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精心整理
1
摘要: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本文主要对我国红树林的现状、致危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现状;致危原因;措施
引言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是一种自持的和可更新 的生物资源,是生物海岸的一个基本组成类型。【1】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 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多分布于泥滩上, 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红树林是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全世界约有 55 种红树林树种 中国红树林共有 37 种,分属 20 科、25 属( 另有资料为 16 科、20 属、 31 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 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 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这类树种的皮, 含有丰富的单宁素,当它曝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红色,故生物学家赋予其“红树” 的美称。【2】
一、我国红树林的现状
中国红树林湿地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水域。 其宏观纬度分布主要受温度控制,包括气温、海水表层温度、霜冻频率等。寒流或 暖流的存在影响气温、水温及红树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而影响其分布。中国有 20 科 37 种,包括 26 种真红树、11 种半红树,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 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浙江省人工引进的红树林区,自然分布北界为 27。27,,

精心整理 人工引种北界为 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乐清县(具体见表 1)。 【3】我国红树林分布南界在海南岛南岸。中国南海诸岛地处中热带和赤道带,雨量丰 富,适宜红树林生长,但尚未发现红树植物,仅有若干半红树植物生长,不能形成 红树林群落。【4】
表 1.我国各省(区)红树林面积及主要分布【5】
海南
4836 35
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崖
县等地
广西
5654 14
合浦、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
广东
3813 18
福田、湛江、珠海、江门、汕头和阳江等地
福建
260
9
厦门、云霄、晋江、莆田等地
台湾
120
17
台北、新竹和高雄等地
香港
263
11
米埔等地
澳门
1
5
氹仔岛与路环岛之间的大桥西侧海滩等地
浙江
8
1
瑞安等地
一般认为,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 25 万 hm2,50 年代(如 1956 年热带亚热
带资源勘测或 1956 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 4 万 hm2 或 4.2 万 hm2。【6】由于 20 世
纪 70 年代围海造田和 80 年代初围垦养殖,至 1986 年锐减为 21283hm2;80 年代末又
遭围垦造陆破坏,至 90 年代初仅余 15122 hm2。在我国海岸线最长、红树林分布面
积最大的广东省,1956 年、1986 年和 90 年代初的红树林面积分别为 21273、3526 和 3813hm2,最高减少了将近 85%。【7】据不完全统计,从 60 年代至今,海南红树林 面积减少了 52%;广西减少了 66%;广东减少了 83.5%;福建减少了 50%。【8】

精心整理 以厦门为例,在 1960 年前后,厦门约有 320hm2 的天然红树林。由于许多港湾围海 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使得厦门的红树林面积迅 速下降。到 1979 年,厦门的天然红树林面积下降为 106.7hm2;到 2000 年,厦门天 然红树林面积仅有 32.6hm2【9】,和 1960 年相比,90%以上的天然红树林已经消失; 近期调查结果表明,到 2005 年 4 月,厦门市现有天然红树林面积仅有 21hm2,加上 人工造林达 43.4hm2。【10】(详见表 2)
表 2.厦门市红树林变迁及分布情况【11】
1960 年前后 1979 年前后
2000 年 2004 年
320 106.7 32.6 21(43.4)
主要分布于海沧青礁 86.7hm2,海沧东屿 岛 80hm2,同安湾 80hm2,马銮湾 20hm2, 杏林湾 22.7hm2,筼筜港 13.3hm2,高崎 13.3hm2,其他小岛合计 4hm2 主要分布于海沧青礁 6.7hm2,海沧码头 3.3hm2,海沧东屿 73.3hm2,高崎 2hm2, 杏林湾 2hm2,同安湾 16.7hm2,其他小岛 合计 4hm2 主要分布于海沧青礁 0.3hm2,海沧码头 0.3hm2,海沧镇后井村 0.1hm2,海沧东屿 23.3hm2,同安鳄鱼岛 0.1hm2,杏林 湾,0.4hm2,集美凤林 7.3hm2,高 崎,0.1hm2,此外还有其他小岛 0.7hm2 主要分布于海沧青礁 1.3hm2,海沧东屿 13.3hm2,同安鳄鱼岛 0.1hm2,集美凤林

精心整理
5.4hm2,高崎 0.2hm2,其他小岛 0.7hm2。 此外,近年来厦门海岸带人工种植 22.4hm2,包括海沧青礁 6hm2,海沧东屿 1.3hm2,集美凤林 8.4hm2,翔安山亭 6.7hm2。
二、红树林的致危原因
当前威胁红树林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增长产生的压力,这是其它威胁产生的根源; 发展水产养殖,建设养殖塘;木材和薪材需求进行采伐;因城市与农业发展进行围 垦造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水污染。【12】
(一)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沿海城镇人口的激增,大量工业、生活废水以及养殖农 药等排放注入海域,近海湿地污染严重。特别是有毒的农药,如乐清湾西门岛周边 的滩涂围塘养殖,为了杀死其他生物,大量的使用 j 唑磷。这些污水经过一段时间 后就直接排出去,导致海域水质恶化,这些现象在浙南渔民滩涂养殖中也存在,加 上红树林种植于滩涂养殖区附近,排出含农药的水首当其冲对秋茄幼苗不利,造成 幼苗死亡,使成活率降低。
(二)人为的损害
红树林种植在潮问带,而附近村民多数靠海为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对红 树林内生物过度采挖、抓捕的危害日趋加重。以乐清湾两门岛红树林为例,近几年 来种植的红树林,中低潮区的成活率相当低,高潮区相对较好,很大原冈就是中低 潮人为采挖等活动较为频繁,而且此处属淤泥底质,频繁的活动很难使红树苗 l 古 I

精心整理 着生长,成活率较低;而高潮区泥质较硬,受人为因素相对较少,红树根系易于固 着,长势较好。
(三)海洋生物的危害
据李云等报道,螃蟹(主要为招潮蟹魄 Uca spp.)是红树林育苗期及幼苗期系要有害 生物。红树的种子发芽后极易被螃蟹钳断茎十或叶片,咬啃幼树茎基韧带皮部或胚 轴而死亡。另外,藤壶类生物在红树植物表面的附着性与营生性,影响了红树林的 正常生长而成为危害红树林面积较大的污染生物[16—91。造林后的幼树茎枝叶上附 着的藤壶一般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当藤壶的吸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 红树林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致使红树植物不易生长或死亡。
(四)滩涂养殖的影响
浙南大部分滩涂都用于同塘养殖。如西门岛潮间带滩涂 70%以上用于滩涂围塘养殖, 养殖最多的是彩虹明樱蛤 Moerella iridescens 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等,滩涂养殖侵占了红树林自然延展的区域,限制 r 红树林的发展。另外,由于滩 涂所有权属村集体所有,在没有与林业、环保部门很好的协调情况下,村集体把滩 涂承包或租赁,从而造成与红树林保护规划的冲突,束缚了红树林的恢复和发展的 空间。
(五)近岸海域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红树林所处的潮间带大都位于近岸海区,随着涨落潮,滩涂红树林区淤积着大量的 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快餐盒、泡沫塑料制品、废旧玻璃瓶等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白 色”或“黑色”污染【13】,在水流的作用下,造成对苗木严重的机械伤害,或者挂在 苗木上,随着潮水的涨退和大浪的冲击,使种植在滩涂上的苗木拔起或将苗木压倒, 影响红树林的自然更新和人丁造林的成活率。【14】

精心整理 三、红树林保护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对红树林的认识不足和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破坏红树林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有些地方的红树林面积仍有减少。 2、对红树林的管理措施不落实。红树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林种,应有其独特的地位, 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红树林管护措施不力,造成红树林遭受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 破坏,造成面积减少,林分的质量下降,防护的效能低。 3、红树林的建设还缺乏专项经营,红树林作为汕头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应,因此,应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其建设经营。但长期以来, 地方财政都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设红树林,这也严重制约了红树林的恢复和发 展。 4、林业产品经济价值低,通常指适宜在发展水平较低的海岸地区进行小规模自给性 开发,这一点往往造成了人们对红树林资源价值的过低评价。【15】
四、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一)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至今我国已建立以 红树林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8 个,受保护的红树林湿地总面积已占现 有红树林一半以上,为我国红树林湿地的有效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积极探索红树林栽培种植技术,加强其恢复效能
从红树林的育苗工作做起,聘请和培养具有一定红树林营造技术和经验的专业造林 队,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采用引进树种与本地树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根据海水 的深浅采取箩筐垒高法,延长红树林的呼吸时间,增加光合作用,成活率显着提高, 从而提高了红树林造林质量,为红树林湿地大面积的营造和恢复奠定基础。
(三)加强红树林的保护管理

精心整理 加强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切 实保护和发展红树林湿地资源;其次是加强对新红树林的保护,每种植一片红树林 后马上落实护林措施包括聘用相应数量的护林员;第三是是架设防护设施,为防止 渔船及畜牧进入破坏,在进入新造林的边界处设立保护桩(长度为 4 m 的木桩), 架设防护网;第四是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第五是禁止在沿海红树林区 及红树林保护区内砍伐林木、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取土等活动;第六是禁止 在沿海红树林区及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海水养殖;第七是将红树林资源的发展保护纳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好红树林保护和管理,落实管理结构、人员和经费 加强检查督促;第八是加强对造林技术和质量的管理工作。同时,改变过去不注重 实效、零星分散造林的陋习,进行集中连片造林,提高造林效益,确保造林一片, 成林一片,确保红树林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加强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与法制宣传教育
很明显,要真正实现红树林湿地的有效管理和保护,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 各级政府部门。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森林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类 似,只依赖直接经济效益和市场调控是难以成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干预,尤 其在对红树林湿地资源价值认识不清时更应如此。其中,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 栽培种植成活率和加强管护外,还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吸收科学家的积极参与, 做好若干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红树林生态环境功能的宣传教育。 红树林大量毁坏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是对红树林价值的低估,只看到红树林的直接 经济价值,看不到它的间接经济价值和环境功能。所以一方面要使红树林的管护有 法可依,有法必依并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各级决策者和红树林海岸社区公众,另一 方面要加强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促进红树林森林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间接经济价 值与环境功能的进一步确认与发展,从而提升红树林的身价,避免遭受转换利用的 命运。此外,红树林造林多年保存率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模式的建立、红树林环境功

精心整理
能的定量经济评价、红树林保护价值评估等,都是惠州红树林湿地管理保护中存在
的重要课题,有待通过科学研究工作加以解决和完善。【16】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胡刚;粱士楚.我国红树林的分布现状、保护及生态系统.生态学报.2006,41(04). 【2】张利茹.红树林的生存秘笈.生物学教学.2013,38(04). 【3】李静;严方;程胜高.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2007,26(01). 【4】陈史坚;钟晋粱.南海诸岛志略.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张忠华;胡刚;粱士楚.我国红树林的分布现状、保护及生态系统.生态学报.2006,41(04). 【6】张乔民;隋淑珍.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自然资源学报.2001,16(01). 【7】彭逸生;周炎武;陈桂珠.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8,28(02). 【8】黄桂林.中国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林业资源管理.1996(05). 【9】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9,19(01). 【10】林鹏;张宜辉;杨志伟.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厦门大学学报.2005,44. 【11】林鹏;张宜辉;杨志伟.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厦门大学学报.2005,44. 【12】陈桂珠,兰竹虹,邓堵雁.中国湿地专题报告.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78—81. 【13】薛志勇.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存现状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90 一 197. 【14】黄晓林;彭欣;仇建标;陈少波.浙南红树林现状分析及开发前景.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26(03). 【15】李炳林.汕头红树林资源及发展对策的探讨.汕头科技.2005(04). 【16】陈一萌;杨阳.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热带地理.2010,30(01).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及保护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及保护 吴永华 摘要:广西沿海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种类丰富。由于广西经济欠发达,加上传统方式的滥伐开发、盲目围垦 等原因,使红树林遭受了严重破坏,作为沿海防护林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广西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遭受破坏的原因,并对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红树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及保护 1 广西沿海红树林资源分布状况 1.1 红树林的分布 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南濒北部湾,地理位置为北纬21°24′~ 22°01′,东经107°56′~ 109°47′;包括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岸线总长14891.64km, 岛屿海岸线长600km, 其中海堤总长75614 km。沿海滩涂面积1000多hm2。广西现有连片分布、面积大于0.1hm2的红树林斑块863个, 总面积8374.9 hm2[1]。 根据群落类型、起源、覆盖度和平均树高等级的差异情况,共划分为973个小班[4]。沿海14个海湾中,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茅尾海、铁山港、大风江、珍珠港、廉州湾、防城港东湾和丹兜海, 其他港湾相对较少[2-3], 详见下表 [4] 广西红树林资源分布 与广东84.80%的红树林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8]的情况相比,广西的红树林在东起合浦山口,细致东兴北仑河口对整个海岸带中都有分布,详见下图

[4] 广西红树林分布图 在宏观上,红树林在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较均匀分布。在关系大陆海岸线中,红树林分布间断的最大距离为31.90km,从廉州湾至北海东海岸岸段。经测算,红树林分布间断长度超过2 km的大陆岸线公有49段,总长361.62km。其中长度超过10km的大陆岸线共有13段,主要位于海湾之间的岸段。在广西1489.64km大陆海岸线中,平均每公里海岸线有红树林5.6hm2,高于广东的4.8hm2/km[8]。 1.2 红树林植物种类组成 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和其他科树组成,红树科植物又分真红树、半红树和伴生植物三种[15],其区别是:真红树植物是转移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他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中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中不能自然繁殖;半红树植物是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并成为优势种,又能在陆地生境自然繁殖的两栖性木本植物;伴生植物是指在红树林中或林缘偶尔出现,但不成为优势种的木本植物以及红树林下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13-14]。 2004年,梁士楚等记载广西红树植物8科10属10中,半红树植物3科4属4种,关于伴生植物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7]。其中红树科(红海榄、木榄、角果木、秋茄),马鞭草科(白骨壤),紫金牛科(桐花树),爵床科(老鼠簕),使君子科(榄李),梧桐科(银叶树),夹竹桃科(海芒果),锦葵科(黄槿、杨叶肖槿),卤蕨科(卤蕨)[6]。相对广东、海南等地的红树林,广西沿海的红树林保存算是比较完整的,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山口红树林区、北仑河口红树林区、茅尾海红树林区、七十二泾红树林、区珍珠港红树林区。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红树林面临的生态破坏及原因 尽管红树林在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防风固堤、净化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且在渔业生产和旅游开发上也有巨大的潜力;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树林认识不足,对红树林的价值功能缺乏系统的认知,甚至认为红树林是无价值的湿地,盲目的围垦砍伐开发,红树林生态受到严重威胁,资源日趋枯竭[17]。如北海原有红树林约2000hm2。现在仅残留113hm2;钦州大榄坪红树林围垦砍伐红树林约700hm2;合浦英罗湾红树林区1994年的渔业产量比1990年减少了80%[16]。加上害虫的捕食昆虫寄生等虫害、特殊天气影响(如特大暴雨、台风)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已经受到严重的

广东红树林现状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广东红树林现状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4T16:30:05.5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全吉文[导读] 促进广东省环境资源保护及经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其他地区红树林保护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湛江市林科所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红树林根系发达,多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滩涂地带,属于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这类树种不仅能够防浪护堤,还有助于净化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文章简要论述红树林生态功能,分析广东红树林现状,深入探讨广东林业建设及红树林保护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建设;林业保护;森林资源 一直以来,广东省都很重视灭荒绿化工作,在林业建设方面实施战略调整,始终把林业大省作为生态建设目标。结合广东省湛江市区域特征,了解红树林分布情况、种类和生态功能等,提出具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方法,在该地区营造良好宜居环境,达到防风消浪、护岸固堤、净化污染等良好的生态效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红树林生态功能 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涨潮时,会有一些红树林被海水浸泡,退潮后又浮出水面,因而,其又被冠以“海岸带森林资源”称呼。据统计,红树林植物一共28科38属98种,我国占19科21属29种,有真红树和半红树之分,前者的生长环境为潮间带,后者属于两栖木本植物,既可生于潮间带,又能够在非盐渍土地中生长。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缓冲地带种植红树林,生态环境特殊,植株根系发达,能够避免海浪侵蚀海岸、冲击海堤等,还能够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具体而言,红树林枝繁叶茂,能够抵御风浪,规避或者减少暴风潮危害。除此之外,该树种还能够对环境进行绿化,拦截污染物等,避免陆地垃圾流入海洋[1]。红树林作为珍贵的木材资源,还能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为水生禽类、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无论环保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2.广东红树林现状 广东省的海岸线比较长,大小河流共计92条,最终都汇入了海洋。无论河流,还是海洋,都为红树林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该区域红树林资源比较丰富,净化海水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海啸、滩涂流失等问题。其中,湛江市境内有鉴河、南渡河、九州河。 2.1红树林种类、面积及分布 据统计,广东省红树植物共计29种,其中,秋茄、桐花树等真红树占13种,海芒果、水黄皮等半红树则有16种之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0hm2以上。该保护区中,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共计15科22种。其中,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数量多,分布广。在引种造林工作中,可优选海桑、无瓣海桑等树种。 当前,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占据我国红树林种植总面积一半以上。据统计,郁闭度0.2以上红树林面积达5021hm2,其中,尤以湛江市红树林面积最多。如表1所示,湛江市红树林分布情况。由于区域气候条件、地理情况差异,该树种以南部居多,北部则偏少,维度越低,树种越丰富[2]。 表1 湛江市红树林分布情况 2.2广东红树林存在的问题 (1)面积减少,沿海生态环境恶化。湛江市红树林面积共计2000hm2以上,因海岸线开发不合理,使湛江地区岛屿海滩、海湾河口的很多红树林被破坏、占用等,该树种面积越来越少。相较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73%,由原来的55万公顷减少至15万公顷。据专家预测,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大概到2030年,随着海平面上升,部分红树林很有可能被潮汐淹没,树种资源面积日益减少,沿海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 (2)协调不足,违规侵占红树林用地。因实际工作中,没有结合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等,对红树林建设发展实施总体规划,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加之,海域、滩涂管理使用权等都对红树林建设产生了限制,导致很多红树林面积被占用,还包括一些宜林滩涂面积等。又因海域和红树林主管部门分别为海洋渔业部门和林业部门,前者在海域使用权审批过程中,很少与林业部门沟通,导致大面积红树林用地和宜林滩涂被开发,林业部门红树林种植用地难以保障。 (3)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类经费不足。红树林资源管理需要以具体法律法规为支撑,倘若非法采伐或破坏生态公益林会受到法律制裁。但红树林建设和资源保护方面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也没有具体的立案标准,导致红树林生存环境被破坏,面积减少,甚至出现物种灭绝,却不能够追求刑事主体责任的情况[3]。加之,红树林保护管理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足等,增加林业管理工作难度,制约红树林种植及保护。 3.广东林业建设及红树林保护措施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建成28年,1997年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hm2,其中红树林面积9200hm2,占全国33%,广东省79%。该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种类多,分布集中,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截止目前,这个地区红树林面积已经恢复到9200hm2以上,并且每年以5%的速度持续恢复。尽管,近年湛江市红树林资源恢复状态良好,但海南海桑、红榄李、银叶树等红树林品种仍然处于濒危状态,需要引起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视,从多个方面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及生态建设工作。 3.1林业生态建设措施 (1)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依据湛江市具体情况,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域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开展造林工程,增加红树林种植数量。通过这种方式,把景观林地带拓宽,使城市绿色空间面积不断扩大,充分融合绿色城市理念和生态工程建设,将红树林用于防风防潮减灾中,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

第1题(单项选择)__年深圳市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 A. 1980 B. 1982 C. 1984 D. 1988 正确答案:C 第2题(单项选择)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于__年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A. 1984年 B. 1988年 C. 1990年 D. 1992年 正确答案:B 第3题(单项选择)红树林是__的特殊森林。 A. 海洋过渡到陆地 B. 陆地过渡到陆地 C. 陆地过渡到海洋 D. 海洋过渡到海洋 正确答案:C 第4题(判断对错)福田红树林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市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曲线长约9公里。 正确答案:对 第5题(判断对错)填海不会对红树林保护区构成影响 正确答案:错 第1题(单项选择)所谓湿地,一般是指不管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__的水域。 A. 8米 B. 10米 C. 6米 D. 4米 正确答案:C 第2题(单项选择)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方,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和__、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A. 草地 B. 森林 C. 山脉 D. 湿地 正确答案:B 第3题(单项选择)直到20世纪__年代,湿地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仍未被人类所认识。 A. 50 B. 60 C. 70 D. 80 正确答案:D 第4题(单项选择)在__中,沉淀物常常是主要的水中污染物质,由于湿地通常位于低洼地区,可以充当沉淀物的沉降地点,加上芦苇和水草的生长使水流速度减慢,更有助于增加沉淀物的滞留和沉降。 A. 水库 B. 冰川 C. 湖泊 D. 河流 正确答案:D 第5题(单项选择)湿地提供的莲子、菱角及浅海水域的__、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食品 A. 鱼 B. 鸡 C. 鹅 D. 鸭 正确答案:A 第1题(多项选择)深圳市政府红树林四大修复工程是__ A. 河口水质净化 B. 红树林修复 C. 建筑与园林 D. 巡逻道改造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多项选择)红树林保护区两个外来红树是__ A. 海桑 B. 无瓣海桑 C. 秋茄 D. 海漆正确答案:AB 第3题(判断对错)现在红树林保护区滩涂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在沉积 正确答案:对 第4题(单项选择)红树林保护区的原有面积是__ A. 304 B. 404 C. 204 D. 504 正确答案:A 第5题(单项选择)米埔保护区核心区外保留住__生态 A. 树林 B. 草地 C. 农田 D. 鱼塘 正确答案:D 第1题(判断对错)西部通道建设,对缓解现有口岸压力、促进粤港合作,意义非常重大。对 第2题(单项选择)深圳是内地惟一一个与香港连接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深港之间往来的公路运输车辆占全国出入境车辆的__%, A. 50% B. 60% C. 70% D. 80% 正确答案:D

红树林的价值

1958年8月23日,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2005年7月18日,湛江东海岛沿海防护林遭受蝗害(据新华社电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因受今年持续高温少雨的影响,750亩沿海防护林遭受蝗虫危害。目前,蝗虫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周边防护林和农作物耕种区没有受到影响。湛江市东海岛是湛江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沿海防护林带面积近5万亩,长达30多公里,保护着沿海2.7万亩农田。这次虫害主要集中在东海岛东简镇,受害的沿海防护林木麻黄面积有750亩,严重受害面积300多亩。在遭受蝗害的沿海防护林区,记者看到被蝗虫危害过的木麻黄树树叶几乎被吃光。据林业技术人员介绍,危害东海岛沿海防护林的这种蝗虫叫棉蝗,现大部分处于3龄至6龄期,成虫数量极少,现在是除治的关键期。) 19世纪50年代14000公顷 1985年5800 2006年7700 10年来北海红树林面积扩大了12%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湿地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湿地保护的脆弱性令人担忧:是把湿地当成“摇钱树”,还是还其环境“调节器”的原有功能?如何找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1. 红树林湿地的价值- 相信,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些报导事迹也了解到一些红树林的功能价值,或者说多数人还对它不够深切的了解到。但是,这些事迹无论是之前的还是现在的,都已经成为了铁证。例如:1958年8月23日,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或者1986年,广西沿海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的海堤被海浪冲垮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被冲垮,经济损失就小,当地群众便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因此,红树林也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开始受收到人们的尊重。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人们开始自发性的形成了一些民间组织来保护红树林。 下面就具体说一下红树林的功能价值以及它给湛江市人民所带来的福利。 它的价值,通过两点来分析 1、直接价值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之欧阳光明创编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欧阳光明(2021.03.07) 10生本蒋莎莎 10112324120 摘要: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本文主要对我国红树林的现状、致危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现状;致危原因;措施 引言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是一种自持的和可更新的生物资源,是生物海岸的一个基本组成类型。【1】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多分布于泥滩上,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红树林是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中国红树林共有37种,分属20科、25属( 另有资料为16科、20属、31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这类树种的皮,含有丰富的单宁素,当它曝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红色,故生物学家赋予其“红树”的美称。【2】

一、我国红树林的现状 中国红树林湿地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水域。其宏观纬度分布主要受温度控制,包括气温、海水表层温度、霜冻频率等。寒流或暖流的存在影响气温、水温及红树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而影响其分布。中国有20科37种,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浙江省人工引进的红树林区,自然分布北界为27。27,,人工引种北界为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乐清县(具体见表1)。【3】我国红树林分布南界在海南岛南岸。中国南海诸岛地处中热带和赤道带,雨量丰富,适宜红树林生长,但尚未发现红树植物,仅有若干半红树植物生长,不能形成红树林群落。【4】 表1.我国各省(区)红树林面积及主要分布【5】 一般认为,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25万hm2,50年代(如1956年热带亚热带资源勘测或1956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4万hm2或4.2万hm2。【6】由于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和80年代初围垦养殖,至1986年锐减为21283hm2;80年代末又遭围垦造陆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由于课程安排,我们班全体同学于2014年5月27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学习。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进一步的的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1.茅尾海的概述 茅尾海是半封闭性海湾,位于广西钦州湾的顶部。注入茅尾海的主要河流,西有茅岭江、中有钦江、东有大风江3条河流,所依临的内陆多为馒头状的低丘,海拔<40 m,平坦的地势,加上多条河流与海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在茅尾海入海口形成泥沙质平滩和潮沟岛屿景观,构成典型的海叉地形,总面积约135km2。茅尾海海区资源丰富,水深较浅,滩涂约占海湾总面积的80%。海区内的环境因子中,水温16.2~31.2℃;盐度1.528~28.161,总体表现为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 2.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红树林湿地是指生长着像红茄这类耐盐性常绿植物, 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的河口、海湾和含盐沼泽等地带, 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也是野生动植物, 尤其是鸟类的最重要的栖息地。广西是我国几个有红树林湿地的省区之一, 因此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广西沿海海湾或海河口汇合处的滩涂及其附近地区风力较小, 潮汐缓和, 海潮和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和碎屑等物质大量沉积,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发育, 从而形成红树林湿地。 茅尾海自治区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钦州市的钦南区和钦州港区,面向北部湾,总面积2784公顷。保护区分为康熙岭片、坚心围片、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且4大片之间除康熙岭片、坚心围片连成一体外,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的分散距离达20 km以上,红树林总面积1892.7公顷,茅尾海的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共计11科16种 (含半红树、伴生红树植物),动物444种,其中有33种鸟是中澳、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保护鸟类。其中保护区内的红树植物占我国红树植物的43.2%,占广西区红树植物的69.6%.其中,主要有红树科的木榄、秋茄、红海榄,卤蕨科的卤蕨,使君子科的榄李,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钝叶臭黄荆,锦葵科的黄槿,夹竹桃科的海杧果。红树林伴生植物共有3科4种,主要有马鞭草科的苦朗树、苦槛蓝,草海桐科的海南草海桐,旋花科的二叶红薯。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树种3种,其中珍稀红树植物1种,即爵床科的老鼠筋,该树种分布零星,数量较少;濒危树种2种,分别为红树科的木榄]和红海榄,目前这2种红树植物保存数量很少,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李玫廖宝文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 章金鸿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20) 摘要微生物-营养物质-植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保存和再循环的主要机制之一。生活在红树林群落中的具有高生产力和高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持续不断地将红树林凋落物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氮、磷或其他营养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又为该系统中微生物和其他大型生物提供营养。本文综述了国外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且阐明了这些微生物对该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微生物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为红树林幼苗接种促进植物生长的菌种将有利于受损红树林区域的重建和红树林的人工营造。 关键词红树林固氮溶磷光合细菌硫酸盐还原 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和河口海湾的一种特殊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固岸护堤、发展滩涂养殖与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提取海洋药物、发展生态旅游以及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1]。然而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已导致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种群衰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hm2,而目前仅剩1.5万hm2左右,红树林造林、恢复、发展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在我国,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多以红树植物、鸟类、底栖动物等为对象,而对该系统中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较少[3,4]。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应用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转化 红树林通常被认为是营养较缺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N、P元素[5,6,7]。尽管如此红树林仍然具有高生产力,原因是红树林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营养物质循环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转化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7,8]。在热带红树林中,细菌和真菌占整个微生物生物量的91%,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占7%和2%[9]。 红树林底泥中存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高生产力的细菌群落[10],它们参与了大多数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且具有碳库的功能[11]。粘附在土壤颗粒上细菌自然死亡和溶解后,被新一代的细胞转化成新的细菌生物量或可溶性物质[9,12]。通过消费在土壤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红树林底泥中的细菌种群防止了可溶性有机碳输入附近的生态系统如浮游食物链或邻近海岸区域[10,13]。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的浓度高于底泥中的,然而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碳流动。尽管自由氨基酸在间隙水和表层潮汐水之间存在一个高的浓度梯度,但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氨基酸流动[14]。这些观察表明在热带红树林中生活的细菌群落消费掉了溶解在间隙水中的碳。 一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各种含氮化合物的去向和流动取决于这个系统的特性。如果氮在以N2的形态释放到大气中之前已被消耗掉,那么通过反硝化作用而损失的氮通常可忽略不计[15]。在细菌和植物之间可能存在争夺有效氮的激烈竞争。来自底泥和含氮有机化合物降解的硝酸盐可能被细菌转化成铵离子,然后又被细菌和植物所同化。这个过程使氮元素在该生态系统中得以保存[16,17]。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尽管无机氮转化的通量和速度是微小的,但还是有研究认为矿化作用和同化过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耦合[12]。已观察到废水流入红树林生态系统可使反硝化作用速率提高,表明反硝化作用速率和氮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精心整理
1
摘要: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本文主要对我国红树林的现状、致危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现状;致危原因;措施
引言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是一种自持的和可更新 的生物资源,是生物海岸的一个基本组成类型。【1】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 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多分布于泥滩上, 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红树林是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全世界约有 55 种红树林树种 中国红树林共有 37 种,分属 20 科、25 属( 另有资料为 16 科、20 属、 31 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 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 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这类树种的皮, 含有丰富的单宁素,当它曝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红色,故生物学家赋予其“红树” 的美称。【2】
一、我国红树林的现状
中国红树林湿地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水域。 其宏观纬度分布主要受温度控制,包括气温、海水表层温度、霜冻频率等。寒流或 暖流的存在影响气温、水温及红树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而影响其分布。中国有 20 科 37 种,包括 26 种真红树、11 种半红树,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 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浙江省人工引进的红树林区,自然分布北界为 27。27,,

精心整理 人工引种北界为 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乐清县(具体见表 1)。 【3】我国红树林分布南界在海南岛南岸。中国南海诸岛地处中热带和赤道带,雨量丰 富,适宜红树林生长,但尚未发现红树植物,仅有若干半红树植物生长,不能形成 红树林群落。【4】
表 1.我国各省(区)红树林面积及主要分布【5】
海南
4836 35
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崖
县等地
广西
5654 14
合浦、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
广东
3813 18
福田、湛江、珠海、江门、汕头和阳江等地
福建
260
9
厦门、云霄、晋江、莆田等地
台湾
120
17
台北、新竹和高雄等地
香港
263
11
米埔等地
澳门
1
5
氹仔岛与路环岛之间的大桥西侧海滩等地
浙江
8
1
瑞安等地
一般认为,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 25 万 hm2,50 年代(如 1956 年热带亚热
带资源勘测或 1956 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 4 万 hm2 或 4.2 万 hm2。【6】由于 20 世
纪 70 年代围海造田和 80 年代初围垦养殖,至 1986 年锐减为 21283hm2;80 年代末又
遭围垦造陆破坏,至 90 年代初仅余 15122 hm2。在我国海岸线最长、红树林分布面
积最大的广东省,1956 年、1986 年和 90 年代初的红树林面积分别为 21273、3526 和 3813hm2,最高减少了将近 85%。【7】据不完全统计,从 60 年代至今,海南红树林 面积减少了 52%;广西减少了 66%;广东减少了 83.5%;福建减少了 50%。【8】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7月6日

前言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深圳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梧桐山,海拔最高点943.7米。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23.7℃,最高气温为36.6℃,最低气温为1.4℃,无霜期为355天。年日照时数个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每年5至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608.1毫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深圳海岸线长257.96公里,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从沙头角、大鹏湾到大亚湾约160公里,中部从深圳河口沿深圳湾至蛇口约15公里,再往西沿珠江口约80公里的海岸线形态以海湾为主。目前为止,港口、机场、城市发展及工业项目、渔业养殖已用去部分海岸线。 深圳南亚热带的气候、绵延的海湾、海岸地貌及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比较适合红树林的生长。目前仍然保存着多公顷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86公顷的红树林湿地在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在城市海岸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以来,印度洋海啸后突显的滨海生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可减少海啸和暴风雨破坏的沿海绿色带(红树林和沿海森林)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发展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沿海森林(包括红树林、海岸森林等)在保护沿海社区、帮助人类恢复生态中所起的作用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维护和提高红树林抵御海洋灾害的生态功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本次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前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由于时间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项目组 2010.03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状分散分布于地理环境

本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它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气候环境 湛江保护区位于北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南部为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和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1.4℃。年均降水量1534.6mm,干湿季节明显,降雨集中在4 ~9 月份,也是台风暴雨季节,多有雷暴,台风带来暴雨和海浪冲击海岸,其破坏能量巨大。湛江保护区所在的雷州半岛地势比较平坦,海岸线弯曲复杂,近海岛屿众多,除半岛南端海岸较崎岖外,东西两面及邻近海岛的海岸均为坡度很小的海滩。 红树林沼泽起源于天然海岸沼泽湿地。河流有鉴江、九洲河和南渡河。各条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淡水和陆地上流失的营养物质及泥沙流入大海,河流淡水与潮汐咸水交汇处的水质盐度呈梯度变化,大致在1% ~3% 之间,咸淡程度主要受潮汐周期性变化及降雨季节影响,河口湾处的不同盐度海滩为耐盐能力不同的红树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立地。雷州半岛东、西两岸的潮汐类型不同,东海岸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西海岸的潮汐为不规则日潮。 红树林沼泽的土壤多为浅海沉积、潮汐及河流搬运的堆积物在红树林生长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盐渍沼泽土。湛江保护区在抗御台风、减缓潮水流速、促淤造陆、保护堤岸、吸收转化污染物、净化海水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生态作用。 动植物资源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5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纯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秋茄、桐花树+红海榄等群落,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红树林的知识简介

附件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湾北岸,区域围在北纬22°30’- 22°32’,东经113°56’- 114°3’之间,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共有鸟类约200种,其中23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卷羽鹈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嘴鸥、褐翅鸦鹃等。每年都有数十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由红树植物、其它陆地植被、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气、海水等环境要素共同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发挥生态功能。 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城市扩和环境污染影响较为严重,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滩涂淤积导致海床升高、高楼林立阻断鸟类迁飞通道、水环境污染导致鱼虾死亡、外来物种海桑疯狂扩散已然构成生物入侵、虫害频繁爆发导致红树植物白骨壤不能自然繁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以及对外部胁迫的恢复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征兆。 二、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摘自市政协2015年3月第三次“委员议事厅”节目台本)

(一)、红树林的基本概念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生物群落(见图1)。 图1 红树林海岸生长区域 由于涨潮时,红树植物被海水部分或全部淹没,落潮时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所以红树林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底森林”(图2)。 图2 “海底森林”红树林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摘要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及不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3.底栖动物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德氏狭口螺(Stenot彻ra divalis)、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寡鳃齿吻沙蚕

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t.km'2.y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t,km-2·Y~,总输出量为3768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所以能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

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 护措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1 摘要: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本文主要对我国红树林的现状、致危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现状;致危原因;措施 引言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是一种自持的和可更新的生物资源,是生物海岸的一个基本组成类型。【1】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 木群落,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多分布于泥滩上,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红树林是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中国红树林共有37种,分属20科、25属( 另有资料为16科、20属、31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这类树种的皮,含有丰富的单宁素,当它曝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红色,故生物学家赋予其“红树”的 美称。【2】 一、我国红树林的现状 中国红树林湿地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水域。其宏观纬度分布主要受温度控制,包括气温、海水表层温度、霜冻频率等。寒流或暖流的存在影响气温、水温及红树植物繁殖体的传播而影响其分布。中国有20科37种,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浙江省人工引进的红树林区,自然分布北界为27。27,,人工引种北界为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 乐清县(具体见表1)。【3】我国红树林分布南界在海南岛南岸。中国南海诸岛地处中热带和赤道带,雨量丰富,适宜红树林生长,但尚未发现红树植物,仅有若干半红树植物生长,不能形成红树林群落。【4】 表1.我国各省(区)红树林面积及主要分布【5】

红树林

《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会儿退潮了,——生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