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文物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文物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文物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文物学基础知识

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这一课程主要培养大家对文物的理性认识,还可以为将来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文物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讲授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律法规、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掌握对文物的分类、定名、整理和评价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利用文物进行最基本的研究。

在讲文物学的性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为文物。这是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特称呼,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关于文物的定义和内涵后面还要专门叙述,这里不作多讲。下面言归正传,讲什么是文物学。

什么是文物学呢?

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

大家知道,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密切,又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首先,文物学研究的对象跨越的时间长。

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同时,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年代下限,各国不尽相同,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年,起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年代的下限。后来,美国又在1966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重新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100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

予以免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100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但是有的国家也根据国情而自行规定,如希腊就把1450年作为文物年代的下限。而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其年代下限已放宽直达现代。如福建厦门集美鳌园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个实例。

其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比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

考古学所研究的是人类古代历史,它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博物馆学主要研究文物藏品的管理、藏品的展览和文物宣传等。而文物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古代地上的、地下的、水下的、出土的和传世的以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其中它分为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两个方面:

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画、古文献、古纸、古代纺织品、古代服饰、古玺印等各种古代遗物,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等。

此外,文物学还要研究文物分类、文物鉴定、文物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包含文物市场、文物出境)、文物保护技术、宣传教育、文物队伍建设、文物收藏、文物旅游以及文物学的教学,等等。

第三,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分类法、排比法、历史法、逻辑分析和年代测定法等。

第四,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下去。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学研究的前提,没有文物,文物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诠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第五,文物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放在人类全部知识所能了解的已逝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去认识和诠释古代社会,借鉴和预测未来,促进人类社会走向不断完善和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

此外,文物学研究既具有独立性的一面,又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因为文物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艺、医疗、文化、艺术、宗教、民族、习俗诸方面的遗物、遗迹;其中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只有不同学科的专家联手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从文物中获取更多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再行综合研究,进一步阐明文物反映的问题,揭示其本质。

由于上述主要特点,所以说文物学是在研究文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文物进行系统地研究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新型科学。

下面阐述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文物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其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含文物出现年代、存在地点、形态特征、装饰特点、选用材料、制作工艺、用途或功能、价值及文物所反映的信息等)的如实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既然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又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要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就是它的主要任务。

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文物的价值

首先,研究它是否属于文物;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我们要确定人类创造的文化遗存中哪些是属于文物,就要依其所具有的价值而定,一般而言,只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者和纪念价值方可判定为文物,这就需要研究;其次,要对文物价值的大小进行研究;而同属文物者,其价值高低不一,这就需要通过研究类确定。第三,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有大小之分,而这又是受文物价值高低所制约,因之,文物的作用与文物的价值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阐明个别方面的个别问题上,更主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在宏观上研究

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

三、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任何学科研究共同采用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文物学研究也不例外。大家知道,文物种类繁多,若不分类,难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说文物分类,是文物研究的前提之一。关于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这一点后面要专门讲述。

四、研究器物与遗迹

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其中可移动的文物系以器物占据多数,不可移动的文物则以史迹占据多数。

(一)研究器物一般而言,器物来源有五:1.考古调查采集;2.考古发掘出土;3.传世品(包括历代王朝内府收藏的、文化教育或科研单位收藏的、寺庙道观收藏的、私人收藏的);4.国家间的馈赠;5.从被征服国家抢来的。对这些器物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探讨各类器物产生、发展、衰落乃至绝迹的演变过程,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器物的原料、质地、产地、造型、装饰、用途、制作工艺及其价值。

(二)研究遗迹遗迹泛指保存在地下、水下、地上不可移动或不宜移动的物质文化遗迹和遗址、墓葬、建筑(包括古建筑、纪念性建筑物)、作坊、战场等遗存或遗迹。对遗迹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历史沿革、年代、价值、作用和保护措施等。

五、研究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文物鉴定研究中,探讨文物鉴定的原则、方法和文物鉴定的内容(辨别真伪、断定年代、价值评估)是其主要任务。

六、研究文物保护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通过文物保护,使文物不受损坏或延长其“寿命”,以达到永久地保存或延长保存时间,使之长久地发挥作用。因而研究文物保护是文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对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文物保护技术包

括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两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已越来越重要,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同样,传统保护技术也不能忽视,而应对丰富的传统保护技术及长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保护经验加以收集、整理,进行科学总结,使之发扬光大。

七、研究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的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制订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文物管理手段是其研究的主要课题。

八、研究队伍建设

文物队伍的建设也是文物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物保护、管理需要有一支精明能干的高素质的文物干部队伍。就我国而言,这支队伍还很薄弱,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还很少。文物要保护和发挥作用,博物馆要发展,文物鉴定和市场管理要加强,而人才培养则是首要的任务。

九、研究文物收藏

文物收藏,从性质来看,可划分为公藏和私藏。公藏是由私藏发展而来。公藏又分为由中央和地方收藏两种,且公藏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文物归国家所有。而私藏虽自古已有,且比公藏的出现要早数百年,各国发展的情况也不平衡。就我国而言,各朝代发展也不平衡,而且所谓“收藏”,已成专指民间收藏,即私人收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物收藏的热潮趋向不断高涨发展。这就涉及到文物市场的开放与管理,以及如何提高文物收藏队伍素质和如何防止文物走私等等问题,都是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十、研究文物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家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呈现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游客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直观的、生动的文物、古迹的参观情有独钟。旅游部门设置的旅游线路肯定有文物景点,文物、考古部门也在开发旅游产业,博物馆更是吸引游客的地方,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陕西秦俑博物馆等等。因而需要探讨文物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充分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例如:秦始皇陵文物陈列厅四个展览,有两部分的标题是:“服务观众、走向世界”、“建馆育人、提高素质”,这一宗旨可作为开发文物旅游的借鉴。

此外,还需要研究怎样理顺文物部门、园林部门和旅游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门做到既能相互促进发展,又能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日本导游专家大道寺正子在谈导游员的使命时曾指出:“导游员,既是文物古迹的保护者,又是它的介绍者和宣传者。”所言极是。

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财富,因此,除了文物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外,我们每个部门都有责任保护文物;同时,我们每个公民也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

文物学的发展

文物学以其研究的对象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一是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文物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新的分支学科诸如文物分类学、文物鉴定学、文物管理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文物学史等,以及一些专门学科诸如青铜器、陶瓷、铜镜、货币、书法、绘画、文献、石刻、古建筑、服饰、兵器、乐器、玉器和收藏等不断涌现,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

二是文物学与其他学科具有多重边缘关系,并与其他相近学科交叉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是文物学发展的又一标志。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于文物研究,也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我国政府对文物的界定: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此外,虽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不属文物,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到国家的保护。

上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个公约和我国文物法有关文物的条款,表明我国的文物内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财产、文化遗产的内涵基本一致,但我国的文物内涵更丰富。具体而言,文物包括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两大类。

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近现代墓葬中特别重要者、古窑址、古作坊、采矿冶炼遗址、屠宰场、古战场、古建筑(宫殿、民居、宫观、寺庙、石窟寺、祭坛、石牌坊、石阙、陵园、亭、台、榭、桥、塔、园林)、摩崖石刻、巨型石造像、岩画、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

可移动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牙器、玉器、蚌器、木器、竹器、藤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器、锡器、陶器、瓷器、珐琅器、琉璃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度量衡、符节、装饰品、陈设观赏品、兵器、乐器、玩具、法器、祭器、礼器、明器、口琀、手握、文房四宝、玺印、灯具、香熏……。此外,还有雕塑、书法、绘画、古籍、古文献、文书、纺织、服饰、革命文物、反革命的历史罪证、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货币……。

总之,凡具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这些不可再造的弥足珍贵的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文物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现分述于下:

一、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系指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所有的文物均是时代的产物,它蕴含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等多方面信息,这是文物依时代分类的依据。同时也是为更好地通过研究各时代

文物来进一步研究历史为目的,所以这是文物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以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时,要注意世界各国的共性和特性。如有的国家分石器时代文物、铜器时代文物、铁器时代文物。

中国分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古代文物中史前文物又分旧石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物,为便于研究,还可再详细划分为早、中、晚期文物。历史时期文物中的古代文物,一般是按朝代划分,而不是依纪年划分。这同文物分类只注意相对年代而不像研究某一件文物那么注重绝对年代有密切关系。因之,历史时期的古代文物分为夏代、商代、周代、战国、秦代、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辽代、金代、元代、西夏、明代、清代文物等。其中还可以以王朝进一步详细划分,以利于研究和宣传。

近代文物,一般指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物。

现代文物,一般指1919年至当代的文物。

二、区域分类法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系以文物(出土、收藏、保存)所在区域为依据进行分类。它的优点是:通过区域分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较全面的了解,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较全面的资料,且对文物实行区域性管理大有裨益。一般而言,以区域分类法对文物进行归类,应先对区域范围进行界定。有的系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区域范围的,还有以山系、水系为区域划分的,这类区域缺乏严格界线。一般是以国家权力机关或政权机关批准的行政区划为区域范围作标准进行文物分类。

中国有以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两个特区为区域范围进行文物分类,如通常所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文物等。其中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区文物,包括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依这一区域划分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以市、县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分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市、县级三级保护单位。

文物志分中国文物志、省(市、自治区、特区)文物志、市、县文物志三级编

写,就是以区域对文物进行分类的。而以自然地理的相对位置以及以山系、水系来划分的区域,如中原文物、边疆文物,又如泰沂山系、燕山南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虽在文物分类中不易掌握,而一般不使用,但文物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则可以采用,因在史前根本没有行政区划,而在历史时期,其行政区划则常有变化。如史前某一文化系统,各原始文化的分布区域则往往不与今天的行政区划相吻合,所以采用以自然地理的相对位置或以山系、水系划分区域,有利于文物研究和考古学研究。

三、存在形态分类法

存在形态分类法,是以文物存在的地方自体是否可移动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

可移动的文物是指收藏(主要是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种类多,体量小,可根据收藏、保管、陈列、研究、教学需要随意移动、变换地点是其特点。可移动的文物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瓷器、漆器、工艺品、艺术品、装饰品、书画、古文献等。

不可移动的文物,一般来说,凡属文物史迹统归此类。种类多,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是其特点。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遗址中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遗址;又如新石器时代姜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再如古墓葬中的秦始皇陵;又如历史时期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近现代的纪念建筑、纪念地等。在这里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所谓不可移动,实际上并非绝对,除有的是绝对不可移动外,如北京猿人遗址、古建筑群、石窟寺等。而有的则是相对而言,有些文物史迹因特殊情况,必须迁移者,经批准亦可以迁移,如位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宫迁至芮城县城北;又如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内的白帝城、屈原祠外迁,均属特殊原因。此外,有些本属建筑群组成部分的殿宇、牌坊、石碑等,若仅残存单体者,也有为方便保护和宣传而迁移的。如陕西西安还建有一座以碑林博物馆,安徽潜口民宅博物馆等。

四、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文物载体的质地(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这一方法系以文物是人类选用某一种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依据,又以方便收藏、保管、陈列、教学和对各种质材的文物的深入研究为目的而采用

的。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古器物的分类。各国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分类大多采用此法,中国也不例外。此法在中国的运用,其渊源追溯到宋代。如宋代吕大临所撰《考古图》,是先按质地对古器物进行分类,再撰成的。它是已知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试按质地分类撰写的较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所收录的古器物中,除铜器外,主要是玉器。按质地分类法,遇到同一器物有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文物,用直观的方法可确定其主要材料时,可依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分类,如商代所见铁刃铜钺,因主体是铜质,所以可归入铜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文物检测,对古器物进行物理鉴定或化学成分分析,对文物质地的判定将更加科学,也为文物藏品按质地分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五、功能分类法

功能分类法,是以文物的用途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是人类为应生产、生活之需而创造和制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因而每一种、每一件文物都是人们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创造和制作的,所以每一种每一件都有它的用途。而文物的功能往往与其形体有密切关系。文物的形体是具体、形象、直观的,而功能却是蕴含于形体之中,并通过人利用其形体而发挥作用。这就是运用功能分类法的依据。此法也是各国从事文物学、考古学研究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此法在中国的运用,也可以追溯到宋代。如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全书共三十卷,著录了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系采用不分时代而按器形划分为鼎、尊、罍、彝、舟、匜、瓶、壶、爵、斝、觯、敦、簠、鬲及盘、钟、磬、饽于、杂器、镜鉴等二十类著录之。这是以功能对古器物进行分类尝试的实例。当然,或许当时作者的出发点未必那么明确,而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功能分类法存有区别。

按功能对文物进行分类,可不受文物的年代和质地的限制,即可把不同时代不同质地而功能相同的文物划归为一类。这有助于对文物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古器物中的农具类,按质地可分为石、木、骨、角、蚌、陶、铜、铁农具等,各类农具中依用途可分为耕地、播种、中耕、收割等农具,不同质地的各类农具中,其产生的年代既有相同的又有早晚关系的。因而运用功能分类法把农具类从各类文物中划分出来,再把农具类中时代不同用途相同的农具作进一步分类。这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研究农业

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又如文物史迹中的建筑类,依用途可分为史前(新石器时代)的住房建筑、公共活动场所建筑、坛庙建筑、围墙、围壕建筑,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在新石器时代建筑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新出现宫殿建筑、寺庙建筑……这一依功能在建筑类中进一步较详细分类,对于各类建筑的产生和演变发展关系及对建筑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六、属性分类法

这是以文物的社会属性、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即系以文物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这是以文物系属人类有意识、有功能目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为依据。既然人们创造、制作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其他用品及建造的建筑物,均具有社会性、目的性,那么也就必然打上文化传统的烙印。

文物属性是由文物的用途及其蕴含所决定的,因而为较有把握且较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属性(即性质),就应首先研究文物的用途及其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对文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也是研究过程。

按属性对文物进行分类,大凡可划分以下几类:

工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应从事生产活动需要而制造的器具,其中包括农业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等。

生活用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适应生活需要而制造的器具。其中包括烹饪器(鼎、甗、甑……)、饮食用具(盆、罐、碗、杯……)、酒器(觚、爵、尊……)、盥洗器(盘、匝)、家具(几、案、桌、椅……)及其他(灯、镜、熏炉)类等。

建筑类此类文物系指古代建筑、民族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

交通工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方便交通和贸易需要而制造的车、船、车马器等交通工具。

兵器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防御或战争需要而制造的兵器,其中包括杀伤武器(戈、矛、戟、钺、刀、弓箭……)及防御用的盔、甲等。

礼器类此类文物系指专为供大典、祭祀用而制造的器物。如大型青铜鼎、玉琮、玉璧等。

明器类又名“冥器”。此类文物系指专为死者制造的随葬品。随葬品中除有实用生活工具、生活用具、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及死者生前所用装饰

品类外,专门为死者随葬用而仿各类实用器制作的各种器物,还有房屋、家具、车、船模型等,均属明器类。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降,迄至明、清,历代均有发现。

俑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随葬而模拟人物、动物雕塑的人物像、动物像。俑是为取代残忍的殉葬人和牲畜而发明和制作,这是一种进步现象。人物俑中有侍俑、仪仗俑、乐仗俑等,动物俑中有猪、狗、牛、马、羊、鸡、鸭、鱼、龟、鳖等。

科技类此类文物系指直接表现科学技术为内容的器物,不是泛指包含科技信念的文物。如天文图、建筑图、圭表、漏壶、日晷、浑天仪、简仪、古地图、医针、帛画《导引图》、《灸法图》、针灸、铜人、医疗器械、医书及其他科技类古籍。

宗教类此类文物系指供宗教活动的场所、崇拜偶像、祭典用具及其他以宗教为内容而创作的物品或建筑。如祭坛、宫观寺庙、法器、宗教绘画和雕塑,此类文物均是具有宗教性质的遗存。

民族类此类文物系指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某一民族的文化遗存。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民族在具有多民族共性的大家庭中保存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服饰、习俗等特色的实物资料。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用品、民族乐器等。

体育类此类文物系指体育用具和反映体育的艺术品、工艺品。如相扑铜牌、围棋盘及棋。

纪念类此类文物系指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文化遗存

革命类此类文物系指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品。

礼品类此类文物系指国家间、友好城市间、各国领导人间,或者各国体育代表队,抑或团体间相赠送的礼物。

七、来源分类法

这是以文物藏品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仅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保管、研究机构等文物收藏单位对文物藏品的分类。这些单位的文物,都应有其来源,这是运用此法的依据。而为收藏、保管、宣传、文物研

究和考古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物来源,是运用此法的目的。因之,也是这些单位对文物进行分类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来源,一般而言,来源是多源的。其主要来源有:

发掘考古发掘发现的文物,是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而记述文物来源时必须注明详细的出土地点、时间,这类文物来源最可靠,最重要。

采集考古调查采集的文物,也是文物藏品的来源之一,记述来源时,也应注明采集地点。

征集征集文物也是增加藏品的重要渠道之一。文物征集工作,主要是征集流散文物(包括生产中发现和其他方式得到被私人收藏的出土文物和传世品)和革命文物、纪念品等。征集方式也有多种,诸如收购、自愿上缴、捐赠 (可适当奖励)、动员交出本应归国家所有而被私人收藏的文物等。记述时就应注明征集的地点、收藏人的姓名等。

拨交此类文物系指单位间互通有无或一个单位支援另一个单位的文物。

记述时应注明由何单位拨交来的。如安徽省博物馆曾接收安徽省文物商店拨交的一批文物,又如桐城市博物馆曾接受安庆地区拨交的文物等等。此外,还有公安、海关将没收文物走私犯窝藏的文物拨交给文物收藏单位。

拣选此类文物系指从废品收购站(文物被当废品收购)、银行(金、银质文物流入银行)、冶炼厂和造纸厂中拣选出来的文物。记述时应注明何站、何厂拣选的。

挑选此类文物系指在进行存档资料整理时,注意发现挑选出来的文物。

交换此类文物系指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文物法规所允许而开展单位间的文物交换,以相互调节余缺。

捐赠即文物收藏单位接受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者及工程中发现和私藏者的捐赠。

八、价值分类法

是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即以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纪念价值为标尺进行分类。文物价值的高低是采用此法分类的依据,而为了更有利于收藏、保管、保护、宣传和研究是采用此法分类的目的。采用此法分类需首先对文物进行鉴定、评估,以确定其价值的高低,所以分类的过程也

是研究的过程。依中国文物法规,对文物价值高低的评估,即对文物史迹和文物藏品的评估,均采用分三级进行评定。

(一)对文物史迹价值的评估,即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含桥、塔、亭)、石窟、石刻、纪念建筑等价值的评估,经鉴定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对文物藏品价值的评估,即对石器、玉器、陶器、漆器、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瓷器、书画等价值的评估,经鉴定,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等三级。在进行以文物价值分类时,可参见第六章“文物的价值”。

九、综合分类法

系指以两种以上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如以文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依此法把文物分以下几类:

遗址类此类遗址包括古代文化遗址、作坊遗址、城址、采矿遗址等。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楼兰古城遗址、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等。

墓葬类此类遗迹依墓结构可分土坑竖穴墓、洞穴墓、土堆墓、崖墓;依葬具可分悬棺葬、瓮棺葬、船棺葬、棺椁葬;依墓壁装饰可分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壁画墓;依墓主身份又分帝王陵寝、士大夫墓、贵族墓、平民墓等。

建筑类此类文物包括遗迹和实体。依建筑用途可分宫殿建筑、道观、寺庙、祭坛、石窟、衙署、祠堂、民居、亭、台、榭、阁、塔、桥、经幢、牌坊、华表等。

农业类此类文物包括农业工具(石斧、铲、钁、木耒、骨耜等)、农田与水利设施(田、渠、堰、井)、灌溉用具(桔槔、辘轳、龙骨车等)、收割工具(石镰、蚌镰、青铜镰等)、储粮的粮仓、粮食加工工具(石磨棒、磨棒、杵、臼等),及有关反映农业生产的陶塑、石刻等等。

纺织类此类文物包括纺织工具、缝纫工具、纺织品(葛、麻、棉、丝、毛等织品)、染料等。

冶金类此类文物包括用铜、铁、金、银、铅、锡锻打或铸造而成的礼器、

乐器、烹饪器、工具、用具、符节、工艺品、艺术品、装饰品等。

陶瓷类此类文物包括陶器、瓷器、三彩器、紫砂器,除日用器皿外,还有雕塑、玩具、工艺品、艺术品(雕塑人物、动物、植物)、梅瓶、魂瓶、明器、俑(人物、动物、生肖俑等)、枕、砚等。

货币类此类文物包括贝币、铜钱币(如布币、刀币、蚁鼻、秦半两、汉五铢等)、金币(如郢爰等)、银币(如银元等)、皮币(如白鹿皮币)、纸币(如交子等)及压胜钱。

绘画类此类文物依载体可分陶画、石画、地画、帛画、岩画、壁画、帛画、绢画、纸画等。

石刻类此类文物包括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画像石、石经、经幢、石造像等。

天文类此类文物包括星图、表、日晷、滴漏、浑天仪、简仪、水运仪像台、观星台、观象台……。

十、综合概括分类法

系指从旅游和鉴赏角度来研究文物而进行的一种分类法。共分三大类:

遗址、建筑物此类文物包括远古文化遗存、古墓葬及石窟寺、宫殿、寺观、桥梁、古塔、石刻等。还有同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重要人物有关又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近、现代建筑。

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物品这方面的实物不胜枚举,如礼、乐、刑、衡器、衣、食、住、行方面的遗物,还有工农商战方面的遗物。

古代字画、图书、文献资料此类文物包括不同阶段、不同社会集团、党派对内对外活动的文书档案。

第三,阐述文物分类法的选择原则

文物的分类法已如上节所述,有多种分类法,选何种分类法进行分类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以文物保管、保护、宣传、研究的需要为原则。如:

一、有利于文物保管

文物,不可能再生,是其独特的地方。因而选择文物分类法时应以有利于永久或长久保护好文物为原则。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 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此外还包括4)研究器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鉴定、6)研究文物保护、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队伍建设、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游等内容。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文物学研究的理论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文化进化论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历年真题

2013年(厦门大学)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1.长信宫灯 2.南通博物苑 3.定陵 4.拓片 5. Paraloid B72 6.热释光断代法 7.大遗址保护 8. 原状陈列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3. 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三、论述题(2选1,100分) 1.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内容及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 2.博物馆的安全工作。 2013年厦大文博专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长信宫灯;南通博物苑;定陵;拓片;热释光段代法;大遗址保护;原状陈列) 1.长信宫灯 在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345页有提及但没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82页 2.南通博物苑 可以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3-78页,或《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389-390,需概括 3.定陵 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565-566页 4.拓片 又称“文物传拓技术”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591-560页 5.热释光断代法 可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19-20页 6.大遗址保护 参考书上没有涉及,可参考网络(大遗址保护区,就是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保护起来称为大遗址保护区。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原状陈列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706页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可参考吴诗池的《文物学概论》乙编部分,需总结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68-69页,有兴趣的也可以看下宋伯胤的一篇论文《藏品分类》 3.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可参考王惠贞的《文物保护学》357-360页,《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180页也有部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山东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8-文博综合

348-文博综合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1.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2.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1.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2.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 1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https://www.doczj.com/doc/64993484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本科目要求考生对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例如,有关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历代著名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法律法规,重要文物遗存及其保护,博物馆的现状,不同时期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国外文博、考古的状况,有关的理论方法等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考古学 12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30分)共15小题,每题2分。 2、判断题(60分)共12小题,每题5分。 3、简答题(60分)共4小题,每题15分。 4、问答题(60分)共2小题,每题30分。 4、论述题(90分)只1题,9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着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保护技术基础~园长大人的复习资料

文物保护技术基础~园长大人的复习资料话说参考书目是 1.《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文物与化学》宋迪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3.《文物保存环境概论》郭宏,科学出版社2001 所以~考试范围是:遥感勘探,测年技术,现场保护,文物分析,化学保护,保存环境控制。 重点在后三项上.. 目前来说,有关文物保护的书籍和我学过的课程都是无外乎三种编方式: 一,以文物为中心,碰到什么文物说什么事.其代表是大学三四年学过的这些以xx文物保护为名称的各科. 二,以学科或者技术重点为中心,讲求的是此学科知识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比如某念课件却不讲课的老师.开设的仪器分析以及所谓的科技考古. 三,以文物保护技术的大范围为重点,把文物保护技术作为一个单个学科来写.比如说九五年川大一个叫康忠镕的人编的书,但是写的乱七八糟.压根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个啥,是炫耀自己的理化知识相当的扎实还是真的想弄一本文物保护的书出来.还有就是我们首都某文物部门编写的一本手册,林林总总的,什么都有,符合一本手册的全部要求,就是太厚太重太大完全不能当手册一样带着乱跑,只能放在图书馆里或者垫桌子腿用,缩印一下也比这样弄着好啊.! 所以我综合了一下,按照自己的逻辑觉得还是以文物为中心来的比较实在,虽然外国人们认为中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所有东西都停留在经验上而不是在学科建设上.但是文物保护技术学作为一个操作性的学科,实用是第一位,然后才是理论的建设.话说为毛?你现在趁着东西多还能多实践多总结多动手,等到

几百年以后如果人类还存在的话,估计就一个汉代的破瓦片你都要写报告申报之后 才敢拿水泡一泡了. 所以我赞成以文物为中心,按照其出土之后的处理工序来做这个东西.合理而且 实用.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要理论了.理论还是要有的.毛爷爷说我们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所以毛爷爷万岁~ 但是毛爷爷也说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这些工作不应该假手他人而是 应该自己去做的. 虽然我一直认为杨露斑猪实在是多管闲事,把现场保护归并到文物保护技术学 里面来~这应 该是第一线的考古那帮娃做的事情才对,这么大包大揽的把这种工地活接到手 里~那你叫人家考古的干啥~那你不如全面参与进考古工程里面去算了~你还在这里 学博物馆环境控制干嘛~ 但是想想也对哈~那群文科生出身的娃~连丙酮有毒都不知道~叫他们来做这个 太为难人家了~所以勉为其难的~就连现场保护一起加进去了吧~那么我们的思路就 很清晰了 首先是以文物为主线,从出土到进到库房以后的分析,保护之类的工作. 然后是工序,按照程序来介绍所用的道具和操作手法(这俩词很有打网游的感觉) 在那之前要先提我们的各项原则!~~~.吖!!原则,!! 偶看就这些了~开整! 首先是废话之类的东西: 一:毛是文物?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文物学思考题

1、刘敞 在宋代金石学研究中有开创之功的,首推宋仁宗时的刘敞。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先秦古器图碑》(巳佚)。他还在书自序中,总结了自己研究古器的方法:对研究古器物的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是作古器物图录的第一人。 2、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3、应县木塔 4、《洛阳伽蓝记》 5、《说文解字》 6、《四库全书》9、华表12、唐代佛光寺大殿14、影壁 7、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从上可知,文化遗产大体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 8、地方志 地方志简称方志。它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方志种类大体是:①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②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③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 10、放射性碳素断代就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4C不断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它们在有机体死亡以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只要测出有机物中14C放射性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知其死亡年代。但是,因为大气中14C浓度实际上是起伏不定的,所测定的年代会与真实年代有差距所以必须经过树轮年代对比校正后才可以使用。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同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 注意的问题:这种测定年代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年代误差。主要是:①14 C半衰期和14 C年代误差的统计性质。现在使用的半衰期值主要有5570+30和5730+40年两种。②标本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到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等。③实验室测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处理好原始的标本避免污染,减小误差。 1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也称安全保护区,是为保护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安全而划定的。 一般保护区:也称影响范围,大于重点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古遗址和古墓葬的一般遗存,保护古建筑、石窟寺、纪念建筑、民族风格建筑等环境风貌,以及重点保护区之外的文化史迹,以利于保护、研究、旅游或观赏。 13、《宣和画谱》 宋徽宗主持编撰收藏绘画目录《宣和画谱》,包括了230余位画家的6390余件作品,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10个门类,其中包括著名画家张萱、韩滉、王维、张询、韩干、黄荃、黄居寀、范宽等人的作品。《画谱》和《书谱》是研究绘画鉴赏史的重要著作 简答题: 1、简述文物管理的基本手段: (1)法律法规手段

宗教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宗教这样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社会实在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与宗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又相当不同,它是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来对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开展经验研究的。具有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者一般都认定宗教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这种取向是目前宗教社会学中的主流。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宗教社会学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2.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的对象 3.重视经验依据 4.比较分析是宗教社会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之一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经验性实证性对宗教的社会性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宗教信仰者及其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 5.涂尔干的宗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是其社会学巨著《经济与社会》的一部分)堪称宗教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6.20世纪5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学科的中心已不再是欧洲而是转移到了美国 7.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学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被取缔或视作二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同遭遇 8.涂尔干所说的宗教的社会性实际包含两层含义:社会生活是宗教观念的终极源头宗教信仰对象的实在基础就是社会本身 9.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静力学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动力学 10.偶遇抽样:又称任意抽样或方便抽样,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样方法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研究者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1.参与观察: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的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12.实地研究:在一种自然情景下,通过深入到宗教生活的实境中,直接观察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它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宗教现象。 13.参与观察的特点 14.文献研究:宗教社会学中的文献研究是借助于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究和分析各种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 15.宗教:宗教是对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或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为基础的人类制度,是人类赖以面对和处理各种终极性的问题,建构神圣的秩序和意义系统的组织与行为系统。 16.宗教的构成要素: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经验宗教群体与组织P79 17.意义:指的是依据某种更为宏达的参照系对一些境遇与事件所做的解释(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议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与遭遇的解释,往往都包含着对意义问题的态度与见解。 18.神义论:就是根据社会中既定的法则,为那些必然会存在的、威胁到意义系统的无秩序现象提供意义的宗教性解释。例如:大多数宗教都提供关于苦难与死亡的神义论 19.看似有理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由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网络之内的特有的社会过程或互动,而所谓社会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的重新建造并维持特定世界的那些过程。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