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浅谈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摘要在多种多样的功法纷纷登场上市的情况下,中国古老的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欢迎,它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健身养生的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运动的养生保健之功效进行了合理的探讨和归纳,这对增强人们更加科学的意识到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理学太极拳系统机能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近年来,社会上推出的各式各样的健身法、拳法如雨后春笋。其中,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不断的推广,太极拳已经成为全民健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而研究太极拳对人体的健身养生之功效将使人们认识到太极拳确实具有强身健体,开发智慧,延年益寿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增强太极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1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科学机理

早在200年前,太极拳的古老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实践证明,太极拳确实是一项对健身、养生、医疗、美容十分有益的体育活动。太极拳缓、慢、轻、柔的特点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器官,维护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经过笔者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及科学的分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红鑫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11)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中老年人的健身项目的选择将面临挑战。加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笔者经过6年的社会实践和调查认为:①中国古老的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显著地位和作用。②二十四“式”太极拳能够锻炼中老年人身体,又能防治疾病。③建立科学地中老年人自我锻炼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体系,是普及与提高全民身心素质,调节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民族体育,全民健身,作用 The analysis on the Twenty-Four-Style TaiJiQuan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Of role ZHANGHONGXIN (Changsha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410111) Abstract:With the "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Fitness " and "Physical Law"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nationwide fitness activities is booming and the Physical in school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and concern. Meanwhile, the choice of middle-aged fitness projects will face challenges. Moreover,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over 60 in China has more than 13 million. Now China has entered the world of older type country. After 6 year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investigate, the author consider: ①The Taijiquan of ancient Chinese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role. ②The twenty-four style Taijiquan can not only exercise the middle-aged body, but also to prevent disease. ③Setting up scientifically self-training and self-evaluation system of middle-aged is the principal means and measures to universal and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adjusting to a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Keywords: National Sport ,ational Fitness,role 前言:现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己超过1.3亿,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针对中国21世纪老龄化的问题,中老年人如何选择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自己所喜爱的且有健身价值的项目?笔者根据几年的社会调查和观察认为“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 计划中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浅见解。 一、零健康人生理论观的确立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可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困难,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消除这种因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1、人的五种需要 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告诉人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如下五种需求交替满足中成长的,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分列如下: .?张红鑫男1974年7月21日大学本科讲师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人体安静、运动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及血压的测定。 [实验原理] 血压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间接法。通过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定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如果对血管施加压力,使血管腔变窄而形成血液涡流时可发生血管音。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完全被阻挡,此时在受压部位的远侧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则可断续地通过受压部位使血流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当继续降低压力时,且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由断续流动恢复到持续流动,受压部位远侧的声音则由强变弱或突然消失。因此,动脉血流刚能发出声音时的最大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而动脉内血流声音突变后消失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心率常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训练水平、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测定血压、心率可了解受检查者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运动的密度。 [实验对象] 人体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电子节拍器 [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一)脉搏的测定 1.扪诊法桡动脉扪诊法:在测试安静脉搏时较为方便。 颞浅动脉扪诊法:位于耳前部略偏上,颞浅动脉经过此处,适合于运动后。 心前区扪诊法:位于左心前区心尖部,适合于运动后。 颈动脉扪诊法:位于胸锁乳头肌前、下颌角下部。 2.器械法 听诊法:用听诊器在心前区直接听诊,计算心率。 心率遥测仪:可准确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 (二)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测定。 1.将脉压带绑在被试者的上臂,其下缘应距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在肘窝内侧找到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 3.把气球的气门旋紧打气,随脉压带内的压力升高,逐渐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咚咚”声,继续打气等声音消失时再使压力升高20--30毫米汞柱或2--4千帕,然后旋开气门徐徐放气。 4.在放气时注意听有节奏的“咚咚”声响的第一声出现时,水银面所指示的压力即为收缩压。 5.继续放气,随压力逐渐下降,听到突然变声或声音消失时,水银面

常练太极拳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常练太极拳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1)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缓解现代生活中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所引起的"城市文明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功能性胃肠病等。这是因为太极举动作连贯、弱韧、缓和、轻灵,练拳时,全身各部位肌肉都需要放松,此时,身体感到轻松、舒畅,致使大脑得到休息。 此外,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拙力”,动作要以意命力引导,安详中全神贯注,这样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才能获得更好的调整。 (2)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健康,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练拳时,全身肌肉放松并引起血管放松,从而促使腹压不断改变,从而促使下肢及腹部的血液回流入右心房,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也防止了因血流不畅引起的血管硬化。常打太极拳的人患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疾病的较少。据一项调查,把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分为两组,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mmHg;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39.5%,对照组是46.4% (3)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举例说明,太极拳组发生脊柱畸形的有25.8%,对照组为47.2%。两组人员腰椎活动的幅度也有很大差异,太极拳组人员弯腰时手能触地者占77.4%;对照组只有16.6%。最近,美国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常练太极拳的老人的摔倒和骨折率都远低于不练拳的老人,他们认为,太极拳有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作用。 (4)太极拳对改善呼吸及消化系统有良好作用。经常打太极拳者,胸部呼吸顺畅,膈肌有力,肺瘀血的发生,对老年人易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腰部动作多,它能活跃腹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胃畅蠕动。此外,太极拳的呼吸动作对胃畅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5)太极拳动作复杂,刚柔相济,绵绵不断,能很好地培养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好”,真是健身一宝。美国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常练太极拳,可降低血压。中医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常练太拳,可以健肾,延年益寿。美国有一位太极拳爱好者,高兴地发表文章说“打太极拳治好了我的癌症”。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谈太极拳文化与养生,首先要先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因为有许多人将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文化混二为一,不先弄清这两个问题,就很难阐述清楚太极拳文化与养生的关系。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有助于理解太极拳拳谱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太极拳技法的提高,更加清楚地揭示太极拳与养生理论。进而推动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文化的健康发展。 太极文化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河洛文化、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的总称。而太极拳文化是太极文化、中医中药文化、武术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 过去我阐释过《太极拳与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太极拳与河洛文化》,这篇《太极拳文化与养生》其实就是《太极拳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过去的老拳谱上只是提到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而没有更清楚地解释,所以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很难理解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与太极拳和养生的关联,更谈不上怎样将它们才能结合起来。 第一节太极拳、养生与十天干 一、十天干 1、十天干是指什么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十天干的含义什么 十天干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3、十天干的阴阳之分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4、十天干的五行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5、十天干配方位及四时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6、十天干配人体 ⑴十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⑵十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7、十天干合化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解曰:甲己之年丙作首,丙为火,火生土,故甲己合化土。乙庚之年戊为头,戊为土,土生金,故乙庚合化金。丙辛之年寻庚上,庚为金,金生水,故丙辛合化水。丁壬壬寅顺水流,壬为水,水生木,故丁壬合化为木。戊癸之年甲寅之上好追求,甲为木,木生火,故戊癸合化火。 二、十天干在太极拳与养生中的应用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王 力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2015-10-18 作者简介:王力(1991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武术传统拳种之一,它的动作圆润、灵活而缓慢,自然而柔和,刚柔相济。在太极拳运动中,动作、吐纳、意识3者密切配合,经常练习有调理内脏、舒经活络、健体强身、修心养生等作用。太极拳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上也有众多的练习者。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太极拳对健康,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以及各科研机构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理论基础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科学选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提供参考。 1 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由康复治疗师或其他运动健康从业者给患病者按其健康状况、性别、年龄、心肺或运动器官的机能水平以及锻炼经历,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人爱好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制订的运动方法,包括锻炼内容、负荷量、强度及运动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治疗或者健身的目标。它是一种指导人们有计划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 2 太极拳与运动系统 2.1 对骨骼的影响 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可对运动 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显著改善骨骼肌的力量,发展身体的柔韧性。在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方面,习练太极拳能降低其丢失率,调节骨钙、血钙含量,有利于骨密度稳定在正常水平,进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机会。 Choy 、Wingyee 等对99名年龄在55.9±3.1岁绝经妇女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48名妇女每周超过3次系统地练习太极拳。该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具有更高的骨密度,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低,对于绝经期过后的妇女来说,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具有更低的骨伤害发生率。David Lawson 等让中老年受试者进行4个月24式太极拳锻炼。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太极拳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和控制能力,增加自信,更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骨骼的结构与功能。 2.2 太极拳与膝痛 有些太极拳练习者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偶尔有膝关节疼痛的症状。这是由于太极拳运动时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半蹲姿态,体重使下肢关节压力升高,以及动作错误、训练手段方法不合理而导致的。邱丕相等对上海市各区参与太极拳练习者1 025人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练太极拳之前有膝关节疼痛、练后无疼痛者,占练前膝痛群 的 39.2%;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太极拳练习者膝痛多以酸痛为主,疼痛多发生在下蹲和做具体动作时,疼痛部位以膝关节正前方为主,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 10 min 以内,练习前有膝痛与练习后有膝痛呈高度显著性相关。 2.3 对肌肉的影响 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常常要求重心下沉、不能起伏、缓慢均匀,这对下肢肌肉提出了较大考验。于宁等采集和测试了16名太极拳习练者在完成进、退、顾、盼、蹬腿5种太极步时下肢相关骨骼肌群的肌电信号(EMG )。分析了肌肉收缩的强度(Integrated EMG )、持续时间(Onset duration )以及收缩的幅度(Amplitude )。结果表明,在完成各太极拳动作时,肌肉的振幅各不相同,肌肉收缩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差异。骨骼肌的向心、等长和离心收缩,结合负荷强度的改变以及持续时间的不同,有利于提高和增强人体下肢的力量、改善协调性以及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3 太极拳与心血管系统 3.1 对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1-103-03

太极拳与健康

太极拳与健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太极拳又是中华武术之精华,被喻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辩证的养身之道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体育健身疗法,具有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亚健康的克星,被视为终身体育的首选锻炼项目。 〈一〉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其拳理博大精深。它总结了前人的养生之法和导引气功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溶于清静之中,把静止化于运动之内,使动与静相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的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形式的相互协调的运动,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以生,精气得以保,身体得以强壮。“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中国医学同承一脉。故“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开合也。”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但却是具体体现中国医学养生﹑保健思想的实践形态,在这中国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经典太极拳谱“十三势歌”决,十分明确地道出太极拳延年益寿的健身目的与核心的技击术存在着严格的区分,也与竞技体育健身有很大的区别。概言之,太极拳重“养”,“养”是知我调理,知我呵护﹑舒筋活血﹑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的有机性和完整性,使人体处于一种“维生”的执中功能状态。而竞技运动重在“用”,“用”是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在人的青少年时期,科学合理的“用”是促进生长发育的积极手段。但在人的中年时期,则不能片面的强调“用进废退”这一观点。要信守以“养”为主,以“用”为辅,这一科学的健身理论。而太极拳的拳理就十分符合这一抗衰老养生法则。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以毕生之精力研究的课题。 而今,“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世界卫生组织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现在看来要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困难是很大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年的医药费开支就达数千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占全世界医药费开支的40%;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仍有3700万“穷人”缺医少药,无法保证享有保健。可见,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人们会发生疑问:是不是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人们无法享受到“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战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极拳、静坐气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届太极修炼大会将推广三套传统健身方法誉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百岁工程”。因而在国内外引起极其浓厚的兴趣。 〈二〉太极拳——亚健康的真正克星 据医学专家介绍,有四种人在发病之前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是:快速变矮的人、快速变胖的人、猝死的人和英年早逝的人。亚健康状态还是肝炎、心血管、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 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但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专家们认为:虽然适当服用一些较容易吸收又没有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可以产生一定的缓解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亚健康的问题,而对许多宣传“疗效神奇”的保健品,特别是用化学方法萃取的保健品的作用,专家们更是不敢苟同,希望人们要持谨慎态度。 那么,解决亚健康症状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

人体的运动系统

人体的运动系统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骨连结组成,了解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 牵动骨骼完成,骨骼还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 2、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骨折,简单了解骨折后的应急办法。 3、传授给学生运动保健的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挑食、偏食的毛 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保健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一些应急方法(如骨折、脱臼后的注意事项)。 三、课前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或挂图,人体肌肉挂图,夹板、绷带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由日常平时会做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 师:刚才大家说的运动,是我们身体的运动系统在发挥作用。 2、介绍运动系统及其作用 ①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 师:你们知道人的运动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吗? 生:包括骨、骨骼肌和骨连结。 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或挂图,人体肌肉挂图)对!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指示图上的关节处)运动系统中的骨连结主要是关节。(请学生分别触摸各自的肘关节、膝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骨) ②说明运动系统的作用。 师:吃饭、走路、弯腰时,各有哪些骨、肌肉、关节在运动? (学生回答) 师;人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牵动而完成的。 ③解说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 师:运动系统的作用不只是运动,比如说,人的骨骼把整个人的身体各部分都支撑、悬挂起来,如果没有骨骼会怎样?骨骼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确认骨骼有支撑作用) 师:人脑外部包裹着头骨,这时的骨骼又起了什么作用? 生:有保护大脑的作用。 师:综合来看,人的运动系统除了能使人运动外,还有着支撑身体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运动系统的保健。 3、引导学生了解 ①教育学生注重运动系统的保健。 师:你们见过驼背、斜肩、罗圈腿、鸡胸的人吗?他们是怎样的?你觉得这样对他们的身体、行动有利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吗?

人体运动机能

人体运动机能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 (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

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2)赛前状态的调整 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调整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使工作肌能获

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摘要: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已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体验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经常习练太极拳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多有益的影响。 一、太极拳对人身体的作用 1.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许多,经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2.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练拳要用“意”而不用力,要求“完整”一气,前后连绵不断,全神贯注,以意导气,一招一式都是讲求意念要在身体动作前先动,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是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同时动作的某部分比较复杂,而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大脑要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训练作用。

3.太极拳对人骨密度的作用 太极拳确实能降低骨矿物质丢失率,有效地降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骨折。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二、太极拳对心理的作用 1.太极拳对人修心养性的作用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心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2.太极拳对自我养生的作用 太极拳有自我养生的作用,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而不是依赖保健品或药物消极养生。太极拳独特的圆滑连贯、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心静气沉、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心境,有机而统一的太极拳那种包容一切而生万象、身体开合以示阴阳的运动之中,具有对老年人抗衰祛病、延年益

人体微幅运动信号感知系统设计

人体微幅运动信号感知系统设计 通信工程专业曹宇 指导教师王嵩讲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和传感器的迅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正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文基于开源硬件平台Arduino自主开发一个可穿戴设备,以三轴模拟加速度传感器捕捉人“咬牙”动作并实时记录数据,通过系统信号处理单元分析动作信号特征,输出表示动作有无的‘1’、‘0’布尔值,驱动蜂鸣器鸣响作为动作响应。本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感知人体的布尔动作,其设计原理可用于控制MP3、手机、智能眼镜、蓝牙耳机等可穿戴电子设备。 关键词开源硬件,加速度传感器,信号特征分析,可穿戴设备 1 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智能可穿戴形态的设备则于上世纪70-80年代出现。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 6502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标准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本意,是探索人与科技的全新交互方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专属的、个性化的服务,在个人随身移动设备上形成独一无二的专属数据计算结果。现在,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从幻想走进现实,它们的出现必将深刻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2灵感来源 本文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智能手环的记步功能,智能手环内嵌的加速度传感器扑捉手的动作轨迹,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辨识具有特定特征的动作信号。由此类推,监测人类的各种动作,并且通过数据分析,能赋予动作相关联的内容。例如,通过检测每日颈椎、下肢、手腕的活动量来预测由于活动量少而导致的关节疾病。 由于人体在行动时往往具有明显的前后动作关联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前一动作来预测其后的意图,从而辅助生成下一个动作想要的结果。例如,当人想通过腕表看时间时,通常会先将胳臂抬起并略微晃动手腕。如果将这个动作捕捉,便可探测出用户的意图,从而预先将电子表点亮激活。这样就增强了体验,省去了用户不必要的动作[1,2]。 作者旨在自主开发一款可穿戴设备,通过咬牙来控制电子设备,从而达到方便人类与电子设备交互的目的。 2平台搭建与算法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设备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功效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 ******学院 *** 20103615*** 24式简化太极拳由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技术内容及基本规格要领,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改编、整理而成。套路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常选的内容之一。 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不同,各具特征,但是拳理相通,其运动特点、动作要领和健身作用,基本一致。 (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因此,适宜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锻炼,尤其对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更是一种较好的体育医疗手段。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识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这也能直接作用于命门,使命门精气充足,增进健康。 动作要领: (1)意识引导动作。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用意识来支配,“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形随”。要做到这点,在未动之前就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放松。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无阻碍地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有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凡旋转的动作,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凡进退的动作,应先落脚而后再慢慢改变重心,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时,不要因为动作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一般来说,凡是由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由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妥善,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总之:练拳时必须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自然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论文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习练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能够领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数百年来传播日益广泛,如今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日渐繁荣,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民健身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太极拳已成为习练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太极拳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明末清初陈王庭在 河南温县陈家沟“《黄庭》一卷随身伴”,隐居造拳,“教下些弟子儿孙”,传承陈式太极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直到杨露禅三进陈家沟学拳,后来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 流派的各式太极拳,300多年来流传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亿人,国内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6千万。全国各 地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习练太极拳人群的身影。人们为什么喜爱太极拳,主要是认可太极拳的健身方法和效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早提出健身长寿观念的拳种,古诗说得好:“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来太极拳以动作缓慢轻柔为主,比较容易入门。习练者一旦研习太极拳就会觉得太极拳有学不完的学问,有探讨不完的乐趣,可以终身受益。通过长期练习,可以达到祛病健身、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功效。太极拳与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同的是,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受人多人少的限制。有器械可以练,没有器械也可以练。武术谚语说:“拳打卧牛之地”,太极拳一个人可以练,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 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也可以一起练,象199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后来各地举办的万人太极拳表演活动,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实在是一项其它体育运动难以相比的。 2、太极拳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太极拳 的内涵中也包含了人体“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谐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太极拳运动不论从健身还是技击,以及观赏,都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方式。习练太极拳者群体活动居多,集体练拳容易亲近,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也提高了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水平。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太极拳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在普及与推广的过程中,逐步扩展到群体,进而扩展到社会,建立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3、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功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武术谚语说:“太极天天走,活到九 十九”。太极拳已成为我国传统医疗体育项目之一,它的练功方法主要是把人的意念、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动作平静柔和,阴阳开合转换,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内外合一,完整一气,这对调解和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功能。太极拳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在“意到身随”、“内外相合”、“松静自然”的意境和动作中,得到“身心皆修”的良好效果。久而习练之,能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智力开发,使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都得到提高,还可以达到修身养性,改变人的消极个性,使之成为沉稳、豁达、随和、乐观之人,健全人的性格,又能陶冶情操。常年坚持、持之以恒地习练太极拳,还能培养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精神。

一说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一说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调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太极拳具有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效果和理论,因此受到各个年龄阶层人士的青睐。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可以治疗、缓解和控制一系列心理、身体疾病,达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境界。身心素质的下降使得当代大学生更迫切需要一种合适恰当的方法来进行锻炼。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养生,心理,大学生 一、前言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以及其特有的技击理论,具有增强社会适应力、调节生理机能,改善心理状况等作用。对调节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性亚健康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增强体质、健身防病、提高身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以及心理素质,从而使得人沉浸在太极活动中,精神世界青春常驻。 二、太极拳的起源及特点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地,大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李仲李信与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在唐村千载寺共同创制太极拳养生功后,陈王廷回到陈家沟,勤学苦练,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并将其发扬光大,历代进行相传,从而成为特得之秘。陈氏家族从此人才辈出,在后辈出现了诸如陈鑫、陈长兴等一代代的武术拳师,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不断发展,衍生出来了诸家太极拳。在陈家祖祖辈辈人才中,十四世陈长兴在祖传套路基础上重复地方裁之,由博而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拳艺高超,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现在的陈式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便是由此而来。关于太极拳的源流及创始人说法尚未统一,所以目前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尚无定论,对此有五种说法:(1)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2)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3)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4)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5)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大多武林同行倾向于“太极拳为陈王廷首创”一说。 太极拳流派众多,历史悠久,既有动作复杂,保留发力,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又有 以松、慢、轻、柔为特点的其它各式太极拳。国家先后整理并推广了24 式简化太极拳,48 式以及42 式、88式太极拳;为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最近几年国家又推出了8 式、16 式简化太极拳,从而方便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太极拳进行练习。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在训练的同时,练习太极拳对器材、场地的要求较低,根据场地的大小练习者可以选择练习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大部分情况下,太极拳的练习也几乎受不到季节与时间的影响。 太极拳的创编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经络学说和古代的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并不断吸取其他各家学说精华而成,从而使太极拳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养生文化精髓,对于各个年龄人士来说,太极拳对他们的身心和谐具有非常有效的积极调节作用,所以就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国内外大概有数千万人进行健身康复锻炼的方式是以太极拳为主的,并且常年参加练习,通过文献和调查发现,练习太极拳对人身体有着显著地积极作用,例如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因此太极拳既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又是一种科学的、符合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对于太极拳,许多领导人曾经亲自题词或赞许,伟大总理周恩来曾说过:“太极拳是中华的一种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密切。太极拳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

人体运动系统

第一篇人体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等组成,其功能是实位移或保持姿势。人体最基本的位移运动是杠杆运动。其中骨是运动杠杆,关节是支点肌肉是运动动力。肌肉运动的主要部分,骨和关节是运动的被动部分。 第一节骨的概述 正常成年人共有206块骨,其中170块成双。177块直接参与随意肌运动。 一、骨的形态各分类 1、长骨:分布在四肢,两端的上下为上端和下端,中间为骨干。作用;主要 起运动杠杆作用。 2、短骨: 分布在手腕和足的位置,一般是立方体,常有六个面, 它们短小坚固,适合于人手和足的高度灵活的需要。 3;扁骨: 分布在头、胸一般成板状,薄而坚固,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小骨: 呈不规规则形状。如;髋骨、椎骨、聂骨。 5、籽骨:被肌腱和韧带包围起来的骨。

按部位分类; 颅骨脑颅8 面颅14 共22块 听小骨6块 舌骨1块 颈椎7 胸椎12 椎骨26 腰椎 5 躯干骨肋骨24 骶椎 1 尾椎 1 胸骨 1 肩带骨 4 上肢骨游离部位 6 四肢骨 腰带骨2 下肢骨游离部位60

二、骨的构造 骨是器官,它是由骨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等构成。 骨包括;骨膜、骨质、骨髓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并有许多 纤维束伸入于骨质内。

《1》骨外膜;浅层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穿行。深层分化出的成骨细胞,有制造新骨质的作用骨膜作用,沿途有分支进入伏克曼氏管,再 分支伸入哈佛氏管,以营养骨质。 《2》骨内膜:深层细胞处于稳定状态,它使终保特分化能力。 内层:较疏松,衬在骨髓腔面,骨小梁的表面及哈佛氏管内,骨内膜中的细胞分化出的破骨细胞,使骨髓腔不断扩大。以形成新骨质和破坏、改造已生成的骨质,所以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膜变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复机能减退。 2、骨质;骨质由于结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多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叫做骨密质;另一种由薄骨板即骨小梁互相交织构成立体的网,呈海绵状,叫做骨松质。 (一)、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纽曲性很强。 (二)骨松质则按力的一定方向排列,虽质地疏松但却体现出既轻便又坚固的性能,符合以最少的原料发挥最大功效的构筑原则。

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论文 二级营养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研究报告 文章题目: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姓名:强中伟 身份证号:610103************

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强中伟 法士特研究院 摘要:运动补剂对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搭配运动补剂,不但能在较短的时间提高运动水平,还能能够起到增加肌肉力量、改善机体组成、促进快速恢复、增强免疫的作用。本文介绍常见的运动补剂:乳清蛋白、肌酸、谷氨酰胺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分析补剂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营养对运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乳清蛋白肌酸谷氨酰胺运动营养 (文章正文,四号宋体字,行间距固定值22磅) 1 引言 蛋白质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素,它参与机体组织的基本构成,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关的许多因素,如肌肉收缩,氧的运输与储存,物质代谢与生理机能的调节等,都与蛋白质有密切的关系。正常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0.8g/kg体重,运动员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一般人群的2~3倍。膳食是人体蛋白质的基本来源,但普通膳食蛋白的质量已不能满足当今竞技体育对运动员体力和体能的要求。近十年来,一种高生物利用效价的蛋白质---乳清蛋白作为运动营养食品已广泛应用于专业运动队和健美人群,它增加机体蛋白质合成,抗疲劳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肌酸是人体重要的营养补充剂之一,对于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促进人体肌肉体积的增大,以及延缓疲劳的产生和加速疲劳的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谷氨酰胺是肌肉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约占人体游离氨基酸总量的60%,其利用率等于或大于葡萄糖,另外,谷氨酰胺还对胃肠粘膜的增生,维持肠道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蛋白质的合成都必须依赖充足的谷氨酰胺,故谷氨酰胺也就成为近年来较为引入注目的免疫营养剂之一。 2 几种运动补剂的功能介绍 2.1乳清蛋白 2.1.1 优质的蛋白质和钙源 与其他的运动营养需要相比,运动员比久坐不动的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摄入。其原因是:(1)运动会导致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2)高强度训练会导致蛋白质分解增加(3)力量项目需要肌肉蛋白合成增加(4)耐力项目使氨基酸供能需要增加(5)热环境中训练使蛋白质丢失增加(6)高原环境训练时血红蛋白合成增加,(7)控体重项目需要补充能量、维持肌肉蛋白生长(8)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的需要。 乳清蛋白是天然的完全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所有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模式几乎与骨骼肌中氨基酸模式完全一致。乳清蛋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消化吸收特性不同于其它蛋白质,其具有可溶性好、易吸收和高吸收率的特性,有“快蛋白(fast protein)”的美誉。乳清蛋白能被快速吸收,输送更多的氨基酸到组织中,并可刺激蛋白质快速合成,从而提高净蛋白获得率。因此,乳清蛋白是运动前、中、后理想的蛋白质补充剂。运动员可在运动前和后的饮料和液体食物中加入乳清蛋白提高运动表现。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钙营养是优良运动表现所必须的。钙不仅是维持骨骼健康必不可少的,也是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其他生理学功能所必需。如果每天钙摄入不足,机体就开始利用骨骼内钙的储备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我国运动员钙的平均摄入量不足800mg/d,低于运动员钙的推荐摄入量1200mg/d。较弱的骨质因训练导致的骨折会抵消多个月或多年训练的效果。因此,运动员应该充分意识到优质的钙来源的重要性。乳清蛋白产品含有500—2000mg的乳钙。乳钙是最佳的生物可利用钙来源。研究表明,乳强化豆奶的钙的吸收率比乳钙低25%。因此,乳清蛋白是一种经济实惠、高品质、易被机体吸收的钙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