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二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从创作背景看,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吏治腐败、社会混乱,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从选材看,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紧扣“冤”字,由歌颂到批判)

从组织材料看,有意指向社会原因。(非个人责任、非误会因素,社会悲剧)

从构建情节看,有意突出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第三节《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第四节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如: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关汉卿成为一代风标。其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揭露社会黑暗残暴,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前面我们分析《窦娥冤》知道,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立足于现实,紧紧抓住元蒙统治者的残酷、腐败和人民无可摆脱的悲惨命运这个现实生活的本质,在自己作品中予以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矛盾的典型性以及鲜明的倾向性,使关汉卿的作品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与同时代的其他杂剧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苦难为满足,还着重写出被压迫者身上蕴藏着的反迫害、反奴役的斗争精神。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处于弱者的地位,但他们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并凭着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关汉卿善于写悲剧,但没有哪个作品是纯粹的悲剧。或者悲剧的主人公在喜剧的情节中转化为胜利者,或者制造悲剧的人最后受到惩处。即使是《窦娥冤》这样的大悲剧,主人公含冤而死,但她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终于使坏人受到惩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第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关汉卿是一位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活动着元代社会几乎是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

尤其是下层人物,大多数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关汉卿善于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窦娥天真善良、刚强正直的性格是通过她与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和官府的矛盾冲突逐步展现出来的。在《单刀会》中,前三折通过旁人之口极力渲染关羽的神勇忠义,第四折关羽出场,在剑拔弩张的冲突中最后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关汉卿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主要又是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如《救风尘》第四折写赵盼儿将周舍离弃宋引章的休书骗到手,与宋引章扬长而去。周舍赶到,连骗带夺把休书从宋引章手中抢来撕毁。正当他得意洋洋地威逼宋引章回去时,赵盼儿从自己身上掏出真休书,挫败了周舍的阴谋。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行动,同时刻画了周舍的奸诈,宋引章的幼稚和赵盼儿的机智老练。又如《调风月》中燕燕得知小千户另有所爱后,满腔悲愤,对着扑灯飞娥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好轻乞列薄命,热忽剌姻缘,短古取恩情。”“见一个耍娥儿来往向烈焰上飞腾,正撞着银灯,拦头送了性命。咱两个堪为比并,我为那包髻白身,你为这灯火清。”这段借物比兴、感叹身世的心理刻画,成功地表现了燕燕不拘于现状,大胆追求美满姻缘的倔强性格。关汉卿还善于用语言来刻画人物,他笔下人物的语言随着身份、性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色彩。如《窦娥冤》的语言晓畅,《拜月亭》的语言清丽,《救风尘》的语言爽朗,《望江亭》的语言隽永,《蝴蝶梦》的语言率直,《单刀会》的语言豪迈,都与主人公的性格相符合。

第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关汉卿是位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精通舞台演出规律的艺术大师。他深知戏曲演出除了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动人的情节外,最重要的是必须有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这样才能产生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往往开始后不久,就使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引入高潮,并在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如《窦娥冤》“楔子”中交代窦天章无力还债和进京,只得将窦娥典与蔡婆做童养媳。第一折开场后就展开了戏剧冲突:蔡婆讨债,赛卢医赖债害命。张驴儿父子救人后乘机要挟,要做上门女婿,窦娥坚决拒绝。对立的双方矛盾冲突由此而急剧发展:张驴儿霸占窦娥的贼心不死,企图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自己的老子。张驴儿乘机进一步要挟,窦娥坚执不从,桃杌糊涂断案,窦娥屈打成招。窦娥抒发胸中冤屈悲愤,控诉人间不平,谴责天地鬼神贤愚不辨、

清浊不分。剧情至此进入高潮,看来难以有新的发展。然而在法场,窦娥突然提出三桩誓愿,象异峰突起,使剧情又拓开新局面,窦娥的反抗精神发挥到了最高点,观众或读者的情绪也达到了沸点。第四折写窦娥鬼魂复仇,窦天章昭雪冤案,着墨不多,全剧也戛然而止。

第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关汉卿是位语言艺术巨匠。他善于以大众口语为基础,并吸收古典诗词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锤炼,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学语言。这种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表现力。无论是唱词还是宾白,不用华丽的词藻,浓艳的色彩,也不假借夸张和铺叙的修辞手段,以本色见长,历来被推为本色派的代表。如《窦娥冤》中不少唱词就象家人对话一般,保持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它的用词明快、生动有如口语,而无口语的生涩、粗糙;精炼、遒劲有如诗词,而无诗词的典雅、难懂。作者还经常运用一些熟语、成语,更增加了表现力。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以唐诗喻之,则关汉卿似白乐天。……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又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第四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作者及题材的演变

一、王实甫,与元代大多数汉人作家一样,其生平可知者极少,只知他是大都人,字德信,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在当时有极高声望。根据有关资料,他曾写了14种杂剧,现存作品除代表作《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丽春堂》,另有《贩茶船》、《芙蓉亭》残本。

二、题材的流播: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宋代时《西厢记》得到文人推崇与传播: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

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出于传播的需要,《西厢记》进入说唱,民间艺人创作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元代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虽然《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三、《西厢记》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情的颂歌叛逆者的赞歌。但这还只是它的表层意义。《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自由与规则的冲突。人有各种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制约人的欲望,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规则的代表。《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

四、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老夫人时规则的维护者与执行者。她严肃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固执无情;莺莺,是正当妙龄的少女,情窦初开,天然地有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但她地贵族少女的身份,从小到大的束缚,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外冷内热,犹豫不决。

张生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他的身份和使命也约束他必须遵守维护封建礼教,但来自青春的欲望和对美的天然追求,使他成为一个执着却又有些软弱的书生。红娘归属于社会下层具有下层劳动者特有的机智泼辣。她表现为礼教的拆除者,或许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下层约束力相对较小有关。

五、《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结:《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

第一,《西厢记》突破了一本四折的杂剧体制,有所创新。它打破了元杂剧规整严格的体制要求,由五本二十一折组成大型连台杂剧。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不仅有轮唱、对唱,还有合唱等多种表演方式。体制的革新,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作者既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同时也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惟妙惟肖,纤毫毕现。比如作者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例如第三本第二折(俗称“闹简”)写红娘从张生处带回给崔莺莺的书信,崔见信后勃然大怒,对红娘说:“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等到红娘真要将书信交给老夫人时,崔又说:“我逗你耍来。”稍后又写回信给张生,约他相会,但却对红娘说:“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等到张生读信后,真的赴约时,却又遭到了崔莺莺的一顿训斥。其中的两句唱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

生”正典型地表现了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心理。此外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第三,作品戏剧性强烈。整部作品情节结构宏伟紧凑,张生、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之间两种冲突,两条线索交织发展,艺术节奏上张弛相间、波澜起伏,剧情组织上悬念迭起,作者在艺术手法上也采取了虚实相生、明暗对照的方法,使戏剧情节变幻多姿、引人入胜。

第四,语言优美。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正因为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如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煞]:“春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这些唱词因为语言的优美,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虽然文风华丽,《西厢记》的语言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合乎人物性格身份。整体上《西厢记》形成了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后人总结为“剧中有诗,诗中有剧”呈现独特的艺术风采。

第四节《西厢记》在爱情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地位:《西厢记》是爱情文学史上一部出色的戏剧。在爱情剧中也是传播最广、流传最久,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它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这个主题,在整个爱情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第一次以戏剧的形式勇敢地肯定了爱情的伦理价值,爱情应当成为婚姻的基础。

二、影响:禁毁与模仿

《西厢记》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长演不衰,“家至户到,无处无有之”(金圣叹),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在戏曲舞台上,《西厢记》常演出不衰,京、昆、蒲、豫、川、滇、闽、赣

等剧种,都把它改编上演,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但《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备受打压,遭到封建正统力量的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下令查禁“淫词”,指出“《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若不严行禁毁,流毒依于胡底”封建统治者的态度,从反面证明它影响的巨大。

《西厢记》的出现,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作者,人们纷纷效法学习。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 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王实甫之后,明代李日华又创作了传奇《南西厢记》,直到今天,题材的沿用与翻新仍在继续。

关汉卿《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嗟.怨(jiē)提.防(tī)亢.旱(kànɡ)前合后偃.(yǎn) B. 罪愆.(yún)巷.口(xiànɡ)亲眷.(quàn)上朝取应.(yìnɡ) C.服侍.(shì)刽.子(ɡuì)盗跖.(zhì)杳.无音信(yǎo) D.苌.弘(chánɡ)错勘.(kān)甘霖.(lín)古陌.荒阡(mò)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浊临危倾刻披枷戴锁 B.分辩诀别造蘖望帝谛娟 C.时辰白炼冤枉湛湛清天 D.怜悯推辞连累负屈衔冤 3. 下面有关戏曲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B.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C.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D. 戏曲中的角色有专门称呼,如:正旦——扮演女主角,外——扮演男主角,生——也叫外末,扮演老年男子,净——俗称花脸,卜儿——扮演老妇人。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这枷纽.(拘束)的我左侧右偏 ②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③赴法场餐刀 ..(吃刀,挨刀)去呵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走动)有句言 ⑥兀的 ..(这)不是我媳妇 ⑦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⑧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⑨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⑩断送 ..(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A.①③⑥⑦⑩ B.②④⑦⑧⑨ C.④⑤⑥⑦⑧ D.③⑥⑦⑨⑩ 5.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他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B.《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作品。它表现一个普通妇女蒙冤屈死的悲剧命运,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统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关汉卿一生“不屑仕进”,长期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既写且演,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9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外②扮监斩官上,云③〕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Array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 旗⑥、提刀,押正旦○7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 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8·端正好○9】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 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 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10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11也这 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②[外]戏曲脚色名,扮演次要的男角。③[云]说。即“道白”。 ④[做公的]公差。⑤[净]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净的次要脚色称副净。⑥[磨旗]摇旗。⑦[正旦]戏曲脚色名,主要女演员,扮演正面女角。这里指窦娥。⑧[正宫]音乐术语,传统音乐的宫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正宫”意味着本折所有的曲子全部唱“正宫”调。⑨[端正好]曲牌名,即曲子的名称。以下“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等也 都是曲牌名。⑩[盗跖、颜渊]古代春秋时期两个道德对立的人物,一个是强盗,一个是贤人。盗跖是当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窦娥冤 答案

《窦娥冤》第一课时答案 1.C2.D学习交流2 答案:关汉卿是一个坚强不屈,势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东海孝妇①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②。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③。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④。时于公为狱吏⑤,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⑥,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⑦,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⑧,因表其墓⑨。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⑩。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注释】①本篇写孝妇周青因冤狱受死刑,上天为之感动。构思出人意表。元人关汉卿《窦娥冤》本事即源于此篇。东海,郡名,汉时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县)。②姑:婆母。谨:恭敬。③拷掠:拷打。毒治:严刑审问。④诬服:承认不实之罪,犹言屈招。⑤于公: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之父。《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云:"其(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其中并载东海孝妇事。⑥闻彻:闻名四方。⑦狱词:论罪文书。⑧身祭:亲祭。⑨表其墓:即在墓前树碑,以表彰其孝行。表,作动词用。⑩幡(fān帆):长幅下垂的旗帜。(11)标:竹杆顶端 【译文】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据说《窦娥冤》中窦娥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其中窦娥临刑前唱到:“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第二课时答案 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引出下文。 2 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交代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特点:大都是用短句,符合口语习惯。质朴简练,以把事例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 3 张驴儿、蔡婆婆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赚人家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推到窦娥身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都饿得悲剧。 4 语言特点(此题各位老师自己加些分析) 口语化,通俗易懂,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作者不愧是“本色派”代表。 个性化。紧扣剧中人物身份地位,使人物性格鲜明。比如窦娥的反抗性格。 第三课时答案 1 “窦娥冤”“冤“在何处?如何造成的? 无辜受屈。窦娥拍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 关于《滚绣球》的思考 (1)本曲的主旨是什么?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 (2 )天地鬼神象征着什么?封建统治者。黑暗现实。 (3)本曲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反问反复对偶借代 3 关于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这三桩誓愿分别是由什么典故想到的?略 (3)这三桩誓愿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是否可以互换位置? 第一个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上帝(老天爷); 第三个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逐层递进。不能换。(4)这三桩誓愿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①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③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与良好愿望。 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现实主义: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致使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现实主义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吃人本质。浪漫主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实是因冤而怨,连“皇天也肯从人愿”,才能一一应验。

高中语文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教案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大致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 二、感受并赏析窦娥人物形象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三、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理解窦娥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重点】 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二、主题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看课本彩图插页《窦娥冤》,引入元杂剧。 一、关于元杂剧 杂剧之名,最早见于晚唐。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由于元杂剧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一般讲到“杂剧”就是指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有统一的体制,通常是一个楔子(少数剧本无楔子)加四折(也有更长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一本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有选段>为五本共二十折加五个楔子)。楔子独立成戏,一般在开头,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用来安静剧场,介绍剧情、角色或衔接剧情。四折戏一般形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每一折用一套曲子,曲数可多可少,每一套曲子都用同一宫调。 2、内容:元杂剧内容由曲词、宾白和科(介)组成。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都用北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喧染场景和贯穿情节的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独白、旁白、带白等。宾白主要起叙事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起逗笑的作用,可调节气氛,也可用来讽刺。曲词与主抒情的曲词两相配合,相得益彰。科(介)主要是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语。 3、角色:①末类:男角,有正、副、外、小、大、二末等。

②旦类:女角,有正、副、外、贴、大、小、老、花旦等。 ③净类:男女皆扮,为刚烈、凶恶或滑稽之角。 ④杂类:指以上三类之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员,细酸为书生或秀才,禾为农人,勃为老汉,卜儿为老妇,徕或徕儿这小孩,祇侯这仆人,邦老为贼盗凶徒,曳剌为兵勇等,但“驾”、“孤”、“细酸”等乃金元市井语,非角色名称。 元杂剧全剧一般由一个角色(正末或正旦为最常见)一唱到底,正末主唱者为末本戏,正旦主唱者为旦本戏。 (京剧中的角色有:生、旦、净、丑等,元杂剧中基本无丑角,丑角由净扮) 4、题目与正名:通常是一联或两联对子,为剧情提要,也确定剧本之名。如, ①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②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树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附:元四大悲剧: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马致远的《汉宫秋》、③白朴的《墙头马上》和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二、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多散佚,今存18部。其创作题材广泛,多干预社会,倡导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与达·芬奇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全剧情节 参见注①。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其作品本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民的生活情态,从这一角度讲,它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从这部戏曲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有许多。古人讲: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充分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对《窦娥冤》做赏析之前,必须先对关汉卿的生活时代及个人经历做一番叙述。 关汉卿生活在中国的元朝,元代,中国领土实现了大一统,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在商业的刺激下,产生了像大都,杭州,泉州这样的一批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发展,瓦舍艺人便从中成长发展起来。瓦舍技艺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技艺被当作商品论价出卖。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为生,他们已经不是宫廷供奉或贵族家姬,而是由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他们不是靠取悦某一个或某一群贵族官僚而成为主人的附庸,他们是靠吸引市民观众使自己成为卖座的演员。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的趋势。观赏者的思想感情嗜好,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编者。根植于市民中的瓦舍文艺,比起过去的文艺来,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段,从内容到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有新思想因素在萌生滋长。 勾栏剧场的兴旺,要求有一支戏曲创作队伍,提供足够数量的脚本。关汉卿等剧作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自吟肺腑,而是为了为市民演出而写的。他们的创作既是为了勾栏演出,提笔运思之际就不能不考虑市民观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趣味,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到观众的制约。 瓦舍文艺的发达与提高,需要有文化的读书人参与其事,元代的确有一批下层文人,为新兴市民文艺所吸引而走进瓦舍。他们所服务的瓦舍是以商业方式来经营的,他们为瓦舍演出写脚本也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这样的书会文人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元杂剧方兴之时,公卿大夫一般还不屑于染指,民间艺人又缺少独立承担创作重任的文化素养,地位处于两者之间,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不耻于与倡优为伍的他们,适逢其会大展才情,与民间艺人合作,创造了文艺史上辉煌灿烂的元杂剧时代。而元初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像科举制度的废止,对知识分子的轻视,传统思想统治的某些松弛,对下层知识分子走向瓦舍书会,都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书会才人的生活与思想主流,是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当他们走进城市下层的时候,社会的不平,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一幕幕呈现在他们眼前,叩击着他们的心扉,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感受诉诸笔墨,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人民的心声;他们为戏曲独树一帜,另辟门户,这在当时包含着非常积极的反传统因素。 关汉卿的创作道路,不是花铺成锦织就的,他的放浪佻达,一方面固然是时尚所趋,同时更是由于愤慨所激,其中隐含着一缕时代的苦闷和对传统封建礼俗的轻蔑。关汉卿的生活,笙歌掩盖着隐痛,疏狂遮蔽着牢骚。他既不是一味放荡的风流浪子,也不是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他是一个忍垢强笑,内方外圆,新机灵便,世法通疏的戏曲家。 关汉卿的这条书会才人道路,冲破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狭窄的生活圈子,走向市井,走向下层,有机会熟悉包括倡优歌妓在内的下层市民的生活情感,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期望,深受他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他们的观点观察社会人生。他热爱市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窦娥冤》 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曾经孝妇冤。《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长亭送别》 2.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长亭送别》 3.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长亭送别》 4.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长亭送别》 5.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长亭送别》 6.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长亭送别》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琵琶记糟糠自厌高明 〔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只为无钱送老娘,须知此事有商量。归家不敢高声哭,惟恐猿闻也断肠。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王梅 2015年5月4日 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 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又如,第三折中临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自己这副样子后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从这几点,充分体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这也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也是借着强调主人公窦娥的善良、温柔、毫无过错等优秀品质来衬托出她的无辜,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连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弱小都无法容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3)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 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然而如果悲剧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是英雄性的,是英雄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引起的······”,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元杂剧中“有悲剧在其中”,并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因此,作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又有着其独特的和中国戏剧所特有的悲剧因素存在。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的悲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窦娥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在。剧本中窦娥由于父亲窦天章受高利贷盘剥,七岁时就被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也是窦娥短暂而悲惨一生的开始。由年轻的童养媳到青年寡妇再到冤死狱中冤魂,窦娥的命运总是被男人牵动,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妻子,她的命运不受自己控制而总是握在别人的手中。中国自古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剧中窦娥自然是尊崇了这一古训,但是也正是她的这种尊崇与驯服导致了她最终悲惨的命运。剧中窦娥虽然是受张驴儿诬告陷害而死,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窦娥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命运,与之女性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尤其是已经忘记反抗或者说习惯被奴役的女性,窦娥本身就是封建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 其次,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窦娥代表了无数的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大众,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集体悲剧。作为“公案戏”的典型,《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府、恶霸鱼肉人民的现实。作者关汉卿的写作主旨也在于揭露邪恶势力欺压良民百姓,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赞颂窦娥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勇气。剧中窦天章为偿还高利贷而卖女,蔡婆婆被恶霸张驴儿父子胁迫,窦娥的被诬告陷害都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凄惨,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元朝社会的黑暗腐败。因此,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窦娥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她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遭遇让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第三,《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是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凭借自身的坚强与勇气对威严强大的封建社会制度做出的挑战与回击。也正是由于窦娥的悲剧,才引发了读者或观众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于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剧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调,将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对立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和观众在进行戏剧欣赏的同时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不平,并对封建社会制度保护下的统治阶级产生质疑。因此,该剧的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它让我们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悲剧发现战胜黑暗和邪恶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该剧所蕴含的催人奋进的精神,使得该戏剧成为成功的悲剧艺术。 第四,《窦娥冤》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无痕”的语言特点是其成为一部优秀悲剧著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促使窦娥走向死亡悲剧命运的不同因素的出现也是该剧结构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全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中作者用简练的几笔交待了窦天章因受高利贷盘剥将女儿窦娥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第一折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短短八个字,将窦娥的倍尝人世艰辛与生活的不如意全部表现出来,此时,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第二、三折中窦娥因张驴儿的诬告陷害被捉入狱,而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第三折中窦娥与统治者的冲突达到最高点,临刑前的“三誓”作者以直白有力的笔调表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二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从创作背景看,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吏治腐败、社会混乱,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从选材看,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紧扣“冤”字,由歌颂到批判) 从组织材料看,有意指向社会原因。(非个人责任、非误会因素,社会悲剧) 从构建情节看,有意突出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第三节《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第四节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如: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关汉卿成为一代风标。其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揭露社会黑暗残暴,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前面我们分析《窦娥冤》知道,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立足于现实,紧紧抓住元蒙统治者的残酷、腐败和人民无可摆脱的悲惨命运这个现实生活的本质,在自己作品中予以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矛盾的典型性以及鲜明的倾向性,使关汉卿的作品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与同时代的其他杂剧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苦难为满足,还着重写出被压迫者身上蕴藏着的反迫害、反奴役的斗争精神。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处于弱者的地位,但他们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并凭着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关汉卿善于写悲剧,但没有哪个作品是纯粹的悲剧。或者悲剧的主人公在喜剧的情节中转化为胜利者,或者制造悲剧的人最后受到惩处。即使是《窦娥冤》这样的大悲剧,主人公含冤而死,但她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终于使坏人受到惩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第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关汉卿是一位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活动着元代社会几乎是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

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 大快人心。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窦天章确实为窦娥洗清了冤屈,但却不能抹去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也不能遮盖封建官吏的丑恶面目。 首先,这个所谓的清官窦天章,受天子委托,到处审问囚犯,审查案卷,纠察贪官污吏。到了楚州,几番看了窦娥的的案卷,却没有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最终是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窦天章澄清事实,窦天章才因着骨肉亲情还了窦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