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了解二者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然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做好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深刻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缓慢氧化以及自然的概念和相互区别,最后得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

【学生】回答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灭火器教案说课讲解

灭火器教案

灭火器

学和练 第二课时:今天我们来学习灭火器有哪些种类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现场提问部分学员都知道了解哪些种类等。(注:灭火原理、规格为拓展性内容,可选讲。) 灭火器的结构特征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这常见的两大类。按充装的灭火剂不同又分为四大类,这其中第一大类称为“水基型灭火器”,包含清水型和泡沫型。 1.清水灭火器 充装内容:充装的灭火剂是以清洁水为主,以添加湿润剂、增稠剂、阻燃剂或发泡剂等为辅。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扑救A类固体初期火灾,如木材、纸张、棉麻、织物等。 灭火原理:通过冷却作用灭火。 规格:手提式分为2L、3L、6L、9L;推车式分为20L、45L、60L、125L。 有效期:出厂期满3年、首次维修以后每满1年进行检验,使用期限达到6年强制报废。 手提式清水灭火器推车式清水灭火器 2.泡沫灭火器 充装内容:水和泡沫灭火剂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扑救B类火灾,如汽油、苯、二甲苯、动物油脂等的初起火灾;也可用于固体A类火灾,如木材、竹器、纸张、棉麻、织 物等的初起火灾。不适用于E类火灾和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 火灾。 灭火原理:通过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 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 气隔绝,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规格:手提式分为3L、4L、6L、9L;推车式 分为25L、40L、65L、90L。 有效期:出厂期满3年、首次维修以后每满1年进行检验,使用期限达到6年强制报 3.某金属冶炼厂存放镁起火。(金属镁中的钾、钠未脱净引起自燃导致火灾)

废。 手提式泡沫灭火器推车式泡沫灭火器 第二大类称为“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我们最常见、也是适用范围最广泛的灭火器,它又分为ABC和BC两种类型。 1.BC类干粉灭火器 充装内容:碳酸氢钠干粉(化学名称)。 适用范围:用于灭B类液体、C类气体火灾。 灭火原理:通过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 规格:手提式分为1Kg、2 Kg 、3 Kg、 4 Kg 、5 Kg 、6 Kg 、8 Kg 、9 Kg 、12 Kg ;推车式分为20 Kg、50 Kg、100 Kg、125 Kg。 有效期:出厂期满5年、首次维修以后每满2年进行检验,使用期限达到10年强制报废。 手提式BC类干粉灭火器推车式BC类干粉灭火器 2.ABC类干粉灭火器 充装内容:磷酸铵盐干粉(化学名称)。 适用范围:用于灭A类固体、B类液体、C类气体、D类电气设备初起火灾等,适用范围较广。(这也就是为什么ABC类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原因)。 灭火原理:同BC类干粉灭火器。 规格:同BC类干粉灭火器。 有效期:同BC类干粉灭火器。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南网头中学高丽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利用对比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能利用探究实验归纳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学习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利用实验现象分析灭火的原理,总结灭火方法。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物质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火吗? 多媒体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近代:内燃机、蒸汽机广泛的应用;④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 师:那你们知道火的历史吗?熊熊的火炬让我们感受到神圣和力量,无情的大火又使无数个幸福的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那么,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旦发生火灾怎样灭火? 活动2【讲授】燃烧的定义 课件:木炭、硫、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小组讨论、概括燃烧的定义。 活动3【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燃烧的发生有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1:从下列仪器及材料中选择你所需要的,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小块煤、小石块、蜡烛、烧杯、坩锅钳。 学生上讲台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各组交流后完成实验。 方案:(1)用坩锅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煤,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学生实验后记录现象、分析。 探究实验2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初中化学九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理解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实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能够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水平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水平。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 【教学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通过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 (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2)放几幅火的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理解?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步测试题新版粤教版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单选题 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 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 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 鼻 D.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 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 触” D. 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3.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 耗 B. 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 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 源 B.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 风 D. 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5.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食物腐败,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三种现象变化的共同点是()①有热量放出②能发出光③有氧气参与反应④反应速率很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6.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时有火灾发生.如果室内遭遇火灾时,下列自救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尽快到达最近的可用出口的楼梯 B. 可将毛巾用水浸湿,捂在口鼻上作防毒面具 C. 遇房内浓烟弥漫时,可匍匐爬行逃 生 D. 躲在衣柜内等待救援 7.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单元二的教学内容,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获取能量,征服自然的必要手段。燃烧是最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形式,了解燃烧的现象对充分利用能源、控制有害燃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专题的学习对前面专题中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给予了必要的提高和补充。因而本专题的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使教学内容具有阶段性和相对完整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三学生对化学的了解仍处在初级阶段,熟悉的少,待认识的多,学生在探问或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中,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往往过多地依赖感性直观材料,具有较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学中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并证明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在设计课程时,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灭火的安全常识。 方法和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通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步树立研究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并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难点是对可燃物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理解。 3、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边讲边实验,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综合性教学法。根据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由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边观察、边讨论,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贯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比较分析、推断结论等能力,养成记录现象、独立思考和协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体会中学会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思想;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重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之一“物质需要达到一定温度“这一结论的得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法相结合。 仪器药品: 烧杯、坩埚钳、酒精灯、漏斗、玻璃导管、薄铜片、蜡烛、镁条、纸条、小木条、小木块、红磷、白磷、火柴、砂纸 [导入]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左手举起,提出问题:什么现象称之为“火“? 火是物质燃烧发出的光和焰。 现在我们来看有关燃烧的两则报道,然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请看: “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壮景和俄罗斯海军飞机起火过程的录像。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很多,请举例。 [提出问题] 燃烧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有共同特征,据此,我们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燃烧?[板书] 一、燃烧 1.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 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你的可能假设是什么? [启发] 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事实作基准,才能得出结论。现在我们动手做实验并填写下表(包括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1.在酒精灯上加热石块和点燃火柴。 2.将直立于桌面的两只蜡烛点燃,用烧杯倒扣其中一只上方。 (尽可能不留空隙) 3.(1) 取两支短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 (2) 取两根打磨光亮的镁带分别用火柴和燃着的酒精灯点燃。 (3)在酒精灯上点燃纸条和小木条。 巡视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全面版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费相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设想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以及应用多媒体视频展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课。 3、教材处理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交流与讨论”中的“分别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改为“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还增加了“水火不相容的教学内容”。这样改动,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素养。激

06-11《机器人灭火》教学设计

课机器人灭火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机器人单元中综合性较强的一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火焰传感器。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利用强风灭火的原理来实现机器人灭火,是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他们来说,本课的程序编写难度不大,但考虑到机器人灭火实验的成功率不高,因此要重点讲解火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强风灭火的原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搭建灭火机器人时,能更加仔细地思考选择火焰传感器和风扇的搭载位置,提高实验成功率。另外,本课实验需要用到火,所以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实验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跟学生强调试验规则,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识火焰传感器,了解火焰传感器侦测火源的原理和应用方式及强风灭火的原理。以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编写机器人检测火源并灭火的程序。学会搭建灭火机器人小车和编写机器人检测火源并灭火的程序。帮助学生了解机器人功能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机器人创作编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火焰传感器侦测火源的原理和应用方式,了解机器人灭火的工作流程,学会搭建灭火机器人小车。 难点:学会编写机器人检测火源并灭火的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发,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学习者能够熟悉机器人的基本部件搭建和行走的程序编写。

【教学过程】 搭载风扇:

2.设置检测火源的程序。 3.设置风扇的转动和机器人行走程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灭火机器人程序。 学生完成灭火机器人程序并下载到机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燃烧的三条件、爆炸、灭火原理,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制取氧气,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式,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 2)了解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及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教学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及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我会向同学们描述,有一天你一个人在家,给你自己做饭的时候不小心发生了火灾,或者在某地发生了火灾,而你正好在现场,这时提出问题:当你遇到这些情况是你怎么办?逃跑?报警?自救?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接着第二个环节)2,实验探究,(讲解新课)探究新知识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在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按照书本81页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实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__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授课教师:赵健 授课班级:九(4)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小石子、酒精灯、火柴、烧杯、 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烧杯(500 mL1只、1 000 mL3只)、铜板、酒精灯、火柴 四、教学过程 1、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2、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3、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布置任务】假设同学们回到原始社会,你会怎样取得火种? 学生思考并回答 4、燃烧的条件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桌面上的仪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探究出燃烧的条件。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

【小结】燃烧的条件 【介绍】着火点 5、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演示实验】红磷、白磷的燃烧。 【分析小结】破坏燃烧的条件。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分析与性认识】从灭火原理上升到切身利益问题。 【小结】灭火的原理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生;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关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 1、控制或移开可燃物; 2、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三者关系:只需其一。 六、课堂练习 见课本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要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了解二者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然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做好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深刻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缓慢氧化以及自然的概念和相互区别,最后得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一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一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了解二者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然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做好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深刻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缓慢氧化以及自然的概念和相互区别,最后得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教案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化学实验,并分析归纳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学生能针对不同物质失火,选择不同灭火方法,处理一些突发燃烧失控情况。 ③学生了解常见的家庭防火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合作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燃烧的利弊分析,学生逐渐树立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并感受到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要点 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亲身体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学会如何在火灾中自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四、教学用品 酒精灯、镊子、坩埚钳、火柴、烧杯、棉花、小石块、纸片、木条、 小煤块、蜡烛、棉手帕、水、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观看火烧赤壁的一段视频,向学生指出周瑜希望火烧的更旺一些, 而曹操却要火快速熄灭,从而引出课题。 【活动与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一、把一块小石头和一团棉花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 实验二、把蜡烛点燃,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纸片、小木条、煤块,观察现象。 【结论】:条件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条件二、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条件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特别提示】向学生介绍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强调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具备几个火才能烧起来? 【强调概念】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就是火三角” 【观察与思考】做一个烧不坏的布的实验。 【分组讨论】学生利用燃烧的条件分析棉布为什么没有烧坏,进一步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阅读】课本82页,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然等有关知识。 【讲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然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3)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过渡】我们需要火时,希望它烧的更旺一些,而当发生火灾时,又要把它快速灭掉,这需要研究灭火的方法。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板书: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濮阳市华龙区第一中学弋瑞娜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燃烧、自燃和爆炸的概念。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会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3、知道影响燃烧剧烈程度和是否充分的因素。 4、知道防火、自救常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日常灭火; 三、学习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习 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创设情景】通过PPT展示《大魔术师》影片中有关“冷 火”的魔术表演。 【教师引导】冷火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魔术师的手不烫 吗?欲知其中奥秘,请我们一起踏上今天的探索之旅 吧!——引出课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思考 并回答】 【观看】 引入魔术来吸 引学生的注意, 点燃学生的激 情。 创设 情境 【课件展示】11.9 消防日 在11月9日消防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挑选“校园消 防小卫士”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当然也不 甘落后,为早日取得这枚光荣的勋章,我们制定了以下 训练计划。 接下来,就让我们紧抓任务线,跟随问题线来充实我们 的收获线。 【思考】创设选拔“消防 小卫士”的情 景,使学生自然 投入对搜集资 料的热情中去。

燃烧的条件自主 学习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先根据课本80-84页搜集材料,思考: 燃烧和自燃、爆炸的概念是什么? 【自主看 书并思 考】 使学生对本节内 容有个大概的了 解,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学生 展示 燃烧的概念、自燃的概念、爆炸的概念。 【过渡语】提到“自燃”我们不难联想到有一种迷信说法“鬼 火”,那是因为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很低(—着火点),在 坟地缓慢氧化产生热量所致———引出下个活动“讨论交流— 水火相容”。 【展示】 【联想和 思考】 自然过渡到魔术 实验,使课堂流 畅。 实验 探究 交流 一 【小组交流】——“水火相容” 白磷投入热水中,不能燃烧,如何让它燃烧起来? 【点评】4组同学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想到用养鱼者用的氧气 泵在泵入氧气;7组同学的想法更是别具一格,竟然想到用我们 刚学过的有关催化剂的知识,使水经催化出氧气,接下来大家 来欣赏一下老师的方案吧! 【演示】“水火相融”实验。 【讨论交 流与汇 报】 使课本上单调的 实验由生动的魔 术实验代替,使课 堂更加有趣。 实验 探究 交流 二 【过渡语】很神奇吧?是不是魔术一般呢?每个魔术都是有内幕 的,请大家开动你聪明的脑瓜想一想,课前发给每组的纸杯怎 样在火焰上加热而又不会燃烧呢?小雷同学的答案给了我们很 大的启发,请分组做实验: 1.将一个装有水的纸杯在酒精灯上加热,纸杯不会燃烧。 2.片刻后,将纸杯内的水倒掉再加热,纸杯熊熊燃烧起来。 【点评】纸杯中的水到底是降低着火点呢还是…?哪位同学答 的正确呢?虽然降低着火点这个答案不对,但十分有价值,我 们要牢记在心,避开这个陷阱。 【介绍】着火点,是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要达到的最低温度。 【小结】燃烧的条件 【点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观察并 思考】 【交流汇 报与讨 论】 使学生通过有趣 的实验设计进一 步巩固自学的第 一个重点:燃烧的 条件,而且是缺一 不可。

《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 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 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学生讨论、总结: 讲:那么物质的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板书) 讲: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中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学生回答不是。那谁能举例说明呢?

灭火器教案

灭火器

手提式清水灭火器推车式清水灭火器 2.泡沫灭火器 充装内容:水和泡沫灭火剂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扑救B类火灾,如汽油、苯、二甲苯、动物油脂等的初起火灾;也可用于固体类火灾,如木材、竹器、纸张、棉麻、织物 等的初起火灾。不适用于类火灾和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灭火原理:通过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规格:手提式分为3L、4L、6L、;推车式分为25L、40L、65L、90L 有效期:出厂期满3年、首次维修以后每满1年进行检验,使用期限达到手提式泡沫灭火器推车式泡沫灭火器

手提式BC类干粉灭火器推车式BC类干粉灭火器 2.ABC类干粉灭火器 充装内容:磷酸铵盐干粉(化学名称)。 适用范围:用于灭A类固体、类液体、C类气体、D类电气设备初起火灾等,适用范围较广。(这也就是为什么ABC类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原因)。 灭火原理:同BC类干粉灭火器。 规格:同BC类干粉灭火器。 有效期:同BC类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ABC干粉灭火器推车式ABC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第四大类称为“洁净气体灭火器”(注:此类只做了解,不要求掌握) 充装内容:在不破坏臭氧层的前提基础上,非导电的气体或汽化液体,这种灭火剂能蒸发,不留残余物,如六氟丙烷,七氟丙烷灭火器等。 适用范围:用于灭A类液体、C类气体、D类电气设备等特殊场所初起火灾等。 六氟丙烷灭火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消防行业未普及六氟丙烷及七氟丙烷灭火剂之前,哈龙灭火器曾被广泛使用,1211和1301这两种类型。 哈龙(Halon的音译),是指属于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灭火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