿是超发货币的现象,而不是超发的数量,从去年的年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发表的数字来看,在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讲,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又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图像上来看,AD曲线持续向右移动,造成物价水平P上涨,但国民收入Y会增加,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从供给来看,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增长。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工资的提高和利润提高造成的。在图像上来看是由于AS曲线想左移动导致物价水平P上升,收入Y下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厉以宁表示中国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会造成滞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凯恩斯的政策是没用的,因为凯恩斯政策对需求拉动会有用,而对成本推进是没用的。 而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的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逐渐衰落,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联系紧密,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紧密联系,而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吧,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要向生产率提高的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不如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当上述产业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弥合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导致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否则,没有人(或资本)愿意留在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事生产活动(低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相对于高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的不断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逐渐消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开始掌握主动,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农民工工资上涨必然倒逼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否则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都会选择到城里打工。 通货膨胀不利于那些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人,通货膨胀对储蓄也有不好的影响,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在分配的作用。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了8%的话,就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会产生经济危机。 以上便是我通过对于学习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后,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几点认识。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中国经济伴随物价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峻,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其影响了我国的资产结构和经济竞争力加剧了消费者由于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所引发的恐慌,同时通货膨胀还为投机行为提供了运作的平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货币供应量增加、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国际因素的推动作用在通过系统研究通货膨胀的概念、形成机理,来分析中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以提出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在通货膨胀中出现的固定资产贬值的现象会对低收入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通货膨胀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正确认识和对待通货膨胀,并相应调整宏观政策方向,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

ABSTRACT With the turbul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economy is accompanied by the rapid rise in prices, inflationary pressures are increasing, inflation has become more critical problem, which requires us to answer theoretically. Affected China's ass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exacerbated the panic caused by the consumer due to a further rise in prices, while inflation operational platform for speculation. Demand-pull and cost-push together for the money supply increased public expectations of rising prices, driven rol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 the concept of inflation through the system,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inflation formation to proposed governanc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inflation, inflation, 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 of low-income groups will be adversely affected, and so can not only enrich our theory of infl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ontrolling inflation the experience of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inflation, and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promot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thu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lation money supply macro-control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低通胀的理想组合让世界侧目,但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通货膨胀被种种因素压抑着。在2006-2008年的第五轮通货膨胀年结束之后,最近3个月以来,CPI、环比、食品价格等涨幅不断增大。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综合考虑基期的因素,预计CPI同比增长4.1%。 伴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切实地受到了影响。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因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因素如巨额外汇储备、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等对我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1)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特点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二)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三)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1]。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2]。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

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抑制措施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精品文档14页

甘肃政法学院 《计量经济学》 通 货 膨 胀 的 时 政 分 析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08级国贸一班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例如: 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

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地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二、理论综述 (1)货币主义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做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 (2)商品与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 1979-1980年 6% 二 1982-1986年 8.8% 三 1986-1990年 18.5% 四 1992-1994年 21.7% 无 2006-2008年 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 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近年来,世界经济都受到通货膨胀过高的困扰,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围绕此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距离长远的解决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目前通货膨胀的解决办法更是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本文就这一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首先对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原因进行阐述。然后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进行了解释,随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概括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得出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CPI持续走高、物价上涨、进口价格上涨,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再结合美国反通货膨胀取得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例举出美国自二战以来四次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历史,并从中获取对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有用的措施。 最后通过对美国反通货膨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如: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稳定供给关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一、通货膨胀的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成两派:“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派”又叫“成本推动论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主张各自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形成了各自的定义:货币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定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无论何时何地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物价派”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如斯蒂格利茨,曼昆萨缪尔森都以价格上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定义。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保罗萨缪尔森阐明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普遍上升的时期。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最初用于指货币流通系统中货币数量的增加,现在不少经济学家依然沿用这种传统。不过,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将上述情况称之为货币通胀这样是为了与物价膨胀区分开来。(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过膨胀产生主要有三种原因,即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向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通货膨胀被区分为温和的通胀、严重乃至恶性的通胀。温和指物价上涨没有超过一定幅度,这个幅度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通胀水平的上限。在中国,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少?我们能忍受怎样的非温和通胀水平呢? 有关研究认为,1979-1997年间,中国零售物价增长率的平均值是6%,所以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合理范围可能在0~6%之间。以CPI为指标,按类似的方法测算了1983-2003年中国通货膨胀平均水平,发现这21年中中国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4.1%,最低为-1.4%,变动幅度为25.5%。21年CPI的中位数为3.39%,平均数为6.85%,二者的平均数为5.12%。CPI变动幅度超过10%的有5年,在5%~10%之间的有5年,在0~5%之间的有8年,小于0的有3年。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8.1%年份的CPI变动水平都在0~5%之间。 由于年度CPI是根据月度CPI计算出来的,有必要分析月度CPI的变动情况。从1983-2003年,共252个月中,CPI最高涨幅为28.4%,最低为-2.2%,变动幅度达30.6%。252个月CPI中位数为4.4%,平均数为6.85%,两者的平均数为5.63%。CPI变动幅度超过20%的有28个月,在10%~20%之间的有35个月,在5%~10%之间的有51个月,在0~5%之间的有99个月,小于0的有39个月。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9.3%月份的CPI变动幅度在0~5%之间。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时间里,物价是在0~5%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2001年感觉通货偏紧。这样可以认为,1%~5%是目前中国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5%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的通胀的上限。 超过上限后,我们又能忍受多长时间、怎样加速的物价涨幅? 由于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 1986~1988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87年1月稳定地超过5%,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历时26个月。拐点出现在1988年1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9.4%。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4%;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5%,远大于拐点前的0.4%。 1992~1994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92年7月稳定地超过5%,1994年10月达到最高值27.7%,历时28个月。拐点出现在1992年12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8.8%。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6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6%;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22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9%,也大于拐点前的0.6%。 平均来看,超过5%的上限后,我们大体上可忍受不超过9个月(取13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值),且平均每月上涨加速度不超过0.5%(取0.4%和0.6%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如果物价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5%,或者每月同比上涨加速度超过0.5%,我们可能就不得不等待忍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根良编.西方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第206-207页。) 思考题: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为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6% 二1982-1986年% 三1986-1990年% 四1992-1994年% 无2006-2008年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亿元,仅为再贷款的%。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置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