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张立敏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 、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
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
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有秩地运转。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他律。道德他律在形式上表 现为道德规范 、道德义务等,其实质是客观的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客观
要求对道德主体的约束和导向。
但道德毕竟是人的一种活动,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在活动中充分 发挥其主体性 ,用理性审视、过滤自己的动机、愿望、需要、意图,并通过对外在于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将社会赋予自身的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并自觉按照这种法则约束自己,处理社会关系,从而把外在必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性,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需要,由被动地接受、遵循道德规范变为主动地接受、遵循。这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自律。人们经常说,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我做,这是他律;而我要做,就是自律。因此,道德自律作为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不能离开道德他律的,是由他律转化而来的。当然他律也离不开自律,他律只有通过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 %& 页 ’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道德自律和德治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人们注入新的观念和意识,使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空前的发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之而来的一些负面问题的存在也是事实。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有所蔓延等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支配自己行为、左右自己行动能力的,这是实现道德自律的主观条件。人们作为道德主体将道德他律内化为自己自我立法、自我约束,自觉履行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自觉抵制上述所说负面影响。道德自律的形成,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人,既是 “约束者”,又是被约束者,从而使人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实现社会德治。通过对道德自

律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进行的约束。这种自我约束并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的自主、灵魂的塑造。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加强道德自律修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依附于计划,依附于行政命令,依附于权力,缺乏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性,其道德选择方式大多属于“权威型”,因而人们违背道德规范的推动力也相应很小。但是这种社会道德状态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牺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为代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差距逐渐扩大,道德失范不断加剧 ,从而加剧了道德冲突,带来了伦理道德的混乱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主体道德自律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自律修养也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 如求利之心的恶性膨胀等 ’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和
意义。当然,消除市场经济的一些负效应,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来实现,但加强人们道德自律修养对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也不应忽视。
道德自律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应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大问题。
第一,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自律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就是:道德自律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道德自律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和体现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设想一个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道德自律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改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元朝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
腐,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

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要做到这一点,
最根本的是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就是道德自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是这种道德自律的前提。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人都有,所不同的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我们所要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此,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即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相反,一个丧失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理性能力,真正从道理上搞清楚人与社会、自我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从而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清楚地而不是模糊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把自我与社会统一起来,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使人生价值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得到实现。要自觉地抵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引发了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很大变化,为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与观
念,对社会生活秩序及道德风尚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视社会和他人,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实现自我利益不择手段,鄙视理性,放纵欲望。因此,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
道德自律形成的心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主体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主体的感情、意志等,它们对道德自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都不是道德自律的心理机制,至多是影响心理机制的因素,主体意识才是道德自律形成的主要心理机制。何谓主体意识 $ 它是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也就是既要作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作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概括地讲,主体意识是对象性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统一,表现在道

德活动方面,就叫作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活动,道德行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对道德规范是否符合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进行判断,即必须具备反思意识、推理智慧及批判能力。在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中,道德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道德认知应伴随着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停留于既定道德规范的知晓。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实际上,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道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认知,道德判断和推理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与个体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想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
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人们的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并造成相互影响的客观局面时,不可否认文化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到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规模开始了惊人的攀升。于是,文化多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这个时候,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只有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而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靠道德的舆论导向和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自律修养,不是闭门思过,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无论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认知的养成,都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反复实践,历经磨练,方能取得。道德自律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只有国民的道德自律水平的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