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乏力纳差,泡沫尿。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

3. 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

消长情况。

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 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

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 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

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4.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

6.温灸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隙应用,能益肾气、补精气,改善多尿、夜尿症状。

(三)头晕

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5. 遵医嘱穴位按摩,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曰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腰痛、腰酸

1.评估腰酸、腰痛的诱因、性质、程度。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症状减轻时可适量活动,勿劳累。

3.做好腰部的保暖,防治受凉。

4.遵医嘱给予穴位激光疗法,穴位TDP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5.遵医嘱使用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五)神疲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

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注意患者安全。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

3.大便秘结时,可鼓励多食蜂蜜、水果、粗纤维蔬菜。予腹部按摩中脘、中极、关元等穴位,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出汗。

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二)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安静清爽,起居有时,避风寒,防感冒。

2.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防止感染。

3..避免肾损害加重因素,如扁桃体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者,可于急性炎症控制后,择期手术摘除;慎用肾损害药物等。

4.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如太极运动等。

5.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腧穴等,补益肾气。

(三)饮食指导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三)情志调理

1.顺情从欲: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护士应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说理开导: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担心副作用,心理压力大,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做好针对性解释工作,给予心理支持。

3.自我放松: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达到怡养心神、舒畅情志的效果。

4.分心移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活动,如种花植草、烹饪、棋艺等。

四、护理效果评价

附:水肿病(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病位在肾、肺、脾,与膀胱、三焦有关。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面部、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阳水证:病室宜干燥,清洁。热重者宜偏凉爽,湿重或兼表证者宜较温热。宜给滑利渗湿的食品,以助清热利湿, 2)阴水证:患者需要保暖,病室宜向阳,多加衣被。 3)浮肿尿少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4)呕吐、发热者,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5)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6)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7)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8)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有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 肾功能衰竭:(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呼吸、血压、水肿、食欲、二便、皮肤瘙痒等情况。(2)若发现患者尿量减少、乏力、口中氨味、尿素氮偏高等肾衰先兆时,应及时报告医生。(3)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4)准确留取血、尿标本送检,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7、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8、健康指导 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中医护理常规

一、胃疡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出血性质、量、颜色、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①按内科疾病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②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③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

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①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②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①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②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①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②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③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④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COPD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常规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咳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优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乏力纳差,泡沫尿。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 3.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消长 情况。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 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 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得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得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水肿的护理(中医)

水肿又称浮肿, 为肾病较突出的一种症状。中医除辨证论治外, 正确合理的调护对肾性水肿的转归和影响甚大。 一般调护 病室应通风( 环境要优美, 经常消毒( 保持清洁干燥, 病床平整柔软。患者注意保暖, 防外感, 勿涉水、居湿地、穿湿衣。 饮食调护利 食物及药物应温服) 中药宜浓煎且少址多次饮食宜温热之品, 多食补中益气温阳食物, 如南瓜、扁豆、胡桃、栗子、龙眼、大枣、豆制品、土豆、牛羊肉等。平时宜用大蒜等调味( 忌生冷瓜果、凉拌菜。脾虚食后腹胀, 宜少食产气食物, 如牛奶、豆类等( 避免硬固粗糙、辛辣刺激、生冷滋腻之品。肾脏机能尚佳时可少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如瘦肉、豆、鱼等。体质较虚者, 宜食鲤鱼、甲鱼、木耳、西瓜、动物内脏等。限制水、盐摄人( 也是该病调护中的重要一环( 入水量要以每日排出尿量决定, 通常以一天的小便量加500ml 为宜;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1-2g,轻者可加为3-4g,重者则为无盐饮食。低血钠者, 盐从不可过于限制, 尿闭时应少食橘子、蘑菇、香蕉等, 以免血钾增高。 病情观察 定时测体重, 准确记录出人量, 定时测T、P、R、BP。用利尿剂时, 需注意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是否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钾、高血钾等症的发生。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利尿剂和降压药有协同作用, 利尿剂还可引起低血钾或高血钾, 也可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 用药调护 利尿剂是治疗之方法, 但常常只能治其“标”。服峻下逐水剂时, 应在其前后各测体重、血压,并记录出入量,以做对照。中药保留灌肠时, 应注意灌人和保留的时间,以使药液充分吸收。 防感染 水肿患者因水湿浸淫, 皮肤极易破损或疮疡,因此尤须注意皮肤护理。定时温水擦浴后外涂滑石粉, 三石散, 同时衣服要宽大柔软。另外水肿者因脾气不足、湿邪内生, 苔多厚腻,浊邪从口中排出,而易发口腔感染, 应嘱患者饭石漱口;尿味明显时( 1:5000峡喃西林液、黄花水、银花甘草水含漱。 调情感、和气血 水肿之为病, 或病发急骤、肿势较重, 或病情缠绵,日久不愈, 而致患者恐惧、优虑、急躁、悲观,因此要设法使患者梢神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汗毛功能障碍灯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臃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施护 (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1、外寒内饮 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 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 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 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

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 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 治疗方法 1.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 (1)外寒内饮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护理及优势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护理及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隶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传统辨证论护以及不少特色护理疗法尽现中医调护的作用及优势。 标签:肾性水肿;中医护理;中医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例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其当属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中医药的历史传统而灿烂,依据中医理论护理及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也颇具特色。 1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护理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 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1]。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护理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饮食护理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病情的观察及指导包括询问和记录患者的症状,水肿变化,出入量及体重,以及勤翻身,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借此耐心讲解水肿的原因,避免烫伤,压迫坏死及感染,以及过度劳累,情绪变化,饮食不当等导致水肿加剧,药物上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利尿剂使用会加重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加快肾功能进展。其他并发症包括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以及变态反应如皮疹,胰腺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等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2]等。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这也影响着水肿的转归[3]。 2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及护理优势 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而成。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就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