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地方政府读后感

美国地方政府读后感

美国地方政府读后感

读《美国地方政府》第四章大城市区的治理有感

第四章主要是讲述了针对现实存在的众多的政府管辖范围中权

威的分割现象,进而提出了大城市区的概念——单一的政府单位。在我觉得在第四章的开始,对大城市问题的提出是比较反映现实的,而且这让我联想到了咱们的社会生活。

作者认为在大城市中存在着这些现象:不充足的资源基础、缺乏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公共问题上缺乏一致行动、责任混乱、种族与社会隔离、财政不均及财政剥削等。读到这一部分,我觉得这些现象中的一部分在咱们的社会中也有体现,比如说在公共问题上缺乏一致行动、责任混乱、财政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问题。首先,在咱们的国家地方行政区之间可能划分的不是那么的明确,可能存在重叠的部分,既然重叠就会出现多人负责的局面,然而,就像管理学老师说的,多人负责就是没有人负责。这个问题在一般的社会问题上还好,顶多居民不知道找谁为自己办事;但如果出现在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那问题就大了,会造成社会安全的漏洞。其次,财政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问题是咱们国家比较现实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拥有与他们本身的需要不成比例的丰富资源,就像咱们国家的上海与北京,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的教育、医疗以及经济优势发挥的重大作用。

既然大城市中因为权威的分割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就要修正它,于是就有了“一个社区,一个政府”的观点。然而与之前的观点

相比,即便是它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在安排和提供很多公共服务上存在“大而无效”的弊端,毕竟在一个大的集体中众人的利益是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的。

总结下来,不管是美国的地方政府还是中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复杂而又非固定不变的。只有不断地调整与创新才能真正适用社会的发展。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作为一名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但一直以来自己对历史的某些理解总是不全面的、缺乏公正的。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费正清对中国的认识是独具建树的,有人这样评价他:“费正清笔下对于中国人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发的精简、深入、权威之论,史学界无出其右者”;“费正清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大师风范以及风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览无余,有充分的学术资料,也有奥妙的个人领会。” 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第二部分对中国革命史的描述,公正客观的将中国的现实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虽说不上百分百正确,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第二部分主要从西方的侵入、叛乱与复辟、维新与革命、国名党的兴起、南京政府、共产党的兴起这几个章节入手。从这些章节的纵向发展中不难看出中国由胜到衰的场面,19世纪以前,面对东方这个国力强盛的宗主大国,西方出于无耐,只能采取较为缓和平等的政策,以贸易作为与中国交往的手段。政府的朝贡制度的秘密在于它已成了通商的媒介。西方列强通过这一制度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东方学习着。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错过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中国逐渐进入衰落时期。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并且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国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但是这些中国革命的探索者只是主张从器物、思想上去救国救民,历史的实践证明他们不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真正的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表明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阶级引领人民走向胜利。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这个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同时也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为了反对西方列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次结成统一战线,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大革命失败后初期中国共产党处于艰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革命的新时期。在面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时,中国人民又团结起来建立了抗日民主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见解

美国《侨报》8日发表题为《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赢取国际环境》的社论。文章称二战以后,中国曾经错过许多世界经济发展的良机,成为世界经济的落伍者。但在过去十年,中国紧紧抓住了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大调整的黄金机会,即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重新布局。 其次,新技术革命促动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欧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承接者。经济的纽带,成为新时期中外关系,尤其是美中关系,最坚实的维系力量。 美中在反恐战争中,能够互为奥援;在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中,中美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抗击。这确保了美中的合作,不仅有经济的前提,还有战略的基础。过去十年,中美之间的最大成果,是建立和稳定了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过去十年,成了美中关系的“黄金十年”。 但2012年是个变局之年。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这一切都指向一件事,就是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中对华意图的重新布局。美国大选中,中国一再被提起、被攻击,这并非全是选举游戏,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 国际关系的变化,折射的是国家实力变化。过去数十年,国际关系领域所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七跃居到第二,使得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极大地撼动。尽管中国一再表达和平崛起的意愿,但美国却感到威胁,因此美国出手布局是意料中事。在未来十年,如无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日益逼近美国,中美关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调适、大摩擦的过程。如同过去几个月中华为、中兴事件所显示出来的那样,中美经济关系的摩擦已经日益深化,从过去的汇率之争升级到了安全之争。美国制造业的重返之路,与中国企业的扩展之路,迎头碰撞。 另外,中美在军事领域的直接和间接的角逐有加剧趋势。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金融危机的消退,美中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消减,而利益冲突在加剧。如前所述,近来中菲、中日争端,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未来,在中国的周边,南海、东海、太平洋,美中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之争,将成为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施行的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外部压力下,中国被迫进行策略上的调整。钓鱼岛争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日本率先出招,中国强硬反击、后发制人,改变了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势。中国已到了一个以实力求和平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将放弃和平。未来十年,和平与发展还是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的主题。中国调适外交策略,不是放弃韬光养晦,不是要挑战和推翻现有国际关系格局,而是更强调“有所作为”,以在现有格局下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

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500字5篇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500字1 前段时间我问学习了《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深有感触。他们让为了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我感到惊叹!坚持不懈在于他们勇于向大自然做斗争。没有轻易的向困难低下头,在寒冷的南极里,每走一步走是艰难的,而最终他们在没有选择正确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到达了目的地,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之后在返回的路上,饥饿、寒冷、寒风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他们靠着一种信念不断的坚持。现在正属于亲少年的我们应该要坚持不懈,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做好该做的的事,不懒惰,不轻易放纵自己。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去得路上,一直在与阿蒙森竞赛,为国家的荣誉而竞赛,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正如文中说的一样,第一名拥有一切,第二名一无所有。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理都承受压力。最终最不想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他们坦然面对现实,没有抱怨,而是祝福,这充分表现了绅士风度。现在的我们的确需要一种不嫉妒、不抱怨的心理,事情失败不放弃、不气馁。最终死神还是没有放过他们,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500字2 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阅读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国率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挑战,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丧,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气越来越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的威力无情的销蚀了,斯科特一行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这个故事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奥茨不幸生病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帮手,而是大家负担,为了团队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希望尽快结束自己,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尽管这样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伙伴。在一个暴风雪的日子里,所有的人敬畏地看着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探险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之情吗? 一个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家影院突发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着数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门迅速被堵死了,里面的人们无法出去,营救的人员无法进来。怎么办?上帝似乎正在开生命的玩笑,让后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来。无情的烈火喷出它杀人的浓烟,向魔鬼一样伸出自

探析美国法的违宪审查制度及其发展

探析美国法的违宪审查制度及其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彭汉新) 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时代,它只受到殖民国的资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以致美国的经济与社会制度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色彩。因此这也导致了当时美国前期的法律中虽然也受到英国法的影响,但却较少接受英国法的保守成分,而是更多的采用了英国法中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部分。这也为后来美国创立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法律制度创立了很好的基础条件。独立后的美国法,更多的贯彻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并结合美国国情制定了不同于英国的近现代第一部的成文的共和制宪法。 为了确保和保证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立宪原则的贯彻实施,保障美国宪政的顺利施行,美国法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与落实施行,在一方面保障了美国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另一方面确保了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的切实贯彻,使得美国的司法部门真正能够起到制约国会和总统的作用,从而达到权力的均衡,实现三权分立。 同时,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违宪审查已日益成为世界宪政国家的重要法律制度,而作为这一制度的创始国的美国法,也把这一制度发展为一项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制度,而美国的违宪审查高度发展,也让它站在了世界宪政国家舞台的最前沿,成为了世界宪政国家的发展学习的对象。 而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宪政国家,在现阶段的违宪审查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如审查主题不明确和多层次,审查范围狭窄,缺乏程序保障等。这些弊端使现行审查模式难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需要,因而尚存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对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历史发展的探讨,归纳总结出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道路上一些建议,为促进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尽自己单薄的余力。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法审查制度的由来。 一、司法审查制度的出现 违宪审查的司法审查制度,就其渊源而言,可追溯至17世纪的英国。就在当时,英国著名的法官科克早在1601年对博海姆医生一案中行使了当时极为少见的司法审查权,并于同时宣布国会的一项立法因违背普通法原则而无效,这一行为在当时震惊英国大陆。虽然这一审查后来被当时标榜国会至上的英国国会所否定,但经过此次事件后司法审查的作法却留给了后人,开创了审查之先河。而后来又由于种种特殊的历史原因,英国开出的司法审查之花,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特别是在独立战争前夕,它成为北美人民对抗英国政府统治的有效武器。 二、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诞生 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其最早的案例是著名的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在此案中,当时的联邦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最后就联邦国会立法权的界线、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院何以有审查法律的权力等问题作了长篇的论证,明确宣布“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权”。由于美国属于英美法系,法院有遵循先例的传统,当时的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对这一案件的审理,以判例的形式确定了它的最高法律权威。从此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确立的违宪审查权原则可以经由后来法院的一再引用,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美国法院的违宪审查权。 历史证明,这是美国宪政历程上最有影响的一页,它为美国联邦司法部门配备了强大的永久性法律工具,建立起一道防止各级政府通过在立法和行政上侵害公民权利的法律屏障。这大概是马伯里、麦迪逊,甚至是马歇尔本人都始料未及的。尽管最终历史证明了马歇尔在马伯里案中的法庭意见并不是独创的,这并不有损它的伟大性。如果说克利奥女神孕育了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话,那么马歇尔大法官则接生了它,如果没有马歇尔,违宪审查可能会胎死腹中。从此就掀开了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新的一页,这一制度也从那一天起真正成为了美国司法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美国人的历史的读后感

底层的力量 ——读《美国人的历史》有感 “政府当局‘每每看来它似乎已经取得成功,它认为人民已经被诱惑或被征服之时,民众却每每又骚动起来反抗了。’” 这是写在《美国人的历史》一书封底的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同时,在封底,译者认为“津恩先生这部历史著作,一改传统的历史著作,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 《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反主流的美国史著作。作者霍华德·津恩是波士顿大学资深教授,他一改传统的历史记述,充满敬意地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美国人民的历史》运用大量的、触目惊心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历史的另一面,从而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历史,看待现实。霍华德·津恩是美国左翼历史学家,政治学者,社会评论家,剧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反战活动中相当活跃他的著作颇丰。代表作为《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试图从美国下层人民、弱势群体的视角和社会活动挖掘“另类”史料,考察美国的历史和传统。这本书一改从前我们所接触的那些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它从普通人而非政治和经济精英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其主角不是征服者、统治者、政客和资本家,而是印第安人、黑奴、劳工、妇女以及逃犯、示威者、骚乱者、拒服兵役者,讲述的是那些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勇士的历史,是那些为争取劳工权利而领导罢工斗争的工人领袖的历史,是那些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及其他人士的历史。虽然书中的某些观点会显得过于偏激,如津恩先生在书中说:“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等等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从一个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角度重新塑造了美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让我知道那个叫美利坚合众国的陌生又神秘的国度一路走来,并不是我从前认为的那么的正义,在那个地方同样存在着压迫,抗争,痛苦,血与泪。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国”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的具体鲜明,更加的有血有肉。 本书开篇即用生动且形象的方法详细描述了英国人人侵北美的情景,并引用了讲述了殖民统治者对原始部族进行残暴的屠杀和掠夺的过程。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作者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文献,同时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行为的强烈谴责,与历史中那些光辉形象的蔑视与鄙夷,因此他说:“我更愿意尽可能的向人们讲述阿拉克瓦人眼中的美洲发现史;奴隶眼中的宪法;彻罗基人眼中的安德鲁·杰克逊;纽约的爱尔兰后裔眼中的美国内战,开小差的爱尔兰后裔逃兵眼中的墨西哥战争;罗厄耳纺织女工眼中的工业制度的兴起;古巴人眼中的美西战争;吕宋岛上的黑人士兵眼中的征服菲律宾之战;南部农民眼中的“镀金时代”;社会主义者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主义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哈莱姆黑人眼中的“新政”;战后拉丁美洲“皮恩人”眼中的美利坚帝国等等。”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是:我们从前所认识的,所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且全面;我们所认为是正义的,所理解是理所当然的,有时候却不一定是那么的正确。 窃以为,不仅仅是美国或者是中国,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乃至整个人类的进化史都是由不断的压迫与反压迫组成的,即使是现在,也只是下一个反压迫开始前的黑暗罢了。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战争发起的最根本原因是压迫,有压迫就会有反抗。那么纵观整个世界史,通常被压迫的一定是底层的贫苦大众,而草根阶层的组成人数是最多的,那么如果他们进行反抗的话,可想而知,力量,一定是最大的。举个例子,几年前,美国的“占领华尔街”事件不就说明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现在,不公平的事情还是存在的。参与者认为当前美国的经济问题是华尔街的金融人士贪婪造成的。所以他们要求改变现状,从华尔街出发,整体上摆脱当前的困境。而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在最终发展为流血事件又或者是跟严重的战争呢,在我看来,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那些“底层的力量”,他们恐惧现在所拥有的会被剥夺,从而做出的一些有关的措施罢了。但是时间一长,我们的统治阶层也会松懈,也会以为草根阶层被完全催眠而加大力度的去剥削他们的权利。那时,就是底层的力量所起作用的时候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2 侦探小说的发展 3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4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5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8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9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0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11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1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4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15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1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17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18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9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20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21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22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23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2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 25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26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27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28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9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30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31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3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33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34 李宁的品牌推广 35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 36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37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38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39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40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西窗法语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刚开始接触法学书籍,难免觉得深奥且枯燥无味,坚持不下去。经过老师的推荐,我选择了《西窗法雨》作为我法学知识的敲门砖。刘星教授的《西窗法雨》是一本“普法”性质的法学随笔文集。该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用西方经典的“法律故事”阐释法理,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通过一个法律故事开篇,而后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一个“法律理论”。最后阐述该“法理”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意义和作者的思考。说的是“别人”的故事,讲的是自己的“法理”。从小故事里体现大智慧,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晦涩的法理,还真不是随便谁都能写的来的。从普罗大众的视角,生动的讲述了七十余个法律故事,既有百姓耳熟能详的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案,也有后来成为美国宪政历程里程碑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还有轰动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等。故事背后的法理涉及到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程序正义等普遍的法律理论,也涉及到刑事、民事、行政各部门法的一些法理。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的慎重》这一章,这里面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苏格拉底是一位哲学家,他很喜欢用辩证法将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人博得哑口无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得罪了很多自以为是的“智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在狱中,他被判饮毒而死。临行前,苏格拉底的学生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准备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朋友们告诉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尊重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他却反问越狱正当吗?一般中国人的思想是,既然法律不公正,为什么还要遵守?有些西方人似乎不像中国人那么“开窍”。有些法律或许不好甚至可恶,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挑战法律尊严的借口。否则逃避法律的约束只能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苏格拉底的伟大,他对待不公的法律,选择了慎重的态度,他用一死,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来向世人证明了法律应有的秩序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可抛弃的义务。他有自己的法律信仰。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即使知道法律是不公正的,但是也必须要去遵守,因为这是一个公民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法律的信仰由来已久,他们相信法律的权威,任何人都不会随便破坏法律的尊严,即使他们知道有时法律是不公正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是不可理喻的。因为当时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但其实,法律的制定,都只能使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因而,法律无所谓对错和公不公正,只有相对公正。苏格拉底选择死,是觉得自己有服从法律的义务,即使他知道当时制定的法律有诸多弊端,但如文中所说“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我想,他是为了这个方圆而牺牲的。西方人相信,要慎重地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其实在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中,虽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权益,人民当家作主,但其实也会有让社会中的一些人觉得“不公平”,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甚至说法律有很多缺陷。法律在保证了一大批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其他小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因为自己是利益损害者,就去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

读《美国宪政历程》看法治的信仰 “我们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成为终极权威,我们只是因为终极权威而没有错误。” -----杰克逊 Robert H.Jackson 大法官 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已习惯将重大争议交给最高法院处理。尽管大法官们的表现并非总令人满意,但他们宪法守护者的地位和最终裁判者角色,却从未遭遇质疑。而且,经历过2000年“布什诉戈尔案”,人民已经接受由大法官们“选”出的总统,或许已默认了非民主的权威,即法治的威严。 不过,美国毕竟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平等、分立的政体,最高法院既没有“钱袋子”,也不掌握“枪杆子”,又不是人民群众用选票确定的人选,凭什么享有对一切重大争议纠纷说了算的权力?而且,如果总统、国会,甚至广大民众不打算服从判决,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最高法院如何一步步争取到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呢?2010年,现任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出版了《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一书,开篇就抛出了这些疑问。 其实,上述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在《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一书中找到。该书由任东来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编撰。此前,国内公共阅读领域,除了贺卫方、

刘星、梁治平等法学学者发表在大小报刊上的文章,几乎还没有系统介绍美国宪政历程与最高法院制度的著作。而这本书用一系列判例证明,美国人民对最高法院的判决的接受,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老百姓哪怕内心极不认同,也能遵循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用布雷耶大法官的话说:“尊重最高法院的判决,已经和日常呼吸一样,成为美国人的习惯和常态。” 令人深感敬佩的是,《美国宪政历程》一书的作者,虽然多是历史学、政治学学者,但解读法学与法律问题,逻辑清晰,资料翔实,将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5个大案记叙得生动、有趣,读来毫无晦涩、枯燥之感。书中大量资料都来自原版专著、传记或新闻报道,即使今天来看,这些材料仍非常新颖,足以傲视国内同类题材的其他著作。这或许也是这本书能畅销至今、并不断再版的主要原因。 此书以时间为线,撷取最高法院历史上若干重要节点,回顾了法院在不同时期化解困境或危机的过程。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最高法院判定,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里,宪法和法律的含义,必须由法院说了算;1857年的“斯科特诉桑福德案”,大法官们的选择,间接导致南北战争的发生;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最高法院敢为天下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1974年的“美国诉尼克松案”之后,尼克松不得不黯然下台;2000年的“布什

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

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但是,即使再成熟的法律体系,如果从内部出现漏洞,也无法完全保证其公正性。比方说,司法人员为了达成某个利于自己利益团体的目的,可以掩盖一些证据,放大另一些证据,甚至篡改证据,然后裹挟着“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反海外腐败法》制定于1977年美国水门事件之后,为了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公职人员行贿,原本是一部针对美国人自己的法律。然而经历了1988、1994、1998三次修订后,这部法律成为了一部“国际法”,于是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就具备了法律基础,可以全世界抓人。修订后的法律,把原先针对美国公司或个人的范畴,扩大到了几乎是任何人,包括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外国公司,以及所有在美国领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进行腐败支付的个人或实体。根据美国的定义,任何外国人或外国公司的雇员,只要是通过了美国的邮件系统进行通信或使用隶属于美国的国际商业工具进行腐败支付,只要满足 了“最小联系”,即不论是电话、邮件还是银行转账,只要是和美国发生了任何联系,没有都具有管辖权。总之,用大白话讲,“这部法律太牛逼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如果阿尔斯通事件是美国司法层面的陷阱,那中国遇到的陷阱才是真正的美国陷阱,因为这个陷阱是全方位、各个维度地针对中国。中国处于“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1. Transcendentalism—it is a philosophic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 in New England, as a reaction against rationalism and Calvinism. It stresse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god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church, and advocated independence of the mind. 超验主义,它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英格兰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反对理性主义和加尔文主义的反应。它强调直观地了解上帝没有教会的帮助下,主张心灵的独立性。 2. Romanticism had appeared in England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t spread to conti nental Europe and then came to America earl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came into being as a re action against the prevailing neoclassical spirit and rationalism during the Age of Reason. 浪漫主义曾经出现在英国,在过去几年的十八世纪。它蔓延到欧洲大陆,然后来到美国在十九世纪初。它应运而生作为理性的时代中针对当时新古典主义精神和理性的反应。 3. Puritanism—it is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Puritans, who had intended to purify and simplify the religious ritual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清教主义,它是清教徒,谁曾打算净化和简化英国教会的宗教礼仪的宗教信仰。 4. Imagism is to present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An imagistic poem must present the object exactly the way the thing is seen. And the reader can form the image of the objec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abstract and concrete words. Imagism 意象派:is 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flourished from 1909-1917. Its credo, expressed in Some Imagist Poets, included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of common speech, project matter, the evocation of images in hard, clear poetry, and concentration. 英国是与美国的诗意动作,从1909-1917蓬勃发展。它的信条,在表达意象的一些诗人,包括使用共同的讲话,不管项目,图像的硬盘,明确诗歌和浓度唤起的语言。 5、Realism:(现实主义)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iterature of local color, an amalgam of romantic plots and realistic descriptions of things was immediately observable. the dialects, customs, sights.现实主义有浓厚的美国本土特色,是浪漫主义故事情节和现实主义描写相结合的产物:美国风味的方言、风俗、各种观点 6.Naturalism:自然主义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新型的更为冷峻的现实主义,产生悲观的流派,产生于the end of the century 十九世纪末,因为Perception of society’s disorders 对社会无序的感知。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 who were dominat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设法尽力客观真实地展现出受环境与出身局限的下层人民和各种经济阶层人物的真正生活。The naturalists emphasized that the world was amoral, that men and women had no free will, that their lives were controlled by heredity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eligious “truths” were illusory, that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强调世界的非道德性,人们没有意志的自由,宗教上的真理是虚幻的,现实生活是痛苦的。Deterministic 决定论,宿命的, 代表作家:Stephen Crane 史蒂芬.克莱恩, Frank Norris 弗朗克.诺里斯, Jack London 杰克.伦敦, Theodore Dreiser 西奥多.德莱塞. 6. The naturalists tend to depict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ty, and always take the low classes as their heros or heroes. Compare to the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they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view toward the society, the life. Take Theodore Dreiser for example, his Sister Carrie or American Tragedy reveal that man can not control themselves, and is at the mercy of the nature, the heredity, the society and instinct.博物学家倾向于描绘社会的阴暗面,总是以低类为他们的英雄和英雄。比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们对社会有更悲观的观点,生活。以西奥多·德莱塞为例,他的嘉莉妹妹还是美国的悲剧表明,男人不能控制自己,自然的摆布,遗传,社会和本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