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灵璧一中赵斌

教材预览

导言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而且在下能够,并能够产生出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个体的总和。

思考:①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②不是,鱼有许多种。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思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调查什么生物?

提示:植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预览答案自然区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单位面积(或体积)数量特征新产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个体数目的比例比例

问题探讨

怎样估算这地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本节聚焦

本节学习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是: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习时要从探究方法着手,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一)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样方: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

2.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这样就满足了随机性,叫做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

3.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2)选择调查地段→(3)确定样方(符合随机取样原则)→(4)设计计数记录表→(5)实地计数记录→(6)计算种群密度

分析讨论

1.实地调查与本节课“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不同?

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示: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二)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例题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

答案:C

例题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高等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C

例题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野外调查,下列哪一项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明显地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解析:标志重捕法要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注意随机性。

答案:C

同步拓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取样调查中,常用的取样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根据种群

在空间中的分布类型确定的理论样方数,分别采用随机抽样法

(随机数字)、五点式、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以及“z”

字形方式等取样方法,用不同的取样方法估计种群密度都有一

定的误差。

(3)标志的常用方法:

标志法就是将动物自然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标上记号,再放回到自焴环境中去,与未标群体混合,以便定时地追踪观察,了解生物种群在行为、活动上的规律,以及种群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规律。由于这种方法独特,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点,因而在种群生态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电子标志法: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微型电子技术已用于自动化的跟踪研究。对于鸟类、鱼类的群体标记,可以从中了解许多生态行为规律,该方法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颜色标志法:适用于群体标记,用来做标记的颜色必须易粘着,无毒,不易脱落,不影响行为,便于识别。对于不同种类可以采用不同的着色方法和颜色类型。

③同位素标志法:是一种广泛适用的标记方法,可以作体表涂布标记和内服吸收标记。

④标签与符号标志法:这种标志法一般用于较大型的动物,这是比较简单的标志方法。

(4)应用标志重捕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如选用着色的标志时,要注意色素无害、溶剂无毒;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影响它正常的生命活动或者导致疾病、感染等。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③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

④在下次取样之前,被标志的动物必须在种群中完全混合均匀,这也是进行标志重捕的前提。

⑤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个体迁入或迁出,即使有迁移现象,也是可以测定的

⑥在研究期问没有出生或死亡,或能够测出出生和死亡的数量。

在满足这些条件后,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计动物的种群数量和计算种群密度。

例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问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再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由于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而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可利用如下关系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鼠数=第二次捕获的鼠数:第二次捕获鼠中的标忓鼠数,根据题意可知:N:68=54:12,N=306。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就不相等,统计结果就不准确。

答案:B

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862%。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例如,某个有200个个体的种群,在一年中有40个个体死亡,这个种群的死亡率就是20%。

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着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它们都将通过影响种群密度这个基本特征来影响种群数量,因此可以称为

初级种群参数。

如果你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那么迁入和迁出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种群的初级参数即以上特征,次级种群参数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日在该种群中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表示如图。

思考与讨论

1.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

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

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

增长的情况。

性别比例(sex rati0)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同步拓展

1.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种群的特征应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空间特征:有一定分布区。每一物种都有一定的生活习性,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但在这一物种整个的分布区内,可能生存的场所总是被不能够生存的场所隔开,因此,每一物种总是在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地点,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每一个群体单元就是一个种群。

遗传特征:种群内的雌雄个体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实现基因的交流。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组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

2.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具体图示如下:

3.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

(1)根据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组成类型如下:

增长型(图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图B):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图C):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特别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①种群的性别类型

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人工饲养的鸡等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②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4.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例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与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也经常体现为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的特征是,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clumped distribution)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其形成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

例题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

解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可决定当前种群数量,若不知道年龄组成,从当前种群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未来动态。年龄组成(尤其是幼年个体所占比例)才可以预测种群未来变化趋势,故此题选A更合理些。

答案 A

例题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类,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答案 A

例题试根据下图所示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

(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此图是我国人口统计资料的年龄性别结构混合图,是一种复合式的统计直条图它通过不同颜色的直条长短分别代表男女性别每个年龄段(5岁为一段)的人口数值。直条越长,代表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越多。如果从中间将此图分开,单看一边,则为男(或女)性的年龄组成图。

比较每一个年龄段中代表男女人口数值的直条长短可以发现,明暗直条基本相等,要从人类性别决定方面着手考虑。人类属于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男性可以产生两种含X或Y染色体且数量大致相等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含X 染色体的卵细胞。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机会相等,受精后,含xY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含XX 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结果所生后代男女比例为1:1。

分析图I中所表示的年龄区间内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随着年龄的减小,直条越来越长,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型的,即出生率迅速增高,处在一个生育高峰时期。再看图中Ⅱ所表示的年龄区间内,直条越来越短,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衰退型的,即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原因正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答案 (1)新生儿中男、女可能性均为50%(2)人口出生率迅速增高 (3)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实效

课堂练习

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2、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主要由下列哪一项预测()

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4、下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对三图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

C.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

5、(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A.种群处于稳定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

6、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

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练习答案:1.C 2.B 3.B 4.A 5.BCD 6.(1)A、B、C 水 A草原(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篇一: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总结归纳)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 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 征是性别比例。 2、关系图: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 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种群特征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课自主学习】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一定的 概念要素生物 个体 思考探究: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4)思考: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 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一座山峰上的树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特征。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2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 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 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A B C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苏教版必修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f------------------- 学习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理解其内在联系。 2?尝试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 O自主认知?------------ 1.概念: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定方法 (1)样方法 ①概念: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 再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②适用范围:常常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③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④取样关键:保证取样的随机性。 (2)标志重捕法 ①具体操作:在被调查种群所处的样地中,捕获一部分个体(数量记为M), 将这些个体标志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对被重捕的动物数量(n)进行统计,再统计重捕中被标志的动物数量(m),最后就能估算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N)。 ②计算公式 n (重捕个体数)”+人心、 N= m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标心丨体数)

③依据:假定重捕取样中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的被标志个体比例相等。 ④前提: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 _ ⑤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 O核心突破O------------ [合作探讨] 探讨1:“一块玉米X田中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探讨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用标记重捕法吗? 提示:不一定,比如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不合适,用样方法更合适。 探讨3:统计若干样方,进行计算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再计算平均值吗? 提示:不需要。 探讨4:由于第一次捕获后做上标志,重捕时此类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增大。由于标志的个体被捕获的个体减少,所以在第二次中捕获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比实际情况小,故导致总体数值变大。 [归纳拓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原理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 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 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 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 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 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 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 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 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 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 新知识的基础。因此, 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 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 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 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 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 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 ,性别比例失调等内 ”一节,主要从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高中生物 2.1.1《种群的特征》学案(2)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1.1《种群的特征》学案(2)中 图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种群的特征;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知识结构: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例: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特征。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

不一样。意义:反映了种群在内的数量。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计算公式:N/a=b/c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____________只/公顷。 3、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 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 _________种群密度。 4、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分析图中 A、 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ABC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BC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2)性别比例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1.实验原理:用取样法或取样法,对草地(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材料用具 4.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思考完成: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

(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六、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第1讲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 答案:B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解析:A项杂草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 项。 答案:B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A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在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在所得种群数量的数据中应取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答案:B 5()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都文广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灵璧一中赵斌 教材预览 导言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而且在下能够,并能够产生出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个体的总和。 思考:①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②不是,鱼有许多种。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思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调查什么生物? 提示:植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预览答案自然区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单位面积(或体积)数量特征新产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个体数目的比例比例 问题探讨 怎样估算这地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本节聚焦 本节学习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是: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习时要从探究方法着手,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一)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4.1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 施。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3【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课外测量南操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4、授课过程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第二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说明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2 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3 教学过程 3.1 激趣设疑,直入主题 PPT展示“一只企鹅”、“两只企鹅”和“某岛 屿的所有企鹅”图片。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回归种群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 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然后完成对位训练1。接着PPT展示学生个人信息统 计表,如年龄、性别、身高、生日等,这些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那么种群 有没有这些特征呢?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有着不同于“个体”特征,进而引入 主题——种群的特征。 3.2 联系实践,创设情境 PPT展示“菜青虫”图片,设定情境:A环境中 菜青虫数量1000只;B环境中菜青虫数量2000只。哪种环境中菜青虫对农 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呢?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接着展示“种群密度很高的黒脉金斑蝶”和“种群密度很低的普氏小 羚羊”的图片,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一:不同物种的种群密 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然后通过实例:校园内的蚊子,在夏天密度很高,而到了秋末天气较冷时密 度很低,总结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时间的变化 而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结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这堂课的兴趣。 3.3 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 PPT展示一块1m2 的油菜地,让学生在1分钟内计算该菜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学生进行逐个 计数,得出结果)紧接着再展示一大片随机分布的油菜地,上面有很多数不 清的油菜,也让学生对这块菜地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 学生思考时,教师给每组同学发张模拟菜地的图纸,让学生思考对油菜的数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和举例判断,能理解和识记种群的概念。 2、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动脑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等,能了解样方法,并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锻炼实验探究能力。 3、根据老师讲解、分析归纳,能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八、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种群的概念,引发对物种的理解,进而归结对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借助对生活中的常见种群的照片,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 借助种群的照片,引发数量的特征的思考。 围绕种群的密度,引发同学们思考,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并且理解其它特征是如何影响密度的,理清种群数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练习自学能力,练习速读,练习短暂记忆,在动手中理解理论,学会构建各种模型来解决虚拟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和结果。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看课 探讨: 中, 小、 少、 样原则、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结合生物学实际问题构建生物学模型,理论联系实际,练讲结合。 2.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通过课堂的纸团案例理解标志重捕法,学以致用。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考虑到可操作性,故用多媒体建立实验模型展示,理解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导入】 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1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 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一、种群概念的理解 1.理解种群的概念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同物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2)两个条件:同一“时间”和“地点”,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个体、种群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分析思考回答:都不是 1不是一种 2不是自然区域 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 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 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明确种群概念的 含义 通过个体和种群 之间的关系,使学 生明白:种群不是 个体的部分叠加。 种群有它的特征, 引入下面内容。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 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 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 估算法等,估算法常用样方法和标志 重捕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 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 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 虫、跳蝻等。 (2)基本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多用五点 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 数量,并记录。在计数时在四条边上 的生物只取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计 数。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 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有5个; 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 夹角上的个体数,有3个或4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5+3=8个或 5+4=9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 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 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3)注意事项:要随机取样,不能有主 观因素。 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 学生各自采取方法估算 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 缘的计数问题 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 培养学生的观察 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用样方法实地 调查种群密度作 铺垫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 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个体不具备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 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6.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7.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8.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 N20 50 100 150 180 (K-N)K0.90 0.75 0.50 0.25 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