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伦多大学从机场到学校的交通

多伦多大学从机场到学校的交通

多伦多大学从机场到学校的交通
多伦多大学从机场到学校的交通

多伦多大学从机场到学校的交通

至圣乔治校区(St.Georgecampus)地址:

27King’sCollegeCircle,Toronto

?坐出租车:机场出租车分为普通出租车和豪华轿车两种,乘车

费由乘车时间和乘车路程决定,出租车价格是$1.45/公里,豪华轿

车价格是$1.55/公里。可以在机场到达出口处候车,从机场到达

St.George校区的费用大概是$45(提醒一下,最好准备好写有所去

校区地址的小卡片,如果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给司机看)。

?坐机场巴士:机场巴士主要由机场开往多伦多市中心,高峰时

段20分钟一趟,非高峰时段30分钟一趟,每天运营20小时,在市

中心有多个停靠点。单程票价$19.95,往返是$32.95,如果在线购

票的话还可以节省10%的费用,详情请登录这里。可以在机场到达

区域Terminal1和Terminal3机场巴士停靠处候车,从机场到

St.Georg校区可以先乘坐机场巴士至DowntownMetroBusTerminalDundasandBay下($19.95),然后直接坐

出租车到校区的国际学生办公室($15),总的费用是$34.95。

?坐公交车:在机场坐192线公交车至Kipling地铁站下车,然

后在这一站乘坐朝东行驶的地铁到St.George站下,就可以到达学校;或者坐58A至LawrenceWest地铁站下,然后在这一站乘坐朝南

行驶的地铁到St.George站下车即可,总的费用都是$2.75(上车时

记得向司机索取转乘票,详情可以登陆这里查看)。

?大多数的公共交通都在1:30am-6:00am间停止运行,如果恰

好是在这个时间段抵达机场,可以在机场乘坐300ABloor-Danforth

夜班公交车到BloorandYonge街下(这里离学校只需几分钟的路程),然后坐出租车到学校即可。

至米西索加校区(Mississaugacampus)地址:

3359MississaugaRd,nearDundasSt.W./Highway10

?坐出租车:大概要$45。

?坐公交车:在机场乘坐开往米西索加的7V公交车(朝南方向开),至SquareOne站下车,然后转乘朝同一方向开的110V公交车,就可以到达米西索加校区,全程大概需要1小时25分,车费是$3。

若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致电905-896-5000或登陆这里查询。

至士嘉堡校区(Scarboroughcampus)地址:

1265MilitaryTrail,Toronto

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距离士嘉堡校区大概40公里,大多数学

生会选择乘坐出租车,费用大概是$65-$75之间。

温馨提示:初抵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下机后可以先到St.George

校区的国际学生办公室,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协助你去找临

时或长期住宿,还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给你提供有关多伦多市或大

学的各方面信息。在你还没有找到住宿之前,还可以先把行里寄存

在他们中心,服务非常的周到。

附:圣乔治校区周边的共公交通。

圣乔治校区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是多伦多大学的主校区。可以乘坐地铁、有轨电车和公交车这几种交通工具到达校区。如果想了解

更详细的乘车路线图,可以登陆TTCSchedulesandMaps或致电416-393-4636查询。

?校区旁边有四个地铁出入口,具体如下。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

乘车路线图,请看这里。

uSt.George地铁站(在Bloor街和St.George街)

uSpadina地铁站(在Bloor街和Spadina路)

uQueen’sPark地铁站(在College街和University大道)

uMuseum地铁站(在Bloor街和Queen’sParkCrescent)

?有两条有轨电车路线经过校区:510Spadina和506Carleton

?只有一条公交车线路经过校区:94Wellesley,可以在CastleFrank地铁站、Wellesley地铁站或者Ossington地铁站乘坐。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前言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为保证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国防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和适度增加机场总量已成为未来时期我国机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机场布局规划主要解决民用机场空间布局及功能结构问题,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定位来指导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我国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民用航空是系统

性、关联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机场属地化管理、建设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编制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也是加强民航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结合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特制定《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不含通用航空机场),规划期限至2020 年。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民航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一、现状及评价 (一)机场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6 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47 个,其中军民合用机场45个,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按飞行区等级划分,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级机场29 个;按经济地理分布,东部地区41 个、中部地区25个、西

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一部分交通发展历程 一、主要成就 1、交通建设投资逐年增长。近五年来,交通建设投资数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的11.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3.2亿元,年均增长24.1%,超过了同期GDP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对外交通设施规模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等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路网络体系。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26公里,全市1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实现了晴雨通车,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00%。 铁路:基本形成以胶济、蓝烟、胶黄、胶新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体系。其中,胶济铁路是青岛港通往腹地的主干道,复线工程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完工;胶新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基本形成了以青岛港(包括前湾港港区、老港区、黄岛港区)为核心,胶南大湾港、鳌山港等一般性小型港口为补充、结构较为合理、配套较为齐全的港口体系。其中,青岛港是我国能源运输的枢纽和大宗散货的集散中心、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65亿吨,外贸吞吐量 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6.59万标准箱。 航空:青岛流亭机场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自1982年开航以来,机场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开通航线条数、年旅客吞吐能力、年货邮吞吐量等统计指标分别由1995年的35条、80万人次、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4条、787万人次、11.6万吨。 3、城市道路设施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来,青岛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10.74平方米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进,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依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经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

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中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进,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17.2万公里(不舍民航航线和海上运输线路),其中铁路7.5万公里,公路193万公里,内河航道12.3万公里,油气管道4.4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142个,沿海和内河码头泊位35200个。 中国综合交通网是以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分布为基础,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经济社会活动为需求,结合国土开发和保障国家安全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个网络体系中,五种运输方式以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呈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杭州市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报批稿)

杭州市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报批稿) 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为萧山区行政管辖范围,与萧山次区域规划范围相一致,面积为1420平方千米。 本规划是萧山区未来交通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 ●近期:2009年——2011 年; ●远期:2012——202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一体化为主线,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整合交通资源,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内外综合交通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保实现“9030”交通圈目标,即90分钟联系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30分钟联系杭州中心城区及萧山区内主要片区。 (二)萧山区交通发展战略 以萧山区新一轮转型发展(即“融入大杭州”发展阶段) 为良好契机,构筑一个与杭州江南城城市新中心职能相适应、集约化、一体

化和人性化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三)综合交通体系构架 构筑以“两港二枢纽”为核心,以“双高、双快”为基础,公路、铁路、水路、海路、空路、地铁、城市道路“七位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中: ●“两港二枢纽”即萧山国际机场、杭州湾出海码头、杭州南站 和萧山铁路货场四大门户性综合交通枢纽。 ●“双高”是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两大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干网。 ●“双快”是指快速路、快速轨道两大城市综合交通运输骨架网。 (四)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以“两港二枢纽”为中心,“两站一园区三中心”为补充,辅以“二专四线”的铁路网络、“二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五线一港区”的水运网,共同构筑萧山区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具体描述如下: ●规划构筑萧山区“两港二枢纽”对外门户性综合交通枢纽,即 萧山国际机场、杭州湾出海码头、杭州南站和萧山铁路货场。 ●规划构筑萧山区“两站一园区三中心”的公路客货枢纽,其中 2处公路客运枢纽(萧山汽车总站、萧山区客运东站)以及4 处公路货运枢纽(江东物流园区、杭州空港物流中心、萧山南 物流中心以及传化物流中心)。 ●规划构筑萧山区“二专四线”的铁路干线网,其中:“二专”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简本) 佛山市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和过程 (1) 第二章 目标和策略 (2) 第三章 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第四章 持续道路网络建设 (5) 第五章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8) 第六章 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发展 (10) 第七章 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12) 第八章 引导货运交通发展 (13) 第九章 协调停车设施供应 (14) 第十章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15) 第十一章 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 (16) 第十二章 加强交通管理 (17) 第十三章 加强交通环境的保护 (18) 第十四章 近期行动与保障措施 (19) 附图

第一章背景和过程 一、规划背景 在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广佛都市圈初步形成以及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佛山市既有交通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佛山市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佛山市迫切需要大力构筑与区域合作、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规划局会同市交通局组织编制“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域,面积约3848km2,重点研究区域为“2+5组团”,面积约1913 km2。规划年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本次规划工作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珠三角区域融合和广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整合;二是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体化发展目标,明确城市交通方式和结构,制定一体化发展政策;三是合理安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四是提出交通近期建设计划和实施时序,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 二、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12月,开展全市综合交通调查并制定初步规划方案。调查涉及交通需求、供应和运行各方面,包括覆盖全市所有740个村(居)的居民出行入户调查,抽样3.7万户,14.7万人。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步方案编制,并于2007年12月向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 第二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3月,在初步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战略及干线路网、轨道网、公交、交通管理等专项方案,形成中期规划成果,期间三轮征求市、区各部门及周边城市的意见。中期成果于2008年3月经专家咨询会评审通过。 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1月,修改完善中期成果,重点落实高等级道路方案与各组团及外围城镇的主次干道网络、公交场站和线网等专项规划方案,期间多次走访搜集各部门及各区、街道、镇的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2008年11月形成本次送审成果。

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研究报告(333)620

目录 一、前言 (1) 二、机场规划 (2) (一)机场位置 (2) (二)机场总体规划 (3) 三、区域交通现状与需求预测 (6) (一)交通现状 (6) (二)临空产业发展 (13) (三)交通需求预测 (14)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规划原则 (17) (三)规划目标 (18) 五、规划方案 (18) (一)规划布局 (18) (二)规划项目 (22) (三)协调事宜 (25) 六、实施计划及效果 (26) (一)实施计划 (26) (二)效果评价 (27) 七、问题与建议 (28)

根据北京新机场建设综合型超大型枢纽机场的定位、总体布局规划以及服务北京、兼顾京津冀经济走廊和城市密集带的服务功能,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战略的要求,依托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概念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廊坊市、保定市等相关规划,深入分析河北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及交通运输需求,以综合交通运输理念为指导,积极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北京新机场河北省周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布局方案。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抓住历史机遇,重点实施“四个一”战略,即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和加快培育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其中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充分发挥环首都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京津,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产业、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转移,实现区域和谐发展。随着北京新机场落户廊坊京冀交界区域,为河北省特别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新机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2008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来源:中国民航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03732772.html, 前言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为保证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国防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和适度增加机场总量已成为未来时期我国机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机场布局规划主要解决民用机场空间布局及功能结构问题,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定位来指导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我国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民用航空是系统性、关联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机场属地化管理、建设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编制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也是加强民航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结合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特制定《全

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不含通用航空机场),规划期限至2020 年。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民航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一、现状及评价 (一)机场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6 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47 个,其中军民合用机场45个,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按飞行区等级划分,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级机场29 个;按经济地理分布,东部地区41 个、中部地区25个、西部地区69 个、东北地区12 个;按地区划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6 个地区的机场数量分别为12 个、18个、37 个、25 个、31 个和24 个,以每10 万平方公里计,密度分别为1.51 个、1.16 个、4.67 个、2.57 个、1.53 个和0.81 个。 (二)基本评价 1、机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绝大多数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机场体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