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

·略述中国小说的发展与史传文学的关系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第三,是史传的叙事方式,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观点的方法,这一点也为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所谓全知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鉏麑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锺书《管锥编》语)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

第四,是写作精神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巨著对后世小说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春秋》的微言大义,意思就是把自己观点隐藏起来,让事实自己来说话,对事件和人物的褒贬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中当然不乏有作者跑出台前,向读者指指点点,对事件人物直接评论的地方,但好的作品,作者隐退在情节背后,让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来启示读者。《红楼梦》主题的论争,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不同,可以说,都是得力于这种隐藏个人观点的手法结果。又如《史记》的创作,司马迁一再表示自己是“发愤”著书,自己是“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写出这种巨著的,后来的金圣叹把《水浒》这些小说也看作是发愤之下的创作,可见《史记》对后世文学家在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有多大!

明清两朝小说评论家最爱把小说和历史著作比附,金圣叹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而戚蓼生评《红楼梦》的写法,认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可见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远影响。

我国先秦两汉产生的史传著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是我国叙事文学的艺术宝库。其中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从神话到史传再到小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史传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孕育了小说的产生,尤其是在唐代小说作为叙事文学自成一体后,在它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必然要顾及其与史传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史传对古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史传本身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着重从结构方式、叙事方式和修辞传统三个方面来论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内在而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代小说大多采用史传的叙事结构方式。史传结构方式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春秋》、《左传》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优点是对历史宏观变化可以作连贯的记叙,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却不能作连贯的完整的记叙。而《史记》所确立的纪传体,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可以作连贯而又完整的记叙,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场面进行从容不迫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因而能够局部地再现历

史场景。纪传体对于后世小说的影响尤为深刻。

唐代传奇小说和清代的《聊斋志异》等文言短篇小说在结构方式上,就明显地受到了纪传体的影响。《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故事亦围绕该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前文叙述故事,后面再直接发表一段议论。对比一下唐代传奇小说的传类作品,几乎也都是这个路数,开篇即介绍主人公姓名、籍贯、家世、时代等,篇末则交代主人公的结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主要人物都有交代。如《霍小玉传》、《柳毅传》、《谢小娥传》、《任氏传》、《李娃传》等,都是围绕着题名人物的生平经历展开,历叙其一生的起落、命运归宿,甚至包括后嗣情况,宛如纪传体。这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田单列传》等那种比较典型的小说结构的发展。陈磊在《略谈〈史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认为:“在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的《紫玉》、《三王墓》、《李雪》、《干将莫邪》已显‘纪传体’的端倪,到了唐代传奇,纪传体特征就非常明显了,虽然每篇的格式不尽完全一样,但大体如此,几乎成了传奇的固定格套:开始简单地交代人物的姓氏、家庭状况,次叙故事本末,而故事也只是这个人物一生中有代表性的活动内容,结尾是交代人物的结局或者评赞。有的反复强调材料的来源,以示其真实可靠。这同《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的写法,在形式上雷同。……从传奇、笔记小说的体制上看,与纪传体是一脉相承的,历经几个朝代都不衰竭,到了清代还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成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又一高峰,显示了它的生命力。这些事实说明,《史记》中的传记,在体制上它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出现作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基础。直言之,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形式是发端于纪传体的《史记》。”(转引自《史传文学与古典小说关系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3年第5期)史传的编年体和纪传体结构方式,也为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编年体的小说如《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严格按时间顺序结构。《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且不论,即以写世情人情的《金瓶梅》和《红楼梦》而论,他们的情节可以排列出一张大事年表,现今已有“金瓶梅系年”、“红楼梦年表”之类的研究专著发表。但是小说并不完全搬用编年体,他们在总体编年的框架中,又吸收了纪传体结构的优点,局部采用列传的写法。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作者为了使情节一气贯通,叙事的焦点始终汇聚在关羽身上,在关羽过五关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都按下不表,等到关羽过了五关,故事告一段落后再来倒叙那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在这局部章回中,作者采用了纪传体结构方式。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纪传体的小说《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等。《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基本上是纪传体结构,作者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其排列顺序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晁盖——宋江——武松——等等,梁山聚义、三打祝家庄以后按编年体,但局部仍采用纪传体结构。《水浒传》这部小说,尤其是前大部分,理不出一张大事年表来。《儒林外史》可以看作是一部

儒林列传,列传顺序是: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贡生——蘧公孙——匡超人——杜少卿等等,其结构比《水浒传》更松散,以上各个人物之间或者根本没有关系,或者只有极其薄弱的联系,我们也无法给《儒林外史》编年。

古代小说结构方式继承史传而又有发展创造这一方面,明清小说评论家们早有认识。清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出、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后人合《左传》、《国语》而为《列国志》,因国事多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今《三国演义》,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出,又在《列国志》之上。”(《读三国志法》)

小说的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史传创制的叙事方式为古代小说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模式。史传的叙事,唐代刘知几曾将它分为四体:“有直记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史通》卷六《叙事》)。这四体用现代的话来表示,就是:一、描述才行,二、记叙事迹,三、记录言语,四、作者议论。刘知几所归纳的这四体,包含着描写、叙述、人物对话和作者议论等小说叙事成分。

按西方小说理论分析,我国古代史传的叙事方式基本上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所谓全知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充当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式的角色,对于故事中人物的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也了如指掌。对于史传的这一叙事特点,钱钟书先生有一评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金且麂自杀前之慨叹,都是“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场面,外人不得知晓,左氏如果不是悬想虚拟,所据何来?(《管锥编》第一册《左传正义?一、杜预序》)这样采取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例子在史传中屡见不鲜,钱钟书先生指出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的隐衷即习用此法,揭示了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史传的某种关联:“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按《田儋列传》:“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向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一忖度,一惊思,迳以“吾”、“我”字述意中事。《萧相国世家》:“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亦如闻其心口自语。……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之隐衷,即传角色之心声,习用此法,蔚为巨观。如《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见了这块大银,心中忖道:‘铁牛留下银子,背娘去那里藏身了?必是梁山泊有人和他来。我若赶去,倒使他坏了性命’”;《红楼梦》第三回:“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西游记》谓之“自家计较,以心问心”,“以心问心,自家商量”,“心问口,口问心”

(第三二、三七、四0回)。以视《史记》诸例,似江海之于潢污,然草创之功,不可不录焉。(《管锥编》第一册:《史记会注考证?淮阴侯列传》)史传叙事方式的全知视角,为中国古代小说积淀了特有的时空意识,形成了它独有的中国气派。

所谓的客观叙述,就是作者在叙事时把自己隐蔽起来,不让读者感到有一个叙事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之间。然而作者又不愿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得读者无从知晓,于是在遣词造句上颇费斟酌,常常在微言中寓藏大义。客观叙述是史传的传统笔法。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因此后代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的本质特征是客观叙述,它强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在叙事中不直接出来进行评论。春秋笔法对后世小说的叙述方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就是纯粹的客观叙述。若按话本的叙事方式,关羽的外貌必定由叙事者直接描述,但这里却借用了众诸侯的眼睛来写关羽“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袁绍、袁术贵族偏见,以出身和官职论人,有眼无珠;曹操门阀观念较淡,以本事才能论人,一眼看出关羽非同凡响;公孙瓒虽有荐贤之心,但没有气魄和胆量,这一切也均是由人物的言行来自行揭示。关羽仅有一句话“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他如何藐视袁绍一班尸位素餐的大人物,作者没有直接揭示,这一切内心活动和各个人物品格的高下,作者未置一词,读者通过呈现在眼前的这个场景却不难得出结论。这种客观叙述方式在史传文学中是最普遍采用的,仅此即可看出《三国演义》与史传叙事传统的承袭关系。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是采用客观叙述的作品之最上乘者。刘铨福评论说:“《红楼梦》虽小说,然曲而达,微而显,颇得史家法。”(《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小说讲究寓意,多采用白描手法,作品还用微言大义,这都与史传的春秋笔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借古鉴今”宗旨是中国史传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文中详尽地论述了借古鉴今的著书宗旨。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借古鉴今,终极目的不在精确地记述历史事实,而在通过历史的记述来褒贬是非,阐扬治理天下的道理。司马迁谈《春秋》,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写作《史记》的动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有所为而作。因此,史家通常把史传所述故事当作某种意义的载体,从而形成史传的修辞传统。史传的这种运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来记述历史,以不见痕迹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修辞传统,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史传遵循“借古鉴今”这一写作传统,每篇文章除了反映它既定的历史事实外,还大多有一个作者要借以表达的题旨。这一特点,前人早就指出过,明代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高步瀛更具体地举例说:“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主旨,如《吴太伯世家》以‘让’、‘争’二字为主,《鲁周公世家》以相臣执政为主,《陈丞相世家》以阴谋为主,《魏其武安侯列传》以权势相倾为主,《大宛列传》以通使兴兵为主,前半叙通使,以张骞为线索;后半叙兴兵,以宛马为线索,最为谋篇之奇者。”(转引自《史记通论》)史传篇章的题旨,有的是在客观述历史事实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有的显然是额外加进去的,有的甚至是作者在按照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来选择组织、加工改造历史材料,因此,史传作者为了表现主旨往往讲究谋篇布局。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只有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而后便销声匿迹了。这三个故事很生动,突出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屈能伸的英雄形象,但却不足以表明蔺相如作为一个宰相的政治才能。而且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矛盾冲突激烈、戏剧性强的情节,完全不见于先秦古籍,其中肯定有不少作者演义虚构的成分。这显然不像完整的历史人物传记,倒像后世小说。古代史传的很多章节片段很像小说,有故事,有人物,有主题,有概述和场景,除开记实这一原则外,他们差不多就是小说。如《左传》中的“金且刺赵盾”、“崔杼弑齐庄公”,《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史记》中的“鸿门宴”、“周亚夫军细柳”等章节,以及整篇的如《吕后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等,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古代小说在史传这样厚实的传统修辞经验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古代小说家受史传文学所积淀的传统修辞经验影响,作小说要发扬《春秋》之义,“挥昔而照今”(李翱《卓异记序》),表现和抒发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因此,特别注重作品题旨的确立以及它对情节的铸造,把故事情节放到结构的中心位置,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借故事以表达主题思想,作者决不横亘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如唐张彦远的《购兰亭序》,描述唐太宗骗取辨才《兰亭序》的生动故事,严格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谋篇布局,几乎通篇只对情节作客观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绝不作主观的议论和补充性的说明,但在情节开展的每个阶段,却处处自然地流露一个“骗”字。可以说,《购兰亭序》实为“骗兰亭序”。透过这种“骗”的描写,作品的倾向性在情节的生动展开中得到了自然的流露,从中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我国明清小说家更是把小说作为一种观念的载体,如冯梦龙、凌濛初就试图通过编撰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故事来达到警醒民心、廓清民风的社会效果。与短篇小说相比,明清长篇小说更讲求题旨。因为长篇小说以史传为楷模,追求内容的宏富,篇幅浩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必须有一个主题思想统率全篇。西湖钓叟在《续金瓶梅集序》中论及明代三部长篇小说时说:“今天下小说如林,独推三大奇书曰《水浒》、《西游》、《金瓶梅》者,何以称夫?《西游》阐心而证道于魔,《水浒》戒侠而崇义于盗,《金瓶梅》惩淫而

炫情于色,此皆显言之,夸言之,放言之,而其旨则在以隐,以刺,以止之间。”旨在以隐、以刺、以止看作是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小说艺术的精髓,这充分说明了小说的道德劝惩的社会功用。可以说,史传的这种修辞传统,也就是后世小说处理作者与作品、故事与主题、作品与读者等几种关系的原则。

关于小说修辞方式与史传的联系,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曾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认为在艺术方法上,也就是在修辞方法上《水浒传》与《史记》如出一辙,它们的区别仅在于以文运事,即实录,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即想象虚构。史传与小说的联系和差别,说得十分清楚。

总而言之,史传所蕴含的小说因素,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成的经验。换句话说,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内在而深刻的,小说来源于史传。但是“史贵于文”的观念也造成了小说对史传的长期依恋,阻滞了小说和小说观念的发展,直到明代中叶,我国古代小说才克服了“史统”的强大阻力走上了康庄大道。

研究章回小说文体的渊源,我们无法回避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产生与发展跟悠久的史传传统密切相关。先秦时期的史学著述中已孕育着古代小说的文体要素,章太炎以为“周秦西汉之小说,似与近世不同,如《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一与近世杂史相类”。[1]《周考》“考周事也”,《青史子》“古史官记事也”,都属于史学著述,班固归之于“小说家”类,其“小说”认定虽“与近世不同”[2],但也可以见出其中的小说文体因素。

1.叙事与虚构

虚构与叙事是史传文学与小说文体共同的特征,从此出发,史传文学变成了明清章回小说理想的模仿对象,史传文学在选取并组织材料方面,在刻画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等方面均能给章回小说非常贴近的启发。讲究实录是良史之才的首要条件,历代史家均以撰写信史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汉代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3]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叙事文学。“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史家对叙事艺术的极度强调及其在史传作品中的完美表现足以成为小说家们师法的楷

模。数千年史传编撰的成功经验以及官修史书所树立的祟高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小说家们以“集撰”、“编次”稗官野史为己任,追步史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

元末明初以来,章回小说文体初兴,托史以演义成了早期章回小说创作方式的最佳选择,夏志清指出:“在长篇小说的形成阶段,演义体的事实叙述显然占有优势,而其他类型的小说至少也托名为历史。因此,仅次于说书人,历史家们为中国小说的创造提供了最重要的文学背景,小说家在小说的艺术尚未十分圆熟之前,就依靠各代的历史所提供的取用不竭的人物与故事,这些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在极少艺术性的枯燥叙述里也会呈现出来。”夏志清较好地解释了明代章回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的题材来源,这是明清章回小说与史传文学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间

2.《史记》与章回小说

前人评价章回小说,总要与《史记》扯上关系。天都外臣以为雅士之赏《水浒传》“甚以为太史公演义”,唁顺之等人谓“(水浒》,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金圣叹认为“《水浒》胜似《史记》”,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除了评点家有攀附《史记》以抬高小说身价的主观愿望以外,这几部成熟的章回小说在艺术成就上可以追步《史记》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司马迁诚为“良史之才”,但《史记》确非“信史”,如此论说并不矛盾,也丝毫没有贬低《史传》之史学价值与地位的意思。王若虚称司马迁“采披异闻小说,习陋传疑,无所不有”。龚自珍认为“太史公之学,在乎网罗六国放失旧闻。若夫五帝、三王事实,大都钞袭杂书百家传说,又往往排比失伦”。有意思的是,史评家紧紧揪住司马迁选材的纸漏不放,对《史记》的历史真实性颇有微辞,而文评家却大加赞赏司马迁的叙事才华,对《史记》的艺术成就深感折服。茅坤论《史记》说:“读前段,便可识后段结按处,读后段,便可追前段起按处。于中欲损益一句一字处,便如于匹练中抽一缕,自难下手”。

史家笔法的影响对章回小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表现和特征描述相结合的形象刻划和以形写神的笔且奠定了小说人物艺术的基础。寓讥贬于叙事的“春秋笔法”成为讽刺艺术的源头。历史散文《左传》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史记》多有这样的范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重耳复国的过程,很好的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他既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个时有安逸思想抬头的活生生的人,这两重性格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出来。《史记》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史家这个笔法对后来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有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后来小说的人物塑造是师承史传著作的。寓讽刺于叙事的春秋笔法对后来小说也影响很深,象《聊斋志异》中的史篇《司文郎》、《贾奉难》等就都是用叙事方式讽刺、揭露了许多科举制度的弊端,而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的。我国另一部堪称讽刺文学的高峰一代《儒林外史》更是全面承继了“春秋笔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讽刺文学的群丑图,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深深毒害。[5]

(精选)201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形考一

题目1 【填空题】“……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出自曹植的《》。 答案:洛神赋 题目2 【填空题】“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出自()的《七哀诗》。 答案:王粲 题目3 【填空题】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是盛唐()诗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边塞 题目4 【填空题】五言喜剧叙事诗《》和五言长篇悲剧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乐府的优秀代表作。 答案:陌上桑 题目5 【填空题】“初唐四杰”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王勃 题目6 【填空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李贺《》中的名句。 答案:雁门太守行 题目7 【填空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出自《》。 答案:论语 题目8 【填空题】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和柳宗元。 答案:韩愈 题目9 【填空题】中唐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和杜牧。 答案:李商隐 题目10 【填空题】《登池上楼》的作者是()。

答案:谢灵运 题目11 【填空题】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和《饮酒》。 答案:归园田居 题目12 【填空题】《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黄鹤楼》是()的作品。 答案:崔颢 题目13 【填空题】《邵公谏弭谤》一文出自《》。 答案:国语 题目14 【填空题】《韩凭夫妇》出自()的《搜神记》。 答案:干宝 题目15 【填空题】《感遇》(其二)是初唐诗坛陈子昂的作品;《感遇》(其七)是盛唐()的作品。 答案:张九龄 题目16 【填空题】花间词的代表作家是()和韦庄。 答案:温庭筠 题目17 【填空题】《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作者是()。 答案:曹丕 题目18 【填空题】《丁都护歌》、《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作品;《丽人行》、《兵车行》是()的作品。 答案:杜甫 题目19 【填空题】《诗经》中描写久戍的战士在还家途中对故乡和妻子思念的诗是《》。 答案:东山 题目20 【填空题】五代时期,李璟词的代表作是《摊破浣溪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的词作。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1047528.html,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赵宽熙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对历史和叙事关系的研究也是在努力追寻中国小说起源。在文中,我将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进行解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历史和小说都有特定的形式特征因而很容易辨别,但在早期,小说还不能从历史中区别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从历史中分离出来。然而,这一趋势唤起了复古和拟古的中国文学传统,复古也就是将古复活于今日,这一传统会刺激后来者努力超越前人。因此,如果不将历史和叙事区别开来,就无法理清楚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史传性;独创性;复古;正典;建设的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1 一、史传与虚构 历史与小说的关系是古今众多从事中国小说研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代以前,中国人对小说抱着双重态度,即志怪、传奇乃至话本、白话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并没有受到重视,反而一直被轻视甚至被忽略;另一方面,这类作品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却受到了过分的夸张。这又例证了一个事实:古代中国人并没有单纯地将这些叙事作品视为记录虚构的事件。可以说,这一切源自于中国人传统上将所有小说视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样看来,围绕着历史与小说关系所进行的讨论,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裁区分问题,其中蕴含着更加广泛的意义。 “对探究中国叙事的本质问题必须从史传文的重要性与在某个意义上又为文化的总合体的历史主义理解下出发。实际上,如何定义中国叙事的范畴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形态——史传和虚构是否存在内在的平衡感。”① 在中国小说史上,探究历史与小说的关系,不仅意味着从体裁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更意味着这是在探寻中国叙事的本质问题。为此,现代众多学者关注“历史与小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揭示“中国小说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环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说出于历史”的主张,正是为阐明“中国小说的起源”所作的努力之一②。 二、小说是不是“正史之补”?

精读的100部名著

精读的100部名著 001《伊利亚特》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首002《奥德赛》人类征服大自然无数奇险的交响诗 003《伊索寓言》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00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 005《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 006《罗摩衍那》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史诗 007《一千零一夜》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008《源氏物语》日本宫廷版的《红楼梦》 009《神曲》中世纪的史诗 010《十日谈》100篇“醒世小说” 011《坎特伯雷故事》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典范

012《堂吉诃德》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 013《巨人传》人的力量,智慧和品德的赞歌014《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充满诗意的爱情悲剧 01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016《蒙田随笔》常识与哲学的完美统一 017《伪君子》一部思想深刻的“政治喜剧” 018《失乐园》英国诗歌中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019《鲁滨逊漂流记》一曲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颂歌020《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021《老实人》一部宣传启蒙思想的最重要的哲理小说022《忏悔录》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023《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024《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件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的艺术品025《浮士德》一部“名著”中的名著 026《傲慢与偏见》一部社会风俗喜剧佳作027《格林童话集》流传甚广的浪漫主义童话集 028《唐璜》一部彻底的天才的作品 029《巴黎圣母院》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030《红与黑》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03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032《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 033《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篇诗体的旅行记

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曹家篇)

三曹的诗风对比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并称“三曹”,他们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他们父子三人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中,曹操的《短歌行》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同时作为他诗歌代表的 另一首《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很高 美学价值的山水诗。中国古语有言“虎父无犬子”,曹操的两个儿子 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毫不逊于他。其长子曹丕所作的《燕歌行》真正 的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燕歌行》是中国 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操次子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评价 是三人中最高的。曹植的诗歌标志着五言文人诗的彻底成熟。而且文 学界对于曹植的评价整体都高于其父、其兄,无论是在诗人所具有的 品质方面还是在作品的风骨与内容中,曹植诗歌所体现的内涵都要更 多变,更丰富。 曾有人评价说:“曹操沉雄古朴、气势豪放,曹丕清丽明朗、细 腻委婉,而曹植意厚词瞻、气势雄浑,显示了明显的个性特色。”这 句话很全面的概括了曹氏父子三人的诗歌特点,以下具体分析三人各 自的诗歌特点。曹操的诗歌大体上体现出悲凉沉雄,自由通脱的特点。以其《短歌行》一诗为例,整首诗的格调大体为昂扬向上,意境高远 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 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短歌行》的主题非常的明确,就是作者希望 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他在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 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经大力的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等一系列的政令 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短歌行》其实质就是一首“求贤诗”,例如 诗中所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两句原出自《诗经·郑风·子衿》中,本意为一个年轻姑娘在思念, 渴求着她的爱人,而在这首诗里曹操说自己在反复的低吟着它,曹操 把它直接比作成为了对贤才的渴望。而后又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可以明确表现招揽贤才的诗句。整首诗一层一层的或隐喻或明 示无疑都表达了招揽贤才这个共同的主题。 全诗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并且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以沉 雄的基调来表达积极的求贤目的,情感真挚自然。

史传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叙事手法的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通过对这部书的研读, 我发觉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其叙事方式。《左传》的叙事方式不仅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借鉴,对后世文学其他方面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部书能长久的流传原因之一。 关键词:左传;叙事手法;影响 《左传》作者作为“中国叙事文学中第一个将倒叙手法成功运用到创作实践中的人,其首创之功后莫能比。”[1](P52)其特色首先是将逆时序的叙事方式运用于创作之中,从而起到了避免叙事时间单一和促进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左传》叙事手法上的三个特色。 一、叙事时间多元化事件主旨深度化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出色地继承了《春秋》顺时序的叙事方式,同时为突破编年体例对叙事的限制,创造性地采用了倒叙等逆时序的叙事方式。这种以顺时序为主、逆时序为辅的叙事方式,不仅避免了叙事时间的单一,还深化了各个事件的主旨。左传是在继承了诗、书、易、国语等关于叙事方面的成就后 得以全面的发展的。 二、史传文学心理描写发展的摸索 《左传》不但继承了《春秋》的体例,而且继承了《春秋》的笔法。《春秋》笔法之一就是“不待贬绝而罪恶见”[2](P2316)即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自身。《左传》正继承了这一点,以白描手法记录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和行动,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在塑造人物方面是具有开创性的,它的一些方法直接被后世的史传文学所继承。比如说,在《左传》中被大量应用的通过人物的对话, 人物的行为动作,人物之间的对比等塑造人物, 也是后世史传文学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象史记中的“互见法”就是从《左传》中的人物对比的方法中演化而来的。在《左传》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并不发达,“正像《左传》里对楚灵王的皮冠、秦复陶、翠被的描写一样,如果离开人物的言语和行动,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县域高中史传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县域高中史传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作者:刘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1期 刘琦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又言:“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史传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 传统之“根”。史传文学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同时,基于县域高中学生的 具体学情,史传文学阅读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文体意识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县域高中有些教师对史传文学往往并不太熟悉,对 史传文学概念式的认知,大都来源于高考试卷中的文言人物传记。这种状况,导致不少教师无 法科学界定史传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不能进而深度挖掘教材固有的教学价值。虽然很多教师力图落实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史传文学教学基 本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缘于史传文学文体意识的缺失。 王荣生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要依据文本体式,二要根据学情。史传文学发轫于 《尚书》《春秋》,中经《左传》至《史记》,形成史传文学的高峰。史传文学兼具史学与文 学特质。吴缜说:“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章学诚说:“史所贵 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刘知己认为:“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史传 文学不仅孕育、催生了中国古典小说,而且在写作原则、创作方法、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人物为 中心的叙事、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史鉴与褒善贬恶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皆蕴涵着强烈的文学 性与隽永的审美价值。据此,我们既不能脱离文言文整体范畴来谈史传文学教学,又不能把史 传文学教学混同于一般性的文言文教学。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时显然关注到史传文学的文体特征:“所选作品,均为《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 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文体意识,充分挖掘与整合教材教学价值,在梳理史 传文学作品体式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史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人文意识 “重言轻文”现象,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痼疾。钱梦龙就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直面当下语文课堂,“文言字词句式、文意 翻译”大多时候仍然是师生最为重视的。虽然“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但基于功利目的,过于强调文言知识的学习,并以文学、文化等人文要素的缺失为前提, 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史传文学作品大抵出自《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可谓经典。在其教学过程中,人文意识的淡薄或缺少,无疑是一种反裘负薪的 做法。 重“人文”是史传文学教学的内在属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本来,文言文阅读 教学就很好地契合“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课程目标。而史传文学厚重的史 学特质和浓烈的文学色彩更使之天然地具有文学、文化等人文内涵与素养。于漪说:“素质不 是一种技巧,可以轻松掌握,素质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在塑造人的心灵过程中,中华文化能起 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韩军强调:“语言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个性、

28042_中外文学精读试卷(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拟试卷 28042中外文学精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下列篇目中属于爱情诗的是()。 A.《无衣》 B.《蒹葭》 C.《芣苢》 D.《硕鼠》 2.“蒹葭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的作者是()。 A. 谢灵运 B. 谢朓 C. 沈约 D. 班固 3. 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是()。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欧阳修 D. 苏轼 4. 清初的王士禛论诗以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妙语”为宗,力倡 ()。 A. 神韵说 B. 性灵说 C. 格调说 D. 肌理说 5.“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在()。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6.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A.《家》 B.《春》 C.《秋》 D.《雾》 7.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 高乃依 B. 拉辛 C. 莫里哀 D. 布瓦洛 8. 席勒的成名作是剧本()。 A.《强盗》 B.《威廉·退尔》 C.《华伦斯坦》 D.《阴谋与爱情》 9. 称为儿童期的一个年龄阶段是()。 A.3~6岁 B.6~11岁 C.6~12岁 D.12~17岁 10. 儿童报告文学在写作上与小说相似的特点有()。 A. 真实性 B. 新闻性 C. 故事性 D. 议论性 11.南北朝民歌大部分保留在()。 A.《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B.《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C. 沈约的《宋书》 D.《子夜歌》 中外文学精读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精读

《诗经》的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诗经》的性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概经历了政治礼仪工具、儒家经典、诗歌总集等几个阶段。 《诗经》的组成: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献诗的目的是督政。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诗经》的组成:《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

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

古代小说的史传文学性--以《三国演义》为例 发表时间:2016-07-07T16:23:04.62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黄辉鹏 [导读] 《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以《三国演义》为例,从题材、思想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黄辉鹏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以《三国演义》为例,从题材、思想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关键词】《三国演义》;题材;思想;小说艺术 一、引言 根据张振军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特征的概括,“史传性”是最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题材的史传性,思想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下文将以此为基础,以《三国演义》为例进一步进行论述。 二、题材的史传性 所谓题材的史传性,是指古代小说中有比较多的历史性题材,所述故事与历史的某种事实相关,是历史事件的另一种方式的叙述。《三国演义》就属于这一类,取材于二十四史种晋陈寿的《三国志》。 从整体上看,二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时间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操死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而《三国演义》则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从黄巾军之乱(184年)到三家归晋(280年)约一百年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二书虽然文体与记事的起始时间不同,但时间与事件大致吻合,主要围绕着魏、蜀、吴割据最终归晋的历史展开。 (二)叙事风格 《三国志》作为正史,它必须遵守史书应有的严谨精神,尽可能地以客观详实的风格记叙历史。《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则更倾向于情节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眼球,用故事的方式重新叙述这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如: 赤壁之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记载为:“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蜀书·诸葛亮传》:“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每一条叙述都是简洁直接地交代何地何人。《演义》则从战争伊始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写到战争高潮的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苦肉计”“诈醉”等计谋的筹划与实施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诸葛亮平定南蛮,《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为:“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仅仅用了12字;《演义》则从第八十七回写到九十一回,煌煌数万字,在诸葛亮平定南方的史实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的情节描写。如:著名的“七擒七纵”,虽然该情节并未记载于正史之中,且其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笔者认为这是罗贯中的创作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吸收、引用了诸如《华阳国志》等书的叙述。 三、思想观念的史传性 所谓思想观念的史传性是指某个史传作品中蕴含着的是一种传统史官精神,如忠、义、大一统等,而这种精神主要是儒家精神。就如范文澜所说:“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体是儒学。”下面就以大一统、忠、仁的思想核心为例。 (一)大一统 以书中“大一统”的思想为例,诸侯割据征伐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国家一统,结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作了贡献,曹、刘、孙皆是如此。而这种思想源自罗贯中大半辈子生活于元末,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就显得如此地合时宜。饱受儒学耳濡目染的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洋溢出儒家关注社会稳定,推崇国家大一统的精神。 (二)忠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得到广大群众,包括儿童的共鸣。 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主旋律是拥刘反曹,汉室被视为正统,努力恢复汉室的诸侯大臣--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就是忠臣良才,受后世称道;自行称帝的,以袁绍、魏文帝为例,则是乱臣贼子,被后世唾骂。这些观念与其说是作者的观念,不如说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反映。这种思想有广阔的民心,除了因为有明王朝这个国家机器出于维护思想专制的目的而在当时大力鼓吹外,还离不开儒家“忠”思想千百年来的渗透与浸润这个历史因素。 (三)仁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华数千年的精神领域,其核心“仁”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无论是汉室之后刘备,亦或是枭雄曹操,他们都高度重视“仁”的作用。刘备因为“仁”不忍抛下十万百姓自行逃跑,罗贯中通过诗句:“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表明了对刘备的赞赏;曹操一代枭雄,深知“仁”为统治者的有效手段之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军队过麦田时,为收拢民心,下令“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无不称颂。仁的重要性,从中可见。 四、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史传文学里小说艺术的史传性表现为对正统史官作品体裁、特点等方面的的模仿与学习。 (一)编年记事的叙事结构 《三国演义》按照朝代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为主线,类似于《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史书。由黄巾军起义到三分天下再到三家归晋,都严格地按照着时间发展顺序进行着,让整部小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够像国别体小说般可割裂。 (二)史官式的介入 传统的史家著作会在叙述的同时,插入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如《左传》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演义》全书一百二十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 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大纲

.. 一、作家作品知识 1。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的属流派。 3。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硕鼠》、《将仲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上)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难一》 屈原:《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公子列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平陵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 刘琨:《重赠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世说新语·过江诸人》、《世说新语·子猷访戴》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代东武吟》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渭川田家》、《鹿柴》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丽人行》、《新婚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愈:《山石》、《杂说》(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石头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轻肥》 元稹:《连昌宫词》 李贺:《老夫采玉歌》、《李凭箜篌引》 杜牧:《早雁》、《阿房宫赋》

《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与史传文学传统8页word文档

《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与史传文学传统美国后现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中提出了“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这一概念。所谓“影视史学”,即指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在于具有直观性、临场性、能指和所指的同一性。传记这一史学分支借助声画语言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尤其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传记电影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时期中国传记电影在叙事上普遍采用串珠结构,不追求核心戏剧冲突,而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形成散文化的电影风格,这与《史记》奠定的史传文学传统有很深的渊源。本文将以传记电影《启功》为例,从叙事结构、主题呈现和抒情功能等方面探讨中国传记电影叙事模式与史传文学传统的关系。 一、宏大叙事:将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中 “以《史记》为开端,中国的传记形成了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写人的宏大叙事传统,后继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大多是与历史有关的大局、大事、人物大节,而对于个人的身边琐屑、传主的内心世界一般都不给予过多的关注。”[1]中国传记文学从诞生之际便依附于史学,难以摆脱历史的重负。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现代传记文学观念,也沿袭了“史传合一”“知人论世”的民族文化思维定势,中国传记电影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如电影《邓小平》就被研究者称为“史迹传记片”:“就影像表现特点而言:明显遵循还原史迹资料拼贴手法,趋近史料纪录片。影片对历史大事件顺序的忠实成为构思的基本骨架,几乎囊括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事变,是《邓小平》梳理人物命运的主要线索……”[2]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必须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来考察。传主身份的差异决定了传记电影对历史重大事件呈现角度的差异。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学者。他不是政治家,他的成就不体现在政治上,因而重大历史事件只作为人物的生活环境加以呈现,淡化为历史背景。《启功》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从清朝一直到新时期。影片中多次出现表示时间的字幕如1966,1920s,1930s,……字幕作为精准的时间刻度,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进行标记,强化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带有编年史的意味。影片中还采用了一段十几秒的新闻纪录片资料,对1938到1945年的抗战历史进行概述。影片中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虽然不像电影《邓小平》那样聚焦放大,但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历史背景,人物一直处在历史洪流之中。例如,电影开头对“文革”有一系列程式化的影像描述;片中两段表现启功排队领粮食的场景(抗日战争期间和“文革”期间),均反映了当时政治气氛的紧张和物质资源的匮乏,真实地呈现了主人公在剧烈历史变动中的生存状态。另外,辅仁大学是启功一直工作的地方,影片将校园作为具体的历史标本,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校园人文生态。影片始终关注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历史环境对人的影响,启功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二、串珠结构:将生平故事有机串联 任何传记都不可能叙述传主一生的所有经历,只能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和成就。传记学家杨正润认为:“如果传记家把相关事件组织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来叙述,即以传主的某件事为核心,把有关的

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一、《左传》诞生 二、《左传》思想倾向 三、《左传》人物形象 四、《左传》叙事写人与语言艺术 五、《左传》战争描写 第二章史传文学 第一节《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大批崭新的散文著作,这就是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性的散文早就出现,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就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史文中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它们可以说是史传散文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传文学,已摆脱了史学发轫期的稚嫩的形态,摒弃了像《尚书》、《春秋》那种言事分纪的方式,向着更加文学化的方向迈进,并形成了鸿篇巨制,其奠基之作,就是《左传》。 一、《左传》的诞生 1、《左传》的作者及其他。 《左传》,西汉人称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序》: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后来班固赞同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援用了此说。《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由此可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据《国语》伪造,殊为无据,已为众多学者所驳斥。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转写流传及印刷条件之不备,以手抄写,难免后人增损窜入,甚至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然终因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也是聚讼多年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司马迁、杜预、孔颖达等人都认为《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但是,因为又存在许多“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的现象,以及经、传思想观点对立的地方,遂使许多学者反对《左传》为“传”经之作,认为《左传》为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依附的关系。对此,杨伯峻先生曾从五个方面就《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加以说明( 参见扬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左传》与《春秋》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与内在关系。应该说,《左传》与《春秋》是存在密切联系的。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取折中之说,认为《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它的体例编成的编年史(持此说者,如徐中舒先生,见徐著《左传的作者极其成书年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括号中为参考答案 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桑之落矣,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其黄而陨)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 。 3、自伯之东, 。岂无膏沐, ? ,杲杲日出。愿言思伯, 。(首如飞蓬,谁适为容,其而其雨,甘心首疾) 4、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秋风萧瑟天气凉, 。 ,念君客游思断肠。……明月皎皎照我床, 。牵牛织女遥相望, ?(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星汉西流夜未央,尔独何辜限河渠) 6、其形也,翩若惊鸿,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 香袜生尘。 7、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 , 。世胄蹑高位, 。地势使之然,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8、如彼翰林鸟, ;如彼游川鱼, 。(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 9、世胄蹑高位, 。……冯公岂不伟? 。(英俊沉下僚,白首不见招) 10、种豆南山下, 。 , 。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 11.“余霞散成绮, 。喧鸟覆春洲, 。”(澄江静如练,杂英满芳甸。) 1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 13、采莲南塘秋, 。低头弄莲子, 。……南风知我意, 。(莲花过人头,莲子青如水,吹梦到西洲。) 14、对案不能食, 。丈夫生世会几时, 。……自古圣贤尽贫贱, 。(拔剑击柱长叹息,安能蹀躞垂羽翼,何况我辈孤且直。) 15、那堪玄鬓影, 。露重飞难进, 。无人信高洁, ?(来对白头吟,风多响易沉,谁为表余心。) 1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月照花林皆似霰,汀上白沙看不见。) 18.江天一色无纤尘, 。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 19、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 20、葡萄美酒夜光杯, 。 ,古来征战几人回!(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21、穷年忧黎元, 。取笑同学翁, 。非无江海志, 。……葵藿倾太阳, 。(叹息肠内热,浩歌弥激烈,潇洒送日月,物性固难夺。) 22、独怜幽草岸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上有黄鹂深树鸣,野渡无人舟自横。) 2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岭树重遮千里目, 。共来百越文身地, 。(密雨斜侵霹荔墙,江流曲似九回肠,犹自音书滞一乡。) 24、在天愿作比翼鸟, 。 , 。(在天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空将汉月出宫门, 。衰兰送客咸阳道,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忆君清泪如铅水,天若有情天亦老。) 26、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皓腕凝霜雪。) 2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8、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_____,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氓》、《七月》属于____。(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风诗。) 29、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_______,后世又称_____。 屈原的代表作是《 》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_______ 诗。(楚辞;骚体;《离骚》;抒情诗。) 30、《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________。(互见法。) 31、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____。(王粲。) 32、元杂剧前期最优秀的作家是______,其代表作是《 》。 (关汉卿;《窦娥冤》。) 33、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 》和孔尚任的《 》。(《长生殿》;《桃花扇》) 3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______的写景名句。(谢灵运。) 35、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_____》,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_____》(《搜神 记》;《世说新语》。) 36、《庄子》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 的哲理,《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鲲鹏。) 37、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出色的后两句为________,_______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8、________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范成大。) 3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0、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41、“天意从来高难问,________。”(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42、“如今憔悴,________,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风鬟雾鬓) 43、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叠巘清嘉。) 44、清代柳泉居士的《________》,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 45、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蒋防。) 46、“初唐四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二、简答题: 1、 试析《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答: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 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 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 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 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女主人工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 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2、 简析“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答: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值被围垓下 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 士,实重情重义之人。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 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 展示出希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3、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答:一、论证方法:《逍遥游》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二、艺术特色: (一)用寓言说理。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 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 ? 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的 作家,而《逍遥游》全篇就是运用大量的寓言来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 (二)极富想像力。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 力勾画了诗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古训中或为刚孵出的小鱼,或为尚未孵化的鱼卵, 本为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像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接着,在作者的笔下,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想像力之强令人惊叹。写鹏的南徙,一“击”“三千里”,一“抟”“九万里”,此时,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苍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诗人的想象力 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形成一种奇诡异常、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