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习题集6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核医学习题集6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核医学习题集6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核医学习题集6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第六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体外分析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质量控制。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的主要区别。了解非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几种类型,特别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内容要点】

一、体外分析的发展和现状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放射分析方法或其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机体内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检测。主要用来测定患者血清或体液中的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浓度等。它最早是在60年代由Yalow和Berson等偶然观察到125I标记的胰岛素与胰岛素抗体的结合与体系中存在的非标记胰岛素的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具有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特点:①灵敏度高;②操作简便,成本低。

免疫放射分析属于放射性非竞争结合分析,是在放射免疫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而来。非放射性标记的免疫分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如荧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以及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等方法。

二、放射免疫分析

(一)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这种竞争结合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g+Ab *Ag-Ab+*Ag

+

Ag

Ag-Ab+Ag

*Ag:标记抗原; 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Ag-Ab: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Ag -Ab的量(因变量)与Ag的量(自变量)之间存在的竞争性抑制数量关系是放射免疫分析的定量基础,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由标准竞争抑制曲线(简称标准曲线)来表示。

(二)基本试剂

放射免疫分析的反应中主要包括三种试剂;抗体、标记抗原、非标记标准抗原(标准品)。除此之外,现在许多试剂盒还提供分离试剂或材料,缓冲液及质量控制用品等。

1、抗体放射免疫测定,需要选择亲和力大、特异性强、滴度高的使用。

2、标记抗原要求用于标记抗原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要高,放射化学纯度要好,还要有很好的免疫活性。主要有125I、14C和3H。

3、标准品对标准品要求:①应与被测物属同一物质,其化学结构和免疫活性相同;②放射化学纯度高,影响分析的杂质少;③定量精确。

4、分离方法分离的目的是放射免疫反应达到平衡后,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抗原分离,两者分离后才能分别测量其放射性,理想的分离技术应具备既安全又迅速,不受其它因素干扰,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分离方法主要有:双抗体法、沉淀法、双抗体法+沉淀法、吸附分离法、固相分离法等。

5、放射性测量仪器如用125I做标记,常用γ井型计数器对γ射线进行测量。如用3H或14C做标记用液体闪烁计数器对β射线进行测量。

(三)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

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指标:零标准管结合率、非特异性结合率、最低浓度管和最高浓度管的结合率之差应大于30%、标准曲线连线回归的参数、ED25、ED50、ED75和质控图。

2、试剂盒质量控制主要指标: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稳定性、健全性。

3、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三、免疫放射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是放射免疫分析的变种,是非竞争性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g+*Ab Ag?*Ab+*Ab

Ag:待测抗原*Ab:标记抗体

原理是以125I标记抗体,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或标准品)结合。形成标记抗体-抗原复合物和剩余的标记抗体。待反应平衡后,分离出多余的游离抗体,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将待测抗原的结合率与标准抗原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即得所测样品的含量。目前常用实验方法有抗体夹心法、标记第三抗体法、双标记抗体法。免疫放射分析具有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但目前还主要限于蛋白质和多肽抗原,很多小分子半抗原和短肽还不能应用。

四、非放射免疫分析

1、酶标记免疫分析典型的酶标记免疫分析是酶联免疫吸附法。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3、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 TRFIA是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法,其原理是用具有长荧光寿命的物质作为荧光标记物(常用的是稀土元素,即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测定荧光量,定性或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宽、样品用量少、自动化高、且速度快等优点。但仪器主要靠进口,试剂品种少。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放射免疫分析法

2.免疫放射分析法

3.放射受体分析法

4.受体放射分析法

5.(RIA的)NSB

6.RIA中的B0

7.抗体的亲和力

8.抗体的特异性

9.抗体的滴度

10.RIA的特异性

1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12.稳定性

13.精密度

14.灵敏度

15.准确度

16.健全性

17.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

18.质量控制

19.放射免疫分析误差

二、中英文互译

1.放射免疫分析

2.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

3.放射性非竞争结合分析

4.免疫放射分析

5.酶免疫分析技术

6.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7.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8.标准曲线(校准曲线)

9.亲和力

10.滴度

11.标记抗原

12.labeled antibody

13.Standard

14.Specificity

15.Precision

16.Accuracy

17.Perfectly

18.recovery rate

19.quality control

20.quality control sample

21.increasing amounts

22.Hapten

三、单项选择题

1.在放射免疫分析用试剂中,最常用于标记抗原放射性核素是

A. 131I

B. 125I

C. 99m Tc

D. 3H

E. 32P

2.放射免疫分析法中,所用的标记抗原的放化纯度应大于

A. 90%

B. 80%

C. 70%

D. 60%

E. 50%

3.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

A.放射标记抗原与过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B.放射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C.放射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

D.放射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

E.放射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与过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

4.一般用变异系数(CV值)作指标对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进行质量评价,要求将批间CV值控制在以下范围

A. 1%~5%

B. 5%~10%

C. 10%~15%

D. 15%~20%

E. 20%~25%

5.用回收率来代表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准确度,一般对回收率的质控要求是将回收率控制在以下范围

A. 90%~95%

B. 90%~100%

C. 90%~105%

D. 90%~110%

E. 90%~115%

6.放射免疫分析

A.是非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B.是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C.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D.以上三者都是

E.以上三者都不是

7.放射免疫分析标准品

A.与待测样品不一定具有相等免疫活性和亲和能力

B.与待测样品有相等免疫活性和亲和能力

C.与待测样品无相等免疫活性和亲和能力

D.与待测样品有相等免疫活性和无相等亲和能力

E.与待测样品无相等免疫活性和有相等亲和能力

8.免疫放射分析

A.是非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B.是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C.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代表

D.以上三者都是

E.以上三者都不是

9.RIA的特异性可用什么来表示。

A.抗原的免疫活性

B.抗体的交叉反应率

C.抗体的亲和力

D.抗体的滴度

E.抗体的分子量

10.免疫放射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

A. 放射标记抗原与过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B.放射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C.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D.抗原与过量的特异标记抗体进行结合反应

E.放射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

四、多项选择题

1.对放射免疫分析标准曲线的质量控制指标有以下要求

A.最高结合率(B%)要求在30%~50%

B.非特异结合率(NSB%)要求小于5%~10%

C.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γ值)要求大于0.99

D.标准曲线的以下参数要求保持稳定:截距a,斜率b,ED50

E.以上都不是

2.竞争放射分析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A. 都能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超微量(10-9克~10-15克)定量分析

B. 特异性强,与同类待测物质交叉反应小

C. 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0.1毫升血清标本足够用

D. 检测范围比免疫放射分析法宽

E. 以上都是

3.免疫放射分析法是典型的非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的代表,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以下物质

A. 过量的抗体

B. 待测物(或标准品)

C. 放射标记抗体

D. 限量的抗体

E. 放射标记抗原

4.以抗原与抗体间的免疫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有

A.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 immunoassay,RIA)

B. 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

C. 放射受体分析法(Radio releptor assay,RRA)

D. 放射酶分析法(Radio enzyme assay,REA)

E.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5.放射免疫分析用标准品

A. 与待测样品属于同一物质

B. 与待测样品有相等免疫活性和亲合能力

C. 高纯度,不含有任何可以影响分析的物质

D. 精确定量,一般选用经数次提纯的抗原中免疫活性最高的来定量

E. 比活度和放化纯度足够高

6.用125I和3H来进行标记,要求标记物

A. 标记物用量应低于或等于被测物的最小量,定量范围一般在

10-9~10-12克水平

B. 标记物要有较高的比活度

C. 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在95%以上

D. 保证抗原抗体结合的免疫活性在标记过程中不被破坏

E. 对标记物注意保存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如:辐射自分解等

7.对特异性抗体的要求

A. 要有较高的滴度

B. 在较长时间使用同一批抗体,可减少批间误差

C. 稀释倍数加大可提高精确度

D. 稀释倍数减少,可减少批间误差

E. 要有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8.免疫放射分析法是典型的非竞争性体外放射分析的代表,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

A. 过量的抗体

B. 用标记抗体作示踪剂

C. 加宽检测范围

D. 用标记抗原作示踪剂

E. 限量的抗体

9.以抗原与抗体间的免疫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有

A. 放射免疫分析法

B. 免疫放射分析法

C.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D.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E. 酶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10.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中,零标准管结合率(B0%)的影响因素为

A. 一抗效价降低或失活

B. 标记的放射性核素脱落

C. 缓冲液浓度及pH值不适

D. 温育时间不合适

E. 温育温度不合适

11.体外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基本类型有

A. 以配体与受体间的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

B. 以酶与底物间的酶促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

C. 免疫放射分析法

D. 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

E. 以上都不是

12.体外放射免疫分析基本步骤有

A. 加样

B. 温育反应

C. 结合物与游离物分离

D. 放射性测量

E.数据处理

13.在放射免疫测量中对标记抗原的要求有

A. 与原抗原生物活性一致

B.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能太短

C. 比活度足够高

D. 放化纯度足够高

E. 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高滴度

14.RIA分析中,抗体的质量指标有

A. 亲和力

B. 特异性

C. 免疫活性

D. 滴度

E. 比活度

15.恒量RIA准确度的方法有

A. 回收率

B. 健全性实验

C. 交叉反应率

D. 质量控制样品

E. 抗体的亲和常数

16.RIA分离方法中,使离心后沉淀中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方法主要有

A. PEG沉淀法

B. 吸附法

C. 双抗体法

D. 固相法

E. 活性炭吸附法

17.放射免疫分析体系中,基本试剂有:

A. 抗体

B. 标记抗原

C. 标准品

D. 标记抗体

E. 以上都是

18.免疫放射分析体系中,基本试剂有:

A. 抗体

B. 标记抗原

C. 标准品

D. 标记抗体

E. 以上都是

五、填空题

1.放射免疫测量中对标记抗原的要求有——————————、—————————————、———

———————————。

2.免分析的质控指标有————、———————————、———————————、————————————、

————————————。

3.RIA的准确度是用——————————————、——————————————来恒量。

4.RIA的分离方法是使——————————————与——————————————分开。

5.免疫放射分析法是标记——————————————,其中——————————————是过量的。

6.RIA分析中,抗体的质量指标有——————————————、——————————————、———

———————————。

7.RIA反应中,加入PEG是使——————————————沉淀下来。

8.RIA的特异性可用——————————————来表示。)

9.IRMA较RIA具有更佳的稳健性,因为——————————————。

10.与RIA比较,IRMA的可测对象更——————————————,工作范围更————

——————————,特异性更——————————————,稳健性更——————————————。

11.在RIA分离方法中,使离心后沉淀中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方法主要有——————————————。

12.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用具有长荧光寿命的荧光物质作标记物,常用的标记物是螯合物。

六、问答题

1.简述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2.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简述RIA法中结合部分(B)和游离部分(F)分离技术的种类

4.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5.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与免疫放射分析法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属竞争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其基

础是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标准抗原或被测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的竞争结合反应。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以及广泛应用等特点,是疾病诊断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免疫放射分析法:本法属非竞争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它与以RIA为

代表的竞争性放射配体分析技术的主要区别有两点,其一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去测抗原,而不是像RIA法那样用标记抗原去测抗原;其二是采用过量抗体,而不是像RIA法那样采用限量抗体。IRMA法与RIA法相比较,前者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并使检测范围增宽,特异性和精确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故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前景看好。

3.放射受体分析法:本法属竞争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之一种,其原理与

RIA法相似,所不同者是以组织受体代替RIA中的抗体作为结合剂,本法的检测对象是配体。

4.受体放射分析法:它的检测对象是受体,可以分析组织中所含某种受体的

种类和数量。本法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如受体的激动剂或阻断剂),使之在饱和结合条件下与相应受体形成复合物,根据该复合物的最大放射性及所用标记配体的比活度即可推算出受体的数量。

5.(RIA的)NSB:不加特异性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

般要求<5%~10%。

6.RIA中的B0:标准抗原为零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一般要求在

30%~50%。

7.抗体的亲和力:表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能力,亲和力高,抗原抗体易结合

和结合后不易解离。抗体的亲和力由亲和常数来表示。

8.抗体的特异性:表示抗体与抗原结合类似物不易发生交叉反应的程度,如

果抗体特异性不高,则抗原类似物也能与抗体结合,成为干扰物质,影响结果。抗体的特异性由交叉反应率来表示。

9.抗体的滴度:是指抗体实际应用时的稀释倍数,滴度越高,所需的抗血清

量就越少,血清的稀释倍数越高,抗血清中杂质干扰也越少。但通常滴度高到1:1000以上,血清中干扰物质影响就很小。

10.RIA的特异性:RIA的特异性由抗体的特异性决定,抗体的特异性越高,RIA 的特异性也越高。由交叉反应来表示

1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是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法。用具有长荧光寿命的荧光物质作荧光标记物(常用的是镧系元素铕鳌合物),测量时,延长荧光测量时间,使短寿命的自然本底荧光完全衰退,所得信号完全为长寿命镧系鳌合物的荧光,从而有效地消除非特异性本底荧光的干扰。另外,对免疫反应体系加入“荧光增强剂”,增加荧光信号强度,有利于荧光测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具备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灵敏性,而且,一个试剂盒能够同时检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待测物。

12.稳定性:指RIA实验批间的重复性,常用以下指标的观测来评价:最大结合率、非特异结合率、标准曲线直线回归的参数、ED25、ED50、ED75等。

13.精密度:是指同一样品重复测定的实测值的离散程度,即复管的重复性。它是评价随机误差的指标,通常以复管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表示。14.灵敏度:就是RIA方法能够测定的用统计学方法能与零剂量相区别的最小量。灵敏度主要取决于零标准管结合率的标准差。

15.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样品的测定值与真值相差的程度。常用的估计准确度的方法有:质量控制样品,回收率及健全性。

16.健全性:用以评价标准品与待测样品的免疫活性是否一致。常用平行性实验来评价。

17.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放射分析方法或其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机体内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测定。主要用来测定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样品内的激素、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浓度等。

18.质量控制: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一些客观的指标,经常对分析质量进行检查,遇有质量异常则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放免分析的质控包括实验室内部质控和实验室间质控两个方面。前者是实验室内对自身的测定结果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后者则由地区性或全国性机构对各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放射免疫测定是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反应环节多,影响因

素较多,容易引起误差,影响测验结果,故质量控制相当重要。

19.放射免疫分析误差:放射免疫分析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因发生了某一系统变化,使整批实验样品受到影响,系统误差是可以避免的。随机误差纯属随机现象,往往由于操作步熟练或偶然的原因引起,只对某一管或某一部分样品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中英文互译

1.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2.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competitine protein binding assay

3.放射性非竞争结合分析:non-competitine radioactive binding assay 4.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

5.酶免疫分析技术:enzyme immuneoassay

6.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7.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8.标准曲线(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

9.亲和力:affinity

10.滴度:titer

11.标记抗原:labeled antigen

12.labeled antibody:标记抗体

13.Standard:标准品

14.Specificity:特异性

15.Precision:精密度

16.Accuracy:准确度

17.Perfectly:健全性

18.recovery rate:回收率

19.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

20.quality control sample:质量控制样品

21.increasing amounts:梯度浓度

22.Hapten:半抗原

三、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D

6.B

7.B

8.A

9.B 10.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 4.ABE 5.ABCD

6.ABCDE

7.ABCE

8.ABC

9.ABCDE 10.ABCDE

11.ABC 12.ABCDE 13.ABCD 14.ABD 15.ABD

16.ABCDE 17.ABC 18.CD

五、填空题

1.与原抗原生物活性一致、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能太短、比活度高、放化纯度高

2.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稳定性

3.回收率、健全性实验

4.抗原抗体结合物B、游离部分F

5.抗体、标记抗体

6.亲和力、特异性、滴度

7.抗原抗体结合物

8.抗体的交叉反应率

9.抗体过量

10.灵敏、宽、高、好

11.PEG沉淀法、吸附法、双抗体法

12.镧系元素

六、问答题

1.简述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全称是体外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是一类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体外完成的对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的总称。其特点是:(1)灵敏度极高,可测到物质的最小量在毫微克至微微克水平(10-9~10-15g);(2)特异性很强,被检物质与其同类物质的交叉反应小;(3)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很高;(4)应用广泛,用本技术检测体内各种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达300多种,包括激素、抗原、抗体、蛋白质、维生素和药物等。

2.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中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对抗体都有相同的结合能力,但是当抗体的量有限时,这种结合就出现相互竞争,彼此抑制。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中,某种被测的微量物质(Ag)与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该种物质(*Ag)竞争限量的抗体(Ab)。Ag和*Ag与Ab的结合量决定于两者的浓度比例,即其反应遵循质量作用定律。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将岁未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减少,是负相关关系,即未标记抗原抑制标记抗原与抗体相结合,反之,标记抗原也抑制未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故放射免疫分析是以竞争性结合反应为基本原理。当反应达到平衡后*Ag与Ab结合的复合物的量(因变量)与Ag的量(自变量)之间所表现的竞争性抑制的数量关系是本法定量检测的基础,这种数量关系可由标准竞争抑制曲线(又称标准曲线)来表示。

3.简述RIA法中结合部分(B)和游离部分(F)分离技术的种类关于RIA法中常用的B和F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双抗体法:即采用第一抗体(一般用兔抗人某种抗原的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第二抗体(一般用羊抗兔γ球蛋白的抗体)对B和F进行分离。由于第二抗体与含有第一抗体的免疫复合物(B部分)相结合而形成第二抗体复合物,其分子量比B部分加大而容易用离心方法将该复合物沉淀下来,达到与F部分分离的目的。

(2)沉淀法:本法系采用某种非特异沉淀剂,如常用的聚乙二醇(PEG)或碱金属中性盐(如饱和硫酸钠、硫酸铵等),这些沉淀剂具有很强的吸水作用,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蛋白质脱水而产生沉淀,也容易用离心方法达到B与F两部分分离的目的。

(3)固相法:将抗体或抗原通过特殊技术联结在固相载体上(如塑料、纤维素、聚丙烯等)作为免疫吸附剂,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完成后,B即依附其上,F 溶于液体中,故二者极易分离。

4.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1)在试管内加入特异抗体(Ab)和待测样品(待测物Ag或标准抗原Ag),给予一定的时间使抗原抗体反应。

2)入标记抗原(*Ag),给予充分的时间使抗原抗体反应。血清样品或标准

品中的Ag能抑制*Ag与Ab的结合。

3)离游离抗原(*Ag)和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

4)用γ计数器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的放射性B。

5)用呈梯度浓度的已知含量的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用待测样品的结合率从标准曲线查找或通过计算函数拟合求得待测样品的含量

5. 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与免疫放射分析法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之处.

RIA IRMA

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非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采用标记抗原采用标记抗体

三种主要反应试剂二种主要反应试剂

所用抗体是限量的所用抗体是过量的

*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负相关 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正相关

反应到达平衡慢反应到达平衡快

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高剂量区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低剂量区

低剂量区有不确定因素低剂量区无不确定因素

2020年核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7]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核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7]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应用于示踪技术是基于 A.放射性核素与被研究物质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放射性核素能发射出射线,且能被仪器探测 B.体内的生物学行为 C.化合物的分解代谢 D.核医学仪器能够发射射线 E.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放射性核素之所以能作为示踪剂是基于以下两点:①同一性: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②可测性: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可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且能够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单项选择题]2、 γ射线和X射线既是电磁波,又是 A.电子 B.光电子 C.光子 D.康普顿电子 E.自由电子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3、 我国现行的活度计检定周期不得超过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E.5年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4、 在临床工作中,Mo-Tc发生器淋洗时间间隔最佳为 A.越短越好 B.越长越好 C.间隔24小时 D.48小时 E.6小时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根据Tc计算公式,在临床工作中一般间隔时间为24小时,随着间隔时间延长,洗脱液中载体含量增加,影响洗脱质量。 [单项选择题]5、 计算CT的mA储备率高低通常以密度分辨力所需扫描剂量为标准 A.1mm B.2mm C.3mm D.5mm E.10mm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6、 一般认为,早期显像是指显像剂注人体内后几小时以内的显像 A.30分钟 B.2小时 C.4小时 D.6小时 E.8小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一般认为显像剂注入体内2小时内所进行的显像称为早期显像。 [单项选择题]7、 如出现可疑的冷区,应如何进一步处理 A.重新注射显像剂后再采集 B.隔日后重做 C.除去疑有污染的物品或清洗皮肤后再采集 D.用铅皮屏蔽冷区后再采集 E.检查有否引起衰减的物品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图像上有可疑冷区出现,应排除产生冷区的因素,检查衣物中有无硬币、纪念章、皮带扣等物品;检查准直器两面有无损坏、仪器本身的均匀性等。 [单项选择题]8、 带电粒子穿过物质时,受原子核的电场作用而改变速度,失去动能,其中的一部分动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来,这叫 A.弹性散射 B.湮灭辐射

核医学技术

核医学技术1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108题,每题 0分) 1.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技术所采用的示踪剂是 ( ) A.酶 B.受体 C.配体 D.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 E.单克隆抗体2.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 A.影像医学 B.影像诊断医学 C.放射医学 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E.以上均不对 3.肿瘤放射免疫治疗,肿瘤细胞浓聚放射性药物的机理 ( ) A.抗原抗体结合 B.受体配体结合 C.底物与酶结合 D.核苷酸链的互补作用 E.放射性药物对乏氧组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 4.对于患者的防护,核医学医生最关心的是 ( ) A.实践的正当性与防护的最优化 B.患者的年龄与体质 C.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D.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 E.患者排出物的收集管理 5.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常是: ( ) A.中子缺少 B.存在时间长 C.中子过剩 D.价格便宜 E.以上都不对6.一瓶99m Tc在25cm处的计量率是64μSv/h,那么在1m处的计量率是:  ( ) A.32μSv/小时 B.16μSv/小时 C.8μSv/小时 D.4μSv/小时 E.以上都不 对 7.适合腔内介入治疗的疾病是 ( ) A.癌性胸腔积液 B.癌性腹腔积液 C.关节腔积液 D.癌性心包积液 E.以上都是 8.放射性核素显像时射线的来源: ( ) A.自引入被检者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 B.体外X射线穿透病人机体 C.频率为2.5~7.5MHz超声 D.宇宙射线 E.微波 9.99Mo-99m Tc发生器中99m Tc强度达到峰值时的时间为: ( ) A.6.0小时 B.66小时 C.1周以上 D.23小时 E.以上都不对 10.在γ相机或SPECT显像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核素的生产装置是  ( ) A.反应堆 B.核裂变 C.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D.医用小型回旋加速器 E.大型工业回旋加速器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准直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 A.孔数 B.孔径 C.孔长 D.间壁厚度 E.形状 12.用作PET的γ闪烁晶体为 ( ) A.NaI B.NaF C.AgNO3 D.NaCL E.95%锗酸铋 13.关于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下列哪项正确: ( ) A.常常有较长的半衰期 B.常探测其发射的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 C.可通

核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知识-12

核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知识-12 (总分:5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score:50分) 1.诊断Budd-Chiari syndrome可以选用哪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 A.肝动脉灌注显像 B.肝肿瘤阳性显像 C.肝脾胶体显像 D.PET代谢显像 E.尿素呼吸试验 【score:1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肝脾胶体显像可以诊断Budd-Chiarisyndrome。 2.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A.肝细胞 B.库普弗(Kupffer)细胞 C.胆管上皮细胞 D.肝细胞性肝癌细胞 E.转移性肝癌细胞 【score:1分】 【A】 【B】【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库普弗(Kupffer)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3.肝血流灌注显像肝影何时出现 A.早于肾脏影 B.早于脾脏影 C.与肾影同时出现 D.与脾影同时出现 E.迟于肾脏影

【score:1分】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肝血流灌注显像肝影迟于肾脏影出现。 4.肺血栓栓塞症的表现不包括 A.无任何异常改变 B.休克 C.晕厥 D.呼吸困难 E.血压增高 【score:1分】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肺血栓栓塞症轻者几乎可以无任何异常改变,较大的肺血栓栓塞可以引起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促使气道收缩,增加气道阻力,引起呼吸困难;使肺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大,引起肺动脉高压,急性右心衰竭。同时,由于血液不能顺利通过肺循环进入左心,左心排出量骤然降低,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晕厥。 5.肝脏摄取胶体显像剂的细胞是 A.库普弗细胞 B.肝细胞 C.内皮细胞 D.红细胞 E.血小板 【score:1分】 【A】【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204005 课程名称:检验核医学 学分:1.5 总学时:32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检验核医学,程绍钧主编,第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2.核医学,李少林主编,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核医学,张永学主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与医学检验相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实验核医学的一个分枝,也是现代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功能研究和对体内的微量物质实施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1)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操作流程、分析方法; (2)熟悉不同的检验技术。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及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目的要求] 1.了解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概况; 2.了解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医学、检验核医学概念;

核医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习题解析

核医学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习题解析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 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 所属的方框涂黑。1.核医学的定义是A、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B、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C、研究核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 E、研究核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D 备选答案A、B、C 和 E 部分反映了核医学的定义,只有A最全面地描述了核医学的内容。2.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 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 A、动态分布原理 B、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 C、稀释法原理 D、物质转化原理 E、示踪技术的原理 参考答案与解析:E 示踪技术的原理是脏 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 的共同原理,故 E 正确。 3.γ照相机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为 A、40~80keV B、100~250keV C、300~400keV D、364keV E、511keV 参考答案与解析:B γ照相机由准直器、

NaI(Tl)晶体、光导、光电倍增管矩阵、位 置电路、能量电路、显示系统和成像装置 等组成。这些硬件决定了γ照相机最适宜 的γ射线能量为100~250keV。 4.显像前必须认真阅读申请单的目的是 A、保证剂量准确 B、确保检查项目正确 C、确保检查安全 D、确保结果可靠 E、了解病人病情严重程度 参考答案与解析:B 临床医生对核医学检 查可能不了解或不准确,核医学的技师必 须认真阅读申请单,确保检查项目正确。 5.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 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 B、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提高病灶的分辨率 E、帮助病灶的定位 参考答案与解析:E 将核医学的代谢或血 流影像与CT、MRI的解剖学形态影像进行 融合,借以判断病变组织的代谢或血流变 化,有助于鉴别病灶的性质,称为"图像 融合"。目前所采用的CT、MRI 设备主要 用于帮助病灶的定位。6.利用电离作用探测射 线的基本方法是 A、使用能产生荧光的特殊材料 B、收集电离作用产生的

体外放射性分析

定义:在体外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按照方法学设计原理分类 竞争性结合分析——竞争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结合剂和标记物是限量的。(放射免疫酶促受体) 放射免疫分析(最有代表性)、放射受体分析、蛋白质结合竞争分析、放射酶促分析 非竞争性结合分析——结合剂的结合位点是过量的,待测配体全量参加反应,灵敏度高。 免疫放射分析、受体放射分析、酶的放射化学测定、酶的激活剂或者抑制剂测定。※共同基础为分子识别。 放射免疫分析(RIA)——待测抗原和定量标记抗原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竞争性结合,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获得待测抗原浓度的分析。 条件1、待测Ag和标记具有相同免疫活性。 2、待测Ag和标记Ag*总量必须>Ab量(只有多了才能竞争) 3、Ag*量和Ab量保持恒定。 4、Ab必须有合适的滴度(常以能与50%标记抗原结合的稀释倍数表示) 5、降低Ab浓度→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是缩窄检测范围 6、增加Ab浓度→降低检测灵敏度,但是适合较高浓度的抗原检测。 公式:(Ag+Ag*)+Ab——→Ag·Ab + Ag*·Ab + Ag + Ag* 免疫放射分析(IRMA)——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分离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未结合标记抗体,通过反射性测量可求得抗原的含量。 Ag++*Ab——→Ag·*Ab + *Ab 具体方法:单位点法、双位点法(应用最最多的方法)和标记第三抗体法 两种方法异同点 相同点:1、均已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为基础;2、测定的对象都是物质的抗原 不同点:见下表

受体放射分析——研究受体数目和性质的分析技术,非竞争性结合分析 受体放射分析时标记配体的要求:1、与相应的受体有高亲和力,在一定浓度达到最大结合率,转移性好;2、标记配体比活度高(>10ci/mmol),纯度高、常用的多为3H标记拮抗剂,某些具有酪氨酸残基的多肽也可以125I标记。 体外分析的标记抗原或者抗体的质量要求 1、比活度; 2、免疫性; 3、放化纯度; 4、稳定性。

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

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 名解: 1. 检验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基础的理论的学科。 2. 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 3. 核素:凡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Z 相同),中子数相同,所处的能态也一致的一类原子核,称为某元素的某核素。 4.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它们属于同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5.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可处于不稳定状态,能自发地产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并伴有射线发射(核子/ 光之)生成另一种核素。 6. 绝对测量:不借助中间手段直接测得放射性活度的方法,是对样品的实有放射性强度做测量,求出样品中标记同位素的实际衰变率。 7. 相对测量:需借助中间手段,间接反映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法,不追求它的实际衰变率。 8.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检测示踪剂的行踪,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9. 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指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某一原子或某些原子被放射性核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10. 放射性核纯度:是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1. 放射性化学纯度:是指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中,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12. 体外放射分析:是指体外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的总称。 13.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核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知识-6试题

核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知识-6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不属于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注意事项的是 A.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 B.机体状态 C.底物浓度 D.血脂过高 E.激素水平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由于葡萄糖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机体状态、底物浓度、激素水平等,因而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血糖过高,葡萄糖与18F-FDG竞争,影响18F-FDG摄取,使影像质量下降;因此,注射18F-FDG 前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和影响血糖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 2.正常冠状动脉在运动负荷时,其血流量较静息时增加 A.1~2倍 B.3~5倍 C.5~7倍 D.7~9倍 E.以上均不对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如果给患者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正常的冠状动脉为适应心肌氧耗可增加其血流量达3~5倍,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 3.在葡萄糖负荷条件下,关于18F-FDG心肌显像中存活心肌与坏死心肌的图像,下列表现正确的是 A.存活心肌摄取↑,坏死心肌不摄取 B.存活心肌摄取↓,坏死心肌不摄取 C.存活心肌摄取↑,坏死心肌摄取↑ D.存活心肌不摄取,坏死心肌摄取↑ E.存活心肌摄取↓,坏死心肌摄取↑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葡萄糖负荷下,适量的葡萄糖负荷可刺激机体分泌适量胰岛素,增强存活心肌的18F-FDG摄取,因而存活心肌与坏死心肌对比度增加,存活心肌放射性浓聚,而坏死心肌无明显放射性分布。 4.201Tl的生物特性近似 A.K+ B.Ca2+ C.Mg2+ D.Cl- E.Na+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201Tl的生物特性近似K+,其进入心肌细胞内的机制与K+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5.201Tl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注射药物后何时开始早期显像 A.5~10分钟 B.15~20分钟 C.25~30分钟 D.35~40分钟 E.40分钟以上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201Tl在心肌内的分布可分为初期分布与再分布。初期分布是指静脉注射201Tl,在5分钟后,心肌的摄取量达到高峰,故合适的显像时间是静脉注射后5~10分钟。 6.注射99m Tc-MIBI半小时服脂餐,其目的是 A.加速心肌对99m Tc-MIBI的排泄 B.加速肺对99m Tc-MIBI的排泄 C.加速肝、胆对99m Tc-MIBI的排泄 D.加速肠道对99m Tc-MIBI的排泄 E.加速胃黏膜对99m Tc-MIBI的排泄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加速肝胆的排泄可以减少肝胆摄取对心肌图像产生影响的显像剂。 7.下列评价心肌活力的检查中,最为准确的是 A.灌注+代谢显像 B.201Tl再注射法显像 C.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介入灌注显像 D.硝酸盐介入灌注显像

核医学重要概念、技术及重要原理

1核医学的概念、内容、发展史 概念: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内容: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史:1934年Enrico Fermi发明核反应堆,生产第一个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936年John Lawrence 首先用32P治疗白血病,这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开始。1937年Herz首先在兔进行碘[128I] 的甲状腺试验,1942年Joseph Hamilton首先应用131I测定甲状腺功能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943年至1946年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1946年7月14日,美国宣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行临床应用,开创了核医学的新纪元。1951年Benedict Cassen 发明线性扫描机。1958年Hal O.Anger 发明Anger照相机。1959年Solomon A.Berson 和Rosalyn S. Yalow创建放射免疫分析。50年代,钼[99Mo]-锝[99mTc]发生器的出现。70年代单光子断层仪的应用和80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仪进入临床应用,使影像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核医学发展简况:1956年王世真从苏联回来担任教师,培养了首批核医学的专业人才。后来,国家决定苏州医学院和吉林医科大学开设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人才。1980年前后,全国大型医院才陆续设置核医学科,1982年全国较大医院(地市以上)均设核医学科,本学科才发展起来。1980年全国成立核医学会,1981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华核医学杂志》,现在全国有核医学近100个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多个。 2核物理基本概念: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度、半衰期 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数。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3放射性核素来源。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分类、特点、要求 来源: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generator)淋洗获得:1、反应堆裂变产物、分离纯化131Te(n, γ) 131I; 2、加速器15O(α, d)18F; 3、回旋加速器; 4、发生器(“母牛”)99mMo-99mTc(钼-锝)113Sn-113In(锡-铟)。定义:凡引入体内用作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类:体内放射性药物可体外放射性药物;按用途分: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示踪剂);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特点:1.具有放射性;2具有特定的半衰期和有效期;3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要求:合适的半衰期;高纯度(化学和放化纯);高比度;无毒、安全;合适的射线和能量。 4放免分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质量控制指标?放免分析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放免分析与免放分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宫颈癌体外放射的治疗进展

宫颈癌体外放射的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6-12-23T14:42:14.6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7期作者:宋静张成武 [导读] 宫颈癌近年来一直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每一年大概有50万宫颈癌新患者,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宫颈癌一直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宫颈癌患者(Ⅰ~Ⅱa) 单纯手术与单纯放疗两者疗效相似,在中晚期,非手术治疗模式采用放疗为主,腔内近距离照射结合体外放疗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治疗。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新技术可很好提高靶区放射剂量同时降低周围组织放射剂量,本文主要就些新技术的优点、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宫颈癌;体外放疗;三维适形放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002-02 宫颈癌近年来一直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每一年大概有50万宫颈癌新患者,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每年宫颈癌新患者约13.15 万,占全世界28.8%,是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当前,Ⅱa期前临床治疗方案多为手术为主、放疗为辅的治疗,Ⅱb期以后主要治疗手段是放射治疗。腔内近距离照射结合体外放疗是最普遍使用的放疗方法,可应用于治疗各个临床分期的宫颈癌,此中体外照射是最紧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放射性治疗相关机器设备及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宫颈癌放疗技术也逐渐日新月异,接下来对宫颈癌体外照射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加以简单阐述。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由腔内近距离照射和体外放疗组成,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是宫颈癌的治疗标准原则,体外照射加后装放疗成为了中晚期宫颈癌的最佳放疗方案,宫颈癌放射性治疗水平在机械设备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的推动下越来越成熟。体外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放疗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由于计算机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接踵出现了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 apy,IMRT)和其他更精确放射治疗技术。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在高剂量和高剂量的临床病变区高剂量辐射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它与靶区形状一致,根据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资料,选择入射辐射的方向和形状,并调整剂量分布,使全部的计划照射区被90%等剂量曲线包绕,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量。其最主要的好处是使射线束在三维形态上与靶区形状保持统一,在可优化的条件下实现9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边缘,剂量分布相对均匀。3-DCRT技术能基本满足临床对照射剂量大小的要求,与肿瘤放射物理学原则相吻合,无论病灶大小和形态如何,适用范围较广。3-DCRT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时能给予盆腔不同区域和淋巴结引流区足够的照射剂量,同时比传统的二维体外照射更有效地减少小肠、直肠和膀胱的受量,降低放疗反应。Gerstner等[1]研究比较三维适形与普通“箱”式照射在小肠受量方面的差异,发现三维适形能减少10%的小肠受量。代荫梅等[2]选取宫颈癌患者60例术后给予根治性放疗,用3-DCRT计划系统绘制剂量体积直方图和设置计量参数,与传统放疗方案比较,结果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由11%降至3%,肾脏、直肠、膀胱反应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车少敏等[3]应用 3-DCRT治疗包括初次治疗、复发或转移及放疗后肿瘤未控制的宫颈癌患者,结果放疗显著降低发生严重骨髓抑制和直肠反应,和短期常规照射效果相似,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但3-DCRT治疗难以常规放疗与肿瘤复发或转移后不受控制的患者,以及放疗后病情难以控制的患者也可以很有效。 调强放射治疗(IMRT)为三维适形放疗更先进的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通过调节照射野的射束剂量,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不仅可以使高剂量区域的形状与靶区相一致,而且还可以促使靶区内与表面剂量完全相等,同时还可以使靶区周围危及器官与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最大程度的减少,进而明显地提高肿瘤的治疗增益比,使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提高。IMRT可以优化每个射束权重配置,剂量分布具有凹形外观,剂量梯度和UVA辐射剂量更紧凑均匀等特点[4]。与传统两野照射、三维适形放疗相比,保证目标区域的前提下,相同的辐照剂量下,调强放疗显著降低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剂量,从而减轻放疗中及放疗后相关并发症。 采用3-DCRT及IMRT治疗宫颈癌能够增加肿瘤靶区治疗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从而使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有所提高[3] [5-6],学者认为,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治疗是在二十一世纪宫颈癌放射治疗的发展趋势和方向[7]。 在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中,靶区的变形和位移、小肠和膀胱排空情况、不同的固定位置等,可使靶区和器官损伤量不同,因此在 IMRT靶区高度适形的情况下,体位及内部器官的活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林原等[8]对10例患者拍摄150张前后位、侧位射野片,当中俯卧位和仰卧位分别拍摄75张,测量结果表明,采用俯卧固定治疗中心位置的垂直和水平误差小于5毫米,仰卧位误差大于5毫米。分析认为,由于俯卧时前后距离误差最小,且小肠移向头部可以减少腹部器官的放射损伤,所以放射治疗的宫颈癌的俯卧部位优于仰卧位。Ahmad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宫颈癌患者在膀胱充盈状态下,靶区越精确,子宫的位移越小,从而可以降低治疗误差。综上所述,宫颈癌的体外放疗应在膀胱充盈时进行,使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得到更好的保护。庞皓文等[10]就直肠的体积和位置变化对其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选取宫颈癌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分次治疗前采集CBCT图像,进行刚体配准,结合原计划中CT图像骨性解剖结构,在CBCT图像上勾画出直肠轮廓,与原计划CT图像对比,研究直肠体积与位置变化,评价V45(直肠所接受超过45 Gy的总体积百分比的变化)改变。研究结果显示直肠体积与位置及其实际吸收剂量在宫颈癌调强放疗分次放疗间变化较大,绝大多数患者直肠越充盈,V45越大,直肠越排空,V45越小[10]。故直肠在排空条件下吸收剂量较充盈小。但该结论目前无大量文献报道并研究。 随着计算机、影像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全盆腔照射治疗逐渐被3-DCRT、IMRT等更精确的放疗技术所代替。调强放射治疗,在提高靶区剂量优势明显,降低正常器官的受量,减少不良反应等。在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中,不同固定位置、宫颈宫体等靶区的形变及位移、直肠和膀胱充盈状态,可使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有一个大的变化,目前的研究指出,在宫颈癌患者行放疗过程中最佳的体位是俯卧位、膀胱充盈而直肠排空。 【参考文献】 [1] Gerstner N,Wachter S,Knocke TH,et al.The benefit of Beam's eye view based 3D treatment planning for cervical cancer[J].Radiother Oncol,1999,51(1): 71-78. [2]代荫梅,张字迪,王海琳,等.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 1720-1722. [3]车少敏,刘孜,陈宏伟,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子宫颈癌50例近期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1): 727-729.

核医学习题集6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第六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体外分析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质量控制。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的主要区别。了解非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几种类型,特别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内容要点】 一、体外分析的发展和现状 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放射分析方法或其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机体内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检测。主要用来测定患者血清或体液中的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浓度等。它最早是在60年代由Yalow和Berson等偶然观察到125I标记的胰岛素与胰岛素抗体的结合与体系中存在的非标记胰岛素的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具有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特点:①灵敏度高;②操作简便,成本低。 免疫放射分析属于放射性非竞争结合分析,是在放射免疫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而来。非放射性标记的免疫分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如荧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以及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等方法。 二、放射免疫分析 (一)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这种竞争结合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g+Ab *Ag-Ab+*Ag + Ag Ag-Ab+Ag *Ag:标记抗原; 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Ag-Ab: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Ag -Ab的量(因变量)与Ag的量(自变量)之间存在的竞争性抑制数量关系是放射免疫分析的定量基础,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由标准竞争抑制曲线(简称标准曲线)来表示。 (二)基本试剂 放射免疫分析的反应中主要包括三种试剂;抗体、标记抗原、非标记标准抗原(标准品)。除此之外,现在许多试剂盒还提供分离试剂或材料,缓冲液及质量控制用品等。 1、抗体放射免疫测定,需要选择亲和力大、特异性强、滴度高的使用。 2、标记抗原要求用于标记抗原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要高,放射化学纯度要好,还要有很好的免疫活性。主要有125I、14C和3H。 3、标准品对标准品要求:①应与被测物属同一物质,其化学结构和免疫活性相同;②放射化学纯度高,影响分析的杂质少;③定量精确。 4、分离方法分离的目的是放射免疫反应达到平衡后,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抗原分离,两者分离后才能分别测量其放射性,理想的分离技术应具备既安全又迅速,不受其它因素干扰,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分离方法主要有:双抗体法、沉淀法、双抗体法+沉淀法、吸附分离法、固相分离法等。 5、放射性测量仪器如用125I做标记,常用γ井型计数器对γ射线进行测量。如用3H或14C做标记用液体闪烁计数器对β射线进行测量。 (三)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 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指标:零标准管结合率、非特异性结合率、最低浓度管和最高浓度管的结合率之差应大于30%、标准曲线连线回归的参数、ED25、ED50、ED75和质控图。 2、试剂盒质量控制主要指标: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稳定性、健全性。 3、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三、免疫放射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是放射免疫分析的变种,是非竞争性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最新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

最新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 名解: 1.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 2.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 3.核素:凡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Z相同),中子数相同,所处的能态也一致的一类原子核,称为某元素的某核素. 4.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它们属于同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可处于不稳定状态,能自发地产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并伴有射线发射(核子/光之)生成另一种核素. 6.绝对测量:不借助中间手段直接测得放射性活度的方法,是对样品的实有放射性强度做测量,求出样品中标记同位素的实际衰变率. 7.相对测量:需借助中间手段,间接反映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法,不追求它的实际衰变率. 8.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检测示踪剂的行踪,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9.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指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某一原子或某些原子被放射性核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10.放射性核纯度:是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1.放射性化学纯度:是指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中,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12.体外放射分析:是指体外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的总称. 13.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第一章 一.核衰变: (一)定义: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转为另一种核素. (二)类型: 1.α衰变:母核失去2个质子和2个中子,子核原子序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 应用:(1)本质是氦原子核( He) (2)原子序数>82的重元素核素 (3)在空气中射程3—8cm,在水中或机体为0.06—0.16mm,一张纸即可阻挡. (4)电离能力很强 2.β衰变:包括β-、β+、电子捕获 (1)β-衰变:子核原子序数:+1. 穿透力中等,有机玻璃可挡. (2)β+衰变:母核质子减少1,子核原子序数:-1. (3)电子捕获:母核质子数-1. ①特征X线:外层电子向内层补充,多余能量以光子放出,其光子被称为标识X线. ②俄歇电子:若不以光子形式放出,而把能量传给原子外层的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以自由电子的形式放出. 3.γ跃迁和内转换: (1)γ射线特点:质子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改变的只是核的能量状态;光子组成,不带电荷,质量数为0. (2)γ射线穿透力最强,铅板可挡,电离能力弱. 二. 放射性核素强弱比较:放射性活度 (一)放射性活度(A):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和衰变的次数,是常用的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二)单位:国家单位:贝可(Bq).旧单位:居里(Ci) 三.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光电效应:指γ射线入射物质后,与物质的原子核外壳层电子碰撞,将能量全部交给电子,使该电子被击出称为高能电子而γ射线不复存在的效应, (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三)电子对生成 (四)γ射线的吸收 四.电子捕获(EC):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时不放出粒子,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变成另一个原子核的放射性转变过程.包括特征X射线和俄歇电子. 五.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正当化、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六.外照射防护措施:减少用量、缩短时间、设置屏蔽、增大距离 七.放射性废物处理(是非判断) 1.储存衰变法:用于短衰变期放射性核素,达到10个T1/2 2.释放排放法:对于气态放射性物质 3.焚烧浓缩法:对可燃性放射性废物,适用长半衰期的核素 第二章 一. 放射性测量仪器——闪烁探测器,由哪几块组成?

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资格从业考试《核医学技术》复习题精选[四十七]

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资格从业考试《核医学技术》复习 题精选[四十七] 一、单选题-1/知识点:相关专业知识 下列哪种显像剂一般不能用于脑肿瘤"阳性"显像 A. Tl B. Tc-MIBI C. TcO D. Tc-MDP E. Ga 二、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大多数核医学科属于何种工作场所 A.甲级密封源工作场所 B.乙级密封源工作场所 C.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D.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E.甲级半密封源工作场所 三、单选题-3/知识点:专业实践能力 患者女,31岁,无意中发现右乳内上象限肿块一天,遂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目前最常用的乳腺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B超 B.CT C.MRI D.钼靶X线照相 E. Tc-MIBI 四、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以下关于SPECT门控采集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门控采集多用于脏器功能评价和腔内异常结构的诊断 B.门控采集是连续采集多帧图像,要求图像不能有位移,必要时可以用正弦图方式来判 定 C.示踪剂的标记率要高,大于90%,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要慢,标记性能稳定 D.门控采集强调功能判断与时间分辨,矩阵选取64×64 E.每周期或R-R间期采集帧数16~32,偶数为宜,采集总心动周期数:30~50 五、单选题-5/知识点:章节测试 CT密度分辨率测试的窗宽设定应该为 A.(插件CT值-背景CT值)×5 B.插件与背景标准差的最大差值×5 C.(插件CT值-背景CT值+插件与背景标准差的最大差值)×5 D.插件CT值-背景CT值+插件与背景标准差的最大差值×5 E.(插件CT值-背景CT值)×5+插件与背景标准差的最大差值 六、单选题-6/知识点:专业知识

2020年核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7]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核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7]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甲亢I治疗后禁碘时间为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2、 CT扫描层厚对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的影响,正确的是 A.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越高 B.层厚越厚,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越高 C.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高,密度分辨率越低 D.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低,密度分辨率越高 E.以上说法均不对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3、 患者,男性,32岁,右上腹痛伴发热2天。查体: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血常规:WBC13.2× 10/L,N78.9%,L 20.0%。为协助诊断,采用核医学检查方法行Tc-IgG炎症显像,不属于该显像方法优点的是 A.显像剂来源方便、价廉 B.肠道干扰较少

C.核素能量适中、图像质量佳 D.在肝脏摄取少,有助于肝内及其周围腹部炎症病灶的探测 E.一步法标记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Tc-IgG在腹腔内炎症病灶的定位诊断中的主要问题在于Tc-IgG在肝脏内的正常摄取,往往使肝内及其周围腹部炎症病灶的探测变得困难,故本题答案为D。 [单项选择题]4、 对核素治疗病房的管理和卫生防护的要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核素治疗病房应设“三区制”,三区之间应有严格的分界和过渡的通道 B.应设立废水处理池和净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不能与医院下水道相连 C.活性区和高活性区以设在底层为宜,顶板应加屏蔽防护层 D.活性区和高活性区四周墙壁厚度不应少于50cm,并应加防护层 E.活性区和高活性区的防护门应为0.5~1.0cm铅皮,以推拉门为宜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核素治疗病房的废水处理系统可以与医院下水道相连,但排入下水道前应设取样监测井,合乎排放要求方能进入下水道。 [单项选择题]5、 骨是一种器官,它的构造不包括 A.血管 B.淋巴管 C.神经 D.肌肉 E.骨髓 参考答案:D

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重点 肿瘤标志物: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抗原、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④β2-微球蛋白;⑤甲状腺微球蛋白;⑥前列腺特异抗原;⑦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⑧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⑨组织多肽抗原。 血清铁蛋白的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3)β2-微球蛋白可协助诊断恶性疾病。 胰岛素和C肽的临床意义:(1)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2)胰岛B细胞瘤的诊断;(3)其他,观察胰岛移植组织是否存活及其功能状态。 胰腺相关激素检测指标: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入血,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及葡萄糖分解,降低血糖,B细胞还可分泌胰岛素原和C肽;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可直接作用于A细胞和B细胞,使其分泌减少;PP细胞分泌多肽,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胆汁和胰蛋白酶的分泌。 雌激素的临床意义:1.雌二醇→(1)闭经的鉴别诊断;(2)评价卵巢功能;(3)辅助判断妊娠情况;(4)乳腺癌;(5)其他女性早熟。2.雌二醇→(1)监测胎几-胎盘功能;(2)监测高危妊娠;(3)唐氏综合症的筛查;(4)估计孕期;(5)其他,冠心病。 甲减鉴别诊断: 类型病变部位TSH T3/T4TRH兴奋实 验 原发性甲状腺↑↓过度反应 继发性垂体↓↓无反应 三发性下丘脑↓↓延迟反应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检验核医学》习题集

《检验核医学》习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23 11Na是稳定性核素,从中质比看,则24 11 Na将发生衰变, 22 11 Na将发生衰变。 2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称为某一,同种元素各核素间 互为。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所处能态不一致的核素间互为。 4 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衰变方式有、、 、和。 5 α粒子的本质是,β-粒子的本质是,β+粒子的本质是,γ射线的本质是,X射线的本质是。 6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有、、 和。 7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和 。 8韧致辐射是粒子受物质原子核电场作用的结果,湮没辐射是粒子的吸收形式。 9高能β粒子穿过物质时,在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产生,β+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当其动能完全耗尽后,和周围的一个自由电子结合,产生。 10俄歇电子能量来自,内转化电子能量来自。 11核跃迁规律用放射性活度表示为,放射性活度的单位可用Bq和Ci等表示,1mCi等于 MBq。 12吸收剂量的国际专用单位是,当量剂量的国际专用单位是。 13辐射剂量限制的目的是。14放射实践的防护原则是、和。 15辐射生物效应按效应发生规律和性质分和 。 16为了防止对职业人员健康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对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限值不得超过 mSv,对其它组织不得超过 mSv。为了防止随机效应发生,职业人员在全身均匀照射情况下年当量剂量限值为 mSv, 在全身不均匀照射情况下的有效剂量为 mSv。 非职业人员(公众)年当量剂量限值为 mSv。 17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 和。 18对γ射线的屏蔽防护宜选的材料,对高能β射线宜选 的材料,外层再加一层的材料。19选用铅以屏蔽防护射线,选用有机玻璃+铅以屏蔽防护射线。20中子防护的一般原则是和。 21 α、β、γ三种射线的外照射危害的顺序是,内照射危害的 顺序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