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杨氏之子(生字)

10、杨氏之子(生字)

10、杨氏之子(生字)

10、杨氏之子(生字)

第10课《杨氏之子》预习单

10、《杨氏之子》预习单 班级姓名 一、我会做: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杨氏之子”中的“杨氏”的意思是();“之”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是()。(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的读音读准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惠()曰()禽() (3)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慧”的意思是();“惠”的意思是()。诣的读音是(),旨的读音是();“曰”和“日”的写法区别是()。 2、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补充部分用括号标注)。其中几个重点的句子是: (1)父不在,乃呼儿出: (2)为设果,果有杨梅: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我会理解: 1、、根据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我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标注出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了几遍课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抄下来) 3、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4、我的疑问: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老师交流: (1) (2) 5、我来盘点一下 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哪种方式打钩◇大声地朗读。() ◇先读,读熟后再看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释或查字典。() ◇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三、相关链接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之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

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课文知识要点归纳(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课文知识要点归纳(部编版) 一、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我会认 造诣.(yì) 家禽.(qín) 三、我会写 梁liáng:梁国、栋梁、上梁、桥梁 诣yì:造诣、苦心孤诣 禽qín:家禽、禽兽、活禽、珍禽 四、形近字 梁(桥梁)诣(造诣)禽(家禽) 粱(高粱)旨(圣旨)离(离开) 五、多音字 为:wèi(因为) wéi(为人) 应:yìng(应声) yīng(应该) 六、注释 1.甚:很 2.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3.诣:拜访 4.乃:就,于是 5.示:给……看 6.曰:说 7.未:没有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8.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9.设:摆放,摆设。 七、课文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八、句段解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九、朗读指导

小石潭记拼音版

小石潭记拼音版 xiǎo 石shí 潭tán 记jì (唐táng) 柳liǔ 宗zōng 元yuán 从cóng 小xiǎo 丘qiū 西xī 行xíng 百bǎi 二èr 十shí 步bù,隔gé 篁huáng 竹zhú,闻wén 水shuǐ 声shēng,如rú 鸣míng 珮pèi 环huán,心xīn 乐lè 之zhī。伐fá 竹zhú 取qǔ 道dào,下xià 见jiàn 小xiǎo 潭tán,水shuǐ 尤yóu 清qīng 冽liè。全quán 石shí 以yǐ 为wéi 底dǐ,近jìn 岸àn,卷juǎn 石shí 底dǐ 以yǐ 出chū,为wéi 坻chí,为wéi 屿yǔ,为wéi 嵁kān,为wéi 岩yán。青qīng 树shù 翠cuì 蔓màn,蒙méng 络luò 摇yáo 缀zhuì,参cēn 差cī 披pī 拂fú。 潭tán 中zhōng 鱼yú可kě 百bǎi 许xǔ 头tóu,皆jiē 若ruò 空kōng 游yóu 无wú 所suǒ 依yī。日rì 光guāng 下xià 澈chè,影yǐng 布bù 石shí 上shàng,佁yǐ 然rán 不bù 动dòng;俶chù 尔ěr 远yuǎn 逝shì,往wǎng 来lái 翕xī 忽hū。似sì 与yǔ 游yóu 者zhě 相xiāng 乐lè。

潭tán 西xī 南nán 而ér 望wàng,斗dǒu 折zhé 蛇shé 行xíng,明míng 灭miè 可kě 见jiàn。其qí 岸àn 势shì 犬quǎn 牙yá 差cī 互hù,不bù 可kě 知zhī 其qí 源yuán。 坐zuò 潭tán 上shàng,四sì 面miàn 竹zhú 树shù 环huán 合hé,寂jì 寥liáo 无wú 人rén,凄qī 神shén 寒hán 骨gǔ,悄qiǎo 怆chuàng 幽yōu 邃suì。以yǐ 其qí 境jìng 过guò 清qīng,不bù 可kě 久jiǔ 居jū,乃nǎi 记jì 之zhī 而ér 去qù。 同tóng 游yóu 者zhě:吴wú 武wǔ 陵líng,龚gōng 古gǔ,余yú 弟dì 宗zōng 玄xuán。隶lì 而ér 从cóng 者zhě,崔cuī 氏shì 二èr 小xiǎo 生shēng:曰yuē 恕shù 己jǐ,曰yuē 奉fèng 壹yī。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21 杨氏之子【教案】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

10课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都不一样,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同学习这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 6、齐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面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的意思??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10杨氏之子

10杨氏之子 一、拼音生字组词。 Liáng guócōng huìzào yìjiāqín xìng yuē 梁国、聪惠、造诣、家禽、姓曰、 Nǎi shì 乃是 二、课文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 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 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 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 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 生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2.比一比,再组词。 梁(房梁)、诣(造诣)、杨(杨柳)、惠(优惠) 粱(高粱)、指(指头)、扬(飞扬)、慧(智慧) 1.背诵课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 子家禽)。” 2.读句子,在该停顿的地方画上“/”,并解释带点字的含义。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患。 甚:很。惠:智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见。乃:就,于是。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日:说。未:没有。 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为设果,果有杨梅。 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读课文,用原文填空。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为设果”)看出来的;他反 应很敏捷,是从(“儿应声答曰”)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 而有礼貌,是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看出来的。 2.想一想,填一填。 A.鸡是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认真读一读,比较A、B两句中“家禽”的意思是否一样。 A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 B您家的鸟。 本课中,你发现哪个词的含义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我的发现:“甚聪惠”中的惠是智慧的意思,现在是恩惠,给人好处等意思, 3.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展开想象, 再把它写下来。

初中全部三年需要背诵古文汇总(带拼音)

古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不bù思sī则zé罔wǎnɡ,思sī而ér不bù学xué则zé殆dài。”(《为wéi政zhènɡ》) 子曰:“由,诲huì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山海经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5、《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zhuān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ɡù水shuǐ潦lǎo尘chén埃āi归ɡuī焉yān。 6、《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ō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chuí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suí无问津者。 7、《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导读: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

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95分) 1. (5分)我能写词语。 liáng guóēn huìjiā qín zào yìshèn 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下面四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A . 抑制yì造诣zhǐ家禽qín姓氏shì B . 因为wèi甚至shèn恩惠huì乃至nǎi C . 副词fù湖泊pō侵略lüè惩罚chéng D . 潜水qián便宜pián挨饿ái折本shé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shì)________子九岁,甚(shèn shènɡ) ________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 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________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yìnɡ) ________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ɡ) ________。 4. (4分)辨字组词。 诣________ 指________ 禽________ 离________ 5. (6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惠:________。

②诣:________。 ③示:________。 ④未:________。 ⑤夫子:________。 ⑥设:________。 6. (5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A.听说;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________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________ ③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________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________ ⑤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________ 7.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 智惠造旨规矩犹如 B . 高梁粗壮典雅岸提 C . 家噙喧闹掐花巨型 D . 神采飞扬绞尽脑汁美轮美奂始料不及 8. (3分)选择正确的解释。 甚”有以下解释:A.很,极;B.必须,一定要;C.什么; D.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①你刚才说甚来?________ ②杨氏子,甚聪惠________

小石潭记带答案

《小石潭记》小测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2.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二,积累运用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佩.()环.()佁.()然 俶.()尔参.()差.()翕.()忽寂寥.() 斗.()折悄.()怆.()差.()互.() huáng pai huán yíchùcēn cīxīdǒu qiǎo chuàng cīliáo 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a()翠 màn()连 zhuì()清cha() 冽蔓缀澈 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水尤.清冽。() ②全石以.为底。()④参差 ..披拂。() ⑤佁然 ..远逝,往来翕忽 ..。()..不动。()⑥俶尔 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⑧其岸势犬牙 ..差互。() ⑨四面竹树环.合。()⑩寂寥 ..无人。() ○12以.其境过清。() ○11悄怆 ..幽邃。() ○13不可久居.。()○14乃.记之而去.。()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略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⑦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思考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

第十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 3、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的认识深度,让 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中,引领学生一次次地触 摸文本,走进文本,亲近文字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叫也文言文——《杨氏之子》。学生回忆有关文言文的知识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反复熟读,抽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3.小组内交流讨论文意,哪个小组读懂了这篇课文?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会怎样来读这句话呢?抽生读。 3.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

杨氏之子

优质课教案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

十六小石潭记

十六小石潭记 【学习重难点描述】 1. 能借助页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熟练地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能熟练地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基础知识整理】 1、本文有不少生字词,如“隔篁.竹”的“篁.”,读hu áng,请将文中的生字词找出,并注音。 2、词语积累 (1)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写在下面的空格上。(书中有注释的不必再抄,如空格不够请另附纸) (2)本文中有不少词属于活用,如“潭西南 ..而望”中“西南”意为“向西南方向”,“凄.神寒.骨”中“凄.”“寒.”均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凄凉,使……寒冷”,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例子,说说它们的意思,写在下面。(不少于5个) 3、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重点句子写在下面。(不少于3句) 【学习材料的准备】 1.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文,将题目或内容写在下面:《黔之驴》《江雪》等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可以另外附纸 ......) 【前置学习指津】 1.自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2.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3.自主学习 (1)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3)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4)全班交流。 4.探究:如果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与拓展】 一、当堂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隔篁.竹(huáng)清lia(冽) 为坻.(chí)为屿.(yǔ) 青树翠蔓.(wàn)参差 ..披拂(cēn cī) yí然不动(佁)蒙络摇缀.(zhuì) cù尔远逝(俶)往来xī忽(翕) 悄怆.幽suì(chuàng)青树翠曼.(màn) 2.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为坻.(水中高地) (3)心乐.之(以……为乐) (4)为屿.(小岛) (5)伐.竹取道(砍伐) (6)潭中鱼可百许.头(左右,表约数)

10.杨氏之子教案

10.杨氏之子教案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

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杨氏之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杨氏之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杨氏之子》 目录1.课文简说2.原文及译文4.课文解读5.朗读方法6.教学设计7.相关链接8.解读 1.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原文及译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词句与题目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