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极度活

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明显活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

1.5cm×3.0cm(4.5cm2),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②报告血涂片检查结果。

③报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④填写诊断意见综合骨髓象、血象,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地向临床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一般诊断意见有以下五种:

Ⅰ.肯定性诊断;Ⅱ.符合性诊断;Ⅲ.疑似性诊断;Ⅳ.阴性(或排出性)诊断,这种情况一般报告“大致正常骨髓象”;Ⅴ.若骨髓象有某些特征性改变但并非特异性的改变,对临床诊断提不出具体支持和反对意见,也不能用临床表现加以解释者,可直接扼要地描述骨髓象特征,继续观察和随访。

文章来源:检验医学在线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细胞名称血片髓片% 平均值±标准% 原始血细胞0.08 0.01 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10 23.72 3.5 13 分叶核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0.38 0.23 晚幼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0.02 0.05 晚幼0.06 0.07 杆状核0.10 0.09 分叶核0.03 0.05 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0.57 0.07 早幼红细胞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0.47 0.84 淋巴细胞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2 幼稚浆细胞0.104 0.16 1 浆细胞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网状细胞0.16 0.21 内皮细胞0.05 0.09 巨核细胞0.03 0.06 吞噬细胞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0.004 0.03 脂肪细胞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0.005 0.04 分裂细胞个 退化细胞个 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2.76 0.87 2 血片共数白细胞 100 个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 200 个

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如细胞学、细胞生物化学、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等,我院主要是对细胞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化学进行检查。而用得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普通显微镜检查。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骨髓液中各种细胞的数理,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细胞,就可以协助疾病的诊断,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一.骨髓象检查的临床应用 1.适应症:此项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哪些情况需此项检查: (1)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异常细胞,外周血中细胞的数量增加、减少,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 增多,两系减少伴一系增多等。 (2)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的骨痛、骨折、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增加,总蛋白、球蛋白增高等。 (4)各种恶性疾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2、禁忌症: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晚期妊 娠的妇女穿剌时要慎重。 3、临床作用 (1)协助诊断疾病 (2)观察疗效 二、骨穿的部位 (1)髂骨后上再棘和髂骨前上棘 (2)胸骨(小心胸骨后有肺) (3)胫骨头内侧(〈3周岁的儿童〉 三、骨髓液细胞检查 必段是取材满意,制片,染色良好的骨髓片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1步骤 (1)低倍镜观察 a):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厚薄,骨髓小粒多少等; b)巨核细胞计数 c)有无异常细胞(油镜定性)

(2)判断增生程度 分级的方法各异,我院采用五级分类法(不少于10个视野) 骨髓增生程度分极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有核细胞数/高倍常见疾病 细胞油镜视野 增生极度活跃1: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10:1 50-1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油镜检查 在低倍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较满意的片膜段用油镜观察,一般是从涂膜中段或体尾交界处进行分类。 a)骨髓细胞分类;先游览一下涂片中各种细胞,定性后方能进行分类。计数 200-500个有核细胞(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分裂型细胞) b)粒细胞系统;胞体大小(如巨型改变)、胞核形态、胞浆中是否友空泡、中 毒颗粒、包涵体、吞噬物、Aller小体等:核仁的多少、胞浆的多少等。 c)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红细胞的大小(变小,巨幼变),幼红细胞核的变化(核 仁,核形,畸形、多核、核碎裂、核固缩、核浆发育是否平衡),并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以及有无豪-周氏小体、Cabot环、嗜碱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大红细胞、其他异常红细胞等。 d)单核细胞系统;有无原、幼单核细胞,棒状小体,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 阶段细胞的比例等。 e)淋巴细胞系统;有无原、幼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占有核细胞的百分 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以及胞浆中有无空泡及空泡的多少。 f)浆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的比例等。 g)巨核细胞系统;全血巨核细胞的数量、分类一定数量巨核细胞中各阶段细胞 的比例,同时应注意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及聚集性,有无畸形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等。 h)非造血细胞;如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退化细胞、成骨细胞、破 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等,是否有数量何形态的异常。 2:结果计算何报告单的书写 (1)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再计算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之总和与红系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正常人为<2-5:1 (2)报告单的填写:语言简短,条理清楚,突出重点。 a)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 b)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 c)叙述各系统细胞的情况时,重点叙述病变系统,其他系统则简单带过。d)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从全片来评估,如前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分析报告单模板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年龄XX性别X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临床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年龄XX性别X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临床诊断—— —-------------------———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

细胞名称血片髓片 % 平均值±标准% 原始血细胞0.08 0.01 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10 23.72 3.5 13 分叶核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0.38 0.23 晚幼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0.02 0.05 晚幼0.06 0.07 杆状核0.10 0.09 分叶核0.03 0.05 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0.57 0.07 早幼红细胞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0.47 0.84 淋巴细胞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2 幼稚浆细胞0.104 0.16 1 浆细胞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网状细胞0.16 0.21 内皮细胞0.05 0.09 巨核细胞0.03 0.06 吞噬细胞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0.004 0.03 脂肪细胞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0.005 0.04 分裂细胞个个退化细胞个个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2.76 0.87 2 血片共数白细胞100个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200个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立方毫米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

骨髓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骨髓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一、目的 1.诊断作用:通过检查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及其形态学变化、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造血干细胞培养、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 2.治疗作用: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还可为骨髓移植提供骨髓。 二、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全身肿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转移。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某些发热原因未明者。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要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的骨髓培养及骨髓涂片寻找疟原虫和利朵小体。 4.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 Gaucher)病,只有骨髓找到 Gaucher 氏细胞,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5.观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 6.为骨髓移植提供足量的骨髓。 注意:骨髓移植抽取骨髓应在手术室麻醉下进行,不同于一般的骨髓穿刺。 一、禁忌证 1.血友病及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当骨髓检查并非唯一确诊手段时,则不宜进行此种检查,以免引起局部严重迟发性出血。 2.骨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注意: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当时可能出血不重,但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 四、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作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以决定是否适作此种检查。 2)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或应注意的问题。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疼痛等不适及时报告,穿刺后3 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并保持清洁等)。 4)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材料准备 1)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 a)骨髓穿刺包:内含:骨髓穿刺针1 个,无菌盘1 个,镊子1 把,孔巾1 个,纱布2 块,棉球若干。 b)消毒用品:2%碘酊和75%乙醇,或0.5%碘伏。c) 麻药:2%利多卡因2ml。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 血液科 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 髂骨、胸骨 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 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 个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立方毫米 细 胞 名 称 血片 髓 片 % 平均值 ±标准% 原始血细胞 0.08 0.01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0.64 0.33 早幼粒细胞 1.57 0.6 中性粒细胞 中幼 1 6.49 2.04 6.5 晚幼 5 7.90 1.97 3.5 杆状核 10 23.72 3.5 13 分叶核 20 9.44 1.92 9 嗜酸粒细胞 中幼 0.38 0.23 晚幼 0.49 0.32 杆状核 1.25 0.61 分叶核 0.86 0.61 嗜碱粒细胞 中幼 0.02 0.05 晚幼 0.06 0.07 杆状核 0.10 0.09 分叶核 0.03 0.05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 0.57 0.07 早幼红细胞 0.92 0.41 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 中巨红细胞 晚巨红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 原始淋巴细胞 0.05 0.09 幼稚淋巴细胞 0.47 0.84 淋巴细胞 46 22.78 7.04 15 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0.01 0.04 幼稚单核细胞 0.14 0.19 单核细胞 2 3 0.88 1 浆细胞系统 原始浆细胞 0.004 0.02 幼稚浆细胞 0.104 0.16 1 浆细胞 8 0.71 0.42 35 其他细胞 网状细胞 0.16 0.21 内皮细胞 0.05 0.09 巨核细胞 0.03 0.06 吞噬细胞 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 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 0.004 0.03 脂肪细胞 0.003 0.02 分类不明细胞 0.005 0.04 分裂细胞 个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 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 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 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 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 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 增生活跃36~124 66.2 增生减低 6.6~62 24 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 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 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 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 【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 原始粒细胞O~l.8 O.64 早幼粒细胞O.4~3.9 1.57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呈缗钱状排列。 5、骨髓瘤细胞明显增生,原、幼浆细胞明显增多。 6、淋巴细胞(15%)和单核细胞(1%),多以成熟细胞为主,比例和形态均大致正常。 7、巨系增生明显抑制,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8、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成缗钱状排列。 4、淋巴细胞(46%)比例相对增多;单核细胞(2%)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可见部分异常浆细胞(8%)。 5、血小板少见。 6、无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2010-10-13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极度活 跃 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明显活 跃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 低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 1.5cm×3.0cm(4.5cm2),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骨髓穿刺术注意事项

简介:骨髓穿刺术一 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是采用骨髓液的一种技术。骨髓液检查目的,主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其次是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以协助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 适应症 ①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的确诊。 ②协助诊断缺铁性贫血病、溶血性贫血,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等血液 疾病。 ③部分肿瘤的协助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④寄生病检查,如疟原虫、黑热病的病原体。 ⑤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应用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参考。 ⑥骨髓液的细菌培养以及进行骨髓移植。 禁忌症 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局部皮肤有感染、肿瘤时不可穿刺 用物准备: 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②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5ml和20ml注射器、7号针头、洞巾、纱布、血管钳。 ③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1支,玻片6-8张 心理指导: 1.向病人说明骨穿诊断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组织。诊断血液病常需做骨穿。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增生。常规的抽血化验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出造血系统的变化。抽取骨髓液作检查,既能诊断白血病又能区分其类型,为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 2.消除病人思想顾虑,以取得合作。说明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约0、2g,而人体正常骨髓量平均约为2600g。身体内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细胞,因此,骨穿对身体没有影响。 3.骨穿操作简单,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刺入骨髓,在骨髓抽取的瞬间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注意事项: ①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遮挡屏风。 ①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病人,操作时宜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忌穿刺。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髓炎。 ③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例)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 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 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

骨髓穿刺术操作要求规范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临床上骨髓穿 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 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3)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4)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者。 (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有无造血抑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 【禁忌证】 1、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友病; 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 3、晚期妊娠者。 【准备工作】 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2、查“凝血四项”,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 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 4、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个、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消毒碗1 个、镊子1把、止血弯钳1把、消毒杯2个、纱布2块、干棉球数个、无菌洞巾)、无菌手 套(2个)、5ml 注射器2个及20ml 注射器1个、2%利多卡因一支、载玻片10张、推片1 个、持物钳、砂轮、碘酒酒精棉球。 【操作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1、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2、穿刺部位及体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 处,该处骨面平坦, 方突出的部位。病人取侧卧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 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病人取仰卧位。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5、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 隆前下方。(临床上以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为最常用,尤其髂后上棘骨质薄、骨髓腔大、量 多,难于稀释)。 3、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助手将一次性洞巾、注射器递 给术者放至穿刺包内)检查穿刺包物品齐全;检查骨髓穿刺针是否通畅,成人用16或 18 号 穿刺针,儿童用12号穿刺针,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 ,胸骨穿刺约1.0cm );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 4、消毒 由助手持持物钳将2.5%-3%碘酒棉球、75%酒精棉球分别夹入2个消毒杯内意持物钳应水平或向下持拿,整个过程避免污染)至右手的弯止血钳中,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每1圈压上一圈1/3直径大约15cm ,待干燥后再用酒精棉球脱碘3遍、脱碘范围一次比一次小,最后1碘酒的最外层。消毒时弯盘应置患者体侧,消毒后的棉球、弯止血钳置于消毒碗内由助手取 走。 5、麻醉 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ml 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 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注意先水

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 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 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 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 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 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 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骨髓穿刺方法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0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一)适应证 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 ②前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 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 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三)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60.8%,红系占13.2%,粒红比值为4.61:1。 3、粒系极度增生,比值明显增大,以原粒增生为主,原粒38.9%,NFC86.8%,白

骨髓细胞学检查(仅供参照)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 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 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 5000ml。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 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 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 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 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 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 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 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 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 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 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 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