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4 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4 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4 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名著导读:《西游记》之

《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教学思考:

按照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的论述,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定篇”来讲,这样做有可能会忽视了教材自身的体裁特点。于是,从《牛郎织女》开始,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愈加注重文本特质,以文学理论为背景,支持教材的深入解读,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

近一年来,基于对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继承与提升,我们提出,主题教学,不应仅是指向“语言与文字”的教学,根据文本的体裁不同,还应是让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学”熏陶教学的思考。比如本课所用教材《三打白骨精》,选自苏教版十一册(人教版也有),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是带有“原创意义”的教学研讨。也就是,我们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

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棵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有专家说,这样的课,别开生面,其实践富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愿我们不负众望,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尝试中,获得同仁的帮助,并一起努力,取得语文教育的真经。

教学思路:

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

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形式: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着一个个基于民间故事又超越现实的神怪故事,《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例。以往,我们习惯于把课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出“故事”的情趣和意味。跟学生说故事,可以通过“聊”的方式,即对话。因此,承接上学期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经验——我们期待着继续以“聊”的方式,超越“讲”,教学中努力做到,比“讲”更轻松、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这也是根据西苑学区教研重点——“转变教学方式”所做的一项研究。这种“聊”不仅是“说说”、“读读”,而是以儿童为主体,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对话高度上的教学形式。因此,“聊故事”应该是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当然,聊不是随心所欲,而

是看似轻松,实则不轻松的“举重若轻”,那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应当在师生不着痕迹的尽情对话中得以落实。

“聊”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愿我们能籍此与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接。教学教材: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讲读教材。

教学学生: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两课时。课前提前完成报告单。

教学思路:

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

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过程:

一、聊小说的要素

(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后,导入。)

师生问答进入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板书: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板书: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1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同学生依次说出。)。

师:(板书:《西游记》)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2(板书: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这些人物也是和学生“聊”出来,然后出示唐僧四人取经图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3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还有猪八戒,这家伙特好玩,胖胖的,样子特可爱,还很贪吃。师:那我们就看看他可爱的样子和动作。(播放八戒动画。)《西游记》里说“俺老猪不是嘴长,耳大、脸丑,俺也是一个好男子呢。”(学生笑)

师:那咱再看看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放悟空动画),这次他看出的是谁?4

生:白骨精。(板书:白骨精)

师:把你看到的送到词中,再读——生:白骨精(读出“吓人”的感觉)

师:《西游记》里除了白骨精还有哪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5

生:红孩儿,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蜘蛛精,黄袍怪,蜈蚣精……(和学生聊出这些人物来。)

师: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一起,必然发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发展的——生:情节。

师:而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情节,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所,这场所就叫——生:地点。

师:要说地点专指具体的地方,这活动场所也指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

(教师手势比划,提示学生。)

生:是环境,没错,就是环境。

师:多了不起,就这么聊,我们就聊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板书:三要素)下面咱们就聊聊《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板书:之、三打,再完整读“三打白骨精”的课题。)

师:刚才我看了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单,大家预习得不错。现在我检查检查同学们读书情况。生:(分自然段依次读课文,强调了“火眼金睛”这个词,并重点读了唐僧的话。)

对内容的了解

师:把读书报告单打开。结合刚才说的“三要素”,你发现报告单有什么特点?6

生: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包括情节描述,人物评价,环境描写。

第二部分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是有哪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师:好啊,这份报告单就是对你们学习情况的“前测”。结合“三要素”的具体填写,那我们就检查检查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生:(该生用不太押韵的诗的形式概括。)师徒四人来山脚,白骨发现暗自笑。悟空饿了去摘桃,妖精乘机来捣乱。一变村姑二变妇,三变老公公想吃僧。悟空一来皆打死,唐僧却怨乱杀生。小人猪八戒无耻,去骗唐僧栽悟空。悟空再三辩无用,只得挥泪回敖来。

师:你的概括形式很特别,这是一则故事,能否结合“故事”的特点来概括?7

生:(该生基本把课文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内容略)

师:你们同意他这样概括吗?8

生:太具体啦,这不叫“概括主要内容”,这叫具体描述故事。

师:我们语文课的说法叫“复述”。其实,就故事的本身来说,把你们报告单中提炼的“起因、经过、结果”加起来,就是主要内容。生: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村姑,又变成老太太,最后变成老公公,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终于被打死。

师:同意他的概括吗?评价一下,如何?9

生:他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的,很完整,也很简练。师:真好,作为六年级同学,我看到了你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呵呵,故事的情节虽然了解了,但难免有一些要探讨的问题。课前,我看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共28条。有的希望具体了解故事,有的对人物的做法进行质疑,还有的对故事结局产生进一步追问,很好。

师:当然有些是有共性的问题,其中大多是对唐僧提出来的,比如:

1、唐僧为什么不相信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的,而且

孙悟空把妖精打死后,唐僧还给念紧箍咒?2、唐僧为什么说孙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而且还要赶他走?3、妖精被打死后,唐僧又会说什么?4、唐僧如果知道自己错怪了孙悟空后,

会怎么样做呢?

师:有的问题是提给悟空的。比如:1、金箍棒那么厉害,应该一棒就把白骨精打死,为什么二打不成还要三打?而且又为什么偏偏是三打,而不是四打或五打?2、孙悟空为什么对唐僧那么忠诚?

有个同学还提出,当悟空二打和三打时,八戒和沙和尚在干什么?

二、聊故事的环境

师:结合同学们的问题,我又进行了备课。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思

生: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读得平淡。)

师:在你的读中,我没看到“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读,语气还不够)

师:山还不够“高”,再读!(生再读,终于读出了高山的险峻。)

生:“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

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生:不仅山高,而且仿佛看到“虎狼成阵、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真吓人。比课文的环境恐怖多了!

生:这地方令人毛骨悚然。你想啊,这样的环境,能生出什么好东西,什么大蟒长舌,没准白骨精就是它们的领导呢!(笑)

师: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穷山恶水的环境中,必定有可恶的妖精。这样的环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情节即将发生。那咱就走进故事的情节。

上10

三、聊故事的情节

(一)妖精“三变”的情节:

师:

个人对话的教学

生: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被白骨精发现了,直接原因就是白骨精要吃唐僧肉。

师:这妖精,“得胜的猫儿”,就像那撒欢的老虎似的,都找不着北了。

说时迟,那时快。施展妖术,变成了——生:村姑。

生:“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群聊对话

师: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恶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继续聊,看看妖精的二变、三变(板书:三变)又妙在哪里。(?23)聊妖精的哪一“变”的情节都成。

生:我想谈谈第二“变”:“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你看,妖精的变妙就妙在变成“八旬”的老人。想想八旬老人驼着背,走路颤颤巍巍的,住着拐来找女儿,多可怜啊。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水浒中》的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高堂老母,让那么暴烈的李逵的心顿时软了下来。

生:妙在“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且还“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

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怎么走来的呢?

我想表演一下。(学生声情并茂地表演)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创造。谁再来读读,让我们仿佛看到这位八旬老妇走路的样子,听到一步一哭的声音。(该生读得声音较大,语气流畅。)

师:(对着刚才的学生)你可别忘了,那可是八旬老妇人,走一步,哭一声,走一步,哭一声。该怎么读?24

(学生再读,强调“八旬”读“一步一声”时,拆开读“一步”抽泣一下,“一声”抽泣一下,读得惟妙惟肖。掌声)

师:看着样子,听着哭声,真够可怜的。然而你同情吗?25

生:不同情!我告诉大家,你看,这句话中“从山坡上‘闪’出一位八旬老妇人”。这个“闪”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变成这副模样

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

师:那这“哭”里又藏着什么呢?26

生:是阴谋,是“笑里藏刀”。

师:妖精可是“哭”啊。

生:那就是“哭里藏刀”。这哭里藏着一把刀,一把看不见的吃人的刀。

师:感谢你的发现,好,继续聊。

生:妖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师:是啊,这回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原著中有这么关键的一句,读读,看看妖精这一变,又妙在哪儿?27

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师:这不是佛家人的做法吗?(!)这样的吃斋念佛之人可经常念叨——

生:(读补充教材那些带“善”的句子)“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生:“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师:这可是有心向善之人经常诵读的句子,(!)那么,这白发老公

公是真心向善吗?28

生:不是,这根本就是“无心向善”(板书:无心向善)

师:那这“善”里又藏着什么呢?29

生:藏着想吃唐僧肉的罪大恶极的心。

生:用成语形容,叫口腹蜜饯、笑里藏刀,他善很假。也可以说说“善里藏刀”。

师:这真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如果说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村姑的文字后批了一个“妙”字,通过你们的聊,我发现,这三变,一次比一次“妙”。应了个成语叫——(大部分学生齐说:妙不可言。)

师:这“不可言”加双引号。那是因为妙字后,藏着的是不可言说的,不可告人的罪恶。透过文字,我们发现了语言的密码。妙,真是

生:我觉得这白骨精变这三个人是一家人,变得很巧妙。不过我觉得这个老奶奶岁数很大,不可能生出这么小,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儿。

出了一个破绽。

师:出了个小破绽?(疑问,不计)你有火眼金睛啊。也有人说此处是一处败笔,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确如此,你知道吗?(设问,不计)原著里悟空的火眼金睛早就看到了这个破绽,他还跟师傅说明妖精变化的漏洞,可唐僧不听,一切完全信以为真。他才不管合理不合理,只知道这个老奶奶之前来了个村姑,就认定是她的

亲女儿。

生:这三变,一变比一变妙,一变有一变的用处。第一变,妖精没有注意孙悟空,但她知道八戒的弱点,所以施了美人计,结果被孙悟空识破了。接着又施苦肉计后,发现孙悟空和唐僧有矛盾,唐僧不让悟空打村姑的妈妈,还给他念紧箍咒。后来白骨精再利用唐僧这个弱点变成老妇人的丈夫,白发老公。

师:用的是什么计?31 生:(生语迟,不能回答)sorry。

师:那行,你先sorry着,先让其他同学聊,然后再和你讨论。

生:妖精变成一家三口不说,最后变为吃斋念佛的,跟唐僧是同行的。(大笑)

师:那叫同道之人。

生:你想,在唐僧心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杀人一命要下十八层地狱。那一家人连伤三命,他得下54层地狱。再加上杀的还是一个信佛之人,更是罪加一等。

师:这可叫“雪上加霜”啊。故意用双重打击刺激唐僧。让唐僧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生:于是,唐僧就越来越生孙悟空的气。这里妖精用了挑拨离间计。生:(对着刚才语塞的那个同学)就叫离间计。真是诡计多端。师:谢谢你“故意不可言”,给同学们启发,最后你“可言”出妖精的这一计。哈哈。不是唐僧愚笨,实在是妖精太狡猾了啊。这三变的的确确——

生:妙不可言。师:这一次一次连起来,一环扣一环,用的还是——

生:连环计!

师:真是神机妙算。但这妙的背后藏的却始终是一次一次有意的作恶。

你看,后人也发现了妖精无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语的形式,把这妖精的不可言说出来了(课件显示歇后语的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师:张嘴闭嘴都想吃唐僧肉,这哪叫人话呀?(!)

生: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生:白骨精的饭食——碰都不要碰。师: 这个歇后语好,尤其是在今天的生活里。面对那些诱惑,真是“碰也不要碰”。能自己再编一个吗?32

生:白骨精骗唐僧——没安好心。生: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

师:用上了刚才的成语,这就是创造。你们真是妙语连珠啊。给他们掌声。我们不仅看出妖精每一次变化的精明,也看出几次的先后顺序的精心策划。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你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33

生:该打,狠狠地打!

(二)孙悟空“三打”的情节

师:看课文,结合妖精的每一次“变”,聊聊孙悟空是怎么打的。(?)+34

生:我想谈最后一打。前两次唐僧都反对,还有猪八戒挑拨,最后打出了真面目。

师:我要是你就根据课文具体来谈。(学生把一打二打三打情节完整读了一遍。内容长。略。)

师:好,下面我们把描写“三打”的句子直接提炼出来。读读。生:“‘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生:“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生:“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师:下面,我们再提炼打的三个动作。

生: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和学生一起聊出)

生:比如第一打,劈脸一棒。谁让你妖精变得那么好看呢,我悟空就给你破相。所以,我就对着你的脸,劈脸一棒!(笑)

师:你的理解很有新意。你再看看课文的描写,悟空怎么不对着村姑的后脑勺打呢?36

生: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迎面看见有妖精来不及多想,所以迎面劈脸一棒,动作迅速。

生:第二次是当头一棒,从上往下打的。刚才同学说这个八旬老妇人,走路颤颤巍巍,一步一哭口,一定是低头,所以,顺势“当头一棒”!生:还有最后那个白发老公公。悟空把所有的愤怒都集中在这一棒上,心想必需打死他。而且,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叫来众神作

证,万一唐僧再责怪他,也好让他们帮助说话。所以,这一次是想好了,劲儿运足了,那是从下使劲——抡,把金箍棒扬起,多有力量!一棒就打死妖怪,让她现原形,一堆白骨,上写“白骨夫人”。师:知道金箍棒多少斤吗?37

生:三千五百斤。师:呵呵,少了一个数位。

生:知道了,是13500斤的金箍棒。

师:那可是相当于几辆装煤卡车的重量,想当年,老龙王介绍金箍棒时曾说——

生:“那块铁挽着些就死,磕着些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

师:你说这样的金箍棒,这劈脸,这当头,这抡起,打这么个妖精,那真叫小菜一碟!我们一起再跟着悟空三打这妖精。(教师把学生分组,学生分别读“三打”)

师:真是越“美”越打,越“哭”越打,越“善”越打!用一个字形容,打得怎样?38

生:妙。太精彩、解恨,痛快!

师:悟空的三打的确妙不可言!真应了那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生:(小声说)这是毛主席的诗。

师:你太厉害了,我用的就是毛主席的诗来赞美悟空的三打的。(师上前与该生握手,鼓掌。)

(三)唐僧“三责”的情节

师:然而,唐僧的态度呢?39

生:我们认为打得妙,可唐僧不这么认为。孙悟空第一次打妖精后,扯住孙悟空,责怪悟空无辜伤人性命。

生:第二次,唐僧从马上摔下来,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师:第一次是责怪,这次呢?40

生:惩罚,不,应该说是责罚,既有责备,又有惩罚。

师:课文两次写悟空打后师父的责怪,责罚。悟空三打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41

有个同学在报告单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原著中描写的情景:

生:(看录像,悟空围在唐僧的四周,跪拜,恳求师傅留下的镜头。)师:悟空这样求唐僧,可他一再责难——

生:“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44

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

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齐说)“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笑。)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

第二课时

师:反复叙事的写法,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就说跟白骨精反复次数相同的反复叙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还比如《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师: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还有你们刚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反反复复中,读着多引人入胜啊。(和学生一起聊)

师:围绕反复叙事,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45)。

这是报告单中,我们填写的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图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请你做一个结构替换。

生:把白骨精替换成红孩儿。题目就叫“大战红孩儿”。

生:起因是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经过呢,徒弟们大战红孩儿。结果呢,观音救助,降服红孩儿。(此环节也是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聊出来。)师:请你们再自己选一个妖魔名字,也来做个替换。

生:用蜘蛛精替换……(内容略)生:还有把白骨精替换成金角大王……(内容略)

生:我发现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经过都是孙悟空他们和妖精大战,结果妖精被打败或者收服。

师:当然,有些妖魔虽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这些故事的大体情节结构也是相同的。回去阅读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完成一个新的报告单。

师:原来《西游记》里一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整本书,也是反复叙事(回扣板书)。你看,

西游记名著导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名着导读《西游记》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神怪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_浪漫主义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是全书的精华部分;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着出自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大闹天宫。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1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1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14.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15.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⒗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名著导读《西游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名著导读 |《西游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 主要内容 这部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 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 "观音访僧" 、"魏征斩龙"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 小说主题 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

? 人物形象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做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常考情节 01 大闹天宫 :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02 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两位道童奉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八戒怂恿悟空偷果,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最后是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把净瓶里的甘露水洒在人参果树上,让树恢复了原来的模样。镇元大仙与他们师徒和好如初。 03 ; 三打白骨精 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04 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名著导读 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学情分析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熟悉主要人物,对“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对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诵读的《声律启蒙》令人陶醉,这就是古典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西游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走进那神魔的世界,与吴承恩隔空对话,和取经人同历磨难。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那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PPT,帮同学们回顾一下西游剧情。 【测试】知识验收必答题 鲁迅先生说《西游记》是一部人人都喜欢看的“奇文”,《西游记》中有经典的人物形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需要我们掌握的文学常识。下面我们仍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一考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班内36人,4人一组,共9个小组,每组按语文成绩的高低分为1,2,3,4号。举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1,2号同学加1分,3号同学加2分,4号同学加3分。组长记录得分,下课汇总。下面的必答题环节由每组的3号同学来答题,先选题号,然后直接说答案。 1.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2. 全书共(一百)回,第1~7回,写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 3.第8~100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 4. 《西游记》中塑造了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形象。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 5. 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被玉帝派去看管蟠桃园,在取经路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斗战胜佛”)。 6. 猪八戒原是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独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保唐僧取经,被封为(净坛使者)。 7. 沙僧原来为天宫中的 (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因保唐僧取经有功,被封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 【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作品简介】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古代神话幻想小说。 【故事梗概】 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产下一猴。石猴求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去可行十万八千里,自称“美猴王”。他盗得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马温。当猴王得知弼马温只是个管马的小官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咤二将。孙悟空又被请上天管理蟠桃园。他偷吃了蟠桃,搅闹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孙悟空,猴王被擒。经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丹炉锻炼,孙悟空毫发无伤。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孙悟空被带上观世音的紧箍,唐僧一念紧箍咒,悟空就头疼难忍。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在高老庄,收伏猪悟能八戒,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沙悟净,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经。 观音试道心: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婿,唐僧等三人不为所动,只有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 偷吃人参果:在万寿山五庄观,孙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为了赔偿,孙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了仙树。 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唐僧不辨真伪,又听信八戒谗言,逐走悟空,自己却被黄袍怪拿住。八戒、沙僧斗不过黄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变成老虎。八戒在白龙马的苦劝下,到花果山请转孙悟空,降伏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乌鸡国救国王:乌鸡国国王被狮精推人井内淹死,狮精变作国王。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要来金丹,救活国王。 智取红孩儿: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住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何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西游记》故事的历史来源,掌握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知道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小说中各要素的分析,能够掌握小说各要素的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形象的评说,能够掌握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美猴王”、“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分析,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的方法。 3.通过对小说的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够分析小说的行文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真、善、美的人格。 2.通过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挑战、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 唐僧师徒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对孙悟空的深入探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互动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听歌猜剧: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猜歌名,并说出歌曲来自那部电视剧。 答案:歌名是《敢问路在何方》,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86版电视剧的主题曲。 (二)课堂教学 1.学生谈认识和感受

老师:哪位同学看过《西游记》,谁愿意谈谈自己对《西游记》的了解?《西游记》里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又是什么? 甲同学:…… 乙同学:…… 2.名著简介 (1)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出生于破落的书香世家,科举仕途一直不顺,晚年回到故乡隐居著书。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西游记》。其他作品多散佚,后人将其诗文整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历史来源和文学地位: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和、。宋代《》(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 作为中国古典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三人保护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上了西天见到如来佛祖,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也有七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和,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3)故事情节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共一百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述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4)主要人物形象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名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功德圆满,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其形象特点是:为人诚实善良,信仰坚定,勇往直前,一心向佛,慈悲为怀,但是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相关故事情节:女儿国唐僧入赘、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逢魔等。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 其形象特点是: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扬善,充满了斗争精神,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相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囚禁五行山、勇闯水帘洞、闹龙宫地府、车迟国斗法等。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最终修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其形象特点是: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有时耍点小聪明,但他又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终于坚持到最后,而且富有人情味。 相关故事情节:猪八戒背媳妇、天庭戏嫦娥、大战流沙河、义激美猴王、四圣试禅心等。 沙僧又名沙和尚、沙悟净。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其形象特点是: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毫无主见。相关故事情节:大战流沙河、被贬流沙河、大战黄袍怪等。 3.谈一谈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请你谈一谈你对唐僧师徒的了解,并说明你最喜欢的是四人中的哪一个(可用小说故事情节

西游记名著导读精编版

西游记名著导读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名着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西游记》的背景、作者,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定向自学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原着,查找资料并做读书笔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2.把握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听《敢问路在何方》展示篇首词: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在四大古典名着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着。同学们读了名着导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

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着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一生着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关于《西游记》 唐代的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取经,回国后,由他亲自口授,门徒记录整理,写《大唐西域记》一书,而稍后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给取经过程加上若干神话传说,不完全是信史了。在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中,神话传说的成分进一步增加,中心人物也由唐三藏变为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到元代,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一道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大体定型。元明两代还产生了不少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和戏剧。吴承恩正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加工整合,经过一番再创作,才写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 3.《西游记》知识抢答 (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难,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西游记》名著导读观课记录

《西游记》名著导读·观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快速、准确地了解小说内容,赏析精彩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回目”,创设阅读情景,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通过运用精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小说的速度。 2.通过赏析小说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在情景活动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小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创设阅读情景,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跳读法、精读法和活动法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阅读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快速阅读练习。 1.学生了解小说主要内容,赏析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是运用跳读和精读来实现的。 2.通过创设阅读情景,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开展阅读活动,在目标引领下进行自主阅读、品悟赏析,小组合作探究释疑,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在活动中适时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3.在小说导读过程中,选择适宜切入点,利用跳读,由点连线,在多条线索交织碰撞中,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精细研读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漫话“西游” 导语:说起电影《大话西游》,同学们应该比较熟悉了,尤其是影片中的至尊宝形象,深受世人的喜爱。不仅是电影,作为一部经典名著,《西游记》在世界范围内被多次改编、演绎。说到故事的源头,同学们是否熟知《西游记》原著呢?由西去取经的“罪人”到“五圣成真”,唐僧师徒经历了哪些波折和劫难?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承恩营造的神魔世界。【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识“五圣” 教师创设情景并提出以下问题。 话说唐僧师徒,“连马五口”,在八大金刚的引领之下,又一次来到了灵山,参加了由如来主持召开的“取经总结表彰大会”。 1.审定颁奖词。 请帮助唐僧师徒概括“封圣颁奖词”中的关键信息,不要超过3个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快速定位小说第100回唐僧师徒封圣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圈画出如来对唐僧师徒的评语,从中提炼出关键词。 2.审核人物事迹。 请选择“五圣”中你最喜欢的一位,借助目录,快速找到一个与其颁奖词相吻合的故事,简要概括故事情节。(限时10分钟) (1)教师简介回目及其作用:回目是指小说中概括每一回内容的标题。借助回目,可以快速了解章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目”抓住主要人物,然后快速浏览小说内容,从而了解相关章节的主要故事情节。 示例:如果要找描写猪八戒的回目,可以从目录中找到直接出现猪八戒名字的回目,如

4 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名著导读:《西游记》之 《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教学思考: 按照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的论述,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定篇”来讲,这样做有可能会忽视了教材自身的体裁特点。于是,从《牛郎织女》开始,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愈加注重文本特质,以文学理论为背景,支持教材的深入解读,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 近一年来,基于对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继承与提升,我们提出,主题教学,不应仅是指向“语言与文字”的教学,根据文本的体裁不同,还应是让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学”熏陶教学的思考。比如本课所用教材《三打白骨精》,选自苏教版十一册(人教版也有),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是带有“原创意义”的教学研讨。也就是,我们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

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棵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有专家说,这样的课,别开生面,其实践富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愿我们不负众望,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尝试中,获得同仁的帮助,并一起努力,取得语文教育的真经。 教学思路: 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 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形式: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着一个个基于民间故事又超越现实的神怪故事,《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例。以往,我们习惯于把课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出“故事”的情趣和意味。跟学生说故事,可以通过“聊”的方式,即对话。因此,承接上学期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经验——我们期待着继续以“聊”的方式,超越“讲”,教学中努力做到,比“讲”更轻松、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这也是根据西苑学区教研重点——“转变教学方式”所做的一项研究。这种“聊”不仅是“说说”、“读读”,而是以儿童为主体,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对话高度上的教学形式。因此,“聊故事”应该是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当然,聊不是随心所欲,而

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名著复习——《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_浪漫主义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是全书的精华部分;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大闹天宫。 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完美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西游记》位于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长篇名著。学生虽然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如果能够加以深入引导,必将为下几篇名著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找到切入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游记》这部书的相关知识。 2、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3、了解故事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我们刚刚学习了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美猴王》一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美猴王》一课介绍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今天,老师想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西游记》这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领略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二、回顾《西游记》有关常识 让学生通过“知识大比拼”的形式回顾《西游记》有关常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你知道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哪些知识? 2.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有哪些? 3.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西游记》有关常识,教师肯定点拨归纳如下: 相关链接:(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1、作者: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2、主要内容: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型:阅读指导课主备人:闫晴晴优秀协备人:周琴琴审核:夏平时间:2018/10/10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篇名著导读。它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它问世以后即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为经典的古典名著,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前一般就已经读过,但那是一种囫囵吞枣式的情节浏览,对于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尚较肤浅,至于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是难于深刻体会。【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3.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4.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跳读与精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突破】由指导读书方法过渡到对书中内容的概括。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西游记》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自主明标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读整本书的方法。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二、互动达标 (三)点拨方法 3、方法: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4、点拨:教师点拨读书方法: 借助前言、后记和目录。 跳读与精读相结合。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四)走近作者 吴承恩,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五)创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

名著导读 -《西游记》知识点梳理_学习方法

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梳理_学习方法《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 《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

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内容梗概 作品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曲折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愿望和勇于反抗的战斗精神.孙悟空取经途中的斗争,则表现了我国人民坚决向一切灾害、困难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此外作品还曲折反映了明中叶皇帝崇尚道教,方士干扰朝政.厂卫特务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西游记》中也歌颂佛祖功德无量、法力无边,和宣扬宿命论等. 在艺术上,《西游记》充满了神奇美丽的幻想,生动的神话题材和深刻的现实内容熔铸在一起.使作品既充满浪漫主义奇想,又具有细节的真实性.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鲜明生动,既有人的性格、神的灵异,又有动物的特点,具

完整版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熟悉主要人物, 对“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对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诵读的《声律启蒙》令人陶醉,这就是古典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西游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走进那神魔的世界,与吴承恩隔空对话,和取经人同历磨难。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那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PPT,帮同学们回顾一下西游剧情。 【测试】知识验收必答题 鲁迅先生说《西游记》是一部人人都喜欢看的“奇文”,《西游记》中有经典的人物形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需要我们掌握的文学常识。下面我们仍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一考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班内36人,4人一组,共9个小组,每组按语文成绩的高低分为1,2,3,4号。举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1,2号同学加1分,3号同学加2分,4号同学加3分。组长记录得分,下课汇总。下面的必答题环节由每组的3号同学来答题,先选题号,然后直接说答案。 1.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2. 全书共(一百)回,第1~7回,写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 3.第8~100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 4. 《西游记》中塑造了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形象。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 5. 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被玉帝派去看管蟠桃园,在取经路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斗战胜佛”)。 6. 猪八戒原是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独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保唐僧取经,被封为(净坛使者)。 被封为,后因保唐僧取经有功,在流沙河为妖,被贬下界),卷帘大将( 沙僧原来为天宫中的7. (金身罗汉)。 8.白骨夫人听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为了吃到唐僧肉而长生不老,她先后变作(小姑娘)(老婆 婆)(老公公) 9. 《西游记》中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如高老庄收伏(猪八戒),三打(白骨精),火云洞智取(红孩儿),在火焰山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镇中学《西游记》名著导读新人教版 1、简介作者: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前七回为“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为“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最后八十回为“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取经本向是宗教活动,但作者赞颂了唐僧师徒为了取真经,百折不回坚持斗争的精神,最后得成正果,是个富有寓意的故事。特殊是作品写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和他在取经过程中与某些妖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结: 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四、课外探究练习: (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西游记名著导读剖析

《西游记》名著导读 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一、作品简评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极富艺术特色。结构上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上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十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二、名著梗概 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主要情节 1、美猴王出世 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它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石猴行动敏捷,心机灵巧。老猴提出谁有本事钻进山洞可拜它为王的建议。石猴紧闭双眼纵身跳进瀑布,他发现里面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等,是一个极佳的安身之地。众猴伏地拜石猴为王,号称美猴王。 2.灵台山遇仙 猴王为求长生不老,在樵夫的指点下,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须菩提祖师学艺。祖师给他取名,姓孙,名悟空,把七十二变的口诀和筋斗云的口诀传授给了悟空。后来悟空因在师兄弟们面前表演七十二变,惊动了祖师,被须菩提祖师赶回花果山。 3.龙官借宝 悟空学艺归来,花果山水帘洞已被以混世魔王为首的妖魔霸占了。悟空只几拳就把混世魔王打得动弹不得了,众猴们又重新回到了水帘洞。悟空带着猴子们在花果山上玩耍、练武。他试过很多兵器,可总是觉得不合适,后来到东海龙宫找老龙王强行借了定底神珍铁,上面写有“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4.大闹天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